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為什麼沒有滅亡?


古老又年輕,傳統又與時俱進,不斷面臨挑戰又自我更新。這就是羅馬大公教會。

現在向你們全世界的男女青年致意,大會願將最後一件文告留給你們。因為你們正從你們前輩的手裡接過火把來,在世界歷史巨變中生活下去。是你們,繼續你們父母師長的表率及教訓的精華,要建設明天的社會:你們將同它一起得救,或者同歸於盡。

四年來,教會在從事革新自己面目的工作,志在更能答覆其創立者、恆久生存、青春永駐之基督的意旨。既完成了這番艱巨的「生活重整」,它轉向你們。是為了你們青年,主要是為了你們,它藉此大會燃起了一個火光,一個照耀前程。照耀你們前程的火光。

教會企望你們將要建立的社會,珍重人的尊嚴、自由、和權利:而所謂人,即是你們自己。

教會更企望這個社會,容許它那古老而又常新的寶物,即信仰,得以發揚光大。而你們的心靈能自由地沐浴在其光芒的恩澤之中。我們相信你們會有這種勇氣與快樂,而不會像你們的一些前輩那樣,順從自私與享樂主義,或絕望與虛無哲學的誘惑;而你們在代表著衰老的無神主義面前,會在生活中及使人生有意義的事上,肯定你們的信仰:那就是聖善而正義的天主,確實存在。

就是以這天主及其子耶穌基督之名,我們鼓勵你們擴大心胸,像世界一樣廣大,聽取你們弟兄的呼聲,大膽地拿出你們青春的活力,為他們服務。要抵抗各樣的自私主義。不要容許繁殖戰爭及製造貧窮的強暴與仇恨本能,到處泛濫。要慷慨,要純潔,要謙恭。要誠懇。要在興奮中建設一個比以前更美好的世界。

教會對你們滿懷信任和慈愛。一個長久而豐富的過去永遠在它內生活,而它正在時間內走向人的完善,直到歷史及生命的最後歸宿,它是世界的真正青春。它具有那使青年人奮發可愛的東西:它能欣賞新創始的,能無回索地施予,能自我翻新,能邁向新的勝利。請看它,你們會在它身上重見基督的面容,那位既謙遜又明智的真英維,那真理及愛情的先知,那青年的伴侶和好友。正是以基督之名,我們向你們致候,鼓勵你們,祝福你們。

————《梵二大公會議:告青年書》


中世紀時,天主教曾是歐洲精神領域的絕對主宰。除了東歐由東正教把持,在南歐、中歐、西歐以及北歐,歐洲文明圈的絕大部分,都被天主教囊括其中。

但到了中世紀晚期,天主教的鐵幕卻開始鬆動,隨著新教的興起,這個源於天主教,卻又脫離羅馬教廷掌控的基督教分支迅速壯大,陸續奪走了英國和北歐這兩個原屬於天主教的重要地緣板塊,並在北美新大陸也佔據主導地位,一舉成為與天主教、東正教並駕齊驅的基督教三大主流教派之一。

而天主教,則在這個過程中喪失丟地,一路頹靡。

天主教沒落的原因,雲石君在之前的《地緣政治:新教崛起》中已有分析,簡單的說:鑒於新教與大航海時代的良好匹配,以及天主教的「老態龍鍾」,在這場時代變革的浪潮中,天主教完全應該徹底衰落,就算不至於徹底滅亡,但也全然不復當年之盛才對。

但事實並非如此。固然,天主教在歐洲的傳統地盤,被新教瓜分不少,但在南歐、中歐兩大板塊,甚至西歐的大部分地區,天主教依然守住了自己的地盤;而在海外,天主教雖然因為英國的反水(英國脫離天主教後自立聖公會——屬新教分支),沒有搭上這個近代世界第一帝國的順風車,但憑著自己的努力,以及歐洲崛起的大勢,天主教依然在海外贏得了最多的勢力範圍。時至今日,天主教依然 是基督教三大教派的頭一位,廣義信徒總數超過10億!

為什麼天主教能夠東山再起?直接原因當然是天主教的自我變革——放棄對世俗權力的干涉,重新闡釋教義,以適應時代需要等等。而除了這些自我改變,還有以下幾方面宏觀原因:

第一,歐洲內部的整合需要。在《地緣政治:基督教系列》的之前幾篇文章中,雲石君已經說了,歐洲內部地緣結構四分五裂,缺乏強大到足以壓制四方的強勢核心板塊,所以沒有像東亞大陸般的大一統基礎。但是,歐洲各國太小,彼此間的地緣關係又比較緊密,所以也有進行一定程度整合的需要——這樣既可以增進互相交流提升經濟和文明水平,也可以聯合起來以應外侮。所以天主教就成為增進歐洲各國聯繫的一個最佳人文紐帶。

當然,近代以後,應對外侮的需求不復存在——這時候全是歐洲去欺負別人,已經沒人能欺負得了歐洲。而且隨著海外殖民的興起,財富和實力的主要來源已經變成海外開拓,而非內部交流。同時,歐洲各國因為海外利益的爭奪,矛盾日趨激化,用戰爭爭奪霸權的慾望大增,天主教的紐帶和緩衝閥作用消退。

但凡事都是相對的。歐洲各國雖然有利益爭奪,但彼此間的經濟交流,以及和平發展需要卻不可能消除,而且歐洲地緣結構的四分五裂,以及缺乏強權核心的天然缺陷,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像東亞大陸那樣,通過中央集權式的政治整合,來確保內部的穩定與各板塊交流的順暢,所以天主教的內部整合功能,不可能消除。

當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為瓜分世界急紅了眼,這時候都想著打仗解決問題,暫時想不到,或者說不願意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

但鑒於工業文明條件下戰爭殘酷性大大提升,以至於兩次世界大戰打下來,輸的自不必說,就是贏家,也是遍體鱗傷,百年財富積累化為烏有。最要命的是,由於地緣結構的先天不足,贏家也不具備將輸家(比如德意)直接吞併吸納的可能,最多只能用一些政策性手段加以限制。而政策限制的力度終究是有限的,縱然能約束的了一時,但等到人家養好傷口,遲早又會恢復元氣——等於這仗白打了。

兩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終於回過了味:既然歐洲不具備國家吞併的地緣基礎,那麼光靠戰爭,其實達不到目的,反倒讓自己深受其害——贏家輸家都是如此。要想真正越過越好,大家最好是通過談判和溝通,達成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穩定利益結構,在和平基礎上謀求發展,這樣才能過上好日子。

而國際形勢的變化,更加劇了歐洲的危機。兩次大戰,使歐洲元氣大傷,而與此同時,美國與蘇聯卻強勢崛起,美蘇本就地域遼闊,只不過以前都未開發,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所以美蘇的地緣實力在此期間迅速變現,等到二戰結束,兩國趁著歐洲滿目瘡痍之機,一舉接管了世界的霸權,成為超級大國。

歐洲鬧了半個世紀,結果自己筋疲力盡不說,還為別人做了嫁衣裳。而且隨著文明的進步,歐洲各國版圖狹小,地緣潛力有限的缺陷逐漸顯現,又面臨蘇聯的強大地緣壓力,這種情況下,歐洲內部整合,以應外侮(增強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對抗蘇聯威脅)的需求再次增強。

無論是內部謀發展,還是應對新的國際形勢,歐洲都有再次聯合的需要,而歐洲又天然不可能像東亞大陸那樣中央集權,這種情況下,天主教的人文紐帶和緩衝閥作用再次凸顯。

雖然這時候的天主教,已經失去了英國、北歐以及德國北部等邊緣板塊,但在歐洲絕大部分地區,依然有著強大的影響力,所以藉助天主教,依然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滿足增進內部交流,增強各國凝聚力的需要。

其次,西方文明擴張影響力的需要。隨著近代的到來,西方文明開始全球範圍內強勢擴張。而在此過程中,必然遭到來自其他地區文明的強烈抵抗。

當然,西方物質文明的力量足夠強大,但再怎麼強大,也沒有到能夠光憑強力統治世界的地步。所以,無論是為了殖民佔領的穩固,還是利益攫取的便利,西方都有必要想辦法增加當地民眾對西方文明的好感和認可度。

而天主教就是一個不錯的紐帶。天主教帶有強烈的西方文明基因,但與此同時,鑒於其之宗教屬性和普世教義,相對於直接的西方政治統治,其更容易為人所接收。借著天主教完善的教義體系,以及西方文明的整體優勢地位,天主教得以在亞非拉廣大未開化地區獲得統治地位,甚至在東亞、南亞等文明底蘊深厚地區,也取得令人一定的突破。

最後,則是緩和階級矛盾的需要。在《地緣政治:基督教系列》之前的章節中,雲石君就曾說過,基督教的誕生以及發展,就是因為它適應了當時羅馬境內廣大受壓迫民眾尋求精神慰藉的需要。而這種為苦難者提供精神慰藉的需求,也是幾乎所有宗教的基本功能之一。

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一方面,社會中下層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大量無產階級工人生活狀態極其不堪,這部分人心理需求亟需滿足,而且這種滿足,還有利於保持社會穩定,確保工業體系正常運轉。

當然,進入現代社會後,西方底層生存和工作環境大大改善,待遇也明顯提高,勞資關係緩和,所以撫慰悲慘心靈的這部分功能的必要性有所縮減(不過依然廣泛存在)。但與此同時,平等理念卻廣為普及,人們對社會地位扁平化的認可度不斷提高。

但問題是,真正的平等是不可能的。現代社會雖然不像過去那樣看上去等級分明,但階級依然實打實的存在——只不過其表現方式沒以前那麼赤裸裸罷了。

這就形成了矛盾。那麼,平等追求與階級現實之間的衝突如何緩解?天主教也是一個不錯的紐帶。只在在這個宗教體系內部,教友之間是完全平等的,這就在相當程度上,彌合了階級差異的鴻溝。

歐洲內部的整合、西方影響力的擴張,以及緩和階級矛盾,這三大需求的持續性存在,使天主教在風雲變幻的近現代,依然保持了足夠的生命力,甚至隨著西方文明的擴張,將自己的恩澤遍灑全球。

不過,雖然羅馬教廷得以中興,並蹭著西方文明強勢崛起的東風,將自己的福音播灑到世界大部分地方。不過在中國,它卻只能鎩羽而歸。時至今日,梵蒂岡依然未和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為什麼中國不能接受梵蒂岡?華夏文明與羅馬教廷又有什麼樣的結構性衝突?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中,雲石君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08篇:基督教之第五部分。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朋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地緣政治系列全部文章


存在即合理。


因為題主還沒被救贖呀(偷笑)。


那當然是它反映了制度的先進性和先進的生產力,才可以在世界的舞台上站穩腳跟,穩穩地佔據廣大人民的支持,並且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老實說,天主教經歷兩千年風雨都屹立不搖,世界上可以和他相提並論的宗教或是思想,屈指可數。


他們要是滅亡了,現在的世界就會多出一個被廣泛認可的FSM了。


天主教在與時俱進啊 ……

1. 教義解讀比一些教會開明。

2. 不認為不信者下地獄,相反,天主教尊重非天主教信仰者(不管是無神論、飛面教還是其他宗教)的信仰選擇。

3. 不詛咒別人(將會有災、將會下地獄之類的話)。

4. 承認進化論。承認並尊重 LGBT 團體。

5. 不會暴力傳教。


讓我想起中世紀有個作家薄伽丘寫的十日談里有個故事(我只是引述,不做評價):有個商人叫亞伯拉罕,他誠實可靠.亞伯拉罕是猶太教徒,他的朋友楊諾想讓他改信天主教.楊諾對亞伯拉罕說,只有信教,死了以後才不會下地獄受罪.亞伯拉罕表示,他只信仰自己的宗教,不願意改變信仰.
幾天後,楊諾又來勸說亞伯拉罕改信天主教.亞伯拉罕經不起好朋友的相勸,同意改變信仰,做個基督教徒.
「但是在這以前,」亞伯拉罕說,「我要到羅馬去一趟,去見見教宗和紅衣主教,看看他們的作風.如果他們的所作所為,比猶太教神聖和高明,我就改信天主教.否則,我還是信奉我的猶太教.」
楊諾聽了,十分不安.「我算是前功盡棄了.」他自言自語道,「如果亞伯拉罕到了羅馬,看到教士們的種種罪惡,他不僅不肯做基督徒,即使是個基督徒,也要改信猶太教了.」
所以,楊諾就勸他不要去羅馬,說是路途遙遠,要花不少錢,但亞伯拉罕決心已定.
亞伯拉罕騎馬來到羅馬,開始觀察教宗和紅衣主教們的言行,也仔細地了解教士們的日常生活.他驚奇地發現,教會裡的人,上上下下都在幹壞事.他們搜刮錢財,敲詐勒索,買賣人口,迷戀美色,無惡不作.「他們不僅拿普通人的血做交易,甚至也拿基督徒的血做交易」.亞伯拉罕認清了基督教會的罪惡本質後,就回到家鄉.亞伯拉罕就信奉了天主教:既然早該被毀滅,卻至今存在,說明佑護教會的神的力量該有多大啊!

照片攝于波多黎各聖胡安


推薦閱讀:

梵蒂岡教皇的候選人是怎麼確定的?候選人又是怎樣去「拉」選票的呢?
新教徒能否裝成天主教徒,向天主教神父做告解?
怎樣評價英諾森三世?和其後繼者洪諾留?
猶太人企圖在耶路撒冷金殿清真寺修所羅門聖殿在現在看來有多麼荒唐?
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這些宗教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TAG:天主教 | 宗教 | 教宗 | 梵蒂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