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迷信的分界點在哪裡?
想這個問題由來已久 總覺得宗教和迷信好像孿生兄弟 感覺大家都不能怎麼清楚兩者的區別 比如對別人說自己信佛 但是往往就會有很多人覺得 原來你很迷信。雖然感覺不是那麼一回事 但是好像也沒有辦法去反駁 信佛的話就意味相信諸如佛渡眾生 生死輪迴 佛神之類的事情 那迷信的本質不也就是相信有神相助之類的事情么 那宗教和迷信的分界點到底在哪裡呢?
「宗教」與「迷信」之分界,唯在「大疑」二字。
經大疑而生信心,是入宗教門;不經大疑而生信心,是入迷信門。
蓋非大疑不能大悟,非大悟不能脫迷,不脫迷者百轉千回尤在「迷信」之中,如系縲紲,四肢俱廢,不得自在;如入歧路,四顧彷徨,狼狽不出。
不經大疑而生信者,其表為信,其心實亂。心亂何能生慧?故愈信愈愚,愈信愈痴,愈信愈增煩惱。得三途苦,絕慧命身,無有是處。
經大疑而後信者則不然,其信心如金剛至堅,能破一切障,能滅一切苦,真實不虛。縱遇妄念仞立千丈,心定篤實秋水無瀾,佛曰:應如是往,如是降伏其心。
大疑,大悟;大悟,大疑;復大疑,大悟;法性常圓,未濟循環;宗門教化,由此而興;以燈傳燈,百世方得昌明。吾輩豈可不察哉?
如此,宗教迷信之別則顯矣。因為評論中的提醒,我覺得原回答有錯。宗教和迷信不是包含關係,而是有交集的關係。
================原回答===============難以找到分界點。——原因是「宗教」與「迷信」是包含關係,而不是並列關係。迷信宗教。台灣空海法師認為,宗教分為三種:- 迷信型(約60%)
- 信仰型(約30%)
- 智慧型(約10%)
文字版的那一段內容被轉載到了這個網頁上:http://www.xici.net/d150504554.htm對於三種類型的宗教的區別都有說。
不要討論基督教屬於這三種中的哪一種,佛教屬於哪一種,因為這是不同的劃分方式。基督教里有迷信型信徒,有信仰型信徒,也有智慧型信徒;佛教、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也是如此。================迷信、信仰、智慧三種類型的區別==================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三種信徒======================首先是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迷信型信徒著重在前運思階段,信仰型信徒停留在具體運算階段,智慧型信徒已經超越了最後一個階段——形式運算階段。中間跳過了一個「形式運算階段」,為什麼會這樣?下文有解。然後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迷信型信徒由安全感需求所主導,信仰型信徒由歸屬感需求所主導,智慧型信徒由自我實現需求所主導。中間也跳過了一個「尊重需求」,為什麼會這樣?下文有解。再然後是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迷信型信徒的道德感處於「前習俗水平」的第二階段——功利取向階段,信仰型信徒處於「習俗水平」的第一個階段——尋求認可定向階段,智慧型信徒處於「後習俗水平」的第二個階段——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中間跳過了兩個階段,為什麼會這樣?下文有解。最後是盧文格的自我發展理論:迷信型信徒處於自我保護階段,信仰型信徒處於尊奉階段,智慧型信徒處於自主階段或整合階段,中間也跳過了幾個階段,為什麼會這樣?下文有解。以下是跳過的階段:
在信仰型與智慧型之間,有一個宗教空白區域,是宗教的低谷區域,是科學的區域,位於此區域中的人反對宗教。(當然,並非此區域之外的人都信仰宗教。)這點可以看出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係——科學是「信仰型宗教」與「智慧型宗教」之間的過渡。皮亞傑的「形式運算階段」是科學的階段,是無宗教的階段。馬斯洛的「尊重需求」無法由三種宗教中的任何一種來滿足,只能由科學來滿足。科爾伯格的「法律與秩序」和「社會契約定向」階段是科學的階段。盧文格的「自我意識水平」、「公正階段」、「個體化水平」也是科學的階段。=====================
參考書籍:
《性、生態、靈性(心理學譯叢?學術系列)》(美)威爾伯 著,李明 等譯1有實證的為正信。無實證為迷信。
比如,我說蘋果好吃。你沒吃過不信,然後我給你吃一個,你認可其味道。從而相信蘋果好吃。這叫現量。就是感官直接能獲得的經驗。佛教認為前5識獲得的經驗為現量。2有思辨的為正信,無思辨為迷信。比如我說馬雲很有錢。你沒看到他的銀行賬戶,甚至沒見過他。怎麼會相信呢?因為你這樣思維,阿里是行業寡頭,他是阿里老大,所以他很有錢。這就是比量。是通過思維推理獲得的。佛教認為第六意識獲得的為比量。3 世界公認的權威宣布的法則,且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為正信。否則為迷信。比如,愛因斯坦說的相對論。在還沒有實驗證實的年代。你因為他是物理權威,在沒有任何研究和思維的情況下願意相信。這叫聖言量。這只是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其實聖言量出自第七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我不是聖人,我說的都無法通過五官感知,也很難通過推理獲知,所以如果你選擇相信這些就是迷信。如果你直接選擇不信,其實也是迷信。迷不信嘛。如果你選擇懷疑,並仔細思考關於信仰產生的途徑,得出自己的結論。發現於此相近,從而相信我說的,這叫正信。
我們都已經把「宗教-迷信」這個二元對立的概念認為是正確的,至少是接受這種劃分標準,因為我們才會有這樣的迷惑,這兩者之間的界限是什麼?但是我們應該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就是這樣的劃分標準是如何形成的?
宗教-迷信的這種二元對立的概念,其實是一種政治話語。話語不但反映了事實,同時也界定和生產了新的知識,它形塑和引導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或者,從福柯的理論來說,話語的形成和改變與權力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縱觀二十世紀中國關於宗教團體(包括各種新興宗教、邪教、准宗教等)的話語,大約可以分為四個時期:1.清末(-1911):承襲古代的宗教觀念,皇帝是天子代表正統,他維護正統宗教的神靈和教派的正統性,不能容忍與其相抵觸的異端邪說;2.民國時期(1911-1949):這段時期,民國的主要任務是在面臨帝國主義侵略和國內不穩定的情況下,將中國重新改造為一個現代的國家。而這段時期戰亂不斷、國家軟弱,因此民國時期普遍認為國家難以強盛是因為傳統和迷信的過錯,需要丟棄他們;3.新中國成立早期(1949-1979):共產主義思潮盛行,所有的宗教團體被認為是精神鴉片因而被傷害;4.改革開放時期(1979-):從意識形態鬥爭轉向經濟發展,中國也逐步向國際融合,宗教話語也更多地使用國際社會科學術語,也將本土概念國際化。也就是說,迷信的話語形成並非在古代就存在,而是近代以來滿足民族主義和政治需求而產生的一種話語。我們暫且不談其他三個時期的宗教話語,看看近代以來迷信話語是如何產生的,這裡面又有什麼樣的故事。1.何為迷信
何為「迷信」?照當代中文大辭典的權威定義,「迷信」一詞包括了兩種意義:第一是指信仰神仙鬼怪,第二是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這兩種含義的指陳雖然寬泛各不同,但基本都是指向對民眾世界信仰形態及其儀式行為的批判。
迷信一詞是否為中國本土詞語,由於中國歷史之漫長,著述之繁多,實在難以證明。但是可以比較明確的一點是,在古代漢語中,使用「迷信」二字並不指向民間信仰的意涵。目前學界比較認可的觀點是,迷信一詞是日本使用的詞語由維新思潮傳入中國的。比如,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發表的數篇論說文中,多次使用了迷信一詞,並且第一次對迷信的所指做了明確的定義。1905年,《新民叢報》刊登了日本《人性》雜誌主編富士川游《論信仰》一文,用德國哲學的知識論,對信仰做出了概念界定,並且對「理性之信仰」和「迷信」做了區分。
這篇文章認為,信仰可以分為,宗教上的信仰和學問上的信仰,這兩種信仰都是因為人類感官經驗認識人類不足時的產物。這種信仰與理性相抵觸,就稱之為「迷信」。這篇文章對於當時的中國讀者無疑影響甚大,並且自此之後相關論述中迷信一次出現的頻率也甚為可觀。總之,在這種區分中大多使用了西方科學主義的話語,以科學、理性作為區分正信、迷信之間的標準。
2.科學與迷信
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這段時間,對於科學主義的宣揚更加普遍。這個過程中,大多學習西方近代的啟蒙理性、科學思想,並以此作為舶來的武器,來批判傳統。但真正學習到西方科學、啟蒙等知識內核的著述卻相對少。這種將賽先生不加檢驗的盲目崇拜,很大程度是因為現代中國殖民危機的環境。
這種建立「科學主義」知識霸權的做法在知識界也並非一帆風順。很多有識之士都對此提出了質疑。章太炎、王國維和魯迅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章太炎並不強調「科學」與「迷信」是絕對對立的,為「科學」和「迷信」都可能會對人性造成壓抑。他在反對「迷信」的時候, 也對「科學」的解釋力提出了深刻的質
疑。他對民間信仰的表述框架更接近儒家的「敬鬼神而遠之」。王國維也撰文對民間宗教信仰的合理性進行了辯護。
3.政治與迷信A.鎮壓
儘管如此,對於迷信的污名化話語還是佔主流的。加上20世紀中國,從民國政府開始就興起了反迷信運動,使得民眾對於迷信的認識更加普遍和深入。
國民政府對鄉村的控制在意識形態上依舊部分地沿用反「迷信」的表述框架,1912年 4月 1日孫中山在南京參議院解職辭中說:又凡政治、法律、風俗、民智種種之事業,均需改良,始能與世界競爭。之後,便運用政權的力量,通令四方:務必將民間一系列「舊染污俗」祛除。與清政府一樣,國民政府所力圖貫徹的也是一箭雙鵰的政策,即通過破壞那些作為阻礙政府與農民接觸的勢力象徵的神像,達到啟蒙、教育農民的目的;同時,又能通過沒收寺產、廟產,將其轉為學校或者地方事業的經費。
1928 年10 月,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頒布了著名的《神祠存廢標準》公文。
《標準》前言的大意如下;迷信是進步的障礙,神權是愚民的政策。在文化日新月異、科學昌明的今日社會,不革除如此的陳規陋俗,則只會窒息民智,遺笑列國。根據《標準》,一方面,
「先哲類」神明(凡有功民族國家社會,發明學術,利及人群,及忠烈孝義,足為人類矜式者屬之),包括伏羲、神農、黃帝、倉頡、禹、孔子、孟子、岳飛、關帝等;
「宗教類」神明( 「宗旨純正,能受一般民眾之信仰者」),包括佛教( 釋迦牟尼)、道教(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三官、天師、王靈官、呂祖) 等,是應予以保存的。
另一方面,道教中不好的東西—如「護符」、「咒語」等蠱惑民心的東西,以及「古代科學未明,在歷史上相沿崇奉,至今覺其毫無意義」的「古神類」的日月星辰的神、山川土地的神、風雲雷雨的神,以及「淫祠類」(附會宗教,借神斂錢,或依草附木,或沿習齊東野語而編造的鬼神)的張仙、送子娘娘、財神、瘟神、狐仙等等則須迅即廢除。
這一「標準」的發布, 特別是受其「前言」激進言辭的影響,結果適得其反,很多官員將《標準》的頒布理解為是為反「迷信」運動提供了法律依據,更有甚者將其作為國民政府內政部的命令來貫徹執行—很多地方,如江蘇海門等地,正是因《標準》的頒布才開始開展反「迷信」運動。這樣或有意或無意的曲解,使得反「迷信」運動非但沒有減緩,反而變得更加激烈,宗教團體的權益和農民的「合法」信仰非但沒有受到保護,反而受到了更加肆無忌憚的破壞。
《標準》發布之後,全國各地關於暴力沒收、搗毀寺廟的報道—特別是1929 年元旦前後—不絕於耳:懷遠、泉州、南通、奉賢、無錫、寧波、蕭山等地都出現了針對神祠的激烈破壞運動。激進者所到之處, 或一片狼藉,或一片火海。原本擬用來「充公」的廟產,頃刻化為烏有。有鑒於此,國民政府不得不發出禁止破壞的指令: 「對即使應該廢止的神祠在五個月之內也要停止破壞」,這在實際上就等於宣布暫停了《神祠存廢標準》的施行。但即使有這樣的禁止法令,反「迷信」運動在很多地方仍被頑強地堅持開展。
B.抗爭
此種強有力的鎮壓自然引起了民間、宗教和秘密社會的激烈反抗。民眾有理由認為,如果民間信仰可以被污名為「迷信」而遭除滅, 那麼事實上絕大多數民眾的其他生活內容和利益也都可以被以類似
的理由剝奪。於是, 各種反抗開始在民間紛紛出現。發展到後來,更是開始出現了有組織、有計劃的抵抗:其中既有寺廟僧人的集體反抗,又有各會道門徒及秘密會黨所組織的民眾的起義。作為反「迷信」運動的直接受害者,寺廟的僧人在零星反抗未果的情況下,最終選擇了以團體的方式進行反抗。
更具影響力和衝擊力的抗爭當屬各會道門徒及秘密會黨所組織的民眾的起義。以發軔於安徽、河南、山東、蘇北交匯處的「小刀會」為例—「小刀會」最初就是抵抗反「迷信」運動的組織,後來發展成為武裝起義並一度計劃奪取南京政府。
來自僧侶、民眾的不斷反抗與來自知識界的批評,兩者所形成的合力使得政府不得不作出了適當的讓步。比如,停止某些強制性沒收行為,規定「公有廟宇只可商借,不可強迫」;禁止地方官員中飽私囊,對於已經劃歸本地公用並查封的廟產,必須於承領後由自治職員點驗房屋器具,開折呈報收管,以明心跡;個別地方甚至作出了在實施廟產充公的同時允許民眾保留其信仰與儀式的規定。
總之,在這場運動中,許多民間宗教、秘密社會等組織被破壞,同時也使得「反迷信」的話語深入到普通民眾中。加上後來的幾次若干次相關運動,使得這種迷信污名化的話語一直延續到現在。但是我們在理解迷信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時,也大多沒有超過二十世紀初迷信話語形成伊始時期對其概念的界定。
參考文獻:David Palmer: Heretical Doctrines, Reactionary Secret Societies ,Evil Cults: labeling heterodox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徐志偉:一種「他者化」的話語建構與制度實踐:—對清季至民國反「迷信」運動的再認識沈潔:「反迷 信」話 語 及 其 現 代 起 源沈潔:反對迷信與民間信仰的現代形態:兼讀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熊哲宏:現代迷信的本質、特徵和根源謝邀。對此原來寫過一個東西。把信仰、邪教、和迷信做了個對比。信仰符合人類道德準則,指點人類生命的歸宿。同時有系統的理論和比較完備的組織。 邪教在理論上一般不很系統,組織會比較完備,指點人類生命歸宿。理論不符合人類道德準則或者行為上導致社會混亂。 迷信一般無完備的組織,無系統理論,不指點人類生命歸宿而指向具體問題,經常導致社會混亂,理論和人類道德或者符合或者不符合。
謝邀。關於宗教、新興宗教、邪教、迷信之辨析,可參見《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 第3期 38-40頁。下面引述該文章摘要如下:
珠玉在前,我就不獻醜了,謝謝。宗教作為感性的哲學已經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文化載體,並且成為社會通行的宗教法紀和崇拜禮儀,是與現代文明並存的文化景觀。
新興宗教大多是對傳統宗教的某種批判與疏離,由此而引起相當普遍的宗教紛爭,其發展的路徑是朝向極端保守與神秘主義。迷信是把偶然的現象本質化,對之頂禮膜拜,形成的痴迷與盲信。而邪教則是迷信發展或突變的極端形式,它們在多元文化的激蕩中往往以宗教和新興宗教的面目出現,形成了頗具能量的邪惡勢力。
宗教這個詞是一個客觀的陳述,而迷信一詞是一個主觀的判斷!~~~~~~~~~~~~~~~~~~~~~~~~~~~~建議題主修改成信仰和迷信的區別是什麼,這樣才有討論的價值!
修訂版1.10
宗教、哲學、認知、意識和想像力。
將現代社會和神話傳說相結合的小說只會讓人覺得夜郎自大(都市神話類)。
1)中國神話與科學之間的矛盾。
在中國神話中盤古的一個眼光變太陽,一個眼晴變月亮。可事實是宇宙已知的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就數以億萬計,更別說還存在更牛X的超新星和黑洞了。2)中國神話與地球上其他神話體系的矛盾。
你吹你的神牛逼,我還吹我的神牛逼。誰牛逼?3)中國神話與客觀歷史的矛盾。
中國神仙各種牛逼,,結果幾次被落後的野蠻人亡國,近現代更是被虐成狗。4)神話與科學流的矛盾。
神話都是越古老越牛X,可科學卻是不斷發展進步的,,神話相比科學明顯是沒希望的。神話修仙要靈氣修鍊,可科學只需要物質和能量。5)不管世界上哪個神話體系,都具有其時代典型的認知範圍,,給人落後和愚蠢的感覺。
想像力的邊際就是認知範圍(認知障)。所以中國神話中的神仙不知道什麼是空氣阻力和流體力學,是站著飛行,,近現代所創造岀來的超級英雄們知道空氣阻力和流體力學便卧著飛行。ps
我不是批判以神話為題材的小說,也不是要否定仙俠流的小說。我要說的是,把神話仙俠這些東西和現代社會相結合是非常愚蠢的。獨自創造一個故事背景和力量體系,就像辰東的那些做品一樣。
另外寫都市異能類的小說,也應該了解下現代武器的基本知識。懶惰的人通過迷信收穫知識,懦弱者通過入教收穫信心。無神論者是神最忠實的奴隸,有信仰者擁有最勇敢的心。
- 幾乎所有迷信都是對離奇詭異事件最懶的解釋。圖騰崇拜,巫術神話是最原始的迷信之一,誰不想念兩句咒語就騰雲駕霧,無所不能? 人性本善或本惡也許還有爭論,但是懶卻是人之常情。
- 幾乎所有宗教都是懦弱者最後的避難所。有些宗教如佛教相對溫柔一些,對懦弱者只提供心靈的慰藉,他們通常也只是要求教徒素食行善。有些宗教如伊斯蘭相對激進一些,他們抱團取暖,排斥異己。但是無論那一種宗教都為弱者提供了生存的最後一種方案,所以宗教的核心問題是生死問題,天堂/地獄,輪迴,轉世都是他們提供的方案。
- 無神論者不相信神,所以他們只能成為現實的奴隸。偉大如牛頓者,不得不在發明(發現)了力學三大定律之後,委身於上帝。而固執的愛因斯坦至死不相信上帝會使出扔硬幣的無恥招數,拒絕相信量子理論。你可以不相信神,但是不可以挑戰神創造的世界。
- 除非你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擁有世界上最勇敢的心。 有信仰的人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雖千萬人,吾往矣。他們是改變這個世界的人,希特勒、喬布斯、本拉登、曼德拉、甘地;所以他們死而不亡,謂之壽,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接近神/魔的人,普陀大眾稱他們為半人半神/魔。
世界上很多人又懶又弱,所以宗教和迷信常常混為一談。不管你是有神論還是無神論你都是這個世界的奴隸,但是有信仰的人擁有改變世界的勇氣,成為世界上最接近神/魔的人。
一度擁有過軍事力量超過一個世紀的目前大多被承認是宗教。其他的算迷信或者邪教。
迷信和信仰有什麼不同?怎麼才算迷信? - 歪鉤的回答
無所求和有所求的差別
傻逼覺得自己比大傻逼厲害多了,你還真過去給分辨一下誰傻逼的程度輕一點啊
笑而不語笑而不語
首先要認識迷信和宗教的分界點。
要全面去理解。迷信有很多種,有的是為了建立統治權威,弄出來欺騙善良的農奴們,麻痹他們的工具。比如捐門檻,火盆……有的甚至到今天還做為風俗流傳下來。
但是迷信也有很多充滿探究的表現。比如「天上出現紅霞就是王母娘娘臉紅,要下雨了」的說法,我們知道漫反射、水滴、下雨之間的關係,小孩都知道,就是小學物理裡面的東西,但是古人沒有那樣的科學高度,他們沒法解釋,所以他們運用了另一種方式去解釋這種自然現象。我們可以說他是錯的,但是不能說他們做得不好。
類似的還有,鹽扔火上驅鬼,商隊觀察是否會下雨……瑞雪兆豐年……等等。
說道這裡,我還要提一下宗教。宗教在沒有出現工業革命之前的封建社會裡面,並不能完全打倒,直到今天,一樣事物存在就肯定有他合理的地方。
宗教給蒙昧時期的古人提供了規範的道德準則,他們維繫了人類的團結和社會規則,避免了自相殘殺,穩定了局面。當然他也有帶來戰爭的一面,比如十字軍東征,比如宗教戰爭,但是如果沒有宗教穩定大多數人,那麼發生的動亂會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這個世界需要探究科學的人,但是當時的社會發展不夠,很多問題無解,那種情況下,沒有誕生顯微鏡、光學的前提下研究細菌、彩虹發生原理、紅霞和雨水的關係,是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的。但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只能用這種方式去強行解釋。
所以,布魯諾被燒死了。但是布魯諾是正確的嗎?太陽是宇宙的中心,這話可對可不對。因為人類的認知也是進步的,當時說的宇宙,指的就是太陽以內,太陽、地球和幾顆大的行星。今天我們看布魯諾,覺得他很落後,完全沒有被燒死的價值。我們今天推崇他,實在是因為他的探究精神是正確的。
宗教也是一樣,對於過去它做出保存人類文明的貢獻,應該值得肯定,而對於進步的阻礙,我們也要理性地批判。
宗教包含兩類人,一類人負責忽悠,另一類人負責被忽悠——顯然前者不會迷信。
以上回答都是扯淡,人多勢眾的迷信集團為宗教。宗教就是迷信集團。如果信徒少你的教義再好也是邪教也是迷信。說來真是可笑,如果神真的是全能的還用得著螻蟻般的子民為了他的神聖在大地上殺來殺去吵來吵去的嗎?
宗教是有組織的迷信
一體的,都是販賣恐懼和欺騙。
宗教是敬神如神在。迷信是敬神則神在。
我們把教義看成一本書,那麼就容易分別了。
單純來說:
看不懂教義的,就是迷信。能看懂教義的,就是信仰。以佛教為例。
迷信的都是看不懂佛經的,有人讀20年金剛經,從來不知道說得是啥。你一旦明白佛的思想,自然就崇敬進而上升為信仰了。
分不清主要是經濟角度的問題:靠宗教吃飯的,他們會散布迷信。因為這是飯碗,所以也不存在騙不騙,就是一種變相的心理諮詢。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