「老炮兒」們的價值觀為什麼在他們那個年代會受到推崇?

在下簡單膚淺地把他們的價值觀歸納為輕視金錢,崇尚所謂的「規矩」,依賴用暴力解決問題,極端大男子主義。這些價值觀顯然在今天不吃香了,那麼在他們活躍的年代受到推崇的原因是什麼呢?

看回答中有朋友覺得他們不受推崇,個人感覺至少作為用電影說話的管虎和《曉松奇談》里心嚮往之的高曉松還是挺推崇的。個人思考了下認為還是因為他們代表了某種意義上的「理想主義」的精神,雖然價值觀的內涵不敢恭維,但至少對自己價值觀的執著還是讓人動容的。


謝邀。想了想,還是答一下吧。

據說北京東城東北角有一個炮局衚衕,舊時有一監獄(後一度成為拘留所),因常打架犯事時進時出這個號子的,當地俗稱老炮兒。電影中六爺及那群朋友,活躍初起於文革時期,大多十七八歲,頂多也就20來歲,好打架惹事,片名中說的老炮兒,指的就是他們。在我當時所在的城市,這樣的人被稱為「架犯」。

這個時期的老炮兒或者架犯之類,在民間底層,可以形成一股勢力。但最混亂的文革前期,除非重大犯案,一般犯案的,進局子的很少。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滿街是「砸爛公檢法」的標語,造反派武鬥盛行,民間發生點打架鬥毆,就很少有人去管了。

學校停課了,紅衛兵們不可一世,家長們在單位鬥來鬥去「鬧革命」,還有不少家長本身也挨斗。居民們居住在街道里弄擁擠的大小院落里,沒有現在這種可以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區。一部分「半截大爺們」(在我們這裡,專指那批即將成年,尚未完全成年的人),荷爾蒙勃發,失去了管束,開始惹事生非。

這部分人的構成中:有未參加紅衛兵被稱為「逍遙派」的,有1968年各地奪權後,紅衛兵組織解散後的中學生,有下鄉返城滯留城市的知青。他們用打架的兇猛程度,在底層社會,劃分自己的勢力範圍。

文革是一個過程,歷經了多個階段:造反,派系鬥爭,革命大聯合,奪權,複課鬧革命,三支兩軍,上山下鄉,批林批孔,抓革命促生產,反擊右傾翻案風等等,整個過程,或強或弱均表現為無政府狀態。這就給老炮兒們提供了一個逞能的活動空間。

此種民間的勢力,此伏彼起,生生不息,一直沿襲到改革開放年代的首次「嚴打」。再以後發生的,往往有官商介入其中,互為利用,特徵不同,不在此列。現在50歲以上的人,在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後的早期,還能間或見到街上成群的「半截大爺」們,或頭戴軍帽,或腰扎寬皮帶,或穿統一的服裝,招搖過市,人見而唯恐避之不及。在貴州省貴陽市,他們以電影或電視劇名,有的取名為「加里森敢死隊」,有的取名為「米哈依部隊」等。

以上為一個簡要背景介紹,以助理解下面的回答。

按題主所問和片中六爺等人的年齡,老炮兒所指的是最早的這股勢力。由於成長背景的差異,他們和後來者的表現有所不同,比如,他們絕不會為自己取用外國電影名,誰取誰是封資修,誰就是崇洋媚外,當時就會被打壓。我和他們是同時代的人,我的好友中,就有「架犯」,以後與他們多年交往,對他們比較了解,我可以就早期的這一部分人,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我最近從網上下截看了這部片子,心裡被深深攪動了一下。我也看了知乎和其他網上的一些討論,許多是按現在的眼光來解讀的,對六爺這樣一些人,並不太了解,而真正了解的人,也都上了年紀,能上網的,可能也不願意參與討論。所以討論中,能說到位的不太多。但這部片子,能引起人們的熱議,決不僅僅是有老北京土話,古怪的片名等,即使對現在的年青人來說,也一定有一些攪動人心的東西。

我個人覺得,片子很優秀,馮小剛演得很出色。把我的「架犯」朋友們組合一下,六爺這個形象就出來了。請不要簡單化老炮兒或者「架犯」這一類人,他們身上,有傳統文化,有青春期的荷爾蒙,有曾經的學習優異者,有文革前教育形成的一些思想性格底色,有文革早期特定環境的影響,他們或狂熱地投入過文革運動,或至少是文革的見證者,再後來,又各有不同的遭遇,因此同樣,也決不是用六爺這一部分人,就能完全定義老炮兒或架犯的全部,這中間,各色人等都有。

他們最初的產生,有幾個條件:第一、能經常聚合在一起,如居住在部隊、政府大院,或小街背巷院落,是發小,停課了,他們更有條件成天廝混結幫,並在中間產生孩子王;第二、自保,誰受了欺負,要約伴去把面子掙回來;第三、有一個或幾個最能打架,身體健碩,又比較智慧的人成為頭領;第四、講究規則,內部處事公平,能夠成為頭領的,還要有寧傷自己,不虧大家的品質。

這些情況,在中國民間本來就有,說他們身上有傳統文化,比如「親幫親,鄰幫鄰」「一個好漢三個幫」等就是。當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他們失去管束時,他們的自保意識和自求強勢的意識,就會張揚出來。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規律。

題主問到了價值觀,要說他們當時就有明確的價值觀,可能還不是,但他們會按自己的規則和是非觀去打抱不平,一旦形成強勢存在,會很享受被人恭維的感覺,他們珍惜自己的聲譽,看不起「牛二」這樣的潑皮無賴,即使出現了,也會被他們譏諷,或者開除出去。他們要靠這些來形成號召力和威攝力。

我再擇要說說我的兩個「架犯」朋友:

其一、學生中的自然領袖,學習成績優異。他的情況是,只要有人威脅到他,不需他動嘴,自有人主動去為他排除,甚至不惜用武力。我就親眼見過有人為他打得鼻青臉腫,他卻毫不知情。他下鄉後,和本村農民的關係弄得很好,他的知青點,有眾多知青常去。一次,在另一個鄉,一個知青與農民發生矛盾,因對方人多勢眾被欺負打傷。眾多知青聚集在他那裡,商量要挽回面子。他出的辦法是,突襲那個村,速戰速決,打到對方告饒就撒,不宜讓對方傷得過重。結果此架打得相當有規模和影響,知青中卻無人進局子。他因父親是舊軍官,凡事低調。我到他家去,他讓我陪他喝悶酒,他因父親被遊街而陷入痛苦之中。

其二、是我所在的那個中等規模城市最有名的「架犯」。他的底線是,兄弟伙不能吃虧,凡吃虧,就算頭破血流也必須打回來。絕招是,凡有開打,必先出狠手,直取對方臉部。因重傷他人,被判了10年,出來後開了一家玻璃店,發了點財,有錢大家用,居然還資助社會公益事業,上了省報。再後來,去海南求發展,因爭鋪面,對方欺生,把對方的鋪面炸了逃跑了。再後來,回到家鄉,替人守賭場,借他人的錢放錢,結果錢放出去給了朋友,收不回,不好硬逼,借了朋友的錢,他又還不起,覺得很沒面子,於是割腕自殺了。

第一個朋友,如果不是因為文革,以他的讀書成績,上名校沒問題,出來後無論是搞專業,還是從政,都可能有大出息。而最後,他卻是去守了一個鋪面。第二個朋友,如果他的好勝心自尊心引導得當,未必不會生活得很好。電影老炮兒中那個許晴扮演的霞姨對六爺的兒子說,想想你父親年青時,一把軍刀對十幾個人,硬沒倒下。人都有背運的時候,是他點兒背。跟你說不清。這裡就透著蒼涼和無奈。為什麼他們的命運會這樣改變,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思考。

電影中,六爺把那個飆車手小飛的父親的事舉報了,有人說,這不符合江湖規矩,這是你和他兒子的事,幹嘛扯上他老子,其實,沒那樣的老子,又何來這樣的兒子,沒那幾份被扔進垃圾堆的事關重大的單子,六爺也不會被人打上門來。在知道單子的內容後,六爺說小飛的父親是「壞人」,就是「老話說的壞人」。在電影中出現的這麼多人中,被六爺說是壞人的,只此一處,是他最恨的,並且靠江湖是擺不平的,所以他走了舉報的路子。

有人還說,這樣安排,片子才能通過審查。也許是吧。但我覺得,更應該去看這樣的行為,是不是符合六爺這樣一個人的行為邏輯。六爺這一群人與小飛這一群人有不同的行為特徵,前者更重義,後者更重利。同時,六爺與他的這一群人也有區別。六爺是不可收買的,小飛說給100萬私了,六爺說,給1000萬也不成。六爺還深知利害關係,他不讓悶三去找一幫小子來收拾對方,說他們是生瓜蛋子,弄死弄傷幾個,就不好收拾了,會把大家都害了,同時,他還始終覺得,小飛這幫人嫩了點,他用自己的規矩和能力,就能控制住,事實上,他就一直逼著對方按自己的規矩走。

只要你願意仔細體會那些精心安排的情節和細節,就可以看出來。像六爺這樣的人,既知江湖的規矩,也知國家的規矩。比如,城管要收他朋友的攤車,他贊成,犯規就要受罰,城管打了他的朋友,也犯規,他讓打回去,他朋友不敢,結果是他打了城管一巴掌,打了就打了,城管還只好認了,規矩掌握得何等分明,分寸把握得何等之好。面對對國家有重大危害的事,明明證據在自己手上,他如不舉報,是知情不報,一旦事發,必被追究。這既是大義,也是明智之舉。

六爺是一種現象,也凝聚著一段歷史。兒子有錯,認賬;划了人家的車,說賠多少就認多少;被非法拘禁,寧私了,不報警;新老江湖對決,逼對方按自己的規矩來,不輸江湖。他的行為有不合時宜之處,卻也有歷史碾壓不去的豪義。老了也不懼凶頑,哪怕對方是豪強;走背運了,生活得再艱難,當朋友有需要時,他也要設法資助。當他手持軍刀,要衝過冰面去與飆車手及他們的那幫人拼搏時,他的老哥們,包括那位在城管面前認慫的朋友,那位發了財的朋友商人,也都不管不顧的跟了上去。這裡面就有人格的神奇感召力!

當六爺要與他的相好交歡時,因身體原因失敗了,但是,他卻有衝天的陽剛之氣,在那樣明知身患重症的情況下,依然在衝鋒,換了其他許多人,恐怕早已「陽萎」了。中國底層社會這些讓人迴腸盪氣的東西,恐怕正是看了電影后讓人被深深觸動的地方。


這是典型的「視角」不一樣。

你是被老炮打了的警察你會不爽他,你是被陳浩南收了保護費的小販你會不爽他,你是被武松喝了酒還砸碗的店主你會不爽他。

可問題是,老炮兒也好,古惑仔也好,水滸傳也好,都是站在他們的角度書寫的。

都以為自己是山雞,當然就覺得南哥牛逼了,不過90年代的香港我們沒代入感,今天的北京我們有了代入感,所以才會有人發現老炮兒三觀不正了。


小時候做過混混。試著回答看看。

我那撥是90年代初的,比電影要晚一些。當時的社會上無業的年輕人特別多,不抱團不欺負人的,就要給人欺負。自己原本讀書挺優秀,而且學習比較不費力。一是給人欺負,二是那時候有個論調,說是讀書無用,之後完全不讀書了。

輟學以後在社會上遊手好閒,開始時是真沒有想過錢的事情,也不是價值觀的問題,沒有那麼形而上,只是單純的對錢沒概念。往往是因為喜歡打架而打架,好勇鬥狠這四個字真心說的好。基本上也沒有什麼想買的東西。那時候不講名牌,大家穿的基本也差不太多。

因為人比較狠,練過幾年拳,人越玩越多,勢力強了,開始就有一些事情發生了。比如地下賭場這種東西,自然而然的就開始搞起來,再就是放利。

再然後就有錢啦,自我膨脹了。按我老父親的原話講,就是面色發青,一臉邪氣。

這種狀態沒幾年就出事了。進了農場。

放出來以後就和社會上的斷了關係。

比我更倒霉的還有,死了幾個。發財當老闆洗白白的也不少。都是造化。

二十幾年以後回頭看,的確是走了一段彎路。不過看過很多社會底層的東西,看過很多陰暗面以後,反而覺得世界還是蠻精彩的。

活著蠻好。現在每天努力學習,鍛煉身體,又開始跟錢沒什麼關係了。


大哥與老炮:儒家與其它文化對中國的爭奪,不僅在廟堂,也在市井。

大哥的影響力來自於自己掌握的資源,以及在自己組織中所擁有的暴力強制力(各種家法),或者說精神奴役(黑社會也拜關公)。

老炮兒的影響力來自於純粹的個人魅力(喊聲哥,為你赴湯蹈火)。

大哥還是有點儒家文化在社會底層的延伸,混混最後成大哥,是草根混混的極致。

老炮兒有點墨家與老莊文化在社會底層的延伸,小鋼炮最後混成老炮,是草根英雄的極致。

大哥們最後都還是看利益了(儒家文化其實非常功利)。

中國最後還有那麼一點理想主義色彩的江湖,盜亦有道,鋤強扶弱,就是老炮兒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陽光就有黑暗。

江湖與黑暗之中,如果是老炮們而非現在收保護費的那幫子人是主流,那也是很好。

本來社會底層都是弱者,如果是老炮們當家,有希望。如果是大哥們當家,弱者只會更悲慘。

然而理想還是輸給了現實。

其實是輸給了人性(大部分人只能接受儒家那套)。

老炮兒們的精神,其實是英雄主義,是反抗精神,是生命的讚歌。

這樣精神的代表還有陳勝、吳廣、項羽。

真摯磅礴的熱情,獨立不羈的精神。自古以來,所有時代都以這樣的人最為可貴。

特別是在中國,社會處於穩定狀態下主流的文化和價值觀都是偏向陰性的。最缺這種直接的,陽剛的人。

而社會動亂的時候,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對社會的約束力大減弱。這種精神就大爆發。

因為缺少,因為需要,出現的時候就被推崇。


推崇個屁,一般老百姓誰推崇他們。無非是佔了一個違法犯罪可以從輕處理的優勢而已。


許多行業里盛行的規矩,甚至比不得老炮兒的規矩可以拿到明面上談。

有部片子叫《盲井》,在中國禁播,當時電影台介紹王寶強的時候,這部電影的畫面一晃而過。講的是兩個生活在礦區的閑人靠害人賺錢,他們先是將打工者誘騙到礦區,然後將打工者害死在礦井下,並製造事故假象,再作為死者家屬向礦主索要賠償。

我看完細思極恐,人命居然這麼容易就能折換成金錢。

老炮兒那個年代,法律不完善,他們不是輕視金錢,而是金錢和人命,往往有一種具有致命吸引力的換算標準。他們一旦動了念頭,就再也做不得人,而成厲鬼。可以想像,那個年代,不以暴制暴,難道面對撬棍折刀,掏出一本憲法?

任何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都是耍鍵盤的臭流氓。


老炮兒教育我們最大的地方在於社會是有規則的

哪怕這些規則是錯誤的,由於年代的原因

如今的網路世界,不斷的突破下限,不斷的無視規則,終不可取,世界是精英主導的,把握好各行各業,生活中的或明或暗的規矩,方能成一番人生


推崇?

血色浪漫里就完全是反例,老炮兒最能的也不過是二代們的替身,背黑鍋的角色。

好比柴進養的江湖漢,他不姓趙,但他有丹書鐵劵免死金牌,你再是好漢武松,得了病了也只能在廊下尋個火盆烤火。


他們不是輕視金錢,是:我能打架打出來的東西幹嘛要花錢買?

他們不是崇拜「規矩」,而是崇拜符合自己暴力需求的規矩。

電影里裝裝逼而已,實際上和水滸傳里被楊志賣刀所殺的牛二差不多,就是欺負一下良民要遵守法律與道德的準則,知道你不敢還手,遇到真正的硬點子馬上就龜了。

實際上就是古惑仔們老了後的樣子,古惑仔們的價值觀無論何時都不會成為主流。


所謂老炮,其實就是地痞混混,這有什麼奇怪的?


他們那時候物質生活要求不高,反正也都差不多,樂呵呵的一輩子挺好。所以就琢磨找點激情的事做。

現在我連房貸,車貸,孩子教育費用都快壓得不行了,怎麼掙錢也不夠,我還要每天打卡上班,你讓我輕視金錢我敢嗎?你讓我耍性格我有空嗎?你讓我講規矩誰給我錢呢?

所以我覺得還是因為那時候物質生活的要求不高。


就是一幫中年漢子還停留在熱血高校階段,打架是事情解決方法中最愚蠢的解決方式。


為啥大家都覺得老炮對應的是文革呢?

看電影裡面的年齡,六爺還不到60,應該是60後,文革激戰的時候,應該還是小屁孩吧;

另外,他兒子跟他的對話的時候,也能感覺出他們被關應該是在90年代。

所以,六爺他們不應該是文革那批的熱血,看起來更像是80、90年代,政府有段時間管控較弱的時候,那個時候風起雲湧了好多江湖……


看第二遍的時候我才領悟到更多東西,我覺得電影是要展現的正是當今社會緊缺的純爺們形象,有情有義有原則。老炮眼裡很多東西是高於金錢的,有一個場景是老炮跟洋火借錢,但是洋火把錢放在他面前了他卻沒有拿,很多人說他太作,但是我真的很能理解他當時的感受。錢沒有可以再想辦法,但是情誼沒有了就真的斷了。因為在乎所以會變得敏感,洋火生意場上久了覺得錢可以表達一切,但是在老炮眼裡情誼是錢換不回來的。他有嚴格的自尊,哪怕在他覺得最難的時候也不會為了錢委屈自己的底線。他會掏心掏肺的對自己曾經或者現在的朋友,所以在他眼裡他的朋友也應該是這樣對待他的,這是他對友情的底線。可能是自我期待太高,所以一圈借錢後,他明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但是他都選擇去原諒去接受。能夠感同身受才是最大的善良。老炮是個非常自我的人,但是他所有的自我都是善的,是公正的。他要求別人的時候,對自己卻是要求最嚴格的,這是不自私。對於家庭可能老炮年輕的時候做過不夠情義的事,但是誰還沒有個年少輕狂,那個年代,那個年紀的他自由才是最可貴的。他始終沒有跟話匣子結婚就是過不了自己心裡對前妻愧疚的那道坎。想說的很多,我真的很欣賞那樣的男人,有男人的堅韌也有男孩的善良純真,堅持做一個男人該做的事情,並且始終沒有改變。如果我是男人,他就是我想成為的人。


是啊,今天的規則就是金錢至上,有錢就是爺,暴力彷彿早就離我們遠去了。六爺只是借了老炮的這個殼,你也不用非用古惑仔去套他們,他們現在還活躍在這個社會的各個地方,有可能是你的領導,也有可能是誰誰的父親,也有可能是某某老闆,也有可能是街邊賣早點的大叔。

我父親和馮導年紀相仿,文革時代沒少和旁邊村的小子磚頭瓦塊的招呼,三四十人的群架那都是小場面,放在今天這得叫械鬥,後來當兵轉業後來到了城市,身邊的戰友到國企的、到工廠的、到鐵路、到各個局的都有,80年代群架也是家常便飯,有的人結了婚生了子打的少了,也有人喝酒把單位書記揍了,好好的公職鐵飯碗丟了,也有人勞改,有人勞改出來做買賣發了家的,也有人一撅不振的,人的命運啊真是。就像六爺的那幫哥們,有洋火這樣的老闆,也有好多普普通通的人,現在的社會規則啊、主流思想啊可能已經和他們的時代相去甚遠,但這幫人懂不懂這個社會?肯定比你我懂,這些規則他們不懂嗎?馮小剛從一個美工混到今天,摸爬滾打,他不懂?文革教他們藐視權威,改革開放又教他們金錢至上,國企下崗潮又砸他們的鐵飯碗,他們對社會規則再清楚不過了,今天他們依然在社會上扮演著種種角色,為了養家糊口努力的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

但適應這些規則,不代表認同這些規則,電影里反應了很多現象,跳樓那段、和洋火的對話、官商勾結,這和他們生活的那個均貧的年代相去甚遠,六爺身邊的也都是一個個真實的人,這個世界上聰明人很多,人們察言觀色、阿諛奉承、勾心鬥角、結交權貴、討厭貧窮,但六爺這樣的人太少,就是因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幾十年,身邊的人,包括自己都是聰明人,大家一個賽一個聰明,再也不是以前那個不服咱就按規矩,磚頭瓦塊招呼的時代了,這個時代更加殘酷,六爺這樣的人幾乎絕跡了,六爺是60版的人心底里嚮往的樣子,不卑不亢、牛逼哄哄、怡然自得、有三五至交、有紅顏知己。但六爺最後還是倒下了,最後他兒子開了酒吧,碰上人問路,態度和六爺對比明顯,這是在肯定時代是進步的,六爺身上的戾氣缺點,在他兒子這沒了,人家對年輕人的缺點看不慣的地方說了,對年輕人的進步也肯定了,還有什麼可噴的啊?

毛爺爺早就說過:世界上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因為在那個年代,暴力就是生產力,可以帶來金錢和地位。他們推崇的並不是暴力,而是暴力背後的效益。

隨著社會發展,暴力的作用越來越小,成本越來越大,於是,那些和暴力相匹配的價值觀——比如老炮兒們的「規矩」,古惑仔式的「義氣」等等——也就慢慢過時了。


都被叫老炮了,你確定他們受到推崇了


那個年代輕視金錢,崇尚所謂的規矩,依賴暴力解決問題。

這個年代輕視暴力,崇尚所謂的規矩,依賴金錢解決問題。


因為缺什麼就想要什麼唄。卻忘記事情本身的好壞,以及是否真實存在過。

如果流氓的社會有這麼好,連流氓都這麼有規矩的自覺性,那麼公民社會何至於此。

與其意淫一個不重視金錢的時代,不如好好的修身養性,做好靈與肉的平衡,多賺點錢去滋養靈魂,多提升內涵去克制對金錢的貪婪


《老炮兒》——過來人六爺的「處世哲學」

先從路邊曬太陽的幾個大爺每天的閑話說起

—— 六爺的媳婦被人撞死了!

—— 也難怪,你說他每天拉幫結夥去打架,能不得罪人嗎?人啊,有順的時候就有背的時候……

——可憐曉波那孩子了,這麼小沒了娘,可別學壞了啊!

—— 聽說話匣子跟六爺有上一腿了?

——人嘛!雖說媳婦是他給害死的,要一輩子也不找第二個女人也難啊,更何況話匣子年輕時喜歡六爺,這一把年紀還沒嫁出去。

——近些年,六爺改養鳥了,沒事管管街道里的閑事,日子也平淡了……

——人嘛,吃了教訓就會老實,還是平頭小老百姓的日子舒服。

—— 你說,這個六爺也不會管管曉波,老是在外面惹事。

——管孩子?這得有陰,有陽,你說這爺倆一個不服一個,咋管?

——聽說六爺他家曉波,好長時間不回家了?他當爹的也不急?

——六爺你還不知道?好面!他心裡比誰都急。他去找曉波,就是證明他錯了,就他那驢脾氣……

—— 咋的啦?六爺攤上大事了,曉波睡了人家有錢人的妞,人家揍了他一頓,他還把人家幾百萬的車給划了,人也找不著了。

—— 是躲著還是人給扣了?

—— 給扣了,人家要10萬塊錢!要10萬就放人……

——這要擱當年,六爺不得把他車砸了啊,我管你是法拉利還是奧巴馬啊!

——你說這窮老頭,開一個小賣部,哪有10萬塊啊,曉波可是他命根子啊……

——他沒有,他老相好有啊。以六爺的能耐,搭上命也會把曉波贖回來的……

——六爺又拉著一群人去打架了,心臟病犯了給死了……

——啊!他家曉波不是湊了前贖回來了?

——你聽我說,這裡面有事,有大事,曉波是被一個女的偷偷送回來的,無意中拿到了那開豪車一幫娃娃的秘密。攤上大事了

——快說,啥秘密?你快說啊!

——你沒看新聞啊,南方那個軍區領導被捉了,那就是那開豪車的娃娃頭子的他爹!那個大貪官每個月給他兒子幾千萬花著玩,被六爺 發現了,六爺將大貪官給舉報了!

——舉報了,咋六爺還死了?還去打架?他躲起來不行了?

——那大貪官的娃,為了要回泄露的賬單,把六爺家曉波打成植物人了,六爺肯定想,先把那娃他爹整了,再給曉波報仇

——啊,你說咱這平頭小老百姓給人家當官的對著乾乾啥?你說這誰省長誰當市長,與咱們有啥相關的啊,可憐的一家人啊!

——你說這世道,當官的給自己娃娃幾千萬,幾千萬的花著玩,這老百姓擺個煎餅攤掙個辛苦錢,還被城管欺負。這什麼世道啊……

——你聽說了嗎?曉波活過來了,還把小賣部關了,開了個酒吧,人也老實了……

——醒了好,醒了好,好歹留個後啊!經歷了事兒 這人就老實了。還是平頭小老百姓好……

把故事複述一遍後,我們談談《老炮兒》

電影《老炮兒》看完給人的感覺,好像是街頭老頭們每天閑扯的軼事:村長敲響了寡婦的門,當官家的娃娃耍流氓,誰家的孩子又挨揍了……而且這幫老頭子,哪一年死了兩個,過兩年又有倆入隊的,還是每天說說閑話,談論些「說起來有味兒」的人和事……

老炮兒——姜還是老的辣,再次強調了「過來人」總是比年齡小的懂些「理兒」,不是單方面的道理或者技巧,是為人處世之道,是遇事後的解決辦法,是生活中的各種取捨,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人的「處世哲學」。過來人的處世哲學,或大智若愚或寥寥幾個字,但總會高明些,好比破罐子裝著老酒,年歲長些,有故事有味道。

人都是從經歷過18歲長大的,小時候天真無邪——年少的叛逆——情竇初開的懵懂——青春的一場糊塗,到這時候你才開始思考你自己的「人生哲學」是啥?但你是想不透的,曉波不知道自己睡了人家妞被打是應該的,你也別管人家有幾個妞,這是理兒。六爺結婚有了曉波後,自己身份變了,成了丈夫和父親了,不能再打打殺殺了……其實每個人都在青春的時候試圖總結過自己的「人生哲學」,但人生有80歲咋可能讓你20幾歲就完全想透?命運還想給你開玩笑……

馮小剛地道的表演,大牙一露,煙一抽,讓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中的孫玉厚,這也是個「過來人」。老老實實做人,硬著頭皮日子也得過這就是孫玉厚的處世哲學。因為六爺火過一把,有過當年,所以「人總有順的時候,也有背的時候」是他人生哲學的一部分。

青春的一場糊塗——夾雜著五味雜陳日子——操心疲憊的中年,也許這時候也算上半個「老炮兒」了,——犯錯中前行——踐行自己山半輩子的「人生哲學」中活著——直到自己成為那些街頭坐著的老頭,就是電影中六爺經常給他點煙的那個!這時候你可以算上個老炮了,電影中有個鏡頭,六爺在最後決定去北湖時候,給那位大爺點了最後一根煙,那位大爺用肯定的微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彷彿在說:去吧!孩子。好比話匣子想嫁給六爺,但是她心裡知道,一塊睡覺可以,結婚六爺心理就覺得對不住曉波他媽了。這就是人結合自己,形成的「老炮兒智慧」。

這是我對電影為啥叫《老炮兒》的理解。

個人感覺吳亦凡飾演的譚小飛形象,遠沒有馮小剛飾演的六爺的形象味道足,畢竟姜還是老的辣。紈絝子弟,缺點黃渤的痞味,大哥風範,缺少許文強的俠氣。刻意很多帥鏡頭,無非是想讓電影多賣錢,迎合十七八孩子們的心理,足夠帥,足夠有錢,開車豪車,足夠風光,這或許是很多叛逆期的孩子常有的想法。至少我年輕時候有過。

片中有個很重要的細節台詞,老六在1994年犯事兒蹲過牢,出來後一直生活清貧,就靠一套房子養老,這句一晃而過的台詞,透露了一個實用信息,老六就是在改革開放時期被淘汰的那撥人。這顯然是大家、尤其是80一代深刻體會到的社會變故。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對當下的社會現狀影響深刻。一來是建國以來首波離婚潮,80一代單親和再婚家庭比例奇高;二來是誕生了首批富二代;第三,則是父輩和年輕一代精神文化的分野。而這三點,在片中都得到了體現。

老炮兒還讓我們想起了,我爸是李剛的荒謬事件,李天一的案件,以及張默、房祖名吸毒等,含著 金鑰匙出生的人,卻因為「自作孽」被盯上了恥辱柱,勞動,自立自強的過程才能催生一個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哲學。換句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貧困是把雙刃劍;富裕、社會資源豐富可能讓一個人「自作孽」不可活!

有味道的鏡頭很多,當屬圈養的鴕鳥沿馬路撒丫子狂奔的鏡頭,這幅超現實畫面,實在是一個不可錯過的燃點。給人很多瞎想,有錢有勢的人就好這口,這鴕鳥的東家不會被辦了吧!如果觀眾想像力足夠豐富,還會想起我們現實社會中的事情,比如,人牛逼了就愛題字,劉志軍、張立軍被處理前或者過程中,他們題的字都被剷除了。如果同樣的手法被運用的話,那就是一群人,大吊車,把題字的石頭搬走的鏡頭。馮小剛和許晴的激情戲,咋沒動靜了?剛走神了?觀眾可能會認為想起曉波他媽了?比如小輩敬長輩酒時酒杯要低於對方,再比如問路、求助等一系列請求,都該使用敬語等等鏡頭。這些手法都相對高明些,鏡頭雖短然給觀眾的想像空間很大。

《老炮兒》關於社會時弊的針砭並沒有一絲耽擱。這其中,有對年輕一代「恨鐵不成鋼」的惋惜,也有對社會大眾日益冷漠的公德心的調侃,總之,不一而足。

但看電影簡介的話。管虎導演,筆者不是很熟悉,李易峰、吳亦凡只知道當今很受歡迎,但並不感冒,張涵予、許晴等吸引力還不是很足,完全是沖著馮小剛來的。

最後用馮小剛發明的辭彙「基本信任」總結下。

有馮小剛參與的電影可看度還是有基本信任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野戰排》?
電影《老炮兒》中,兩次提到的「本主」是誰,有什麼隱含意義?

TAG:電影 | 價值觀 | 思想 | 社會 | 老炮兒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