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怎麼理解?

《道德經》中第二句,求解釋·····


我採用的是如下斷句,因為和後面幾句連起來看似乎更通暢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聖經?創世紀》說:「神把用土所成的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麼。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給一切牲畜和空中飛鳥、野地走獸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沒有遇見配偶幫助他。」

亞當一個人就搞定了為天地萬物取名的創造性大工程。

雖然上帝花了一星期創造了世界和萬物,但取名這事,還是歸功於人類的聰明才智。

在西方的學術傳統中,名字、語言一向是關鍵的關鍵。

古希臘的斯多葛派認為:「宇宙本身就是邏各斯或神聖的詞語,人類語言的秩序和現實的秩序是緊密相關的。」

更不要說現代的哲學家們了:

卡西爾:人從自身的存在中編織出語言,又將自己置於語言的陷阱之中。

海德格爾:語言乃存在之家,人則居住在其深處。

福柯:你以自己在說話,其實是話在說你。

荷爾德林:詞語破碎處,無物存在。

中國人講「名分」,「名」是名稱,「分」是區分,名稱與區分是連在一起說的。有了名稱,才有萬事萬物的區分,才有理性,才有邏輯,才有秩序,才有我們能理性思考的世界。

但在老子的體驗中,道是超越語言、超越區分、超越邏輯、超越日常意識維度的存在,你可以用「無」去形容它,也可以用「有」去形容它——這不太符合日常思維習慣。

老子在全書中,不止一處表達了這個意思:天地萬物的本源都是「道」,一切都是從道中產生出來的。

老子認為到宇宙誕生於這看不見摸不著的道。這就是「無,名天地之始」。

隨後,有形的萬物也逐漸產生。這就是「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在全書中反覆述說,萬物都是從「道」中產生的,「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的確存在。

依靠日常的感官和思維,我們只能部分的感受和思考世界。

當像老子一樣超越日常的感受和思維,才能從更高向度去感知宇宙和萬物,體驗與萬物本源合一,達致終極的實相。

這樣的意思,在佛經中也比比皆是。

=======

原文: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什麼是「觀其妙」?

修行者內觀入靜後,可以對世界有更奇妙的體悟。

常人雖達不到,但在某此特定情況下,也可以對世界有更高的體悟。比如Jill Bolte Taylor腦中風後的體驗。比如所謂高峰體驗。

看看阿道斯·赫胥尼的眾妙之門(台版,很容易明白:在服用某些藥物的情況,或者是藝術家長期訓練的情況下,感知的世界能達到這種難以言說的奇妙。

赫胥尼用細緻的文字,描述了他服用麥司卡林後的體驗,他看到的世界可以類比於修行者的體驗。

不管是天生的,還是服藥,還是修行,都部分的改變了大腦的生化狀態、意識狀態。

要體驗這種妙不可言的整體性存在、本質性存在,需要我們放空原來的意識,超越舊我的認知邊界,達到「無」的狀態。

這就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這就是後人稱為「無極」或者「太極」的境界。

這就是佛經中所說的「空」、「無色界」,佛經中的各種修行,都是要達到這種空的境界、定的境界。

「有」:即保持我們原有的主觀、意識,去分析、思考。

所謂「徼」,可讀為「極、究」(王弼),也就是邊界、區分、區別。

人們習慣簡單的二元區分:對錯、高低、是非、上下、愛恨……

這就是「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就是佛經中所說的「色」、「色界」。

只要是清醒狀態,我們都生活在我們的感官、記憶、思考的限制之中。

我們從小受到的生活經歷、社會文化的影響,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我們自己的身份、地位、行為方式、思考方式……

只要我們開始思考,就必須動用腦中原來的概念、思想,不可能迴避原來的「成見」

人人都知道,保持客觀、開放的心態,才能減少被主觀干擾,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但往往只是嘴上說說而已。

科學研究也是一樣。

科學研究的思考原則,強調保持客觀、不帶成見,但近代以來的科學研究的方法本身,就是把整體分解為部分,去發現其中的區別,然後再去歸納其中的聯繫、規律。

這是「以觀其徼」的方法。

老子認為:我們應該試試另一種方法,即保持意識空無,在更高意識維度去體驗萬物本源之「道」,它是唯一也是全部,是渾然一體的終極實在。

這是一種截然相反的認知方法。

佛陀也有類似說法:「要保持清靜空靈的心,不可執著於色、聲、香、味、觸等等意識,否則就容易被我們舊有的意識所蒙蔽。」(《金剛經?第十品?莊嚴凈土分》:「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原文: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就是指「無」和「有」,都可以用來形容老子所體驗的那種「道」。

「道」可以說是是空無的,它無形無象,是」無狀之狀,無物之像」。

也可以說「道」是實在存有的,它雖然無法用我們原來的感官和話語去描述,但它的確存在,而且是更高的存在,只要人類加以修練,開啟我們大腦的另一部分,就可以「體驗」到那種唯一而全部的存在。

「有」與「無」,這意思相反的兩個字,都用來描述「道」的,這稱得上是玄妙啊。

玄妙啊玄妙,那種對「道」的體驗,就是一切奧妙之門!

佛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表達了類似意思。


我先要明確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斷句的問題。就我所看到的有兩種方法:

1.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2.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我看到很多人採用的是第一種斷句方式,包括很多出版物。但我在這裡想說的是,這種斷句是錯的,第二種斷句方式才是正確的。

斷句1為什麼錯?

為了強行獨立出「無」,「有」這兩個概念,生生把「無名」,「無欲」這些概念斬斷。然後就出現了 「名天地之始」 「欲以觀其妙」 這種奇怪的句子。

並且,「無,名天地之始」這一句從含義上看也有點問題。

按很多人的理解,這一句想說的是天地之始是無的。好,那就應該直接說「無,天地之始」,但為什麼前面要加個「名」字?因為這一來意思就不對了:

「名」在這裡應該作動詞,「為……命名」,那麼這一句的意義就很奇怪了:無,為天地之始命名?

很顯然,加了這一句之後,它的意思就不再是「無,天地之始」了。

如果我們把這句斷成「無名,天地之始」,一切就都通了,不但讀起來更像回事,意義也更合理:天地的源初是無名的

這裡「名」可能不是名稱的意思,應該理解為概念。天地之初,一切概念都還沒開始分化。

我們再來看「常無,欲以觀其妙」。 「欲以觀其妙」,這裡的「欲」字出現得很突兀,很奇怪,因為「欲」字暗示著有一個主體在。有個人在那裡「欲」。我們來比較一下:

「常無,以觀其妙」:

以常無來觀察其妙處

「常無,以觀其妙」:

想要以常無來觀察其妙處

區別出來了吧。誰想要?誰?這裡莫名其妙地就出現了一個未知主體在那裡「欲觀其妙」。但結合本章,作者顯然是用一種純客觀的筆調在那裡寫作的,不可能忽然蹦出這麼一個主體。

再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句顯然是在說明「」的方法。我們的意識如何去「觀」大道的妙和徼?

根據不同的斷句,就有不同的觀照方式:

斷句1.

「無」來觀其妙,

斷句2.

「無欲」來觀其妙。

看出區別了吧。用「無」來觀其妙,這……讓人摸不著頭腦,「無」是什麼方式?怎麼做?

「無欲」來觀其妙,這就通了,方式就是無欲,這是一種很明確的觀照方式,這就是《莊子》里的心齋。摒除心中的欲想和既有概念。

通過以上分析,基本可以確定,更合理的斷句顯然應該是: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此外,我很不解在斷句1中為什麼硬要把「無名」 「無欲」 這樣明顯的概念剖成兩半以強行獨立出「 有」 和「無」來。

難道「無名」 「無欲」 就不是 「無」 了嗎??別忘了,無名 和 無欲 本身就是「無」的一種形式,本身就是「無」

「無名」 「無欲」 就是說,在「名」 和「欲」 這個問題上,天地之初是 「無」

其實,斷句1的支持者最大的根據應該是第四十章的這一句:「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他們認為根據斷句1, 「無,名天地之始」,是在討論天地誕生的根本問題,天地誕生於無

而斷句2 「無名,天地之始」並不涉及天地從何誕生的問題,只是在討論天地「有名」還是「無名」的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斷句2是正確的,那麼「天地如何誕生」這個問題就一下子漏掉了

其實,為了真正理解作者的本意,我們應該聯繫上文,才能看出究竟

《老子》一上來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其實他一開始就在討論概念或者名稱問題。老子在後文中反反覆復地同讀者說他是不得已才「強字之曰道」

也就是說,老子生怕大家過於執著道的概念或名稱,會因此漏掉了真正的東西,他認為「道」這個名稱並不足以闡明道本身,語言過於無力,

所以一開始,他真正著手討論地不是天地如何誕生,而是討論如何看待「名」的問題。道是無法用語言闡說的,但老子又不得不用語言闡說,這是個最基本的問題,所以書的一開始就必須同讀者先說清楚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開篇。

這很符合邏輯。他一開頭就直接跟你說,道是不可說的,名是片面又非永恆的,那麼接下來具體討論,天地之始就是無名,也就是說「無名天地之始」其實是緊接「道可怕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的整個話題是連貫下來,絲絲入扣的。


萬事萬物皆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無為有之體,有為無之相。如同虛空是萬物之體,萬物是虛空之相。事物發展規律都是從無開始發生,又是依賴有而存活。就事物本身而言同時具備了無與有的性質。所以搞明白了無與有的關係,就會明了萬事萬物的存在規律,發展規律,生滅規律。


不就是常見的互文的語法么……

有無,是用來稱呼天地萬物的起源的。


拋開語言,人世界的一切都沒有「名稱」,這就是(人的意識中)世界最開始的樣子(所謂天地之始)。有了語言之後,天上的那個熱熱的叫太陽,涼涼的叫月亮,萬事萬物有了立場(善惡,好壞,優劣之分),這就是萬物(人意識中的萬物)的誕生。無是為無立場,有是為有立場。


第一次上知乎回答。

所問「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怎麼理解?

先說讀法,歷來有兩種讀法。

其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王安石以為讀,王安石說:「無,所以名天地之始;有所以名其終,固曰萬物之母。」

通行本老子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戰國楚墓竹簡老子作:「天下之物生於有,勝於無。」)所以,以有和無來講。

其二:「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期魏國玄學家王粥以無名有名來講。

在老子書上找到論據,老子第二十五章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也由此可見兩者可以並存。

我以第一種來斷句無和有都是指的,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範疇,道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無。無,無形無聲無超越具體事物,沒有名稱,沒有形象,宇宙形成前的狀態。而有,指具事物產生,自然而然就有了前面所說的名,有就是萬物之母。


轉自在天道場。

——————————————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始,原始,開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沒有名字、沒有名稱的時候,這個是天地原始的狀態;有了名字的時候,萬物就出生了——既然有名字能夠使萬物出生,那麼名字就是萬物的母親。

很多人都認為名字是後來的,只是物的一個符號。但老子《道德經》中,名與物是等同的;對公共世界來講,是先有名而後有物的,沒有名就沒有物。

這是一種重要的觀點,是和修仙有莫大關係的一個思想。

簡單說一下,某某朋友要給你介紹個地方,這個地方既不在已知的甲樓的旁邊,也不在已知的乙樓的旁邊,並且已知的丙樓左邊、丁樓右邊等等都不在,任何名字都指不向它,你說這個地方存在嗎?

一個地理位置總是有一個名字,哪怕是一個經緯交錯的坐標說法,比如東經多少度,北緯多少度,這些數字也是一種名詞,只是一種抽象一點,它既不屬於這個數,也不屬於那個數,那肯定就沒有這個物。

再比如,電腦里有一個病毒,它總會存在於磁碟里非常具體位置的,這個位置,是註冊表知道的!如果它即不存在這裡,也不存在那裡,那它能在哪裡?

所謂的無中生有,即道生法,是從無名到有名的過程。好比有一種存在,在你的信念之中、在幽冥之中、混沌之中,你隱隱約約的感覺到了,你終於把它的名字給指出來了、喚出來了、安立出來了,它就會在我們的世間得以呈現。

所以,無中生有,就是指的從無名到有名這個過程,這是基本概念,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想像一下,給他命令的這個上級,也會同時給他開鎖技巧與造鑰匙的技能;也意味著他會知道、他也應該知道這些技能,他對於這個矩陣世界來說就是一段代碼,他就是鑰匙。當然,進入矩陣之後,他也可能忘記了這些技能與知識從何而來的了,這些對於他只是本能了。

中國人認為,在人體中的這個代碼、這個命令、這個本能藏在人的右腎命門的位置。(腎在中醫主的是技巧官能。《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

當你的命門有了這個命令,你也會有了這個志向(腎藏志),當你這個命令完成了,你也可能會死去,或者去逍遙。這是一種上古觀念,你看那個開鎖人開完鎖就被清除,因為他就是搞這個事情來的。

當然,老子要說的這個命令不是哪一個神什麼給的,是你自己給自己的。古人不是傳說有一種神仙嗎,他早就成仙了,然後又重新降到這個世界上來,試圖要完成一些什麼事情。也就是這個命令可以是自己給自己的,有些人就是為了某種使命,他就來了。

中國人,或者對人來講最原始最原始的使命——天命,就是開啟自己或萬物中蘊含著生生不息之力,覺醒的人就是以開發生生不息之力為志向的。其它萬物的命,可能很具體,但對人來講非常不具體、非常神秘,所以「名可名,非常名」。

(轉自在天道場)

——————————————

歡迎加入在天道場,查看完整的文章。

群號碼:154157025


1.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2.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解釋:1.由無誕生了有,故無為一切有的開始,源頭;最初的有,衍生了後來無量具體的有,故初之有為現在一切萬物之母。因「誕生」而稱「無」為萬物之始,因「衍生」稱「初始之有」為萬物之母,即萬物之源頭。

2.欲為具體的某種感知,如視覺,聽覺等,觀察的是事物的有形外顯。常無欲,以觀其妙,即不受事物外表的影響,感知無形本質,本質唯一,大道至簡,本質可代表這一事物,事物的具體形態可以是由本質衍生事物的無數狀態中的任意一種,思維自由自在,不受限於有形,從無形本質出發,認知到事物的種種具體表現變化,微妙之處;常有欲,以觀其徼,即受限於某一有形角度,只能看到事物的當前外顯形態,受限與事物的當前形態來認知事物,對事物認知不完善,甚至偏差。


無名 天地之始,有名 萬物之母。


傳說中有一根繩子。

在天地初開時,對摺了一次;

天地變換時,又對摺了一次;

直到有了人類,再對摺了一次。

一折成二,二折成四,四折成八。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

萬物祖於虛生於氣氣以成體體以受性性以辯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潛虛&>

如果你還很感興趣可以看看杭辛齋的&<易數偶得&>.


無名(事物都還沒被領會,被命名的時候),天地之始(世界是一種混沌狀態),有名(事物一旦開始被領會,被命名),萬物之母(就標誌著萬物歸其位,世界被開啟)。

就好比:有了『馬』的理念和對『馬』這個動物的認知,才有了『馬』這個事物;

萬物只有被『人』認知領悟才能被揭示,沒有『人』的時候世界就是混沌無序的。


讀道德經不能僅讀一句,要上下文通讀。從無的奧妙,有的特點。來複查人間事物。才能領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真正含義。天地之始肯定是無,人的開始也是無。萬物的母親是有,人都是從娘胎里出生,出生才會有名字。這樣解釋太直白,不能很好的表達這層意思。慢慢領悟吧


全部不如百度知道2012年的一個回答


分秒悟行經典幾處 孝順自然萬物之母

仁義程度優良中差 自然裁定給出分數

百善孝為先,小孝孝親,大孝孝國,至孝孝敬、孝順大自然嚴父慈母——掌管宇宙萬物成長壞空即生老病死規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自然意志、遍布宇宙虛空分子原子內外的、無所不在的整體力量,中華最早歷史文獻《書經》(《尚書》)反覆講的天、神、上帝、大自然嚴父,《道德經》寫的萬物之母。親身驗證、徹悟證悟、身體力行儒釋道耶等,即回到《書經》《道德經》、佛字、《大學》《聖經》等經典、內涵、精華、精要、精髓、實質、原意、本意。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曰天地之始;有名,曰萬物之母。第二十八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寂靜無形),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道德經》寫的萬物之母即無所不在的大自然慈母,是她時時處處都在用寶貴、免費的空氣、重力、陽光、水和食物等源源不斷的資源養育著萬物,包括咱們全人類。沒有她給的這些滋養,人類一秒鐘也活不下去。因此,人類需要學會放下職位、傲氣、我執;學會謙遜、躬身、恭敬、歸順、順服、臣服、順應、恭敬、敬重、敬畏、恩謝、至孝於——仁慈、浩大、博大、無私的大自然慈母、大自然嚴父;學會不再去充當麻木不仁的一類、敗類、腐化墮落腐敗敗壞的一類;學會作為萬物之母、萬物之父的孩子、萬物之靈、萬物裡面靈性很高或最高的一類,完成進化提升的最後一步,達到具有菩薩心腸的聖賢天使即蒼天派來具有先知先覺能力的使者層次狀態;學會幾分鐘進步成為仁人志士毛坯、新好仁類毛坯、聖賢佛菩薩毛坯,日趨成為半成品,今生成為成品;學會幾分鐘親身驗證人與萬物之父和萬物之母即大自然嚴父慈母之間的父子母子連心、心心相惜、十指連心、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狀態;學會喚醒內心世界的顯性力量即心靈、良知、真我、真正的自己、至善本質、整體意識和知覺水平,及其隱性力量即真我的潛能初步醒來,及其潛能、能量振動波浪的初步醒來。

幼年少年一步入門方法、成人六步入門方法如下:

帶動幼兒和少年兒童們喚醒心靈至善本質潛能的一套動作、一句話:

左手手心向上放在腿上,右手抬高到頭頂上方一兩拳頭高度,手心向下,緩慢深呼吸,內心真誠地說:我們身體裡頭的聰明智慧媽媽,請來到我們的頭頂上方!結果,哪些部位分別散發出來了麻、脹、痛、熱的細微知覺?哪些部位散發出來了清涼清爽、愜意舒適的涼風一般的細微知覺?

帶動老中青年和半數少年兒童們喚醒潛能的六套動作、六句話:

(1)注意頭頂靠前一點的囟門那裡,雙手手心向上平放在腿上,代表順應、感激大自然慈母的養育,敞開心扉謙恭地接收大自然整體能量振動波浪,閉上眼睛深呼吸幾次。

右手按在左胸心臟那裡,真心默念「《道德經》寫的萬物之母,我們至親至尊、無比崇敬的大自然母親,感謝您時時處處用陽光、空氣、重力、水和食物等養育我們;我們都是您的孩子、萬物之靈、萬物裡面靈性很高的一類,都願意回歸至善聖賢狀態;我們的真我、良知、真正的自己在本質上都是這顆純潔至善、仁愛永恆的心靈本身;請讓我們感到心裡平靜」。

(2)右手按在左側上下腹,真心默念「我們至親至尊、萬分崇敬的大自然母親,感謝您用陽光、空氣、重力、水和食物養育我們,請讓我們覺醒的心靈、良知、真我、真正的自己逐漸地成為自己的老師、導師;請讓我們得到關於大自然整體運行的純正知識原理;請讓我們逐漸成為大自然整體運行純正知識原理流通的管道;請讓我們的認知逐漸變得完全符合大自然整體規律、法則和意志」。

(3)右手按在左側頸部和肩部交界處,真心默念「我們至親至尊、無限崇敬的大自然母親,我們本質上都是這顆純潔至善、仁愛永恆的心靈本身,請指引我們充滿自信地正確面對和改正我們所犯的所有錯誤,請去除我們的自責感、自卑感、罪責感、罪疚感」。

(4)右手橫在額頭,真心默念「我們原諒所有人、所有事,也原諒我們自己,原諒、原諒,放下、放下,我們把不能原諒和放下的人和事都交託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自然意志、規律和法則去處理,在他們得到嚴厲千萬倍的處理之前,我們祝福他們早日返璞歸真、喚醒心靈、回歸至善狀態」。

(5)右手按後腦勺,真心默念「我們至親至尊、無限崇敬的大自然母親,是您在掌管季節的交替,在掌管萬物的生老病死、因緣果報的規律和法則,您才是真正的做事者和享受者,我們沒有許可權掌管這些。如果因為我們對宇宙大自然整體本身還很無知,有意無意地做錯了什麼,違反了心靈純潔至善、仁愛永恆的本質,違反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自然規律、法則和意志,懇請您原諒我們,懇請您原諒我們」。

(6)右手按在頭頂靠前的囟門那裡,小時候頭骨沒有閉合的凹陷那裡,順時針用力按揉頭皮七圈,同時真心默念這幾句話「我們至親至尊、無限崇敬的大自然母親,請您啟發我們頭頂潛伏著的所有經脈,請讓您無處不在的仁慈浩愛能量振動波浪流通在我們的頭頂、手心、手掌和手指,請喚醒和鞏固我們跟您之間,我們跟《道德經》講的萬物之母之間母子連接的狀態、母子連心的狀態、十指連心的狀態、心心相惜的狀態、初步瑜伽的狀態、頭頂經脈初步打通的狀態。」

然後,整理一下頭髮,右手抬高到頭頂上方几厘米高,手心向下,自然放鬆,深長呼吸,閉上眼睛,用心感知右手手心、手掌、手指和頭頂能量振動波浪的流通的細微情況幾秒鐘。哪些部位分別在散發麻、脹、痛、熱的細微知覺?哪些部位散發清涼清爽、舒適涼風的細微知覺?

右手回到腿上,手心向上;左手抬高到頭頂上方几厘米的高度,手心向下,自然放鬆深長呼吸,閉上雙眼,用心感知左手指掌和頭頂之間能量振動波浪的流通的細微情況幾秒鐘。哪些部位分別在散發麻、脹、痛、熱的細微知覺?哪些部位散發清涼清爽、舒適涼風的細微知覺?下文會作通俗詳實解說。

道與德、心靈與能量新解:心中有個靈,簡稱心靈,祂是德、惪、惪性、本性、善性、慧性、根性、真我、良知、純潔、至善、永恆、無限本質本身、大自然嚴父的縮影和潛藏;內在有道,她是惪的力量、能量、潛能、人道、正道、孝道、天道、自然道、仁愛、慈愛、無私、博大、浩瀚無邊、無所不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自然慈母的縮影和潛藏,及其祂和她記錄、儲存、掌管的規律與法則。

喚醒了上述細微知覺,等於驗證了《老子》所寫的「道即萬物之母」的內涵新解:初步證道悟道、喚醒了德與道,萬物之父、萬物之母在人體小宇宙中的縮影、潛藏,接通了人體小宇宙和整體大宇宙的心靈和潛能;《大學》「格致誠正」和儒家「天人合一」理念新解:初步明了大小宇宙原理、初步天人合一狀態;佛字覺者、覺知者、覺悟者、覺醒者的內涵新解:知覺醒來者、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知覺到無所不在的大自然嚴父慈母整體仁慈浩愛能量振動波浪在全身內外的流通狀態。

覺悟到了萬物正在通過虛空連為一體的整體意識,中樞神經系統包括全身神經末梢對大自然整體力量、清涼能量振動波浪的知覺能力的醒來程度,即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包括神經末梢感知到無所不在的大自然整體仁慈浩愛能量振動波浪在流通,這些精微知覺的靈敏程度,頃刻初步程度、逐年中等程度、今生完全程度。

善良程度優良中差,仁愛考分祂給核定;

量入而出不當孽畜,免於懲處學會自渡。

大道至簡。男女老少都能明白哪一兩種精氣神狀態更好:

第一種精氣神狀態:頭腦清涼,頭頂像是飄雪、下雨、澆地、涼風、那樣地傾瀉澆灌、愜意舒適、清涼清爽、沁人心脾——玩耍、學習、工作、生活起來,相對精力充沛、精神千倍、勁頭極大、效率極高、事半功倍;

第二種精氣神狀態:頭腦律動,頭頂像是蠕動、悸動、耕地、起伏、翻江倒海那樣地幸運,玩耍、學習、工作、生活起來,相對精力較足、精神較足、勁頭較大、效率較高、事半功半;

第三種精氣神狀態:頭痛腦熱、頭暈腦脹,頭頂像是戴了緊箍咒、鋼盔那樣地發麻、發脹、發痛、發熱,玩耍、學習、工作、生活起來,相對無精打采、力不從心、勁頭很小、效率很低、事倍功半。

仁義慈愛的男女老少和幼兒們,如何就能每分每秒、每時每刻、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達到和保持在第一二種精氣神狀態?一是需要參加現場入靜集訓一兩節課;二是每周參加團體集訓一兩節課;三是每天一早一晚練習鹽水足浴十分鐘,接著最好入靜一兩刻鐘。終身服務,包教包會。

男女老少都能明白,「頭腦清涼」的精氣神狀態,遠遠勝過「頭痛腦熱、頭暈腦脹、壓力山大」的精氣神狀態。

男女老少仁人志士們,怎樣學會晝夜保持在頭腦清涼的精氣神狀態?即頭頂像有雪雨傾瀉、澆灌土地、涼風刮過的狀態?無比清涼清爽、沁人心脾、愜意舒適、輕鬆高效、減壓增效、事半功倍的狀態?頃刻批量成聖具有佛菩薩心腸的行業精英聖賢毛坯狀態、逐年逐年半成品、今生成品狀態?包教包會,幾周到幾年,如願以償,如您所願!

QQ群:180747207


無名天地之始。始讀作胎。始胎近,作通假。後文曰萬物之母,若以母對始,不可對,以胎對母方對。

《說文》,始,從女台聲,胎,從肉台聲。又,段注以為女部不知作何解,然而女部與人有關,肉亦與人有關,義無不同。


推薦閱讀:

道教怎麼看待太平道和太平經?五斗米道是祖天師創立的還是張魯取代張修改革的?
做中醫的你是道家思想擁護者嗎?
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老子》之中的「情」字怎麼解?
都說無為和當下,請智者解惑?

TAG:國學 | 道家 | 道德經書籍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