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老腔」和秦腔的區別在哪裡?


謝謝王博涵的邀請。

誠惶誠恐,何德何能~

其實,我就是兩年前把能在優酷上找到的的老腔都聽了個遍,好聽的聽了好多遍。而且在大二的時候選修課選的是是戲曲鑒賞,是茹曼老師教的。

因為茹曼老師是唱秦腔的,所以她主講的就是秦腔。按茹曼老師的意思,秦腔是地方小戲,比不了那種曾火遍全國的大戲,比如曾經的豫劇,崑曲,現在的京劇啥的。拜賈平凹先生所賜,秦腔有一定知名度,雖然有,知道有這麼個戲,但基本上很少 聽過,從這一點來看甚至不如東北類似與跳大神的二人轉(~~你要是叫我來呀,誰踏馬不願意來呀,王八犢子才不願意來呀啊啊~~跑題了)。又因為茹曼老師是旦角,課堂上她給我們現場唱的都是旦角,我們有同學錄了視頻,傳到校內上了,我硬碟里還有,要的話點贊。其中有幾段是投影儀放她的視頻,她背對屏幕跟視頻神同步,現場聽起來還不錯。 不過總結起來,就是咿咿呀呀,每一句都是像跑調一樣,歪歪斜斜地往上走~

作為一個魯西南重鎮出身的人,表示,河南類火腿腸沒法吃,戲還是能聽聽的,豫劇,曲劇,我尤其喜歡豫東紅臉王,推薦一個民間小調藝人,陳建設,他唱的《八千歲你穩坐白虎堂》還不錯,不長。還有曲劇,《陳三兩》《席捲筒》都很好聽。聽曲劇主要是它的曲胡很有韻味,而且曲劇唱兩句就有一聲哀怨,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再配上小旦怯生生抹一把淚,恁都知道為啥有錢人喜歡包養戲子了。想包養戲子可以聽聽《陳三兩》,聽趙雅琴她師傅的,《陳奎好比一隻虎》(陳三兩好比捕鼠貓,猛虎跟著貓學藝,膽大~狸貓把虎教,竄山跳澗都學會,得第把我恩忘了~)。

先不說河南,說老腔。老腔是配皮影的,比不得搭台的戲裡面唱念做打,嗓子能吼就可以了,對長相沒什麼要求。比如唱老腔有個女子主唱的班子,這位藝術家就萬萬唱不得小旦青衣,唱花臉倒是可以。先不說長相,說唱腔吧。老腔還是唱腔太少,不過其他戲唱腔也不多,京劇主要也就西皮和二黃。比較好聽的《將令一聲震山川》,《三英戰呂布》,還有一個文縐縐的《征東總是一場空》(~誠惶誠恐三叩首,拜上高麗聖明君~什麼意思? 打棒子沒打過?我不得其解)。而且我最近搜索網上的視頻發現老腔班子明顯多了起來,說實話,唱得好聽的我目前就認可張喜民先生那一班,也是商業化最成功的一班。我忘了哪個選秀節目了,有周立波那個撒比的,那個班子的特點是有一個穿肚兜的板凳,上來喊了一通舅舅,木頭,沒有前戲,直接高潮,他們看起來是爽了,我踏馬還沒濕呢。

說說區別吧。我也不懂,現場總結吧。一家之言,誰信誰撒比。

1.秦腔分部廣,雖然僅限於陝西以及周邊,老腔就華陰周圍幾個縣。秦腔也會死,但壽命絕對比老腔長。

2.秦腔有生旦凈丑,有宗師流派,有戲曲的一切要素。老腔是皮影的配角,從幕後走到台前沒有幾年。

3.想不起來了。

4.秦腔是戲,演員就得學做科,一顰一笑那都得下足了功夫,上得了大檯面,坐著的都是見過大場面的主兒,糊弄得了嗎? 人家問你霸王亮相,走五步,你怎麼走了七步。你怎麼辦? 玩意兒不靈,甭說包養你,得給您囚起來。老腔唱不好的話就回家種地唄。再說,主要是看你皮影,聽的是個響,叮叮杠杠一通鑼鼓,湊黑燈瞎火摸一摸憨娃她婆姨的腚就很好了。不為聽戲,為的是摸腚。

5.秦腔只要有天賦就可以簽字畫押過來學藝,現在沒天賦也行。老腔傳男不傳女,只教本村姓張的,現在也教女的,也傳外姓人。

6.真想不起來了。


第一次被邀請回答,其實我並不知道,大概給兩個圖吧

秦腔

老腔


瀉藥。

華陰老腔和秦腔的區別,不管說多少條,最根本的在於形式上,秦腔是舞台大戲,老腔只是說唱。

這一點有點像河南豫劇和河南墜子書的區別。

秦腔和所有劇種一樣,是演員按劇中角色「粉墨登場」,以角色身份在舞台演繹劇情、表演唱念做打。

華陰老腔呢,則是皮影戲。演員都是皮影偶像,表演者並不出場。在皮影戲的後台,幾個人不僅負責全部文武場,還輪換擔任不同角色。

就劇情推進來說,秦腔之類的舞台大戲,是不允許有角色之外其他交代的,人物都是劇中特定情境里。而作為說唱的華陰老腔之類,則有一個局外人或者叫全知者,以第三方的身份向觀眾交代情節和人物。

大家看過以說唱形式說書的曲藝,比如河南墜子,就知道了,演唱者會以說書者的身份交代很多東西,然後也會扮演各種角色。一會兒是說書人,一會兒是秦香蓮,一會兒還可以是包公,隨時隨地任意切換,毫無違和感。

如此,秦腔需要舞檯布置和行頭,而老腔的演員因為不出場,所以不需要這些。

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華陰老腔的表演,其實不能叫華陰老腔了,因為去掉皮影戲,就說明也不是了。

但是,把後台單獨拿出來改為舞台表演,並非沒有意義,至少可以把唱腔傳播更廣。

++++++++++++++++++

除了以上本質的區別,我再說說其他方面,可能這也是題主更像問的。

一,淵源上,兩者都產生於三秦大地,但秦腔影響面和接受面更廣,以至於成為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布很廣,公開招徒,代代傳承。而華陰老腔,只是華陰縣某村老張家的家族皮影戲,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局限在極小極小的小圈子裡。

二、體式上,秦腔的流派和唱腔設計要複雜得多,必須滿足舞台劇生旦凈末醜人物眾多、風格各異的需要。老腔則是說書人的表演,對人物是局外人的刻畫,唱腔單一也就好理解了。因此秦腔的體式要龐大得多。

三,唱腔上,不熟悉秦腔和老腔的知友,是聽不出什麼區別的,聽來都是高亢吶喊嚇死人。除了秦腔唱腔豐富多彩的區別外,老腔的尾音兒有與秦腔大不同的設計,這個不好言傳,多聽就可以聽出來。老腔作為說唱藝術,在後台肆無忌憚地吼唱,是吸引觀眾的需要,所以比秦腔表現力更為誇張。

四,文武場上,秦腔的文武場和老腔用的傢伙事兒不同,後者的板凳什麼的,都是大家看得到的,幾乎成為老腔的代表了。很多人可能用有沒有板凳來區分秦腔和老腔。

五、影響力上,從對藝術的貢獻來看,老腔的封閉性使得它的影響力遠遠不如秦腔,當然也不僅僅是因為其封閉性,即便放開了,唱腔單一也是主要因素。本身東西不多,影響力自然會小。

六、純凈度上,秦腔影響其他劇種,其他劇種也影響秦腔,這是交互迴流的發展過程。所以儘管秦腔保留著自己的鮮明特點,其實也大量揉進了其他元素,尤其山西劇種的影響。而老腔自始至終在小圈子裡,所以更加純凈地保留了秦地的風格,被稱為活化石,不為過。

以上。


謝邀,簡而言之,「華陰老腔」四個字,包含了以下幾個重要的信息:第一,它屬於華陰,是陝西當地的一個小城(聽說現在是華陰市,本人來自甘肅,關於陝西的地域劃分只能簡單說說,就知道它在渭南一帶);第二,老腔表明它的劇種,它就是老腔,不是秦腔,也不是碗碗腔,更不是眉戶(註:西北地區「眉」音同「迷」)。至於秦腔,原諒我的文字編輯能力,以下一段話摘自度娘: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

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前邊已經說過我是個甘肅人(廢話真多,嫌棄臉),對於老腔,眉戶,碗碗腔都只是聽過家裡的老人說起過。以前唱皮影戲的多用老腔,在我家那邊對它有一個更通俗的叫法「牛皮燈影子」。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大批小劇種都面臨著沒有接班人,經費不足等原因,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目前在西北地區廣泛流傳的也只剩秦腔了。所以,在感謝答主邀請我之後,我也只能遺憾的跟您說,個人才疏學淺,只能幫您到這裡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非得跑來裝逼,自罰一杯→_→)。但是,自覺從小還聽過幾句秦腔,以下我從個人角度跟你說一下秦腔吧,不喜勿噴。至於更深層次的回答,還請專業人士能夠前來解惑(離我遠點,又要開始裝逼了)。

我家在甘肅偏中東部的地方(不知道了吧?崆峒山聽過沒?六盤山聽過沒?就在那個地方吖 ),屬於國家重點貧困地區(so,你們可以考慮請我吃飯請我看電影(?? . ??)),當地農民大多數都不識字,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除了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人情世故,也有一部分來源於秦腔,因為一本戲裡邊往往也包含了很多道理。就像我們去影院看電影,總會討論這部電影的劇情,剪輯,特效,以及在這些表層元素以外導演通過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說正經的!)。同樣的道理,看戲的人也有講究,比如行頭是否齊全,念白是否吐字清晰(快救我,裝逼玩壞了)……

說起秦腔的特效,也有許多,不過現在流傳的貌似只有噴火了。噴火在秦腔中的地位,有些類似於川劇中的變臉,以前是要演員口含煤油,不過後來經過改良已經替換為乾粉(具體成份只有演員知曉,不能外傳,所以寶寶也想知道,你們不要打我)。

好了,先答到這裡,累死寶寶啦,由於秦腔博大精深,本人連個票友也算不上,自然無法詳細解答。我會在有時間的時候再來更新。註:此處回答紕漏太多,還請大神前來矯正。


秦腔是戲劇,是舞台藝術。華陰老腔是曲藝,是說唱藝術。

雖然不是陝西人,但是在我眼裡,這兩個東西有著天壤之別,就好像河南梆子和河南墜子的差別比河南梆子和京劇的差別還大是一個道理。


蛤?竟然有人邀請我,我可連個戲迷都算不上啊。個人理解,秦腔和華陰老腔是從屬關係。這樣說吧。 如果秦腔等於戲曲屆的hiphop。那麼老腔,就屬於trap 或者g-funk。都沒什麼牛逼的地方,只不過老腔更小眾,可能顯的逼格更高點吧(我不這麼認為)這裡還要糾正一個觀點,並不是越小眾就越牛逼。比如雙性戀是小眾,就不能說他們比同性戀牛逼。 這裡我主要以一個根正苗紅時尚帥青年的角度說一下,秦腔。 首先請各位把戲也看成一個音樂形式,和歌劇比較。

秦腔類似於hiphop但是是以舞台劇的形式呈現。有幽默劇,吹牛劇。。。。。。

幽默劇,例如張連賣布,拾黃金。張連賣布講的是,張連是個賭徒把老婆給的錢賭錢了,老婆質問,他插科打諢的劇。有一句詞叫我笑岔氣去醫院搶救:

女,你把咱的大花貓賣錢幹啥?

張連,我嫌它吃老鼠不吃尾巴。

女,你把咱家大黃狗賣錢幹啥?

張連:我嫌它不咬賊,光咬你媽。。。

對比歌曲 eminem the real silm shady

吹牛劇 例如,斬單童 這首是吹牛劇的巔峰,無論是台詞還是唱功,都是對演員核心素質的考驗。 這就是講單雄信,被抓,馬上被砍頭還吹一波自己的戲。歌詞特別屌,

喝喊一聲綁帳外,不由得豪傑笑開懷。

某單人獨騎把唐營踹,馬踏五營誰敢來。

屍骨如山無處埋,血流成河歸大海

敬德擒某某不怪,某可惱瓦崗眾英才。

當年一個一個受過某的恩和愛,

到今日委曲求全該不該。

敬德不能把頭借,二十年後某再來。

簡單幾句詞,大氣,慷慨。黑幫老大人物,性格故事梗概就出來了。

後來的戲就是有理有據的把以前的降唐兄弟怒斥一番,慷慨赴死

我看完全本,哼,單二哥這才是真老大,配得上一個詞,義薄雲天!!陳浩男算個jb。對比歌手,50cent get rich or die

還有一個戲,鍘美案。也特別有趣,

有個情節叫人拍案:

包公給秦香蓮,給錢叫她回家。秦不要錢,要一頭撞死。這裡可見包公內心的掙扎和秦的決絕。以至於包公最後和太后剛正面,說了一句:太后捨得你金鳳爪,我也舍的我命一條。

秦和包公真的是太硬了!

我只是想說就是我們年輕人覺得戲土low完全是,被這些膚淺電視劇看傻了,不願意推敲台詞思考人物。

謝謝。。


謝邀,在周北樹專欄看到關於這個問題的一些他的看法,從專業層面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本人不是很清楚這個問題,音樂方面一般國內民謠我比較清楚,民族音樂涉獵不多不敢妄議。

————————————————

以下轉載自 @周北樹知乎專欄

作者:周北樹

鏈接:中國之星S01E03:譚維維放大招,秋野慘遭淘汰 - 我在遠方,你在彼岸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民族的東西是純粹的,最純粹的也是最能打動人的。什麼煙鍋巴嗓,什麼爵士嘴包飯腔,和老腔藝術家們那幾下簡單的「喊唱」聲比起來都是浮雲。

那麼,這個讓大家都聽到傻眼的「華陰老腔」究竟是什麼呢?我們簡單地說一下。其實這不是「老腔」這一門民族藝術在娛樂文化中初登場了,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就有華陰老腔的出境,爾後在2012年上映的電影《白鹿原》中,華陰老腔表演更是有幾分鐘的出場。隨著兩部電影在國內外的獲獎,華陰老腔那種慷慨激昂的曲調也逐漸被大家所知。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國家曾在奧林匹林中心集體展出過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其中就有老腔。另外央視有一個公益片也有老腔出現,不過很可惜的是,老腔依然是被人們「所知」,不是「熟知」。

「老腔」是陝西當地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如果唱戲人是在後台,那麼就是在表演皮影戲,如果唱戲的人到前台來喊唱,那就是老腔了。老腔的曲調類似渭水船工的號子,澎湃激昂,高亢豪邁,所採用的表現形式一般是一人唱眾人合,包含的樂器有二胡、月琴、梆子、快板,以及大家最感興趣的「哇這個也能作為樂器使用啊」的——條凳。

雖然老腔與秦腔都來自陝西,但是卻不是一個事物。老腔來自於東府,而秦腔是來自西府。在樂器表現形式上秦腔是著重於使用板胡、梆子等,而老腔為了達到藝術效果的震撼感,則是使用到了胡琴、棗木、條凳等。在現代音樂里,將秦腔結合得非常優秀的藝人有鄭鈞、蘇陽、黑撒、車攆破等,而將老腔與現代音樂結合的,就目前我淺薄的了解,譚維維是第一人。

實際上我們都是清楚的,國家對於這一類的民族音樂文化保護得並不是很好,沒有對這一類從業者提供較好的平台以及福利支援。很簡單的一句話,受眾面不廣,關注度低,從業人員如果執意要去從這個業,那最後的結果只會有一種——餓死。吃飯和音樂,或者說溫飽與理想,本來就是個很現實也很無奈的問題,特別是在中國。也正是這樣,越來越多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已經在逐漸開始失傳了……

中國地大物博,需要保護的東西太多,誠然,藝術的東西,並非是說保護就保護的,也需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共同努力保護、創新、實踐、融合以及再發展。今天大家看到了老腔藝術,然而還有很多民粹藝術說不定還在民間,在山裡暗無天日呢!

————————————————

中國古老的藝術遠遠不止於此,例如我們客家人的山歌,因為越來越沒有市場,於是日漸沒落。真正地保護,不是把這種藝術形式掛在嘴邊,或者設立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可以保護的,如果成為一級保護動物就能不滅絕,那麼世上也沒有那麼多遺憾的哀嚎。

真正的保護,是把它應用起來,把它融合到你的生活中,找到喜歡它的人。

真正的保護,更不該是一念之間熱淚盈眶,一念之間煙消雲散。


對於@先把名字改了說的「秦腔也會死」,我個人認為過於極端。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陝西女娃,秦腔對我來說還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到了夏天,很多爺爺奶奶大媽伯伯都會自發的組織起來,各自提上板凳帶著自己的二胡、梆子、嗩吶等必備的基本器樂,找個合適的地兒,輪流來上一段表演,一般都是清唱(此處指非彩唱)。很快就會聚集一圈聽眾,先不談這裡面有多少人是真正的秦腔愛好者,我認為就算是不懂的人來聽熱鬧也好,這都是一種傳播的途徑了。更何況現在關於對秦腔的保護傳承也是非常重視的,喜歡秦腔的也不是僅限於中老年群體,很多年輕人還會專門去學習。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在去年夏天有次夜跑,回來的路上看到一片新蓋的小區,具體是開售還是用戶入住我不太清楚,總之是在小區門口搭了個簡易的戲台,一根連著燈泡的線從門房拉出來到空地中間,演唱者是一個大概十二三歲的小男孩,那體態神情,一看就是有點底子的。開始以為是專門請的人來表演的,停下看了一會才發現人家是看到有「唱戲的」自己要求也唱一段的。(我們聽到有人唱秦腔都會說「有唱戲的」)

說了一堆亂七八糟的,其實我只是想說,目前在陝西包括周邊的甘肅一帶,喜歡秦腔的人還是很多的,對秦腔的重視度也比較高,宣傳力度也是相當大的。包括高校里也會在音樂類專業嘗試加入一些關於秦腔的內容,這不都是為秦腔的傳承在做努力嘛。

不過在對外的發展上我就不太好說了,畢竟秦腔的獨特也是它受局限的原因之一。地域性格差異這是無法避免的,還有語言的門檻豎在這兒,所以外人不能或者說不能完全欣賞秦腔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以上。

(我就是想到什麼就碼上來了,比較亂。要是有什麼地方存在問題,請指正。)


現在舞台上敲著板凳吼叫的所謂「老腔」基本是為了迎合小文青「粗獷原生態」想像炒作出來的東西。


作為一個華陰人,我只想說老腔和秦腔區別還挺大的。秦腔應該是劇種,但是老腔應該就是一種......比較粗獷的表演形式吧....


對於老腔我只能這麼說,這裡面值得懷疑的很多。暫且歸納如下:

(1)老腔到底是不是一個獨立劇種。

我們知道老腔是華陰皮影戲的一種聲腔形式,是與碗碗腔(時腔)相對的一種聲腔形式。在皮影戲發展史上,從某個時間開始發生分歧,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聲腔體系。一種是時腔。用現代漢語說就是流行的,改進之後的聲腔;一種是老腔。與時腔相對,變革之前的聲腔形式。

所以,我們必須明確老腔不等於皮影戲,至少以我個人的常識(我是當地人,父親是戲曲愛好者,從小耳熏目染),皮影戲就是碗碗腔。至少我小時候是沒有聽說過老腔的,第一次接觸老腔,就是話劇《白鹿原》,在這之前,竟然不知道老家有老腔這樣一種地方戲曲。其實你問任何一個秦腔戲迷他可能都沒聽過老腔。

曾經有一段時間,皮影戲只流行碗碗腔(時腔),老腔的表演團隊可能存在,但傳播範圍一定不會太大。有人會問,你這個有史料依據嘛?

我可以負責的說:是有依據的。因為華陰皮影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劇作家,他的全部十三部劇本,都是給碗碗腔寫的劇本。這個劇作家名字叫李芳貴,藝名李十三,清嘉慶時代人物。故里距離我們老家不過五里路,在我們那裡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熟悉秦腔的老戲迷肯定對他很熟悉,因為上世紀一部著名的秦腔電影《火焰駒》就是他的作品。

也就是說曾經有一段時間,由於聲腔上的優勢,時腔(碗碗腔)取代老腔成為皮影戲的主流聲腔。這一點是可以間接證明的。

就是現在張家保存的老腔劇本都是乾隆時期的,所以我推測正是在乾隆和嘉慶朝之間的時候,碗碗腔逐漸取代老腔成為皮影戲的主流聲腔。老腔由於逐漸被淘汰,所以出現了劇本創作的真空期。

說到這裡,我們再來討論老腔到底是不是一個獨立劇種。這個我不敢妄下結論,只說這幾點事實:

(a)目前老腔的傳承只有張家一個家族,並且他們宣稱歷史上老腔是從來不外傳的。

( b)世界上存在一個家族發展出來的藝術形式嘛?我們知道生物上存在一個理論,就是一個種群人數少於一定規模之後就會滅絕。我相信藝術也是類似的,如果只在一個家族內部流傳,那麼這樣藝術一定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藝術是要有天賦的,你能保證家族每一代人都出現有天賦的傳承人?)。

(c)如果老腔真如張家所說只在家族內部傳承,是只屬於一個家族的」家戲「,有沒有資料能證明老腔曾經流傳的很普遍呢?

(2)老腔相比秦腔和碗碗腔藝術性到底哪裡?

首先,老腔是沒有辦法和秦腔相比。秦腔絕對不是樓上某人說的小劇種,它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所有梆子劇種之中最古老的,連京劇都曾經受它影響很深。當年魏長生進京的時候,秦腔曾經是花部之首,直接能和崑腔叫板的,全國流行的劇種。這麼多年來,秦腔流傳下來的聲腔和功架方面的財富是一般地方劇種沒有辦法比的。

即使目前秦腔沒落,但在西北五省仍然是有很多觀眾的。

老腔真的要比,應該是和它親緣關係最近的碗碗腔相比。至於兩者藝術的高下,我想請大家欣賞過碗碗腔的名段《桃園借水》之後,就會高下立判,不用我多說。

碗碗腔聲腔細膩、多變,清麗,靈動,是非常有藝術美感的一個地方劇種。

(3)老腔是原生態嘛?

原生態可能是對老腔最多的一種評價,也是最高的一種評價。

可是試問一下,它真是原生態嘛?難道你沒有看出人工斧鑿的痕迹嘛?

大家可以去看CCTV的一個採訪,老腔的傳承人張喜民老師親自說過。他們曾經對於這種大開大合,動作誇張浮誇的表演是抵觸的,是有人告訴他們應該這樣表演才有張力。但是請你別忘了,他們的身份是中國農民,中國農民都是保守含蓄的,這種宣洩感情的浮誇表演是從西方搖滾樂那裡學來的。

請別忘了,老腔說到底是皮影戲的一種聲腔藝術。中國的傳統農民會這樣表演嘛?皮影這種藝術形式允許他們這樣表演嘛?

你再聯繫一下生活,中國有多少人造景點?所以現代老腔的這種表演形式是人造的原生態,是為了迎合現代城市人高逼格審美的原生態。

(4)那麼聲腔上面老腔是不是比現代秦腔更接近於老秦腔呢?

這裡我們需要提到一件事,就是西安易俗社曾經對秦腔進行過大刀闊斧的改革。那麼老腔是否保留著秦腔改革之前的風味呢?這一點比較難考證,因為現在留存的音像資料都是易俗社之後的。老腔是不是有秦腔活化石的作用呢?


推薦閱讀:

邊聽歌邊看書是怎麼做到的?
如何評價我是歌手第四季第二場各位歌手的表現及排名?
上海有哪些 Livehouse?各有什麼特色?
為什麼 Armin van Buuren 這幾年能蟬聯百大 DJ 頭名?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紅歌嗎?革命歌曲?

TAG:音樂 | 傳統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