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阿里巴巴要在 IPO 大規模融資前還要簽署 30 億美元的「小規模」循環貸款協議?

阿里巴巴與主承銷商簽署30億美元貸款協議

估計 IPO 的融資規模有 200 億美元左右,相比較而言這 30 億美元算「小」了。

為什麼阿里巴巴還要簽署這樣的循環貸款協議呢?

而且比較有意思的是為什麼作為 IPO 主承銷商的高盛和瑞信沒有參與到此次交易中?

衍生問題:為什麼美股 IPO 中投行幫預上市公司做外匯互換 (Currency Swap) 是一項真見「交情」的業務?


那個,這個事兒是特別簡單,不過 @AaronAlgebra 說的不是很對。。。

首先revolving credit facility(循環貸款這翻譯怎麼這麼詭異。。。)這東西非常非常常見,跟稀釋不稀釋股本一點關係都沒有,就等於是銀行給大公司的信用卡,有年費(commitment fee),要用就刷,刷了的部分付更高一點的浮動利息,$3bn就等於信用額度。 RCF一般都是作working capital周轉用的,非常常見的一種債務形式,大上市公司都是RCF, CP, bank loan, bond幾種混合來用債務融資。

跟 @麥麥 那樣商行對投行部亂借錢出離憤怒的同學們說下這種relationship lending的事兒,歐美大上市公司基本都有一部分銀行債來自所謂的lending circle,然後絕大多數都是一個RCF的形式。這是典型的fat cat互相抓抓背,有投行業務的銀行樂得比市場略低的terms借錢,用以換取和公司比較親近的關係,一般上市公司常年一大把增發,發債,MA業務,lending circle的銀行自然有優勢去贏取這些業務,尤其是小增發或者發個investment grade bond這種傻子都會的事兒,銀行里管這種relationship lending美曰其名franchise business / building institutional relationship。不同行略有不同,我待過的地方其實很典型了,因為這種借款是通過預期未來的投行收入來justify的,這部分balance sheet exposure是不會算到商行那邊頭上的,一般都是投行部專門的lending book,有專門的組在管credit risk和買CDS hedge掉風險,不會讓商行擦屁股。

阿里的這個$3bn RCF比起公司自己的體量真心就是一張信用卡,IPO說話就是$20bn進來,今年春天不也才剛融了$8bn的銀行債么。所以這其實完全就是巨正常的融資行為和銀行拉關係的行為,6家主承銷都盯著阿里後續的無數業務呢,DB/Citi/JPM/MS借了一點不奇怪,GS/CS沒借是他們自己投行部政策決定的,這兩家很多年前就開始減少relationship lending而更多依賴"pure advisory"了。

所以跟承銷商本身是不是有商行業務沒太多關係。稅盾不稅盾的是債不就有么有啥可說的。沒什麼聰明不聰明的大家都在做這個事兒正常商業行為。非要說有什麼聰明的話,阿里把自己的融資來源整體性地往美國搬遷,而且正趕上歐美risk free rate低的要命的時候,不錯。

不過我真心想看哪家有胃口幫阿里把USD/CNY swap的事兒辦了,這是真見交情(膽子)的業務。


這個很簡單

30億不是一筆【小規模】貸款,一筆貸款最多也就這麼多了。

200億融資是數不清的投資者,30億貸款只有4家銀行出啊。

而且負債有稅盾,所謂【循環貸款】就是不用還,跟股本一樣,還不稀釋股權,多好啊。

GS和CS就不怎麼做商行的存貸業務啊。而CITI和DB都是商行,大小摩的corporate banking也不差的,貸款是正常業務。要說阿里用上市換條件,肯定也是貸款成本啊期限的優惠了,比如這個循環。

非常聰明。

Good job.


推薦閱讀:

銀行營業網點如何提升客戶體驗?
金融交易除了讓華爾街、金融界賺錢之外,對社會到底有沒有貢獻、有沒有創造價值?
如果 13 億人每人辦一張額度一萬的信用卡,刷爆不還,銀行會怎麼樣?
M&A(兼并收購)中「Merger」和「Acquisition」有何區別?
Apple Pay 能給銀行帶來什麼利益?

TAG:首次公開募股IPO | 金融 | 阿里巴巴IPO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