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隱藏的財務數據造假細節?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財務造假的背後,欲參與更多「財務造假」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本題亦加入知乎圓桌 ? 註冊會計師之路 ,更多「註冊會計師」討論歡迎關注。

之前參加一個培訓,一個證監會區域的副總給我們講課,IPO的、財務的,深入淺出,栩栩如生,幽默而又深度,氣場強大。。。

他講了一個這樣的例子,生產性企業,財務報表顯示資產規模越來越大,生產規模越來越大,生產...... 他們去查了該企業的電費發票!電費科目!生產規模加大了,電費也應該相應增加吧。電費的票一般只能電網開,悲劇了。。

他說,財務信息上,許多地方埋藏著許許多多的線索。你的火眼真經呢?


有很多同學批評我說,這個法則在審計實操中效果很差,屬於「玄學」。小Rain哥你正經的不講盡講這種歪門邪道了。我覺得這裡有必要給大家談談我對這個法則的認識。

首先,我的每個回答下面都擺著我多年和上市公司鬥智斗勇的經驗總結:如何確定未上市企業的利潤真實性? - 知乎,可是大家都不喜歡這種枯燥無味的說教,那個回答一個月的贊還沒這個回答一天的贊多,我作為曾經的四大審計經理,我也很心塞你們知道嗎???

其次,這個法則被用於JE testing其實我是有所保留的。正如我在評論區提到的,本福特法則由於存在偏離值隨樣本量的擴大而收斂的情況(統計誤差的收斂和造假的誤差被稀釋),因而事實上是沒有一個可以精確定義的閾值。因此,我覺得這個方法最好的應用不應該在ToD層面,而是在合伙人、經理討論項目的承接和續約時予以考慮最有效(即未通過檢驗的項目不接,好吧我知道我在說夢話)。其實我個人覺得比較可行的折中方法是對於同一樣本量的數據進行學習,得到對應樣本數量下殘差的期望波動率,再找出殘差顯著大於期望波動率的樣本,認為其造假可能性較大。

第三,很多會計師、律師朋友批評這個法則即使發現有問題也無法找出問題在哪。這就涉及一個精確與統計的問題了。我在做會計師的時候也一直想要做到100%的精確,但進入投資領域以後我理解了一句話「這個世界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因此從此以後我看問題永遠都站在統計的角度看,而不追求絕對的證據或結果。事實上,各位想一下,審計的抽樣檢驗不也是建立在統計的原理之上嗎?(雖然我們總叫他非統計抽樣,為了減少documentation量,會計師什麼都乾的出來)。站在投資者的立場,我發現一個規律,它能幫我找到對應的樣本,相關樣本呈現出統計上顯著的正(負)超額收益,因此我可以利用相關結果在大樣本環境下為投資者取得回報,難道這不也是一種很快樂的事情嗎?

--------------------------------------------原答案的分割線--------------------------------------------------------

我給大家介紹一種採用數理統計大樣本的方式進行驗證的假賬測試的細節方法。這個方法最大的優點我認為是不需要你懂會計!

這個方法叫Benford"s law(本福特法則)。這是一個關於數值型數據概率分布的數學定理,最初的發現與金融、財務本來沒有任何關係,主要應用於自然科學領域。

1935年,美國的一位叫做本福特的物理學家在圖書館翻閱對數表時發現,對數表的頭幾頁比後面的頁更臟一些,這說明頭幾頁在平時被更多的人翻閱。

本福特再進一步研究後發現,只要數據的樣本足夠多,數據中以1為開頭的數字出現的頻率並不是1/9,而是30.1%。而以2為首的數字出現的頻率是17.6%,往後出現頻率依次減少,9的出現頻率最低,只有4.6%。

本福特開始對其它數字進行調查,發現各種完全不相同的數據,比如人口、物理和化學常數、棒球統計表以及斐波納契數列數字中,均有這個定律的身影。

數學家經過驗證後得出的概率統計分布函數如下: 在a進位制中,以數n起頭的數出現的機率為(loga(n + 1) ? loga(n))。

在我們通常使用的十進位下首位數字的出現概率分布如下:

也行有同學要問,為什麼沒有0開頭的數據。事實上,任何數字如果縮小一位來看都是以0開頭的,因此我們其實可以認為0開頭的數字出現概率為100%。

有外國人就這個現象給出了有一定參考意義的數學解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這裡:Benford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x27;s Law -- from Wolfram MathWorld

本福特定律不但適用於個位數字,連多位的數也可用。 這使得金融界開始考慮本福特法則在財務數據中的應用。經過實證驗證,公司的財務報表數據在大樣本數據下也符合本福特法則。

我曾經讀過的一本書中列舉了迪士尼公司和爆出巨大會計醜聞的安然公司之間根據歷史所有財務數據通過本福特法則發現的差異,如下:

很明顯,安然的財務數據與本福特法則的數據出現了比迪士尼更大的偏差,而且其偏差體現為小於5的數字偏少而大於5的數字偏多,這暗示了公司通過人工扭曲數據導致數據偏離了本福特法則應有的分布情況。

在我了解到這個神奇的本福特法則後,我第一反應就是想將其實驗於我們A股市場中的上市公司,判斷其是否適用,以及能否幫助我們探測出公司的財務造假。而且我的確這麼做了。

我取用了大家公認的管理層誠信、業績優良的兩家好公司:貴州茅台、中國平安,取了其過去10年的利潤表數據,對這些數據的首位數字分布進行了測試,並用差異的平方和作為累計征服差異的統計目標值。結果如下:

中國平安:

圖表化分布情況:

貴州茅台:

圖表化分布情況:

看來只要是數字就無法逃脫本福特定律的限定,從A股的這兩家公司10年的理論表來看,本福特定律顯然十分適用。而且考慮到10年的利潤表其實只有不到300個樣本點,因此能夠擬合到這個程度的報表可以說應該是會計質量比較優秀的公司了。

根據我後續的大量實證檢測,大部分A股公司與本福特定律的偏差額(差異平方和)在0.1-0.8%之間,而平安和茅台都在這個範圍的下限附近。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這兩家公司的確是非常優秀,而且財務會計數據非常真實可靠。

那麼在A股中,我們是否也可以利用本福特法則發現造假的公司呢?我們也來驗證一下吧。

我們挑選出幾家A股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造假或嫌疑造假公司進行本福特定律的驗證,分別是信威集團(柬埔寨電信業務造假被質疑)、獐子島(扇貝游來游去)、爾康製藥(證監會進駐調查涉嫌嚴重造假)、雅百特(已被證明利潤表注水70%,董事長公開撒謊)。結果如下:

信威集團:

獐子島:

爾康製藥:

雅百特:

可以看出,這些公司財務數據的分布和本福特定律期望分布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與一般上市公司的差異呈現出明細的不同。尤其是某些數字和定律之間的差異甚至能超過10%,這是非常明細的異常情況。

這從數學的角度說明了這些公司財務數據造假的情況基本屬實。而且從這個角度來看,偏差的比例越大可能說明造假的程度越大。

但請注意,本福特法則不是萬能的。當造假者本身知道本福特法則時,他們就可以通過操縱首位數字,使得自己在造假的同時不會被發現財務數據與本福特法則呈現重大差別。因此,我們在實務中使用本福特法則一般秉承如下的原則:大幅度偏離本福特法則基本是騙子,而沒有偏離本福特法則未必是好人,也有可能是高明的騙子。

但這也足夠幫助我們在對公司進行評價時多一個考察的維度,以判斷其業務的真實性。

Rain的金融投資漫談:

如何確定未上市企業的利潤真實性? - 知乎

如何閱讀上市公司的年報?有哪些較好的方法? - 知乎

初入金融行業,如何進行實用行業研究與行業分析? - 知乎

PE (市盈率)是什麼意思? - 知乎

如果喜歡,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泛舟聊投資


簡單談談高票答案說的「Benford"s law」吧。

以這個理論開發的底稿在四大推廣很多年了,然而效果並不理想,被我們戲稱為「玄學底稿」。

我自己並沒有親自做過這個底稿,但是培訓見過很多次(也可以認為是ERS來做推銷),以及有同事接觸過,只能談談自己的理解了。

反舞弊除了常規的加強分析加大抽樣實地考察以外,在審計準則和底稿中有個專門的測試叫「會計憑證測試」(JE Test簡稱JET)。

這個底稿沒有別的用處,就是用來證明我們做了反舞弊工作。

常規的手段是對各個業務類別隨機抽幾個樣本,然後再對序時帳進行篩選,比如非工作日做的憑證;比如財務總監直接做的憑證、比如含有「沖」、「調」以及自定義關鍵詞的摘要;比如對客戶的付款;對供應商的收款;收入成本的非常規憑證等等,都會被抽出來逐步分析解釋。

選擇憑證這個工作通常由風險諮詢部門的同事負責,審計部門的同事就負責抽和解釋。

然後玄學底稿是可以供選擇的另一個方案,做法還是一樣,他們負責選樣我們負責抽。

與常規JET的不同是,玄學底稿一方面選出來的樣本量會比較大;另一方面抽出來也不能針對性地看問題,只能泛泛地看:哦,付款都有水單有發票,收款都有簽字有依據。

所以玄學底稿的問題在於:他不能提供指向性意見,換而言之:如果我抽樣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懷疑什麼,那麼很容易走向形式。

玄學底稿的邏輯我簡單猜想一下:譬如對全年的序時帳進行分析,發現6這個數字出現的頻率比預想中高20%,然後按業務類別(科目)進行細化分析,發現管理費用-業務招待費中6出現的概率比預想高200%,然後進一步分析發現有多筆666的報銷款,然後被證明是虛構報銷blabla。

但實際操作中,真正的財務造假需要的憑證往往極少,虛構採購虛構成本,或者虛構收入,一個月一筆就夠了,所以我非常懷疑能十幾/幾十筆憑證能否在成千上萬筆分錄中造成金額波動

但反過來說:如果財務造假並非採用預謀已久精準出手的方式,而是大面積大範圍地虛構憑證(往往是上下欺瞞的內控環境),那麼採用這種測試可能有意外驚喜。這可能也是國內外審計環境的區別,審計準則始終認為舞弊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高管對股東進行舞弊,侵吞公司資產;一種是大股東和高管對報表使用人(包括不限於小股東/投資人/銀行/監管機構)進行舞弊。在我國,我們說的舞弊往往是後者,而這個測試可能更適合前者

最後高票題主也明說了這個法則可能更適合用來粗略排除篩選,而不是精準核查,所以他用多年利潤表金額作為基礎數據。但我認為一個利潤表一共才十幾個數字,多年利潤表也才幾十個數字,和JET動則幾十兆上百兆的數據不是一個規模的。

換而言之,就算找到偏差,也很難認定是造假還是數據離散性。題主用來做例子的平安茅台,本身收入成本規模就很大,數字也比一般的上市公司多好幾位,從樣本離散性來說,自然更加穩健。一般涉嫌造假的上市公司,規模都不大,穩健性自然差。

所以我認為,這個測試方法,用財務報表做為基礎數據,數據量太小,並不可靠

最後高票答案認為這個指標的用法是:

如果有沒問題:不一定沒造假;

如果有問題:很可能造假;

寧可錯殺不能漏過。

其實財務分析裡面的大部分指標都是這樣的,比如杜邦比如z值配合同行業分析,但是我想可能那些指標指向性更強一點,用起來也底氣足一點。

做個小的補充:

如果有一天這個法則被廣泛運用認可,其實可能也是這個法則的終結之日,因為規避起來非常簡單。對於財務來說,造假100M比起造假10M是十倍的風險,對於這個法則來說,只是多了一個數字而已。取重要性水平和最小影響數字並不難算。

而想要修改財務報表上的數字組成,那就更簡單了,多報銷一張發票,或者多付一筆供應商款即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被認定為「玄學」而在小圈子裡面使用,可能是這個法則最好的存在方式,

最後一點私貨:

財務造假的本質,依然是財務數據與業務實質的不匹配,對財務造假的辨認,始終離不開對業務本身的熟悉,當年劉姝威的短短几百字,主要描述的都是農產品的交易模式和地理位置,僅依靠財務報表本身的信息來尋找造假,就好像人類想要證明自己是否是外星人的實驗品一樣,在系統內部驗證系統的正確性,是非常容易徒勞的。

利益相關:前四大員工,券商投行狗

基於工作立場不同,我們這些一級市場狗可能更加要求可證實可打臉的直接證據,而二級市場本身就包含了種種不可控的玄學因素,倘若真的存在簡單可依賴的財務分析模型/底稿,我想基金經理這樣的職位也將不復存在,我之雞肋也許是彼之蜜糖。

求仁得仁,此文算是對科普的一點補充。


我推薦由美國人施利特和皮勒寫的《財務詭計-揭秘財務史上13大騙術44種手段》

其中將財務報告中涉及的欺詐手法分為3大類:

1、收入操縱手法——對利潤表動手腳

2、現金流造假手法——謊報虛高的現金流

3、主要業績指標造假手法

該書分析獨到、視角明晰,總結和歸納全球資本市場涉及的各類財務欺詐的騙術及手段,並提供了發現與揭露各類騙術的經驗與秘訣,十分有借鑒價值。


財務數據造假,我理解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財務造假,為了粉飾報表,業務流程作假。第二個方面是通過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等相關手段,進行數據造假。

管理層通過內部控制可以有效控制員工進行舞弊,進行財務造假。我們這裡講的是管理層方面,總體來說財務數據造假必須先考慮企業外部或內部的舞弊因素,是否有動機或壓力,同時管理層是否有機會進行舞弊。企業動機和壓力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一般企業未上市時壓力是稅負,中小企業經營為了生存會要求財務降低利潤,少繳稅,保證企業的發展和經營。第二個方面是企業有融資的壓力,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它為了尋求債權融資或股權融資粉飾報表滿足融資方指標。第三個方面上市公司業績壓力,為了保持股價和滿足上市指標要求,企業會粉飾報表。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企業一般採用如下方法:

1、 一般中小企業經營過程存在供應商無發票或現金收入的情況。企業會通過「找票」的方式虛增費用或成本,降低所得稅。現金收入通過不開票隱瞞收入,降低營業收入。這種方法是最初級的,通過同行業企業對比數據發現問題,比如毛利率、費用比率以及凈利率等指標是否存在異常情況,再定量的查找業務合同、資金往來或者商品實物流發現問題。

2、 企業融資壓力或上市公司業績壓力時,會通過多種手段達到目的,一般採用虛假業務增加經營業績。但是一個謊言需要無數個謊言來掩蓋,虛增業務會直接增加營業收入,需要虛增採購、產能、生產以及物流等進行匹配。但很難做到天衣無縫,很多時候企業通過虛假業務虛增業績會遺漏相關環節,比如說產能的配比、生產的配比、物流的配比、客戶的配合、供應商的配合等。即便企業所有證據和流程全部匹配,時間長造假模式不經常的變化,財務指標的異常、客戶或供應商訪談以及商業背景的異常,也容易被發現。

3、 企業也會利用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修改財務數據,比如說更改收入確認原則,使收入更早的確認;收入應該凈額法確認,但更改相關合同,收入確認更改為總額法;利用壞賬政策,使利潤搬家調節企業近幾年的財務報表數據;通過研發費用資本化,提前釋放利潤;隱瞞或有負債,使企業少確認成本或費用等。

財務數據造假有很多的方面和方法,歷史上發生的重大造假案都是企業、客戶以及供應商進行配合,強強聯手,甚至很多大型企業均參與其中。財務數據是死的,但是很多時候人性在裡面,終究有一天會被曝出。


可能我接觸的東西更搞笑一些,由於一些你懂的問題,很多東西只用代稱。

之前給某城市的平台公司發行xx券,金額較大,但是GDP的數據要填的,但是發現了一個問題,查了統計數據10、11、12年數據穩步增長,13年!重點,13年少了50億左右,我擦,我說這不行啊,這不就說明大好貨幣寬鬆環境下,這GDP負增長不行啊。於是幾天過去了,驚人的答覆來了,並附送統計局的小冊子,說,12年漲猛了,改少了點就好了,果然,改完保證了13年10%的gdp增速……但是各種公開網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改……

從此,我再也不相信統計局報的任何數據!你相信我們今年上半年增速7%嗎?打死我都不信!說3%還靠譜一點。說負增長我不驚訝。畢竟你要看看央媽又印了多少錢……

還有一個事兒,我認識一個民企的老闆,吃飯聊天,說「早年間我營業額50萬的時候,政府相關部門來找我說老錢,你這企業不錯,幫幫忙,報收入200萬,回頭相關稅費財政轉移支付什麼的退給你。我經過1年努力加上經濟環境好,終於營收到200萬了,這時候人又來了,說老錢,還是,你報1000萬,又過了幾年到現在,擴大經營,終於到了2000萬營收的時候,前天來人讓我報1個億…我是被逼迫著成長啊」

大環境如此,何況一家公司……

–----------

有些同學對統計問題產生了疑問,由於答主不是學統計的,本科學的那點統計學早忘光了,但是我有各種見聞案例(我不能像知乎各種大神那樣,擺數據,分析,畫圖什麼的),但是一個個城市樣本,以及現在嚴重的地方債問題。就可以說明了在各地區全口徑的財稅收入有多大問題。

比如在基層數據就已經是虛報的了,明年繼續虛報就是了,我不是學統計的,但是這一方面應該是的。我具體看過一個中小型城市全口徑的財政收入,最後通過內部人士了解,實際收入少了一位數,就是說稅費返還站了整個財收的70%,但是在上報全國的財政收入中,不考慮返還的因素,因此繼續保持增長。

另外,土地儲備中心,有虛假交易現象,完不成當年財稅目標好像是挺難為情的事情,然後地方政府下的平台公司會假摘牌土地,造成賬務上體現土地出讓收入,然後就惡性循環不止了,因為政府也沒錢退給平台啊,還好老闆是一家啦。

最後歡迎各位指正,相關問題可以探討,也希望有專業的回答告訴大家~


突然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問的是「如何通過一些細節發現潛在的財務數據造假」,那我就可以回答了。不然,「隱藏的財務數據造假細節」問的其實是舞弊手法,而這些多半是不方便公開說的。

首先,這些細節大致可以分成三個層次:1. 企業公開資料可以查到的信息;2. 審計人員和獨立調查人員可以接觸到的信息;3. 企業管理人員可以接觸到的信息。這裡的獨立調查人員不是指渾水公司這類的獨立調查機構;而是指受雇於企業董事會、監事會或者獨立調查委員會,代表公司針對潛在舞弊行為進行調查的人員。

企業公開資料可以查到的信息主要面對的是投資人和企業財務報告使用者。通常,大家可能認為光看那些公告和財務報告沒什麼用,老是希望得到一些內部消息。但這方面可利用的細節,其實遠比一般人想像中的要多。我簡單說一下三種最常見的情景:

1. Too good to be true(好的難以置信)。這一點最好理解,當你發現一個公司業績增長穩定且不受經濟周期影響的時候,多半已經出現問題了。基本上,所有被曝光的財務數據造假公司都存在這個情況。以某一家舞弊公司為例(數據我已經做過處理),可以很明顯看出:

a) 甲公司(某目標公司)在四年間的銷售增長是遠超過行業數據和可比公司數據的;

b) 2XX4年因為經濟下行,行業和可比公司都存在一個滯漲或者下行的情況,而甲公司依然「我行我素」。

還有一種類似情況就是,目標公司的市場佔有量非常高,但是市場上卻沒有相應的反應。還有比較極端的例子如銀廣廈,公司的銷售/採購額可能已經超過了這個行業總量。

2. 自相矛盾。企業做的事情與財務數據相矛盾,最常見的就是賬上顯示現金充足,但是企業仍然選擇高成本的融資方案,如發行高息債券或股票。對比其他同行業公司,這裡的甲公司(某目標公司)還需要增發股票就是非常可疑的。因為按照這樣的數據,獲得銀行貸款應該不會特別難,而企業依然選擇了融資成本很高的股權融資。那麼,有可能是因為銀行已經獲得了一些未公開的信息,使得企業無法獲得貸款。

此外,比較常見的是,企業財務數據非常好看,但是大股東和董事們紛紛減持。

3. 業務複雜化。財務數據造假的公司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業務比較複雜:有的設立了大量的關聯公司,有的可能在交易架構中安放了大量的中間層級。

後兩個層次的細節也不適合公開說,而且我相信其他答案會包括很多運用傳統審計方法或者數據分析發現異常數據的情況,我就不多說了。這裡,我舉三個非傳統的危險信號:

  • 只有老闆知道的具體業務情況。只有老闆參與具體業務是很奇怪的,更大的可能性是嫌統一口徑太麻煩,老闆就自己上了。
  • ?沒人能說清楚的業務情況。沒人清楚的業務,要麼這個業務實際不存在,要麼就是不可以說、沒人敢說或者會說的人已經被幹掉(開除)了。
  • 過於完美的財務資料。

更多法務會計和舞弊審查相關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費雪和他的夥伴們


本條對 @Rain Zhang 高票回答利用Benford Law來檢驗財務造假的回答進行補充,運用A股歷史數據進行檢驗,並指出高票回答的一些邏輯瑕疵。

所列舉的數據來自研報《本福特的應用:解讀財務報表的可信度》,本人為作者之一。研報用詞較為嚴肅,本條回答做了一定的修正以增添可讀性。

原文下載鏈接:https://pan.baidu.com/s/1cHDFMe 密碼:7sr2

0:端正態度

關於Benford Law,首先我們端正態度。已有相當多的學術論文在此方面做了研究,並將此定律應用在選舉舞弊、財務造假檢驗,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一門科學,而不是一門玄學

1、Benford的簡介

Benford Law是什麼,如何運用在財務報表上,其可能的經濟學意義是什麼,該方法的應用和歷史經典案例,以及如何理解Benford Law帶給我們的啟示,高票回答們已經做了非常出色的回答,我進行一下簡單的重述。

研究表明自然狀態下A股財務報表整體完美符合本福特定律,各項財務數據的第一位有效數字並非在1~9上均勻分布。以1為開頭的數字出現的頻率高達30.1%,往後依次減少,9出現的頻率只有4.6%。偏離度越小則表明財報可信度越高。反之財務造假的概率較高。

Benford 定律從自然科學(數值科學)的角度出發,考察財務報表內所有數據的隨機性。凡是有人為操縱的數據,往往隨機性差,在大數據檢測下無所遁形!與理論分布產生嚴重偏差的公司有財務報表可信度較差,投資者需格外謹慎。

2、高分回答的一些瑕疵

高分回答給我們舉了幾個很誘人的例子,不過這些例子是有邏輯上的瑕疵的,這一點我在研報的技術附錄中做了探討。

@Rain Zhang 用以衡量真實分布和理論分布的差異,用的是差異平方和。具體做法為提取一家公司所有歷史凈利潤表數據,提取其首位數,計算1~9上的頻率分布,與理論頻率進行比較。

瑕疵在於該方法收到樣本量的影響,上市時間比較長的公司財務報表數量多,數據量天然比較大,在大數定律的支持下,與理論頻率的差異天然比較小。這就好比擲骰子,我擲10次骰子發現1~6出現的概率與理論分布的差異很大,擲1000000次骰子與理論分布的差異比較小,這並不能說明第一次我用的篩子被人動了手腳灌了鉛。

引用第一位童鞋的案例,我們發現中國平安、貴州茅台上市時間長,因此數據點多,頻數大,因此差異平方和天然的會小一些。反之爾康製藥、雅百特等股票比較新,則差異平方和天然比較大。

為了消除上述因樣本量不同而帶來的偏差,我們可以分兩步走。

1:採用一個考慮到樣本量變化而變化的統計量(擬合優度檢驗,即下圖偏離度指標)

2:控制樣本量不變,一個一個報告期做,而不是把報告期都堆砌起來

技術細節不再贅述,研究報告中我同時採取了以上兩個步驟來控制誤差。

3、大數據下的檢驗

在科學研究中,案例的研究總是顯得蒼白。

案例研究常常陷入的誤區是」莫斯利安村的人常喝酸奶所以長壽「,然而對比實驗中並不能證明喝酸奶比不喝酸奶更長壽,且喝得越多越長壽。

為了證明我們的觀點:偏離的多的公司財務造假越厲害,我們必須對所有股票進行檢驗。

  • 3.1分組檢驗

文中做了較為詳實的檢驗,限於篇幅我舉幾個例子。例如我們比較了所有PRE-IPO的公司和上市公司,發現PRE-IPO財務質量差。例如我們比較了年報比季報,發現年報質量差等等,非常符合交易直覺。

擬上市公司既要滿足硬性財務要求(發行前3年的累計凈利潤超過3000萬,發行前3年累計凈經營性現金流超過5000萬或累計營業收入超過3億元),收到社會的監督又較少,整體經營規模有限的情況下,造假動機更多,手段更多樣,因而整體財報質量不如上市公司。

相比於其他三個報告期,年報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它代表著公司一年的營收情況,是一年中至關重要的時間截點。監管方面,往往針對公司年報而非季報進行考核;投資方面,由於部分業務年底才能回收賬款導致季報利潤失真,季報的參考性遠沒年報來的重要,種種因素導致年報造假動力提升,公司年報信息質量相對季報較差。同理,半年報偏離度也有著類似的結果。

  • 3.2選股與擇券上的應用

說來說去我們關心的還是,偏離度少的股票是不是漲的多?偏離度多的是不是跌的多?答案是肯定的,該指標有一定的選股能力。

將所有股票分為5組後,市值中性後的偏離度因子展現出良好的穩定性,在多頭上呈現出一定的選股能力。

債券方面也有一定的應用前景,等以後信用事件更多了,檢測起來更有說服力。

我們對上市公司主體信用評級下調事件研究,統計事件發生前後,公司最近一期季報/年報的偏離度均值。從2006年至今,上市公司主體評級下調共發生279起,包括袞州煤業、柳化股份、湘鄂情等經典案例。結果表明偏離度因子在信用事件爆發前往往一路走高,暗示財報可信度不斷下滑。而在事件爆發後,偏離度回落,上述現象表明偏離度因子對債券信用事件具有一定的預測能力。

  • 3.3局部的效果提升

中國的主流審美是以白為美,概括來說女生基本上是越白越好,一白遮百丑。但是歐美就不是了,有時候誇張點,可能越古銅越好。這導致說到地球人,用「膚白」這個指標來選美有點牽強,但是放在中國,大致是不差的。

對於本福特,我們也想找這樣一個小群體,股票財務質量的甄別對他而言特別重要,那麼我們在這個小群體里用偏離度指標效果就比較好。我們給了個例子是*ST,這個小組的同學有強烈的財務造假的動機,財務質量的重要性被放大。

根據交易所規定,股票連續兩年虧損,或1年凈資產為負,或1年營業收入小於1000萬公司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前冠以「*ST」標識),下一年仍在上述警戒線以下的會被暫定上市。因此,*ST股票有強烈的財務操縱的動機。

考慮到*ST的股票數量有限,我們根據偏離度指標將*ST股票分成數量相同的兩組,考察兩組各自的選股能力。經過偏離度因子篩選後的多頭組合收益大幅提升,從2007/02/01至2017/05/03累計絕對收益達到2455%,年化絕對收益達到37.23%。用中證500做虛擬對沖,累計超額收益達到800%,年化超額收益達到23.82%,比起空頭組合整整多出一倍。

4、其他應用

除了財報首位數服從本福特外,我們發現交易量首位數也服從本福特(價格不服從)。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讀讀姐妹篇《本福特的啟示,從分鐘成交量看機構痕迹》,下載見篇首的鏈接。

異常成交量暗示著機構大額交易的痕迹,異常財報則表明公司財務可信度偏低。前者對因子選股展現出「情景分析」的能力,後者對特定股票類型體現出選股能力和擇券能力。

至此,在現階段我們認為本福特在股票上的應用,我們上述兩篇研究已經是完備的了。如果大家有新的想法,也歡迎交流。

5、總結與思考

這個題目折騰了很久,前前後後不止兩個月。其實結論還是有點失望的,本福特有一定選股能力,不過能力比較一般,相較於傳統已知因子,選股能力偏弱,沒有展現出江湖口耳相傳的神奇能力。有幾點原因可能造成上述現象:

1、 離群樣本所暗示的經濟學意義具有多義性,不易把握。

2、 傳統的動量、換手率、波動率、凈利潤增長率是價量(財務指標)的一階變數,而偏離度指標是價量(財務指標)的首位數的分布,是二階變數。偏離度指標邏輯鏈偏長,實際效果偏弱。

3、 對財報數據(空間維度)做大數據處理時,不同公司的數據量的齊整性不強,不同科目的偏離度天然分布不均,數據質量整體不如價量高頻數據(時間維度)。

4、 A股歷史會計準則變動,可能導致偏離度出現系統性波動,對整體分析造成較大影響。

讓我說人話是吧:

造假不一定影響首位數,首位數偏離不一定造假,造假不一定股價差。

這是一個好的故事,只是缺乏一個精彩的結局。

最後,再次感謝 @Rain Zhang 的回答對我的啟發。

投資是一場長途旅行,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大家前行一小步。


我之前正好寫過一篇文章,就轉過來啦~~

不過文章寫得很長,所以不建議大家閱讀。

==============================

2016年12月16日及19日,渾水公司(Muddy Waters)發布了兩份對輝山乳業(http://06863.HK)的做空報告。2017年3月24日,輝山乳業股價暴跌,緊急停牌。

我們今天不談這兩件事情的具體聯繫,也不去下什麼結論,就簡單來聊聊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框架。

——財務造假從邏輯上判斷其實很簡單。

例如,整個渾水公司的做空報告從邏輯上看,並不像偵探小說那樣靠一個個的緊密邏輯和漂亮推理,最後得出不可思議的結論。

實際上,報告的邏輯非常簡單明了:

1、 輝山披露的毛利率高於同行業;

2、 輝山解釋說是因為自己的牧草大部分是自供的;

3、 渾水公司認為輝山實際上長期從第三方採購牧草,並非自供;

4、 所以毛利必然是假的;

5、 既然毛利是假的,那利潤必然是假的。

其他部分主要是詳細的取證過程和證據列示,當然,這也是最難的地方。

再加上財務的雙向記賬法,即公司財務造假不可能僅僅造假一個地方,故渾水公司的報告從利潤造假再牽引出其他造假問題。

總體上看,儘管有諸多缺點,但一個公司的凈利潤始終是最直接的指標。故凈利潤造假也成為最直接的方式。

從動機上看,非上市公司可能會為了少納稅而少記利潤,而作為上市公司,通常的動機就是虛增利潤。

從利潤表來看,凈利潤無非是各種收入減各種成本(財務上,收入、成本、費用等有嚴格定義,此處為閱讀方便,不做區分)。

所以,收入成本的造假也就成了最常用的方式——例如在渾水公司的報告里,他們就認為輝山乳業對原材料,進而對成本和利潤進行了造假。

從想要虛增凈利潤的目標出發,自然要多做收入,少計成本。

——收入方面

從多計收入方面來說,因為上市公司通常要披露非經常性損益的情況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用非經常性的收益——例如當期賣掉一家公司的股權獲利——通常效果並不好。而且,營業收入的增長性通常也是投資人判斷公司規模擴張的重要指標。所以,一個公司想要對收入進行造假,比較有效的方式是虛增主營業務收入。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審計準則中,對收入會使用有罪假設,即要求審計師直接假定收入存在比較大的舞弊風險。

一般而言,若公司需要通過造假手段才能增加主營業務收入,可能表示公司已經進入了困境。例如商品已經滯銷、市場已經充分競爭、公司產品無競爭優勢而無法佔領競爭對手份額等。

簡而言之,即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已沒人買了。

那麼,想要繼續有收入,就需要有人買,而在市場上已經找不到這樣的人了。

怎麼辦?那當然就只能賣給自己了。

常見的例子是讓資本市場聞風喪膽的隱藏關聯方。就是由自己或者關聯人虛構主體,去買公司的產品。這個方法最可怕的地方在於,除了購買意願是假的,其他細節和公司真實的買賣沒有區別——無論函證、查合同、物流、資金流都不會有任何問題。當造假主體是國有企業時,往往非常可怕。

而且,隱藏的關聯方非常難以查證,例如對方是實際控制人的大舅子的高中同學的朋友的老婆,就算你知道了,只要別人咬死不是關聯方,你也沒有辦法。例子包括之前某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同學不忍看公司退市向上市公司捐贈10億》。

不過,這種方法也並非滴水不漏,因為對方公司的出現通常是因為臨時需要,譬如上市公司發現今年的業績完不成了/營業收入、利潤同比降低了,緊急需要關聯方搞事情。故這些公司通常成立時間很短,而且常常是一些只有自然人持股的小公司。

就算是使用之前就成立的公司,也常常會存在如註冊資金不匹配(500萬元小公司做1個億的大生意),生產品種/能力不匹配(服裝加工公司買了一大堆汽車零配件)等問題。

基於此,如果使用單一公司進行大額業績的偽造,一旦金額比較顯著引起懷疑,常常會被詳細調查。所以,「精明」的上市公司喜歡通過大量小公司偽造大量小業績來達成效果。

當然,只要捨得花錢,還有另一種更簡單的辦法,即把這批存貨都「送」給客戶就可以了。例如,讓客戶購買自己的商品(雖然客戶已經不需要),但是客戶不用花錢,自己從小金庫把錢打給客戶,再由客戶把錢當成貨款付回來就可以。說白了就是讓客戶賣個人情。

這個方法的缺點是比較考驗和客戶的情誼,客戶不見得願意用自己的公賬戶幫你造假,而且舞弊者當然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此外,比較強勢的公司為了保證某年的業績增長,可能會向客戶進行壓貨,例如最後一個季度要求客戶在年底前把明年一年的份都買了。這種方法雖然沒有顯然造假,但透支了未來的業績。在自身產品可以長期存放不易損耗且倉儲費用不大的情況下比較好用。也就是說,反正明年會用到,客戶就做個順水人情。不過要求對方付款通常是不可能的,所以大量壓貨會導致期末應收款項大幅增加,容易引起懷疑。

——成本方面

除了完全單據偽造這種思路詭異的方法,大多數收入都涉及到交稅的問題。而且收入的造假,總涉及交易對手方,比較麻煩。相反,同樣可以增加利潤的成本造假就好得多,一方面不用多繳稅,另一方面很多成本基本都是在內部核算,不用到外部滋生事端。

比較基礎的成本項目即料工費,就原材料而言,如果使用外購的方法,將遇上和收入一樣的交易對手方的問題,所以部分公司如果想從原材料入手,最常用的手法是將原材料做成自產模式。

只要是自產模式,那裡面的成本你就很難說清楚了,而且可操作空間非常大。例如渾水公司的報告就認為輝山將自己長期外購的原材料包裝成自產,進而隨意調節成本和毛利,最終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

常見的方法包括簡單地操作一下廠房、設備的折舊年限,比如30年就比20年少攤了大部分成本,這種方法不僅合法而且很好解釋。實際上從財務會計準則而言,也不可能禁止大家對資產的折舊攤銷年限的主觀判斷,只能說,前後保持一致就好——即不能在利潤多的時候就按20年折舊,利潤不夠了又改成30年折舊了。當然,這些方法早已不新鮮,在各大基礎財務教材里都要寫一遍,以至於用這些方法好像很低端似的。

我嘗試說明的是,判斷成本和判斷收入非常不一樣,因為收入的對手方關係,只要這個交易是真實的,其收入是雙方根據市場情況互相定下來的,收入的金額可以比較好地確認。但(自建/自產的)成本就比較可怕,一方面,整個生產、建造過程是一個對成本的歸集和分配的過程,另一方面從產成到實際售出通常還有時間間隔,兩個因素加在一起使得成本非常難以確定。

當我想少記成本,多計利潤的時候,我可以在成本歸集階段少歸集,例如部分人工成本從賬外走掉。像自己種植牧草的的情況,種子的金額本來就小,從播種到收穫這中間到底發生了多少成本可能公司自己都說不準,幾乎是想說多少就說多少。另一方面,我還可以在資產方截流。比如主營業務成本是從存貨這一資產轉過去的,那麼如果不從存貨轉過去,就不會形成此項成本。

當然,主營業務成本常常需要與收入匹配,不好截流,更常見的是從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方面入手。比如前面說到的使用很長的折舊年限實際上就是一種「限流」。此外,還可以壓根就不把在建工程轉為固定資產,因為在轉為固定資產之前是不需要計提折舊的,如果缺少業績,上市公司可能有動機推遲在建工程的工期。這種方法不可能無限期拖延,如果幹得太明顯,審計師會要求按照達到可使用狀態時開始轉固定資產並補充計提折舊。但是,這種方法在一兩年之內卻是有效的,上市公司通過把問題拖延,相當於提前透支了未來的業績,如果未來情況沒有好轉,只會讓最終的暴風雨來得更加猛烈。

而且,推遲轉固這些方法,本身實際上是合法合規的。因為現實世界十分複雜,很多判斷無法明確地說優於其他判斷,只要不是明顯不符合邏輯,基本都不會有什麼問題。

所以,當大家發現這麼個好的「垃圾箱」之後,常常向裡面丟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本來應該計入當期利潤表的支出,全都變成了 「資產」,集中放到未來去爆發。

我們說自產自建容易出現問題,是因為外購發生的成本會觸動交易對方,但這同時也預示著,通過前面收入造假中提到的關聯方等方法,同樣可以對購買成本做手腳。而且在購買行為中的造假更嚴重,因為這通常是上市公司對外付款,所以不必像收入造假那樣考驗與對方友誼的小船,只要能給對方提供利益,通常都能讓對方變成合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400萬的東西,你賣我900萬,到時多出來的500萬我們大家分。至於公司利益流失,利潤不好看?不會啊——放到在建工程里就可以了。

更為直接的方式是對外投資一家公司,不控股就不用並表,反正投資本來就有風險,這公司可能長年半死不活,實際上錢已經不知道去哪裡了。

——資產方面

所以我們看到,公司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實際上聯繫非常緊密。少計的成本、多計的收入都可能反映到資產的虛增上。故,資產的定價也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而且,從上市公司虛增利潤的動機來看,通常會導致資產的價值高估。

例如,在渾水的報告中認為,輝山一方面造假了成本,另一方面為了解釋「既然你這麼掙錢那麼錢去哪了?」,多計了多項在建工程。

資產的定價,卻又是個大問題,譬如,審計師通常是註冊會計師,但與之相對的,之前有一個註冊資產評估師。從某些意義上講,這即說明資產評估實際上也是一個非常細分而專業的領域。

要求財務報表使用者在資產評估方面非常專精實際上並不現實,所以要求其判斷公司報表的資產高估程度自然也比較困難。

一般而言,從時點上看,貨幣資金通常不容易造假,因為公司不太可能持有太大額的現金,而銀行存款等只要向銀行進行驗證就行。當然,實務中也發生過公司為了應對審計,直接偽造出一個銀行的情況,但是畢竟是少數。

從時期上看,貨幣資金可能有被大股東佔用的問題,例如,在月初將資金抽出,在月底前歸還,保證月初和月底兩個時點的金額都沒有問題。不過這種方法從銀行流水中也能看出來,這裡不做詳細討論。

公司如果多計了收入,由於業務並不存在,常常無法實際收回錢款,造成應收賬款的虛增,這也是大家重視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的匹配性的原因。部分人認為掙利潤不如掙現金也有一定道理,畢竟,基於上面現金不易造假的情況,只有能收回的現金才是實打實的,其他資產的實際價值就比較難以判斷。

存貨方面,除了數量不好確定,部分特殊商品(比如蘭花)的價值也難以估價,比如萬科對其存貨(房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反而成了市場的參考,存貨估值的難度可見一斑,所以天然為資產高估的高發區。

而且,上市公司存貨的囤積通常是不好的信號,雖然存貨的增長常常被解釋為業務的增長所致,但如果業務增長速度趕不上存貨的增長速度,就預示著公司存貨可能存在囤積,減值準備不夠充分——存貨高估。在電子產品、服裝等公司尤其明顯。

其他資產更不簡單,幾個投資科目加上商譽,實際上要求我們對另一家或幾家公司進行價值評估。固定資產與存貨一樣涉及實物估價,比如如果是房屋,則變成了房產估價,在建工程則是更難的工程估價。

所以說,資產容易造假,因為實際價值太難以識別。但反過來說,如果能確定資產的價值,實際上公司價值的大塊也基本確定了,畢竟從資產的定義上看,資產代表了公司未來的現金流入,知道資產的真正價值,就知道公司未來會是什麼樣。

至於資產負債表右邊的隱性負債等,限於篇幅,本文不再贅述。


哈哈,這個問題很好。我有好多親身經歷可以答啊~

某IPO項目,我是第二任現場審計主管。前任主管跟了該項目大概半年多,生小孩去了。當時是八月份,好多人放假考CPA。這項目本也不是我們部門的,只是我前一個IPO項目剛好不久前上市了,我相對閑一些。於是找上了我。

我接手的時候,手下就三個人,二個助理1年級,一個助理2年級。任務其實就是出多一期六月末的數,前任主管搞定之前的三年數了。(上市一般要求三年一期的財務數據,比如以截止至2014年12月31日、2015年12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及2017年6月30日的財務數據進行申報這樣子)。

不太趕,大概有三個來星期的時間。由於當時接的比較突然,我先花了兩天時間將過往已完成的工作底稿研究好,這兩天里三個小朋友就是按照我分的科目在砌底稿,然後找客戶要了一堆憑證及原始資料,準備用於完成相關審計程序。

到第四天還是第五天,吃完午飯後照例站著玩玩手機休息一下,看到小朋友前方放了一大堆憑證,我順手拿起來翻看,是一些採購憑證,一翻之下,發現不對勁了,居然有連號!被審計單位跟A採購時A的發貨單與跟B採購時B的發貨單樣式是一樣的,而且是連號的!那本憑證中,類似的連續情大概有三四處。

我翻看時一開始是先感覺到樣式一樣,以為是同一供應商,細看之下才發現是不同供應商的發貨單是連續的。

這明擺著是有問題的。

明顯是被審計單位自己或其找的財務顧問批量偽造時幹活不認真留下的漏洞啊。

我當時心裡真是「十萬隻羊駝飄過「。

做審計的,其實是很不想發現問題的。這句話,相信做幾年的人看到都能會心苦笑。

審計的忙碌,大家都知,在時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大家都希望能順順利利收工搞定項目,而萬一萬一有問題被發現,工作量一定是大幅大幅增加的,隨後的各種手尾現場審計主管是要負責到底的啊。所以很多放飛機的情況,有些是小朋友發現問題了,自己放飛機了,有些是小朋友發現問題彙報主管後,在主管明示暗示下放了飛機。

一般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是要儘快彙報項目經理的,但我這時內心尚存僥倖,或者也許是想慎重起見,怕自己的發現存在誤差,到時反遭經理責怪。

於是,我更認真地翻看了那本憑證,更多的問題發現了,比如有出現C的發貨單上的簽名與D的發貨單上的簽名一樣的。估計是當時偽造時簽名簽習慣了,將本應簽D的人順手簽成C的人了。還有......

-----------------------------------------1月4日下午更新線----------------------------------

那天傍晚,我打電話將這個事項彙報給經理。經理一開始有些不相信,還Q了我描述中的幾個點,末了,她指示說,這事她知道了,讓我先匯總下跟這此事項相關的憑證的影響金額,另外,不要跟客戶溝通這事項,也不要採取其他可能引起客戶注意的舉動,同時記得有事情彙報時要直接打電話給她。

我認可她的謹慎處理,在這事情未明確之前,不管是我或她,先行與客戶進行溝通,是大忌,這事項可能輪不到我們倆出面來溝通。她提醒用手機也是有必要的,我也懂,所以我當時才直接打電話給她。

接下來,我布置了新工作給三位助理,讓她們暫時放下手上砌的底稿,按照目前每個人負責的科目,直接去翻查憑證,在不同本憑證之間對原始單據進行交叉比對,比如5月向A採購A的發貨單與3月份向A採購A的發貨單進行比對,這些原始單據不限於發貨單,還包括合同、發票等第三方或外部提供的憑證。

另外,我找了對方的財務經理索要7月份的憑證,表明要用於做期後審計程序。對方表示還在整理。我說,我理解,一般來說七月份的憑證大部分的企業都沒這麼快就裝訂好,你給我未裝訂的就好了,我們不會將它弄亂的,主要是我們現場審計時間也比較有限,可能再一星期就回去了,麻煩您多理解一下。對方仍不肯,說還是整理好再給我們,下周一前一定可以給到我們。

我的態度很委婉和客氣,她這下的回答已是第二次拒絕了。我知道我不能再就這事來糾纏了,再多糾纏很可能對方對我會產生厭惡或產生懷疑,於是轉口表示「好啊,那我們先查其他資料吧,真是麻煩您了」,同時與她攀談起來。

其實我就周一剛到的時候與她見了次面,表示之前的主管生小孩去了,之後我會是這項目的現場審計主管,且之後幾天與她的溝通也只是慣常的就一些簡單事項性質的詢問或一些資料的索取(一般來說,資料會有助理去負責索取,但有時助理拿資料會遇到阻礙,對方會不配合,這時我會出馬,直接找對方溝通)。

但這次的攀談,我著重於對她個人經歷的了解,聊了十來分鐘,我提煉了一些關鍵信息:她來這公司僅一年多,之前也在擬IPO公司工作,再早期在事務所或財務顧問公司呆過。看來,她應付審計師的經驗應該是十足的。這是我對她做的結論。

客戶這一線暫時只能進行到這裡了,我轉身埋頭於原始單據中。助理們陸續彙報上來一些交叉核對有誤的單據,匯總了下那上半年大概有三四百萬單據有問題。過往三年有問題的單據不知有多少,因為基本還給客戶了。

問題似乎還好,但我總覺得奇怪。這不是我第一次碰上造假,也算是老司機了,造假一般來說是一環扣一環的,對於擬上市公司來說,造假的最終目的一般是增加凈利潤的,而偽造採購單據帶來的是成本的增加,光只是成本這一項有問題的話,實在不合理。

合理,不合理,re(reasonable), 不re,這是審計師經常擺在口頭上的話。

我回過身專門去查收入的單據,該客戶所處的行業比較特別,收入確認方式也比較特別。恕我在這裡不方便詳細介紹。相關收入單據中我找不到問題,我再分析了下應收賬款的明細,賬齡,周期及原始回款單據等等,也沒有問題發現。

-----------------------------------------1月4日晚更新線------------------------------------

沒有問題發現,但我還是覺得奇怪。其實我內心已是認定對方有問題,是本著「疑罪從有」的心態在行事的。這種提前認定可能有好也可能有壞,如果我行事謹慎的話,對我來說應該大部分情況是好事。這也在以後的經歷中又一次幫了我。

我決定轉換思路,不看收入循環相關科目了。我從試算平衡表出發,著重看長期資產科目的變動,三年財務數據中前兩年長期資產變動並不大,但最近一年末在建工程數字突然變大了。到了最新一期,在建工程轉固了。

我找出三年數底稿中的在建工程明細,讓助理2年級去要回之前的工程合同,同時結合本期的憑證中的部分工程預結算單據。終於知道問題在哪裡了。

相信有多年審計盡調經驗的朋友看到這裡,已猜出該被審計單位的造假套路是怎麼樣的了。

有問題的地方至少涉及到固定資產,收入及成本三個主要科目。

我這裡又一次無法詳細說明,之後你們就知道為什麼。

再次謹慎起見,我獨自走訪了該在建工程大致所在位置,又獲得了一些側面證據。

雖然我知道了造假套路,但除了上述的採購單據存在明顯矛盾,工程合同方面我很難舉證,工程方不會配合的,我拿不到實在的證據的。而收入方面,雖然也知道了套路所在,但要獲得實錘,我只能藉助外部第三方數據,但這需要時間和對這一行業進行更詳細的研究。

我讓助理們將上述有問題的採購單據和工程合同等一一複印了下來,兩份,偷偷地。我沒有跟助理們講太多東西,她們只知道有單據有問題,工程合同的事,她們看不出來。我在盡量縮小知情人的範圍,但我不可能一個人做完所有事,所以還是得需要她們幫忙一些。

那周之後的周三,我帶著整理好的資料回公司,與項目經理在小會議室裡面對面過了一遍。我將發現、疑點和猜測,不論有沒有實錘,都大致列了出來,儘可能後附一些支持性文件,比如單據、合同或走訪現場的照片。

過完之後,我是鬆一口氣的,從我這個層面來說,我的職責是盡到了。目前的發現知情人僅限於我和她。客戶也仍蒙在鼓裡。所有東西除紙質資料和我個人電腦上的電子版之外,未通過公司郵件或其他公開方式進行傳輸。

經理當時的神色我記不清了,只記得她表示她了解情況了,讓我留下那本檔案,先回項目現場。第二天,應該是第二天,她跟老闆彙報了。再過一天,周五,經理也下現場來了,她跟對方財務總監在房間里聊了約一個來小時。經理跟老闆怎麼彙報的,我不知道。跟財務總監怎麼談的,我也不知道。只是我從後面發生的事情,猜測,經理應該是如實彙報給了老闆。跟對方財務總監聊的估計沒有太和諧。

那天晚上,對方分管財務副總裁與財務總監並財務經理,宴請我們幾位,算是歡迎我們經理下現場考察工作。餐廳很是豪華,宴席很是豐盛。作為一個主管,餐桌上是輪不到我出聲的。席上聊的也沒有與公司具體相關的事項。只記得,對方副總裁原來是出身外資券商投行,也是資深乙方人士了,其在席上高談闊論,而我方五人應聲廖廖。

那周過後的周二吧,我接到了經理電話,她讓我根據客戶的數據先砌一版底稿,其他的事她沒說。

這時,我已經可以猜到事情的處理方案和走向是怎麼樣的了。我沒有多做詢問或爭論,默默帶著同事們在最後一周完成這一期的底稿,然後告訴她們安安心心放假複習CPA去。

交了東西後,我轉去了另一個項目,沒有再收到過關於那項目底稿的Comments。

大概是一個月後,我得知,這項目換經理了。

沒過幾天,原來項目安排計劃表上我十一十二月和第二年忙季時的這項目安排也被鏟掉了。

之後有一天午飯,與同批次的小夥伴們一起吃,人不多,就四位。點了菜,仍在等菜時,有位女生突然低聲問我,聽說你得罪XX客戶,被他們投訴到老闆那啦?

我頓時一愣,一時間不知怎麼回答。我先回想了一下與客戶三個星期的溝通過程,好像自己態度還行吧,雖然有這事,但我也沒直接跟對方攤牌過,談不上得罪吧。念頭轉了一兩圈,感覺實在找不到自己直接得罪客戶的場景,又不方便與小夥伴們細說,只能隨口回答並問到:「沒有吧,我才做了幾星期,就出一期數,為什麼說我得罪他們呢?」,女生這時又回應說「我也不知咋回事啊,就是聽SS經理說的,她說你得罪客戶了,害到連老闆也被投訴了。」。

在她的進一步敘述下,我才知道,那位老闆也不做這項目了。

SS經理算是部門的情報中心,為人八卦,上到老闆的私人事情,下到助理1年級有沒有男女朋友,她都一清二楚,單是搜集情報還算好,她更擅長於到處散播謠言,挑撥離間,經常利用這一招來中傷人及項目衝突協調會上搶人。算是「談談四大各項目各經理間是如何搶人的」裡面的演技派及狼狽派,這也是我後來陸續得知的。

之後我嘗試去獲取多一些這項目的進展,才得知,那位老闆,在我結束現場工作後,帶著我整理出來的那本檔案衝過去了客戶那,與財務總監及分管財務副總裁開了個會。

會上講什麼我當然也不知道,項目經理不是我們部門的,我也不熟,自我結束現場工作後,就沒與她聯繫過了。

但從結果上來說,就是整個項目組從小老闆到助理換了個遍,僅存的只有這項目的大老闆,這項目是他拉來的。

再後來,有一天,SS經理讓我幫她做一份資料,我照做了,她審閱完,我照著她的意見改了列印出來拿給她再看一遍。她讓我在旁邊先等一下,說很快看完。在看完遞迴給我的時候,她突然笑了一下,小聲說「聽說你那項目不做了,是因為得罪客戶被對方投訴啊。你為什麼得罪客戶啊?「。

看著她似問非問,似笑非笑的表情,我一片噁心,勉強在兩頰擠出一個微笑,回答到」沒有啊,我沒有得罪他們,也不知誰在亂說。」

我知道,我和那位經理都是那位小老闆的背鍋俠。

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公司上市了。

慶功會聽說很熱鬧,幾任主管都有受邀參加,除了我。

之後慢慢地,這事算是過去了。人員來去匆匆,我那時的那個項目經理也走了,除了這項目的後任經理外,這項目的同事們都不知我短暫擔任過現場主管。還曾有一個部門的小朋友被借過去這項目,然後經常在微博朋友圈曬客戶的好招待。

幾年之後,有一天,我突然獲知,這項目的問題被發現了,發現的東西證實了我當時的判斷和猜測,且還有其他我當時未發現的。大小老闆為這事焦頭爛額的。

但,後來事情也不了了之了。

很遺憾,沒能走到SS經理面前,直接告訴她,「別亂造謠生事,不是我得罪客戶,是我發現問題卻背鍋了。」。

鑒於好多吃瓜群眾在拷問本人故事中其他細節,特此聲明,這是懸疑小說,大家看完點個贊關注下我就好了。 ,在大家的鼓勵下,相信我會有更多的作品出爐~

歡迎關注我及我的專欄「帶你深入了解四大」

盜道導:我背過的一口鍋zhuanlan.zhihu.com圖標

以及我的LIVE:

非金融類學生怎麼轉金融?www.zhihu.com圖標

參與者的評價還不錯:「老師很專業,也很細心。憑藉其多年的工作經驗,對於金融行業以及工作崗位等做了很全面的剖析介紹,對於我們非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另外尤其感謝老師對於我們所提出的問題給予了耐心的解答-」,歡迎各位收聽。

對於私信問我問題的朋友們,如果問題簡單,我會簡短回答;如果是涉及到個人職業發展或問題較複雜,我都希望可以用值乎提問的方式,一杯星巴克加點心的價格,也算是一個門檻吧,用來區分一下哪些童鞋真心想解惑。我覺得值乎的兩分鐘回答實在不夠,因此我會加QQ進行語音溝通,詳細詢問提問者的個人情況,我認為只有這樣,我才能給出針對性的方向建議。每個人的情況其實都不同,做一下大而泛之的回答,其實只適合很少數問題,更多的,還是要多了解你的個人情況,我才能更好回答你,也才能在語音當中聽到你進一步的問題並給出及時且有建設性的意見。一貫抱著這樣的態度與人交流,也希望能幫到你。支付時請用微信支付而不是知乎幣,謝謝。


這樣的例子挺多。實際上企業財務造假的挺多。這樣的例子挺多,不過這樣漏做電費的,真的是不專業。因為能從很多科目反應出來,例如最近我懶看的一個企業,生產規模在擴大,現金流不變,應收賬款不變,存貨增加。幾個科目反應的內容矛盾。

財務造假,要偽造一些實際沒發生的事情,而不被查出來,那很困難,更多的財務造假是對已經發生的業務進行調整。

例如企業為了ipo,對實際發生業務進行調整。將14年部分業務調整到計入15年報表,做出一個企業穩步增長的假象。實際上企業只是原地踏步,只不過減少了14年的一些項目計入15年,而顯得在穩步增長。這樣的造假,是非常難以查實的。

進行個補充吧,今天2015.08.03,看的個企業的財務報表,是準備發四板私募債的。企業的報表看的好笑。發私募債的這個,我查銀行徵信,企業有筆1100萬的貸款,但是企業會計報表上,寫的是110萬貸款,差了一位數,然後企業居然把報表給做平了。企業給我的回復是報表就是這個貸款少寫了一位數,別的都是真實的。我對此無力吐槽了,我只想說,你TM短期借款少了一位數都能做平的報表,這還好意思跟我說是真的?直接PASS。今天還有個涉及一家準備上新三板企業的,財報也是有問題的,但是具體我就不說了。


樓主提了一個很宏大的問題,答題者多半從微觀角度剖析,這個讓我覺得有點不可以思議。不論審計還是券商投行,簡單的農業思維是沒有辦法解決什麼問題的,更沒有辦法出出來一份可信的報告。

單刀直入,先說說為什麼會有財務造假。這是一個很理論的問題,又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舞弊三角理論」可以恰到好多的解釋為什麼會存在造假。

舞弊三角:壓力因素、機會因素、借口因素。

簡單來說,財務造假最初起源一定的壓力因素,比如擬IPO企業,公司要上市,收入、利潤、產能等等各項指標都要比較好看,不然怎麼上市,那麼財務總監都存在造假的壓力了。很多公司企業上市是捉襟見肘的,但是老闆處於情懷或者被會計師和券商忽悠了,就一味地上市。於是請了一個幹了七八年事務所的會計師做財務總監,財務總監就一個任務把公司做上市,剩下的都是扯淡。做上市以後可以拿到乾股,假如一個普通的創業板企業估值10億,財務總監拿到1%的股份,1000萬。這個數字太客觀了。這一切一切都成為造假的壓力。

其次,來看看財務造假的機會因素。一個幹了七八年事務所的財務總監,如果不知道怎麼給企業造一些利潤,那隻能說明這個傢伙是個水貨。我承認水貨還真的不少。其實財務上有很多可以造假的手法。①.財務處理上本來就有一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處理,比如企業合併,很多準則說的都是可以拿捏的。②.比較常見的的財務造假,除了常見的財務報表分析和審計程序,其實做重要就是考慮一下,這些科目是否有造假的必要。通常會做高利潤,那麼肯定做高收入,做低費用。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審計準則高標準,實際操作低水平了。我不太清楚四大如何對費用實施審計程序。我所了解到的內資所,對費用通常的審計程序都是只做發生,不做完整性的。這就更不可能發現問題了。

最後,也就是畫龍點睛的一筆了。財務總監通常會對有一些異常的數字想一些比較合理的故事,至少讓會計師覺得合理,可行。這就是借口。

----------------------------------------------------------------------------------------------------------------------------------

這是一條分割線

----------------------------------------------------------------------------------------------------------------------------------

接下來,說說如何識別一些財務數據造假,當然今天我只講一些套路,不講實操,如果收穫比較可靠的點贊數,再講講實操,一個科目一個科目講,手把手教你們做審計和盡調。對於財務數據造假,其實是比較容易發現的,即使無法解決,你也可以發現。通常我們會實施審計程序,去驗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合理性。常見的七大審計程序:檢查、觀察、詢問、函證、重新計算、重新執行、分析程序。可是具體如何,實施就是平時工作中積累的經驗了。比如簡單的銀行流水核查就能檢查出來很多問題。

----------------------------------------------------------------------------------------------------------------------------------

今天就先寫到這裡,點贊數客觀,接著往下寫

----------------------------------------------------------------------------------------------------------------------------------


觀察公司的結構,凡是關聯公司超多以及關聯交易超多的公司,都很容易出現問題。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安然。下圖是安然當年的關聯公司結構圖以及各種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殊目的公司)。最近A股市場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某L公司,其結構也是類似得複雜,而且還有非上市模塊和上市模塊摻和在一起。

原因也很簡單,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講,正常的公司沒必要搞那麼關聯交易方。然而非正常的公司,往往是為了掩蓋一個謊言需要偽造一堆事實,然後為了掩蓋偽造的事實,又要偽造新的事實,所以關聯交易的攤子會越鋪越大。最終形成類似於安然這樣的恐怖結構。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


近幾天分析並總結了從課本到知乎上見到的基本財務造假方法,寫在知乎答案中供大家分享。

一. 虛增或調整收入

A. 虛構收入

虛開發票(偽造訂單,貨運單,出庫單,銷售合同)

應收賬款大幅增長而現金未迴流

調整收入確認策略

提高其他業務收入的比重

通過非正式渠道取得訂單

虛構第三方交易

關聯交易大幅增長

陰陽合同

B. 提前/延遲確認收入

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時確認收入

完工百分比的百分比不恰當應用

不考慮退貨條款確認收入

提前開具銷售發票如房地產將預收賬款確認收入

將本期確認的收入遞延到未來周期

二. 減少成本或調節利潤

A. 隱藏或調整費用成本

費用不入賬,推遲成本的結轉

將費用列入母子公司

少提或不提折舊(在建工程不及時轉固,會計估計變更)

少提或漏提壞賬準備(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

應收賬款票據化(少提壞賬)

將費用計入遞延資產,待攤費用或者預提費用

減少員工人數

降低員工薪酬標準

降低差旅費報銷標準

將以前年度發生的費用轉回

提前或推遲資產減值準備

B. 費用資本化

費用資本化主要是借款費用和研發費用

遞延費用不及時攤銷

C. 製造非經常性損益事項

虛列非經常性損益(資產處置損益,新股申購凍結資金利息)

通過投資收益調節利潤

政府補貼過大

D. 虛增資產或漏記負債

虛增資產如應收賬款(提高信用周期),存貨,固定資產等

漏列對外欠款或短估應付費用

E. 資產重組創造利潤

不對價的資產置換或股權置換

不對價的債務重組

----------------------------------------------------------分割線----------------------------------------------------------

具體的財務造假應關注的重點可以參考證監會發布的《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4號—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審計》提到的十項重點風險關注點。

如公司發生以下的情況,需要關注財務造假的風險:&<參考用戶morpheus的回答&>

1、年報重要提示欄注意會計事務所是否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2、注意是否更換會計事務所。

3、選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30%以上)的公司,可以強有力控制管理層。

4、注意關聯交易的數額(關注經營性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的差值、與同行相比毛利率)

5、注意擔保數額占凈資產的比例不要超過10%。

6、如果上市公司互為擔保,要注意多米諾骨牌效應。

7、一年以內的應收賬款比例應大於85%以上。

8、其他應收賬款越少越好。

9、注意固定資產明細欄中在建工程有沒有拖了幾年都沒完工的情況。

10、注意長期待攤費用(期限一年)裡面的組成,特別要注意是否包括了本應在當期列入費用的廣告費。

11、注意應收賬款的計提減值準備構成:自我要求嚴格的公司會將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全部計提。

12、注意企業營銷收入的增長有沒有引起銷售費用的相應增長,或者應收賬款是否大幅增長,或者經營性現金流是否相應變化,可通過這些異動觀察企業是否虛構營業收入。

13、一般而言,當公司的收款政策無重大變化時,期末應收賬款與當期營業收入應呈現同向的變化;如營收不變或持續增加時,應收賬款餘額的減少可能代表公司的收款速度加快了,或者是公司刻意製造這種假象。

14、應特別注意公司存貨增減變動的情形是否合理,並與同業比較作為參考。 15、當固定資產持續增加時,投資者應將此情況作為警訊。

財務造假需要關注的部分&<參考了DONT的回答&>

1. 應收賬款,四個角度:佔總資產比例,歷年變化,周轉率,其他應收款項

2. 現金:流動比例/速動比例;利潤高,現金流低;現金的來源情況

3. 關聯交易情況:交易價格是否公允;關聯交易的轉入和轉出,關聯交易的利潤佔比過高/跨國企業避稅,大股東掏空上市利潤

4. 存貨周轉率:存貨增加,利潤也增加,一是有可能產品核心競爭力提升,價格更高,但更有可能存在財務造假的情況。

5. 固定資產的投資情況


最著名的,獐子島事件

獐子島「絕收」事件


推薦財會入門教程和書籍,建議學習順序為:1--&>2

1.肖星老師的財務分析,老師本身是從工科轉財會,所以課程非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財務分析與決策(2016秋)-學堂在線慕課(MOOC)平台

視頻教程下載:http://pan.baidu.com/s/1kUEOLoF

配套書籍:《一本書讀懂財報》(肖星)【摘要 書評 試讀】- 京東圖書

2.唐朝《手把手教你讀財報》,作者自學成才,非常適合零基礎入門

《手把手教你讀財報》(唐朝)【摘要 書評 試讀】- 京東圖書


資金流水 資金流水 資金流水~這是查假賬最有效的方式~


補充下,其實上市公司才多少,他們需要業績,做多,更多的企業是做少,為了避稅。

有一種方法企業是現金收款,不開票扣稅,這個比較普遍,這時候現金流如果沒平衡好,其他應收其他應付就會數據有異。每度電產能折算也是一種估演算法子,不過企業也懂,每個月一扣款就算的出數據,再把銷售拉上來

或者卡住。或者就是看台賬流水,畢竟不是純實際,裡面有些比例也看得出來。


常見小範圍的灰色操作通過預提沖銷,分攤分配這些來做,還有避開某些稅區,比如邀請客戶參加展覽會產生的交通費,住宿費,餐費,處理得當那叫廣告費,處理不好就會變成業務招待費,多繳不少稅。


電費的梗,來源應該是「銀廣夏」

之後好多審計類書,財務辨識類書,常常引用


我以前做貸款的時候遇到過很多財務造假的情況。

最難分辨的就是虛開發票,開完後再作廢的,拿來充門面。

最好的查賬方式,但是也是最難的就是查資金流水,不過到時候會把你查哭的…一轉一轉的就不見了……

還有就是關聯公司的應收賬款以及其他應收款……很多都是假的……一筆錢顛來倒去的刷流水和經營記錄……合同是真的,流水也有,但確實沒有實際的經營,全部都是紙上經營

太多了,一下說不完額


推薦閱讀:

你的財務工作生涯中,背過最大的鍋/挖過最大的坑是什麼樣的?
30歲想轉型財務,cma和cpa怎麼選好?

TAG:財務 | 註冊會計師CPA | 會計 | 證券 | 財務造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