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網貸為什麼沒有資本寒冬?

看到一篇文章http://zhufei.baijia.baidu.com/article/220452,說互聯網金融行業沒發現資本寒冬,文章稱:據零壹研究院數據中心不完全統計,今年10月份至少有8家線上P2P借貸平台(或其母公司)宣布完成融資,融資總金額達30億元人民幣。單個月的表現反映不出問題?再往前回顧,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40家左右P2P平台獲得風投,融資金額超過50億元。2014年全年P2P網貸平颱風投融資金額僅約為30億元,相比而言,目前P2P網貸平台融資金額已經超去年全年整體水平,增幅達67%。

為什麼互聯網金融行業未遭遇資本寒冬?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泡沫破裂,資金面上的本質就是外面的錢不能持續供血。

但外面的錢分兩類,一種是投資者的錢,這種錢不怕高風險但不傻,另外一種錢不是投資者的錢,他們實際上怕高風險但相對「傻」的錢(在互聯網金融裡面就是貸方的錢)。

這兩種錢的不一樣,導致互聯網金融的泡沫破裂和其他互聯網產品泡沫破裂有巨大的不一樣。

普通互聯網某一領域產業泡沫破裂就是投資者止血離場。

典型案例就是現在的所謂上門洗車,以及滴滴快的之外的打車服務平台。這些普通的互聯網產業破滅時候,基本上資方停止供血,然後項目快速失血倒地。這時候,創業者即使是最後撈一筆截留餘款(這裡面真正屬於商戶結餘款或客戶預付款,已經少之又少),也難以補充前期市場投入。所以基本上不做卷餘款逃亡,而是體面關門,對於他們來說,下次如果有新項目,如果能再獲得資方青睞,還能東山再起。聲譽遠比這時候能卷的一點款重要多了。

但是互聯網金融,在難以為繼時候,創業方和資方都對面對一個誘惑,就是一堆貸方的錢在你的手中或控制範圍中。這時候不管是挪用延期支付或者套取,對於創業者來說,有的是惡意有的是善意,只要監管不到位,顯然會用錢(貸方的而不是資方)來續命(他們大部分人會天然覺得這個不是偷,是借)。如果善意,他們很容易上癮,最後就是越弄窟窿越大。如果惡意,最後就是做局請貸方入瓮。

也因為貸方這個資金的存在(這個資金因為投資期限等約束,要弄來更多也只要把利率提升就可以弄來新錢),而且這個資金基本上都是很容易超過初始投資方和創業方自己的本金投入。一旦這個資金的監控有偏差,等於互聯網金融這個產業的泡沫破局不再是受限於資方供血,而是貸方是否持續不斷的貸入。

當資金變成貸方的資金能否持續供血這個產業的時候,這個泡沫就不是傳統的互聯網某一個產業的泡沫,而是對應龐氏騙局的金融泡沫。

然後我們看類似,泛亞危機,本質是龐氏騙局,但導火索和和今年上半年的大牛不無關係。

龐氏騙局破產本質是從騙來的新錢能否支撐下一輪更高的欺詐。

所以,互聯網金融的破產,導火索很高概率是金融行業裡面另外一個事件引發。而不是和其他互聯網產業那種,僅僅因為風投停止供血就能破滅的。

互聯網金融這個東西,如果早破,幸甚,

如果在失控環節下晚破,那就是一場血淋淋的金融洗劫了。


互聯網金融之於金融行業如今的發展相當於電子商務之於商貿的2000年。

我國的金融資產規模超過百萬億,而目前互聯網金融的滲透率僅為1%左右。

電子商務如今的滲透率是10%,已催生出阿里、京東量級的互聯網航母企業。

對於遠未及天花板的趨勢性變革機會,資本從來不會手軟。

再對照美團+點評、滴滴+快的、攜程+去哪兒,58+趕集,答案就很清楚了,滲透率決定一切。


我要開啟胡說模式了。以下內容本人一句也不負責。

因為國家需要。

最近做 P2P 的很多。越來越多。

國家在盡最大努力盤活實體經濟。

能放出去的錢已經都放出去了。

再放就要崩盤了。

P2P 雖然體量有限。但是人多力量大啊。

其實國家已經處於對壞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程度了。

這已經是在暗中鼓勵了。有些人管這種現象較政策利好。

原因就是 P2P 也算是挽救實體的一根稻草。

說不定就是最後一根呢。

對國家來講。壞賬能怎樣呢。

小規模的壞賬無非是一次資本再分配。

大規模的壞賬國家覺得可以把控。沒那麼容易出現。

之前在知乎討論過。

現在是國家需要 P2P 的時候。

是否意味著 P2P 迎來了春天呢?

呵呵

更像是迴光返照。

一旦經濟回暖。第一個面臨洗牌的肯定是P2P。

保一下國家隊。小的都殺掉。

為啥?

隱患太大了。

政府沒能力監管和把控。容易出事兒。

法律上的洗牌比市場洗牌嚴酷得多。

不是團購那種可比的。

是一夜之間全死掉。

生與死之間。

只隔著一張紙。


單就p2p借貸領域而言,之所以能火,本質上靠的是我國金融抑制導致的利率雙軌制。

由於銀行的牌照管制,利率又沒完全放開,市場實際利率,尤其是民間利率和名義利率直接有個較大的差額,這是p2p在國內火的根本原因。而在美國,這兩個因素並不存在,行業巨頭lending club的成交額遠不如國內的平台。

目前國內p2p平台存在的問題,一是久期錯配,短貸長投;二是國內徵信領域不完善,風險定價困難;三是風險收益不足以彌補剛性兌付帶來的風險敞口。總之不看好九成以上的p2p平台。


互聯網金融沒有寒冬,

相比o2o,互聯網金融天然高富帥。

拿我們平台來說,背靠集團,擁有大量的資源和資金。

平台自成立開始,組建了國際化的團隊。挖來了BAT的資深人士,是資深,不是那種兩三年的吹牛大王。無論是經驗,還是實際落地,他們都表現出了很強的戰鬥力。

另一方面,市場廣闊,幾個月的時間,交易額就破了十個億。

用戶需求很強烈,資本想像空間也很大。

從業務上來講,互聯網金融的靈活性也很大。

相比O2O,互聯網金融暫時並沒有出現資本寒冬。


吹牛能當真,紅旗早插遍全球了。

風投有很多種,互聯網金融也有很多種。誰說p2p就是互聯網金融了?


互聯網,代表了最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金融業是資本流轉的通道。

互聯網金融,是資本通道的現金生產力部分。

要是這個行業都寒冬了,那說明這個國家的金融和互聯網都完蛋了。

那麼,幾乎上也就是說,整個國家的各行各業幾乎都失去了競爭力。


已經寒冬了。


胡說霸道,P2P公司更缺錢。

首先是運營成本太高。P2P公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天生就有互聯網基因,大家採用的戰法更傾向於快速獲客,做大體量,擴大影響力。這是互聯網公司的不二法門,因為互聯網去中心化的特徵瞬間連通了公司與用戶,消滅了渠道、地域、時間等限制條件。互聯網公司喜歡先打通一個點去快速吸引用戶,讓後不斷的迭代升級,為了吸引用戶通常採用補貼用戶的方法,例如滴滴送打車券、餓了么送紅包以及滿20減10等等,P2P公司作為替用戶賺錢的平台自然採用高收益率、送代金券加息券甚至現金等方法吸引用戶,這使得運營費用極高,很多平台的拉新成本超過1000元。

其他平台不參與這種燒錢的競爭可以嗎?不行,這種競爭已經形成了博弈上的囚徒困境,不參與用戶都流向參與的平台了,參與就意味著燒錢,看誰前燒的多。這主要是因為P2P公司的潛在用戶群是散戶決定的,散戶專業知識欠缺,無法從財務數據、資金流向、借款人特質、風控措施、宏觀經濟、政策措施等方面判斷平台的優劣,何況這些數據很多也並不是公開的,投資人無法獲取真實的數據。

投資者在專業能力不足和綜合素質偏差的情況下,他們更看重產品的收益率,而在投資者眼中的安全性指標則是平台的廣告露出率、保本保息的承諾、軟文覆蓋率、會員資格證、行業大獎、慈善公益……說露骨一點,這些根本就是說服自己的貪婪心去做賺大錢夢的借口,這些跟投資風險沒有半毛錢關係,可是散戶喜歡聽,他們的無知需要這些冠冕堂皇的借口去掩蓋自己那顆貪婪的心。

所以好的公司掙著做廣告做公關做活動做慈善加會員,差的公司依然可做這些所有的東西,而且他們做的更狠,因為他們差,更需要這些外部性的措施來掩飾內部性的不足,運營費用就這麼居高不下。P2P公司缺錢。所以當一家平台說他們已經開始盈利了的時候你就要考慮一下他為什麼要撒這個謊?

另外今年是P2P行業的洗牌年,大量的平台會倒閉,再加上宏觀經濟也在觸底,行業競爭搞得面紅耳赤的,正是併購的大好時機,要併購當然更缺錢了。

那麼P2P公司怎麼解決資金融通問題呢?請關注微信訂閱號(heichixs),查看詳細內容。


在紅色中國,談及資本,就避不開政治。

政策導向是傾向於通過民間借貸來攪活整個經濟轉型的水。

08年以降,房地產和股市兩個大蓄水池已經達到一個相當的閾值,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這種戰術問題並不是決策者們真正關心的。

私有化在改革開放初期帶來的陣痛,較之現如今的經濟環境只重不輕。但還是持謹慎樂觀態度。

根本矛盾在於經濟發展規律和國家公有體制的矛盾。這其中,信息不對稱是現象也是原因。

從現在的環境和趨勢看,泡沫危機甚至可能發生在低通脹時期。當然,這違背最基本的資本原理,但願這種極端的情況不要發生在社會主義國家。

說到風險,台海局勢對於國際的影響沒有成型,互聯網金融的膨脹空間,短時間碰不到任何天花板。


現在流行著說P2P大部分平台不缺資金端,缺的是資產端。純屬鬼扯,如果不缺,為什麼那麼高的推廣成本?為什麼獲客成本那麼高,在不了解P2P的投資人眼中,P2P就是騙子的代名詞。再說了,P2P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信任危機。不然不會那麼多平台虛假宣傳,誇大背書了。建議大家理性判斷。


就是因為經濟寒冬,互聯網金融才沒有寒冬。什麼互聯網金融,目前國家最看重他的方面說白了就是貸款么,這樣來保護企業的發展,不然企業的資金鏈一斷裂,會面臨很多問題。

中國現在中小企業的高利貸據不客觀的調查,高達9成以上,如果互聯網金融能夠改變這些問題,會好很多。蛋糕既然這麼大,怎麼會到寒冬呢?

互聯網金融我個人感覺又是一個坑,銀行就想轉移掉這個壞賬的風險,但同時錢歸根結底還是在銀行里的。一定會死掉一大批企業,夏天沒到,冬天怎麼來。


以下是po主提到的那位原文作者的回復:

地址:互聯網金融沒有資本寒冬? 別太高估互聯網的魔力

上周我在米袋發布的一篇《互聯網金融行業沒發現資本寒冬 這正常嗎?》的文章,被知乎用戶轉到知乎提問,探討為什麼互聯網金融行業沒遭遇資本寒冬?對此我非常欣慰--欣慰有人會居安思危,在歌舞昇平中關注細微雜音;欣慰不少同學都非常認真地發表了看法;當然,也欣慰互聯網金融相關話題在牛人匯聚的知乎一直有熱度。

但是,欣慰之餘,不少同學的討論也讓進一步增加了我的擔心。這倒不是因為他們發表了傾向樂觀的觀點,而是這些觀點過於樂觀--樂觀得似乎互聯網金融行業不出現資本寒冬是天經地義、無可非議的事。

譬如,回答獲點贊最多的同學說(為了保密和版權,故不提ID、不全盤轉述、不截圖為證,只總結主要觀點),「互聯網金融如電商,電商滲透率做到10%左右就產生了阿里、京東等巨頭,互聯網金融滲透率還不到1%,大有作為,資本不會手軟」。

朱飛認為這種認識是純互聯網思維,忽視了互聯網金融的金融屬性。金融是經營風險的幹活,營收來源於經營活動本身,風險管理水平直接關乎生死。而互聯網基本可以總結為經營用戶的幹活,有了用戶就有流量,有流量就能賺錢,哪怕先賺VC的。通俗地講,互聯網可以「羊毛出在豬身上」,金融只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這麼說吧,雖然中國金融存在高度抑制現狀,但也誕生了300多家銀行,上市大行就有16家,其它如基金、擔保、小貸、典當等非銀機構也遍布全國,風投想效仿投資電商行業一樣投出幾家巨無霸壟斷互聯網金融企業,再從中謀取暴利,根本不可能。

當然,這種看法只是對互聯網金融認識、理念上的異見,把時下火熱的互聯網的「魔力」看得重了些,還不算太離譜。更讓朱飛詫異的是,有同學說,「如果互聯網金融行業都出現資本寒冬了,那說明這個國家的金融和互聯網都完蛋了,整個國家的各行各業都失去了競爭力。」

很明顯,這種說法嚴重高估了互聯網的能力,也嚴重低估了中國金融的壁壘和穩定性。目前,互聯網金融僅僅是互聯網經濟非常小的一部分,接近200萬億的金融市場也不可能被完全或大部分互聯網化;在依託互聯網的大數據風控得到落實之前,互聯網之於金融還停留在簡單的信息對接和銷售渠道層面,大部分流程還得靠線下網點和人力去完成。

當然,這位答者後續的觀點太過荒謬,也就沒有辯駁的必要了,但朱飛(微信xjrclub)從中看出一個不太妙的現象:不少互聯網從業者自視過高,以為互聯網是醫治一切的靈丹妙藥,可別忘了實體經濟才是互聯網經濟的基礎。當前不少O2O創業項目,並無多少科技創新成分在裡面,對傳統行業不是幫助,反而是一種傷害。最典型的如各種上門、到家服務,它們靠風投資金的補貼打垮了大批傳統實體,錢燒完倒掉後給行業留下一地雞毛。

當然啦,知乎裡面牛人多,成熟的人也多,答者中大部分還是認為,寒冬是好事,正好讓資方和企業都冷靜冷靜。至少,「上線僅兩三月、累計交易規模僅數百萬人民幣的新平台,A輪就拿6500萬美元融資,(按10%-30%的A輪稀釋行規算)估值高達2.16億至6.5億美元」之類的瘋狂事不要再發生了。


全國一年新增1000多家P2P公司,跑路的有700+,現在是互聯網金融熱潮,等以後跑路的大於新增的,互聯網金融熱潮就會進入寒冬。

之前做過一段時間的P2P公司數據分析,一部分公司是假標,買標的用戶數總是那麼幾十個人,包裝下產品,找人傻錢多的投資。一部分是自己缺錢,找個外包技術團隊做p2p網站,然後造假標,把錢留給自己用。


我認為與其他互聯網+行業相比,互聯網金融沒有遭遇資本嚴冬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從一出生就帶著確定的盈利模式,並且在金融抑制的大環境中有廣闊的成長空間。

對於資本而言,其成長邏輯和盈利能力是確定的,唯一不確定的是產品和團隊。


題目不成立,現在就是寒冬,而且很快會死掉一批


請不要簡單的將 互聯網金融與p2p等同。互聯網金融細分有很多類別,比如消費信用貸,典型的有花唄借唄、京東白條等,還有傳統的理財產品,p2p、股票基金保險等產品。p2p用戶可能接觸的最多,門檻也最低,所以平台數多接下來會面臨洗牌,但它只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常見的產品而已,各家基於已有資源建立的消費金融信貸產品才是值得關注的。這類產品風控要求高,門檻高,風控更嚴,只有持有海量數據的互聯網巨頭才能做,這將會是互聯網金融後面幾年的掘金點。


從「基本面」看,互聯網金融的確是一個上升的行業,值得資本追逐。一方面,政策一再近乎袒護地利好,從「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到「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從遲遲不肯出台怕管死了的監管細則。另一方面,互金平台不斷增多、互金平台的業務外延不斷拓展、平台累計成交額不斷攀升,以及參與互金投資的用戶越來越多,確實是沒有出現寒冬的趨勢,但是個人覺得這個行業最終也會迎來寒冬,然後趨於平淡。


只是做借貸差價的話對於平台沒有多大的意義,關鍵是如何去盤活和掌控行業領域中的經濟信息和效益問題


有寒冬了會讓你知道?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前海微眾銀行首款產品「微粒貸」?
中證騰安100指數是否靠譜?

TAG:投資 | 融資 | P2P | 互聯網金融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