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什麼不干涉普法戰爭?

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如果英國坐著不理,可以理解。普魯士打敗奧地利,如果大家認為奧地利能獲勝坐著不理還可以理解,但是時間還不到5年,普法戰爭爆發,任何明眼人都看得出普魯士的野心了。況且普魯士還吞併了英國領地漢諾威,但是普法戰爭開始,法軍不利,直到戰敗也沒有大國干涉,尤其是奉行歐陸均衡政策的英國。這是為什麼呢?俾斯麥的外交套路太深?不過英國不容易欺騙吧?英國認為法國更有威脅?還是英國像之前普奧戰爭的法國認為奧地利能贏一樣,認為這次法國能贏?

當然如果能了解英國內部的爭論,不同的意見或許更好。


誰說就普魯士野心大了,當時法國擴張的勁頭可比普魯士高調多了。

克里米亞和英國一塊肛俄國的是誰?在墨西哥扶植哈布斯堡王朝的是誰?在越南大搞殖民擴張的是誰?進北京燒了圓明園又是誰?號召全歐洲一塊開會解決波蘭問題的又是誰?領著薩丁尼亞肛奧地利的又是誰?從薩丁尼亞拿走薩瓦和尼斯的又是誰?全是拿三。

你說是普魯士侵略勢頭十足還是拿三野心十足?

拿三風風火火滿世界擴張,這時候普魯士呢?1850年普魯士就是想搞個小德意志聯盟,還被俄奧聯手收拾了。

跟法國比起來這時候的普魯士簡直是個純潔的白蓮花啊。

就在普奧戰爭開打之前,拿三還要求俾斯麥同意他在萊茵河左岸和比利時的擴張。這破事後來還被捅出來了。

1867年因為拿三意圖吞併盧森堡,還爆發了盧森堡危機。

維多利亞女王自己都說,拿三是個「到處煽風點火的人」。

德丹戰爭充其量只是王朝戰爭,普奧戰爭也只是德意志內戰而已。跟滿世界折騰的拿三是沒法比的。

面對這麼一個氣勢洶洶的法國,弄一個強有力的對手跟他互掐,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漢諾威,漢諾威是英國的共主邦聯不是領地,而且這時候漢諾威已經轉給漢諾威王朝的另一支了,跟英國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了。

而且拿三打了四十多天就投降了,就是英國想干涉也來不及啊……(不過實際上英國在普法剛開戰的時候就宣布中立了)

雖說拿三是以個人身份投降的不是以元首身份投降的,不過皇帝連同主力部隊都被俘虜了,還打個卵了?


離岸平衡的奧義是幫助弱勢方對抗強勢方。

普魯士有戰列艦嗎?

普魯士有殖民地嗎?

普魯士能攻克莫斯科嗎?

普魯士能一個國家連續擊敗歐洲合力圍剿五次嗎?

別說普魯士不行,德意志帝國也不行,第三帝國也依然不行。

普魯士贏了普法戰爭,歐陸平衡被打破了嗎?德意志一戰平推法國了嗎?

法蘭西要是贏了普法戰爭,歐陸還有平衡嗎?普魯士能擋住吞併比利時和德意志南部的法蘭西一路平推嗎?莫斯科是不是又要重建了?

也就是拿三跪的快,戰事如果進入僵持或者法國佔了上風,估計英國就又要在世界頻道喊「法蘭西副本八周目開組,熟練工帶隊,來個會開嗜血的薩滿」。

Big Blue Blob才是大多數時候歐陸失衡的主因,別因為戰地一沒法國,就這麼瞧不起近代多數時間陸軍世界第一海軍世界第二的法蘭西啊。

這算不演算法蘭西在知乎被黑的最慘的一次?啊?


俾斯麥敢動法國,和小拿破崙作死有很大關係。

先是和英國在克里米亞得罪了俄國,然後又在義大利打敗奧匈帝國,順便搞得義大利也很不爽。發展到這地步,英國已經很警惕了,而這時跳出來收拾法國的俾斯麥又已保守主義、現實主義著稱,借勝利的機會徹底摧毀法國,以至打破歐洲平衡的事他是決計不會幹的。幹嘛要干涉?

而且按照此前衝突中形成的思維定勢,海權數英國,陸權則要看法國(俄國太遠,對英國的威脅較小)。法國一旦強大,南德和低地國家就可能被劃入他的勢力範圍,從而直接威脅英國。德國成立正好給法國上個緊箍咒,也讓法國無從在中歐擴展勢力——一口氣解決了從路易十四一直到拿破崙延續將近200年里的法國問題,你說吼不吼?


拿破崙三世的時代,法國一直都有一個特點:國際影響力遠遠強於國家的真實實力。

法國在拿破崙之後,已經不再具有獨霸歐洲的能力了。拿破崙之前,法國的人口遠多於歐洲除了俄羅斯以外的任何國家。1800年前後法國人口有3000多萬,而整個德意志地區加一起也就2500萬,更何況德意志還處於分裂狀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這些國家人口還不到法國的一半。但是到了19世紀中期以後,法國人口增長率「災難性地下降」,很快被其它國家趕超。到了普法戰爭前夕,整個德意志地區的人口達到了4100萬,法國不到4000萬,而此時法國要面對的是整個德意志的軍隊,而非普魯士一國。普法戰爭中,法國第一次在人數上被單個對手壓倒,放在路易十四時代,即便是全歐聯合遏製法國,法國在兵力上也不會有太大劣勢。

在經濟上,法國也喪失了優勢地位。英國早就通過工業革命把法國甩到了後面,而十九世紀中期,德意志的經濟也開始趕超法國。到了普法戰爭前夕,法國雖然生鐵產量還略高於德國,但是煤產量、鐵路里程都被德國超過,經濟上兩國只能算是旗鼓相當。

但是,這些實力的變化是我們在事後才能看到的。在拿破崙三世時期,法國看起來比它實際上要強大很多。先是克里米亞打敗了俄國,然後又聯合撒丁擊敗奧地利,推動了義大利的統一,在亞非拉到處搞殖民地(墨西哥帝國、西北非擴張、二次鴉片戰爭、越南等等)。1860年前後,義大利因為統一問題對法國馬首是瞻,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在近東問題上也有求於法國,拿破崙三世儼然是歐洲大陸的仲裁者。當然,截止到1860年前,英法有著很好的合作關係,英國希望看到法國成為它維護歐洲秩序的一個夥伴。但是義大利統一戰爭中,撒丁王國為了換取法國的支持把薩伏伊和尼斯割讓給了法國——這是1815年後法國領土的第一次擴張。這讓英國十分擔憂——法國不僅僅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更是一個有領土野心的國家。聯想到此前200多年法國在歐洲的前科,以及「拿破崙」這個可怕的名字,英國不可能再放任法國的強大。

而在另一方面,列強都低估了法國的敵人的實力。實際上,「普法戰爭」應該被稱為「德法戰爭」,因為這不是普魯士王國和法蘭西帝國的較量,而是德意志與法蘭西兩個民族的戰爭。拿破崙三世甚至幻想著整個南德意志會同法國結盟對抗普魯士。其它國家即便沒這麼樂觀,但也不會認為德意志會眾志成城一致對外。

所以,此時擺在英國決策者面前是這樣的形勢:兩個國家即將開戰,一個是剛剛打敗了五大列強(英法普奧俄)中的兩個,對外有著強烈的領土野心,在過去二百年多次單挑全歐洲而不敗的歐洲頭號強權,另一個是國力看起來比較弱,領土面積在列強中最小,對外政策比較低調的國家——你認為誰會贏?英國對歐洲的外交策略從來都是維持勢力均衡,防止一個獨霸歐洲的強權出現,就當時的決策者來看,法國比普魯士更有可能成為挑戰均勢格局的國家。所以,即便英法是盟友,英國在普法戰爭前一直在思考如何防止法國在戰爭勝利後過度膨脹,甚至想過聯普抗法,至於說後來法國的色當慘敗——不光英國人,義大利人、奧地利人、俄羅斯人,以及拿破崙三世和俾斯麥都沒有過心理準備。列強的集體失算早就了德意志帝國的崛起。


沒想到拿三作死作的實在太快,俾斯麥也沒想到。

您可是皇帝,皇帝,皇帝啊!您咋就四十八小時不到就投降了啊!您連個最後通牒的時間都沒支持下去?

離您宣戰才四十天啊親!奧地利還堅持了六十天呢!您身臨戰場是很有勇氣,但您投降也同樣有勇氣!自打羅馬國以來,歐洲皇帝在戰場被俘虜的,您是頭一位。要不皇后說呢:您咋不去死呢!

您投降了,這巴黎會發生什麼事不得而知,反正您回來,巴黎也不會聽您的了,不把您送上斷頭台就是慈心發現。

英國佬一向有坐山觀虎鬥的習慣,以為沒半年分不出勝負來,沒想到拿三這是豬扮老虎,上去一口就被啃死了。拿三一被俘,巴黎群龍無首,英國人就算想聯合,也不知道該聯合誰去。


第一,如果幹涉,那也是幫著普魯士揍法國啊

記得好像是Lord Salisbury小時候正好是普法戰爭爆發,他問他爹「我們支持誰」?他爹果斷回答「德國人」。

雖說跟小拿破崙的法國一起打過克里米亞,一起搶過圓明園(法國人不想燒,英國人非要燒,法國人說好吧你燒但是這都是你的責任)。但是英國一直認為最大的對手是法國。這點從光榮革命的大同盟戰爭就開始了,一直到色當之後才開始轉變。

第二,俾斯麥之前的行動,英國人幹嘛去了?

要說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真要干涉,首先是石荷州問題(插個話,前兩天丹麥有個政黨發言人說要「讓丹麥國界繼續向南前進」,貌似這是戰後西歐第一次出現重新劃界的問題,有點奇怪)。

1848年革命的時候丹麥人就玩過一次要吞掉兩公國的事情,普魯士聯合奧地利制止了。而且法蘭克福議會的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又希望柏林和維也納能夠體現德意志民族的氣概。然而宮廷的想法還是不一樣的。巴麥尊對這地方有個名言「就三人知道這個問題,一個死了(他說的可能是他的老對頭阿爾伯特親王,女王她老公);一個德國教授瘋了;我把這事忘了」。可見英國人對於歐洲大陸這些屁事,實際上是不上心的。

如果在1862年在基爾不干涉,1866年看著柯尼希格雷茨不干涉,那麼1870年又要做什麼呢?

當普魯士兵臨維也納的時候,法國媒體才如夢初醒的大叫「為了薩多瓦報仇啊」——我是不明白他們報哪門子仇?直到考尼茨面對腓特烈大王的「外交革命」之前,巴黎和維也納都到了上中東找盟友互懟的地步,現在裝起好人了?還不是發現萊茵河以東被普魯士連成一線了?

第三,英國要是在1870年干涉,為了什麼?

普法戰爭是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大展示。在柯尼希格雷茨之前,法蘭克福傳統下的民族自由黨人(比如像最偉大的羅馬權威老懞森那號人)是天天叫喚學習英國,懟俾斯麥的。所謂「鐵血演說」也是對著他們講的。當然一般輿論的反應不像我們歷史書說的那麼慷慨激昂「矯揉造作成分較多」。

但是老毛奇的三路合擊的勝利一下子就讓所有人喚醒了他們的「德意志之魂」。民族自由黨人把之前不批准的軍費開支都批了,給俾斯麥和軍隊唱起了大讚歌。到了和法國開戰的時候,整個北德聯邦可謂是「萬眾歸一」,就連美因河南邊四個法國要保證獨立的邦國都積極站在普魯士一邊(拜仁州民意壓倒性迫使國王加入北德聯邦一邊,氣勢不亞於希特勒1914年在慕尼黑見到的場面)。

換言之,拿破崙第三面對的是整個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可能除了馬克思的追隨者社會民主黨人會在後來反對包圍巴黎和參與鎮壓公社),這種情況下,英國干涉?我靠,他找死嗎?況且英國人自己最喜歡這種「歐洲的現代化和自由發展的浪潮了」,只要不是大革命的恐怖暴力,自由主義是時代潮流啊!別忘了德比-迪斯雷利的第二次議會改革還沒過去幾年。

第四,英國要在1870年干涉?靠什麼?

之前美國內戰,因為亞拉巴馬事件羅素和巴麥尊想教訓林肯政府。林肯很聰明:迅速放了南方的人。但是就算面對打內戰的美國,英國能做什麼?把幾個營的陸軍部隊調到加拿大?

1857年印度兵變算是這個世紀英國最大的一次用兵了(我覺得比克里米亞出兵規模還大,畢竟性質不同),還是把到了新加坡準備開往中國的遠征軍調了回去。連廣東人都奔走相告「洋夷來不了,他們自己三哥造反了」。

最後調動的討伐軍10萬出頭(主要再加上錫克和廓爾喀人的20萬大軍)。

這點陸軍想去干預歐洲大陸?威靈頓在滑鐵盧也只有三分之一是英國部隊,漢諾威人、德意志僱傭兵和荷蘭人當了大頭。

用什麼去和老毛奇的幾個軍團去打?


任何脫離時代背景的對相關歷史問題的討論都是在耍流氓。

英國在過去在現在以及在未來,都追求著的是「歐陸均衡」,所以,在德國王朝戰爭前,最符合英國利益的其實有兩套方案:

第一種情況,德意志邦聯被奧普兩國操縱,德意志諸侯們各自為政、邦聯形如散沙。

退而求其次的第二種情況:北德意志被普魯士統治,南德四國成為法國或奧地利勢力範圍;英普結盟,然後再依靠親英的女婿——普魯士王太子,逐步將封建軍事色彩濃厚的普魯士改造成一個英式的君主立憲國家。

後來由於普丹和普奧戰爭,方案一直接作廢。

成立北德意志邦聯後,普魯士掌控了整個北德地區,這時候的國際形勢是:英法奧、甚至南德四國政府都不贊成德國的統一。

唯一不那麼反對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是當時的沙皇俄國……

除了俄國因為姻親關係和希望噁心法國的原因外(並且當時的俄國沙皇甚至相信統一的德國在未來會和自己站隊),所有歐陸強權都不希望中歐出現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即使那僅僅是小德意志。

對英國而言,小德意志如果統一,那麼會對「歐陸均衡」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在俾斯麥自傳里有過描寫:在埃姆斯密電發生以前,他曾經考慮過辭職。

因為這時候他的政策受到了太多阻力。

然後,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

埃姆斯密電事件,法國對北德意志邦聯宣戰,然後戰線迅速由德國境內轉移到法國境內,

然後法軍又迅速的投降,

這一切都宛如神助,

伴隨著軍事上的勝利,外交上也發生了變化;

俄國最初就不反對德國統一,如今看到法國被虐反而更開心,南德四國被拉入了統一戰線,奧地利無法反抗德意志的民族主義浪潮而保持了緘默態度。

法國被打成了狗,

唯一持保留態度的只剩下英國。

這時候的英國,即使希望干涉,也是有心無力,如果幹涉,不僅不義,同時也會成為眾矢之的。

再後來,由於威廉一世活的太久,腓特烈王太子五十多歲才即位,喉癌不治,100天後病逝,方案二也流產了。

但這是後話了。


(首先糾正題主一個錯誤,普魯士吞併漢諾威時漢諾威已經與英國脫離關係,因為漢諾威實行只允許男性繼承人的《薩利克法》,因此在維多利亞女王繼位後漢諾威便脫離了英國)

1.因為一個統一的小德意志向西可抑製法國,向東可抑制俄國,而法俄兩國正是英國在歐洲大陸上兩個傳統對手

2.歐陸均勢原則是永遠援助「與妄圖取得歐洲霸權相抗衡的那一方」,同時也是在兩國相爭時援助弱勢一方對抗強勢一方,這兩點普魯士都不符合,它發動普法戰爭只是為統一小德意志而沒想過通過這一次戰爭打殘法國從而取得歐洲霸權,法國在普法戰爭後仍然保存實力且仍是列強,德國是在此後的和平時期靠著戰前戰後抓住歷史機遇進行的一系列積極改革以及統一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得以以極其迅速的國力膨脹速度趕超法國的。而且在普法戰爭前,普魯士相對於法國才更像是弱勢一方

3.俾斯麥外交能力強,熟知英國人的利益需求,因此正中下懷,比較典型的就是他阻止普王在普奧戰爭後進軍維也納羞辱奧皇,因為如果這樣做了,那麼非但會失去日後德(普魯士)奧結盟的機會不說,英國人也不會袖手旁觀。從這件事上就能看出俾斯麥的外交能力和眼光,在他的努力下,使得三次王朝戰爭中英國都沒有干涉(即使是德丹戰爭前英國聲稱不會讓丹麥單獨受到攻擊)


克里米亞戰爭中的英國表現也不咋地,這是最重要一點,克里米亞戰爭無情地揭示了英國陸軍是多麼的無能,整個指揮系統和後勤系統都是一片混亂,英國損失慘重而且絕大多數傷亡來自疾病和供應不足,要不是俄國太落後英法能不能拿下還是回事。1856年到1870年才過了14年,1870年的英國國內已經問題重重,來自德國的工業品競爭壓得英國商人喘不過氣來,國內工人運動也此起彼伏,這時候去干涉普法戰爭動員幾十萬軍隊到歐洲核心大陸去進攻,恐怕英國人沒這個能力~也沒這個想法,英法矛盾是主要原因,但是英國國內實力制約才是主要的。普法戰爭里最可能干涉而且最有實力干涉的是俄國,俄國在普法戰爭前曾經表示要幫助法國(這裡誰是弱智?),然而被法國無情的拒絕了~於是乎就有了後來的結果。普法戰爭再打多少遍也是這個結局,看似差距不大的兩國,實際上普魯士已經有了足夠壓死法國的實力,俾斯麥夠給法國留面子了,然而法國人還是自尊心受到重創,之後法國就再也沒有恢復~


只要能噁心法國人,英國人什麼事干不出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國家有針對型噁心偏好?


當時英國對普魯士的實力預計不足,而且普法戰爭結束太快了,半年時間,英國估計還在爭論是否援助。而且,英普關係是好於英法關係的,普魯士的崛起又明顯有益於英國(之前歐陸唯一可以與法國作戰的國家是俄羅斯),可以用於牽製法國,不過玩脫了,坑了自己。


因為俾斯麥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比題主這種歷史臆想家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普魯士本來還想再進一步,你以為是誰媾和的?


不要因為普法戰爭的結局是普魯士獲勝,就以為戰前的形勢是普魯士強於法蘭西。

普法戰爭之前,法蘭西的國力,是強於普魯士的。如果法國贏得了普法戰爭,就會成為歐陸的霸主。如果法國輸掉,那麼歐陸的均勢就可以維持住。

所以,處於維持歐陸均勢的目的,英國肯定不會去幫助法國。


回答一下1860-1870年代歐洲政治背景,

1普魯士的國力增長太快,導致列強估計不足。普奧戰爭雖然普魯士獲勝,但是只是險勝,列強同樣認為其硬實力不足,然而普奧戰爭後短短不到3年,通過整合北德的普魯士軍力已經翻倍。

2法國自拿三時代開始,就四處干涉,國際威望可以說杠杠的,尤其是義大利戰爭後從薩丁手裡獲得了薩伏伊和尼斯兩地,尼斯是優良的軍港,薩伏伊有著煤礦資源。法國本土又有擴張的趨勢,當時法國力求吞併比利時和控制南德意志,這對英國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

3開戰前紙面實力法國依然強於北德,誰也沒想到普魯士又一次敢以弱擊強。

4開戰前法國因為常年軍事擴張,導致國內軍備很疲憊,根本沒做好打幾十萬人的大戰,等到法國動員好兵力,皇帝都投降了,巴黎也沒了。這個時候再打下去已經沒意思了,富饒的東北部法國已經丟失。


為什麼要干涉呢?歐洲大陸上最強國是法國,普魯士只是上升期階段的國家而已。如果幫法國人打普魯士,即使打贏了,只會讓法國更強大,而英國獲利太少,所以英國不會幫。俄國也不會幫法國,因為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輸給了英法聯軍,被迫接受不平等條約並接受英法監督。如果法國戰敗,俄國就可以接著去收拾奧斯曼帝國了。


推薦閱讀:

英國留學行李清單有哪些啊?
牛津大學女生刺傷男友,為何會因為「太聰明」而免入獄?
美國公司對英國名校計算機留學博士的青睞度如何?
在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讀研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現在英國已經有近百萬人請願二次公投,會進行二次投票嗎?這種情況有先例嗎?

TAG:法國 | 英國 | 歐洲歷史 | 普魯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