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女博士在京辛酸買房記:同學想讀博嗎?先買個房吧》一文?

如題。

新聞鏈接:女博士在京辛酸買房記:同學想讀博嗎?先買個房吧


這篇文章前段時間倒是很火,朋友圈裡很多人在轉,我也大致看了一下。

說實話,矯不矯情?矯情。

但現不現實?也現實。

現實到什麼程度?我一個糙老爺們兒,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立志為祖國奉獻青春和熱血,早就做好了二十年住在出租房裡的準備,但是每每看到朋友圈裡大家坐在窗明几淨的房子里曬娃,也不禁內心一顫:我這前半輩子讀書都讀到哪裡去了呢?

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動物,你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目光,可以不跟人比級別比財富比身外之物,但誰敢說希望自己比別人生活得不幸福?

有人說沒房子怎麼就不幸福了?

那我倒要問問,你們有沒有過到月底因為怕房東漲房租而心驚膽戰?有沒有過因為與合租的人無法和平共處而鬱鬱寡歡?有沒有過遇到房東的遠房親戚要來住被趕出家門?有沒有過每年房子合約到期從東城輾轉到西城,南城輾轉到北城?

這些情況簡直太常見了。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安心地去實現什麼人生理想?

所以,何必去苛責一個女博士的抱怨呢?

我一向是一個平權主義者,我認為女性跟男性從能力上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社會也應該給女性提供平等的資源和平台供其發展。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女性比男性對於「幸福感」的要求往往是更高的。她們更渴望家庭的溫暖,居住條件的舒適,生活質量的提高。

美國八九十年代的華人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這樣的情況:

夫妻兩人共同到國外讀書或者工作,到期回國時,女方堅持要留在美國,男方不想留。最終的結果經常有兩種:要麼男方妥協,要麼離婚。

為什麼女方希望留在美國?因為她們知道,擁有一定的學歷或者技能,在美國奮鬥個一段時間走到中產並不困難。基本上一棟房子兩輛車,生兩個孩子是標配,到時家庭幸福共享天倫之樂,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而男方為什麼不想留?因為從事業的角度來說,華人在美國的發展是有天花板的,到時候中產是中產了,但是也沒有什麼奮鬥的方向了,很多男人因此而陷入了中年危機。

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文中女主人公對於生活的訴求,我理解。

我知道知乎er中大多成功人士,平均水平年薪百萬起,對你們來說房子怎麼會是問題呢?你讀個博士白讀的啊連房子都買不起?再說你的學術夢想呢?被一套破房子就打敗了?

你們可以去查查博士畢業的平均工資,絕大多數行業的博士想要在一線城市買房,除了啃老別無他法。

而所謂的夢想,很抱歉,光我身邊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經因為現實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這就是很可怕的一點,如果最終大家都為了買個房放棄了夢想,該做學術的不做了,該去公共服務部門的不去了,該創業的不創了,一股腦全擠到私企外企,哪賺錢去哪,那麼改變世界的事情,誰來做?

從這一點上,文中的女主角還是留有一些情懷的,也不希望為此而放棄學術理想,那眾位看客也別讓她感到更加絕望,讓她抱怨兩句也無妨吧。

其實我理解這篇文章為什麼傳播得這麼廣泛,跟所有涉及一線城市買房問題的文章一樣,它戳中了太多人的痛點。

偏偏有很多人,明明被戳中了痛點還不願承認,看完了以後跳腳罵街,說你一個博士,邏輯如此混亂,目光如此現實,想法如此庸俗。

同是天涯淪落人,何必翻臉不認人。

還是那句話:「恐懼導致憤怒,憤怒導致仇恨,仇恨導致苦難」。

如果有一天,中國真的實現了全面均衡的發展,每一個人在任何城市都能夠擁有平等的實現抱負的機會,那麼買房之類的問題,跟實現理想相比不值一提。

但偏偏現在資源和平台如此集中,甚至都談不上集中在北上廣深幾個一線城市,從教育、科研、政治等角度來說,幾乎就是北京一家獨大,那這問題還有什麼不好理解的。

沒有人希望變得現實和庸俗,奈何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生活不易,各自珍重。


買得起房的人,讀不讀博都買得起。

買不起房的人,讀不讀博都買不起。

博說:這鍋老子不背。


作為一個1983年的准大叔,適逢此景:本科畢業就工作的同學多住100—130平米的;研究生畢業工作的多住80—100平米的;博士畢業工作的多住60—80平米的。當然還有一直持幣觀望沒有買的。我畢業時急著出手買房時是預計到房價會漲的,但房價到如今這個水平,還是超出了我們的判斷。

這和博士無關。

純粹時也命也。我們本科畢業的2005年和今天在房價上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那時候北京的北三環內不到一萬的房子多的是。十年間房價漲了十倍還多,但收入沒有明顯增長。我們研究生畢業的2008年,不少地段的房價已經漲了一倍,但基本上還屬於「五千到了一萬」這個體量的。限購之後繼續讀書的人,連搶先下手的機會都沒了,多等一年再買,多給一百多萬。

博士吐槽這件事,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高學歷與收入不對等現象越來越明顯。一是高學歷人才數量的增加,比如知乎上985遍地走,211不如狗的現狀,一些同志答題第一句就是:作為一個博士。再是經濟狀況不佳,容納就業,尤其是高薪高層次就業的機會在縮減。三是某些部門落井下石推波助瀾,完全沒有統籌,如取消醫生和高校教師的編製,延遲退休的部分實施等。

作研究和教學的知識分子賺不到錢:高校教師及研究機構人員的收入已經低到嚇人,還有各種考核,指標體系,評職稱的壓力,我們那裡某985大學規定講師的工資只能是很低的一個標準,講師八年評不上副教授就滾蛋。能賺到錢的知識分子精疲力竭:看看高盛大摩甚至四大的知識分子是怎樣加班的,看看華為的知識分子是怎樣以辦公室為經常居住地的,你就會明白了

我必須要說:刻薄對待知識分子是一種誤國誤民,拿民族前途不當回事的嚴重錯誤。是極端不負責任。是戰略短視。我們這個民族,這個文化,最寶貴的東西需要他們傳承。我們需要他們引領科技文化走向新的境界。理性人總會做出判斷,投入巨大成本,但收益有限,有多少人會放棄去做個高知人士呢。

再看買房這方面:現在各位遇到的主要不是貸款問題,是首付如何攢夠,有關首付的貸款已被叫停,攢錢速度跟不上上漲幅度。只能說是有一定積累就果斷出手小步快走強過持幣觀望

房價讓很多人慾哭無淚,但還是要多說一句不要因此違背原則甚至法律,我們那裡有一個挺有前途的年輕幹部,買了房負債纍纍,為了裝修收了不法企業五萬塊錢,鋃鐺入獄,租房是不如買房,但遠遠勝過住牢房。

關於房地產有沒有風險:肯定有。還不可謂不大。房地產行業的資產負債率在6月已升至81.33%。2015年的利潤率卻已降至9.4%。三四線城市的庫存驚人。但一線城市的房價的走勢可能短期內無法改變。

以下是我自己的另一個答案的一部分,抄在這裡,供諸位參考:

兄弟想要談三個話題:一線城市的房價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不會有明顯的回落,因為它已經綁架了大清,它完蛋則大清完蛋;論堅持看房的重要性;那些遠一些的小房子最後的歸宿是成為你改善型居住的首付,所以它的存在也十分必要,一步到位何其難也。

這有助於你作出判斷所以真不算跑題。

這哪裡是土地這是哥的命根子啊。眾所周知,地方政府承擔的民生、建設等支出占多數(發達地區大概百分之八十多),在收入分配中卻備受盤剝,分到的錢少,要花錢的地方多。大家也都知道,地方政府之間存在赤裸裸的博弈和競爭關係。兩者疊加,使得地方政府必須找到錢,除了稅、費之外的錢,大筆的錢。土地財政應運而生。除此之外,更為關鍵的是,地方政府以持續的土地收益為後盾,大筆借貸,這個規模達土地出讓金的數倍之多。所以房價和地價下跌是完全無法承受的。為了維護這種收益,就要人為的製造、甚至增加土地的稀缺性。東北某省會城市由於經濟頹敗地價低,乾脆「薄利多銷」五年就要搞三個新城,結果地價就是上不去,6000多一平米房價長期不變。上海和深圳就牛多了,宣稱不再增加建設用地,利用市場的恐慌大賺了一筆,然後又說適當增加,真是對禮義廉恥缺乏認識。

投資客最精明了。一線城市房價暴漲是因為樓市火爆嗎?恰恰相反。他們察覺了三四線城市的風險。他們找到了保證安全的港灣。

還有個原因不能說,反正要評勞模的話,印鈔機很有競爭力。

在房價不可能跌的情況下,我們可咋整呢?

一邊看房一邊蓄力是個性價比高的好辦法。為什麼要堅持看房呢?了解三件事情:不同樓齡不同大小的房屋不同的價格和相應的利弊;不同地段房屋的差異性;房價的真正走勢。只有看得多才能積累對樓市的認識,做出兩大判斷:我到底能買個怎樣的房子;什麼時候出手最合適。

可以先從遠一些、小一些但該區域有潛力的房子開始你的購房生涯。之所以特彆強調有潛力,就是為了避免: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老破小已經越來越難出手,增值力度和居住的舒適性都不能令人滿意。有些郊區暫時看不到大幅度增值的可能,住得遠,城區房價又一騎絕塵鄙視你們樓盤的原地踏步。交通便利是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以我改善型居住為例(第一套時很便宜不具備參考價值):手裡有些錢,城區的買不起,這時候自貿區這個概念被炒了起來,儘管還沒有確切消息,但以我對李相行事風格的判斷,肯定會有,於是就在該區域(遠郊區),買了一套地鐵沿線的。事情確定之後,就開始了上漲,直到我們認為有改善型需求之時,就賣掉了這套做首付,購入了一套城區的。此時這套房子每平米漲了近一倍的錢,論收益成本比,要合算過買城區的小房子。當然如果急需,又不要太多在途時間,那麼城區的老破小也可以納入考察,畢竟當你三十歲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買總比不買要強。

作為一個1983年出生的准大叔,我很反感有些大叔作為千萬資產中年男鄙視小年輕買不起房的行為,因為不是這些同志更能幹,是因為1975後和1985(不含)前一頭一尾趕上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同時是樓價的平穩期,這些年裡工作更好找、房還便宜,等到這些同志已經買了房子甚至不止一套後,房價漲了十倍不止,新入職人員的收入較之前卻沒有明顯增長,1990後的年輕人面臨的壓力要大得多。

感謝@劉宵瑞邀請。

祝各位平安幸福。


我認為不是博士的問題,更不是女博士的問題,是整個教育跟社會脫節的問題。

我在中國讀的大學。但是我發現,大學四年讀下來,連3個人生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問題很多學校的教育都不能清楚的回答。

這三個問題是:

1. 人為什麼要工作?

2.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3. 教育高低和工作回報能掛鉤嗎?

如果一個人三十歲了,連這三個事情都想不清楚,不管你讀多少書,都是抓瞎。

大部分只會讀書的人,往往都是站在自己角度思考問題的人,只能躲在象牙塔裡面,因為一進入社會,就被社會這所Real Fucking University給操的滿頭包。

第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工作——

生產資料變成人類的消費品和服務,就必須通過工作。

因為衣食住行並非自然界隨手可得的成品,要麼自己去加工,要麼跟別人交換而獲得。

脫離社會行不行?這條路很難,難到你都沒有辦法滿足自己。

你在城市裡面享受的低成本的水電煤網,如果你在山頂建造一個房子,價格起碼要10倍。

一旦離開商業社會,去深山老林生活,短暫的時間還可以,長時間生活水平會一落千丈。每天種田也只能苟且度日。更不要討論水電煤網這種東西了。

整個現代社會運行的基礎就是:足夠多的人,分工+交換,滿足別人的同時,獲得回報,滿足自己。這兩個最基本的本質決定了: 每個人只要生活在社會上,都需要去工作來服務別人。

你用工作滿足別人,別人給你錢。你拿著錢去消費滿足自己,同時把錢給別人賺。整個社會形成一個閉環,人們必須成為其中一個節點,才能提升自己和人類整體的生活水平。不管這個工作,是自己去做衣食住行,還是自己去搞琴棋書畫。

(如果你不工作還能活著,因為有人在替你承擔原本屬於你的工作,比如富二代,至少需要一個勤懇管理或者會投資的爹。至於官二代的事情更複雜,我們下一次討論)

第二個問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國家開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更好的工作才能給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再說一遍:你接受高等教育,並不是因為你聰明,你成績好,或者你很牛,而是國家的教育選拔機制認為你未來可能創造更多的價值,並不代表你真的就能創造那麼多價值。

所以,不管你是中專生,是本科生,是研究生,還是博士。

你的工作是學生,文憑只是你的頭銜,不代表你的價值。

別扯什麼十年寒窗,千軍萬馬過獨木,曾經是天之驕子。

如果你沒有給社會創造價值,那麼你根本不具備議價能力。

一個博士可能當前的工作,不一定就能夠比一個高級技工的工作,對社會價值高。

博士是老鷹,高級技工是雞。

老鷹確實飛的比雞高,但是也有老鷹飛的比雞還低。

飛的比雞還低,還好意思說自己是老鷹。

要老鷹的待遇,得先飛高再說!

要是真的是一堆Nature Sience Cell, 或者你像饒毅施一公一樣,北京的房子就在那裡等著你。

3. 教育高低和財富能掛鉤嗎?

首先,總體而言是掛鉤的。學歷越高,平均工資越高,這個知乎有很多論文引用。

但是面對稀缺的物品(比如北京的房子),光靠工資非常難。你要能夠創造稀缺的價值。

能生存的更好,是因為供給的專精。你能提供的供給越普遍,則價格越低。你能提供的供給少而需求很多,則可以要天價。比如專門學做飯做成了大廚,別的事情什麼都不用去做,衣服房子車子都會換到)比普通廚子的衣服房子車子,也不知道好多少倍。(因為你的供給,他們提供不了)

一個女博士畢業當老師,的確創造了一些價值。但是,你很稀有嗎?你的論文別人寫不出來嗎?你教育的課別人教育不出來嗎?你付出的努力別人沒有付出嗎?平庸的博士創造的價值,在北京的稀缺性估計就是百里挑一。

北京的房子稀缺嗎?及其稀缺啊,政府不肯放新的地,每年北京的流動人口780多萬,新畢業的大學生幾十萬,誰不想在北京定居?好的地段房子其對應的價值,在北京的稀缺性估計是千里挑一。

你非要用百里挑一的你去拼千里挑一的房子,不辛酸才怪!

你去別的城市,比如長沙啊,博士是千里挑一,房子是百里挑一,買房不那麼辛酸啊,你又不願意去,

說自己讀博不容易,應該有個好房子.......

買了一個小房子,買前恨房子漲,買後盼房子漲。

唉,只能說在社會這所Real Fucking University,這博士的水平還是小學生一般幼稚。

記住!這個社會,除了你爹媽,沒人在乎你容易不容易!


總有人覺得博士是一種社會地位。

(為了行文的流暢性,下面文字中的博士,有時也指博士生。)

這大概和之前有段時間高官(高級公務員,事業單位領導,國企高管)的博士化運動有關。

但是大多數高官的博士化,是他們已經成了高官後,或者說已經入選了高級幹部儲備梯隊後,才發生的,而不是他們讀了博士才成了高官。

當然,也有少數讀了博士然後成了高官的,這些博士高官和高官博士的案例混在一起,導致民眾的認知混亂。而另一個現實是,對於今天的大多數適齡青年而言,讀不讀博士的選擇是在做不做官的選擇之前的,這又導致大家產生了某種臆想的因果關係,或許也只是美好期待。

對絕大部分需要自力更生的普通人而言,讀博士是一種職業規划上的選擇。讀博士,意味著你選擇去做科研,以後會當個高校老師或者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家)。這類職業的收入水平其實不低,但也絕不是最高的。

然而,這種選擇具有某種迷惑性。選擇讀博士的人大都有過這樣的想法:「我可以選擇當老師或者不當老師,而沒讀博士的人一輩子也當不了老師」。這種感覺讓也讓博士自認為高人一等,甚至讓旁人也覺得博士高人一等。這種高人一等的感覺也和中國目前的博士生選拔制度有關。

而事實是殘酷的,如果一個人不想做科研卻還選擇讀博士,他在工業界的就業競爭力往往是低於同樣年齡的non-doctoral qualified candidate的。這裡所說的工業界可能需要排除一些國企。

純從經濟的角度看,讀博士往往是不經濟的。但讀博士有很多其他非經濟的收穫,比如高純度腦力勞動帶來的優越感,創造知識的滿足感,時間上的自由度。因此,讀博士也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如果一個人無法從讀博士的過程中得到創造知識的滿足感,那麼他得到的「高純度腦力勞動帶來的優越感」和「時間上的自由度」,很可能是自欺欺人的,並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快樂,這也是很多博士讀得痛苦的原因。

綜上所述,讀博並不高級,不能真正創造知識的博士往往還很低級(意淫自己高純度腦力勞動的優越感)。讀博只是一種中等偏上的職業選擇,買不買得起房還得看工資水平。因此我們不能期望博士比碼農,金融白領更有能力獲得房產,否則就未免太蠢。


我也是個博士,但我覺得吧,很多博士太把自己當回事,你不就是多念了幾年書嗎,多念了幾年書全世界就都得讓著你?


加博士這倆字,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點擊率吧。。。


快速買房請走別路

欲攢首付莫入此門

橫批:《讀博者說》


博士,只是說你在自己研究的領域裡面,在這個圈子的同齡人中競爭中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一一一這個優勢也不是那麼大,別忘了有很多本來不比你差甚至比你強大的多的人,在本科畢業,碩士畢業時,就已經進入了社會,根本沒有和你來競爭。

如果你讀的是個冷門專業的博士,那麼,你這個競爭優勢,在整個社會來說,就更加不太值得一提了。

再說回買房,這個可就是在整個社會上來競爭了,畢竟一套房放出去,只要符合條件的社會人,都可以過來買,都可以用金錢來競爭,而且還不限年齡,不限專業,甚至不限幫手(靠家庭給錢),這和你考博士可就差很遠了,對比一下,讀博士的競爭是限制年齡,限制專業,限制幫手(起碼考試時別人是不能幫你的)。

所以,從競爭難度來說,在北京買房,和在北京讀博士,是完全兩個難度的競爭狀態。

顯然讀博士的競爭難度要遠遠小於買房。

上面是從競爭激烈度講的。

再換一個角度看,博士只是表明你在某個領域具有豐富的知識,而房子是靠知識來購買的嗎??當然不是,是靠金錢。所以,問題變成了博士擁有的豐富知識能否轉換為豐富的金錢?這顯然不是劃等號的簡單關係。像冷門專業的博士,他們擁有的知識確實就是不值得多少錢,那麼自然買不起房天經地義。

比如文章里這個女博士,應該是中文系的吧,因為文章中有講她的同門師兄去了一家刊物做編輯。中文系的碩士,博士我是知道大概研究什麼的,往往是比如 李白詩詞的文風研究,唐宋八大家風格對比研究之類這樣的題目,這些知識,有幾個人有興趣,有幾個人願意為之付費?這就是不值錢的知識。一個博士只有這樣不值錢的知識,憑什麼還想買房??

最後,結論就很清楚了,讀了博士,根本就不代表能夠買房。

想明白這一點,就能平心靜氣了。

我自己就是博士學位,但是我一直平心進氣的清楚知道,這是個 博士像條狗,碩士滿街走的年代。

別以為讀了博士就多了不起。


不錯了,985博士能找到985教職,還有糾結買房問題的能力。不像某些21世紀學科,年薪買不起一平米,當然有個好處就是,工作一般都是包吃包住。


從來沒在知乎答過題,今天看到這個問題聯想到最近的一些對未來的思考,頗有感慨,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對於買房這個問題,我覺得,文章中所說的確是事實,不過,比較矯情的行文風格使得問題有點放大,讓現實殘酷得讓人難受。事實上,不只是買房問題,各種關於國內的科研人員的待遇問題都一直是急需解決的。文中的作者還是幸運的,她至少在一所比較好的大學裡,找到心儀的工作,要知道,現在一名畢業的博士生找到一個穩定的教職是有多難,尤其像答主這種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_@a。。。

科研本來就是一個物質金錢回報與努力投入不是成正比的行業,更多的回報來自於精神的滿足,這一部分或是科研本身所給予的,或是來自社會尊重等等。因此,當房價飆升的時候,房子,作為剛需,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傷害尤其之大。

從這個角度看,文中作者發出這樣的抱怨是可以完全可以理解的。房價虛高,以及各種生活成本與待遇不成正比的提高,本來就是存在的社會問題,不只是對讀博的人。我們需要有人來發聲,需要代表高學歷的科研人群的聲音,需要來自各行各業的年輕人的聲音。從這個角度,我不理解為什麼有人在不停地嘲諷,是的,你可以說你買不到房子是因為你不夠優秀,千人回國還怕沒地方住?但是這不是逃避問題的辦法。大小既得利益集團的人總會讓你覺得你的現狀會全都是由於你的不夠優秀而造成的,從而讓你無視問題本身(比如社會不公,制度不全等)的存在,這樣他們才會更加穩固自己的利益,不是嗎?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支持並表示理解這篇文章作者的想法

然後,我想談一談讀博這件事。博士畢業=買房嗎?顯然並不是,前面很多答主也說過了。

而這篇文章的題目,以及作者提到跟自己的學生說,讀博先買房的觀點,我是表示十分反感並抵觸的,因為它將會給每一個希望從事科研事業的人一個十分錯誤的引導。它的潛台詞就是在告訴人們,做科研不值,如此高學歷,連個房子都沒,混個什麼?可是高額的房價,是僅僅壓在博士的身上嗎?它不是單單給博士畢業生的挑戰,對於任何一個在北京的打拚的年輕人,不管是街頭烙餡餅的還是辦公室的白領們,它都存在著,它是一種本來就存在的生存的壓力。

我真的非常非常擔心,就像@Eggod說的那樣,有多少準備留博的碩士或者什麼的,看到這篇文章徹夜失眠,思考著這些壓力,浪費青春和時間。這也是為什麼從來沒在知乎答過題的我在看到這個問題過後卻情不自已地寫下這麼多的話。因為我太能太能了解這種感受了,之前的我就是一直陷入了這種困惑之中,而且,身邊太多有科研天分,或者真心熱愛科研的同學有著同樣的困惑,彷徨不前。我很能理解這種迷茫,就像前面所說的,越來越大的生活壓力,讓你不可能不去想這些問題。但是我也很痛心,我想問,

這些問題真的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該思考的嗎?

是一個正處在無畏追求夢想的年紀的人該考慮的嗎?

未來對於每一個人都是未知的,有未知的希望與美好,也有未知的壓力與恐怖,那麼我們真的要將這些來自其它人的負能量一一代入到我們未來中不好的部分,然後放棄追求那些我們本來想要追求的東西嗎?

如果中國的年輕人都被這樣的生活的壓力而被打壓得不敢去向前走的話,我只能說,這是社會的悲哀,教育的悲哀。

對於我來說,我選擇讀博,是因為我想要看看更大的世界,想要了解更多東西;因為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會遇到很多很多的牛人,而跟他們的交流,會帶給我帶來非常美妙的體驗,我喜歡這種感覺。所以我去追求它,我要做的就是把這條路走好,我所要思考的就是把眼前的事做好,其它的東西毋需考慮,至少不是現在。

所以啊,

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

當你看到被房價或者各種生存壓力而逼得發出種種抱怨的他們時

多給些理解與支持

然後

請更加勇敢地

繼續向前走

願諸君共勉!


沒有看文。只想說,現在在京滬深買房,大多數人都很辛酸。


她買房和本地房主鬥智斗勇那段,每個北漂的人都應該學習一個。


在有的答案里吐了點槽,就不重複了。只想對某個流行的觀點多說點。好幾個答案的流行觀點是:

博士怎麼了?博士只是有知識,誰規定的博士就必須買得起房?誰規定的知識最多的人錢就得多?大家都不容易,拿博士說事兒有意思嗎?

我們把「尊重知識」這樣的大詞撇開不談,儘管一個社會裡最有知識的階層卻連房子都買不起,怎麼說都是有問題的。但咱不說這個,不談虛的,就把「讀博士然後當老師」這個事兒當成一個普通職業。然後咱也不談商學院這樣的博士,就談做科研的博士。

一個博士,假如18-9歲上大學,22-3歲大學畢業。那麼一般最快拿到博士學位也需要到27-8。如果不碩博連讀,大概需要到28-9,如果中途還有工作或者什麼耽擱,大概要過30歲。讀書期間,是很難攢錢的,甚至要花家裡的錢的。然後畢業之後,進高校,做科研,薪資狀況很慘淡,很難買的起房。這是背景。

好,可能很多工作都這樣,很多工作都工資低,買不起房,博士怎麼了?現在來說問題在哪兒。任何行業,都有個奔頭,商界里有馬雲、劉強東這樣的英雄榜樣,IT界有各種碼農典範,金融界就更不說了,各種融資大亨,基金高手等等。在大部分職場行業,都有通過個人奮鬥可以拿到高薪,可以出色,可以買得起房的典範。在大部分行業,能看到行業內的希望,或者通俗的說,叫「有奔頭」,叫「有念想」。

博士沒有念想。基礎學科的博士們看到的是,行業內最出色的人,依然買不起房。(從父母那裡拿,或者向有錢的朋友借之類的,不討論)科研最出色的人,買不起房。職稱最高的教授,得到年過半百才攢夠首付,或者能還掉大半房貸。讀博士然後做科研,作為一個職業群體,是沒有奔頭的,沒有念想的。不靠家人朋友親戚,靠自己,是買不了房子的。

這還不包括,博士們剛拿到博士學位,沒有任何積蓄,開始從講師干起的時候,是他們需要結婚生子,過正常人生活的時候。但請問他們哪裡有錢生孩子?哪裡有錢給孩子付上幼兒園的錢?

這還不包括,博士們剛畢業沒有任何積蓄的時候,父母差不多都是50多的人了,還有家庭責任在。

這就是博士為什麼要被拎出來單獨說事兒。不了解,我告訴你。但不要不了解就亂下判斷。

當然,還有最後一種特別不要臉的說法,叫路是自己選的,別哭爹喊娘。沒人逼你讀博士。擦,博士們怎麼就不能抱怨社會不公了?而且,博士們沒有想賺大錢,只是想有個靠自己就能擁有基本的生活而已。現實是:沒有。

--------

被一群人說不嚴謹,確實我也沒有大數據。那就給例子吧,而且不是個例。如果讀基礎學科博士的同學沒做好這樣的準備,好是不要上船了。說這些,一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博士的處境,二是提醒別人。至於口水的,請來吧。

例子1: 海龜博士。人文學科。讀完博士已經33。(4年本,3年碩,7年博,正常年限)。讀博期間無積蓄。人文學科沒有很有錢的項目,所以不同城市錢差別不大。有娃一個需要養。歸北京某高校。全年各種加上,入手15萬左右。33歲,從零開始,年入15萬,上有老下有小。

例子2: 海龜博士。社會科學。讀完博士29。(4年本,碩博7年,連讀)。讀博期間無積蓄。歸上海。有娃。現在已經歸了4年,年薪16萬,上海。

例子3: 人文土博。讀完博士29。無房無娃。二線城市。基本工資月入6000,各種加上全年拿到12萬。


讀博前想在北京買房的話,需要先找個解決戶口的工作,拿到戶口後才能買房。所以,像本科直博和碩士轉博的同學就算想買,也會因為沒有戶口無法實現。

可以參考我的這篇回答:

是什麼原因導致PhD很難按時畢業?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其中提到:

我就不一一解釋了,最後一條簡單說兩句吧,看看如今房價上漲的速度,且不論碩士和博士的待遇沒有那麼大,單是多掙2、3年的工資和房價上漲的數,在北京不多說,100萬不過分吧。

100萬換個博士,你覺得划算么?這樣問問自己,我覺得該不該讀你就有答案了。


那你們都別讀吧,等我出來了工作也更好找了


我一直很奇怪,為什麼很多人老是把「讀博」和「買房」聯繫起來。

完全兩個獨立事件好不好。

你應該儘早買房,不是因為你要讀博,而是因為你要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定居。

不管你是小學初中高中本科還是研究生學歷,如果你想定居在北京/上海,只要你有條件買房,那你砸鍋賣鐵也得趕緊買,對不對?

我不太懂這篇文章這種邏輯,一定要把學歷和購房扯上關係,關鍵好多人都有這種邏輯,啥叫「都讀到博士了,還買不起房」,法律又沒規定讀了博士就一定能買房,買不起北京上海的房的也不只是博士。

講道理,博士學歷的年輕人里最終買得起房的概率比其他學歷的不知道高多少倍。這篇文章里的主角最後不也買到了么。

再說買房辛酸這事,講真我覺得也沒啥好講的。

出來奮鬥的,頭幾年有不辛酸的嗎?北漂滬漂買房辛酸,歐美留學討綠卡也辛酸啊。想不辛酸?可以啊,回老家嘛,文章也說了,北京十平米,老家三室一廳呢。一下子安逸好多有沒有?只要你甘於這樣的生活,也沒什麼不好嘛,對不對,只不過你的子女長大以後如果再想追求北京上海的生活,也一樣得辛酸。

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有容易的嗎?

所以,沒啥好矯情的。

這種矯情文章少看點。

你想追求的,不會天上掉下來的。

利益相關:我也讀博士,我也懂博士的苦,我只是單純覺得出來奮鬥大家都苦,沒啥好抱怨的。該幹嘛幹嘛。


翻譯一下就是:讀完博才發現,學歷再高,免不了要被生活OOXX。

歡迎從象牙塔回到現實世界。

房子只是一個開始。

腆著臉以前輩自居,不劇透了。

記得保持微笑。~~~///(^v^)\~~~


首先這標題起的,確實沒有水平,把兩個沒有直接關係的話題扯一塊去了。

但是,但是!這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據我所知有很多研究人員,因為在北京買不起房子,轉戰其他的地方,有的還出國了。沒有辦法,即使你可以租房,但是你的老婆願意嗎?

房價這麼高,趙老爺固然難辭其咎,然而趙老爺不會管你的死活。你也管不了房價,只能管好你自己能控制的東西。據我看來,房價至少還會高漲10年以上,你可以想辦法賺錢,賺點外快,當然,搞學術的東西就得荒廢一點。這沒辦法,有得必有失。況且就現在看來,知識不值錢不是一句瞎話,而是一句實在話。不要成天抱怨趙老爺不管你的死活,就像養豬場只關心有沒有生病,有沒有管理上的失誤,對於個別豬的死活,他們是不會管的。

知識就是不值錢的,知識是最不值錢的東西。明白這個意思么?

最後再加一句吧:

世界上所有的悲劇,都源自於當事人的能力不足。


對了,記得以前和導師聊過讀博的話題,大概導師知道我是什麼貨色,告訴我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讀博,核心都是在人類已獲得的知識領域再往外拓展一部,在這一點上達到最牛,理論上世界第一。但你要想清楚這一點的世界第一到底有什麼意義,很多時候基本上和『』我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數過自己有多少根睫毛『』的,這樣的意義差不多。

~~~~~~~~~~~~分割線~~~~~~~~我就不明白,無論是211,985,或者是海歸的博士,既沒經歷過底層銷售人員不斷被人拒絕的心酸,也米經歷過一般職場精英職場打拚在身心上的疲憊,也不承擔創業者的風險,反而天天的工作在精神世界和理想海洋里馳騁,憑什麼就該擁有一線城市的住房?

就我個人來說,我當年要考國內甚至海外名校博士也不難,我也有學術理想,但還是覺得自己承受不起一線生活的壓力,最後放棄了。

國內985以上高校的畢業生中,幾乎每個人都有學術理想,但不是每個人都堅持。你既然堅持,就需要付出代價。哪有獲得了理想生活模式而不付出代價的道理?再說你如果真是頂尖人才,國家雖然不一定能讓你有巨額資產,但一定會讓你住得上房,養的活自己,雖然房未必是自己的。如果你只是一個實現自己學術夢想的普通人,憑什麼讓國家為你買單?

學而優則仕這思想禁錮中國太多年,看看國外的名教授背景,那是多少人的奮鬥。坦白說我對自己剛出生孩子的希望,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在人生選擇上不過於注重金錢因素。再說即使是學而優則仕,古代的科舉是幾乎所有聰明人都參加,但現在的博士考試呢,還不如bat的面試名單有含金量,憑啥你就應該擁有一切?中國博士數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但看看論文質量呢?


推薦閱讀:

新聞說上海房價 2015 年要漲 3%,靠譜嗎?是否有可能?
目前首付可以付250萬左右,想在北京西城買一個兩居室的學區房,求推薦小區,不是裝逼,就是想諮詢?

TAG:生活 | 房價 | 研究生 | 博士 | 社會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