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一輩子怎樣才能戰勝富二代?

除了學習,一個三線城市普通家庭的孩子一輩子怎樣打拚才能戰勝富二代?

希望大家可以邀請更多的人來回答

題主對富二代和窮二代毫無偏見和惡意 感謝


謝邀,最近太忙,拖延症爆發了。

這個話題,說起來太殘酷。富家公子,資源上已經領先了一大截,見識又長了一塊,試錯成本又低到可怕,若想戰勝幾乎沒什麼機會。

我有一個房地產開發的朋友,人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國家要放開民營醫院的管制,記住,這個時間節點還沒有公開公布這個決策,於是就託人辦了一個民營全科醫院的牌照。這一點是典型的資源碾壓,你就算有這個消息和這個意識,甚至還有足夠的錢,一家全科醫院的牌照沒個兩三年你也幾乎沒有機會辦理下來。

正當這個醫院裝修完畢開始準備採購設備的時候,我這個朋友發現醫院的經營遠不像想像中那麼順暢,醫生、護士、管理人員一樣都不可缺少,而那段時間,他在瑞士度假,發現很多國內的大腕都跑去瑞士注射羊胎素,他去跟人閑聊,原來國內沒有可信的羊胎素貨源以及值得信賴的醫院。於是他在回國的飛機上,決定嘗試在國內建立和瑞士同等標準的美容醫院。這一點又是典型的見識碾壓,我們往北最遠走到漠河,別說瑞士,瑞金都沒去過,人家不僅去了,而且開始考慮轉移當地的商機回國。

這個朋友回國以後,發現醫院必須正式開業一次然後通過衛計委相關部門的審核,牌照才算生效。於是他只好繼續完成醫院的裝修和基礎採購,安排開業剪綵……審核通過的第二天,這家醫院就進入關停狀態。他砸了裝修,重新規劃,開始嘗試與瑞士聯營整容醫院。這就是典型的試錯成本,就算一個人有錢有關係辦到牌照拿到場地,通過審核,也未必有足夠的財力再來一遍。

但是我這個朋友涉足的生意,包括火鍋店、商場、眾創空間的租賃等等,雖然回報比都會偏低,但是都在掙錢。

人比人氣死人啊,所以沒事別瞎折騰。

但是有些事,說回來,有什麼好比的呢。

比如,你面對的誘惑少,或許有可能去讀個不錯的大學,然後沒什麼工作機會就順便讀了研究生,再往後發現博士其實也有些樂趣,所以你成為了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錢包雖然癟,但是真坐在一個飯桌上,你的話題足可以蓋住他關於幾個億的談資。

比如,你的父母雖然普通,但是愛情深厚,你生活在一個感情豐富的家庭里,你父母巴不得你滾出去念書好讓他們可以繼續享受二人生活。這種樸素的生活觀和愛情觀會讓你擁有一個同樣澎湃的家庭,你會愛你的夫人和孩子,會關心他人,會懂得感恩。

比如,你雖然不太有錢,但是有不少狐朋狗友,每每周末總要聚在一起擼個臟串。大家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愛好共同暗戀的女孩子,在一起聊NBA,聊該死的老闆,聊驢友,聊窮游在世界盡頭的落日。

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煩惱。有錢人不懂得你吃不起肉的苦衷,你也無法理解人家動輒億萬損失的痛苦。什麼叫戰勝?是錢的戰勝,身體的戰勝,還是精神的戰勝?

論錢的戰勝,我們說了,難上加難,這麼多年,我們沒見到幾個馬雲。

論身體的戰勝,你可以用八塊腹肌征服心愛的姑娘,但是不排除人家用八百萬把姑娘娶回家。

論精神的戰勝,有點阿Q的精神即可,世界自然就合理起來。

而我認為最聰明的活法,是堅持自己的活法,和這些有錢人做朋友,你們雙方都有挺得起腰說得起話令人羨慕和愛戴的優點,互相欣賞互相彌補。

人就一輩子,活精彩已經不易,就別老打仗了!

我有一個公眾號,攝影+胡說八道,名字也叫:露宿街頭的胖子


你想要的生活是這個樣子:

王思聰,1988年1月3日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 2015年8月末,王思聰出鏡的BBC紀錄片《中國的秘密》播出 ;9月5日,王思聰參加騰訊《英雄聯盟》四周年慶典,並表示擔任熊貓TV的CEO。10月24日,中國移動電競聯盟成立,王思聰任主席。

而你實際要做的是這個樣子:

1954年10月24日,王健林出生於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元壩鎮,父親王義全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建國後回到老家四川長期擔任地方幹部。

1958年,王健林跟隨父母來到了阿壩州的金川縣生活,小學、中學分別在金川縣東方紅小學和金川縣中學度過。

1969年,王健林成為了森工局下屬的營林處的職工。

1970年,王健林回到了蒼溪老家然後參軍。在去部隊前,王健林改掉了原先的名字王建林。

1971年,王健林成為了一名吉林省集安縣鴨綠江邊軍營里的偵察兵。

1978年,王健林晉陞為排長,並進入大連陸軍學院學習。

1979年,王健林從大連陸軍學院畢業,留在學院大隊當參謀,後被調到學院的宣傳處任職幹事,負責動員學院的軍士報考黨政專修班。

1983年,王健林就讀於遼寧大學黨政專修班。

1986年,王健林從遼寧大學畢業,獲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位,畢業後,王健林調任陸軍學院管理處任副處長。同年,王健林選擇了轉業,擔任大連市西崗區人民政府任辦公室主任。

1989年,王健林來到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擔任總經理。

1992年,大連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改製成立大連萬達房地產集團公司

~~~~~~~~~~~~~~~~~~~~~~~~~~~~~~~~~~~~~~~~~~~~~~~~~~~~~~~~~~~~~~~~~~~~~~

——以上資料來自百度百科,侵刪。

32歲大學畢業,35歲給人打工,38歲創業並趕上風口,2013年即公司成立21年後,59歲成為中國首富。

拋開機遇的問題不談,能先存第一個10萬塊錢把你自己的公司成立起來嗎?


多上知乎


你的野心恐怕用錯了地方。把注意力聚集在培養自己,發展自己的長板,發掘社會需求與痛點,創造性地為社會解決問題上。你的財富與社會地位將來自於你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戰勝富二代。

社會不是一個單向度競爭的叢林,機會也源自於動態系統中的合作。向優秀的人學習請教與合作反而會令你事半功倍,為什麼不同他人合作一起做事情,非要戰勝他人?你的競爭性思維傾向而非合作傾向恐怕會拖後腿。

其實單單能克服自己的惰性,管理好自己,認識自己就已經超越許多人了。能不能只和昨天的自己做比較,別和起始條件完全不同的人瞎較勁呢?

世界並不會因為你「貧窮」狀態就關上機遇大門,但的確會因為「貧窮」的心態關上這扇大門。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創造價值上,而非如何戰勝他人上,你就邁出了提升心智的第一步。

不妨思考下:

你想要深入研究的領域是什麼?

在這個領域內你能夠解決什麼問題或痛點,為社會貢獻什麼?

你的長板和短板是什麼?

你怎樣培養與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你在社會上立足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你要怎樣管理好自己?

你要怎樣不斷升級自己的學習系統?

你要怎樣加入或組建一個優秀的團隊彌補自己的短板,發揮長板去合力實現目標呢?

你有哪些朋友、導師、家人可以在精神上或行動上支持你?

你的行動計劃是什麼?

…………

你還很年輕,如果能夠在現在的年紀以這樣的思維方式開始思考,不管你會不會戰勝富二代,你都會成為一個很棒的人。

與你共勉。


當你想要戰勝富二代的時候,你就已經被富二代戰勝了。

清光緒年間,孫中山從日本留學歸來,途徑武昌總督府,求見湖廣總督張之洞。孫中山遞上「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的名片。門官隨時將名片呈進。張氏一看,心中不悅,問:「來著何人?」答曰: 「是一儒生。」    張總督令人拿來紙筆,寫了一行字,讓門人交給孫中山。紙上寫著:「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這分明是一副對聯的上聯,孫中山看了微微頷首一笑,當即寫就下聯,交請門官回呈張之洞。張氏看時,只見聯曰:「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總督看罷不禁暗暗吃驚,急忙整衣迎接。

劉邦問韓信:「依你看來,像我能帶多少人馬?」「陛下能帶十萬。」韓信回答。 劉邦又問:「那你呢?」「對我來說,當然越多越好!」劉邦笑著說:「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逮住呢?」 韓信說:「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有駕馭將領的能力啊!」

如果你是王,你就和他比知人善任。
如果你是將,你就和他比運籌帷幄。
如果你是車,你就和他比橫衝直撞。
如果你是炮,你就和他比隔山打牛。
如果你是卒,你就和他比勇往直前。

如果你的志向僅僅是賺幾個小錢,那你當然只能跟他比誰窮了。(這麼多路,為何會選擇嗜欲最深的那條?因為執著功利心)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拋去不可抗力,生而為人不能控制自己,死死抓著功利心不放,豈不可悲?

最重要的是,當你想要戰勝富二代的時候,你就已經被富二代戰勝了,只有你不想戰勝富二代的時候你才能戰勝富二代。

選擇了執著功利心,也就選擇了任人擺布,無論怎樣大富大貴也是毫無樂趣(比的慾望永無止境,永遠有人比你更有錢、更優秀。讓慾望做主你只能被他牽引的生滅無常。不知常,妄作凶),這時才知道人生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只有先驅除「執著功利心之毒」,做好自己,才能做好王將車炮卒。

大格局才有大器量,不被瑣屑小事牽絆。

人生有等級,有等級上限,先提高上限,再提高等級,先長骨頭再長肉,上限就是格局和方向,等級就是盡人事,哈佛有這樣一則校訓:當機遇來臨的時候,希望你已經準備好了。

曾國藩家書 修身篇 致九弟·宜自修處求強

【原文】

沅弟左右:

接弟信,俱悉一切。弟謂命運作主,余素所深信,謂自強者每勝一籌,則余不甚深信。凡國之強,必須多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此亦關乎天命,不盡由於人謀。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捨、曾子三種,孟子之集義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田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外鬥智鬥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蕭、陳,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若專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賊匪此次東竄,東軍小勝二次,大勝一次,劉、潘大勝一次,小勝數次,似已大受懲創,不似上半年之猖獗。但求不竄陝、洛,即竄鄂境,或可收夾擊之效。

余定於明日請續假一月,十月請開各缺,仍留軍營,刻一木戳,會辦中路剿匪事宜而已。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譯文】

沅弟左右:

接到弟弟的信,知道一切。弟弟說是命運做主,我是相信的。說自強的人,每每棋高一著,我不太相信。大凡國家強盛,必須有許多賢臣;大凡家庭強盛,必須有許多賢良子弟。這也關係到天命,不盡在人謀。至於一個人的強盛,不外乎北宮黝的勇敢、孟施捨的仁厚、曾子的義理三種,把孟子的仁義集於一身而又不滿足,就是曾子的反躬自問。只有曾子、孟子和孔子告訴仲由的強,才略微可以長久。此外,斗勇鬥智的強,有的因此大興盛,也有的因此大失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他們的智力都橫行獨秀於一世,他們的禍敗也與尋常人大不一樣。近世如陸、何、蕭、陳都認為自己智謀超群,而都得不到善終。所以我們在自修方面求強是可以的,在與人爭勝負時求強就不可以了。如果專門在勝過別人的地方求強,是否能強到底,還不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也是君子所不屑一提的。

敵軍這次東竄,東軍小勝兩次,大勝一次,劉、潘大勝一次,小勝幾次,似乎已受到重創,不像上半年那樣猖獗了。但求敵軍不竄往陝、洛,即使竄入鄂境,大概也可以收到夾擊的效果。

我定於明日續假一個月,十月請求辭去各項職銜,仍然留在軍中,刻一塊方印,會辦中路剿匪事宜。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環境: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得空閑的光陰。

命運:聖賢之所以為聖,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

大難磨折是什麼,是你必將面對的東西:命運

如果面對的是環境,這是一種外部的力量,如果要面對的是命運,這才是一種內部的力量。

如果你面對環境倔強,這是勝人。

如果你面對命運倔強,這是勝己。

所以曾國藩講男兒立志,他解釋過說: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

一個是將不可控因素拱手讓人,一個是將不可控因素操之在己。

問:怎樣戰勝?

答:人生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只有先驅除「執著功利心之毒」,審視自己的全局,提高自己的等級上限,才能將不可控因素操之在己,才能做好王將車炮卒。

在俯視全局的角度下,勝敗不過是因緣和合,不存在絕對和決定。獲得俯視全局的格局(本心如如不動,不為功利所牽),然後自然可以學習並釋放這個格局應有的技能【格局碾壓】。

問:那什麼是【格局碾壓】?

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於毀譽禍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層功夫。此處有定力,到處皆坦途矣。——曾國藩

拋開不可抗力,現代人最大的危機就是,只問喜歡不喜歡,不問應該不應該。滿腦子都是結果。

一切一切都是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但是一分耕耘,經常沒有一分收穫,那你要不要認,要不要接受,還是要認還是要接受(認不認接不接受都是這個結果),我只做我應該做的事情,我就無怨無悔的去把他做好,我並沒有那種我做了就會富有,我做了就會怎麼樣,沒有那種妄念。

如果說我要投機,我要一夜致富,我要在最短時間賺到第一桶金,我要戰勝誰誰誰,那你不可能無妄。

最重要的是,當你想要戰勝富二代的時候,你就已經被富二代戰勝了,只有你不想戰勝富二代的時候你才有無妄,有無妄你才能戰勝富二代。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貨,但問耕耘。」——曾國藩

【如果執著於結果則只能獲得局部最優解,不能獲得全局最優解。】

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人與人的差距有時候就在足下二字,有無妄然後才可蓄。

問:還是沒看懂什麼是【格局碾壓】?

答: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說:「有天賜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義忠信,不厭倦地樂於行善,這是天賜的爵位;公卿大夫,這是人授的爵位。古代的。人修養天賜的爵位,水到渠成地獲得人授的爵位。現在的人修養天賜的爵位,其目的就在於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拋棄了天賜的爵位。這可真是糊塗得很啊!最終連人授的爵位也必定會失去。」

所謂「天賜」只是一種比擬性的說法,天爵實際上是精神的爵位,內在的爵位,無需誰來委任封賞,也無法世襲繼承。人爵則是偏於物質的、外在的爵位,必須靠人委任或封賞或世襲。

說穿了,天爵是精神貴族,人爵是社會貴族。

社會貴族生滅無常,而精神貴族(按照我們這裡的特定含義,而不是通常的意義)卻長存不朽。

世人只知追求社會貴族,卻不知社會貴族的地基是精神貴族。不要地基,而妄求房子長存。

莊子說: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

天機是什麼?天機就是天爵,就是大自然不變的規律(形而上),就是精神貴族,就是等級上限,就是格局大小,就是戰略布局,就是寵辱不驚,就是上德不德,就是人爵的地基,是基於慈悲心而發。嗜欲是什麼,就是人爵,就是物質和名望,就是寵辱若驚,就是下德執德,形而下者,生滅無常,是基於貪嗔痴而發。

世人只知追求社會貴族,卻不知社會貴族的地基是精神貴族。不要地基,而妄求房子長存。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說: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如果執著於結果則只能獲得局部最優解,不能獲得全局最優解。】

做到了,功成不必在我,你有這個胸懷嗎?這個胸懷就可以作為檢測標準。

所以求勝人還是求勝己,是貪嗔痴心還是慈悲心,皆由你的發心而定。

問:做不到不執著功利心怎麼辦?

答:磨磚不能成鏡,還是先改變自己的磚頭形態吧,如何戰勝自己的心魔? - 知乎

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曾國藩

END

——————————————————————————


我國教育最糟糕的地方,就是把人與人的價值量化,然後你一輩子要做的事情就是從各個維度打敗別人,贏得勝利,把別人踩在腳底下。

而不是合作共贏。


哪有富二代?

大般若經 無所得品 究竟涅槃於真如乃至實際無所有不可得 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亦無所有不可得

「舍利子,內空性空故,內空於內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於外空無所有不可得。外空性空故,外空於外空無所有不可得,外空於內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外空於內外空無所有不可得。內外空性空故,內外空於內外空無所有不可得,內外空於內空、外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外空、內外空於空空無所有不可得。空空性空故,空空於空空無所有不可得,空空於內空、外空、內外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空空於大空無所有不可得。大空性空故,大空於大空無所有不可得,大空於內空乃至空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大空於勝義空無所有不可得。勝義空性空故,勝義空於勝義空無所有不可得,勝義空於內空乃至大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勝義空於有為空無所有不可得。有為空性空故,有為空於有為空無所有不可得,有為空於內空乃至勝義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有為空於無為空無所有不可得。無為空性空故,無為空於無為空無所有不可得,無為空於內空乃至有為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無為空於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性空故,畢竟空於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於內空乃至無為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畢竟空於無際空無所有不可得。無際空性空故,無際空於無際空無所有不可得,無際空於內空乃至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無際空於散空無所有不可得。散空性空故,散空於散空無所有不可得,散空於內空乃至無際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散空於無變異空無所有不可得。無變異空性空故,無變異空於無變異空無所有不可得,無變異空於內空乃至散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無變異空於本性空無所有不可得。本性空性空故,本性空於本性空無所有不可得,本性空於內空乃至無變異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本性空於自相空無所有不可得。自相空性空故,自相空於自相空無所有不可得,自相空於內空乃至本性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自相空於共相空無所有不可得。共相空性空故,共相空於共相空無所有不可得,共相空於內空乃至自相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共相空於一切法空無所有不可得。一切法空性空故,一切法空於一切法空無所有不可得,一切法空於內空乃至共相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一切法空於不可得空無所有不可得。不可得空性空故,不可得空於不可得空無所有不可得,不可得空於內空乃至一切法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不可得空於無性空無所有不可得。無性空性空故,無性空於無性空無所有不可得,無性空於內空乃至不可得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無性空於自性空無所有不可得。自性空性空故,自性空於自性空無所有不可得,自性空於內空乃至無性空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自性空於無性自性空無所有不可得。無性自性空性空故,無性自性空於無性自性空無所有不可得,無性自性空於內空乃至自性空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舍利子,真如性空故,真如於真如無所有不可得,真如於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性空故,法界於法界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於真如無所有不可得,真如、法界於法性無所有不可得。法性性空故,法性於法性無所有不可得,法性於真如、法界無所有不可得,真如、法界、法性於不虛妄性無所有不可得。不虛妄性性空故,不虛妄性於不虛妄性無所有不可得,不虛妄性於真如、法界、法性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不虛妄性於不變異性無所有不可得。不變異性性空故,不變異性於不變異性無所有不可得,不變異性於真如乃至不虛妄性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不變異性於不思議界無所有不可得。不思議界性空故,不思議界於不思議界無所有不可得,不思議界於真如乃至不變異性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不思議界於虛空界無所有不可得。虛空界性空故,虛空界於虛空界無所有不可得,虛空界於真如乃至不思議界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虛空界於斷界無所有不可得。斷界性空故,斷界於斷界無所有不可得,斷界於真如乃至虛空界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斷界於離界無所有不可得。離界性空故,離界於離界無所有不可得;離界於真如乃至斷界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離界於滅界無所有不可得。滅界性空故,滅界於滅界無所有不可得,滅界於真如乃至離界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滅界於平等性無所有不可得。平等性性空故,平等性於平等性無所有不可得,平等性於真如乃至滅界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平等性於離生性無所有不可得。離生性性空故,離生性於離生性無所有不可得;離生性於真如乃至平等性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離生性於法定無所有不可得。法定性空故,法定於法定無所有不可得,法定於真如乃至平等性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法定於法住無所有不可得。法住性空故,法住於法住無所有不可得,法住於真如乃至法定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法住於無性界無所有不可得。無性界性空故,無性界於無性界無所有不可得,無性界於真如乃至法住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無性界於無相界無所有不可得。無相界性空故,無相界於無相界無所有不可得,無相界於真如乃至無性界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無相界於無作界無所有不可得。無作界性空故,無作界於無作界無所有不可得,無作界於真如乃至無相界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無作界於無為界無所有不可得。無為界性空故,無為界於無為界無所有不可得,無為界於真如乃至無作界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無為界於安隱界無所有不可得。安隱界性空故,安隱界於安隱界無所有不可得,安隱界於真如乃至無為界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安隱界於寂靜界無所有不可得。寂靜界性空故,寂靜界於寂靜界無所有不可得,寂靜界於真如乃至安隱界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寂靜界於本無無所有不可得。本無性空故,本無於本無無所有不可得,本無於真如乃至寂靜界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本無於實際無所有不可得。實際性空故,實際於實際無所有不可得,實際於真如乃至本無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乃至實際於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究竟涅槃性空故,究竟涅槃於究竟涅槃無所有不可得,究竟涅槃於真如乃至實際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舍利子,異生地法性空故,異生地法於異生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異生地法於種性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種性地法性空故,種性地法於種性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種性地法於異生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異生、種性地法於第八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第八地法性空故,第八地法於第八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第八地法於異生、種性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異生、種性、第八地法於具見地法無所有不可得。具見地法性空故,具見地法於具見地法無所有不可得,具見地法於異生、種性、第八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異生、種性、第八、具見地法於薄地法無所有不可得。薄地法性空故,薄地法於薄地法無所有不可得,薄地法於異生、種性、第八、具見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異生、種性、第八、具見、薄地法於離欲地法無所有不可得。離欲地法性空故,離欲地法於離欲地法無所有不可得,離欲地法於異生、種性、第八、具見、薄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異生、種性、第八、具見、薄、離欲地法於已辦地法無所有不可得。已辦地法性空故,已辦地法於已辦地法無所有不可得,已辦地法於異生、種性、第八、具見、薄、離欲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異生、種性、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地法於獨覺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獨覺地法性空故,獨覺地法於獨覺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獨覺地法於異生、種性、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異生、種性、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地法於菩薩地法無所有不可得。菩薩地法性空故,菩薩地法於菩薩地法無所有不可得,菩薩地法於異生、種性、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地法無所有不可得,異生、種性、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菩薩地法於如來地法無所有不可得。如來地法性空故,如來地法於如來地法無所有不可得,如來地法於異生、種性、第八、具見、薄、離欲、已辦、獨覺、菩薩地法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性空故,菩薩摩訶薩於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多無所有不可得。般若波羅蜜多性空故,般若波羅蜜多於般若波羅蜜多無所有不可得,般若波羅蜜多於菩薩摩訶薩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於教誡教授無所有不可得。教誡教授性空故,教誡教授於教誡教授無所有不可得,教誡教授於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諸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亦無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菩薩摩訶薩都無所有竟不可得,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羅蜜多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


=======================================================================================

大般若經 無所得品 諸法不生 無和合自性 法非常非我空無相善無罪無染 清凈無為出世間 非常非壞 亦無散失

 爾時,具壽善現復答舍利子言:「如尊者所云,何緣故說『如說我等畢竟不生』者,舍利子,我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色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受、想、行、識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眼處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耳、鼻、舌、身、意處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色處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聲、香、味、觸、法處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眼界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耳界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鼻界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舌界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身界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意界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地界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水、火、風、空、識界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無明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內空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四靜慮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四無量、四無色定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八解脫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四念住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空解脫門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無相、無願解脫門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五眼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六神通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佛十力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一切智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道相智、一切相智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無忘失法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恆住舍性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一切三摩地門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極喜地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異生地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聲聞乘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獨覺乘、大乘畢竟都無所有,既不可得,云何有生?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如說我等畢竟不生。」

  爾時,具壽善現復答舍利子言:「如尊者所云,何緣故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者,舍利子,諸法都無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法都無和合自性?」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都無和合自性,受、想、行、識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眼處都無和合自性,耳、鼻、舌、身、意處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色處都無和合自性,聲、香、味、觸、法處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眼界都無和合自性,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耳界都無和合自性,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鼻界都無和合自性,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舌界都無和合自性,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身界都無和合自性,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意界都無和合自性,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地界都無和合自性,水、火、風、空、識界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無明都無和合自性,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內空都無和合自性,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都無和合自性,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四靜慮都無和合自性,四無量、四無色定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八解脫都無和合自性,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四念住都無和合自性,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空解脫門都無和合自性,無相、無願解脫門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五眼都無和合自性,六神通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佛十力都無和合自性,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一切智都無和合自性,道相智、一切相智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無忘失法都無和合自性,恆住舍性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都無和合自性,一切三摩地門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極喜地都無和合自性,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異生地都無和合自性,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聲聞乘都無和合自性,獨覺乘、大乘都無和合自性。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複次,舍利子,諸法非常亦無散失。何以故?若法非常,無盡性故。」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法非常亦無散失?」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非常亦無散失,受、想、行、識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處非常亦無散失,耳、鼻、舌、身、意處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色處非常亦無散失,聲、香、味、觸、法處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界非常亦無散失,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耳界非常亦無散失,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鼻界非常亦無散失,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舌界非常亦無散失,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身界非常亦無散失,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意界非常亦無散失,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地界非常亦無散失,水、火、風、空、識界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苦聖諦非常亦無散失,集、滅、道聖諦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明非常亦無散失,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內空非常亦無散失,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非常亦無散失,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靜慮非常亦無散失,四無量、四無色定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八解脫非常亦無散失,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念住非常亦無散失,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空解脫門非常亦無散失,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五眼非常亦無散失,六神通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佛十力非常亦無散失,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智非常亦無散失,道相智、一切相智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忘失法非常亦無散失,恆住舍性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非常亦無散失,一切三摩地門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極喜地非常亦無散失,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異生地非常亦無散失,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聲聞乘非常亦無散失,獨覺乘、大乘非常亦無散失。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複次,舍利子,諸法非我亦無散失。何以故?若法非我,無盡性故。」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法非我亦無散失?」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非我亦無散失,受、想、行、識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處非我亦無散失,耳、鼻、舌、身、意處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色處非我亦無散失,聲、香、味、觸、法處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界非我亦無散失,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耳界非我亦無散失,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鼻界非我亦無散失,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舌界非我亦無散失,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身界非我亦無散失,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意界非我亦無散失,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地界非我亦無散失,水、火、風、空、識界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苦聖諦非我亦無散失,集、滅、道聖諦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明非我亦無散失,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內空非我亦無散失,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我亦無散失。
初分無所得品第十八之八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非我亦無散失,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靜慮非我亦無散失,四無量、四無色定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八解脫非我亦無散失,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念住非我亦無散失,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空解脫門非我亦無散失,無相、無願解脫門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五眼非我亦無散失,六神通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佛十力非我亦無散失,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智非我亦無散失,道相智、一切相智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忘失法非我亦無散失,恆住舍性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非我亦無散失,一切三摩地門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極喜地非我亦無散失,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異生地非我亦無散失,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聲聞乘非我亦無散失,獨覺乘、大乘非我亦無散失。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八

「複次,舍利子,諸法空亦無散失。何以故?若法空,無盡性故。」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法空亦無散失?」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空亦無散失,受、想、行、識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處空亦無散失,耳、鼻、舌、身、意處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色處空亦無散失,聲、香、味、觸、法處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界空亦無散失,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耳界空亦無散失,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鼻界空亦無散失,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舌界空亦無散失,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身界空亦無散失,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意界空亦無散失,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地界空亦無散失,水、火、風、空、識界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苦聖諦空亦無散失,集、滅、道聖諦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明空亦無散失,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內空空亦無散失,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空亦無散失,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靜慮空亦無散失,四無量、四無色定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八解脫空亦無散失,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念住空亦無散失,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空解脫門空亦無散失,無相、無願解脫門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五眼空亦無散失,六神通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佛十力空亦無散失,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智空亦無散失,道相智、一切相智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忘失法空亦無散失,恆住舍性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空亦無散失,一切三摩地門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極喜地空亦無散失,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異生地空亦無散失,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聲聞乘空亦無散失,獨覺乘、大乘空亦無散失。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法無相亦無散失?」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無相亦無散失,受、想、行、識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處無相亦無散失,耳、鼻、舌、身、意處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色處無相亦無散失,聲、香、味、觸、法處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界無相亦無散失,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耳界無相亦無散失,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鼻界無相亦無散失,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舌界無相亦無散失,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身界無相亦無散失,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意界無相亦無散失,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地界無相亦無散失,水、火、風、空、識界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苦聖諦無相亦無散失,集、滅、道聖諦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明無相亦無散失,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內空無相亦無散失,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無相亦無散失,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靜慮無相亦無散失,四無量、四無色定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八解脫無相亦無散失,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念住無相亦無散失,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空解脫門無相亦無散失,無相、無願解脫門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五眼無相亦無散失,六神通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佛十力無相亦無散失,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智無相亦無散失,道相智、一切相智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忘失法無相亦無散失,恆住舍性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無相亦無散失,一切三摩地門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極喜地無相亦無散失,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異生地無相亦無散失,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聲聞乘無相亦無散失,獨覺乘、大乘無相亦無散失。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複次,舍利子,諸法無相亦無散失。何以故?若法無相,無盡性故。」

「複次,舍利子,諸法善亦無散失。何以故?若法善,無盡性故。」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法善亦無散失?」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善亦無散失,受、想、行、識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處善亦無散失,耳、鼻、舌、身、意處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色處善亦無散失,聲、香、味、觸、法處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界善亦無散失,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耳界善亦無散失,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鼻界善亦無散失,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舌界善亦無散失,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身界善亦無散失,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意界善亦無散失,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地界善亦無散失,水、火、風、空、識界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苦聖諦善亦無散失,集、滅、道聖諦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明善亦無散失,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內空善亦無散失,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善亦無散失,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靜慮善亦無散失,四無量、四無色定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八解脫善亦無散失,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念住善亦無散失,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空解脫門善亦無散失,無相、無願解脫門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五眼善亦無散失,六神通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佛十力善亦無散失,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智善亦無散失,道相智、一切相智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忘失法善亦無散失,恆住舍性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善亦無散失,一切三摩地門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極喜地善亦無散失,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異生地善亦無散失,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聲聞乘善亦無散失,獨覺乘、大乘善亦無散失。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法無罪亦無散失?」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無罪亦無散失,受、想、行、識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處無罪亦無散失,耳、鼻、舌、身、意處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色處無罪亦無散失,聲、香、味、觸、法處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界無罪亦無散失,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耳界無罪亦無散失,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鼻界無罪亦無散失,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舌界無罪亦無散失,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身界無罪亦無散失,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意界無罪亦無散失,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地界無罪亦無散失,水、火、風、空、識界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苦聖諦無罪亦無散失,集、滅、道聖諦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明無罪亦無散失,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內空無罪亦無散失,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無罪亦無散失,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靜慮無罪亦無散失,四無量、四無色定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八解脫無罪亦無散失,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念住無罪亦無散失,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空解脫門無罪亦無散失,無相、無願解脫門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五眼無罪亦無散失,六神通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佛十力無罪亦無散失,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智無罪亦無散失,道相智、一切相智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忘失法無罪亦無散失,恆住舍性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無罪亦無散失,一切三摩地門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極喜地無罪亦無散失,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異生地無罪亦無散失,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聲聞乘無罪亦無散失,獨覺乘、大乘無罪亦無散失。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複次,舍利子,諸法無罪亦無散失。何以故?若法無罪,無盡性故。」

「複次,舍利子,諸法無染亦無散失。何以故?若法無染,無盡性故。」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法無染亦無散失?」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無染亦無散失,受、想、行、識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處無染亦無散失,耳、鼻、舌、身、意處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色處無染亦無散失,聲、香、味、觸、法處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界無染亦無散失,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耳界無染亦無散失,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鼻界無染亦無散失,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舌界無染亦無散失,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身界無染亦無散失,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意界無染亦無散失,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地界無染亦無散失,水、火、風、空、識界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苦聖諦無染亦無散失,集、滅、道聖諦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明無染亦無散失,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內空無染亦無散失,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無染亦無散失。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九
初分無所得品第十八之九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無染亦無散失,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靜慮無染亦無散失,四無量、四無色定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八解脫無染亦無散失,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念住無染亦無散失,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空解脫門無染亦無散失,無相、無願解脫門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五眼無染亦無散失,六神通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佛十力無染亦無散失,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智無染亦無散失,道相智、一切相智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忘失法無染亦無散失,恆住舍性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無染亦無散失,一切三摩地門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極喜地無染亦無散失,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異生地無染亦無散失,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聲聞乘無染亦無散失,獨覺乘、大乘無染亦無散失。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法清凈亦無散失?」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清凈亦無散失,受、想、行、識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處清凈亦無散失,耳、鼻、舌、身、意處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色處清凈亦無散失,聲、香、味、觸、法處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界清凈亦無散失,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耳界清凈亦無散失,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鼻界清凈亦無散失,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舌界清凈亦無散失,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身界清凈亦無散失,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意界清凈亦無散失,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地界清凈亦無散失,水、火、風、空、識界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苦聖諦清凈亦無散失,集、滅、道聖諦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明清凈亦無散失,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內空清凈亦無散失,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清凈亦無散失,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靜慮清凈亦無散失,四無量、四無色定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八解脫清凈亦無散失,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念住清凈亦無散失,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空解脫門清凈亦無散失,無相、無願解脫門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五眼清凈亦無散失,六神通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佛十力清凈亦無散失,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智清凈亦無散失,道相智、一切相智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忘失法清凈亦無散失,恆住舍性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清凈亦無散失,一切三摩地門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極喜地清凈亦無散失,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異生地清凈亦無散失,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聲聞乘清凈亦無散失,獨覺乘、大乘清凈亦無散失。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複次,舍利子,諸法清凈亦無散失。何以故?若法清凈,無盡性故。」

 「複次,舍利子,諸法出世間亦無散失。何以故?若法出世間,無盡性故。」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法出世間亦無散失?」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出世間亦無散失,受、想、行、識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處出世間亦無散失,耳、鼻、舌、身、意處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色處出世間亦無散失,聲、香、味、觸、法處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界出世間亦無散失,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耳界出世間亦無散失,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鼻界出世間亦無散失,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舌界出世間亦無散失,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身界出世間亦無散失,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意界出世間亦無散失,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地界出世間亦無散失,水、火、風、空、識界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苦聖諦出世間亦無散失,集、滅、道聖諦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明出世間亦無散失,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內空出世間亦無散失,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出世間亦無散失,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靜慮出世間亦無散失,四無量、四無色定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八解脫出世間亦無散失,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念住出世間亦無散失,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空解脫門出世間亦無散失,無相、無願解脫門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五眼出世間亦無散失,六神通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佛十力出世間亦無散失,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智出世間亦無散失,道相智、一切相智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忘失法出世間亦無散失,恆住舍性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出世間亦無散失,一切三摩地門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極喜地出世間亦無散失,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異生地出世間亦無散失,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聲聞乘出世間亦無散失,獨覺乘、大乘出世間亦無散失。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法無為亦無散失?」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無為亦無散失,受、想、行、識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處無為亦無散失,耳、鼻、舌、身、意處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色處無為亦無散失,聲、香、味、觸、法處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眼界無為亦無散失,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耳界無為亦無散失,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鼻界無為亦無散失,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舌界無為亦無散失,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身界無為亦無散失,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意界無為亦無散失,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地界無為亦無散失,水、火、風、空、識界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苦聖諦無為亦無散失,集、滅、道聖諦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明無為亦無散失,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內空無為亦無散失,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無為亦無散失,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靜慮無為亦無散失,四無量、四無色定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八解脫無為亦無散失,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四念住無為亦無散失,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空解脫門無為亦無散失,無相、無願解脫門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五眼無為亦無散失,六神通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佛十力無為亦無散失,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智無為亦無散失,道相智、一切相智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無忘失法無為亦無散失,恆住舍性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無為亦無散失,一切三摩地門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極喜地無為亦無散失,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異生地無為亦無散失,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聲聞乘無為亦無散失,獨覺乘、大乘無為亦無散失。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複次,舍利子,諸法無為亦無散失。何以故?若法無為,無盡性故。」

「複次,舍利子,一切法非常非壞。」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云何一切法非常非壞?」
  善現答言:「舍利子,色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受、想、行、識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眼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耳、鼻、舌、身、意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色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聲、香、味、觸、法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眼界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耳界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鼻界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舌界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身界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意界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地界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水、火、風、空、識界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苦聖諦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集、滅、道聖諦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無明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四靜慮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四無量、四無色定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八解脫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四念住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空解脫門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無相、無願解脫門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五眼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六神通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佛十力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一切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道相智、一切相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無忘失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恆住舍性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三摩地門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極喜地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異生地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聲聞乘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獨覺乘、大乘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
  「舍利子,以要言之,一切善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非善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有記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無記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有漏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無漏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有為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無為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爾時,具壽善現復答舍利子言:「如尊者所云,何緣故說『色等諸法畢竟不生』者,舍利子,色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受、想、行、識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色乃至識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眼處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耳、鼻、舌、身、意處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眼處乃至意處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色處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聲、香、味、觸、法處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色處乃至法處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眼界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眼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耳界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耳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鼻界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鼻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舌界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舌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身界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身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意界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意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地界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水、火、風、空、識界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地界乃至識界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苦聖諦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集、滅、道聖諦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苦聖諦乃至道聖諦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無明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無明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內空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四靜慮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四無量、四無色定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八解脫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八解脫乃至十遍處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四念住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空解脫門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無相、無願解脫門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五眼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六神通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五眼、六神通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佛十力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一切智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道相智、一切相智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無忘失法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恆住舍性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無忘失法、恆住舍性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一切陀羅尼門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一切三摩地門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極喜地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極喜地乃至法雲地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異生地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異生地乃至如來地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聲聞乘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獨覺乘、大乘本性畢竟不生。何以故?非所作故。所以者何?以聲聞乘、獨覺乘、大乘作者不可得故。
  「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色等諸法畢竟不生。」


知乎還有這麼閃亮的鈦合金風車問題 ,果然逼格高一等

人戰勝人,有好幾種評價體系

1、簡單粗暴的第一種,肉體碾壓型的勝利

以最有名的富二代王校長為例,要在肉體上碾壓他,實在太容易,身不高體不壯肚子上面肥膘晃蕩,隨便網上搜一下,比他強壯比他粗放的男肉體,多如牛毛

快手紅人,工地窮鬼搬磚小偉,一身腱子肉,可以完勝王校長了

2、實用功能的第二種,身體機能型的勝利

這種勝利就不好說了,對富二代的不良錯覺,無非就是大把花錢,大把睡妹,睡妹子這種身體功能,富二代的身體構造,與常人沒區別

你胯下一條爛鐵槍,人家胯下,也是一條爛鐵槍

看看王校長身邊的女人,其實質量堪憂,小網紅蜂擁左右,稍有點形象與地位的名流佳人,避之不及,通俗一點形容,腰纏富可敵國的錢,只落下一個逛怡紅院五十元套餐的下場

風月俏佳人,不是那麼容易賞臉的,大韓民國主播第一人,翹臀巨奶蜂腰瓜子臉,王校長開價二個億,也沒搞到手

可見,在身體機能型領域,富二代也沒有勝算

3、精神領域的第三種,高雅品味型的勝利

有一個著名的美食節目,主持人十分反骨,以前是走遍世界過中國而不入,只在最近二年,才拍了一個上海,一個成都

在上海這輯中,對於富人的飲食品味,做了獨特生動的記錄,全片瀰漫著強烈的嘲諷,灰暗的色調,富人的高雅品味成了諷刺的對象

這片子,在B站還能看得到

在這種藝術精神領域,公平一點說,整個中國社會,不分階層,都處於未受精卵的原始狀態

4、真正所謂的戰勝,言下之意,就是比誰的錢多

提問的意思,其實就是一個曹沖稱象的物理題,窮人,有沒有可能掙到比富二代更多的鈔票?這種赤裸裸的問題本質,其實就是一個貪婪的對比

貪婪是人的本性,沒什麼不對

雖然有錢人,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家財萬貫,也食不過三碗乾飯,也睡不過幾尺卧榻,最後大家都是一抷黃土

你看,活著,有那麼多的幸福可以不用錢就能感受到

其實,這是一種沒有療效的安慰劑,因為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根本不會,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巨額財富,你窮巴巴地聽這個富人雞湯的時候,還得想想明天的早餐在哪裡

5、真正需要擔心的,不是富二代的錢,而是他身上外插的各種輸液管

王校長的臼臼,殺妻潛逃,在國內公開活動無人敢動,一出國,國際刑警馬上動手。這才是富人們最可怕的能量,與某種不能說的力量結合起來,就可以破壞社會規則

規則一旦被破壞,面對帶著外掛的富二代,窮鬼們,再無翻身的可能

與其說戰勝富二代這種戰風車的笑話,不如問建設一個公平規則的社會,有多難

至於戰勝女富二代,相對容易

我美我媚我體態驕人艷絕天下,然後,你就有機會成為綠茶妹妹,成為富二代他媽

要沒有這些資本怎麼辦?

老老實實吃土去吧

實在不甘心

大韓民國歡迎你

人造網紅美

校長也喜歡

招僧廣告

四大不空酒色財氣

我與你一一點化

免費

我在無根寺

快遞不包郵之地


沒有可能。因為我試過。

這麼說吧!

我小時候在蕪湖縣鄉下長大的。

今天我回到蕪湖市。在蕪湖市區買了一套3居。明天就去銀行做貸款。

我記得我小時候來蕪湖市區上學,不僅要交學費還要交借讀費。一個學期3000然後上不起就回去了。交了2個學期就回去了。

現在我知道了。那群小時候蕪湖上學的同學。他們出生就有房子了。

所以我和他們差距20多年。

還是在蕪湖上小學。那個時候上的好像是個三元小學。班上很多人都去過很多地方玩過。我記得有個小女孩去過天安門,看到過照片。

我記得老師要讓我寫去哪裡玩過。我寫了一篇內容去天安門玩的。就是按照那個年畫上天安門描寫的。然後老師上課讓我讀出來。當著全班人嘲笑我,說你那麼窮去過天安門。我那個時候特別羞愧。就說是做夢夢到的。

然後還是被嘲笑。

現在我去過天安門,長城。我和那個小女孩差距是10多年吧!

還是在小學,就有同學坐飛機去泰山玩了。

他們去南京坐飛機。回來那個吹啊!什麼看過機長室,我叔叔就是開飛機的。

現在我也坐過飛機。我和他們差距10多年吧!

補一個。

蕪湖有個萬里軍用機場,那個時候在鄉下天天看戰鬥機飛。導致TMD我小時候一直都以為坐飛機和做摩托車一樣,帶兩個人,一前一後開的!

我跑了上海北京天津那麼多城市,

只要能掙到錢,沒有尊嚴的活也做過。

只能達到一個普通的城裡人而已。

我真心無力戰勝富二代了。


解脫輪迴,不戰而勝


謝邀。

樓上有引經據典的,我就講講自己遇到的故事。

至於怎麼想。

就看你自己了。

我在韓國語學院的時候,遇到過一個印度大叔,是個教授,來韓國教歐洲文學。

對的,你沒看錯是歐洲文學。

你以為只有中國人念詩?

歐洲也有詩詞歌賦的呀。

交流下來確實是很有文化素養的人。

身價背景么,能從印度去外國留學,據說家裡原來是讓他去學醫的。

總歸算個印度二代。

而且學習能力真的很強,成績僅次於我。(自豪臉)

考慮他平時還要教學授課,其實已經很厲害。

怎麼說呢,這種人一看就是投胎投的好+自身努力的典範。

人生已經很完美了,活著完全是在追求自我人生價值體現。

我在韓國拔過一次牙,上面2個智齒都蛀爛了,需要全部拔掉。是個小醫生做的,因為蛀的太爛,拔起來的時候不算順利,但是之後的服務算是周到。

這韓國小子看上去也就20多,二代不算,也起碼中產以上,韓國大學的費用也很恐怖的,不是普通家庭能應付的。

韓國私立的牙科醫院,滿大街都是,拔牙的費用異常的便宜,也就一頓貴點的燒烤,炸雞的錢。

回到上海之後。

我下面的一個智齒也蛀掉了。

就去上海浦東某門面醫院拔牙。

挂號進去到最裡面的一個大診室。

一照面,竟然是個印度人!

我驚了,哎呀,這傢伙是南部的還是北部的?會不會說「新低」(我跟著那個大叔學的所謂印度語普通話,雖然普及度不高)

然後,旁邊的一個大姐發話了:站著幹嘛?躺下檢查呀。

哦。(手動配個尷尬臉)

後來通過對話我才發現。

原來這個大姐才是牙科醫生。

這印度人是學生。

所以才要在最裡面的這個大診室里,方便教學。

拔牙安排也是牛逼,給我排到兩周以後,不過,拔牙速度倒是真的快。

最後,結賬的時候,除了挂號的錢,拔牙,藥費,統統從社保裡面扣掉了,感謝國家,感謝黨。

在我國,成為一個牙醫所需的家庭財力要求顯然比韓國低很多,更別說印度了。

雖然賺的也可能會少。

但是你是希望戰勝二代不是么?

那我覺得,好好讀書是最重要的。

搞不好哪天還能差使印度二代呢。


歡迎來到地球OL,你選擇的是地獄模式。

玩過對戰遊戲的人都知道,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不是屬性的簡單累加,而是在戰機來臨的時刻打出制勝的操作,下面你需要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一時刻的到來。

1、捨去多餘的愛好,脫離自己的執念

我開始玩三國志的時候,喜歡收集武將、美女、寶物等一切美好的東西。好好的一個策略遊戲活活被完成了三國養成志。

就如同這代人從小接觸的素質教育一樣,我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西瓜芝麻,哪個也不肯放下。就像是掰苞米的狗熊,掰了一路,撒了一地。

所以我害怕失敗,當然聰明人都害怕失敗,我一遍遍 Save / Load,為了心中的執念。

富二代的人生可能就是有更多的選擇和退路吧,至少有著重頭再來的機會。

遊戲里的NPC們是沒有多餘的機會的,戰勝主角,就要敢於與心中的執念一刀兩斷。找到你核心競爭力的領域,讀最好的書,讀到爛在心裡。

2、自以為是的勇氣

坦克世界是一個殘酷的遊戲,在這款遊戲中所有企圖打破戰局的行動,都是以死為代價執行的,不幸的是,對你而言死了這局就結束了。

我玩IS-8的時候就很有這種傻氣,說在這個路口打死你,就要在這個路口打死你,哪怕戰局崩潰,葬身一片火海時炮口也要指著你。

就像小時候打架,不管身上挨多少下,盯著一個人打,打到對方信念動搖,你就贏了。

有時候我也遇到這樣的對手,就覺得這個SB骨頭還真硬,看起來不太好惹。

3、逢人可講的故事

你和富二代打牌,人家開局說:一對二;

你說:要不起;

那完了,你就輸了;

於是你大喊:掙扎吧,在血和暗的深淵裡! 酒、殺!這局就活了。

你看到他騎著一頭伺服器壓根沒出現的坐騎,背後的六個大翅膀閃著耀眼的金光;

他們的艦隊力量是宛若神明,粒子光矛毀天滅地,失落帝國不屑和螻蟻做交易;

你不服氣,你要戰勝他們。
你要去酒館、山洞、斷崖尋找寶藏;

去送信、打跑強盜、殺野豬來升級;

你要跑遍地圖的每個角落,接薪水微薄的任務,與所有人對話。

你要比他們做的更多,說的更多,耍更多的花招,來獲得與他們同場競技的機會。

你會看到哈爾科夫整座城市在炮火中燃燒,你的兄弟們在馬利諾夫卡的村莊陣亡,虎式坦克像死神在收割生命;

禪達的酒館裡擠滿了為錢賣命的僱傭兵和旅行者,只要100個第納爾,卡拉迪亞大陸最精銳的賞金獵人將為你賣命,他們是嗜血的狼群;

而環印城是這破碎世界的盡頭,那裡有諸神設下的封印,和永不熄滅的火焰;

最後,你要等待機會,等戰機來臨的時候打出致勝的操作。
當然,即使做到一切,你也很可能無法成功。
不過,我嚮往的最好的戰鬥,莫過於大逆風局下,諸位依然懷抱信念,進退有度。


謝邀。


小富靠勤 大富靠命

除了極少數行業(例如IT 娛樂影視音樂)極少數天才(例如ROD STEWARD, 喬布斯)

和平時期靠商隊 走正路

一個家族如果立起來 至少要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簡單的例子是川普家族)

猶太人富可敵國 很多資本和生意經是有百年千年歷史的

資本和生意經都是學校不給不教的 這個靠天賦和家族傳承

(所以英人王爾德說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學校沒人教的 天賦 生意經 都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當然還有資本)

如果是邪門歪道那些富起來的(黑道 貪污犯 騙子) 不在討論範圍

別和別人或者同學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和道路


謝邀。

通常情況下,一代人無法跨越階級。幾代人才能做到的事,想在一代人之內就能完成,那麼ta就要比普通人吃更多的苦,歷經更多的磨鍊。想要跨越階級,必先經歷痛苦。有跨越階級的這種念頭,就要有承擔無數痛苦的自覺,且不一定成功。


瀉藥。。我一個三線城市普通家庭17歲普通少女一下子還真不知道怎麼回答。。

我的父母從來不希望我能有多高的志願能達到多高的成就,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我能過得平凡而不普通,保持自我,正直善良是我爸爸對我唯一的要求。

我是個窮二代,我人生的勝利不在於戰勝富二代。

我還有更高更偉大的致遠呢~


活的比他長


不要請自來.我農村出身.媽是個聾啞人.爸是一個沒文化.非常非常老實的一個人.從小也是婆婆爺爺幫忙帶大.學習一直供到職中畢業.也算他們的最大的幫助了.16歲踏入社會.出生社會努力過.狠心過.最終還是一個月拿4.5千的工資.2十歲一出頭.開始有計劃自己便存錢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朋友都說我是一個心態特別好.從來沒有什麼事情會把我焦慮到.的確.生命中什麼都不求只要爸爸媽媽婆婆爺爺健健康康我就是最大的幸福。以前單身的時候和閨蜜們聊天說以後結婚後一定要把爸媽接到一起住.不再讓他們在農村受苦了.而如今感覺也是枉然。現在一回農村老家婆婆總在耳邊一直念叨誰的女有好能幹.又在哪裡買房子了.又在哪裡做生意了.一個月工資又幾萬幾萬.其實自己心裡也挺難受.出入社會這麼7.8年.一直也沒存到什麼錢.而如今一個首付的錢自己都拿不出來.我也希望家人不要那門名利.

我也會努力變強大.就算沒有成功.我也不會氣餒因為我覺得人一輩子只有順順利利.開開心心.一頓我吃包子饅頭也好吃龍蝦鮑魚也好只有我覺得世界是美好的.自己是美好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其實階級逐漸固化,上升渠道不多。晉陞中產階級,當下可見也就4條路。

寫代碼,

搞金融,

金融圈裡寫代碼,

代碼圈裡搞金融。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大革命,大清洗。否則沒機會。


推薦閱讀:

有什麼辦法忘記一個十二分溫柔的她?
如果現在你眼前出現生命只剩180分鐘的倒計時。你會做什麼?最後會到什麼地方死掉?
內心痛苦的根源是什麼?
哪一刻,你感受到:時間是最最奢侈的?
怎麼發現自己的夢想?

TAG:價值觀 | 人生 | 夢想 | 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