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系列能否說明當時英國存在一定程度的階級固化?

人生七年拍攝的初衷是為了驗證是否存在階級固化,那麼目前片子對這一問題的解釋程度如何?


這是我看過up series之後當下寫出的感觸,說不上是普遍性結論,但對我而言是這部紀錄片帶來最深的體會:

人生總是充滿了無數的可能性,好的和壞的。從最有靈性的到最落魄的再到重新開始構建自己的人生,都是昨天和明天的自己無法想像的經歷。這個紀錄片讓很多人感嘆階層隔離的無處不在,敬羨Nick跨越鴻溝晉級精英階層。可我的目光無法離開Neil,很多人為他遺憾的Neil。

Neil的人生受一種狂想驅動:自己值得生活在更好的世界。努力學習、輟學打工、流浪輾轉,都是他狂想的實踐方式。35 Up後我甚至以為他會落魄至死,可沒想到他卻把生活重啟了:等了那麼久,更好的世界也沒來找他,他開始嘗試自己去參與新世界的建設,從那些非常微小甚至有點可笑的地方開始。在他執著地發表小小的政見,樂此不疲地發傳單,為設立一座公廁驕傲不已……依舊單身,瘦削禿髮,騎著比他身子小很多的自行車奔走。

我喜歡他的人生,不是因為他從那麼落魄潦倒回歸到了好歹正常的生活帶來欣慰。我喜歡他的人生,是因為他在最無望的時候想方法活下來了,活著才能生活,活著才有機會做夢。也因為他一直沒有放棄做夢的權力,乃至從無數歧途中發現了把夢照進現實的路。

7 Up里他說自己夢想開著巴士開著喇叭帶著人們去遠方,56 Up里他踩著那輛叮鈴鈴響的自行車把小鎮的人們帶向遠方的世界,他是那個世界的主人。

--你看這是分割線--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問題,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 ̄? ̄)


七年人生,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麼慢慢的拉開距離的 前二十年甚至是前三十年大家差距其實並不是很大,後來差距越來越大 感觸很深刻 不僅僅外界環境改變自己 自己其實也改變了外界 正如力是相對的 能量守恆 最大的感悟就是每個人長大的過程中思想決定了行為 行為預示著行動 正確的行動又養成好的習慣 習慣又慢慢修正了自己的性格和為人處世 從而覺得命運


結論:能否做與自己興趣相關的工作,將決定一個人的成就與幸福感。

獻上我的人生7年:

1989 出生

1996 7歲 小學3年級,無憂無慮的瞎玩著,只要天下大雨,我就不去學校的狀態。喜歡唱歌, 玩彈珠,和小夥伴一起瘋玩,語文課,不喜歡數學,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需要回 家翻書查訪。

2003 14歲 在讀初二,住在親戚家裡,過的不是很開心,有些壓抑。喜歡英語和語文,喜歡聽 歌,喜歡打鬧,不喜歡數學,沒有什麼理想似乎,想保持好的學習成績。

2010 21歲 讀大二,數學系(這是命運的安排,還是人性的扭曲?!),很多課聽不懂。這幾年 遇到了自己喜歡的女生,因為慢性中耳炎做過手術。過得比較頹廢吧,喜歡看書,讀 的很雜,喜歡唱歌喝酒打球,習慣孤獨,不喜歡身邊虛假的人和事。理想是成為一個 對下一代有幫助的人,改善家鄉的醫療和教育。

2017 28歲 25歲中,大學畢業了離開湖北去了廣州,遇到了我現在的女朋友,也學了一些粵語, 嘿嘿。經歷了換工作,在百度上班一年,不爽黑幕,煩惱之下出走,回武漢推廣工作。目前喜歡看書,和 好友一起玩,唱歌打球,還是有些叛逆,堅持自己,不向社會環境妥協,對事情也看 的更開了,想做什麼,會儘可能的去體驗一下,理想是做一個愉快的自己。至於回饋 家鄉,也許等我有能力了,家鄉的醫療和體育事業都已經很完善了,呵呵。

還有3年28歲,啊,這三年也許要給自己定型了吧。


就我個人在英國所見來說,現在仍存在很嚴重的階級固化。而且,英國社會的階級劃分體現在生活中各個方面,大到教育、住房,小到購物去的超市(曾經在街上聽到兩個小孩說,長大了不再去Tesco,一定要去Sainsbury『s買吃的)。BBC曾經做過一個小程序叫做階級計算器(class calculator):The Great British class calculator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和國內情況不太一樣,英國的階級並不是完全由收入決定的,還取決於興趣愛好、學識修養、社交圈子等。職業球員儘管收入很高,但傳統上仍被視為「工作階級」(working class),因為他們很容易因為賭博、酗酒、吸毒而破產。以前英國一直盛行一種簡便易行的判定階級的方法:看一個人在工作掙錢的時候是否出汗。如果出汗,賺再多錢也是working class。


誰活著都不容易。

無數個昨日的我活成今日的這一個我。

不論你來自那條河流,奔向命運的海洋時,都會愈見寬闊。

最後,真是一部人艱必拆的片子啊。

( ̄. ̄)


這部片開始很宏大

他說他將給你看看人生什麼樣子

但是後來你發現

你看到的是新鮮的食物怎麼變成一泡屎的

有些臭了 有些滋養了大地


你永遠不知道生活接下來會帶給你怎樣的驚喜抑或不幸。感恩熱愛當下的生活,不懼怕未來,不追悔過去。


環境很重要


紀錄片一開始大概是想論證英國的階級分化吧,但實際上作為紀錄片更多的是把影片中的14個受訪者每隔七年的生活狀況反應出來。結論什麼的,僅僅14個樣本又有多少說服力呢,每個觀看這組紀錄片的人也許可以從這14個人的生活軌跡中感悟到什麼吧


我認為任何一個成熟的社會都會有階級固化,相對於平民階層,精英階層的孩子無論是教育、生活環境,以及其眼光、見識都是遠勝於平民階層的。就像古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裡更多的指出生之後,任何一個階級的人所處地位所帶來的附加值。

就像北京市文科狀元熊軒昂一樣,家庭環境的熏陶讓他思考問題的方式更加成熟,他認為自己的成功中必然性更大一些,但他並沒有否認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同時,一個人一生是充滿無限可能的,階級對於一個人的影響並不是由始至終的,就比如劉禪,劉阿鬥了。教育、工作、婚姻等等都會影響人的發展,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影響其自我發展。


任何建設完成的文明階級都是相對固定的,逆天改命的只是少數


推薦閱讀:

既然眾生皆苦,為何還要繁衍後代讓生命延續?
如何看待《少有人走的路》里「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艱難的」的觀點?
十五歲時的你最想要什麼?
你在醫院經歷過最危險的事情是什麼?
如何評價孟非這種沒有人生目標的人?

TAG:人生 | X的原理 | 貧富差距 | 貧富分化 | 人生七年BBC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