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A 股 IPO 數量增長 93% 的原因有哪些?由此可以預測出哪些發展趨勢?

【洞察】2018年A股IPO將保持活躍但節奏有所放緩

普華永道今天發布了2017年IPO市場回顧及2018年市場展望的主要數據。無論是IPO的數量還是融資金額均比2016年大幅上漲。2017年滬深股市IPO達到437宗,創出歷史新高,相比2016年的227宗,增長93%,融資規模2,351億元人民幣,高於2016年的1,504億元人民幣,增長56%。

在2017年的437宗IPO中,上海主板IPO共計214宗,融資金額達1,377億元人民幣;深圳中小企業板IPO共計82宗,融資金額451億元人民幣。深圳創業板IPO共計141宗,融資金額523億元人民幣。上市企業以工業產品、消費品及服務、信息科技及電訊行業為主。2017年首次融資金額最高的新上市公司是中國銀河證券和財通證劵,這兩家公司籌資人民幣均為41億元。


謝邀。

2017年A股IPO數量大幅增長,主要原因為2016年以來,中國證監會審核速度大幅加快,從申報到發行,1年內即可以完成,進而帶動了更多的企業前來申請IPO。此前一個企業從申報到發行可能要2到3年。

2012年至2015年,IPO出現過兩次較長時間的暫停,主要來自二級市場股指低迷或暴跌。雖然一級市場發行並不導致二級市場股指下跌,但是每當此時,股民普遍會將股市下跌歸咎於IPO大量發行。監管層出於安撫股民考慮,會考慮暫停IPO。暫停IPO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股價低迷容易造成市場流入資金減少,從而可能造成IPO發行失敗或破發。這兩次暫停,導致一個擬IPO企業要在會裡等兩年、三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有可能上市。於是產生了IPO堰塞湖,進而很多企業選擇了被上市公司併購重組。

2015年底,特別是2016年以來,IPO審核大幅提速。這和國家的高層戰略有關,即希望能夠通過股市的融資功能,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畢竟IPO融資的錢會進入企業,其用途會被嚴格監管,並應用於的企業的擴大再生產,是有利於擴大就業和經濟增長的。

那麼問題來了,2015年之前存在的問題,2016年開始就不存在了嗎?這是因為,2015年下半年開始,所有IPO企業的融資定價都被監管層窗口指導,按照23倍的市盈率來發行新股。一級市場股票限價發行,而不是靠市場博弈定價發行。換個例子可能容易明白一些,開發商一套房子本來可以賣10萬一平米,但是監管層規定只能5萬一平來賣。那麼誰買到誰就一定賺到了,與此同時,開發商損失5萬元。23倍的市盈率是針對所有行業,我們觀察二級市場,會發現行業間的市盈率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可能30倍,有的可能50倍、60倍。但是不管,一刀切,都按照23倍來發行。這樣造成IPO發行對於二級市場的股民炒家來說,是穩賺不賠的。所以IPO不會再存在發行失敗了,破發也幾乎不會發生了。IPO企業只要上市,就會數個漲停;對於IPO企業來說其是損失的,原始股東是有損失的。本來可以融資10個億,現在只能融5個億了。不過考慮到IPO的暴利收益(A股的估值遠高於新三板和國外股市),損失5個億就損失5個億吧,總體還是大賺的;對於A股股指來說,由於IPO發行後,開始交易的時候,股價一定是上漲的,所以對股指也有正向的貢獻作用;對於監管層來說,政治任務也完成了,股票發行數量大幅提高,融資額也大幅提高,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貢獻明顯。皆大歡喜。

為了保護IPO的資金充足,監管層還把已上市企業再融資的通道卡得死死的,18個月才能融一次資,發行難度也大幅提高。這樣A股市場整體的抽血量並沒有提高,目的就是為了保IPO。

審核人為提速+低市盈率發行+二級市場融資縮減,保證了IPO數量的持續增加,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IPO,這個趨勢是從2015年末,特別是2016年開始的,經過一年的儲備,2017年全年IPO數量大漲是必然的。不過由於申報企業過多,造成了企業質量良莠不齊,IPO企業否決率依然保持高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同時,優質企業越來越少了,所以預計2018年的IPO數量會保持穩中有降的趨勢。


謝謝邀請 @倩文

預測並不擅長,就YY兩句吧。拋磚引玉

1. 天量解禁

2018年全年解禁股票3536.683億股,以當前價計市值42426.06億元。(數據來源東方財富)

1500多億的融資對應4萬億解禁,這遊戲挺有趣的。

2.IPO堰塞湖

截止2018-1-7,等待上會企業家數為732家(東財網數據),去年年初的時候記得也是700多家,所以這個堰塞湖算不算解決呢。新股發是永遠發不完的,這邊廂發得快了,那邊申報也快了。所以不好說堰塞湖是不是已經解決,但是如果一旦慢下來的話,肯定會再次堵住的,因此樓上那位朋友「2018年穩中有降」的說法,我個人持保留意見哈。

新股上會一覽表 _ 數據中心 _ 東方財富網

3. 2018年

&> 1/9 行情

1)隨著新股發行,小市值股票會越多,而大藍籌或成為稀缺,稀缺的東西總要貴一點的。截止2018-1-7日,總市值小於30億的股票共424隻,總市值小於20億的股票共32隻,而去年初小於30億的股票不超過10隻。

2)2017年全年,以藍籌為主的滬深300指數由3313.95上漲至4030.85點,漲幅21.63%,以超大盤為主的上證50指數由2285.27上漲至2860.44,漲幅25.16%,強得那是一塌糊塗。而同期以中小盤為主的中證1000由8503.66下跌至7017.85點,跌幅17%(這還真真是說明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啊),說明機構已經漸漸減少配置甚至放棄中小創,而這一趨勢或將繼續一段時間。

&> 殼資源價值降低

一方面IPO速度加快,上市融資不需要等待太久。同時,市場上小市值股票(殼資源)持續增多,再者,在監管層持續高壓監管下,殼資源價值或將繼續下降。(當然,總有企業會等不及割韭菜的,殼資源還是有價值的。反過來想,如果需要炒殼資源,監管層監管態勢與IPO排隊數目也許是很不錯的觀察指標)

&> 二級市場投資趨向專業化、機構化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的話。去年不只是大盤股漲,小盤股系裡嘩啦。一些有價值小盤股也漲得很不錯,說明市場確實在往更為成熟的方向發展(雖然~),這就要求投資者具有更加專業的投資能力,一通胡買是很有可能受傷的。

&> 估值回歸

我說的不是指大盤股,私以為大盤股的估值已經回歸得差不多了,如果再回歸就只能回歸到天上去了。而小盤股雖然經過了一年的「技術性調整」至今估值仍然不是很合理,(個人認為小盤股至少要在PE&<30,PEG0.8~1.2左右才有介入的價值,當然公式是死的,人是活的,足夠優秀的話條件可以放寬),因此我認為小盤股估值將繼續回歸。

胡言亂語,僅供參考。


其實A股數量增長93%的背後,背後也是有很多被否的企業不能上市。

在IPO高速發行的同時,證監會發審委對於IPO企業的審核力度加強,IPO被否率走高跡象明顯。

根據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2月19日,今年以來共有469家企業上會審核,其中,未通過數量為81家,未通過率達到17.27%。

相較於2016年同期被否率僅為6.94%而言,今年未過會率明顯提高。另外,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IPO審核未通過率為13.75%,通過率達到83.27%。今年下半年,IPO通過率則降為74.38%,未通過率提高至21.67%。

而自10月17日,「大發審委」履職後,IPO被否率持續走高。數據顯示,10月17日後,79家接受審核的企業共有28家企業首發被否,未通過率為35.44%。在此之前,400家接受審核的企業未通過數為54家,未通過率僅為13.5%。值得一提的是,11月29日當日上會的3家企業全部被否,在IPO歷史上首次出現單日零通過率的現象。

縱觀IPO被否的企業,證監會發審委更關注業績真實性,詢問問題也更細緻。其中,毛利率異常成為詢問的重點。諸如,在12月19日首發被否的安寧鐵鈦兩類產品的毛利率及變化存在差異,與同行業可比公司差異較大。證監會發審委要求安寧鐵鈦說明兩類產品同期毛利率差異的原因及合理性等。再如,11月首發被否的普天鐵心被詢問的問題中包括說明毛利率水平大幅高於業務可比公司巨龍硅鋼的合理性和充分性。

除此之外,IPO市場另外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則是被暫緩表決以及取消審核的企業數量明顯增多。

截至12月19日,今年以來,共有22家企業首發暫緩表決,另有9家企業取消審核。而去年同期,首發遭暫緩表決的僅有3家,取消審核的則為5家。值得一提的是,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其他月份單月均低於或等於3家企業被暫緩表決的背景下,今年9月共有7家IPO企業暫緩表決,首發申請遭暫緩表決數量達到高峰。

不過,這也抵擋不了A股在2017年的IPO大放異彩。

縱觀2017年全國各地區的IPO情況,卻存在著顯著的區別。其中,全年IPO數量最多的地區,就包括了廣東的98家、浙江的87家、江蘇的65家、上海的38家以及山東福建北京的25家。至於全年IPO數量最少的,且低於3家的水平,則包括了寧夏、陝西、西藏、吉林、遼寧、黑龍江、江西、海南、雲南以及湖北等。

實際上,從今年全年的IPO情況來看,確實分化明顯,而對於東北三省而言,其全年IPO數量非常低,且存在1家退市、2家暫停上市以及1家遷出的局面。由此一來,從名義上來看,東北三省全年IPO數量不超過5家,而實際上看,卻幾乎處於無增長的狀態。

面對東北三省IPO增長速度緩慢,融資效果不佳的局面,一方面與當地的營商環境不佳有關,另一方面則是當地利益鏈條複雜,涉及的歷史遺留問題較多,且存在權力尋租等現象,由此一來,無疑對當地經濟發展以及企業的發展構成較大的影響,而對於東北三省長期經濟發展低迷局面,也並非沒有原因的。

值得一提的是,從近期《關於延長證監會IPO扶貧申報期限的提案》的頒布,股市扶貧問題也逐漸引起市場的高度關注。其中,規定對新疆、西藏、甘肅、青海等特別偏遠的貧困地區給予更加優惠的條件,也是值得重視的。

事實上,對於上述地區,也是存在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經濟發展條件不完善、企業IPO數量較少、融資效果並不佳等。正如上文所述,縱觀今年全年的IPO情況,如西藏、新疆、寧夏、甘肅等地區的IPO數量均不多於3家,整體IPO融資效果並不好,而對於相對貧困落後的地區而言,也需要給予一定的優先審核權或適度的綠色通道,來拓寬其融資渠道。但,對於IPO而言,這並不代表著降低IPO審核標準以及審核的流程,僅僅是IPO審核的優先權。

2017年,對於A股市場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不過,在A股迎來了史上IPO最高潮的背後,實際上卻有著再融資新政、減持新規升級版等系列措施的配套。從某種角度分析,通過再融資新政以及減持新規升級版的配套,也是起到減緩市場抽血壓力的效果。在此期間,雖然上市公司仍可通過發行可轉債、配股、優先股等形式達到融資的需求,但對市場的實際資金分流影響,也會大打折扣,這對高速IPO的市場發行環境而言,也是帶來了些許的緩解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融資是股市的重要功能,但仍需注重股市投資與融資功能的均衡發展。換言之,如果股市過於注重融資,忽視了投資功能的修復,那麼只會過快消耗掉股市的融資動力。最後,當股市投資信心極度低迷之際,卻又不得不想盡辦法提升股市的投資信心,增強股市的投資功能,而後再逐漸提升股市融資的效果。由此一來,確實顯得得不償失。

由此可見,在A股高速IPO發行的大環境下,雖然股市助力實體經濟的作用愈發明顯,且直接融資功能有愈發增強的趨勢,但在股市融資功能較快發揮的同時,更需要均衡股市的投資功能發展,以達到股市投資與融資功能的均衡發展狀態,這才能有利於股市的健康發展,維繫投資者相對較高的投資熱


沒有這麼大的體量怎麼能容納世界,不能容納世界怎麼能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不能國際化怎麼能取代美國實現中國夢。這個只是一個開端。


全流通速度很慢吧。A股現在如果重組了,上新股了,反而流通市值比例會大幅下降。解禁的話問題一堆,但是大家好像不是特別在乎,反正這個時候新股已經炒完了。A股限售股解禁大家反而不那麼在意了。因為本身現在這個制度鼓勵持有大市值的去抽籤。

劉管理的A股真的是稀里糊塗的,讓人頭皮發麻,只想著啥時候放鬆外匯管制,儘快往港股跑。


當全世界的資金都進入中國的時候,這麼小小的池子怎麼盛得下,當然要擴大蓄水池!


謝邀。

這個事情還是上層意志決定的,目的是為了引導更多的資金進入實體經濟。證監會在2016年10月之後加快了IPO審核和發批文速度,今年IPO數量較多直接原因就是以前IPO堰塞湖積壓了大量企業和審核發批文速度加快,2018年隨著IPO堰塞湖的解決和證監會新一屆發審委審核從嚴的風向IPO數量上應該會比今年有一個下滑。


大量IPO的結果就是A股港股化

資金有限,標的物大量供應,會集中到頭部公司

最後頭部公司會有流動性溢價,而較小的公司,特別是沒業績支撐的會逐步變成仙股,變相退市

至於港股,有港股通的流通,有些公司在業績的支持下,北水會加速價值實現


牛市來臨,上市越多市場越有活力


多謝邀請。

IPO數量大增,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產物。其實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牛市就該啟動,但事實上牛市沒來,很大原因就是IPO的數量還不夠,人為壓制股市上漲。這麼做不能說是錯的,管理層眼光更長遠也未可知。在不造成股市大跌的基礎上,讓更多的企業上市,將來才能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

上證指數的未來走勢,可以參考平安銀行。大盤應該是今年三月底調整好(反彈後繼續調整),相當於平安銀行2014.03。平安銀行2015年大概相當於大盤2021年。2021年可能由美國股市崩盤引發全球股市大調整,中國調整幾年後將繼續牛市,開始對美國反超。

以上,只做參考。


監管是趨緊的,特別是搞了個大發審委之後,總體是在加速進程中。解決堰塞湖,以後正常排隊審核。對企業來說,融資渠道暢通了加快發展。18年總體的話IPO這個進展個人認為有所放緩,不過對於排隊企業佔位置之類的也有所要求,速度應該也就跟現在差不多。


排隊排了那麼久 可不是一天兩天了 幾年了

報表改了又改 做到符合你的要求

結果你一拖再拖 資金鏈要斷拉 大哥

解決完 股匯樓

也來幫幫我們吧 不然死一片拉


謝邀。

2017年IPO數量大增主要是在十九大之前吧,之後很明顯,發審嚴格了很多,目前每周都是3隻新股的發行速度,感覺是有史以來最慢了(除了暫停以外)。之前是為了解決IPO堰塞湖的問題,新股大量快速發行,但現在證監會找到了新的方法,一方面嚴加監管,目前基本上三個上會的只能通過一個,大大的壓縮了IPO數量。同時也在不斷解決IPO堰塞湖的問題。估計明年還是保持這個節奏,符合領導的要求,讓優質企業上市。

說實話,哪家企業財務上不都有點貓膩啊,以前發審委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不是都被查啦。。。。


間接融資渠道不暢通,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不太懂這個方面的事情。


我也感覺是不是房地產的春天結束了?


資本為實業服務,增加直接融資比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不必分析,然並卵用,正常狀態,不過是走發達國家的老路,公知、磚家也靠不住。


逐步擴大直接融資比例,降低企業槓桿率,符合高層想法。在GJD維穩配合下,告訴市場IPO加速沒啥問題,以後還要註冊制也沒啥問題,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擴大IPO規模實際上想要完善股票市場。說白了,就是想要有些股票不值錢,有些股票值錢,上市公司的數量多起來了,資金就會在選擇流向時更加慎重,從而使市場趨向價值投資。當然這是第一步,權證發行等也是難點和重點所在。趨勢么,短中期不好說,個人觀點是因為民智太低(尤國民經濟金融知識水平)所以很難實現價值市場的目標,投機炒作會不減反增。非專業投資者屍橫遍野是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不過在「我們都可能會死去的長期」中,會跟香港市場一樣,遭遇首日認購不滿,上市當天跌破發行價,股價維持在幾分錢等情況的公司會越來越多。事實上2017年已經出現了大量新股申購啟動回撥機制的現象,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無論在短中長期,新股越來越不值錢了。


推薦閱讀:

晨星資訊公司 (Morningstar) 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它的運營模式是怎樣的?
股票內幕消息值得相信嗎?
2015年六月的股災誰是空頭?
定向增發是怎麼一回事?
2014/12/02滬指單日上漲83點,漲幅3%,發生了什麼事?

TAG:首次公開募股IPO | 股票 | 企業融資 | 普華永道 | 2017年度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