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投名狀》?

看過好幾遍了,但每次看完後都因為劇情太殘酷搞得心情不好


兄弟三人的恩怨架空於太平天國戰亂那段歷史之中,故事是假的,也是真的。而這片子大概是我看過最悲劇的故事了,主要因為三個橋段:

1.攻下城池後,龐青雲所部官兵強姦了兩名女孩,龐青雲要嚴肅軍紀,處死了這兩名跟著自己的兄弟,期間趙二虎勸龐青雲說了這麼一句話:

神TM規矩!可悲的是,這個規矩可能是史實,有關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的成功學雞湯肯定不會提他們這幫人的軍隊所到之處,「無貨不掠,無婦不奸」,自古賊過如梳、兵過如篦已是常識,然而兵比賊更噁心的,我大清也算是開了先河了,更可悲的是,歷史上並無龐青雲,而編劇時不時提「魁字營那幫畜牲」,也讓龐青雲避免了南京屠城,算是把曾國藩之流諷刺個底兒掉。

2.趙二虎對三位大人說,我們會打下蘇州再打下南京,三位大人哈哈大笑,事後龐青雲解釋道:

嗯,都是套路,養匪自重,可嘆我等小民只是他們的棋子,鮮明對比的是第三個橋段

3.龐青雲攻打蘇州,敵我雙方均損失慘重,戰場上一個人在呼救:

戰壕下所有人都沒有理會!而這些人一個個均面黃肌瘦破爛不堪,凍的瑟瑟發抖,講著耶穌分餅的故事,身邊則是呼救者凄厲的呼號,其實那個聲稱「卸了你們腿」的傷兵腿已經斷了……

至於如何評價兄弟三人呢?

趙二虎是個粗人,他的所有道德標準是個義字,幫龐青雲東山再起如是,想救太平降軍亦如是,可能並非他有多慈悲,而是他承諾了要讓降軍活。

姜午陽呢?很多人說他幼稚,是的,他的做人準則就是投名狀的誓言,他經常說「大哥是對的」,但這種觀念也是建立在大家跟著龐青雲越混越好的事實的基礎上的,而非愚忠,他在多次大哥與二哥取捨中的選擇,在事後看來,也的確是正確的。

龐青雲,最複雜的人。他既想飛黃騰達,又在乎百姓生死,他重情重義,又趕盡殺絕,偽善也好,野心也罷,他的的確確是嚴肅軍紀懲處燒殺姦淫者、免除江南賦稅三年,他也的的確確與兄弟妻子通姦,殺了降軍,殺了兄弟,至死想著加官進爵。

整個故事是以午陽的旁白緩緩道來,而那時午陽正被凌遲。我不知道這兄弟三人誰對誰錯、誰善誰惡,我只知道那個朝廷真噁心。


《投名狀》

在豆瓣上,九萬多人評價,只得到了6.8分

(惜分如命的IMDb都給了7.1,你豆瓣這是要鬧哪樣?)

作為全球「四子之一」—「噴子」的原產地(俄國毛子,韓國棒子,日本鬼子,中國噴子)

有些為了黑而黑的同志表示,就是因為不爽,就是要給低分。

史某人真是嗶了狗了,按這麼說你特么失戀了,你就要炸地鐵襲擊中南海了唄?

這樣的危險分子早晚是禍害,我建議廣電總局趕緊把他和諧掉。

另外在送他一句話——食屎啦你

我不服這部片子得低分,首先要說的就是演員。

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這三人飾演的兄弟形象很到位。

比如李連杰,他因為犀利的武打風格受到追捧。

因為經典的黃飛鴻形象而紅遍全國。

卻因為單一的形象和少得可憐的表情而受到詬病。

比如這樣——

這樣——

還有這樣——

近乎一張面癱臉的他,在《投名狀》中演技爆炸。

將龐清雲沉鬱而奸詐,果斷卻又無比掙扎的內心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劉德華和金城武的表演也可以用相當到位來形容。

怪不得有內地觀影的胖友表示,打三顆星送給三兄弟。

為什麼史某人要強調是在內地觀影的盆友。

因為內地的閹割版劇情根本不流暢!

光腚總局向來以毒辣的眼光和犀利的剪輯聞名遐邇。

這部《投名狀》要在國內上映,也並定要先挨上一刀。

一部126分鐘的長篇電影,硬生生的給砍成了110分鐘。

所以說,論刀法,什麼駱冰、聶風、傅紅雪,我全都不放在眼裡。

我史某人只服光腚局!

比如原片中一句「搶錢、搶糧、搶女人!」

硬生生的讓大天朝那幫人才們改成了「搶錢、搶糧、搶地盤!」

一幫窮比有飯吃就夠了,搶地盤幹啥啊?作死啊?完全是兩個意思好伐?

閹割片中三兄弟結義的片段直接略過了投名狀。

「立投名狀,兄弟結義,各殺一個外人,斷絕後路,以示忠誠,從此,兄弟的命是命,其他的皆可殺」

這是原片的話。

一部完全沒有「投名狀」的《投名狀》換做是誰會給高分?

刪動作,減劇情,還能指望被閹割後的片子能夠遵從願意嗎?

還能指望觀眾能夠流暢的看下來嗎?

劇情都不流暢,給個狗屁高分啊?

還有,俺肯定不會告訴你原版電影有露點鏡頭,打死我我也不說!

另外,《投名狀》中對愚昧清廷的諷刺和對人性的解讀(其實全是再用古代的背景講著現代的事情)

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史某人略說兩個:

1、村中跟出來的兩個小兄弟,強暴了城中的女人。

氣壞的龐清雲說出了這樣的話。

「從那天起,我就發誓,如果我做主,這種事絕不會再發生,你們投軍是為了不讓別人欺負,現在我告訴你,不光你們,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能被人欺負,我們要做的是這樣的大事!」

是最後的龐青雲變了嗎?

其實只是二虎,午陽一直蒙在鼓裡而已。

龐青雲一直說兄弟們都死光了,似乎他是一個特別重情義的人。

但試想,什麼樣的人會再戰場上看到兄弟們一個個的死去,自己卻選擇了裝死而活了下來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無論是以前一千六百個弟兄,還是現在的隊伍。

其實只是龐青雲實現心中野心的工具,如此而已(雖然他的野心是為了百姓)

當今又有多少同志是這樣子呢?

表面上說著自己如何如何重情義,怎樣怎樣的視錢財如糞土(實際上和龐清雲差了十萬八千里)。

背地裡卻干著為了為了錢財出賣朋友的勾當。

對這樣的,史某人向來都是直接一口老痰乎他臉上,絕不慣著!

2、龐清云為民請命,受到慈禧嘉賞,最後卻暴屍街頭。

江南歷來是朝廷的財稅重地,大戰之後更是民不聊生。

龐青雲以戰功為百姓請願,超出官場傳統邏輯,也確實侵犯到了朝廷的利益。

外加龐清雲起於行伍,沒有任何派系和背景,更沒有慈禧的信任。

功高震主+侵犯朝廷利益=作死,落得橫死街頭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無論是龐清雲,還是二虎、午陽二人。

他們都以為這世界像自己想像的那麼簡單。

龐清雲以為只要有了朝廷的認可和地位便可以為百姓謀福利。

趙二虎以為只要有了兄弟的情誼,就不會再有其他繁瑣的事情。

姜午陽以為只要是對的事情,做了就是對了。

然鵝,事實證明,他們全都太年輕了······

這世上的事情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也沒有絕對的答案。

或許,沒有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

這個片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看起來會更有味道。

會更加深切的體會到片中人物複雜的情感。

最後,不得不說一說這個片子最渣的地方——場景和群演。

有些大場面的戰爭戲很沒誠意。

一部07年的片子,戰爭場面竟然和94年的老三國不相上下。

不知道該說群演沒品還是拍攝和剪輯沒有誠意。

成群的「騎兵」遛彎和兩方士兵笑著「互摸」往上懟。

我已經完全想不出借口給這些圓場了好嗎?

這小哥都快死了還這麼高興

另外,我史某人以人格擔保,你就是在下面給我留多少留言。

我也不會告訴你露點鏡頭在哪,就是這麼正直。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刪減版有點對不起男神金城武,最後的凌遲表演太細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0MjUyNTQ0.html?x


07年賀歲雙雄——《投名狀》與《集結號》。好奇當年這兩部電影是怎麼過審的。

9年過去了,再未見到。


姜午陽下令放箭,短暫的沉默後,清兵們閉上眼,大叫一聲,射出手中的箭,姜午陽一遍遍喊著放箭,清兵們瘋狂了,瘋狂地放箭。背景里傳來凄厲的尖叫,清兵們有人哭了,有人吐了,有人直接把手裡的箭扔了。龐青雲背過身,閉著眼留下了眼淚。趙二虎在拚命地掙脫鎖鏈。

一切是那麼瘋狂,我的情緒也終於崩潰了。

「人類對自己的同類是多麼殘忍。」這句話的感覺從來沒有這麼強烈。

以前,我常常在書上看到殺降的情節,沒有什麼感覺,但以視覺的形式在面前出現時,完全的被衝擊到了。書上雲淡風輕的幾句話,背後有著多少血和淚。人類為什麼總是對在眼前發生的事有所觸動而對沒有看見的事充耳不聞?

可能歷史太遠了,與自己毫無關聯。很早就在歷史書上看到秦軍坑殺趙軍四十萬,當時只是在想人真多啊,但從來沒有想像過,那是一幅怎樣的場景。如今不過是殺死了四千太平軍,戰前的壕溝被戰後太平軍的屍體填滿。人的生命真是卑微啊。這樣的事,離我們真的很遙遠嗎?二戰離我們不過幾十年,如今世界的其它地方依舊發生著戰爭。無論在什麼年代,無論在什麼地方,人類對自己的同類一直這麼殘忍。

看到這裡時,我也不理解龐青雲,龐青雲儼然成為一個反派,殘忍、冷酷。可整部電影看完,才發現龐青雲背負了這麼多,他是一個孤獨的人,他在身處的那個時代苦苦掙扎。

「大哥是對的。」龐青雲說,四千戰俘不能不殺,沒有糧可以養活他們,也不能放了他們,這些人拿起槍就是兵,只能殺。有人說,劉德華演的是一個反派,可在這個故事裡哪裡有什麼反派?龐青雲是一個堅忍的人,有謀略、懂取捨。對錯無關道德。趙二虎和姜午陽生性憨厚、重情、重義,所以他們不會理解龐青雲。龐青雲在電影的一開始從死人堆中爬出來,他裝死才活了下來,可見其生性之堅韌,為什麼對於成功了的人叫做隱忍而對於失敗者叫做苟且偷生呢?龐青雲出身清軍,更懂為官之道,但他不同於居於廟堂之上的官員,他有更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可以為了整頓軍紀殺同村的人立威,他可以犧牲這四千人為了救南京城幾十萬人、幾百萬人。

這段時間剛好看了《曾國藩》、《胡雪岩》、《慈禧全傳》這幾本書,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描述這場戰爭,也讓我對這部電影有了更深的感觸,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曾國藩》講的是曾國藩招募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的事,這本書是站在戰場最直接的當事者的角度敘述,因此對清軍、太平軍、戰爭狀況有著比較詳細的描述,電影的開頭,龐青雲因為魁字營的袖手旁觀而全軍覆沒,這在清末對抗太平天國時常常發生的,不同的軍隊各自為戰,都想保存自己的實力,而且相互爭奪戰功,尤其傳統的綠營與大臣招募的兵勇矛盾最深,正像電影中的魁字營與山字營的激烈矛盾。但這本書視角遠離朝廷,對清政府內部核心當權者的敘述不詳,不能清晰的看到真正當權者的態度、考量和想法,畢竟真正的戰爭走向、政治走向是由北京城裡的那群人決定的;

《慈禧全傳》則與《曾國藩》互補,講述了在這段時期中遠離戰場、宮廷內部的政治爭鬥,其它地方不太平,北京城內更不太平,可以站在帝國當權者的角度看待這場戰爭;那些廟堂之中的官員們為什麼說龐青雲不懂為官之道?因為龐青雲不懂揣度上意,不了解當權者的真實想法,「朝廷怎麼放心把兩江放在一個外人手中?」,而曾國藩就懂,他懂盈滿自溢,他懂激流勇退,他「明哲」,所以他能「保身」。

《胡雪岩》講的是清末商人胡雪岩藉助這場戰爭迅速發家的故事,這是站在戰爭的後方,即平民的角度,看待這個歷史時期,雖然對戰爭直接的描述筆墨不多,但這正是當時更多平民生活的寫照,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窺見這場真實的戰爭;電影中龐青雲勸二虎和午陽投清軍,他知道在這樣的年代,要想不讓別人欺負,要想生存,要麼當匪要麼當兵。龐青雲激勵士氣時,喊的口號是:搶糧、搶錢、搶女人。這是多麼真實。匪和兵有什麼區別?兵比匪更兇殘,每攻一城,便搶一城,屠一城,當時的百姓更害怕的是兵。但龐青雲不一樣,當他的兩個手下強姦了民女時,他毫不留情殺了他們,他說,別人能這麼做,我們不能這麼做,要不然我們和魁字營有什麼區別?

他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我做官的的時候,在街上看見一個捕快,抓住一個窮人就打,打到遍體鱗傷,渾身是血,沒有任何理由,就是因為他窮,而這個窮人沒有任何怨言,好像一切都是天公地道的,從那天起,我就發誓,如果我做主,這種事就不能發生,你們投軍是為了不讓別人欺負,現在我告訴你,無論任何人,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能讓人欺負,我們要做的是這樣的大事。」

畫外是姜午陽的聲音:「直到那一天,他才終於說出了他心中的未來。要是我能為這未來死,該有多好。」

在他派人殺趙二虎時,他對著桌旁的空位自言自語:「我跟你說過,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我是對的,我剛從京城回來,我為我們的百姓免了三年的徵稅,我向你保證明年,每一個百姓都吃得飽,你遲早會明白,小七、狗子他們的死是值得的,蘇州的四千人死的也是值得的,你,你,也是值得的。」

電影的畫面在二虎被殺的過程和龐青雲獨白的特寫來回穿插,他這番話說完,二虎徹底的死了,二虎死前還在說著大哥的名字,記掛著他。大門外,姜午陽還以為是因為女人,龐青雲才要殺趙二虎,高喊著:不要殺二哥,嫂子已經死了。

二虎的死真的是值得的嗎?他心愛的女人的死也是值得的嗎?他為了自己的理想、政治抱負已經犧牲太多太多了,可是沒有人能理解他,他是如此的孤獨,一個人掩面痛哭。

電影中有一幕,龐青雲獨自走在結了冰的河面上,他說:「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你說我能走到對岸嗎?」相比他的兩位兄弟,他更有遠見,可那些廟堂之中的人卻笑他不懂為官之道。

龐青雲以為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了,他一步步走向受封的高台,他笑了,他眼裡滿是希望,卻不知道某處已經伸出了一支槍,在炮聲隆隆中,他倒下了。他死前在想些什麼呢?我想,他為自己理想破滅滿心絕望的同時,他也解脫了,他不用再背負那麼多了。他笑著對姜午陽說:「投名狀,快」。

龐青雲終於敵不過時代、敵不過命運。

所有人都死了。我想到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在他的劇中,結局也是所有人都死了,莎士比亞最偉大的的是他的悲劇精神,與命運抗爭的悲劇精神,不是悲觀,不是悲慘。這部電影不也隱含著這樣一種西方式的悲劇精神?龐青雲用自己方式在孤獨地抗爭,抗爭自己的命運,抗爭自己的時代,終於倒在了自己的理想前。

龐青雲想要克服這個時代,可終逃不出這個時代。他背負了這麼多,他是這樣的孤獨。


對敵人的承諾

鼓吹誠信的《投名狀》居然開起了不講誠信的玩笑:預告片的「搶錢、搶糧、搶娘們」變成了公映版的「搶錢、搶糧、搶地盤」,公然破壞商業規則、貨不對碼、毫無信義,影迷目瞪口呆:好霸道的審查剪刀!管你怎麼拍,隨我怎麼剪。

影片的不足顯而易見:莫名其妙地讓一臉苦像的徐靜蕾出演禍水紅顏,毫無說服力;諸多細節、包括服裝道具的失真和滑稽可笑,戰爭場面不夠震撼。投資在片酬上花得太多,不請劉天王又怕票房沒有保證,望眼欲穿的南京大戰只好走走過場----

《投名狀》再一次表明大陸電影體系(包括審查制度)、製作團隊和好萊塢在整體上的差距。但我真正想說的不是這些。我想說的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看一遍這個電影。

屍山血海堆砌的《投名狀》,隱藏不住一片脈脈溫情:繼美化獨裁的《英雄》和奇爛無比的《無極》等垃圾之後,有個叫陳可辛的導演終於不再把觀眾當傻瓜,試圖講述一個值得講述的故事,徹底戳穿為窮人打天下的彌天大謊,表達對契約精神的終極渴望。

國人從古至今的悲劇在於:需要赴湯蹈火、同舟共濟的時候,什麼承諾都敢許,因為不必兌現,一切都是海市蜃樓。更大的悲劇在於:無數群眾演員出錢出力賣命上演這一永不落幕的大戲!沒有契約精神建構的誠信文化,國人只有兩種選擇:要麼上當,要麼騙人;騙人也許不會成功,被騙肯定處境悲慘。

一切的落後最終要歸結到哲學的貧困、文化的落後:

上對下不守誠信,官對民不講誠信,因為不守誠信並不會立刻受到懲罰,有立竿見影的豐厚回報。而一旦弱者強大到擁有要求講誠信的資本,因為失望和憤怒,暴力成為唯一的選擇,沒有談判的容身之地。只能又推倒重來,周而復始地陷入誠信危機,誘發暴力革命。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缺乏誠信的瞎折騰的歷史,社會運營成本太高,進步異常緩慢。

內聖外王、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家庭倫理比附政治倫理、以德治國,效忠皇權淹沒了對自由、平等的追求,無法形成以契約關係為基礎的公民社會,只能是以個人關係為紐帶的人情社會。

看到二哥拼著老命都要去捍衛對敵人許下的諾言,三弟哭著喊著不顧一切地要去兌現投名狀,觀眾能夠體會到導演的良苦用心嗎?一個人或一個集團對敵人背信棄義,同樣會對自己人痛下殺手。

出於權益之計破壞神聖的契約,而又不受應有的懲罰,契約就成了弱肉強食的絞索和卑鄙者暢通無阻的空頭支票。

感謝陳可辛!《投名狀》證明在收回投資,並進而盈利的巨大壓力下,導演在題材選擇、價值取向上,仍然遊刃有餘,用不著像《英雄》一樣無恥地歌頌暴君,向權力獻媚。

陳可辛刻意將影片的高潮背景設置為「蘇州殺降」事件(太平天國蘇州保衛戰),當然有他的理由。他究竟要喚醒人們怎樣的回憶?

蘇州保衛戰里的二哥是一個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名字:戈登,洋槍隊(美其名曰常勝軍)第三任管帶,雙手沾滿太平軍鮮血的劊子手(「惡貫滿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蘇丹起義軍打死」);背信棄義的大哥則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李鴻章,時任江蘇巡撫,非常欣賞而立之年的戈登少校:

「看這個英國人戰鬥,真是疲憊的眼看見美景,沉重的心喜獲甘露……如果有什麼能和曾國藩的學識一樣讓我敬佩,那就是這個英國軍官的指揮才能。」

1863年11月中旬,蘇州保衛戰激戰正酣。素與太平軍主將慕王譚紹光不和的納王郜永寬等四王、四大天將,與江西贛鎮總兵程學啟秘密定下降約,後者承諾保證郜及部下性命,戈登居間做保,雙方都認為他最講信用。納降得到了李鴻章的認可。

12月4日,郜永寬刺殺譚紹光,李鴻章順利拿下蘇州,設鴻門宴殺了八個降將。與此同時,淮軍在城內大開殺戒。與電影中表現的一樣,已經解除武裝的數萬太平軍將士被屠殺。戈登勃然大怒,認為這是最無恥的背信棄義,提著洋槍到處找李鴻章,要和他決鬥以挽回自己的名譽,並下達最後通牒,要求李鴻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勝軍進攻淮軍,將蘇州還給太平軍。同時給英國駐華公使布魯斯寫信,要求英國政府出面迫使李鴻章下台。

上海的外國領事館官員代表列強及所有外國僑民簽署了一項嚴厲譴責李鴻章的決議,指其「殺降」是對人性的徹底背叛,列強很可能不會再幫助清政府,撤回洋槍隊。

殺人如麻的李鴻章萬萬沒有想到,這點「小事」會激起老外如此強烈的反應,釀成重大的外交事件,趕緊四處疏通、上下打點。朝廷賞賜下來,戈登被封提督,賜穿黃馬褂,戴孔雀花翎。戈登向英國公使布魯斯提交辭呈,被再三挽留。戈登拒絕接受李鴻章的萬兩白銀的賞金和朝庭的一系列封賞:「由於攻佔蘇州後所發生的情況,我不能接受任何標誌皇帝陛下賞識的東西。」

殺降事件引發的滿清外交危機,是兩種文化觀念撞擊的結果。英國的崛起,端賴1215年制定的《大憲章》和建立在契約文化上的公民社會。沒有什麼比背信棄義更糟糕的事情了。

不兌現對敵人的承諾,實質上是對原則的踐踏。充滿恥辱的近代史表明,聰明的善於靈活掌握的國人,根本就不是古板的按原則辦事、講究信用的老外的對手。後者以不守信用、破壞規則為奇恥大辱,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社會運轉的成本,卻屢遭愚昧的國人的嘲笑。

30年之後,日清海戰爆發,滿清巨資打造、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被聯合艦隊打得全軍覆沒,被迫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落後的文化結合堅船利炮,只是讓慘敗更為醒目。

哪怕是對敵人的承諾也必須兌現,這就是《投名狀》帶給人們的啟示。


三位主演很帥。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走著走著突然就想起了劉德華,李連杰,金城武演的投名狀。剛又看完一遍,說不出的無助和內心的迷茫。每個角色又是生活中真實的我們,為了最初自以為是的夢想,走著走著卻已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最後都不能確定最初的夢想是否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金錢?權勢?女人?其實還是為了自己的自由。

三大主角角色分明,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生活中的我們。路在腳下,行走的時候,不能只注意前方,也應該注意腳下和身旁。


又刷了一遍《投名狀》這次好像是未刪節的,因為真的是投名狀,不是擺盆香磕個頭就算是兄弟了,而是一起殺了人的歃血同盟。記得當年看的時候還奇怪投名狀怎麼沒有殺人?水滸上可不是這麼說的!原來那時候上映的是刪節版。依稀記得當年電影公映的時候,一片的討伐聲,說電影投資那麼多,都給演員拿去了(李連杰當時的片酬是一個億)。如果那些當年罵過這電影的人看到近些年的電影市場,會不會覺得自己罵早了?

說回電影,故事主角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女主徐靜蕾。三兄弟從一百多人的草莽最後翻身做了正規軍,尤其是老大龐青雲雖然名利雙收最後卻兄弟反目,當然作為一個資深劇透人,我不會告訴你最後四人都掛了。是不是挺慘的?還有更慘的呢,導演陳可辛拍片投資兩億多,不算宣傳,最後票房也是兩億多,據說三億打底可以收回投資,所以他和投資人是最慘的。記得當年出了四部電影,比較有名氣,網上還編了個順口溜:看完《蘋果》發現男人靠不住,看完《色戒》發現女人靠不住;看完《投名狀》發現兄弟靠不住,看完《集結號》發現就連TMD的組織也靠不住!當然,當年的最大贏家是《集結號》很主旋律,不過很不馮小剛,已經沒多少印象了。

故事就不多講了,就說說人物。先說龐青雲,有膽識有魄力,我喜歡。原來是清軍的將領,級別不知道,起初打太平軍一千六百多人被團滅,自己裝死逃過一劫,被徐靜蕾救了,然後愉快的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內容自行腦補。再後來遇到趙二虎和姜午陽,一起搶了太平軍軍糧,後來又被清軍截胡。龐青雲不願意做一輩子的土匪,慫恿趙和姜一起投軍,三人立了投名狀後投了清軍,開始了打怪升級撿裝備的生涯,最後功成名就,但是因為朝廷容不下趙,痛心殺了趙,而自己則死在了刺客和三弟的手上。

投清軍第一站打的是舒城,八百人對戰五千人,立了軍令狀十日打下,看得也是熱血沸騰。不過,導演還是理性了點,給他加了一千五百人的兵力,不過這一千多人主要是觀光團,有事的時候沒打算真上。八百人對陣五千,而且是兵力武器裝備較大懸殊上打的,基本就是送人頭的生意。不過,備不住主角光環,五千多人的太平軍被打亂,一千多觀光團看有漏撿就衝上來幫忙了(搶功了)。值得一提的是開戰前,龐青雲需要兩百人的敢死隊帶頭衝鋒,說白了就是堵槍眼用的,姜午陽帶頭組成了敢死隊然後才有了舒城大捷,干大事就要幾個這樣的手下。

當然這一段,一直被詬病的是太平軍五千多兵力,裝備齊全的情況下被兩千多人,尤其是前面的八百人打的找不著北,這主角光芒未免太刺眼了些?為什麼一開始大炮不用,而且火槍隊沒有步兵守候?個人認為,之前沒有動用大炮是因為沒有必要,那個時候槍支彈藥應該是比較珍貴,再說開始打的都是步兵,本以為火槍隊可以輕鬆拿下。還有就是顧及到那後面的一千五百人的後援團,投鼠忌器。大炮是打騎兵用的,後來被大力士龐青雲給拆了,也正是因為大炮被廢,後面的那一千多看熱鬧的才肯出手。關於火槍隊沒有步兵協助的,要麼是輕敵,要麼就只能說導演讓這麼乾的,咋地了?沒毛病。

蘇州圍城,龐青雲找仇家何魁借糧,約定打下南京分他一半,然後何魁就真信了。不過這一段殺降四千人,最後和趙二虎產生隔閡,也為以後趙二虎被殺埋下伏筆。當然也有值得玩味的地方,四千人不能收編一定要痛下殺手?

很多人覺得龐青雲太狠,當年我上高中買的盜版光碟看的,對這一段也比較不理解,現在想來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四千人而且都是青壯年,沒有吃的,不肯收編,留下來的結果就是匪患或者反叛,不管哪種結果都不是龐青雲想看到的,所以他選擇了殺。趙二虎太重義氣,草莽出身,不懂這麼多的道理,所以執意要給這些人糧食並且要放了他們。姜午陽選擇相信大哥,一直說:大哥是對的。然後閉著眼下令射殺手無寸鐵的降兵,當然執行的弓箭手也都表情痛苦。龐青雲雖然夠狠,不過後面轉身的時候也是哭了,人非草木呀。

攻下南京,龐青雲高官得做駿馬得騎,不過朝廷不放心他,畢竟手握重權,尤其是他的二弟趙二虎,之前蘇州的聚眾叛逃,而後私分軍餉,每一條都是重罪。朝廷容不下他,於是龐青雲做了這個劊子手。對了還有三個老戲骨,也是出彩的很,尤其是後面那個「你山字營姓趙呀!」霸氣撲面而來。其實這裡已經暗示了龐青雲的下場,那個陳大人說,龐青雲因為沒有加入任何派系所以受到重用。不過也正是因為沒有加入任何的派系,所以被搞死而沒人護著。打仗,你可以靠兄弟,不過想要在朝堂上坐穩,最先要做的就是站隊,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個道理龐青雲不懂。陳大人似乎有意想要拉他一把,他沒有領情。龐青雲雖然有能力,不過在政治舞台還是太嫩。

趙二虎沒什麼可說的,有能力,有人心。蘇州說要走一呼百應,殊不知自己犯了軍規,那時候龐青雲沒有動他,出於兄弟情誼,也出於戰時需要,朝廷那邊也是睜隻眼閉隻眼,秋後算賬這種事情趙二虎不懂,以至於最後是誰殺了自己都還不清楚。臨死前以為是何魁下的殺手,還喊著大哥,為沒有保護大哥而愧疚。他不知道,大哥坐在客廳里,正在給他送行。趙二虎重義氣,我想即使知道自己被綠了,也不會拿龐青雲怎麼樣。而後面何魁想要挑撥他的時候,他只是冷笑。趙二虎一定要死嗎?他本打算回去的,讓他卸甲歸田不行嗎?龐青雲殺趙二虎一方面是考慮朝廷,另一方面怕是擔心以後如果趙二虎真的做出對朝廷不利的事情,自己也被連累吧。

姜午陽,其實還是比較喜歡這個人物的。剛開始打舒城,要二百人的敢死隊,二話不說站出來身先士卒。他對大哥除了義,更多的是敬仰,大哥是他的偶像。電影中一旦大哥和二哥出現對立,他總是幫大哥說話,他知道龐青雲是做大事的人,立軍紀,他殺了同鄉狗子,而狗子臨死前反覆質問姜午陽」你怎麼跟我娘說「,以及最後被殺前「不要告訴我娘」,很值得玩味。後來的蘇州殺降,為救二哥殺了看自己長大的嫂子,姜午陽是一個出色的執行者。雖然一直支持大哥,但是最後二哥被殺,他還是固執的選擇服從當年的投名狀,「兄弟殺我兄弟者,必殺之」,他知道大哥不信投名狀,那麼為什麼自己卻一直固執的堅守這個信條?殺了大哥,當了替罪羊被凌遲,也是可悲。(看著一段的時候,是不是想到了《中國合伙人》,還好這次陳導收回成本還小賺一筆。)


《投名狀》毫無疑問是部男人戲。

好在這部電影是9年前的產物,待到今日上映,恐怕要被被網路的女權主義者筆誅墨伐。

看看劇中總計出現的三位女子吧:

第一位揚州瘦馬出身,有婚內出軌記錄,沉迷物慾,最終結局與潘金蓮類同,被殺之祭夫。

第二位村裡的封建老太太,在對抗官兵搶糧過程里,被槍殺。其中過程,拿如今網路吐槽思維來衡量,倒是頗有作死嫌疑。

第三位蘇州城裡的富家小姐,和僕人一起被山字營的士兵強姦,跳河自殺。

咳,你說這不是證明導演的大男子主義,歧視女性傾向嗎?

但即便如此,其實我仍然覺得女性可以看看,畢竟除了少數不婚主義者,身為女性,總要和一個男人過上幾十年日子,對男人多做些了解還是應該的。

這部戲用三個人物,展現了男人的三個形態。

一曰抱負。二曰義。三曰情。

抱負自然說的是龐青雲。

一開始的龐青雲是這樣的。作為一營將領,全軍覆沒,靠裝死才能存活。落得混跡於鄉里,苟活於世間。此時的他,身為戰敗之將,前程抱負這些存在可稱得上蕩然無存,無限接近萬念俱灰的狀態。

萬幸的是,他碰到了兩個人。

重情好暖男,姜午陽。

土匪村頭號敏捷帝,擅長刺殺。據路邊社說對大嫂有些朦朧的好感。

耿直義氣帝,趙二虎。

土匪村實權派老大,講義氣重信諾,若在宋朝,梁山好漢就應該是109個了。

三人結為兄弟,幫助朝廷剿滅長毛反賊,還世間太平,位居高位,成為世間美談。

不好意思,以上劇情那是三國演義。在投名狀里,情與義皆在,可惜的是,這兩位碰到的是龐青雲,雖與玄德公同有匡扶社稷的抱負,但底線就實在差勁的很。

男人的抱負與實現

創業階段,野蠻成長,為了企業生存,不擇手段算是常態。畢竟創業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求得只是一線生機。

龐青雲的一切合理與不合理行為,都可以用他的抱負去詮釋。

加入土匪村,搶劫太平軍糧隊時,在關鍵時刻出手,成為領導層,並且送出官靴,拉攏姜午陽。

在官兵搶糧這個適當時刻,拋出投軍這個方案,拉著土匪隊伍,回去找老領導。有自己軍隊的將領,和當初全軍覆沒的敗軍之將完全不同,這時候的他才有談判的籌碼。

以上稱的是步步為營,心機算盡。

而在攻蘇州的過程里,殺俘,是為了避免因為糧食不夠,而帶來的隱患,影響他拿下南京的大計。

殺違紀士兵,

是因為土匪村裡的人,對當年那個敗軍之將,是翻盤的助力。但在他有了八營士兵,有了五年赫赫戰功,村裡的不良作風,不講紀律,只知人情,就是他政治生涯的污點。這是個有抱負的政治人物,不能迴避的矛盾。

其後殺趙二虎,也不過是這個矛盾點的進一步激化後的產物。

如果沒有投名狀那個誓言,如果把生死之爭去掉,換成企業里的利益之爭。

我們會發現,在現實的商界里就存在許許多多這樣的故事。

所以龐青雲只是一個有宏大抱負,且有能力去實現的人罷了。

他的所謂不擇手段,是所有這樣的人物都具備的。是在如履薄冰,步步驚險的強壓下,為了避免風險而去做的。在一般人看起來,可能會有些神經緊張,反應過度。但他們這樣的做的原因。真的只是因為想儘力控制風險罷了。

這樣的男人,其實相當不可愛。不是擇夫佳選,當情人倒是可以。

男人的義氣與勇氣

趙二虎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是相當吃得開,在亂世他的成就可能會低於龐青雲一線。畢竟心思不夠細,手段不夠狠,反應有點慢。

在和平年代,他的成就可能不下於甚至超過龐青雲。

因為他講義氣,無論是對兄弟,下屬,還是對手。他都是個肯信守承諾,替對方著想的人。

肯孤身入城勸降,也是為了避免傷亡過大。所以以身犯險,擔得上是大勇之人。

即便與兄弟反目,他也二話不說,前往營救。

試問?這樣的朋友誰不願意交?這樣的老闆誰不願意跟?這樣的生意夥伴誰不願意合作?

不過,他同樣不是女性擇夫佳選。

女人出軌,無非是生理和心理有一項無法得到滿足。

趙二虎這樣的人,心太糙,選這樣的男人,生悶氣不會少。

雖然比龐青雲靠譜一些。

男人的情

姜午陽重情。

重情的人懂得感恩。

龐青雲一鞋之恩,他就處處回報。

用投名狀來結義,然後投軍是他給的建議,後果是幫龐青雲破局。

敢死隊他來主動沖陣,也是為了避免兩個哥哥犯難。

兩位哥哥發生矛盾,他為了粘合,一直努力付出行動。

即便兩個哥哥自相殘殺,他也想去做點什麼,最終居然想把嫂子殺了。

他以為是因為嫂子,二人才會變成生死之敵。他會這麼想是因為他這樣的人重情,所以認為二人變成如此,也是為情所困。他哪裡能理解得了龐青雲的抱負和心思。

但這樣的人,卻是女人擇夫最佳人選。

古語云: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這個情,可不是指能讓姑娘發情,那是荷爾蒙分泌,是靠臉和肉體。而是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牽絆。

有抱負的男人太多,有義氣的男人也不少。但真正重視感情的男人,真的不算多。

咳,雖然這樣的男人,有時候是挺幼稚的。

----------------------

投名狀毫無疑問是部好電影,我對豆瓣評分嗤之以鼻這部片子也占其一。居然只有6.8,不給到8分左右,我是很驚訝的。國外看不懂裡面的厚黑敘事,廟堂之爭還能理解,國內為何也看不懂呢?豆瓣終歸是太過於文藝,清新了。這種偏黑暗題材的難受青睞。在我心裡,這片子不下於天國王朝。

即便為了黑暗的劇情,整體色調偏壓抑,沉鬱,但仍然有許多漂亮的鏡頭。

考究的戰爭描述。

更何況,魏宗萬,王奎榮,顧寶明三人同窗上演廟堂政爭,這樣級別的演出恐怕也是很多年才有得一見。

我想《投名狀》的反響平平,還是在於故事本身過於沉重了。

那個年代的觀影群體,對血腥畫面還不適應,即便廣電總局已經切掉不少。

對這種悲劇內核,圖畫刻意處理壓抑的電影同樣是年輕觀眾無法接受。那時候中國的主流上網群體也是20歲左右。

我初看這部電影尚且年輕,也是非常不喜。但在社會歷練數年,方才能品出其中妙處。

在影片開頭:

有這麼一個三角鏈。

強盜村,搶的軍糧是太平軍的。

搶強盜村糧食的,是朝廷,是清軍。

為什麼不是清軍搶的太平軍的軍糧,而是盜匪村搶呢?這個開頭真的很有趣。

我很喜歡這麼一個開頭。

我也很喜歡電影的結尾:

趙二虎死於義

他在死時,還認為自己是被和魁暗算,他是為了救自己的大哥龐青雲而死。

龐青雲死於抱負

殺他的人,正是權力巔峰那群人,他的抱負在那些人看來,是不合時宜的,所以他死了。而同樣為了他的名聲和抱負,所以他臨死前對姜午陽說出『投名狀『三字。因為他不想讓人知道,他是被政敵所殺,他寧願讓人知道,他死於個人恩怨。

姜午陽沒死

大概是像他這麼有情的人,導演也不忍心拍出他死的畫面。當他高舉刀刃,向天高呼:殺龐青雲者,姜武陽是也。即便是那麼陰沉的雨天,血水橫流的兇殺現場,我卻在他這麼個兇手身上看到了一絲溫暖。

陳可辛用了非常高超的敘事技巧,和他特有的美學,升華了刺馬這個故事。

-----


因為劇情而能讓人情感波動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而《投名狀》就是一部好電影,因為它拍出了真正的悲劇。

看見男朋友和他表妹牽手逛街扭頭就走都不問一句的叫做矯情;自己手下一大堆非要親自上場和人PK最後被打死的叫做傻逼;副手面相猥瑣擠眉弄眼各種小動作硬是看不見被害死的叫做沒眼力價:這些都不叫做悲劇。

而每一個人都沒有做錯,最後的結局卻是沒有一個好下場的,這叫做悲劇。

這才能泛起人們最大的同情,以及最深的無力感。

而《投名狀》,就是這樣一部好電影。

—————————————————

以上的回答是幾年前的觀後感,當時只想著抖機靈,所以給了個很玄乎的答案,到現在自己都看不過眼,所以重新編輯一次。

首先立論,《投名狀》是我心目中三大國語片遺珠之一,這幾年重看幾遍,越發喜歡。

暫且碼住。


~~~~只感謝不點贊的都是耍流氓~~~~

亂世,死生有命

根據清末四大奇案「刺馬案」改編而來的《投名狀》一開場就是鶴川伏擊戰失敗後龐青雲(李連杰飾)的兵因為魁字營何魁在伏擊戰中作壁上觀而全軍覆沒,龐青雲通過裝死才得以從死人堆里爬出來,青山若得在,還怕沒柴燒嗎。如果不是後邊才明白龐青雲裝死是為了回來實現自己未實現的抱負(抱負還挺偉大,後邊解釋),那觀眾對他的裝死必定是一片唾棄和謾罵。在他爬出來那一刻,視野所及之處橫屍遍野,所有的資本和努力都因為這一仗而付諸東流,那一刻他萬念俱灰,覺得「自己已經死了」。

後來一個叫蓮生(徐靜蕾飾)的女人出現改變了龐青雲。兩人相遇也是機緣巧合,一個從「匪窩」里離家出走,一個剛從戰場中逃了出來。兩人在逃時路過一個因為戰爭而荒無人煙的村子,龐青雲此時餓的昏倒在地,是蓮生把他救了起來在一個廢棄的小屋子裡給他熬粥,蓮生此時還只是他的救命恩人。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在那個廢棄的屋裡龐青雲偎依在蓮生的懷裡(也發展太快了哇)喝著粥,訴說著一個失敗者的故事,這讓龐青雲覺得「他還活著」。龐青雲也知道了蓮生的身世命運,知道了她是土匪頭子也就是後來的結拜兄弟趙二虎(劉德華飾)的女人。揚州瘦馬(就是找一些漂亮的小女孩,教她們琴棋書畫,養成閨秀,長大後賣給富人做妾),蓮生本也是一匹「瘦馬」,在以後極有可能成為豪紳的妾而過上富貴體面的生活,儘管為妾。後來在她十五歲剛要賣出去的時候,和他玩的很好的朋友趙二虎把她擄走做了壓寨夫人。通過蓮生和龐青雲兩人之間的對白,可以看出蓮生對自己的現狀並不滿意,她不想自己成為一個壓寨夫人,因此他對趙二虎還談不上愛,不然不會好幾次出逃,他只是覺得趙二虎是個好人(好人!!!),既不懂她,也給不了她真正想要的生活,可龐青雲懂她。兩個對命運同樣不滿的人就那樣相互偎依著徹夜長談(呵呵!!!)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就是這個女人,後來被與趙二虎,龐青雲結拜為兄弟的姜午陽認為是「亂我兄弟者」而必殺之,這是後話。待到天明,蓮生連告別都沒有就離龐青雲而去,也是,本來就是萍水相逢的一夜情,相逢那又何必相識呢。於是龐青雲嘆了一聲後稍作休整也離了廢棄屋而去。本以為兩人就此天各一方,沒想到後來在匪窩裡還是再次相遇了。

龐青云為了生計在街上典當了自己的一身盔甲後遇上了來招募打手的土匪二當家姜午陽(金城武飾)。兩人也是不打不相識,姜午陽看上了龐青雲腳上那雙軍靴,想過去搶,兩人扭成一團打將起來,姜午陽發現龐青雲很能打於是叫他入了匪窩,當然也就和蓮生再次相遇。在一次龐青雲跟著這些土匪打劫太平天國的軍糧中他捨身救了姜午陽一命,從這以後姜午陽對救命恩人龐青雲言聽計從,次次擁護大哥的決定,對大哥的任何決定從來都不懷疑。姜午陽和趙二虎不同,趙二虎重情重義,義薄雲天,性格耿直,覺得「天大地大沒有兄弟情大」。可姜午陽就認理,誰救他誰就是他的再生恩人,只要恩人不背棄自己,恩人那就是完美的。在這次搶糧中龐發現這些土匪各個能打,如果能招安他們入軍那必是自己東山再起的好幫手,於是在一次清軍進村掃蕩後龐慫恿趙二虎帶著他們的人去投靠軍機處正缺人手的陳公。趙、姜兩人也想從了軍以後輝煌騰達不收別人欺負但又怕因為自己的人是土匪出身從軍後遭清算,於是提議三人各殺一人納投名狀並結拜為兄弟以表示從今以後命運相系。

三人於是領著八百號人來投靠陳公。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龐立下軍令狀,不要陳公一分軍餉依靠自己帶的那些人十日之內拿下舒城,拿上八百個兄弟的命在賭,「打仗本身就在賭」。只是這一次他依靠著這些不怕死的兄弟賭贏了,一戰成名,之後連下數城,實力不斷壯大,手裡有了一些資本後龐的野心也開始逐漸膨脹,從這以後他通過各種戰爭的勝利來攫取政治資本來達到獲得權力位極人臣的目標最後實現自己某天做主使全天下的百姓不受人欺負的終極目標(很大,會嚇到你)。因為在對太平天國的作戰中功勛卓著,龐在仕途上得以平步青雲最後覲見慈禧太后黃袍加身,得署江蘇巡撫。

本以為飛黃騰達之後可以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可世上有那麼多的是就是不如人意。龐升遷太快而且也不是八旗子弟,皇室的外人,這本就很不正常,而且還是手握重兵。人紅是非多,朝廷對他有所猜忌。為打消朝廷的猜忌,在狄大人的授意暗示下龐不得不對兄弟趙二虎痛下殺手,因此有些網友認為龐殺趙太無情無義。其實即使是龐不殺他,他也必死無疑。趙在蘇州戰役中說要帶人離開一呼百應,攻破南京後又私分朝廷軍餉,影響惡劣。晚清政府經過太平天國之亂後本就如驚弓之鳥,政權搖搖欲墜,面對任何可能出現的民變都是寧可錯殺也不放過,力圖把潛在的農民運動扼殺在搖籃中,而且歷史上更有梁山好漢「亂宋」的前車之鑒,同樣出身於山匪的匪首趙二虎就是清廷眼中潛在的一個的「梁山好漢」。趙二虎直到最後也不知道是朝廷要殺他,還以為是何魁要他的命。他生性耿直,重情重義,因為不懂得政治的險惡以致招來殺身之禍令人惋惜。但是姜午陽他比趙二虎要現實很多,他就認理,誰壞了他們三個兄弟之間的關係不管什麼原因誰就得死。在他知道大哥要殺二哥後,他以為是大哥龐青雲因為要爭奪蓮生才要動二哥的時決定先殺了蓮生來終結大哥和二哥之間的矛盾,他哪裡能理解趙二哥註定要死的命運呢。

在一個大雨滂沱的日子,龐青雲正躊躇滿志的參加自己的江蘇巡撫就職典禮,怎想殺出個刺客,這刺客不是別人,正是姜午陽。他來是為了納投名狀為二哥報仇的,大哥因為一個女人壞了兄弟情義,必殺之。龐青雲對這突然出現的情況為之一震,看著自己越來越接近那風雨飄渺之中的江蘇巡撫寶座,他不得不出手擺脫姜午陽的糾纏。擺脫了姜午陽的糾纏後,龐青雲在禮炮聲中一步一步走向那個逐漸清晰的江蘇巡撫寶座,又一聲炮響,早已埋伏好的朝廷槍手扣動了手中的槍,龐青雲應聲倒下。臨死之前還叫姜午陽快納投名狀,為什麼?因為他不想被人說自己已成為一個棄子被朝廷所殺,那是對他以前一切努力的直接否定,所以寧可被人說是被刺客所殺也不願落得個棄子之名。在子彈射穿自己的那一刻龐青雲終於明白自己終究還是身不由己,終究是逃離不了時代的窠臼,在那個廢棄的小屋子裡他曾對蓮生說要把握自己的命運,最後自己的命運還是掌握在別人的手上。龐青雲的野心太大了,他一直在賭,通過戰績來一步步攫取自己的政治資本,期望自己成為封疆大吏後有所作為,甚至是毫不遮掩的說出了自己想某天做主,實現全天下的百姓都不受欺負的願望,如果就職典禮順利,他本可能成為推翻晚清政權革命的第一人。亂世,死生有命,兄弟三人想於亂世中實現各自的理想,卻同樣也逃離不了時代的窠臼為時代洪流無情地淹沒。

這部電影雖然有個別細節仍有欠妥之處,例如攻陷蘇州後射殺四千降兵地面竟然沒一滴血。對姜午陽的人物刻畫不夠深入,但它仍不失為一部好看的國產電影。



只有我覺得徐靜蕾從貞節牌坊下跑去私會那段很有趣嗎


龐心有大志,想的是天下;趙重情重義,最在乎出生入死的鄉人;姜在意的是三兄弟,看重投名狀。以前我很不理解龐,後來覺得欲成大事者,都是有手段之人。他是最可憐之人。


理想主義英雄氣概與現實主義俠士精神

看了一部陳可辛導演的電影《投名狀》,胸中腫脹,想要作為知乎小白的首答,因為不是時下的電影,雖然很想要獲贊恐怕也不大可能,只是儘力去寫,看看是否能做到自己先滿意。

太平軍拿下南京之後,朝廷派兵作戰,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因援軍坐視不管被全殲,逃難路上遇到徐靜蕾飾演的女主(電影講的是男人的故事,徐靜蕾作為故事的情感線到後來也是為了講男人的故事),倒在徐靜蕾的前面,徐給他做了一碗救命的粥,有了小破屋的一夜情,徐在第二早一個人走了,兩人開始的不清不明的關係。英雄落幕時得美人相救也許太過難忘。龐青雲記住了徐。

龐被招去當匪,劫了軍糧後,龐還救了金城武飾演的姜午陽一命,在匪村又恰遇上了匪首劉德華飾演的趙二虎的老婆徐,眼睛發亮又失望的發現她和趙的關係。此時的龐內心的糾葛可見一斑。電影里的反派魁字營前來搶糧,當為首的軍官抽向為了保護父老鄉親的趙臉上時,第一次感受到電影給我帶來的內心糾葛,風雲突變,人如浮萍的戰爭年代,要想四顧周全要的是手上的槍炮人馬。

也就是有了這次教訓,龐青雲有了說服趙從軍的機會,於是有了龐、趙、姜三人納投名狀。立誓,「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兄弟亂我兄弟者,必殺之」這兩句話成為電影的預言,在後來一一兌現。

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那個年代的人估計看過了太多生死,上了戰場個個都是亡命之徒,比敢死隊還敢死隊。自然能拿下一城又一城,太平軍本來就是一夥餓瘋了的農民為了吃飽穿暖才操起傢伙干,沒有理想,沒有價值體系,如今他們飽了暖了,哪裡還抵得過一群另一群餓狼呢。

在這裡,我想說,如若只是龐只是一群只想要榮華富貴的人那麼電影就可以結束了。人會乏會累,會有休息的慾望,拿著手裡的這些老本,足夠他們得到好於之前幾百倍的生活,但龐的格局也並非只是榮華富貴。

故事繼續下去。在攻陷某座城池之後,趙的小老鄉狗子姦淫民女被殺的情節。龐要殺趙的老鄉,但趙在鄉親們面前立誓要照顧好兄弟們。龐的志向是做個好官,嚴明法紀,而趙的信仰保兄弟們周全。於是兩人發生第一次衝突。我認為這個情節是特別有趣的,一個匪首起家的趙和一個將軍出身的龐,他們的爭吵兩種價值觀的碰撞,兩塊堅硬的石頭對碰必定是要兩敗俱傷的。他們可以知曉死生大義,可以在戰場上為兄弟喪命,卻很難背棄心中的信仰,為他人多考慮一點。劇情的發展走向龐的暗面,在蘇州城那場大戰中,趙憑一己之力讓守城者投降,應降的條件是放過俘虜。而龐下令射殺了所有降者,被打臉的趙要帶兵回家,簡稱兵變,心裡有虧的龐沒有殺他,一路高歌拿了南京。趙私分了軍餉,和龐有了第二次的衝突,指導趙的是心中不可逆的義字當先,言而有信的思想,從一而終未曾變過。伴隨著勝利的是龐人物的分裂的更為明顯,他以為心系蒼生才是大義,那些沒有真實接觸的黎明百姓是他真正關心的對象,兄弟義氣的確難得,但可犧牲。

於是。在朝廷命他為兩江總督後暗示說你這個兄弟是個定時炸彈留不得便密謀要殺,在虛擺的酒宴騙了三弟之後,一個人自言自語,傾訴內心的情感,「我剛從朝廷回來,為咱們的百姓免了三年的徵稅,明年我保證每個百姓都吃得飽」,龐胸懷的志向還是那個天下蒼生,「蘇州你要反,我本可以殺你,可我捨不得,可是現下朝廷要你,你要我怎麼辦」兄弟情義沒了,突然發現龐變成了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俗人。在這場戲中,龐騙了自己的兄弟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再者殺了自己的兄弟。

從故事的上來看,龐是個城府很深善於謀事的人,也並非不知道朝廷人心之險惡,但對官他不知道官官相護的道理,要相互給足面子,對己卻願意犧牲從鬼門關走回來的兄弟。他最大的弱點是心中的慾望太過強烈,這種慾望也許是流芳百世,也許是更大的政治抱負,於是才有了不可有的希冀,希冀朝廷的力量能夠維護他心中的理想。

當然在這場戲中,劉德華也完成了升華,因為從始至終他還是那個他,講究兄弟義氣,箭穿過他的胸膛後,仍然沒想過要害他的人是大哥。

回過頭來,說金城武飾演的姜午陽,作為兩個大哥的小弟,他一向扮演者粘合劑的角色,他最大的渴望是兄情義的長久,最看重的是投名狀里的誓言,於是,總是儘力維護周全,怕傷害了兄弟情感,當他以為,兩位大哥反目是因為大嫂時,毅然決然的將刀刺向了徐,就下了一個比較大的疑問,那就是作為情感線的徐,到底是個怎樣的角色,最終我想她代表了最為普通的婦女形象,她的感情糾葛有世俗的桎梏,也有慾望的作祟,更也許那個從小受過大城市小民思想的女性對生活質樸的慾望。也就是這些慾望,讓她不斷的求姜午陽放過他。

龐死在自己的就職典禮上,姜用刀刺向龐的那一刻背後有人放了黑槍,我想知道,此時的龐心裡是個怎麼樣的滋味,也許後悔,但,悔卻伴隨著死亡的到來,還有理想的破滅,那一刻是多大的絕望啊。嘴裡吐出幾個字「投名狀,快」。

理想主義的英雄氣概沒有勝利,現實主義的俠士精神也沒有勝利。但我心裡隱隱覺得趙二虎做了龐青雲的嫁衣。輸了心中的信仰。龐心中的慾望簡直是妄念。有時候我們說並不是心繫天下蒼生叫做大義,欲帶皇冠,必承其重,實力不逮是不行的。他們的背後懸浮著一張命運的大網,他是三個排坐的朝廷重臣,是那個沒有露出正臉的皇后。更是那個年代不堪腐朽的現世。


被贊最多的答主偷懶並且偷換概念。投名狀不是擺著知乎腔拼湊一下歷史就能說明白的,這一點,一如中國人評判一個是非,遠遠不像西方數學,一加一等於二,二減一等於一。中國的故事,畢竟跟看到的表象不一樣。

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

龐青雲,有情懷,心狠手辣,輸在政治稚嫩,輸在情懷。有意溫習本片的話,請留意龐大人被封兩江總督到宴請乃至登位典禮前這段,「龐大人是君子豹變」「龐大人走到今天,是因為他從來不屬於任何一派」「龐大人要好好活著」......嗯,不宜說透,好好看好好揣摩。編劇跟陳可辛都是高手。聖女心西方民主范兒洗洗睡吧,考究派咱也不搭話兒。你們不食人間煙火,我們還要取長補短過日子。順帶給創業的弟兄提個建議,這也是一個創業故事。

姜午陽,簡而言之,兄弟,夠意思,但是,對,但是,最稚嫩。

趙二虎,只想說,人心難料,世事無常。本可成為一方諸侯,有魄力,有號召力,缺敲門磚,就是出身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和格局問題,然後,兄弟情義,最敵不過的是兄弟背叛。

嗯,美分黨可以參照一部片,講的一個意思《美國往事》,男主羅伯特.德尼羅,沒錯,就是我的頭像那個。


《投名狀》背後的歷史與真實。

1.

自17至19世紀以來,人口持續增加,尤其是從美洲引入了馬鈴薯等高產作物之後,人口的增加更為顯著。到了19世紀中葉,人口已經增長至四億三千萬。這對於中國的自然資源與現存政治體系都提出了重大的挑戰。當自然資源無法養活足夠的人口時,平民階層就存在著非常大的不穩定因素。

而讀書人也在持續增長,這使得地方社會中的「士紳」這一個階層在規模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壯大。

簡單來說,「士紳」可以理解為地方上的世家大族與諸多有學銜但卻並沒有獲得政府官職的讀書人的結合體。有財力、有身份地位、有學識的團體。

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主要通過「科舉制度」來對官員進行選拔,通過最初級的考試「鄉試」之後會成為「生員」,即我們俗稱的「秀才」,獲得生員資格的考生可以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即「會試」,通過之後即可獲得「舉人」的頭銜,進而參加更高同時也是最高一級的殿試,獲得成為「進士」的機會。

最初,任何頭銜的讀書人都可入仕成為官方任命官員,可是由於人口增長,獲得學銜的人越來越多,而政府卻完全沒有這麼多的官職來提供,所以水漲船高,到了1850年左右,便只有進士才最有機會獲得任命(整個帝國,不論高低,有學銜的人共有一百四十萬個,但政府所能提供的官職,卻只有兩萬個)。

大量沒有獲得一官半職卻又有學銜的讀書人便在地方上成為了「士紳」這一階層的組成部分。理論上來說,雖然很多讀書人並沒有獲得官方所授予的官職,但是在地方事務上卻比普通百姓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由於人口增多,致使基層的管理也越來越困難,各級官員便僱傭大量生員成為佐吏來輔助自己進行管理,到了十五世紀,越來越多的下層士紳開始在地方政府中擔任非正式角色。

上層士紳則主要是身份地位顯赫的世家大族。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為私塾的收費頗高,能夠考取功名的人本身就更有可能出自財力雄厚的望族。

清朝中葉之後,隨著八旗制度衰微,朝廷的軍事力量遭遇嚴重的削弱。前面已經說到,人口暴漲對於帝國的生態容量提出巨大的考驗,當自然資源不足以養活足夠農民之時,叛亂便會爆發。清朝中後期,大大小小的叛亂不計其數,朝廷正規軍疲於應付。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一度危及中央王朝。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不得不對地方下放軍權,允許地方士紳私募軍隊,組織民兵打擊叛亂。這個口子一開,便意味著產生了一系列複雜的連鎖效應。地方士紳開始結合成為緊密的政治團體,不僅擁有兵權,還擁有稅收、維持地方治安等一系列權力,逐漸的,地方管理權實質上已完全落入士紳階層之手。

理想狀況下,在叛亂平定之後,朝廷會下令地方官員解散地方武裝,以消除潛在的威脅。然而隨著內憂外患的狀況愈發嚴重,中央政府逐漸發現想要收回兵權變得愈發困難。而士紳在面對國內外的敵人時也發現,舊有的政治秩序已不足以應對,這也迫使他們不得不設法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秩序。這已經造成了中央與地方實質上的割裂。

第一個體現這種狀況的集大成者是晚晴名臣曾國藩。

當朝廷正規軍無力抵抗太平天國摧枯拉朽般的攻勢之時,曾國藩成為了被賦予權力的地方士紳之一(彼時的曾國藩正在家鄉湖南守孝。事實上,朝廷最開始任命的有資格組織地方團練的大臣之中有43位乃是在家鄉守孝的朝廷高官)。他仿效當時戚繼光組建新軍的方法,組建了自己的以儒家優良傳統為理念、軍紀嚴明的新軍,湘軍。

隨後,雖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湘軍最終撲滅了席捲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隨後也剿滅了同樣深刻動搖帝國統治根基的捻軍叛亂。在這之後,朝廷下令讓曾國藩解散湘軍,但是此時湘軍已成為一個緊密團結的利益集團,並且掌管著長江中下游地區。曾國藩本人夾在朝廷和湘軍之間,態度始終模稜兩可,最終被調離兩江。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投名狀》的原型故事「刺馬案」發生了。

2.

兩江總督馬新貽(龐青雲的原型)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刺客張汶祥(姜武陽的原型)刺殺,而張汶祥本人在行刺之後並不逃跑,而是就地大喊,「刺馬者,張汶祥是也」(刺龐者,姜武陽是也),等待被抓捕。當時張之洞的從兄張之萬負責審理案件,可是耗費了數月案情也沒有實質性進展。張汶祥自己的供詞充斥著模糊、矛盾之處,讓人感覺不可輕信。在這期間,南京城內已開始發酵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流言、故事與戲曲唱段,版本眾多,馬新貽、曹二虎(人物事迹與姓名最初來源已不可考)、姜武陽結義、馬新貽垂涎曹二虎之妻並誅殺曹二虎的故事就是在這段時間發酵並成型,這也只是眾多故事之中的一個。張之洞從兄張之萬在審理案件幾個月之後擬定出一份頗為草率、甚至有些前後矛盾的結案陳詞呈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動怒,又派當時的兵部尚書鄭敦謹協同曾國藩一道徹查此案。又過了幾個月,鄭敦謹向太后啟奏,維持張之萬原判。朝廷下旨凌遲處死張汶祥(即影片的刪減片段)。在這之後,鄭敦謹慨嘆官場黑暗,竟未返回朝廷,直接辭官還鄉。曾國藩沒過多久也死在了兩江總督任上。此後兩江總督之職基本由湘軍系將領所把持。

案件審理過程中的疑雲重重、鄭敦謹在審查期間的裹足不前與審理後的辭官歸鄉,加上馬新貽在正式調任兩江總督之前與慈禧太后的秘密照會都讓人有理由相信,「刺馬案」涉及到了不為人知的秘密和陰謀。馬新貽很可能是奉太后之命暗中監視甚至調查湘軍(有一種說法是馬新貽乃是太后為調查「天國聖庫」而安插在湘軍腹地的眼線),繼而被湘軍系中的利益集團設計害死。甚至連市面上所流傳的各色頗具江湖意味的故事,也有可能是人為故意散布的。

直至今日,「刺馬案」依舊未有一個清晰的真相。而慈禧太后在曾國藩死後便不再追究刺馬案,似乎也是與湘軍達成了心照不宣的和解,默許了現狀。

3.

曾國藩死後,地方軍事化由李鴻章繼續推動。李鴻章最初為曾國藩幕僚,後被提拔至江蘇巡撫,這也讓李鴻章能夠有機會組建自己的淮軍。

在剿滅「捻軍叛亂」的過程中,淮軍勢力逐步壯大(同時壯大的還有左宗棠的軍隊)。之後李鴻章又通過自己的活動,逐漸控制了上海的關稅稅收,將其用作自己淮軍的軍費。相較於其他的漢人將領,此時的李鴻章已經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財政獨立。這筆錢不僅支撐淮軍的日常開銷,也為李鴻章開辦諸如機械局、礦場、工廠、鐵路、陸軍、水師等等,李鴻章的這一系列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也推進了中國的近代化,因為這一系列的工業機構開始慢慢取代國家機關,新的專業技術人員開始要求上位

到了中日甲午戰爭時,李鴻章已經是中國當時很多領域執掌著極為重要的話語權,成為實力最強的一位漢人幕僚。事實上擊潰捻軍不久,朝廷就下令解散淮軍,可是隨後中國的對外關係急轉直下,衝突一觸即發,朝廷中也就不再有解散淮軍的聲音。

然而甲午海戰,卻已經開始凸顯中國日漸各自為戰的現實。

甲午海戰時的中國北洋海軍,事實上為李鴻章的私人軍隊,而此時執掌湘軍、同時也是中國另一支近代海軍南洋水師統帥的劉坤一(時任兩江總督),在甲午海戰之中拒不出戰,致使甲午海戰實際上乃是李鴻章的淮軍系在單獨支撐,而慘敗的結果也另李鴻章「幾乎賠光了家底」。

想想《投名狀》中,龐青雲的落難便是因為魁字營出爾反爾;而一到打仗的時候,三位大人便推三阻四,並且在面對帝國的敵人的時候完全不願意互幫互助,「陳公的這一點家底要是賠光了,以後在朝廷說話就更沒有底氣了。」幾乎就是晚晴「准軍閥割據」狀況的真實寫照。

1900年,義和團在北京上演了一場肆虐的排外運動,大量基督教堂被焚毀,信徒慘遭屠殺,甚至數名外國大使慘遭屠戮。這場混亂最終導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清政府此時向十一國宣戰,但是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卻並未響應中央的命令。他們與外國達成和平協議,並在自己的管轄之地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他們的理由乃是清廷向國外的宣戰詔書,是在義和團挾持之下的「亂命」。

這便是著名的「東南互保」事件。

這一事件可以說明,此時的中央政府已經幾乎完全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中國傳統的地方與中央的均勢已全然不復存在。待辛亥革命爆發之時,傳統的政治秩序與社會結構已經發生巨大變化,而新的秩序卻尚未形成,中國便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年代。


步入社會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部佳片


做的精緻。戰爭場景,打戲,還有一些內心戲的鏡頭、調度都很精緻。

投名狀,明是三人納的投名狀,實是龐青雲的投名狀。

故事的深度和視覺語言遠勝過邵氏《刺馬》,畢竟不是一個時代的東西。

不過部分敘事手法、大哥與二嫂的感情線以及大哥和三弟的基情線不及《刺馬》(有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

推薦看一下《刺馬》,姜大衛寫供詞的敘事有氣勢,個人感覺勝過新版的純旁白。


推薦閱讀:

胡歌的粉絲群體是什麼樣的?
色戒中王佳芝喜歡易先生嗎?
四大中生:陳坤,鄧超,劉燁,黃曉明目前在國內綜合實力該如何排名?
如何評價第一期《龍斌大話電影》?
《我不是潘金蓮》爆點影論在哪?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如何看待評價X | 投名狀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