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患有人格失調的人認識到自己患有人格失調?

他們不肯推遲滿足感,只貪圖暫時性的快樂,始終不能面對現實。他們從不考慮他人需要,即使情感關係行將破裂,仍然我行我素,不肯做出自我檢討和改變。他們不肯為個人成長負責,寧願犧牲最親近的人的感受。倘若情感出現問題,他們就會歸咎他人。他們每每活在失望和沮喪中,而且認為是別人沒有盡心儘力。他們容易忘記別人的好處,單單想到其缺點和不足,並為此感到消沉,產生怨恨。

《少有人走的路》上對人格失調的一段描述。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人格障礙,所謂障礙其實就是指那些理念中自己永遠無法跨越或者觸碰的屏障。比如一位妻子因為丈夫賺不到錢就把丈夫批得一文不值,對丈夫照顧孩子、孝敬父母的優點選擇性無視,又或者一對父母因為孩子成績不夠好就將孩子視若仇敵。這些阻止自己去接納別人優點的行為模式就是人格中的「障礙」導致的。

一般來說正常人是可以調和自己的障礙的,比如一直不看好丈夫的妻子某天突然就被丈夫的一束玫瑰感動,從而發掘並接納了丈夫浪漫的一面。而所謂人格失調,則可以理解為是無法調和的人格障礙。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人格中有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1.本我,代表最原始的慾望。

2.超我,代表由社會屬性產生的高尚情操。

3.自我,調和本我和超我並最終做出行動。

人格失調的種類非常多,但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總結起來就一個鮮明特徵:自己認為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有巨大差距。換成人格三元論的解釋就是超我和本我無法調和。現在的理論認為人格失調源自幼年時被傷害、忽視,這會形成「慾望都是可恥的」或者「不完美的都是容易被拋棄的」之類的執念。這會導致代表慾望的本我被壓制,而代表聖潔和完美的超我會逐漸成為主導。自我在這種時候反而會失去主導權,進而無法行動——因為絕對的完美或者絕對的禁慾本身就是沒有辦法達成的,超我和本我永遠不能成為現實。

所以人格失調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不能承擔責任」以及「幻想完美主義」,和強調完美的神經症患者不同,神經症患者會過分強調自己的不完美,於是總是無法停止像鑽牛角尖一樣地做事、苛求完美,而人格失調的人已經通過幻想的完美滿足了自己,他們不會去行動,這也導致了人格失調者極難認識到自己真正的問題在哪。甚至會出現已經知道自己有問題,並已經感受到相當的痛苦了,但又拒絕接納和承認那些造成問題的原因,而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認為自己的痛苦都是別人的錯,因為一旦接納了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意味著自己必須開始負責。承擔責任對於他們來說是極其痛苦的事情,因為一旦開始負責地行動,就會有失敗的風險,這會破壞自己賴以生存的完美幻想,讓自己的超我徹底崩潰,所以他們會不擇手段地逃避責任。

舉個例子:一個有迴避型人格失調的人,會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夠完美,但真實的自我以及被隱藏的本我又不可能完全消失,於是他們會非常懼怕與人相處,無法忍受被人審視。這就會造成他們迴避與人接觸,甚至形成社交障礙。越是無法達成心中的完美,就越喜歡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用不斷冒出來的「完美計劃」麻痹自己,覺得自己可以有朝一日一飛衝天。但如果一旦他們的這些計劃被審視,他們就會陷入抓狂狀態,當發現計劃無法實施時,甚至會開始自我攻擊來迴避失望帶來的痛苦,進而又產生一個新的「完美計劃」。因為要幫助他們就必須讓他們接受審視,為了逃避審視他們有可能視幫助者為有害對象,甚至是自己計劃的阻撓者,進而產生怨恨。就在這樣反覆糾結中,既無法對自己負責,也無法對家人和朋友負責。

解釋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表達一個事實:你真的很難讓人格失調者接受並承認自己真正的問題。幫助者如果不是專業的心理醫生,甚至只能通過讓其不斷承受失敗帶來的痛苦,從而不得不反省自己。但因為人格失調的威力實在很大,如果失調很嚴重,那麼在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前,他們的精神會率先被這些問題帶來的痛苦壓垮。


不同類型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分裂型人格失調,我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我爸媽都沒發現……如果是偏執型之類的就基本給別人造成很多困擾,自己不願意承認……如果看到醫生診斷都死不承認……也遇到過這樣的……那你也沒辦法……實話……


推薦閱讀:

熬夜上癮怎麼辦?
學修電梯的 怕危險怎麼辦?
喜歡鹿晗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得知自己患絕症什麼感覺?
到底該不該花1999買魅族4?

TAG:心理學 | 心理 | 認知 | 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