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窮孩子」如何面對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以及用意志和行動可以突破「我從哪裡來」的局限嗎?

2017年的過去幾個月,「階級固化」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穩登年度熱詞行列。在北、上、廣常用「階級固化」來解釋自己的失敗和痛苦。職場「窮孩子」如何面對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以及用意志和行動可以突破「我從哪裡來」的局限嗎?


很多「窮孩子」之所以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並不是命運真的對他們關上了所有的大門,而是認知的局限性讓他們走不出自我設限的困局。

人類是具有想像力的生物,因此會根據自己當下所處的環境去對未來展開想像,以此來應對未來的風險,但「窮孩子」對未來總是容易做出悲觀的預期。貧困並不一定是客觀的貧窮現實,很大程度上更是一種感覺十分窘迫心理現象,覺得困窘會讓人對損失有更強烈的厭惡和恐懼,如果教育不當,即使在富裕家庭也一樣可能誕生「窮孩子」。相對於「富孩子」喜歡有備無患,「窮孩子」更傾向於防止風險出現,他們不喜歡損失,也不喜歡為避免損失去提前付出點什麼代價。由於自己極度厭惡損失,所以很容易也會認為別人會厭惡損失,因此「窮孩子」會非常害怕給別人造成麻煩。

也正因如此,「富孩子」並不懼怕被人嫌棄,他們會更加願意去接納和包容別人的否定,從而不斷總結校正自己的行為。而「窮孩子」則不然,他們會認為別人因自己的窘迫而討厭自己,因為自己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幫助別人,而給別人造成麻煩則是讓自己更加無法忍受的事情。因此「窮孩子」對別人的負面評價會非常敏感,並且總是會極力避免造成損失,以此來避免別人的負面評價。

基於懼怕別人的負面評價,「窮孩子」懼怕失敗。但是經驗是通過不斷的試錯來積累的,不犯錯就缺少提升的可能。這會讓「窮孩子」在職場中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狀態中:一方面他們因為缺少體驗而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也很難在於同事的協作中承擔起足夠的責任,不僅如此,他們還會盡量避免去負責,避免犯錯;另一方面,他們又會通過老好人式的自我犧牲,在一些無足輕重的地方毫無原則地付出,以此來討好別人,更是為了積累自己的道德優勢,在他們看來,一個為團隊做出過如此多「犧牲」的人是不應該被苛責的。

事實上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比起端茶倒水列印資料,同事們更喜歡與那種能夠讓自己不用加太多班就能圓滿完成工作的人,因為完成工作任務才是大家的核心利益。而做太多打雜的事情不僅不能換來別人的感激,反而還會激起別人的輕視,尤其是在工作任務繁重時,很可能笑臉接過「窮孩子」一杯茶水的人在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你特么除了打雜還能幹點啥,我特么給你擦屁股都要累死了,你就不能把你手裡的工作弄好一點?」

所以要擺脫所謂「窮孩子」的詛咒,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我要是有錢了/成功了,你們肯定不會用這種眼光看我。」第一,意淫並不能賺到錢,更不能讓人成功;第二,即使你有錢了,那也只是你的錢,和別人有毛關係?

其次,要真正具備核心價值,有一項真正擅長的工作,這樣才有人需要你,願意與你協作。而獲得這種核心價值的方法除了自己看書學習,還需要不斷試錯,不斷請教,不斷總結。

最後,不要迷信天賦。人腦運作的大部分時間靠的是習慣,這是練出來的。只不過天賦好的人練得輕鬆一些而已。在一個特定領域練出了足夠的好習慣後,你就可以比別人牛了,因為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在一個你經常練習的領域裡你犯了錯,請記住,這不是你笨,而是你的方法有問題。如果連你都不行,那換個比你聰明的人也不見得就能做得比你好。


推薦閱讀:

父母打算自己建房,女兒是否應該出錢?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能有多大?
推薦書單——如何治癒父母帶來的傷害?流程與書單?
如何在生活中克服因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感?

TAG:原生家庭 | 職場新人 | 階層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