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螢火蟲之墓》那麼多人噴?

看完電影,上貼吧,上微博,上知乎,想找同樣喜歡這部動畫的朋友分享。

誰知看到大部分人討論的是意識形態,是否反戰,日本人值不值得可憐的辯論。卻很少找到關於這部動畫的藝術賞評。

為什麼一部藝術作品可以引起那麼多人噴?


因為日本,尤其是大日本帝國時期是國內網路討論的雷區,就像在2ch上討論韓國、北朝鮮,討論日本左派一樣。


我們每個人成長的環境,接受的教育都有不同,這造成了我們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就我自己而言,大概是和題主的感受相近,因為聯想自己本身的一些經歷,在這電影里感受到了巨大的哀傷,看完之後想找人說說,誰知道豆瓣熱評的前幾條直接就把我給噎住了,然後看到知乎討論最多的也是電影反映的意識形態。一下子感覺很失望,為什麼沒人能夠單純的去欣賞這部作品,為什麼非要扯上政治,要拉上民族呢

沒有人能夠絕對客觀的去評價一件事物,所有討論都是在為自己的主觀意識爭論。大體上看來造成這部電影爭議的有這麼幾種觀點

有的人仇日意識比較強烈,或許因為看過較多二戰的相關書籍電影,了解過更多的關於日軍暴行的史實,看《螢火蟲》的時候這個意識就會首先影響到他,讓他不自覺的忽視電影里傳達的愛與哀,關注集中在電影里一些能夠附和他這種意識的點上。諸如主角父親是日本法西斯軍隊的一員而且主角還為此驕傲,電影僅僅片面的表達了侵略國人民受到的傷害而「故意」隱去了被侵略國所受的苦難,被轟炸後的人「無恥」的問「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們?我們做錯了什麼?」等等,主觀意識的影響下就會不自覺的放大這些點的影響從而造成意識愈加強烈,覺得這是導演「陰謀」,讓無知的人們對侵略國人民產生同情,是在刻意弱化二戰侵略國的罪惡。其實上面那些細節我都是在各種影評里找到的,我自己看電影的時候並沒有發現這些,有的發現了也並沒有去關注,當然也是因為我的主觀意識影響我讓我關注更多的不在這方面上

有的人批這部電影主要是在批男主,為了他可笑的自尊,遊手好閒,不思進取而導致了節子的死。他們則主要提到了電影中兩兄妹寄宿在親戚家又不幫忙幹活,每天就出去玩,然後還吃的不少,一直沒有去正經工作,受不了白眼就任性的搬了出去,到妹妹病重都沒想回去找親戚幫忙,農民老伯勸說之後也還是一意孤行。即使到後面男主也還是把希望放在父親回來上,而不是自己去努力。所以在知道日本投降,父親的死之後,希望完全破滅了。所以全是自己作的,自己作還不算還帶著妹妹一起作,最後害死了妹妹

代入我自己看電影時的感覺,作為普通民眾,其實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國家在戰爭中是個什麼樣的角色,男主以自己父親為傲僅僅是因為他父親在他心目中是個軍人罷了,就好像《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里一樣,難道你們也覺得條紋睡衣里的那個納粹軍官的兒子是應該死的嗎?他倆跟那個小男孩有什麼分別。看到他們在阿姨家受盡嘲諷的時候,我當時也是想的這要是我我也就搬出去了,不想看別人臉色活。也是因為從小的家庭環境吧,看不得寄人籬下之時被嫌棄的眼神。換個思路,以惡意揣度人心,那個親戚,真的不是在剝削兄妹倆的剩餘價值嗎?拿回來的雞蛋,奶油,魚乾,咸梅干有多少是吃進了兄妹倆的肚子里?賣了媽媽的衣物,換來一斗米(實際是多少還不是由她說,男主聽見一斗的時候都覺得很驚訝,他並不知道能換多少),加上後來換回來的米也只分給了兄妹倆一部分,賣完了東西,沒有價值了,兩個累贅怎麼丟掉,還不能壞了自己名聲。所以就有一系列的惡言惡語,在外人那兒嚼舌根,不給兄妹倆吃夠飽,這不是在逼他們走嗎,真的所謂忍辱負重待下去,後面就不會只是罵罵咧咧了吧。電影中很明顯能看出那位阿姨的態度變化,一開始就說他爸爸當海軍真是好,運行李方便,非常時期還有各種好東西,軍人就是奢侈之類的。到後面知道他媽媽過世了,意識到這兩個拖油瓶可能會拖累到自己家,馬上就說要寫信告訴他爸爸這件事,到晚上兄妹倆看見她刮鍋底的鍋巴吃都覺得好好吃的樣子,很明顯那就開始餓肚子了,中間又各種讓他們去找東京的親戚。再到後來越來越嫌棄兩人。再一個,男主自身不努力,這一點是我也不能接受的,十四歲,完全可以做一些工作來糊口了。然後主觀意識又影響我,讓我看到更多的是男主為了他妹妹去撿廢墟里的破爛,開始的自力更生到後來生活所迫去偷,被抓住,挨打,乞求。我在想,為了妹妹,他都可以冒著被炸死的危險在轟炸期間去偷東西,冒著被抓被打的風險去偷別人的紅薯和甘蔗,怎麼會不能去找份活兒干養活妹妹呢?在廢墟里推推車搬東西不累?真的是因為以前家境好,生活富足過慣了好日子,吃不了幹活的苦?或者是如果那樣發展下去電影就會變成動漫版的《當幸福來敲門》,所以作者故意的?我最後給他找到的理由是,找不到活兒干,因為只是個小孩兒,勞動力並不足以得到相應報酬,別人根本不願意要,沒有人會想要接受兩個拖油瓶。所以他不得不去偷。這是很有可能的,一個小孩能幹什麼活兒,就算你能幹,別人也不信。

其實影片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哥哥對妹妹的愛,最讓我心疼的也是節子的懂事。正是因為這感動和心疼,才讓我不自覺的忽略了電影背後隱藏的深意或者人物性格上的瑕疵,即使在看了其他的那些影評,也沒有絲毫改變我對電影本身的看法,也不想被別人說的所影響,才更加珍惜這種感動。並不是因為他們受到戰爭帶來的苦難而感動,不管他們是侵略國還是受害國,不管他們是不是有罪,僅僅只是被兄妹之間的愛所感動,管他導演是為了什麼,掩蓋歷史還是什麼,都無所謂,僅僅是為了那份在末世的無限冷漠與黑暗中僅有的一點溫暖的愛而感動,有何不可。他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是跟我又有何關係,一千個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仍然會推薦給身邊的人看,看不看無所謂,贊不贊同我,也無所謂的

前幾天剛看到一篇文章,懂事的孩子總是乖的讓人心疼

電影里節子真的很懂事,雖然還是會因為各種事哭,要找媽媽,肚子餓,防空洞里熱,但是都沒有鬧,只有在媽媽的衣服被拿去賣的時候才有哭鬧。其他時候還是做出一副很開心的樣子,整部電影總是能聽見節子咯咯咯的笑聲,(後面聽到這個笑聲就覺得心酸)哥哥不在的時候自己照顧自己,還給哥哥縫衣服,打掃衛生,其實也是在為哥哥分擔一些東西吧。而哥哥也在儘力讓節子開心快樂,總是在遷就節子,從來沒有對她發過火,真的很不容易。因為不想把那一份沉重的負擔分一點點到妹妹肩上,一直鼓勵著節子,讓她還有個依靠,也是她唯一的依靠。所以一直都沒有告訴她媽媽已經死了的事實。而節子知道這件事後也是一副很懂事的樣子,就是這份懂事,才最讓人心疼。兩個人在末世相依為靠,糖果盒也是個線索,一開始遇上節子哭就有糖吃,到後來只有最後兩顆糖和一點渣子粘在一起,節子只舔了那一點渣子又把糖放回去,再後來拿糖盒裝水兌糖水喝,到節子吃玻璃珠,到最後用來裝節子的骨灰。節子死之後倒敘的那一段哥哥每次出去找吃的,節子一個人待在防空洞自己玩,掃地,縫衣服,用泥團做冰糖葫蘆吃,還伴隨著節子的咯咯咯的笑聲,那一段真的是有點忍不住眼淚了。


1,作為一個孩子,崇拜自己的爸爸是正常的,尤其是軍人,政府天天包裝的軍人。你要一個13-14歲的孩子,根本沒經歷過戰爭的人,去想這些東西是在中國搶奪去的?

2,如果,老王因為搶劫殺人,被死刑了,是不是他的兒女因為曾經用過老王搶來的錢,於是都得死?他們兒女犯了什麼錯?只是在用爸爸從外面拿回來的東西而已,至於爸爸在外面做了什麼,作為一個孩子,尤其是對爸爸幾近崇拜的孩子,能分辨嗎?

3,一些人的宣傳鼓動,早就了戰爭,但戰爭傷害的是全體老百姓。這不用去論證,但老百姓就是該死的?二戰中,那些軍人只要沒犯種族屠殺罪的,和戰爭發起和鼓吹的,都不用為戰爭負責,因為他們只是軍人,服從上級命令是天職。軍人如此,老百姓呢?老百姓能選擇不打仗嗎?能選擇不納稅?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他又能選擇什麼?難道他的錯誤僅僅是因為出生在了戰敗國,於是就活該?

4,朋友,你沒有孩子。當你的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當你的孩子一生下來碰到母親的乳頭就奮力吸允的時候,當你的孩子在你還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堅強的學習翻身、坐、爬行、站立、走路的時候,當你的孩子因為你逗了一下而咯咯大笑的時候,當你的孩子看到狗狗興奮的去抱的時候,你怎麼可能將大人的罪惡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做了什麼?孩子為什麼要承受這一切?

中國的傳統並不好。株連九族,當你叔叔的孩子在外面犯罪了,結果權力部門要滅你全家的時候,你會怎麼想?當你在家裡看電視,你爸爸在外面殺人了,權力機關要滅你全家的時候,你會怎麼想?當你爸爸拿回吃的用的穿的,對你說是在外面辛勤勞動得來的,而你吃了用了穿了。後來有人說是爸爸搶劫來的,因為你吃了用了穿了而要被處死的時候,你會怎麼想?

孩子,到底有什麼錯?一個對自己的生活都掌控不了的孩子,你們怎麼忍心將軍國主義、世界大戰的責任推到他們頭上?


因為日本是個敏感詞,連同他們的作品。有一部分人認為《螢火蟲之墓》宣揚的是反戰敗,而非反戰。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能反映出在戰爭年代裡,其實平民才是最大的受難者。

針對《螢火蟲之墓》,美國影評人羅傑·埃伯特評價為:「最具情緒渲染力、令人反思的電影之一」,這部電影名列英國電影雜誌《Empire》「前十大最令人心情沉重電影」排行榜第6名。

我想我會和很多人一樣,從此看到那款水果糖,總會想到這部沉重的電影。多年以內,我是無法再看第二遍了……


自己覺得好的,就多看幾遍。朋友說好國不好,那是他們的事,至少你推薦了。世上本不需要那麼多評論家。我今天看了一遍,不會再看第二遍,有些好電影,不忍心看第二遍。


可能跟年代與生活環境有關吧。

我發現很多人噴的是哥哥的不思進取害死了妹妹,說他不願意去工作,寧可趁著空襲去偷東西、偷田裡的番茄。還有其他論點,我都覺得可以用一個例子來反駁。

何不食肉糜。

對啊,你們不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判哥哥的嗎?看客是不嫌事大的,無論我舉出什麼理由,反駁上面的,都可以有理由被駁回。

但這不是別人的故事嗎?你看電影是為了糾正電影人物的三觀的嗎?還是秀一下自己的選擇會比主角優秀多少?如果讓你在屏幕前恨得牙根痒痒,那不是反面說明這電影觸動了你了嗎?

私以為觀看電影,需好好理解角色的心理、代入那個社會環境去理解主角的決定,電影讓你體驗的是別人的人生,你能有自己的理解也好,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所謂誰對誰錯。去吧,哪怕主角做了錯的決定,也去想想為什麼,這才是能讓你真正看懂電影,豐富自己閱歷的啊。


一張真實的照片——1945年,日本男孩背著死去的弟弟,準備把他送去火化。


雖然只有一個人在跟我爭論我的回答是否合理,我想我還是說一下,我說話比較難聽,脾氣也差,您要是看不慣我呢,也是活該讓你心情不好了,就當我是無腦小粉紅吧,反正我就是看不慣rb,電影感人我承認,那也阻擋不了我對他的反感。

原回答:

因為啊,我們也曾是受害者,是被更可怕的戰爭傷害過。所以就算電影裡面的日本人很可憐,還是忍不住代入情感認為那是他們的報應。

那些平民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差點哭了,因為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很對,非常對,當初日本人在中國做那些獸行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的老百姓也是無辜的、手無寸鐵的、可憐的人!他們殺人放火,燒殺搶掠,淫迫婦女,做了那麼多喪盡天良的事情,怎麼一換了角色,就哭訴自己的可憐?

你們是可憐,但是你們活該,你們受到的懲罰遠遠不夠。


好多說找工作,你以為是現在呢?發個傳單都能賺錢?何不食肉糜?


為什麼不寫出你的觀點!和對電影的見解!改變別人的偏見…尋找志同道合者


很簡單,當年二戰中國是躺贏的,打敗日本的是美國,就好像打遊戲副本,一開怪就被秒了,然後你的隊友們打敗了BOSS,雖然也能摸屍體,但心中必然有說不出的失落感,當然也有不要臉的開開心心有裝備拿就好,但畢竟是少數。

國人缺少對日本的復仇,所以到了現在這種怨念更是被政府的宣傳和影視劇的渲染,被更加放大。

同樣被日本人殺了很多人,但美國佬就沒這種怨念,因為美國佬炸日本炸得那個爽,還扔了兩個原子彈。

不要去試圖抨擊或者改變這種怨念,這是人性的必然。就算日本人集體土下座道歉,這種怨念也是難消,你問我要怎麼消?根本就不能消,因為這是反人性啊。


推薦閱讀:

對於 Rewrite 動畫化我們可以有什麼期待?
為什麼動畫影片的插曲大多很好聽?
有哪些腦洞大開動畫值得推薦的,比如皮克斯和夢工廠的動畫,非常有想像力的?
《海爾兄弟》中有哪些知識是錯誤的?

TAG:動畫 | 日本 | 螢火蟲之墓動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