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中德國的華德福和義大利蒙台梭利兩大著名幼兒教育理念,有哪些區別?


我是蒙特梭利老師。我對華德福的了解不是很多也不深入,無法回答關於華德福和蒙特梭利的區別問題,但是我非常開心你對蒙特梭利感興趣。

現在中國很多家長對蒙特梭利不是十分了解,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幫助大家了解蒙特梭利的思想和教學。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下面的文章。特別是第一篇,詳細描繪了一個蒙特梭利教室是怎樣的,教學原則是什麼。希望對你們有幫助。謝謝。

如何辨別幼兒園是否是真的蒙台梭利幼兒園? - yang zeng 的回答 國外兒童房有什麼可取之處? - yang zeng 的回答

你是如何走上蒙台梭利(教師或家長或其他有緣者)這條路的? - yang zeng 的回答

如何申請國外蒙台梭利AMI培訓點的培訓機會? - yang zeng 的回答

參加蒙台梭利教育AMI培訓課程,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 yang zeng 的回答


借用一個朋友的說法,如果用宗教來類比的話,華德福更像是「出世」,而蒙氏教育更接近於「入世」。


我首先看了吳蓓譯的華德福和蒙氏比較,對我理解兩 者有一些幫助,但感覺比較的只是一些細節, 對於不了解的人還是摸不著頭腦。

個人認為任何兩種教育理念拿出來比較的話, 絕大部分都是相同的,要比較的話,要拿最核心的東西來比。可蒙氏和華德福最核心的東西又太不同了,也沒啥可比較的,我就把自己理解的兩者的核心分別總結一下吧,歡迎討論。

&>理論基礎:

蒙氏;精神胚胎

華德福:人智學

&>批判現狀:

蒙氏:批判成人主導

華德福:批判脫離自然的物質生活

&>核心理念:

蒙氏:兒童主導、獨立、選擇,成人的責任僅是提供環境、適度幫助、觀察

華德福:主張原始、生命、靈性、精神、和諧

&>主要年齡段:

蒙氏:0-3歲,3-6歲彌補強化

華德福:3-18歲

&>教育方法:

蒙氏:感官訓練、日常生活訓練、工作;否認玩具、想像力

華德福:孩子們(家長也可參與)一起玩 (社會性)、融入大自然、藝術美、想像力、 晚學知識技能

&>教學用具:

蒙氏:教具(太局限)

華德福:古代360行

&>適應性:

蒙氏:適應生活環境、適應現實

華德福:先回歸祖先生活,再適應現實(5歲 感到無聊開始工作)。理想化。

&>發展:

蒙氏:對老師要求較高,需要軟體

華德福:更容易辦園,提供硬體,對老師的 要求是靈性(比較虛);符合人們對童年、教 育的美好理想;適合有靈性需求的人

&>其它:

蒙氏:現在的玩具已經和100年前很不同了, 蒙氏否認的是無聊僅刺激性的玩具。現在很多玩具也有感官訓練功能,但問題是很多玩具太複雜不單一。簡單的玩具還是很好的,能讓孩子專註而不僅是受刺激。

華德福:非盈利機構;批判蒙氏不注重藝術、過早學知識


只是作為一個兩種教育理念幼兒園都待過的孩子的媽媽說兩句實踐感受。

兩種教育理念的區別豬豬說的基本很全面了,我只能說我下做的選擇是從孩子實際需求出發

孩子3歲因犯股骨頭壞死疾病被要求限制身體活動,四歲時候選了轉上蒙氏,她的環境是個體的自主學習和自我完善的過程,滿足了我對孩子需要次序、規則、專註力等的養成以及孩子感官敏感期必要的接觸刺激,同時因為每個小朋友更多的時候多時候的工作都自我獨立的修鍊(請原諒我只能想到這個辭彙形容),所以真的非常適合當時我孩子而不會讓他太孤立。不過話說也看了些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論,對蒙氏的描述金玲說的真的很好,最好的幼兒教育感覺蒙氏當之不愧,我以為她的最理想期望是:尊重和幫扶不干預不灌輸盡心鋪設好他每一步成長所需要的環境,每個孩子都能自發的奔著去成為最好的自己,這真的是最好最科學最人性化的教育,只是國內發展的現狀是讓所謂蒙氏的環境幾乎就等同於了蒙氏的道具了,我兒子上的那所據說是蒙氏中國的根紅正統,但也不外如是。

孩子快六歲時,身體狀況可以有適當的運動了,因為擔心孩子的心智以及興趣夥伴交際的需求等,果斷又入了華德福。可以負責任的說華德福的教育與其說是給了孩子也更是給了我當時所需要的血氧。坦白說單親媽媽肩負著孩子這種罕見的疾病,我的身心其實也一直瀕臨崩潰的撐著吧,所以華福德的遵循自然、生命、靈性、精神、和諧、溫暖都是孩子和我當時最需要的融入,華德福的創園工作以及孩子很多都很有大愛,難怪在目前國內大都市的知識女性媽媽群真的很受歡迎,她是一種人對自然的呼喚和回歸的渴望。話說我私以為華德福的思想本質跟中華古老文明所講求的修心養性再修身養學是異曲同工的。

如果用簡單的話形容我對兩者的認識,那麼華德福代表的是給孩子心智健全的人格修養,洗心去躁的純凈心靈探索,心性的養成其實左右人一生的幸福感;而蒙台梭利是當前最先進最科學的方式做教育,是對教育方式的一場讓人煥然一新的認識革命,她顛覆了我們傳統的教育弊端,事實確實代表著最現代的教育方式,值得在無論任何教學階段全面做推廣發揚。

也許我的認識不全面,但是我貪心的希望用我這種認識的華德福的思想做孩子做家庭家庭做親朋好友做社會社交的基石,用蒙台梭利的方法來學習和工作。


華德福和蒙台梭利的特點,網上可以搜到很多。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幼兒園打著上面兩個理念的牌子,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華德福或者蒙台梭利教學。家長最好實地考察,多和老師聊聊,看他們是不是經過正式的華德福培訓,用的是不是都是蒙台梭利的教具(教具這個對蒙台梭利還是很重要的)


作為一個教育專業人士過來簡單說兩句。這兩個都不是教育專業認可的理論,不基於任何實證研究的支撐,沒有經過專業審議,純屬拍腦袋拍出來的傳播較廣的民科理論。相對而言華德福的偽科學成份更大。

感興趣的家長可能還會問那麼專業認可的幼兒教育理念是什麼呢?其實現在專業領域的幼兒教育不強調「理念」,強調的是實證研究,基於發展心理學的幼兒教育。因此也沒有什麼流派,幼兒教育就是幼兒教育,沒有什麼獨特的名號。具體的內容可以參看各州的幼兒教育大綱,比如:California Preschool Curriculum Frameworks 。


正好我是一名幼兒教師,這個問題比較適合我來回答.

我接觸蒙特梭利比較多,華德福由於工作關係,也有些接觸,有個朋友曾經想開華德福幼兒園,所以有段時間了解的也比較多.

先來說蒙特梭利,如果把所有幼兒教育理論放在一起選最優秀的,我毫不猶豫會選擇蒙特梭利.為什麼呢?首先是系統和全面,其它的一些幼教理論,比如多元智能、奧爾夫、皮亞傑的,都是主題和側面,而蒙特梭利是非常完備的體系;其次,蒙特梭利已經上升到了哲學層面,有點類似中國的道,它統領一切,揭示普遍聯繫,而其它則是術,處於從屬地位。

蒙特梭利的主要特點如下:

1、以兒童為中心。這在當時是一種革命性認知,放在今天,也有太多的家長無法領悟。它徹底否定了成人為主體,認為幼兒教育是教授和灌輸的觀點。隨著建構主義的興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人類的認知能力是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在頭腦中自主建構完成的。而這正是蒙氏的核心觀點。

2、強調兒童的自主學習,從常規練習入手。通過建立有規律的常規,養成受益終生的習慣;啟迪兒童自發、主動地學習,尊重幼兒0-6歲形象思維為主的思考方式,培養孩子自主建構的能力。

3、揭示兒童成長敏感期規律。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這一生物學規律,由蒙特梭利率先引入幼兒教育,開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現在的津津樂道,都得益於蒙特梭利。

4、創設環境的極端重要性。既然以兒童為主題自主建構,那麼環境即教育。提供什麼樣的環境,就造就了什麼樣的教育。教師變成環境的一部分,變成了協助、指導、引領、啟蒙、示範的作用,既能融洽師生關係,讓孩子愉快學習;又能因材施教,實現個性化、差異化的教育。

5、尊重學習和工作的連貫性。當我們很專註地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最怕的是什麼?打擾和中斷。而現在推崇的30分鐘一節課的教育,則是人為地製造很多中斷,讓孩子無法持續專註地完成一件事,哪怕是玩都無法持續和盡興。而這又是革命性的觀念。

6、混齡教學。打破傳統分級授課概念,在真實的小社會場景中,讓孩子在家庭氛圍中,與兄弟姐妹互動,客觀上大量的認知衝突將刺激孩子認知能力的提高,而模仿對象更貼近自己年齡,也讓孩子更自信地相互學習,促進全方位能力的發展,增強交往能力。

7、德育智育並重。(略)

8、豐富的教具。(略)

9、不用獎懲制度來評價孩子。(略)

10、潛移默化、持續遞進的學習成果。(略)

通過上面的論述不難看出,蒙特梭利是多麼優秀的幼教理論。但是,在當今的中國,蒙特梭利教育開展的並不好,主要有如下原因:

1、學習皮毛形式,而不是理解精髓。國內很多幼兒園引入蒙氏,後來都不了了之。有的只記住了走線、輕拿輕放、躡手躡腳、安靜和緩這些非常皮毛的東西,而對於蒙氏精髓思想的理解寥寥無幾。

2、革命性幼教觀念與現實的巨大差異。其中,尊重學習和工作的連貫性,就要打破現在30分鐘一節課的設置,混齡教學就要打破分級教學的設置,而這些通常是幼兒園不敢採用的。

3、對師資的要求已經是現實很難企及的。蒙特梭利把教師放在了協助和引導的角色上,其實是對幼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它把教育變成動態的,需要實時反應的,隨時與教育目標比對融合的,完全差異化的、個性化的教育。對只相當於完成中學學歷的幼師來說,堪比登天。

4、玩教具與環境創設無法與時俱進。蒙特梭利強調環境即教育。那麼環境就應該與時俱進、適應發展。而由於深入理解蒙氏真諦的人才匱乏,所以現在的蒙氏反而變成了僵化的、復古的,還在一成不變地沿襲和重複著上個世紀的樣子。

所以,你要問什麼幼教理論好,當然是蒙特梭利;你要是給自己孩子找幼兒園,你就挑真正理解蒙氏教育的幼兒園。

再來說下華德福。

華德福有幾個特點,讓人印象深刻。

1、對物質泛濫的現實世界進行批判和反思,強調融入自然生態的理念,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

2、注重孩子的動手能力,教具採用天然材料手工製作,用勞動促進思維發育;

3、對藝術、美、想像力有獨特的理解和實踐,效果也很好;

4、強調愛與溫暖,注重精神、靈性的拓展。這一點,很受母親的歡迎。

我認識一位台灣朋友,曾經想做一個華德福式的幼兒園。前後思考、對比、考察了有六年的時間,最後放棄了。談及負面評價時,他說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我不想替別人傳教,尤其是空洞神秘的理論。」


我一些教小學的朋友給我的回復:參加過蒙氏課程的孩子,會顯得很不一樣。別的小朋友都已經在跟著做後面的事情了,但是他們還沉醉在前面的主題里,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據我了解,蒙氏課程的初衷在於某些抑鬱症、注意力渙散兒童治療,那麼這樣的學科其實並不一定適合正常兒童。而且蒙氏的課程絕對多數過度依賴教具,特別是很多民辦幼教機構中,蒙氏課程專註於精細動作的鍛煉,其實局限性很強。

確實如前面答友所說,中國沒有一些特別「高大上」的幼兒教學理論,所以國外引進的理論總是特別容易受歡迎,再加上一些商業運作,於是成就了今天的蒙特梭利大業。

華德福。

拋開宗教部分,他的理論其實就是適應孩子敏感期的學習,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自由、探索、認知、發展。但是那些正兒八經的華德福園,總是不可避免增加很多宗教因素。

我接觸的華德福園,因為其給孩子足夠多的空間和自由,讓孩子有更好的機會去接觸自然和生活,這顯然對家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最終出來的孩子確實會更有想像力和表現力。

我覺得對於家長來說,重點不是選擇理論,重點是考察園所、機構的整體做事風格,服務理念。真的用心教你的孩子,無論何種理念,哪怕是民間不見經傳的野理論,也會讓你的孩子有很多好的變化。但是不用心,不是真的愛孩子的,恐怕再好的理念,也不能給你的孩子帶來有價值的童年。

=================================

其實有關蒙特梭利的內容,說實話,這麼多年發展下來,出發點已經和現在的發展狀態有很大的改變了。台灣有很多好的蒙氏園,給很多孩子帶來非常棒的童年和啟蒙。

但是儘管如此,蒙氏的教學還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依賴教具和很多硬體的設施。而國內很多號稱蒙氏的機構,卻一直停留在早期的蒙特梭利的模式裡面,畢竟教具和硬體設施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去引進。

華德福理念下的幼兒教育,對教具和設施的依賴比較小,但是卻有非常高環境需求,成都的華德福園所本身就擁有很大綠化面積,簡直就是一個森林。這嚴重製約了華德福的發展。

最後,我並不想說這些理念好或者不好,這沒有意義。

因為教育這種東西,理念什麼的,最終都是體現在人身上的。

重複一下,對於家長來說,重點不是選擇理論,重點是考察園所、機構的整體做事風格,服務理念。真的用心教你的孩子,無論何種理念,哪怕是民間不見經傳的野理論,也會讓你的孩子有很多好的變化。但是不用心,不是真的愛孩子的,恐怕再好的理念,也不能給你的孩子帶來有價值的童年。

對於從業者來說,重點是執行層面,再好的理念指導,落不了地,沒有去用心,沒有真的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沒有價值。


僅從宗教角度來說,蒙式是起源於天主教背景,但華德福是多神論,突出人的靈性,是新紀元運動的典型,後患無窮


首先無論是哪種教育,都有可取之處,只不過,看哪種更符合家庭的需求。蒙氏我沒有過多了解,但非常認同「精神胚胎」的說法,我只說華德福給我的印象。

1,關於靈性。

這個東西我們基本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所謂的宗教,也只不過是某些先知對生命的認知抑或猜測然後篤信然後傳給他人。所謂的科學也只不過是目前人類認知的前沿,兩者都有可能推翻自己以前的認知。這個實際意義不好說我們不談,只談華德福的部分靈性哲學對於實際生活的指導。

無論以怎樣的姿態,都勢必要活著。那活著就會涉及物質和精神。華德福對於人的三元性、四元性的解讀,告訴我們物質、思想、情緒、能量如何相互影響,這個觀點在呼吸療法(心裡流派之一)、佛學等覺有驗證。如果非要去證實,那不同流派重合的部分可信度更高吧。你可以試試,吃好的東西滋養物質體、覺察念頭不陷入、維持情緒平穩、和美好的環境在一起整個人的狀態怎樣,而隨便吃、思緒亂飛隨意被帶走、情緒波動、在髒亂差的環境狀態如何,你想生活的怎樣?

2,關於孩子的發展

上過大學的人基本都有這個體會吧:知識性的東西只是積累的功夫,而實際生活拼的能力和才幹(新精英大概專做這個),面對生活波折還抱有希望靠的是心中對生命本美好的感知體驗。所以教育的核心是孩子能不磨練能力、敏於感知。在華德福的幼兒園,各個環節各種環境就是為了孩子的能力而非知識服務,對於老師本身修為狀態的要求也是很高,這個依據的多為心理知識。如:與人合作、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維護天然的想像力等,在孩子的十二感覺的開發上也很關注。比如味覺和人的品味的聯繫,觸覺和邊界,十二感覺完全可以從身邊的人身上驗證。

3,關於教育。

回到最根本的問題:什麼是教育?私以為教育是基於人類對於人、生命、生活的理解而發展出的一種更能適應並把我生活生命的方法論。所教育的目的還是服務於生活。這個可以看大數據:接收華德福教育的孩子和其他教育體系的孩子進入生活到底是什麼狀態,這個狀態符不符合你的期待。目前為止,華德福是符合我對生活的期待的:懂得與人合作、懂得欣賞自然、感知通透、心有敬畏、不執著於物質。

4,一定最好嗎?

凡事執著了都不見得好。華德福可能有他的弊端或者不能夠本土化的東西,只是我沒有發現,所以保持開放,取其精華。如果哪種教育更適合了,那就去吧。

願孩子們過上美好的生活


華德福心靈感受,回歸自然、原始,人的本性,注重的是一種自然規律、呼吸與節奏,以藝術為主,比較虛


蒙氏小組教學,動手操作蒙氏工具,在體驗中獲得直觀經驗,以數學,科學語言為主,比較實

以上僅為個人在參加華德福培訓與蒙氏教育實習時的感受,不對的地方歡迎指點


算是接觸了一段時間的孫瑞雪幼兒園和華德福幼兒園。

對孫瑞雪而言,在國內知名度已經足夠大,影響力也足夠大,初期感覺很好,在持續接觸後,會覺得他們一直在給你灌輸已經糾正,首先把家長都擺在了需要被教育的角度,而不是溝通和交流。

華德福也接觸了兩家,老師給人感覺是非常用心在做教育,在對待孩子,平和和平淡;幼兒園的孩子都比較友好,即使是陌生的孩子。不解的是華德福本身在國內就不是很強,但還不斷有很多老師單開幼兒園,每家都很小,為什麼不聚集力量,這是沒想明白的。

比較之後,估計我們未來還是會選擇華德福上幼兒園。


接觸過一段時間的兒童教育和華德福,但研究不深,不敢隨便亂說有不足之處還望指出。

區別方面豬豬已經寫得很詳盡了,另外補充一下

華德福的創始人是一位教徒,所以他的理念更偏重「靈性」強調孩子要接觸自然,要保持「靈性」,提倡讓孩子順應自己生長規律自然的成長,注重孩子與環境的關係,與父母老師的關係,更注重孩子美術、音樂、體育這類藝術方面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更提倡」因材施教「強調家長和老師要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來施教,而且華德福對老師的要求更高,老師基本上不分科,很多科目都要教。因為不是本土的東西,信仰方面難免水土不服,而且這方面不太具備實際操作性,一些華德福學校在實踐的過程中自動摒棄了這方面的東西。個人對華德福的體系(拋開信仰方面)還是比較認同的。建議在實踐的過程中家長要有自己的判斷,沒有絕對,不要信條。

蒙氏沒有研究過,只是稍有接觸,相對比來說更具操作性,有實際的教具和具體的方案,而且進入中國的時間比華德福早,更加得到家長們的認可。

樓上一位「教育專業人士」的答案讓我不知所云,請問您有詳盡了解過接觸過這兩個體系嗎?您所謂的」教育專業人士「是在兒童教育方面嗎?有深入的研究過兒童教育嗎?這兩個體系在國外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純屬拍腦袋拍出來的」這句話不知道您有何依據,也許您的出發點是好的,怕父母上當受騙,但是請先了解了再做評論


蒙台梭利強調的是孩子天生的學習能力,但是教育者(家長和老師)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引導孩子去學習。她的觀點過分強調了孩子的自學能力。

華德福不太熟悉。以下是轉自百度百科的內容:

華德福的教育本質,人的三元和諧發展,關注物質身體的同時也關注 心soul 、靈 sprit的發展。 物質身體與外面的物質世界相連,即環繞著的物質環境,是外顯的。心和靈,可承載看得到的物質身體,也可承載看不到的內在世界,內在感受、思考,不表達出來他人是看不到的,心和靈與精神世界聯繫密切。華德福教育讓他們三者更和諧發展。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3685.htm


不論是哪一種教育,都有可吸取的地方,而且很大程度上,我們認為不可取,是因為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多去了解,結合自己孩子的情況和大的社會背景來進行學習和教育。


四個主流國際幼兒教育課程 我個人做了一個關於在國內的幼兒教育的主流課程(包括華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較,期待交流~~


華德福就是國外版的儒家孔孟之道,遵從以古為師提倡原始。

蒙台梭利就是國外版的道家,講求以人為本,天人合一。


蒙台梭利更像是在培養統治階級,自律與自由。

華德福更像是在培養藝術家,創造與自由。


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開始考察幼兒園,當時在台灣,蒙特梭利和華德福學校都參觀了。本人性格和特點更適合蒙特梭利,所以孩子0-2歲基本上按照蒙特梭利來教養的,2歲之後接觸了一群華德福媽媽,通過一些節氣,讀書會也開始關注華德福。覺得參加華德福的活動孩子情緒更放鬆和舒緩。整體上,覺得蒙特梭利像「理科生」,華德福像「文科生」。其實並沒有誰比較好,兩者都是非常好的家庭教育方法,甚至深度接觸後覺得有相通之處。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家長通過觀察再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選擇,對於我而言並不是二選一的情況,而是融合。


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教育學派,如果按照最原始的方式,直接照搬到現在的教育中來,肯定都是行不通的,但是每一種教育的流派或者體系,都有其可取的地方。我自己是學教育專業出生的,對於我的孩子,我的態度是,我不會將孩子送到主打某一類教育流派或者體系的幼兒園跟小學去,一個用純教育理念包裝的學校,我會認為首先是缺乏創新的,我不想把我的孩子送到一個那樣的環境下面。所以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也就不存在拿這兩大教育理念進行比較了.我更喜歡有中國式微創新的教育理念,當時我說的這種微創新是積極正面的,不是投機取巧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沒有一種教育理念或形式會適合所有的孩子。


轉發,

https://www.guancha.cn/Education/2015_10_29_339325_2.shtml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華德福

(譯者按:以下文章主要針對的是美國的華德福學校。大陸的華德福學校跟這裡提到的情形略有不同,有的雜交了國學,有的雜交了基督教家庭教會。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其傳教的本質。可以預見,在將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所謂家庭式學校將是各種宗教/准宗教傳教的重災區。)

以下資料整理自網站:Waldorf - People for Legal and Nonsectarian Schools (PLANS),一個由前華德福家長/教員成立的非贏利組織「PLANS」的網站,該網站的宗旨是向公眾介紹真實的華德福。

問:你們這個組織PLANS的成員,是否是一群對華德福不滿的家長,因為華德福不是你們設想的樣子而施行報復?

答:不是。PLANS的許多成員和支持者,實際上是對華德福的經歷無法釋懷的家長們,其中有一些人的孩子在華德福上了多年的學。因為需要理解在華德福發生的事情,他們開始調查和研究華德福運動和它的創始人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許多父母覺得很有需要讓其它人了解真正的華德福。他們中的某些人確實感覺受到了傷害,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想讓其他人能避免這種經歷。

問:如果華德福的教育充斥著神秘主義的調調,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父母把孩子送去上學?這些父母都是神秘主義者嗎?

答:華德福的公眾形象非常具有欺騙性。但只要做個簡單的調查就可以知道:華德福學校完全是「人智說」的產物,而「人智說」屬於神秘主義會道門的一種。表明上看起來,華德福是非常溫和的、以藝術為基礎的教育方法,當家長們在華德福的網站或者現場宣傳資料里,完全看不到任何與神秘主義或華德福運動的目標相關的任何東西,也看不到「靈魂拯救」或「再生」這樣的說法,但這些概念完全根植在華德福教育體系中,會在課堂上出現,也會在員工會議上出現。

問:當家長們發現華德福學校在傳授神秘主義時,立刻退學不就好了嗎?

答:許多家長確實讓他們的孩子退學了。PLANS很希望能夠看到華德福學校的入學/退學統計數據,以和其它私立學校進行對比。

華德福教育與其它學校在很多方面都不同,很難直接讓孩子轉學到別的學校。比如,華德福在二年級以前不鼓勵孩子識字,如果一個孩子在華德福學了一年級,然後他轉學到公立學校的二年級,他的學業會非常難以跟進。很多前華德福學員需要大量的補習才能趕上學業。華德福在整個小學期間的教育主要都是照抄,基本上所有的課程,都是把老師的東西抄寫一遍。這樣,孩子很難適應其它的學校。

也有很多父母選擇讓孩子繼續在華德福上學,但盡量避免宗教意味的活動,比如「人智說學習小組」和其它各種學習班,希望這樣能避免孩子受神秘主義的影響。但華德福從來都不會直接承認他們和「人智說」的關係。當學校的宗教意味顯現的時候,很多父母發現他們沒得選擇。有些父母直接就忍了,有些只好順應學校,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與老朋友斷交。他們稱呼自己的學校是華德福社區。一些家長發現他們被學校綁架,需要花很多時間做義工、開會。到最後,有些家長發現為學校貢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很多最後離開華德福的家長,很難接受自己曾為一個神秘主義教派花費了如此的精力。不乏家長和孩子,在離開華德福後,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心理疏導。

問:許多孩子在華德福上了很多年的學,最後都發展得不錯。你怎麼看待這麼多成功教育的案例?

答:華德福學校喜歡展示他們的明星學員,比如著名搖滾樂隊「平客弗洛伊德」的成員:大衛基摩,比如美國運通的主席:肯尼斯切洛特。但是,大衛基摩說他的華德福經歷「糟透了」。在PLANS,我們了解到更多失敗的案例,包括四年級了還無法閱讀的小學生,畢業無法找到工作的高中生等。顯而易見,任何學校都會有一些突出的校友,但評價一個教育體系的好壞不在個例,而是需要學生的大量統計數據。除了華德福自己在1981年在德國發布的一個報告,沒有任何其它關於華德福學生的統計。所以,沒有任何人知道華德福教育體系是好還是壞。

問:送孩子去華德福之前,沒有好好做調查的家長,是否應該被譴責?

答:家長們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東西。華德福展示了漂亮的環境,一份與藝術活動完美結合的課程表,和為學校嘔心瀝血的教職工。如果家長問及「人智說」,華德福的標準回答是:教師會學習,但不會在課堂上教授。但是,這只是表象。從一開始,華德福學校就一直向家長掩蓋華德福教育的真實目的:引導孩子的靈魂得到再生。

問:你們PLANS是說按照華德福教師對我們孩子所作的一切來看,他們都是神秘主義者和騙子?

答:不是。很多華德福的教師是好人,是好老師,他們加入華德福的初衷和家長們一樣。可惜的是,很多教師,跟許多家長一樣,因為同樣的原因選擇了離開。還有一些教師選擇留下,但盡量不參與學校的靈魂拯救運動。還有一些甚至努力去改變學校發生的一切。不幸的是,宿命/再生等觀念根植於華德福學校生活中,以至於這些教師發現很難避得開,甚至可以說是無法避開。所有的華德福學校,包括公立的華德福學校,都被「人智說」信徒掌控,他們的宗教使命是學校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

問:華德福學校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為什麼你們之前沒有人站出來揭露?

答:「人智說」是一種神秘主義,只有入門者才能被傳授其神秘的教義,它是個封閉系統。他們自己出版書籍,從自己人的公司購買學校的補給,自己種菜,自己治病。外人難以了解其真相。在PLANS之前,只有一些來自宗教屆的批評。

華德福的教師通常會聲稱魯道夫史坦納的學說很難,這可能就讓家長難得去了解他的所謂理論;而且,華德福的宣傳者稱魯道夫史坦納為哲學家、科學家。但在校外,「人智說」教徒稱魯道夫史坦納為「神秘主義者」,實際上魯道夫史坦納也以「神秘主義者」自居。顯然,如果稱魯道夫史坦納為「神秘主義者」,會讓很多潛在的家長起疑心。在美國這樣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我們不習慣某個群體遮遮掩掩地傳教。

PLANS的研究者們致力於全面揭示華德福。我們儘力讓潛在的華德福家長們能夠很容易地了解真實的華德福。PLANS是一個無宗教派別的群體,成員具有各種不同的背景和信仰。我們想讓每個選擇了華德福的家長確信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問:華德福是邪教嗎?

答:是否認為華德福是邪教,要看你對邪教的定義,但是,華德福的教師通常會用類似邪教的方式行事。很多華德福家庭的生活與華德福社區結合得非常緊密,以至於他們停止了與非華德福朋友的社交。華德福家長禁止孩子與非華德福社區的小朋友交朋友的案例並不罕見。在融入華德福生活的過程中,很多家庭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但他們並不了解強迫他們按照這種方式衣食住行的根本原因。很多人深入參與到籌款活動中,家長通常會被要求提供越來越多的金錢以支持華德福社區。

華德福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孤立的生活方式。在更極端一些的人智說學校,甚至不允許家庭中的小孩參與校外活動,比如俱樂部、舞蹈課、體育課。對於不知所措的家長,華德福為他們的各種問題準備好了一套標準答案:如何餵養、打扮、教育他們的孩子,什麼時候讓他們上床,把他們的卧室刷成什麼顏色,什麼玩具是合適的什麼是有害的。一些簡單的活動卻被禁止,比如踢球。而華德福教師通常會努力禁止孩子接觸任何電子產品(但往往以失敗告終),特別是電視和電腦,「人智說」信徒認為它們是唯物主義「邪神」的體現。這種禁令會延伸到錄音機和收音機,這使得與非華德福家庭的交往變得困難。家長為孩子拍照的行為也不受鼓勵。

這種對電子設備的禁令不僅僅是意味著華德福小學的教室里沒有電腦,也意味著你的孩子在學校看不到任何一部紀錄片,也不可能從PPT、磁帶、錄像、或者CD等渠道學習知識。普通的華德福教師甚至不願使用投影式幻燈機。一些教師還認為在教學中使用地圖也是不可接受的。

或許有些家庭很喜歡華德福式的生活方式,也為自己和孩子找到了新的心靈之旅而感到興奮,但對於其它家庭來說這種方式太具有侵入性。一些家長完全改變了他們撫養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很困惑。通常家長還被鼓勵帶孩子去「人智說」信徒醫生或者靈舞者處「治療」,但被禁止從「外部」的教練、顧問、閱讀專家等處獲得幫助。

很多華德福孩子沒有打疫苗,而支持打疫苗的家長會被歧視。魯道夫史坦納相信某些疾病是在幫助孩子贖清上輩子的原罪。當孩子發高燒或者病重時,某些家長因為急於成為合格的華德福家長而忽略必要的醫療救護,置孩子於危險之中。

華德福並不僅僅是一種替代教育,它是「人智說」的表象。「人智說」從很多方面看起來與邪教類似,而華德福學校則是「人智說」的修道院。僅僅讓孩子去華德福上學,並不會讓你立刻加入邪教,因為大部分撫養工作並不由邪教行為所達成,而且大多數家長對「人智說」也所知甚少。很多積極的家長在並不知情的情況下為邪教貢獻了自己的精力和金錢。華德福的教師培訓中心可能更應該被稱為宗教講堂,雖然並不是所有華德福教師都成為了「人智說」信徒,但成為堅定的信徒對其事業的進步是一個先決條件。更原教旨的教師會把魯道夫史坦納的每個字都當作聖訓。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微博上看到幼師被黑的那麼慘?
怎麼面對真正心愛的人和反對早戀的父母?
作為孩子,如何理解、體諒和原諒長輩?
你對自己的孩子想給予什麼樣的教育?
兩歲寶寶很倔強愛發脾氣,單親媽媽該不該打孩子?

TAG:蒙特梭利 | 幼兒教育 | 家庭教育 | 華德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