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開板的科創板,有哪些投資機會?


作為12年開始進入場外市場的從業者,我覺得我的理解應當具有一定的參考性。

科創板初始的制度設計是非常嚴苛的,因為不僅是為科技或創新型企業打造的板塊,也有一部分的目的是打造精品板塊,與新三板差異化競爭。其實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成立之初就是想做科創板這樣的精品板塊,無奈競爭壓力下,對企業行業就不那麼要求了。這裡面有很多更加實際的因素,比如交易所盈利問題,領導對掛牌家數的指標問題,上級監管層的視角問題。很多人說為什麼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收費這麼貴,事實上你對比下數據就知道了,上股交資本金一億,新三板三十億,還有上百家現成的券商伺候著,上股交的推薦機構都是交易所一手自己培訓的,說句實話很多券商做的材料沒法看,不過這是題外話了,先天基礎差很多,今天能放在一起提到,已經是莫大的榮譽了。

回到話題上,事實上這個板塊的意義遠不止表面上對科創企業的扶持。

當時我在看了科創板初稿的時候提了很多意見,我覺得雖然指標要求很高,確實能高大上一些,但符合條件的企業很少,所以經過調整後終稿也是放下了一定的門檻。但始終與科創相關,這點是對的。中國的資本市場一抓就死一放就亂,交易所在定規矩是很難覆蓋全面,所以我們對制度的把握參考了戰略新興板的不定項選擇題。但並不是說,通過這些選擇題上去的企業一定會好。投資不僅僅是基本面的問題,還有價格問題,好的企業未必值得投資。

那科創板的企業到底是否值得投資者去關注呢?我認為是值得的,因為上股交的二股東上交所的關係。科創板在參照戰興板的同時,也將兩者的跑道路線給對準了,這點上交所的同事非常滿意,因為上股交為其做了大量的普法,培訓,篩選工作,省掉了他們大量的精力,對企業來說,將高考前的不足通過模擬測驗進行查漏補缺,這是很有必要的,畢竟高考一年一次,模擬測驗可以不停修正。故上了科創板的企業對接戰興板的可能性比一般的企業要大非常多。

回到投資價值。交易所在為企業提高價格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流動性溢價。但場外市場(包括新三板)的流動性並不是很可觀,其中主要的因素並不是交易制度的問題,而在於大多數初創企業的股本量並不充足,簡單地說是盤子太小。還有個問題是業務規模並未成型,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所以場外市場客觀的說並不能提高太多的流動性溢價。相反,倒是好企業少,供不應求造成賣方市場才是提高價格的主要因素。所以可以看到的是新三板和上股交,活躍的企業永遠不會超過20%,科創板也許會高一些,但也不會超過50%吧。

那有什麼可以玩呢?根據經驗,剛火起來的那陣真的可以玩。參考15年上半年的新三板。風險大嗎?大的,參考股災時受到波及的新三板。

這種類型的投資只有具備vc經驗的投資者能把握好,事實上並不適合個人投資,原因有很多,比較重要的是對行業的陌生,和對公司董事會的影響過小。

怎麼玩?基本面,基本面,基本面。你唯一的退出機會就是上市併購。你可以看成是戰興板的preipo投資,但不管怎麼看,都不要妄想一家不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能帶你飛。場外市場的估值體系是很詭異的,按凈資產低了,按市盈率高了。投資者們的看法(因為都是老法師)還有一定的趨同性,好企業買不到,爛企業沒人要。價格能飛天也能觸底,不對,不是觸底,在那會根本就沒成交了。

不管怎樣,科創板至少把大家帶到了熱門領域上來,在未來幾年,擴張速度不會很快,但平均投資價值應當不低於新三板。

希望能拋磚引玉,以上。


天朝新出來的東東都是好玩的!


只能說,根據歷史經驗,新事物容易受到過度追捧,所以,如果哪天真的開了,初期別想那麼多,做就是了。這是一場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遊戲。


拋創業板,買科創板?


你是機構投資者嗎?科創版肯定有門檻的, 選個好機構比較切合實際。


關注阿里巴巴這個龍頭


哈哈,同意,具體參考新三板。


推薦閱讀:

蘋果和亞馬遜,誰的護城河更寬?為什麼?
加盟果蔬汁飲品店,溝通後得知預備投資3萬,月凈利潤2萬,是否可信可行?
葡萄酒投資的市場有多大?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股市動蕩,在投資方面,什麼樣的投資準則是合適的?著名的價值投資者有哪些,他們各自的風格是什麼樣的?
除了價值投資,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投資策略或產品類型?

TAG:投資 | 納斯達克NASDAQ | 美股 | 量化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