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刻意想要省錢,反而會花更多錢,是什麼原因?

舉兩個例子。

一開始用手機套餐,想要省錢,沒有接受熟人的推薦;後來自己接連找到更加低廉價位的套餐,反而因為頻繁更換而交了更多的服務費,最後很多隱形的費用加在一起,使得那段時間我用手機的花費比熟人推薦的套餐貴了1/3。

預約了某國2年旅遊簽證,無法退款的車票也買了,結果臨時發現10年期簽證換算起來便宜了便宜了3倍,於是改簽10年簽證,結果系統和個人同時出現問題,結果之前預約的2年簽證很有可能沒辦法退款。里外里一算,虧了很多。

這種事情大大小小有過幾次,樓主開始反省,為什麼每次想要刻意省錢的時候,反而最後沒有得償所願,花了更多冤枉錢。自己可能沒辦法看到思維的漏洞,所以在這裡求助大家。不知道我想要『省錢』的概念是否有所偏差,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謝謝


我以前也總是因為要節省小錢,卻被迫損失了大錢。比如我第一次獨自出境游,因為摳門,第一次錯過了國際航班。

從吉隆坡回北京時,如果我只選擇花大約人民幣200元,可以輕鬆的讓當地TAXI送我去機場,完美回國。只是因為我摳門,過於自信覺得自己懂得怎麼早起,怎麼搭乘地鐵、換大巴,能趕上飛機。結果我到機場時離起飛只有不到一個小時,這怎麼可能讓我上飛機呢,國際值機都要提前2小時的。之後購買了2000多的機票先去廣州,再從廣州回的北京。這個教訓讓我反思了很久。

我30年來,有很多次都是因為小事上的節約、節省,而浪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從那時候起,我要自己克服過度摳門的狀態,對自己和別人都大方起來,遇事先將大石頭放進瓶子里,之後再放小石子、小沙粒。而且時間最重要,我們花時間去賺錢,卻不能花錢買逝去的時間。

再這裡再多說一些,也許和題主情況不符,但是應該有人也能吸取點經驗。這是我觀察身邊的人總結的,和常說的富人思維窮人思維很相像。

我後來開始學習理財,現在正在通往財富自由的路上。

http://weixin.qq.com/r/DUzl-YHE_NyHrcWe9xk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不去糾結你給出的案例現象,而是談談到底哪種思維方式導致這個結果。

相信題主看過很多省錢的故事,也看過很多省錢的傳奇,但是自己上的時候,發現太多坑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你語數外學了幾年?假設你是一般人,小學初中高中一共12年吧。那麼理財知識你學了幾年?有了理財知識後的理財實踐多久?中國學校關於數理化的教育是重中之重,但有多少關於理財的教育?家庭又多少關注孩子們的理財教育?

所以這裡拋出我的觀點:很多國人沒有針對性的對理財知識有過長期系統的學習,以及長期系統的實踐,而關於省錢部分更是沒有深刻的學習和理解。卻自以為是的覺得自己是理財專家

在過去國人眼裡,錢是萬惡之源,可以用,但是畢竟少討論,所以很多家長不願意和孩子談論錢的知識,甚至家長自己也不知道如何理財。而現在這個社會好了很多,給了一些漂亮的名詞「理財/財務」,這樣可以光明正大的討論。但是更多的是野路子,大家跑到銀行或者股票交易市場去聽聽別人的「經驗」。市場上到也有很多理財書籍,但是很多都是「發財成功學」,都是走民科的路子。電視上的一些節目,也只是碎片化的知識,成不了系統。

然而財務知識不比數理化簡單,而且還是一個長期工程。一個社會人的健康,除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外,其實還有一個財務健康。作為一個社會人,由於財務的不健康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深刻傷害的案例多的去了。但是由於沒有這個財務健康的概念,所以很多人更本不屑於學習。然而如果你能理解財務健康的重要性,那麼財務知識就值得去花時間和精力去系統學習,而且應該是終生學習(應該從10歲學到80歲,學到老死)

所以你提出來的這些案例,大部分都是自己聽那個產品的商業廣告的描述說學來的。自己沒有系統的省錢的理論知識,沒有一個好的省錢策略,覺得那個便宜買哪個,毫無章法,最後發現自己越省錢花的越多。

所以我給你的結論是:你所實踐的省錢知識是錯誤的,你沒有系統的理財省錢的知識,卻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在做省錢的事情

所以我可以給你的建議是:

  • 深刻回憶和分析一下你自己的省錢(理財)知識,是從哪裡學來的
  • 分析一下現在自己的理財策略是怎麼樣的個策略
  • 開始有有意識的去系統的學習理財知識(可以買書看,也可以看公開課)
  • 終生學習財務知識
  • 理解財務健康,追求財務自由


謝邀。

你說的這些行為,都是源於信息不對稱,在你做出選擇之前,你並不知道相比於其他的方式,你的選擇會給你帶來更多的花費。

對於服務行業來講,商家總是在利用人們貪小便宜的心理,利用信息不對稱對消費者進行或多或少的誤導,並在消費者找上來時反駁道,正因為你付出的價錢更少,所以我們提供的服務也就有所欠缺。這一類的行為一般是通過法律或者行業標準進行約束,題主在以後做選擇時,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先搜集信息,如果不想付出這種搜集成本的話,那就在覺得自己被欺騙之後,打12315進行諮詢和投訴。


其實本人並不十分提倡過度的省錢,因為過度的省錢會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節省的意義在於讓自己有節制、有規律、定向專註的花錢,知道哪些地方需要花錢,哪些地方必須花錢,哪些地方不該花錢,哪些地方該多花錢還是少花錢,使生活更合理、有規劃的被自己支配,但過度的省錢就會讓自己變成一個守財奴,不管幹什麼事都斤斤計較的算著錢,讓自己變得很low不說,還會讓自己無形被商業化、利益化,因為什麼都會跟錢搭上邊,做衡量對比。

所以合理規劃自己的財務很重要,有條理的支配財務不會讓自己被錢牽著鼻子走。月光族要從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開始,每月定存也好,定投也罷,強制自己每月必須結餘,哪怕每月結餘100,也好過一分錢都沒勝的好。如果能每月定存一些錢,不出半年手頭上也會有一筆小錢可以嘗試理財了,一旦踏上理財之路嘗到了甜頭,就會一發不可收拾,隨著口袋裡的錢錢越來越多,理財的意識也就會越來越強,形成良性的循環。

有一種心理是你越刻意做什麼事,結果反正會大失所望,心裡刻意看得越重,事情反而會朝著相反的情況去發展,越不如人意。關於省錢這件事不要可以讓自己每天去想,每天去計算多少錢的花費,告訴自己一定要省錢省錢省錢,結果反而消費慾望如野草般瘋漲,輕鬆點面對,只要在自己想購物的時候意志堅定,絕對不買不需要的東西,控制住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錢就可以了, 正常的花銷,還是該吃的吃,該喝的喝。

管理好自己的資產,是成為人生贏家的必經之路。


商業社會的銷售手段無孔不入的促銷,最大化的激發了人的購買慾望

包括但不限於如下:電商推送廣告,各種軟體彈出的打折信息,各種團購網站,淘寶的餘額寶甚至淘寶本身等等。你的本意是想用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但各種促銷手段讓你產生能省錢的錯覺,實際購置話費成本更高。

=========傳統超市的促銷噓頭的分割線============

在傳統商業領域,我們都是超市的小白鼠,你玩的過超市大賣場嗎?

1 折扣區的X折,當走進超市賣場內,看著各種琳琅滿目的低價廣告吊牌時,覺得「哇,便宜,賺到了!」。

2 先虛高價格,然後再促銷,不是每個人能記住所有商品的訊息,故而只要看到促銷字樣就認為是低價。

3 超市會在區域設置上下功夫,讓顧客優先買到健康食品,買完這些食品的顧客會希望購買一些垃圾食品獎勵自己,所以超市在健康食品貨架後,緊挨著就是垃圾食品(參見《自控力》一書的描述)。副食區、日用品區各種區域的布置,整個布局讓你路過上千件商品,這其中許多都不在你的購物清單中,讓你無形之中多花錢。最常見的是,堆積如山高的貨物,讓人產生購買衝動,數量多到讓人髮指的商品擺放壓迫式佔領貨架是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好辦法。這是心理學已經做過測試的。

4 利潤最高的食品都擺放在你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最佳的貨架位置剛好和你的眼睛高度差不多,這也是最容易看見的區域。當然,在兒童區,擺在貨架較低位置的商品利潤更高。

===========電商是個王八蛋的分割線=============

電商網路推介無限制刺激你的多巴胺、網路的便捷支付方式以及非現金式交易讓人產生沒有花錢的錯覺

1 在淘寶、京東上買東西,東西太琳琅滿目了,總感覺生活中這個也缺,那個也缺,這個也買,那個也買,所以買來一堆無用的東西,雖然便宜了一點點,但買了數量多幾倍。

2 你的瀏覽商品會被記錄,通過淘寶或京東的雲計算技術,向你定向推介商品:淘寶猜你喜歡之類神馬~~~~什麼,什麼?難道你沒有注意到,網頁側面的推送廣告、視頻暫停廣告都是你瀏覽過的商品、感興趣的東西?

3 錢在支付寶里划來划去,轉賬很方便,沒有了直接付錢的那種感覺,所以網購的次數越來越多,花錢既然沒有直覺體驗,無形之中就花費了不該花的錢財;

4 餘額寶是個超級混蛋玩意,剛開始錢放在餘額寶里,每天都會有點收益,感覺很新鮮。可是餘額寶付款如此容易,合適了就會下單,反正人都有這個心理:餘額寶里有錢。正是這種心態,致使很多人,想掙錢小錢卻花了更多。

===========人類自控力缺失的分割線=============

現代人太浮躁,拿慾望當需要,對於精神的需求都需要強烈物化的刺激才能滿足

人的需求畸形才是最想省錢卻花更多錢的主要因素。如今,社會30年的變化堪比過去300年,但人腦的進化卻趕不上時代,沒有哪個時代像這樣的劇烈變革。精神需求、理想消失了,代之,每個人為心中裝滿的是式樣雷同,稱為慾望東西。只有通過物質化的刺激才能滿足精神上的匱乏。同時,人的自制力也越來越差。


著重點不一樣……

題主說了刻意想省錢。所以更多關注在比價而不是比質量品質。

比如「哇,100MB流量10塊,200MB15塊,200MB不見得用得了,買10塊得了……」

然後月末鈍刀子割肉一般,10塊10塊的疊加包辦……

我爸從小教育我「有心要買買個好的」,但我死摳性子實在沒辦法做到「淘寶買十件衣服的錢用在買一件衣服上」

所以……每年都在糾結那些色差大到驚人的淘寶貨該不該丟……

省錢不是選最便宜而是選最適合。


怒答

這幾年來我深刻的體驗:

1.長期使用的,不管是服務還是商品,一定要打聽好了再買;而且不能因為貪小便宜買價格低的,哪怕多花三分之一的錢;盡量選擇正品,旗艦店之類的。

2.短期的,或是用一兩次的,可以在保證物品或服務能發揮它的作用,盡量選便宜的,如果是短期用,但是至關重要,請參照第一條。

3.在你喜歡的、愛的人或事物上花錢別含糊,別為了錢後悔。

不知道這是不是把錢花在刀刃上。

答得不全、錯誤之處,求批評改正。


省錢沒省到節點上?

講我的例子做反面教材。

大一的時候,比較年幼,正處於喜歡裝比的年齡。為了安裝所謂的正版win8系統,一早起來,開始網上搜索論壇貼吧各種逛,扒了一天的win8密鑰,然後抓了一堆網上分享已久的密鑰各種試,各種折騰,最後終於晚上在某貼吧有網友無私共享了一些新的,成功完結這事。搞完了以後還特么覺得特有成就感,讓我想起了那年黃昏下逝去的青春。。。

BUT,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的是,

這東西其實完全可以在淘寶花個三五塊錢買到的。後來搜索我也知道了,但是當時的思想是,可以在網上免費得到的東西,我憑什麼要花錢買呢?

後來客觀總結,我花了一天時間什麼都沒幹,費神費力的搞到一個淘寶上五塊錢可以買到的東西,以及得到了一些並沒有什麼卵用的虛無縹緲的微弱成就感。

原本這件事的最優解,其實應該是早晨起來,不緊不慢吃個營養早餐,回來壕手一點,淘寶上花個五塊錢,然後買點零食舒舒服服電影看個一整天的。

所以題主,我覺得你可能和我一樣,被表面上「看到的省錢」給蒙蔽了,因為看問題不透徹,收集信息不足,或機會成本考慮不周等可能原因,最後導致未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優解。

最後,推薦一本最近的暢銷書《自控力》,凱利.麥格尼格爾。裡面有對類似很多現象進行剖析。

6.13日更,越來越覺得,所謂開源節流,「節流」遠不如「開源」,一定要找准努力重點。


首先,感謝所有願意花時間,幫忙梳理我凌亂思路的答題者,我都一一看過了你們的分析。

原本打算再等等,等到那個可以使我豁然開朗的回答。今天看到@稻草人 在如何看待『錢不是生出來的』這句話?下的答案,突然就有了頭緒。

回答自己的疑惑,也當給這麼多天的思考一個交代。對其他關注這個問題的人或許幫助寥寥。

2009年的時候剛出國,買一個手機套餐都翻來覆去,力求節約父母辛苦攢下來供我讀書的每一筆錢。那個時候的核心觀念是:省錢。就像@代允龍 還有其他知友所提及的,對於一心想省錢的我,關鍵就是能否儘可能的信息對稱。獲得信息相對對稱的唯一途徑就是我的時間,如果可以待價而沽,09年我的時間分毫不值。唯一能做的,就是消耗時間來減少開支,達到省錢的目的,這個時候,我的時間不值錢。

換做現在,雖然依舊是學生,我可以評估省錢與掙錢兩種途徑,時間可以明碼標價。假設我有一份一小時10美金的兼職,我的時間就等同於一小時10美金。我還會為了拿到更好地手機套餐,花數小時嗎?我的答案是:不會的。同樣的時間,我可能拿到的優惠價格(樂觀的想),約等於我的時間本身的價值。如果我兼職,除了一份微薄的收入,時間投入後的經驗是附加的。這也是更重要的,意味著我不再消耗時間,而是利用時間創造可以在未來轉換為金錢的價值。當然你的目標是成為優惠達人,那麼花時間當然也會創造附加價值。

第二個例子剛好可以解釋為什麼到了花錢的階段,金錢就等於時間。打算拿到英國長期旅遊簽證是近期的事情,十年的簽證費用是兩年簽證的2倍。按照我個人的計劃,接下來出行的通暢與便捷是核心。那麼一次拿到手十年的簽證,節約了4次簽證的時間,複雜的手續,外加不必要的時間損耗,說到底,這都是在金錢剛好充裕的時候,用金錢來換得更充裕的時間。現在多花的錢,為10年內出行,買下了不止10天的時間。而我相信,那時候我的時間的標價,遠遠高過今天所付出的金錢。

特別喜歡知乎上關於生命的一個回答。大概意思是:時間才是生命的真諦。

省錢,掙錢,花錢,不論哪個階段,時間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想明白這一點,思維上的很多局限就明了了,不再展開。

回過頭來看提問時的狀態,例一已經回答了。例二的根源在於我按照花錢狀態下的時間去操作,卻沒有在掙錢階段獲得足夠的原始積累,導致花錢和省錢兩種模式齊開,自然矛盾重重。也為自己提個醒。


學學運營,了解下商品定價原理,促銷原理等等,只能這樣了。只有自己當過賣家才知道這些手段是怎麼讓想省錢的人花更多錢的。

從運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話,就會發現一切商品都本不應該是那個價格,或者說,價格和價值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企業給一個商品定價的核心信條就是如何帶來最大化的利潤,而不是每個商品賺多少錢。價值也是不存在的,企業生產一部手機和生產一千萬台手機,單台成本是完全不一樣的。除非你是要倒賣貨品,否則就不要在意買來的商品價格。商品只有用到實處了才能體現其作用,不要為買而買。警惕被商品的初始價格「錨定」,認為這玩意就該值這麼多錢,而應該從供需關係上看一個商品應該賣多少。比如打車軟體Uber的定價機制就很能說明問題,高峰期打車花幾百,低峰期幾塊錢也能打車。當你打到幾塊錢的車的時候千萬不要沾沾自喜覺得自己賺大了,而應該想到這時候沒有別人打車所以才價格低的。不要被傳統的打車價格所限定了腦子。推薦一本書《怪誕行為學》,第一章講錨定原理的,值得一看。

馬克思的價值理論那套東西儘快忘掉,忘得越乾淨越好。


「每次刻意想要省錢,反而會花更多錢」

——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並不是省錢這個想法不對,而是你省錢的方式不對,而正確的方式其實就是五個字——知己知彼,換句新詞兒就是——「信息」。

而信息,本身並不是沒有成本的。


深有同感。不過我的體會是,貪小便宜吃大虧,便宜沒好貨。這兩句話讓我驗證了好多次。。。以前我是一個很計較的人,慢慢的發現很多事自己掌控不了,因為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一件事的發展。計劃沒有變化快。而節省這個行為恰恰加大了這個變化的風險。

說個不恰當的例子,我兩年前組裝了台電腦,為了省錢配了一個當時夠用的顯卡。今年有款遊戲出來了,我的配置玩不舒服。其實回想一下當年多花200元現在就夠玩了。所以導致我現在又要花1000多重買個更好的!哎。。。

還有當時貪便宜買了便宜的東西,結果後來質量不佳用著很難受,又另買了一個,兩次加起來的錢可以買個高端品牌了( ˉ ¨? ˉ?? )

物極必反,寶劍太鋒利就會折斷。人總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覺得岡本杜蕾斯一隻幾塊錢太貴就搞體外射精,最後還是中了,花了幾千塊錢手術費。


一種態度是最大程度利用社會資源;另一種態度是盡量省錢。過分省錢,就會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且常常因為為了省錢而壓抑,克制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而最後的結果,會反覆購買,直到滿足自己的想要的,加起來的費用,會超過一次性選擇自己最想要的(往往前期認為太貴的)。

栗子:記得最開始買手機殼,本來特別想買原裝的保護殼,因為太貴,就在網上淘,換了幾個都沒買到滿意的。最近收拾家裡,發現換的幾個,都閑置著,價格加起來和一個原裝差不多,而且還不算在網上淘購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最悲劇的是那段時間因為沒有買到滿意的,買回來不到一個月的手機,就直接摔在地上了,那劃痕、心情...

因為過分節省,而花費更多的錢,這還不算嚴重;這種理念長期發展下去,就是習慣壓抑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與需求,不敢追求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做個選擇異常的糾結,而且選擇後,還帶有後悔、自責的情緒。


說不定是倖存者偏差啊 如果真的省錢成功你說不定就不會有太大印象了


不要錢的東西 往往到頭來反而花的最多

自己的時間是最不值錢

裝修房子時候的那段日子體會的


其實有的時候也能省錢,事情要分開看,不能只看一面。


我想用心回答一下。

1.思維過於狹隘,沒有整體、長遠意識。

注意力只集中在很小的一個邏輯圈裡,死循環需要Jump,(邏輯圈是我自造的一個詞,進入死循環,不想,不敢跳出來,對未知恐懼),表面上是人在處理問題,實際上是人被思維困住了

2.缺乏「成功」的案例,或者有過慘痛的失敗的案例

多半是由於家庭的影響,有句老話叫虎父無犬子,大概也有點這個意思

不過,在成長的過程中,偶爾一兩次跳出來,感受到意外的快意,也有可能重新思考,從此走向良性循環。

3.缺乏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概念。

做任何事情和不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例如在股票市場里,你買或不買,持倉或者空倉都是有成本的。

。。。。。。

情景一:

賣出股票,掛了賣一價,可能因為一分之差沒有及時成交,之後股價一路狂跌……

(我在經歷了兩三次這樣的錯誤之後,現在掛單,不管是買進賣出都要以保證成交為目的,即便是方向做錯了)

情景二:

小病不治,大病不醫,或者一場病,傾家蕩產

情景三:

公司為了節省開支,限制銷售人員的報銷額度,導致部分銷售沒能經常維護客戶關係,結果被別的廠家趁虛而入。

…………


我讀書時候的一件事兒最能直觀地體現這個道理。當時窮到一塊錢也看在眼裡。我和同學去市區逛,晚上坐公交車回學校。那路公交車有空調的,2元,也有非空調的,1元。我們在站台就想等個1元的,結果等了好幾輛,都是2元的,最後實在沒辦法就上去了一輛2元的,售票員說票價3元,因為當時超過晚上10點了。。。


這種事在我身上基本就是為了省郵費而買沒有用的東西 但這東西明顯比郵費貴多了....


推薦閱讀:

e 租寶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為什麼會被人質疑?
該不該相信信和財富的p2p?
買球鞋和存錢如何取捨?
網上理財怎麼樣,什麼平台好?有沒有搞這個的給介紹個?
餘額寶有一天會不會破產,然後錢砸在裡面了?

TAG:思維 | 理財 | | 個人理財 | 理財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