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信了基督(教)之後又不信的?為什麼呢?

我是來到西雅圖以後,接觸了一些很堅定的基督徒,有些人是受家庭的影響,有些人是長大以後由於發生了一些事然後信的。於是我很好奇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能夠讓一個人完全選擇另一種世界觀,並且堅定地相信,It is the only right way. 我覺得有些人已經到了《三體》中說的思想鋼印的程度。

我跑來知乎問完這個問題以後,去問了一些身邊的朋友為什麼信基督(教)。我發現有些人只是信基督教,但並不信耶穌。比如有些人想結束過去亂七八糟的生活,然後基督教裡面又有重獲新生這一教義;有些人覺得以前的自己很焦慮,而基督教里說上帝自有安排。。有一個韓國女孩子的回答另我印象深刻。她說她以前不信的時候,覺得信基督(教)的人比較weak。後來她生活經歷了很多曲折,覺得心裡總有一種空的感覺。儘管可以跟朋友玩,打遊戲啊什麼的,但一個人回到家以後還是不可避免地感到empty. 然後有一次她聽到了讚美詩,突然覺得像有人在抱著她,很溫暖的感覺,然後就開始漸漸多了解基督啊,基督教義等。她說她是真的能感受到基督在愛她,就像爸爸媽媽愛你的時候,你能感覺到這種愛,你是不用去問他們是否愛你一樣。

我覺得她是屬於信基督但不一定信基督教的那種人,我一開始問的是「Do you believe in Christianity and why?」 聽完她的回答,我說我以後應該問「Do you have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God? And Why?」 她說「Yeah, that would be a better question.」

所以我是想問那些堅定地信基督(教)的人會不會又經歷一些事情讓他們接受另一種世界觀呢?我就純好奇。


和提問者一樣,我也曾是海外留學生,在大一信主,然後開始研讀聖經並參加教會活動,後來去海外做短期宣教,也和其他人一同帶領過學生事工。基督信仰對於曾經的我來說無比重要,它是人生的意義和指望;曾經認為神的選民既是無比榮耀的,也是排除自誇的;因為神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就揀選我們,為的是讓我們效法他獨生子耶穌基督的模樣,結出許多果子,為永生的神作見證,將福音傳遍地極。

然而信仰的路上總有反覆和懷疑,大學時代幾次重大的懷疑都被自我壓制;幾年後的一次懷疑幾乎在一夜之間讓我放棄了持守多年的信仰……

【理性的反思】

這篇回答的目的不是討論科學與宗教的衝突,而是以誠懇的語氣探討基督信仰本身最核心的部分。所有史實將沒有引用來源;如有錯誤,懇請專家指正。首先,有一個前提條件大家需要認可:證明神存在、耶穌曾經復活和耶穌是神的重擔不在不信者身上,而在基督徒身上。一個超自然的神和一個超自然的復活事件必須要有證明。

提示:以下內容可能引起基督徒的不適。

(一)聖經真是神的默示?

我們今日所見的聖經,是經過了複雜的過程後才呈現在我們眼前。現存的《新約》各部書總共有超過兩萬五千份手抄本(很多基督徒利用這點來說明《新約》所講述的歷史可靠並是神默示的),然而在 canon(譯作「正典」,此文中特指可以被選入聖經的書)逐步形成的過程中,羅馬帝國各地的主教和使徒都持有很不一樣的神學觀,而帝國內部的宗教分歧給帝國的穩定帶來了很大的隱患,在君士坦丁一世的指示下,各地主教召開了多次公會議來決定基督教的正統神學(orthodoxy)和教義,被排斥或不被接受的學說則被視為異端。

第一次公會議在公元325年於尼西亞召開,史稱「尼西亞第一次公會議」,這次公會議達成的一致意見是「耶穌是神」,一個宣稱耶穌不等同於神的教派Arianism被判定為異端。會議進行當中,Arianism 教派主教優西比烏(Eusebius)當著眾主教的面提出不一樣的觀點時,其他主教大聲喧嘩並斥責他的觀點是謊言、瀆神和異端,他們搶過優西比烏主教的演講稿,撕碎了它並踩在腳下。

接下來的在公元381年召開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決定了聖靈也是神,並形成了影響基督教會至今的「三位一體學說」,公元431年的以弗所公會議決定了耶穌既是全然的人,也是全然的神。這裡必須提到《新約》手抄本中的不一致性。例如這樣一節描述耶穌被捕前的情景的經文:

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章44節

今日對這節經文的抄本的研究發現,早期的抄本沒有汗珠如同血點滴在地上的描述;學者猜測這可能是經學家為了證明「耶穌是全然的人」而加入的經文。

這樣的例子在四福音書中存在很多,例如早期的《馬可福音》抄本沒有最後12節經文。《約翰福音》第8章的早期抄本中並沒有1至11節的內容,這段經文記載了著名的「耶穌和行淫的女人」的故事。抄本中的這一段經文所用的辭彙和句式與約翰福音其他的內容是如此格格不入,以至於在公元1000年前基督教會從未給這段經文寫過註解,很可能所有的解經家都默契地認為這段不是原作者的意圖;時至今日很多聖經裡面依然對這部分經文有註腳,來說明它們並不存在於早期的抄本中。

歷史上第一部有記載的基督教正典由馬吉安(Marcion of Sinope)主教編寫,他的這部正典只有刪減版的《路加福音》和保羅書信系列。他聲稱基督教的慈愛憐憫的神不是希伯來聖經里忿怒的神——這個神學觀點對於眾多主教和使徒來說難以接受,而後馬吉安的觀點被認為是異端,他也被逐出教會。和今日我們看到的《新約》里27本書的完全一致的正典直到公元四世紀才被提出。

在公元一世紀,希臘文的《舊約》——《七十士譯本》——是最流行的《舊約》譯本,相傳它由希伯來聖經和另外一些經卷在非洲亞歷山大港由七十二名猶太經學家翻譯而成,因此得名。《新約》的作者多次引用《七十士譯本》的內容,其中一個例子是:

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他們的喉嚨是敞開的墳墓;他們用舌頭弄詭詐。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氣。滿口是咒罵苦毒。殺人流血,他們的腳飛跑,所經過的路,便行殘害暴虐的事;平安的路,他們未曾知道。他們眼中不怕神。——《羅馬書》3章11至18節

使徒保羅引用的是《詩篇》14章。然而今日的我們只能在《詩篇》14章中看到部分被保羅引用的經文,其實保羅引用的是《七十士譯本》而非今天我們常見的《舊約》。《七十士譯本》在宗教改革時期不被改革家們承認,改革家只承認希伯來文聖經的正統性並系統地去除了《七十士譯本》中的7本書,同時還刪除了《以斯帖記》和《但以理書》中的部分經文(這7本書和額外的經文被稱為「次經」)——組成了今日新教廣泛承認的《舊約》——這也成為了當今天主教和新教的《舊約》不同的根本原因。次經使天主教產生了一些獨特的神學觀,例如「煉獄」和為死人禱告;而很多新教徒從入教第一天起就從未聽說過這些概念。一個更有趣的事實是:從公元一世紀至今的任何時間點,基督教會的諸多教派從來沒有對《聖經》的正典達成一致。關於正典的形成到後來宗教改革中正典的變動我始終沒有解決的疑惑是:新教為什麼拒絕連早期使徒都認可和引用的舊約版本?人決定、改動的正典為什麼是「神的默示」?有證據顯示正典的形成與變動是神的旨意嗎?如果有,在哪裡?這些疑問直接導致了前文提到的第一次信仰危機。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修訂的「路德的正典」將《新約》中的《希伯來書》、《雅各書》、《猶大書》和《啟示錄》也踢出了正典,因為他認為這些書「疏漏眾多」,而且違背了「唯獨恩典」和「唯獨信心」的思想。下面是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以弗所書》2章8節

馬丁·路德是這麼相信的,他一直堅定地高舉「因信稱義」的大旗;不巧使徒雅各卻這樣寫道:

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雅各書》2章24節

路德為了支持自己的「唯獨信心」的觀點,在自己翻譯的德文版聖經《羅馬書》3章28節里加入「唯獨」一詞,於是「路德版聖經」里的這句話讀作:

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唯獨]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問題來了:得救(稱義)到底是只憑信心,還是憑信心和行為?這成為了宗教改革時期最重要和最根本的議題之一,最終新教脫離了天主教自成一派。後來兩派教會打了一架,史稱「三十年戰爭」,根據史書記載約有三百萬到一千一百萬人死於此戰爭,若考慮其發生在17世紀,它的慘烈程度可以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

當代基督徒高聲疾呼:「宗教戰爭違背了聖經和神的旨意!」而在我看來,無論是十字軍東征還是三十年戰爭,當時加入戰爭的基督徒應該相信自己的行為符合聖經、神的旨意和教會的教導;那麼當代基督徒相信的這一套理論和教義,會不會被後世的基督徒稱作「不符合聖經和神的旨意的」呢?

我們今日所見的《新約》,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都是由希臘文和亞蘭文的抄本翻譯而來,而今日我們沒有這些抄本的原版。以《哥林多後書》為例,此書的抄本最早能追溯到公元200年左右,而這只是殘本;存世的完整《哥林多後書》抄本成最早成書於公元350年,而此書應該在公元60年被使徒保羅所寫,這就意味著早期的抄本都丟失了。而更殘酷的史實是:現存的《新約》各部書的完整抄本都成書於公元四世紀或更晚。在抄本被謄抄的過程中,一些先前抄寫員留下的錯誤會被後來的抄寫員發現,物理學巨人艾薩克·牛頓也曾明確地指出《新約》中的《約翰一書》5章7節和《提摩太前書》3章16節的某些抄本存在明顯的錯誤。正因為抄寫會出現錯誤,而現存的抄本成書時間又大大晚於原版問世的時間,所以當今主流的學術觀點認為:根據存世的抄本已經無法重構所謂「原文版」《新約》,也不存在一本統一的原文版《新約》——我相信沒有教會能否定這些觀點。就福音書而言,主流學術觀點認為我們既無法窺見最早的抄本中的記載,而且存世的福音書也沒能真實地記錄耶穌的教導和作為,四部正統福音中《約翰福音》的歷史可靠性最差。

四福音書可能是《新約》當中被批評最多的部分。以下是關於福音書的一些史實:

  • 福音書(包括正統福音和被視作異端的」偽福音「)沒有原版存世,只有(手)抄本;
  • 最早的福音書——《馬可福音》的抄本的成書時間約為公元65年至70年,也就是耶穌受難後至少35年;
  • 福音書的作者都是匿名的。直到公元180年才有人將四福音書的作者歸給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此時已經是耶穌受難後約150年;
  • 馬可不是耶穌的直系門徒,而是耶穌的門徒西蒙彼得的門徒——也就是耶穌的徒孫;他是否是耶穌言傳身教的親眼見證人是存疑的;
  • 現存的最古老的完整的《馬可福音》抄本成書於公元4世紀;
  • 各抄本中存在很多不一致,有經文內容不一致(缺少經文),有片語的不一致,甚至還有單詞的拼寫錯誤,它們由經學家的疏忽所致,某些甚至不排除是故意的。

此外,四福音書中存在很多矛盾,這裡我舉兩個例子。其一,耶穌的祖父是誰?根據《馬太福音》中的耶穌的族譜,他的祖父是雅各;而《路加福音》中的族譜顯示耶穌的祖父是希里。而一個人不可能有兩個父親或是祖父——這是常識。

第二個明顯的矛盾是耶穌在十字架上臨死前說的什麼?

根據《馬太福音》27章46節

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根據《路加福音》23章46節

耶穌大聲喊著說、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根據《約翰福音》19章30節

耶穌嘗(原文作「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

「即便這些局部的不吻合存在,但四福音書記載耶穌死後復活了」——不少基督徒這樣為他們的信仰辯護。但不吻合、不一致甚至矛盾的細節重要嗎?如果它們不重要,那麼聖經就是有錯誤的,神默示了有錯誤的東西——這顯然與現今很多基督教會的「聖經無誤」的信條相矛盾。

(二)耶穌復活的諸多疑點

如果說四福音書是《新約》中被批判最多的部分,那麼耶穌受難後復活的記錄可能是四福音書中被批判最多的部分。當我們依次讀四福音書的時候,會覺得它們大概講述的是類似的故事;而當我們將福音書平行比較時,則會發現它們很不一樣。

耶穌復活的記錄中的疑點和分歧眾多,在此我還是只舉兩個例子。其一,哪些門徒在耶穌復活日來到他的墓前?

是兩位婦女?

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天快亮的時候,抹大拉的瑪麗亞和那個瑪利亞來看墳墓。——《馬太福音》28章1節

還是三個人?

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瑪麗亞和雅各的母親瑪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馬可福音》16章1節

亦或是更多女門徒?

那告訴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瑪麗亞和約亞拿,並雅各的母親瑪利亞,還有與她們在一處的婦女。——《路加福音》24章10節

還是只有抹大拉的瑪麗亞?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瑪麗亞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約翰福音》20章1節

當我向基督徒朋友提出該質疑的時候,他們的標準回答是:「很多人都去了(如同《路加福音》所說),但不同的福音書作者記錄了不同的人。」而我認為四福音書的作者倘若在天國聚在一起辯論誰是去耶穌墳墓的第一批門徒,顯然他們無法達成一致。

第二個疑點是:在耶穌復活後,門徒究竟在加利利還是耶路撒冷見到他?《馬太福音》28章7節和《馬可福音》16章7節認為是加利利,而《路加福音》24章33節和《使徒行傳》1章3至4節則認為是耶路撒冷。於是基督徒聲稱:復活後的耶穌既在加利利,又在不同的時間在耶路撒冷見了眾門徒。類似的疑點還有很多:當第一批門徒到達耶穌墳墓時,擋住墓門的石頭是否已經被挪開?門徒在耶穌的空墓穴中見到了人還是天使?耶穌是復活後立即升天,還是四十天以後才升天?耶穌復活後顯現給多少門徒?

根據現存的羅馬帝國的歷史資料,釘十字架的傳統是在受刑者死後暴屍、腐爛、被食腐動物啄食,為的是殺雞儆猴;在本丟·彼拉多做猶太省總督的長達十年任期里,性格剛毅暴躁的他從來沒有留下一例釘十字架後允許受刑者安葬的歷史記錄——這一史實讓本來懷疑耶穌是否復活的我,進一步懷疑耶穌是否被埋葬過;而福音書和保羅書信都肯定耶穌被本丟·彼拉多判處死刑並被埋葬。福音書中關於耶穌受刑的記錄同樣矛盾重重:耶穌是在逾越節前受刑、還是逾越節之後?耶穌在十字架上有沒有和旁邊一同受刑的人說過話?

為了調解福音書當中的矛盾,早在在尼西亞第一次公會議之前就有人嘗試將四福音書合成一本福音書。在這本融合的福音書中,耶穌死前的三句遺言他都說過,耶穌復活時很多門徒一起來到他墓穴前,耶穌復活後在加利利和耶路撒冷都見過門徒——然而這就完全變成了另一本福音書。

基督徒常常這樣為耶穌的復活辯護:聖經記載許多人目睹了耶穌的復活,可見耶穌復活極其可信;就算是一位門徒看到了幻覺,但眾多門徒一起產生幻覺的概率幾乎為零。而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明確地指出「群體幻覺」的可能性,並引用了兩則有記載的群體幻覺事件;其中第二件發生在多位證人的證詞中並嚴重干擾了司法,這些證人因彼此的心理暗示而確信自己看到了與事實相悖的事件經過。儘管《烏合之眾》的群體心理學理論逐漸被後來的心理學家拋棄,但其作者引用的群體幻覺事件都有據可查並且證實了群體幻覺的可能性。

另一個被基督徒和護教者忽略的常識是:僅憑几部古書里的記載就認為一個事件在歷史上發生過本身就頗有問題——事實上進入現代以來專業的歷史學家不會承認任何超自然事件是歷史事件。根據希臘神話,參與特洛伊之戰的阿喀琉斯在死後就被他母親用神力復活,按照基督教的邏輯,難道他的復活也可信?在信仰掙扎最激烈時,理智告訴我:即便福音書對耶穌復活的記載沒有任何矛盾,這件事也應當被深刻地懷疑,因為人死後復活有悖常理。經文記載中的矛盾只是增加了復活事件是偽造的可能。

耶穌的復活是現代基督教的根本,因為復活事件是罪得赦免和進天國的根本。使徒保羅十分肯定地說:

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里,就是在基督里睡了的人也滅亡了。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哥林多前書》15章17至19節

儘管保羅聲稱在異像里見到過耶穌,事實上他不曾見過耶穌本人,更不可能目睹耶穌的復活,他甚至描述耶穌復活後曾向上百位追隨者顯現,可惜福音書均沒有記載這意義重大的一刻;但就這段論述來說我至今都比較贊同保羅——若基督沒有復活,基督徒所信的便是徒然;後面的一句話不完全對,但他說的也有道理——我們不應把今生的指望寄託於虛妄的事物。

早期也有基督教派認為得救的關鍵不在於耶穌復活,而在於相信和遵守耶穌的教導;也另有教派認為只有掌握秘密的知識才能得救,而秘密的知識顯然不能讓所有人知道的,這種神學觀被稱為諾斯底主義。

還有一個同樣關鍵的問題在早期基督徒中引起了巨大分歧——耶穌究竟是誰。

(三)耶穌是神?

早期基督徒對耶穌神性(divinity)的理解有很大分歧。根據一些當下流行的史學界觀點,在第一部福音書抄本面世之前,一部分基督徒認為耶穌一直都是人,直到死後被神從死人中復活,成為了神的兒子。例如使徒保羅的《羅馬書》的1章4節這樣描述耶穌:

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里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

和合本聖經中「顯明」這個詞的翻譯不準確,更準確的翻譯是「成為」、「被任命為」或「被指定為」,某些英文聖經在此的用詞就是 designated(被任命)。這句話在強烈地暗示耶穌並不是一直都是神的兒子,而是在復活時被神收養(或任命)為兒子。雖然使徒保羅在其他書信中暗示耶穌一直都是神,但這句描述很可能反映了一部分早期基督徒對耶穌的認知,保羅只是引用了他人的教導。

第一部福音書《馬可福音》將耶穌獲得神性的時間大幅度提前,認為耶穌在約旦河受洗之後成了神的兒子:

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旦河裡受了約翰的洗。他從水裡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佛鴿子,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馬可福音》1章9至11節

其中「你是我的愛子」這句話引用了《詩篇》2章7節

受膏者說:「我要宣告耶和華的諭旨:耶和華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

在《路加福音》里有類似的耶穌受洗的描述,而某些《路加福音》的抄本在「你是我的兒子」一句後卻是「我今日生了你」。《希伯來書》1章5節則直接引用該經文指出神的兒子就是耶穌。設想一下,神如果在耶穌受洗後對他說了「今日我生了你」,那麼耶穌在受洗以前就不是神的兒子。根據最新史學界的研究,這句話原先應該在《路加福音》的抄本中,後來被經學家改成「我喜悅你」以支持「耶穌一直以來就是神」這個神學觀點。

稍晚一點出現的《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認為耶穌由聖靈感孕的處女瑪利亞所生,他在降生時獲得神性。而《馬可福音》沒有任何關於耶穌由處女所生的描述。

最後問世的正統福音——《約翰福音》認為耶穌是「道成的肉身」,而「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約翰福音》1章1節)」,耶穌成了化身肉身的神。唯獨在《約翰福音》里,耶穌自稱是神,他聲稱「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我與父原為一」;而其他的福音書裡面耶穌既沒有自稱是神,也承認和聖父、聖靈有本質區別。例如根據《馬可福音》13章32節,耶穌不是全知的,不同於「全知全能」的神:

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

在一些少量抄本中這節經文沒有「子也不知道」一句,可能是經學家為了證明耶穌是和聖父一樣的神而有意刪除這句;但今日的新教聖經都保留了這一句話。再者,聖子耶穌可以被侮辱,侮辱耶穌可能被原諒;但污衊聖靈總不能被原諒:

所以我告訴你們:人一切的罪和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總不得赦免。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說話干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馬太福音》12章31至32節

亞歷山大城的主教 Arius 教導信徒耶穌有神性,但耶穌是被造物、不是和神同等的存在——這就是前文提到的 Arianism 教派,中文譯作「阿里烏派」或「亞流派」,此觀點和羅馬的主教們的神學觀不符;在尼西亞第一次公會議的爭論失敗後,阿里烏派儘管被認為是異端,但從來沒有消失;時至今日依然有基督教會持守類似的神學觀,例如「耶和華見證人」。艾薩克·牛頓對 Arius 的神學觀點非常欣賞,他認為「將一個人稱作神是死罪」、是「偶像崇拜」,當今大多數學者認為牛頓是阿里烏派基督徒。諷刺的是,不少基督教會用牛頓的例子試圖證明「很多偉大的科學家也是基督徒」,卻沒有意識到牛頓在他們眼中是個不折不扣的「異端」。

即便在相信「耶穌既是全然的人,也是全然的神」的基督徒當中,他們對於耶穌神性和人性的共存方式也無法達成一致:有人認為兩者像酒和水一樣混合在一起,有人認為它們像油和水一樣彼此分離。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早期基督教對耶穌的認識眾說紛紜,只有其中的一支(戰勝了其他神學觀點)成為了正統神學。

回到最初的問題,聖經真的是神默示的嗎?我們所相信的這一套神學觀點也是神的默示嗎?這些問題曾帶給我很多思考和疑惑……

題外話:如同《達芬奇密碼》小說裡面描述的一樣,尼西亞第一次公會議當中的確對正統神學進行了投票,但《達芬奇密碼》有一些明顯的歷史錯誤:

  1. 公會議之前各地主教都贊同耶穌具有神性,這與小說的描寫不符;他們的分歧在於耶穌具有怎樣的神性
  2. 「耶穌是神」的決定是以300多票對2票的碾壓性優勢勝出的,儘管不少阿里烏派的主教中途退出了公會議,但也是因為阿里烏派敗局已定;而小說中描述這個的投票結果是以「微弱優勢」勝出
  3. 小說引用《腓力福音》中的記載試圖證明抹大拉的瑪麗亞是耶穌的秘密妻子,而經學界對《腓力福音》和其他諾斯底主義福音的普遍看法是——這些福音顯然不是耶穌言傳身教的見證

所以,要了解和研究早期基督教歷史,《達芬奇密碼》不是一本好讀物,它只是一本小說。

(四)殘酷的摩西、殘酷的神

所以,你們要把一切的男孩和所有已嫁的女子都殺了。 但女孩子中,凡沒有出嫁的,你們都可以存留她的活命。——《民數記》31章17和18節

英文 NIV 聖經中的18節是這樣

...but save for yourselves every girl who has never slept with a man.

因此以色列人將戰敗方的非處女都殺掉而將處女都納入了自己的懷抱。我實在難以理解為何時至今日依然有人為這類近乎反人類的暴行辯護,就因為她們「得罪了耶和華」嗎?摩西利用神的至高無上的主權使得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因為神說

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埃及記》33章19節

於是摩西時代猶太人對迦南地的原住民的征戰與屠殺還有種種暴政,都可以被摩西歸結為神的旨意;與此同時摩西對本族人卻一點也不手軟。根據《出埃及記》的記載,因為猶太人背著摩西造金牛犢並拜它,這一行為被摩西視作不可容忍的「拜偶像」的大罪;摩西「將他們所鑄的牛犢用火焚燒、磨得粉碎、撒在水面上,叫以色列人喝。」(《出埃及記》32章20節)。摩西的宗教懲罰還沒有結束,第二天他命令利未人屠殺拜過偶像、惹怒耶和華神的本族人

摩西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這樣說:『你們各人要把自己的劍佩在大腿上,在營中往來行走,從這門到那門;你們各人要殺自己的兄弟、鄰舍和親人。』」利未的子孫照著摩西的話作了;那一天,人民中被殺的約有三千人。——《出埃及記》32章27至28節

神為何如此,只有一個原因——因為他是神。使徒保羅在新約時代沿用了這種神學觀,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他寫道:

倘若神要顯明他的忿怒,彰顯他的權能,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羅馬書》9章22節

原來在神的眼中,人如同窯匠手裡的泥團,有些人(器皿)被造出來的目的就是(預備)被毀滅;而毀滅之所以沒有立即臨到他們頭上全是因為神「多多忍耐」——如此看來,神是多麼地愛世人!

最後連同保羅也陷入了循環論證,他反問道「神降怒,是他不義嗎?」;然後自己肯定地答道:「斷乎不是!若是這樣,神怎能審判世界呢?」(《羅馬書》3章5至6節)神降怒不是他的不義,否則他就不該降怒——這種論證方式建立在「神和他的所為永遠正義」的前提下。

基督教會曾是西方世界裡壓迫女性的中堅力量。《舊約》當中歧視女性的部分,主要是對姦淫的懲罰,還有對月經、產婦的歧視:行淫的婦女要被石頭打死,處於經期的女性和分娩後不久的女性被視為不潔凈,不可以參與宗教活動。世界也有其他地方發展出了類似的文化,我就不在這裡贅述。

有意思的是到了新約時代,對女性的壓迫並沒有減少。根據女權巨著《第二性》里的觀點,隨著基督教席捲羅馬帝國到最後成為國教,帝國內女性地位顯著下降。讓我們來感受一下《新約》是如何指導女性生活:

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因為不准她們說話。她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她們若要學什麼,可以在家裡問自己的丈夫,因為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哥林多前書》14章34至35節

使徒保羅認為女人本是為男人所造:

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這就如同剃了頭髮一樣。女人若不蒙著頭,就該剪了頭髮;女人若以剪髮剃髮為羞愧,就該蒙著頭。男人本不該蒙著頭,因為他是神的形像和榮耀,但女人是男人的榮耀。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並且男人不是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為男人造的。——《哥林多前書》11章5至9節

還好今天的很少有基督教會遵守這樣的教導,否則基督的世界就會和另一支亞伯拉罕宗教一樣。聖經不僅剝奪了女性講道的權利,更進一步將人類犯罪的責任怪在第一個女人——夏娃的身上。

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地順服。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因為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亞當被引誘,乃是女人被引誘,陷在罪里。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就必在生產上得救。——《提摩太前書》2章11至14節

「生產上得救」是因為亞當和夏娃在犯罪以後,神對夏娃的審判包括「大大增加她懷胎和分娩的苦楚」。(當今對《提摩太書信》系列抄本的原文研究使經學界普遍懷疑它的真正作者,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提摩太書》的作者不是經文當中聲稱的使徒保羅。)

基督教會只壓迫過女人嗎?——顯然不是。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美國基督徒如何利用聖經使黑奴合理化與中世紀的基督徒如何壓迫

  • 女巫:請閱讀《女巫之錘》
  • 異端學說:異端審問所,比較有名的是西班牙異端審問所
  • 異教徒:經典例子是十字軍戰爭
  • 科學先驅:伽利略、布魯諾等

(五)地獄更像是人造的

基督徒和基督教會一直在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不信者要下地獄?不論基督徒怎麼辯解聲稱「不信者是因為自身的罪而下地獄,就如同癌症才是導致人死亡的原因,而非診斷癌症的醫生」,或者狡辯神是聖潔的所以不能容忍罪人,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聖經中神向不信者發怒,審判他們入地獄。

基督教由猶太教的一支演化而來,而早期的猶太教沒有地獄的概念,只有一個類似的概念叫做Sheol,中文譯作「陰間」或「陰司」,是人死後去的地方。陰間不是基督教里的地獄,那裡既沒有硫磺的火湖也沒有永恆的折磨。陰間在《舊約》中第一次被提到是在《創世記》37章35節,描述的是猶太人的祖先雅各誤以為兒子約瑟被野獸撕碎後的悲痛:

他的兒女都起來安慰他,他卻不肯受安慰,說:「我必悲哀著下陰間到我兒子那裡。」約瑟的父親就為他哀哭。

顯然雅各沒有認為兒子約瑟死後去了充滿「硫磺的火湖」和魔鬼的地獄受永恆的折磨。陰間這個詞在《舊約》中出現了60多次,當基督徒將《舊約》從希伯來文翻譯為其他語言時,這個詞卻有時被譯成「陰間」,有時被譯成「地獄」。

而類似基督教中的地獄、永邢和來生這些概念很可能是在希臘化時期被引入猶太教。例如

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但以理書》12章2節

耶穌在世的時候,猶太人依然對來生的問題不能達成一致。馬太、馬可和路加福音都記載猶太人中的撒都該人不相信有來世,於是他們挑戰耶穌的教導與權柄。耶穌堅信地獄的存在並且教導很多關於地獄的事,他說在地獄裡必有「切齒與哀哭」;天國與地獄之間有「深淵限定」(《路加福音》19章26節),所以人一旦墮入地獄就再無法進入天國,反之亦然。

(六)《創世記》該如何解讀

對於《創世記》的解讀是當今基督教會引起爭議最多、最不願被提起的話題之一。這部書的記載和當今生物學和人類學的發現的矛盾已經到達不可調和的狀態,這裡我不贅述。關於六天創世的記載,進化論和神創論的支持者已經爭論了上百年;但注意到以下這段描述並提出質疑的人好像沒那麼多:

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 …… 第三道河名叫底格里斯,流在亞述的東邊。第四道河就是幼發拉底河。——節選自《創世記》2章10至13節

顯然聖經作者認為伊甸園位於兩河流域,人類起源也在這裡——這和當今大量的人類考古學發現不符。

撇開那些固執的、相信地球歷史只有6000年、聲稱化石和考古證據都是神的障眼法的基要派,剩下的基督徒和教會都曖昧地聲稱「《創世記》並非科學著作,它以象徵的手法記載了世間萬物的起源」——曾經的我也是這樣相信。這樣的解讀看似巧妙地避開了一切問題,六天造萬物、伊甸園、生命樹和分辨善惡的樹都不是真實發生過或存在的事物,那麼問題來了——聖經中描述的亞當夏娃真的存在嗎?他們真的有犯罪嗎?如果《創世記》不從字面上理解而只有象徵意義,會不會亞當和夏娃不存在?即便他們存在,他們會不會沒有犯罪?如果沒有亞當夏娃、也沒有罪,那就不需要救贖,也不需要基督?為什麼《創世記》被視作象徵性描述而福音書中的記載被視作歷史?聖經中究竟哪些內容是象徵性的描述、哪些是歷史,如何決定?

(七)骨子裡的冷漠

2017年一天深夜裡讀到另一位答主提到基督徒「骨子裡的冷漠」,莫名地戳到我的痛點。自信主以來,去教會頭三年竟然兩次被首席大牧師問「這是你第一次來么?」著實讓我傷心。每次入座前,司儀都會讓會眾和身邊的人問好,我每次都熱情洋溢地對周圍人說:"God bless you!"或"good to see you in the church";但講真絕大部分人都是冷臉,幾年下來真正熱心的人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進入教會兩年了才有人帶領我、讓我加入團契,換別人早走了。

難道和你同坐的人不是將來要一起複活迎接耶穌再臨的么——我時常這樣想——見到這些人難道你都不喜悅么,那什麼事值得喜悅?還是聖經在大多數基督徒眼裡只是可以選擇性參考的書,可以選擇性遵守?再說那些嫌棄慕道友吃了一年免費飯都不信主的基督徒,我也曾想:你竟然捨得永生的糧給慕道友們嘗、把喝了都不會再渴的活水給他們飲用,卻不捨得這吃了會餓的飯?!(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耶穌把自己比作永生的糧和喝了不會渴的水)後來我嘗試將教會看作一個產業後,對此事沒有從前計較:作為一個產業,從業人員必須考慮投入產出比,連慈善事業尚且如此,基督教會當然無法倖免。

教會儘管幫助了我許多,也讓我失望很多——失望到我開始懷疑聖經是不是神的默示,神是否真的存在;如果聖靈和神不足以改變大多數基督徒的生命,是不是他們根本就不存在?帶著這些疑問才有了前文那些理性的思考,之後探索聖經文本和神學演化的歷史讓我決定脫離基督信仰和教會。與許多基督徒懷疑甚至中傷我「一開始就沒有打算信」和「沒有用感性地體驗聖靈」恰恰相反,我是因為感性上的失望才涉足理性的探索,並非一開始就要脫離基督教。

後來回想起父親一再教導我:不要把教會想得過於美好,教會就是一個社會。我狠下心把教會想像成一個社會,發現許多事不再難解釋: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階層與爭鬥,為了領袖地位和更多話語權,信徒很容易爭執;尤其在社會裡得不到的,他們就在教會裡愈發爭奪。那些社會裡底層人士格外喜歡在教會裡結拉幫結派,因為在社會裡他無法體會到呼風喚雨和被前呼後擁的感覺,甚至說話都沒有幾個人願意聽,教會是他們尋求心理補償的唯一場所。

@有川真姬 認為基督教會甚至不如社會——我基本贊同他的觀點。就自凈能力而言,社會甩基督教會幾條大街。例如天主教會包庇縱容孌童的神父,新教教會洗白性侵女信徒的牧師,甚至罪犯不用辯護或被審訊,搖身一變就重新上崗成為「偉大」牧師。再者,基督教會刻意混淆世俗社會「由無利益瓜葛的第三方仲裁」的正義觀,將正義與其解釋權集中到神與少數當權者手裡。

最後也是我最介意的一點:儘管不會被放在檯面上說,但許多基督徒都感受得到牧師對教會裡的有錢人照顧遠比其他人多。我曾經在的教會在二十一世紀初為了購買價值上千萬人民幣的教會場地,發動了大規模捐款,據牧師回憶當時有不少人賣車賣房以支持教會擁有一所永久性的聚會場所,也多虧教會當中幾位百萬富翁的鼎力支持。離開基督教以後的我對此非常理解,因為一位有錢人的一張支票能頂成百上千人的涓涓細流,他們理應受到更多的照顧;在社會裡有錢人與無產者受到的關注也極不對等。時下愈來愈多的基督教會不僅沒有促成信徒間平等交流與關係促進,反而鼓吹攀比、強化信徒的階層對比與對立,例如某些靈恩派教會鼓勵信徒穿名牌、開名車來參加禮拜,教導信徒穿著簡陋顯得貧窮是給神丟臉,甚至利用同伴壓力迫使信徒奉獻更多金錢,然後將善款用於個人揮霍與發展世俗事業。

即便基督教可以被視作一個產業,它不過是個夕陽產業。知乎上已經有很多回答提到基督教在歐洲和北美均處於衰退,有神論者和信教人數減少、教堂關閉,唯獨在非洲和東亞基督教發展迅猛。

(八)個人的結論

  • 聖經漏洞百出,不是神的默示;
  • 耶穌不曾復活;
  • 耶穌不是神;
  • 地獄不存在、天堂也不;
  • 基督徒信奉的神學觀點也不是神的默示,而是完全由人決定;
  • 不信者歸信後生命能否發生改變全看個人,與神或聖靈無關,因為
  • 聖經描述中的神不存在,是人造出來的。

這些結論對於很多不曾信教的人來說顯而易見,但對於一個曾經比較深入而系統地持守基督信仰的人來說絕非易事。請允許我再次重複在信仰中的反覆掙扎與求索才換來的信念:

聖經中的神不存在,是人造出來的。我無法確切地證明上述觀點,就如同基督徒無法確切地證明神存在一樣,因為神的存在是不可知的。

【常見問題的反駁】

問:如果沒有信仰,人生就沒有意義,豈不是很可怕?

答:如果說沒有意義的人生是悲哀的,那麼更悲哀的人生是一直相信了錯誤甚至根本不存在的意義。

問:萬物的存在和精妙的運作方式是否說明了神的存在?

答:根據這個邏輯,如果萬物的存在說明了神的存在,那麼神的存在是否說明了神的創造者存在?鄙人覺得歷史上最接近這個理論的基督教派要屬前文提到的諾斯底主義。諾斯底主義認為世人相信的神都不是獨一真神,而是一些次等的神,萬物都是由這些次等的神所造的不完美產物,所以人們的信仰才會千差萬別;要回到獨一真神那裡,只有獲得秘密的知識,才能脫離這個世界和肉身的束縛。諾斯底主義最有趣的文獻要屬20世紀出土的《猶大福音》——對,你沒有看錯,就是出賣耶穌的猶大。在這部劇情180°大反轉的福音書里,只有猶大獲得了耶穌的秘密知識能夠「得救」,而其他的門徒都沒有得著真理。

問:如果沒有神,就沒有客觀的道德法則(這樣的世界豈不亂套)?

答:這種幾乎沒有邏輯的論點的流行要歸功於《納尼亞傳奇》的作者 C.S. Lewis。 他的成名作 Mere Christianity(中文譯作《返璞歸真》)開頭就使用了這樣的理論。我認為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外,在中國的道德的形成過程中幾乎沒有神或者宗教的影子。退一步講,即便有基督教,道德法則就是絕對的、客觀的嗎?顯然不是。在這裡我留下幾個問題:

  • 與不信者約會、戀愛或結婚是道德的么?
  • 婚前性行為是道德的么?
  • 除了出軌或者被伴侶遺棄的情況,離婚是道德的么?
  • 同性戀是道德的嗎?

不同時代、地區、所處宗派的教會和基督徒對這些問題的問答根本無法統一。當今主流的社會學觀點認為沒有「客觀」或絕對的道德法則,所有道德法則都是「主觀」的,道德隨著社會、文化、宗教、歷史和傳統而變化。

問:如果基督沒有復活,他的門徒為什麼願意為一個謊言而死?

答:殉道不能使一個信仰合理化甚至成為真理。很多宗教都有殉道者。

數量眾多的殉道者曾是我信心堅定的基石——那麼多人為這個信仰而死,應該錯不了——直到我的父親提出此反駁觀點。在基督信仰即將崩潰時,我曾在一個教會的傳道聚會裡當眾提出此疑問,一位基督徒的回答是:「基督徒的殉道是為真理而死,而其他宗教的殉道者則是受了謬論的蠱惑。」這一回答讓我頗為失望,因為這位基督徒已經陷入循環論證而不自知,更堅定了離開教會的決定。

問:信教也沒有壞處,也沒有什麼代價,何妨信一下子?萬一死後真有神的審判呢,沒信豈不是虧大了?

答:這個護教學觀點被稱作「帕斯卡賭注」。首先,即便神存在,相信有神就能進天堂么?新教徒認為天主教徒死後能進天堂嗎?異教徒和不信者死後呢?至少聖經是這樣說的

那時,主耶穌同他有能力的天使從天上在火焰中顯現,要報應那不認識神和那不聽從我主耶穌福音的人。——《帖撒羅尼迦後書》1章7至8節

其次,信教真的沒有什麼代價么;做基督徒除了禮拜、奉獻和服事就沒有別的代價了么?讓我們來感受下耶穌怎麼說。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加福音》9章23節

十字架是耶穌的刑具,這句話的意思應該很明顯了。還有一處耶穌的教導更明顯的:

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馬太福音》10章34至39節

其中一句話的希臘原文作「不恨自己父母的,不配做我的門徒」;而經學家在翻譯的時候使用了意譯。這些經文從一個角度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人為基督教殉道。做基督徒真的沒什麼代價嗎?我覺得每個基督徒應該認真地反思這個問題。

問:如果神就是存在的,為什麼他的存在需要證明?類似的問題還包括:為什麼耶穌的復活需要證明?

答:因為基督徒們做出了超越人類理性認知的宣稱——例如看不見的神和死後復生的耶穌。在人理性的認知里,看不見的物品需要通過重複實驗來證明它的存在,例如空氣中看不見的氧氣——自從拉瓦錫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至今,所有人都可以重複他的實驗並信服空氣中有20%左右的氣體在化學反應中被消耗,進而得知它就是氧氣;看不見的電磁波也可以被重複測得,至今無人懷疑電磁波的存在;廣義相對論預測的引力波也在最近被觀測到,但距離讓大多數人都信服還需要一段時間。同理,人死不能復生也是基於數量龐大的經驗而建立的常識。

不少基督徒使用這樣的例子:如果說你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那麼你父親真是你的父親這件事需要證明嗎?這個問題恰恰顯示了宗教理論的薄弱——你和父親的血緣關係可以被證明,例如使用 DNA 化驗就能證明。可惜基督徒除了聖經文本的記載和因人而異的宗教體驗,再無法舉出神存在的證據。作者承認沒有人或證據能證明神不存在,也應該沒有證據直接證明耶穌沒有復活。那麼不能否定的結論就是真的嗎?這裡我引用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在《神存在嗎》里的論點

如果我說地球和火星之間有個瓷製茶壺以橢圓形軌道繞太陽公轉,我小心地補充說明這茶壺實在太小,即使用我們最強大的望遠鏡也找不到它,那沒人可以否定我的主張。但如果我要這樣聲明,則既然我的聲明無法被推翻,那這在人類理智下是不可容忍、要受懷疑的假設,我應該適當地被當作在胡言亂語。但假設這茶壺的存在在古書里被確認了,並在每個星期日以神聖真理的形式被教導,而且灌輸給每個學校的孩童,那對於相信茶壺存在的遲疑會被當作反常的特徵,懷疑者在啟蒙的年代會被會受精神醫師注意,在更早的時代中則被異端的審判者注意。

以上就是著名的「羅素的茶壺」理論;後來有人據此發展出了諷刺性宗教,「飛天麵條神教」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我的結論是——如同在我在開頭所言——證明神存在、耶穌曾復活的重擔在基督徒身上,不在不信者身上。

【痛失基督信仰】

(一)精神寄託的迷失

倘若他們因認識主救主耶穌基督,得以脫離世上的污穢,後來又在其中被纏住制伏,他們末後的景況就比先前更不好了。他們曉得義路,竟背棄了傳給他們的聖命,倒不如不曉得為妙。俗語說得真不錯:「狗所吐的,它轉過來又吃;豬洗凈了,又回到泥里去滾。」這話在他們身上正合式。——《彼得後書》2章20至22節

從基督教義上講,退教是不被認可的,聖經已經把先前信了後來又不信的人稱作「吃自己嘔吐物的狗」和「洗凈後去泥里打滾的豬」;而現代的基督教會一般不阻止信徒退出。(在經學界彼得的書信系列不被視為是使徒彼得的親筆書信,原因很簡單——因為西蒙·彼得是沒有受過教育的漁夫;以《彼得前書》為例,這部書三十五處引用《七十士譯本》,這很不像是生活在猶太、加利利地區的彼得能夠接觸到的讀物。甚至有學者認為《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的作者不是同一人。)

當我決定放下基督信仰的時候,自己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當時的我整個人像被抽空了一樣,又如一場大夢方醒;從前堅信不疑的人生意義在一夜之間化為泡影。在放棄信仰的第一周內,我感覺無所適從,經常去YouTube上搜跟聖經歷史有關的內容,還有嘗試從認知心理學和神經學理解人為什麼會信仰宗教。

(二)朋友的反應

在我下了決定以後,我和幾位要好的基督徒朋友都聊過,還好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認為我「被魔鬼附身」,也沒有人當面警告我死後會「在硫磺的火湖裡受永恆的折磨」。這些朋友包括我的大學同學、查經小組的組長、一起去海外宣教的同工、還有曾經帶領的學弟。在初次聽到我的決定後,他們的第一反應都很吃驚;而當他們聽完我陳述的理由,有的人持開放的態度,有的人不解,有人試圖從理性和歷史的角度向我證明聖經無誤,有人繼續鼓舞我,有人認為這種經歷在基督徒身上很平常,有人責怪我心硬、只用理性而沒有用絲毫的感性去體驗神、固執地與神較勁……

和查經小組組長聊完後,我們都陷入了窘迫的沉默。我問他:「你認為一個人的救恩可以失去嗎?」他答道:「從神學的角度來說是不會的,因為我讀約翰·派博(John Piper,美國著名加爾文派牧師)比較多,我認為他的解讀比較符合聖經:真正的蒙揀選的人和真正的信徒的信心會有起伏,但不會失去救恩;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否會失去救恩也取決於一個人的態度……」

組長是在教會裡唯一願意認真回答我的疑問的人,他從聖經的歷史性出發,引用基督徒的經歷,聊到人生的意義和道德的起源;而教會的牧師就明顯沒有那麼多耐心,但從他那裡我有兩個新發現:

  • 在牧師眼中,早期教會的神學爭論不代表聖經的神學完全是由人決定的;神學爭論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正統神學」。而我無法贊同他的觀點;在我看來主教和神學家們缺乏對聖經文本的基本尊重,他們為了讓自己的學說成為正統,連改變抄本中的經文也在所不惜。
  • 牧師回憶當年在神學院學習聖經形成的歷史,他和全班同學都對這段歷史感到驚訝。在去宣教的旅途中,宣教隊的隊長告訴我:「有的人去神學院學習神學,到最後卻不再信基督。」現在我很能理解這些人的經歷和心情。我可能進入了基督信仰的「禁區」,了解到本不該知道的知識。而牧師沒有過多糾纏於我的疑惑的原因或許正在此——他知道在沒有足夠的信心之前學習這種知識無異於信仰自殺。

之後和某一位基督教友人的對話讓我思考良多。當我分享完所有的想法後,他並沒有嘗試解答任何一個疑惑或調解任何一個矛盾,他只說了一句話:

「即便這樣,我是不會放棄神的,因為我和神已經成了一個 relationship;因為我經歷了神,所以我不會棄絕神。」

曾經我對提問者所說的"a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God"這種說法很不認同,《新約》從未提到過這種概念;而又因為 relationship 在英文中有特定的意思,有時特指男女關係,所以我曾認為這個說法不符合聖經且有較強的誤導性。《新約》中只提到跟隨基督的人是「門徒」、「聖徒」和「被揀選的人」,耶穌的比喻當中有用主僕關係作比,使徒保羅在他的書信中用婚姻中的夫妻關係比作耶穌和教會的關係,眾多使徒的書信開頭的問候語都自稱是基督的「奴隸」——但聖經從未說過基督徒"has a relationship with God"。而聽朋友說出這樣一句話,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當代基督教會如此偏愛"a relationship with God"這個概念:簡單說來,基督教已經很難在理性上使人信服、甚至已經不屑於以理性服人,只有倚靠感性才能讓基督信仰得以存活,"having a relationship with God"在當今基督教會成為政治正確的口號。

和宣教隊的同工的對話也沒有額外收穫,他們對信仰的辯護基本是書上可以讀到的千篇一律。天色很晚的時候我提出一個問題:「即便我想回歸基督信仰,我該如何調和我提到的問題和矛盾?」隊長答道:「我也不知道,可能沒辦法(調和)……你需要信心,甚至是盲目的信心(blind faith)吧。」那一刻我心中竟有些難過,原來我曾經持守的基督信仰到了當下,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忽略矛盾和疑問、選擇繼續相信,要麼堅持這些疑問、尋根問底以致信仰崩潰——原來信仰從來沒有留給理性第三選擇。難怪新教鼻祖之一馬丁·路德說

Reason is a whore, the greatest enemy that faith has; it never comes to the aid of spiritual things, but more frequently than not struggles against the divine Word, treating with contempt all that emanates from God.

有兩名隊友(其中一名是隊長)讀完我這長篇大論以後,對不能回答我的所有問題表示歉意。對此我對他們願意花時間和精力來閱讀我的作品和對難題解答的嘗試表示感謝。

而不信教的朋友們和父母,都認為這是人生當中一個十分重大的決定,有人覺得這個決定相當明智。信仰的崩塌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畢竟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精彩和美好等待探索和發掘——這並不是自我安慰的心靈雞湯,而是真實的認知:我的待人接物和道德水準沒有下降,我不再視自己完全地墮落,而是善與惡的集合;我不再對著空氣禱告,不再向他人傳揚耶穌的「好消息」,理性又重新主導我繼續生活和做各種決定,我認為人生或許沒有終極意義,我也不再將生活的不確定性交給神,而是嘗試接受它們是生活的一部分。

最後彷彿世俗社會接納了我,因為我選擇了世俗;而基督教會那邊我不是很清楚——或許他們還能接納我,但條件應該是我要願意繼續相信耶穌。

【題外話:《指環王》隨想】

《指環王》系列叢書的作者 J.R.R.托爾金經常和好友 C.S. Lewis 討論基督信仰,在他的影響下後者成為了堅定的基督徒和護教者,Lewis 的諸多作品對今日美國福音派基督教乃至世界的基督教都有著深刻的影響,二位文學巨匠對基督王國的擴張有著卓越的貢獻。

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猶太基督文化、羅馬希臘文化和北歐異教文化。在前兩者已經被文人和娛樂界挖掘多年以後,以北歐異教文化為世界觀基礎的《指環王》系列讓人耳目一新。在這部奇書的影響下,北歐異教文化迅速崛起併流行起來,近年風靡世界的《魔獸爭霸》和《魔獸世界》系列遊戲的世界觀也基於北歐異教。

在我看來,托爾金的《指環王》很不像一位基督徒的作品:

  • 中土世界裡沒有絕對力量,也沒有全知全能的神。魔王索倫再厲害,也有魔王之眼看不到的地方,也有他能力不及之處。
  • 即便人類曾經再墮落,也沒有救世主出現;反而魔王索倫的誕生恰恰因為他想扮演上帝、以自己的方式統領中土世界,最後卻墮落成為整個中土世界的敵人。
  • 在基督的世界裡,聖徒為了永生的盼望拋下世上的一切跟隨耶穌;而《指環王》里賦予人永生的至尊魔戒卻成為萬物墮落的源頭,獲得它的咕嚕至少活了300多歲,卻也被折磨得完全失去霍比特人的形態。

對人性的歌頌也是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人類先前也有墮落的時候,剛鐸王國人脈凋零,只剩下阿拉貢一位後裔。在《指環王》電影三部曲中,人類的幾場戰役——聖盔谷戰役、米那斯提力斯戰役和魔都黑門戰役——無不是在絕境逢生。阿拉貢在黑門戰役前的演講說得好:

岡多、羅翰的子民們,我的兄弟們!我從你們眼裡看到,你們跟我一樣都恐懼得心驚膽戰。或許有一天,人類變得萎縮懦弱,捨棄朋友,斷絕友誼,但今天決不會這樣。或許有一天,豺狼攻破人類城池,人類因此被滅絕,但今天決不會這樣!今天我們誓死奮戰!我以你們所珍視得一切的名義,命令你們抗敵,西方的勇士們!

在最後整個中土世界的命運都危如累卵的時候,人類寧可獻上生命、浴血奮戰,也不願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珍視的一切被毀滅——正是這種絕境逢生的精神戰勝了對邪惡的恐懼、扭轉了中土世界的命運。或許人類的強大之處,恰恰在於人固有一死。人終有一死的命運非但沒有蒼白了人生的意義,反而豐滿了人的一生。


我就是。

但是呢,我經常被基督徒們稱為「沒真正信過」,「沒經歷過耶穌的愛」,「生命沒有被耶穌觸碰」……

這令我啼笑皆非。

祁同偉自殺之後,漢東大學拿掉了他的優秀畢業生的稱號。

我不信教了,基督徒就說我沒有真正的信過。

基督徒的人性之薄涼可見一斑。

主觀的情感多說無益,客觀來講,當年我在教會當最年輕的教員,我與牧師談笑風生,向信徒傳授屬靈亮光的時候,知乎的絕大多數信徒連主禱文都沒有背熟,慕道班都沒有畢業。

從不信到信,再由信到不信,是什麼體驗呢?

答:這三個階段分別對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三種境界。

客觀現實是不變的,但人的期許是變的。

起初,由於客觀現實有不公平、不完美、不友善的地方,人將美好的願望投射於宗教之上。認為世界並非如此簡單,不是這麼low,宗教才是真理,於是我潛心入宗教。

後來,在宗教里遨遊和馳騁,卻發現宗教的核心也是如此淺薄,主要就是把人類的終極追求訴諸彼岸世界。宗教里處處顯明著對人性弱點的發掘,對非理性盲區的利用,這令人恐懼。宗教就是雲蒸霧繞著的狗屎,於是憤而離教。

如今,我認為一切缺少證據的可以同樣缺少證據地反駁,一切超理性的也可以用同樣超理性的方式反駁。

只有符合邏輯、符合理性、符合客觀規律,才可能是真理。

只有遵循客觀規律,才可能減少痛苦。


原因很簡單:

討厭傳教。

當時自己的信仰非常堅定,大多數初入教的人有的疑問在我這裡都不是問題。和牧師整天談笑風生,引經據典討論神學。

但我個人有個原則,就是從來不干涉別人的思想和價值觀,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自己探索自己的歸屬。

(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現代人應該有的修養吧..)

這和一神教教義是矛盾的,而且我發現一旦我不接受傳教的使命,教義的邏輯鏈就完全崩毀了(暫不展開),不管我在其他方面有多堅定的信仰。

而且,一神教教義的排他性,決定了有時候你看似傳教拯救了一個人,其實是在他心中和身邊創造了更多的問題和鬥爭。

反正我作為一個愛自由的人,相信強扭的瓜不甜,推銷的商品用不上,灌輸的信仰沒啥好處。我希望每個教徒都是自發尋找和認識神,用自己恰當的方式接近神的。

而不是對不信教的朋友言必稱上帝,說話必引聖經,三句話扯到信仰主。

得瑟。迂。

說個極端的評價,這是用神滿足了自己秀優越和干涉別人生活的慾望,然後被自己再感動一番。

(實例:上面一些基督徒,在這個問題下面寫一些不相干的表忠心的話的,就正是我要批評的。您愛神神不知道嗎?我愛神我不會去找嗎?您以為您的自說自話能讓誰發現神呢?不相干的回答,只會讓大家更討厭你和你不慎代表的宗教吧。)

於是因為這個,信仰一環一環地可以被懷疑,幾次無濟於事的談話之後和教會便搞僵了。

自然地結果是疏遠了不少朋友,離開了信仰,和失戀差不多的感覺吧。

心裡總還是有一個比神更高的東西,

是人的自由。

我還是不適合信這些一神教,哎。

對神沒意見,對人意見不少。

===過了幾個月覺得應該補充一點兒建設性的建議===

最好的傳教方式就是過好自己的生活。

其實身邊的朋友親人都知道你是一個信徒,

當他們發現你很樂觀,一切困難都擊不倒,待人接物堪稱模範,生活井井有條。

他們都會想,是不是你的信仰帶來的。

(但是要注意的是,你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身份,而不是神的代言人的身份。)

療效比廣告好。對基督徒和穆斯林都一樣哦。

展示你生活的Awesomeness,就是最好的傳教了吧。


看到 @胖胖剋星 的回答,感覺很受觸動。我並不是基督徒,從沒有也不打算信仰基督教。我下面要說的是我女朋友在一隻腳踏進基督教後,怎麼被我拉出基督教的。

曾經的我對基督教了解甚少,直到最近——不過也並不是因為我想去了解,而是不得不去。我女朋友在他人的影響下開始向基督教靠攏。起初我並不了解基督教,覺得宗教也並沒有什麼不好,可是慢慢的事情開始變得奇怪了。

儘管我是無宗教人士,但不得不承認:我見過的基督徒的確都待人和善、熱情又不失溫和。大概是因為我在北京上學,而北京群眾的素質普遍較高吧,當然,隨著我對基督教的了解,基督教的教義肯定也是有功勞的。但當女朋友開始一打電話就是聖經、一開口就說聖經是歷史、沒有任何錯誤、所有發生過的事情都是真的時候,我只有苦笑了。我不相信有沒有任何錯誤的書。我愛她,但是聽著她這麼被近乎洗腦般的灌輸信仰時,我覺得有必要親自了解一下基督教了。我依然覺得宗教信仰沒有錯,但是這種強混黑白的事情讓我難以接受。好吧我得說難以接受,如果她真的被完全洗腦了,我只好接受。廢話少說,我從讀《聖經》開始了。

從《創世紀》開始,很快我就疑惑:Who is Cain』s wife? 上帝創造了亞當和夏亞,他們的孩子怎麼結合呢?親兄妹?書中沒有提。聖經也沒有做到完全的男女平等,因為《創世紀》里家族明顯按照男性延續,女人的名字從來都是wife。其他的零零碎碎的漏洞先不去管,比如諾亞方舟到底多大啊,上面有沒有食肉動物啊,為什麼漏過了魚啊,大水退去後植物哪裡去了等等。我驚訝於聖經的族譜寫的這麼詳細,《創世紀》的族譜上詳細記錄了男人的名字和年齡。根據族譜,我可以反推創世紀的時間。當然,這個工作我並沒有做,我從網上查到別人根據這一想法早就得到了結論:創世紀在6千到1萬年前。這明顯和科學探究的地球的年齡不符。這麼明顯的漏洞,女朋友竟然沒有想過。後來的事情證明,其實很多東西她只是聽了牧師的講解。這也是我對牧師有意見的原因。(也可以解釋:畢竟史前的3000年,按照現在人的生育規律,大概要150代人,要構造出這沒出現的150代人,將是多大的工作量!儘管《聖經》靠讓遠古人活到900歲、並在100多歲生子,也只是將族譜從150代壓縮成30代(約數,具體沒有細查)。)

總之僅是《創世紀》就已經讓我讀不下去了,如果說這樣的書是歷史、是沒有錯誤的,邏輯和思考還有意義么?更讓我驚訝的是女朋友對此似乎很是相信,我的所有辯駁基本都告之於不可知論:解釋不通肯定是有其他原因的,人應該謙卑,怎麼能知道上帝怎樣呢?或者就是生氣,說我不謙遜。更讓人驚訝的是她竟然拿出孔子反駁:孔子難道就真的存在過?歷史都是編寫的,你怎麼相信那個就不相信這個呢?我目瞪口呆。一個工科女,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變化有點快。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傳銷。

那個時候我很害怕。說真的,我甚至因此對基督教產生強烈的敵意。我對聖經並不尊敬,女朋友對我的態度也很不滿,我們的關係出現裂痕。我打算進一步接觸她所接觸的基督教。我開始聽她所去的教堂的錄音。

錄音是一個姓魏的牧師,用一種言之灼灼的口氣宣揚聖經,那種口氣令我覺得詫異——甚至中國共產黨宣傳自己的時候都沒有這麼篤定。那一節,牧師講聖經到底是人寫的還是神寫的,思路大致為:1. 聖經中的很多章節表明聖經是神啟發人寫的;2. 聖經具有先驗性,包括以色列的亡國和70年後的復國、耶穌復活的種種細節。第一種就不反駁了,第二種究竟歷史是真的,還是聖經為了歷史而被修改,也並無法定論。就這麼聽了兩個小時的錄音,我記住的只有魏牧師堅定無比、不容置疑的口氣。我從網上搜相關的資料,發現網上的資料大同小異,語言、思路如出一轍,給人一種標準化、組織化的感覺。我隱約看到背後強大嚴密的組織。

我似乎有一點明白女朋友的思想轉變了。她曾經和我討論過人其實是可以活幾百歲的,並提到了彭祖,我當時很怪異,彭祖不是傳說么?她生氣了:你怎麼知道沒有這麼個人?讀了聖經後,我慢慢理解她了。聽完牧師的錄音,我更理解她的舉動了。

那幾天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陌生牧師的話能讓她深信不疑?難道誰的話嗓門大、語氣肯定,誰就佔據了真理的高點?我決定讓她聽到一些來自我的聲音了。雖然我並不很喜歡這樣(我覺得她有選擇宗教的自由)。

之後我又從網上查看各種基督教的資料,包括:基督教怎麼駁斥進化論、怎麼解釋創世紀的善惡果等等。讓我驚訝的有兩點:1. 論證中充滿各種不可考的內容;2. 一篇文章會近乎原封不動的出現在各種基督教相關(包括信徒和宣傳基督教的)的網站上。前者讓我覺得他們的論證毫無說服力,甚至有造假的嫌疑;後者讓我覺得前者就是造假無疑,而且是有組織的造假——事實在不同人的論述下應該是多面的,而基督徒的站點內容是驚人的相似的,從內容到邏輯到語句。很多論證,除了基督教相關的網站,我找不到其他出處,我不得不懷疑是捏造的,包括反對進化論中提到的論據比如十萬年前的鐵矛等(鐵還保持矛的形狀,而不是生鏽成為粉末隨風而去???)。基督教明顯有喜歡引用內部文章的習慣,一句話重複無數遍,可惜在工科生眼裡這仍然不能成為真理。

說到這裡其實我已經對基督教的不滿了,主要是傳教方式。我慢慢看到他們傳教過程中編造的謊言,比如拉上愛因斯坦來說明上帝是存在的,93%的諾獎得主是基督教徒等等。簡直數不勝數,一個宣傳基督教的網站,如果沒有各種邏輯漏洞和錯誤,簡直是不可思議的。通過真的假的一哄而上,給信徒洗腦,縱然結果是信徒熱情、溫和、關心他人,我心裡仍然覺得怪怪的——難道基督教的傳教不能用事實說話么?

最後我終於反抗了。我相信人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這種方式的傳教我不接受。基督徒們認為,信仰上帝了解自己是多麼的卑微。我卻覺得他們完全不是——他們只是對上帝覺得卑微,上帝卻關上了認識真實世界的門。我認識的挺多基督徒,他們不停地從其他基督徒身上尋找生命的意義和上帝存在的證據,卻不從外界探求。我開始尋找基督教傳教過程中使用過的上述種種「劣跡」,以及詳細的對比了科學和宗教,希望最後女朋友能自己做出選擇。

最後女朋友在看到上面的一切的時候,自己也吃驚了。她驚訝於竟然被這麼蒙蔽過,內心感到一種恐懼。而我呢,稍稍吐了一口氣。

經過一段時間對基督教的了解,我慢慢看到,基督教中存在太多和現代科學不符合、甚至和人的邏輯不符合的地方。而基督徒們抱著《聖經》完美無缺的心態,面對質疑能做的只有修補、重新解釋。為什麼不能承認錯誤呢?甚至為什麼不能弱化明顯不符合科學的地方,而只是 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God呢?我覺得這才是基督教的未來。在現代科學發展的情況下,任何神存在的根基都將被碾壓,無一例外。(想想看,為了證明上帝,基督教到底做了什麼去向科學的解釋靠攏,可是以後呢?科學的發展會讓一切問題無處藏身)我不知道,基督教有沒有可能迎來再次的革命呢?

周六一般是女朋友去教會的時間,剛給她發了條消息,很快回復了,說明她沒去教會。我很欣慰。希望她能在看清事實真相後做出選擇,而不是在牧師、在一些虛假信息的影響下,莫名其妙的加入基督教。

PS:本文並沒有對信仰基督教的朋友不敬。對於相信基督教的人,我並沒有惡意,相反,我覺得他們身上有一種親切的氣質;但是對於基督教的傳教方式,並不敢苟同。


我也是,如果一定要給從不信到信,從信到不信這兩個跨度找兩個原因的話,第一個是我覺得我不能這麼軟弱,第二個是我居然這麼軟弱。

沒有一個教徒說哪個離教者是曾經信過的,對我也是如此,接觸教會後不管多忙,每周禮拜,學習聖經,參加禱告會幾乎不會落下,聖經永遠放在最近的地方,遇到什麼事第一件事是禱告,總之,教會的老師總會給同期和我之後進入教會的人提起我的勤奮,讓他們像我學習什麼的。

教會能讓你得到什麼呢,教會是一個大家相愛的一個家,它讓每個人互稱弟兄姐妹,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愛著並看顧這個家的父,每一個懦弱者的溫床。這裡我不針對教徒,因為一個人,不管外表怎麼包裝,都是孤獨的,都需要被愛,而在這裡有人無條件愛著你,多好。有時候即使無法神了,想想耶和華的愛,你可能就要猶豫了。

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太弱了,居然想要躲到宗教中來逃避自己,當我們看到社會中不公的現象時,當我們聽到難民們飢餓的呼聲時,當我們看到那些戰爭中的殘忍時。我們圍在一起大聲呼求,主啊,原諒他們的罪惡,去看顧那些你愛著的子民……可憐的善良,卑微到可笑。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想通過禱告減輕親人病痛的折磨;因為自己無能為力,想通過禱告來讓自己過得沒有那麼空虛;因為自己無能為力,想說服自己死去的愛人在天國活著……

我們是多麼有限,當我們用科學去研究萬物時,發現精神層面我們怎麼也觸摸不到,我們對永遠找不到的那個所謂真理渴求著卻無法尋到,於是妥協了,把最終的答案寫在最後一個未知里,也就是宗教里的神,然後說服自己,其實也就是把未知歸為「一」,再使自己去相信這個""一""罷了。為什麼還有人相信呢?因為我們太卑微了。

好了最後一點,我離開教會後有沒有從空虛中逃脫,很遺憾的說沒有,但這讓我感覺我活著


有。胡適。

胡適先生信基督的時間在其去美國留學不久,大約在1911年年中。但他在1912年脫離教會。

其信基督的主要原因大約是:胡對美國文化的嚮往,認為美國的一切事物都是先進的。在當時學習西方成為知識分子的主流思潮時,美國的一切無疑對胡適產生深刻的影響。周明之對這個原因總結說胡適是先接受了美國文化,然後將基督作為優秀文化整體的一部分而崇拜。

直接原因則是1911年胡適好友去世後他心中鬱悶,就去參加了基督教的一個教會活動,深受其氛圍的影響。6月18日晚,當場起立自願入教。

而他脫離教會的原因是:根據他所秉持的文化可分論,西方文化除了優秀的文化之外,也有糟粕文化。而基督大約和中國的神鬼類似,屬於糟粕文化。他自己的說法是:教會用感情的手段吸引人,反而起一種反動,深恨教會這種玩把戲的行為。

導致他對基督教的反感還有個原因就是他很早就有的對傳教士在中國行為的不滿。認為這秉持著文化帝國主義立場,甚至說違背了基督教教義。

所以胡適不是經受了其它的價值觀而不再信,而是他本質上就沒有信過,只是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心情下,基督教合適地出現在了他面前,於是有了一段短暫的邂逅。


有!!!

我媽。

她之所以後來又不信了,是因為覺得拜了沒用。還沒隔壁廟的菩薩靈。

⊙_⊙


回復胖胖剋星:

我跟胖胖剋星在微信上有所交流,答應他寫一個帖子回答他的各種疑問。但最近一直沒有時間,所以先找了研究哲學的博士張弟兄幫我做個回復。他沒有就具體問題回復,而是從思維的角度做了評價。我總體上是贊同的。他的原文如下:

對中國新一代年輕基督徒的勸勉

——回復網友「胖胖剋星」

引子:信仰與理性的關係

曾經聽一位神父說過:「從來沒有一個人因為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而信主!如果從傳福音的角度講,托馬斯·阿奎那的功績甚至都不如我的鄰居老太太!」其言甚為誇張,因為確實有人因為讀了《神學大全》而信主,但也道出了一個道理:信仰是超越於理性的,理性很多時候甚至會阻礙信仰。

知乎論壇上有一個帖子,問信主之後是否還有不信的可能,網友「胖胖剋星」回答了一個長文,講了自己由「信」到「不信」的過程。這個帖子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就有我的一位朋友,當我意識到這個帖子其實折射出了中國新一代年輕基督徒的信仰挑戰的時候,我感覺有必要系統地做一個回復。

但是我不是牧師,也沒有讀過神學,我的專業是哲學,因此我的觀點或許不會被主流牧師所接受,也會挑戰到廣大的平信徒。然而,有挑戰是好的,正如「胖胖剋星」的挑戰一樣,不管是你從信到不信,還是從不信到信,這其中都有變化,有變化是成長的前提。成長之路沒有白走的,人的一切經歷都屬於自己。

一、《聖經》的權威性問題。

我們所言基督教(Christianity),一般是指基督新教,網友「胖胖剋星」在文中所言之基督教也大多是指基督新教。自五百年前,基督新教從天主教脫離之日起,兩者就彼此成為了他者,互相博弈、互相較勁,但兩者在這種「鬥爭」中互相前進,向至真至善至美趨近。

首先,《聖經》有一個成書的過程,但更需注意的是,讀《聖經》是人在讀,解讀《聖經》是人在解讀。

「胖胖剋星」說的沒錯,《聖經》有一個成書的過程,並且有一個取捨刪減的過程。不僅如此,當把《聖經》翻譯為各國文字的時候,又會產生誤譯和誤讀,這是根本無法避免的。天主教將「你是彼得,我要將教會建立在你之上」這句經文作為教宗制的依據,可是基督新教就會提出質疑,「憑什麼說你教宗就是彼得呢?!」。同樣,宗教改革之後,因為對《聖經》的解讀不同,基督新教延伸出了各種流派,甚至各種異端。若將希伯來之「神的話」簡單翻譯為「預言」,就會誤以為自己被聖靈感動之後就能成為「未卜先知」了,但這是與基督教的整體教義相違背的,因為未來只屬於上帝,一些信徒(或異端)常常因著自己的血氣而論斷未來,這是很危險的。

因此,爭論《聖經》是不是「神所默示的」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即使《聖經》「一字都不可廢去」,也不要忘了:是人在解讀聖經。神學家施萊爾馬赫提出了著名的「解釋學循環」,後來科學哲學家波普爾提出了科學發現的邏輯是「猜想與反駁」,因此,不管是科學、神學還是一般的理論發現,人都要先提出一個猜想,然後去不斷驗證。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性問題,是哲學的核心問題,沒有絕對的主觀,沒有絕對的客觀,主觀中有客觀,客觀中又有主觀。從這個意義上講,「胖胖剋星」認為《聖經》是人編纂的是沒有錯的,幾乎所有的神學家都承認這個問題,並且承認的還要比「胖胖剋星」多的多。比如,大部分學過神學的都知道《聖經·創世紀》前八章中的前兩章是最後寫成的,所謂創世的過程其實是後人根據自己的理解而編寫的。

其次,基督新教的「唯獨聖經」有其歷史功績。

或許最讓「胖胖剋星」無法接受的,也是困擾許多基督徒的問題,便是「唯獨聖經」的問題。天主教自始至終都沒有「唯獨聖經」,我曾經問過一位神父,他說:「如果你把聖經的每一句都當作是真的,就像讀報紙那樣,那麼你就是在侮辱聖經,因為聖經只是幫助理解信仰的一種工具。」我覺得說的很有道理,並且天主教壟斷聖經的初衷也是善的,因為解讀聖經並不是一件一般人所能hold住的事情,需要有嚴格的訓練和淵博的知識儲備,神父們太明白普通人胡亂解讀聖經的危害了。但是很多基督新教徒,尤其是大陸的新教徒,其解經方式還是比較「原教旨主義」,即認為聖經所說的句句都是真理,認為就是七天創世,認為亞當、夏娃就是活了那麼多歲,等等。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在於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事件,當時天主教的神學教義和教會組織都出現了問題,贖罪券、教會腐敗等問題非常嚴重,非常有必要進行一次改革,可是幾次教內改革都失敗了。最後,馬丁·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貼在了維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門上,成為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催化劑。新教若要改革,若要反對當時天主教的腐敗,其最有力的武器是什麼呢?——其最有力的武器只能是《聖經》。因此,當時的宗教改革家都無一例外地以《聖經》為武器公開向當時的天主教宣戰,甚至提出了「唯獨聖經」的口號。但其實,從邏輯上講,嚴格來說,他們的「唯獨聖經」無非是表達了要回歸基督教的原初狀態的訴求,無非是要對當時天主教的腐敗說「不」,他們的「唯獨聖經」也是要用理性、邏輯、歷史、傳統等方式來解讀聖經。

最後,到今天,對一些基督徒來說,「唯獨聖經」已經成為雞肋。

宗教改革不只是新教的宗教改革,新教改革之後天主教也被迫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許多修會(其中包括耶穌會)紛紛建立,對腐敗、贖罪券問題也進行了整治。新教則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命,各種教派紛紛出現,也湧現出了許多聖徒,使得思想得到了解放,人的能動性得到了肯定。可以看出,天主教和新教互為他者,互相較勁,互相通過對方來改變自身。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趨於更好、更完善。就目前來看,現在的天主教已經完全不同於五百年前的天主教了,現在的天主教很開放,尤其是各種修會的威力非常大,甚至一個普普通通的耶穌會士就可以影響某一個國家。而現在的新教也已經完全不同於五百年前的新教了,新教的活力、多樣化依然得到了保持,但是目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派林立、異端層出的問題。

當壟斷了聖經,就容易出現權利腐敗;但是當將解經權賜予每個人的時候,就容易出現異端:試想,當隨便一個人都可以解經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聖經的權威被大大地削弱了,聖經的權威性已經成為了他們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慾望甚至罪惡尋找借口的工具了。因此,異性戀者可以從聖經上找出經文反對同性戀,同性戀者同樣也可以找出經文來支持同性戀,美國獨立戰爭時北方用聖經反對奴隸制,而南方也用聖經來支持奴隸制。誰對,誰錯?——都對,都錯!對錯本來就是相對的,參照系不同,其答案就不同。因此,今天,當「唯獨聖經」的主要敵人——舊的天主教——已經死去的時候,這個口號還有什麼意義呢?這個口號曾經促進了天主教的改革,促進了新教的發展,但是現在卻成為了新教的累贅。

二、若《聖經》的權威性受到了質疑,如何證明上帝的存在?

否認了七天創世說的真實性,也就否認的《聖經》的不可錯性,從《聖經》中找出一處錯誤,就意味著可以找出無數條錯誤,如果《聖經》故事的真實性受到了質疑,那麼基督徒當如何面對信仰?我非常清楚否認《聖經》故事的真實性對一些平信徒的打擊,我曾經帶領的一位小弟兄,當我告訴他聖經中的一些故事只是隱喻的時候,他當時幾乎要崩潰了。

首先,為什麼要證明上帝的存在?

原教旨主義的一個邏輯是,如果堅信《聖經》的不可錯性,那麼也就堅信了神的存在,因為神是在《聖經》中記載的;如果《聖經》是可錯的,那麼很有可能《聖經》中所記載的神也是虛構出來的,那麼信仰就有可能是虛構的:因此,《聖經》絕對不可錯。這個是天主教和新教都共同面對的問題,雖然天主教徒通過聖體、彌撒、教宗、神父等看得見的傳統,更容易回想到兩千年前的耶穌時代,而新教的聖餐儀式卻多了許多抽象色彩。因此,討論《聖經》,引用《聖經》,反駁《聖經》,以《聖經》的經文肯定《聖經》,或者以《聖經》的經文來反駁《聖經》,這些活動,其核心還是上帝的存在性問題,如果能證明上帝的存在,那麼不要或不讀《聖經》也可以。可是,人是否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呢?在此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追問的是:人為什麼要證明上帝的存在?

許多哲人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聖經》的可錯性問題曾經根本不是問題,因為在宗教改革之前,恐怕很少有人會認為《聖經》是不可錯的,因為在當時信仰還沒有受到進化論、天文學的衝擊,當時的人根本無需思考這個問題。問題是由人來問的,如果人不問,那麼就沒有問題,人一旦問了,就有了問題。比如,一個人活的好好的,你突然問他,「你活著嗎?」,一種莫名的恐慌就會油然而生。再比如,一對情侶好好地相親相愛,突然男的問女的,「你愛我嗎?」,接下來男的就要想辦法回答這個問題,這個時候男的是否愛女的就成為了問題。「證明上帝的存在」和「證明你愛我」是同樣性質的問題,都產自人的發問。我們很少懷疑我們的肉體的真實性,因為我們從有記憶開始就與它同在;我們很少懷疑我們父母的真實性,因為我們感覺到他們確確實實就是我們的父母;許多基督徒也壓根兒不會詢問上帝是否存在,因為他從小是基督徒。可是,當人發問的時候,問題就來了:你憑什麼證明你的身體就存在,難道你沒有看過《黑客帝國》嗎,你怎麼知道你不是在做夢呢?你憑什麼證明你的父母就是你的父母呢,難道沒有可能你是寄養的嗎?同樣,你憑什麼說上帝存在呢,難道沒有可能是虛構的嗎?

其次,證明是可能的嗎?

許多哲人在這條道路上已經探索很久了,他們也無非是想通過非《聖經》的方式來證明信仰的合理性,也就是說,我們其實在討論神學的核心問題,不通過《聖經》是否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答案又是否定的。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人們對「證明」這一概念其實並不明晰,雖然他們經常使用它。哲學自蘇格拉底以來,「知識是如何可能的」就成為了一個問題,並且是哲學的核心問題。因為,蘇格拉底通過助產術發現,我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們無知。柏拉圖通過美諾悖論也發現,人類根本無法通過判斷追求到真理,因為若你已經擁有真理你就不用再去追求,你若根本不認識真理,即使你遇見了真理你也會與真理擦肩而過。

現代哲學的開啟者笛卡爾的普遍懷疑,也揭示了同樣的道理,我可以懷疑一切,但是懷疑本身是不可懷疑的,然而「懷疑本身」與客觀事物是不可逾越的鴻溝,主觀與客觀的鴻溝似乎更深了。哲學家休謨認為,我們的知識來源於習慣,而習慣不是客觀的,我們的證明也只是猜想,例如,你見過一白只天鵝是白的,你猜想所有的天鵝是白的,後來你又見過一萬隻天鵝都是白的,你認為你用經驗證明了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可是休謨認為你根本無法證明所有的天鵝是白的,只要發現一隻黑天鵝你的觀點就會被證偽。後來康德對這一問題提出了非常有影響力的觀點,他認為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先天綜合判斷,也就是說,所謂的證明無非是用經驗事件和先天形式相吻合,然而他的這個理論又是不可被證明的。那麼,我們到底能證明什麼呢?我們為什麼非要去證明什麼東西呢?

第三,我們為什麼偏要去努力「證明」什麼?

我們沒有去證明我們的父母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沒有去證明我們的手指就是我們的手指,雖然一旦我們想辦法去證明,哪怕是做DNA檢測、把手指剁掉,從理論上講也根本無法證明,因為很有可能DNA在造假,或者DNA技術不可靠,很有可能我們在做夢,或者我們的經歷就像《黑客帝國》中那樣只是「影像」。但是,我們當今的現代人,卻似乎總是試圖去證明什麼,DNA親子鑒定真的就非常風靡,結婚前男的一定要通過買房、買車來證明自己的愛,甚至許多情侶一定要通過紋身來表明自己對伴侶的忠貞不渝。為什麼會這樣呢?——是所謂的科學思維在作怪。

「所謂的科學思維」並不是真正的科學思維,真正的科學思維都是猜想與反駁,所有的科學家都必須承認他的東西有可能是錯的,以後有可能會被推翻,他只是在現有的範式內做了一點點突破。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只是將太陽放到了一個圓球的中間,以為星星是鑲嵌在圓球的內壁上的,這個在現在看起來很可笑。例如,牛頓的三大定律並沒有解決超距問題,現在我們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知道這是磁場變化導致的。而現在我們又知道,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又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科學就是從這種「猜想與反駁」中不斷前進的,但是「所謂的科學思維」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常常以為「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所以才要「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以為長輩們的教導都是陳詞濫調,所以自己非要親自去經歷,等等。

最後,既然除了能夠證明我們無知以外,我們根本無法證明什麼,那麼我們為什麼非要證明上帝的存在呢?

你既然從未試圖去證明你自己的存在,為什麼卻偏偏要證明上帝的存在呢?——或許是因為上帝是無形無相的,而你自己的肉體是有形有相的。那麼,你為什麼不去試圖證明空氣的存在,而卻偏偏要證明上帝的存在呢?——或許是因為空氣已經被科學所「證明」,而上帝卻並未被科學所證明。那麼,有許多哲學家、神學家也通過理論去證明過上帝的存在,並且廣大的基督徒就是很好的見證,正如你看到人們站在池塘里也就大體知道了水的深度一樣,你為什麼不去首先讀一下這些著作,而是非要用「所謂的科學的方式」去證明上帝的存在呢,你難道不知道科學其實根本無法證明什麼嗎,你難道不知道許多哲人、神學家早就探討過類似的問題了嗎?——既然現在,你已經知道了科學根本無法證明什麼,你又有什麼理由去非要證明上帝的存在呢?你又有什麼理由要求別人來為你證明上帝的存在呢?——既然現在,你已經知道了許多哲人、神學家都解答過這些問題,你為什麼不首先去讀一讀呢?

當然,這不是說要對你「封口」,也封不住,因為人就是這樣一種喜歡發問、會發問、愛發問的動物。我要講的是:既然你要發問,請發問到底,看看你的問題究竟有多重要既然你要懷疑,就請懷疑到底,看看你是否有不可懷疑之物;既然你要證明,就證明到底,看看你能證明什麼。這是對你自己的負責,然而這又是非常人所能做到的,一般人大都像「胖胖剋星」這樣,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不恰當地處理一件不熟悉的問題,結果最後使自己陷入困惑之中。何苦呢?為什麼呢?——因為人就是這樣!人就是這樣一種動物:他一方面有發問的能力,可是又沒有全能去解答他;他一方面有信仰的追求,可是又無法百分之百確信他;他一方面知道別人早就探索過這些問題了,可是他又懶得去看它們而非要親自解答;正如有人聽說毒癮不好戒之後,自己卻偏偏去嘗試一下一樣——這就是人!

三、生存論、過程思維對這個問題的解答

信仰尋求理解,我說了這麼多,看似是在反駁「胖胖剋星」,但其實有很多肯定他的地方,看似在為基督教辯護,但其實有許多批評現存基督教體制或基督教神學的地方,那麼,我說來說去,總得提供一些答案供參考。我之前比較同意康德的路子,康德運用實踐理性的方式去證明上帝的存在,其邏輯很簡單:如果你想做一個好人,你需要有上帝,而當你捫心自問,你會發現你內心有一個叫「道德律」的東西,這是你與生具有的,因此,上帝存在。但是這個邏輯也是有問題的,我在這裡就不再詳細探討了。然而至少這條路子是對的(或者說是好的),至少康德已經鮮明地指出來了,人永遠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所以康德換了一條思路:人需要上帝。你的純粹理性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可是當你去實踐時,即當你去生活時,你就需要上帝。自康德之後的許多哲學家,終於可以就這個問題施展手腳。目前,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懷特海的過程神學都可以提供借鑒。

海德格爾的思路,說起來也很簡單:人家就是這樣活著,人家就是這樣活生生的活著,人家的活法需要你去證明嗎?就是有人相信上帝,每周禮拜,定期奉獻,但是人家活得很開心、很幸福、很快樂,人家的幸福需要你去證明嗎?就是有人能夠體會到一些神秘體驗,還有人會說方言,有人被聖靈感動後痛哭流涕,人家需要你去證明嗎?《聖經》中記載摩西詢問上帝的名字是什麼時,上帝說,「I Am Who I Am.」通俗一點就是,「我就是我,你算個什麼東西,你竟然敢問我是誰!?」是啊,不管你怎麼定義、怎麼評判、怎麼推理,就是有一個基督教所認為的上帝在那裡;你不管是怎麼懷疑他,那個上帝就是在那裡,那個至真至善至美的上帝就是在那裡;不管你怎麼否認《聖經》的真實性、教會的權威性和各種無法理解的教義,就是有一個超越於這些不完美的完美在那裡。你信祂,祂就在;你不信祂,祂對你來說就不在:不然為什麼說叫「信仰」呢?

那麼什麼是「信」呢?——信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是你錯誤地把「信」當成了完成時,但「信」從來都是進行時。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們看到了亞當、夏娃時代的信仰形式(你可以把這裡的亞當和夏娃只當做虛構的人物,不影響我們的討論),我們也看到了亞伯拉罕時代的信仰形式(你可以懷疑亞伯拉罕的年齡、出生地、被神感動的經歷等等,但是你恐怕無法否認他是個歷史人物,就像堯舜禹是中國的歷史人物一樣),我們也看到了摩西時代的信仰形式(不管摩西是一個部族,還是一個「老不死」的部族頭領),我們也看到了耶穌誕生之後的信仰形式(不管你是否相信耶穌是神子以及其復活,但至少你得肯定他是個歷史人物,就好比你得肯定孔子存在一樣),我們看到了中世紀天主教的輝煌成就,也看到了宗教改革之前的天主教的腐敗,之後我們看到了新教的誕生,但是現在也看到了新教所面臨的問題。——信仰的形式一直在變化,如果你因為用變化的方式去信仰,並且選擇了一個停滯的信仰教條去信仰,那麼恐怕你早晚是要遇到挑戰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信仰也是一樣。

沒錯,上帝的形象也一直在變,舊約嚴厲,新約慈愛。沒錯,天堂和地獄的場景也有人的參與,有人認為天堂就是衣食無憂,但有人認為天堂是互幫互助,在信息社會有人開始認為天堂其實是無障礙溝通。同時,每個人的信仰也在變,從「默信」(稀里糊塗的信)到深信,從深信到懷疑,從剛強到軟弱,從軟弱到跌到,有從跌到到回歸,等等。但是不管是默信,還是深信,還是跌到,都是真的信仰,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記得楊絳女士說過一句話:「你的問題是思考太多,讀書太少」。你所提出的問題,大部分都已經被先哲們討論過了。先學會爬,才能學會走,然後才能學會跑。現在的學術研究,不管是文科、理科還是工科,都需要首先整理文獻綜述,其原因正是如此,我們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新都是從「創舊」而來,發揚首先要繼承,成長首先要學習。中國人的年閱讀量是4本,以色列是64本,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都在20本到40本左右,一年就落下這麼多,一輩子得落下多少呢?若以70歲為例,假設其中40年在讀書,那麼每位中國人一輩子的總讀書量是160本,而以色列是2560本,連別人的零頭都不到。(並且相信你是知道中國人整天在看什麼書的,估計菜譜、玄幻之類的居多。)——說中國人是真正的無知,並不為過!

不過,還是那句話,「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無知」,知道的越多就越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更多,如此而已。那麼,要麼去努力求知,因為「信仰尋求理解」,哪怕你是選擇不信仰,也需要「不信仰尋求理解」,正如「胖胖剋星」寫了一篇文章來試圖理解自己的「不信仰」一樣,他也要給自己找理由。要麼你就選擇順服,謙卑地活著;放下你的理性判斷,去感受這個世界;放棄你對花朵的顯微鏡觀察,去享受它的芬芳;放棄你的判斷,去傾聽存在;放棄自己的膽怯,去擁抱未知的自己……馬丁·路德的先驅埃克哈特大師曾說道:「順服是一切美德之冠。」我知道目前的教會建構、神學教義是經過兩千年的不斷探索才逐漸形成的,我知道有雲彩一般的見證人存在著,我知道耶穌用三年的時間揀選了十二門徒,之後用兩千多年傳遍了世界各地……我首先選擇順服,因為我無力去讀數不盡的神學經典,我無力去考察教會歷史,我無力也不可能回到兩千年前去觸摸耶穌的裹屍布。我的思維無法判斷這條路能否走得通,我只好去走走看,可是當我走在上面的時候,我感覺很幸福,我甚至都不敢想像離開它我會怎樣。

最後,我還是想對「胖胖剋星」說幾句話,基督教的信仰是要讓人「情感得釋放,理性得歸正,意志得自由」,如果你的信仰給你帶來的更多的是困惑,或許是因為你追求信仰的方式是一條比較困難的方式。我歸信之初,信仰對我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可是現在這些問題在我這裡似乎都已經解決了。也對其它閱讀了「胖胖剋星」的貼子受到影響的弟兄姊妹說幾句話,基督教的核心要義在於:首先,我們是不完善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罪人,我們即使是好心都會辦壞事;其次,我們無法自救,我們都嘗試過自救和他救,可是都失敗了;第三,我們信了耶穌就因為恩典得到了救贖,我們的真實經歷不需要去證實,因為我們真實地經歷了祂;最後,「那未看見就信的人是有福的」,非要證明上帝存在是「小信」的表現或是理性的狂妄,包括我自己的做法。

願我主耶穌寬恕我這次的罪過,願讀者不受我的文辭中壞的東西的影響,願「胖胖剋星」能夠再次歸主並且從此為主大大使用!

願神祝福大家!

以馬內利!

張保羅 2015.9.11 於 德國·漢諾威  

PS:交流方式:wosihsikaozhe@gmail.com


我曾經是一個慕道友,聖經多少讀過幾遍,也加入過團契,但是我選擇離開,原因是三個字:憑什麼?

即使上帝真的存在,創造了這個世界和人類,但是他憑什麼給世人定罪??他的確有權讓信仰他的進天堂,但是憑什麼讓不信者和異教徒承受苦難。人世的法律來自於對每一個公民的權利的讓渡,那麼上帝的法律來源於他自己的意願,憑什麼呢?

憑什麼神能夠定義善惡?憑什麼神能夠決定人的來世?憑什麼因為不信仰神就要承受永恆的苦痛?好比約伯的子女,僅僅因為神要試探約伯就無辜橫死,又如同猶大,所做之事都是神的安排卻遭人唾棄。

既然神是全能的,那麼為什麼一開始還要安排那些不信仰上帝的人承受痛苦,再審判他們?

我並沒有思考神存在與否的問題,即使神真的存在,即使他真的全能,即使他下一秒就顯聖,我也不必信仰他。如果一個君主乖張而殘暴,我憑什麼要像他跪拜?即使真的存在神靈,我也會在審判日來臨時質問他憑什麼?

我不是聖母,但是我依然認為就因為不信仰自己就懲戒無信者和異教徒的行為是可恥的。

神既然有權力審判世人,人也有權利拷問上帝。


我就是信了基督之後又不信的,或者說從心裡我壓根就沒有真正信過吧。

本科時很巧合的認識了一對年輕外國夫婦,這兩人是很虔誠的基督徒,來到中國一方面是對中國感興趣,另一方面也是肩負著傳教的重任。自己之前一直對宗教感興趣,就跟他們陸陸續續的討論基督教的事情,最開始的想法是跟外國人做朋友挺新奇的,後來每周他們都邀請我去他家討論基督教討論聖經,剛開始還挺有趣,慢慢的變就成了負擔,每周都要冥思苦想找幾個問題好繼續這種談話,期間還被介紹了很多中國基督徒,大家每周會在固定的時間聚聚餐,做做禱告之類的,當時的態度是不反對但也沒有太大熱情。

等到正式進入教會已經是認識外國夫婦半年之後的事情,半年中耳濡目染也算對聖經有了基本的理解,但仍然沒有什麼激情,我是個不太懂得拒絕別人的人,偏偏基督徒還非常熱情,一堆兄弟姐妹沒事拉著你跟你聊天,關心你的生活、學習,實在是難以開口拒絕,恰好中間感情經歷出現了很大的波折,這些基督徒兄弟給了我很多安慰,拒絕的話也就更難說出口。

後來我發現個人的時間被教會活動佔用的越來越多,當時是每周二有一個兄弟之間的分享會,每周四有一個學生之間的小型教會活動,經驗豐富的弟兄會來講道,每周日上午還有一個正式的禮拜,再加上不定期的活動、見面,把自己搞的很疲憊,只能用各種借口減少參加活動的次數。我喜歡獨來獨往,跟一堆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很客氣的聊天會覺得很不自在,當初也就這個問題鬱悶過一段,感覺自己的信仰不夠虔誠。隨著後期學業負擔的加重,終於做了一個決定,跟那些教會兄弟攤牌了,他們還是會勸我,還會經常約我,但為了徹底遠離,我拒絕了所有邀請。有趣的是我只在脫離教會的剛開始階段覺得愧疚,覺得我背叛了神,不久之後就覺得很爽,終於沒人整天來煩我了。。。。

我家鄉也有好多人信基督,由於窮鄉僻壤,基督教的本質已經變了味道,我們那裡基督教有醫治百病,保佑你今生大富大貴的奇效,很多人在家裡啥活不幹,到教會之後搶著干,把家庭搞的亂七八糟,整天跟著教會玩的風風火火,這樣的人連基本的職責都沒做到,他們的信心我也是很懷疑的。

接觸教會兩年多時間,也認識了好多基督徒,有受家庭影響從小信基督的,也有大學之後加入教會的。總體而言,外國的基督徒相對更加純粹些,很多人信基督真是為了榮耀神,為了佈道可以拋棄一切,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憐憫和慈悲的情懷,也切實的做了很多善事,對於這些人我是從心底里敬佩的。中國基督徒接觸的數量比較多,魚龍混雜,虔誠的人很多,也有的就是來玩的,像參加個學校社團一樣,有的雖然信主時間很長,但接觸下來還是感覺內心不夠虔誠,也許是我功力不夠吧。

我信了基督之後又不信,為啥呢?或許因為我骨子裡就是一個俗人吧,從來不覺得進天堂對我有啥吸引力,也不覺得榮耀神能讓我感到光榮,更對eternal life 沒有半點興趣。人活一世,做點自己喜歡的就行了,管它死之後去哪幹啥,開心就好~。


19歲受洗成為基督徒,經歷了好幾次信仰危機。主要原因就是聖經和教會說的和實際情況不一樣。離開的原因如下:

1. 每次信仰危機的原因是發現聖經相互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現在在普遍教會裡的正統神學,我不敢苟同。尤其是加爾文主義,我並不認為它是解釋聖經唯一的方法。

2. 使徒保羅的很多話都非常反人性。什麼舊的已去,要每日否定自己,背上十字架。尤其羅馬書里,明顯自己說了一通把自己說開了,然後感嘆神啊,你多偉大。大部分時間我覺得他是自己感動了自己。耶穌是個多麼有革命性多麼有激情又多麼崇尚自由之人。到了保羅這裡,基督教被他弄成了奴隸一樣的宗教。

3. 不知為何,教會裡的人總是有很多教育水平不高還反智的人。說一套做一套,說的比唱的還好聽,最後到實際行動完全不是那回事。隨著教會裡的靈恩派流行,我認為它吸引了一批邏輯水平不高,情緒不穩定的人。

4. 教會的不包容性。一些教會不歡迎質疑,不歡迎知識。另外一些教會歡迎知識,但仍然不歡迎質疑。

綜上所述,既然我在你這裡找不到答案,我就沒有必要在你這浪費時間。姐趁早走人。


信是因為小時候上宗教課,老師讓信就信了。長大後不再信是因為看了聖經。


要麼把耶穌當成偶像拜,不靈就走了。

要麼曾經信過,「知識淵博」的你找各種論據推翻聖經真理。 @伍亦勤 @嘁哩喀喳wsj @曇天 @胖胖剋星 你們的知識救不了你,也否認不了神的存在。

去年我曾擔心過,如果之後自己變成猶大了怎麼辦,我一個很好的屬靈夥伴告訴我,她曾向神禱告,如果有一天我要離棄你,求你不要讓我離棄你。

我不能想像一個嘗過主愛的人,是什麼原因讓他離棄。願主的愛光照不信的你。


看到這個問題,覺得有好多要說。。。不知道從哪兒開始說。。。我就是上面有個朋友說的那種,在邏輯缺乏,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接觸到了教會。。。在教會呆了十年,今年年初開始重新捋思路的時候,覺得自己這些年很受控制………非常不舒服………所以就退出了所有微信群,也和教會斷了聯絡了。也請他們不要用教會姐妹的身份和我見面。。就用普通朋友的身份來見。

按照我們教會的標準,作為一個基督徒,

我不可以支持同性戀,我做什麼都要尋求神的旨意,我甚至不知道那是不是真的來自神。

我必須把我一切所謂的才能,「恩賜」都用來服事神。

我要原諒一切傷害我的人,這樣才能配得上神的女兒的名。。

我要不停研讀聖經,隨時舉手禱告,多去傳福音,多在人面前承認自己是神的門徒。

不可以看八卦,不可以把心思放在偶像劇,世俗的音樂文化上,與世界為友,就是與神為敵。。

不可以想著賺錢,不能愛錢,因為不能拜神又拜瑪門。。

即便是我非常不喜歡的姐妹,我也要裝出一副溫柔的樣子去跟她對話,因為你不做好,就是不愛她。。她也很苦啊,她也有難處啊,你就不能為她著想么。。。

信主都這麼久了,碰到問題,你不可以在別人面前失控哦,你要有能力靠著神站起來,不然你這幾年的主都信哪兒去了?

你只能堅強,不能軟弱,因為神給你的心事剛強的,你怎麼能軟弱?

看到別人信奉其他宗教,一定要想著把她拉來信主,她拜的是假神,她說什麼都是錯的!

不能找不信主的人結婚,即便那個人三觀超正也不行!

等等等等。。。。。。。。真理不是使我自由么。。。。為什麼我覺得束縛越來越多呢。。。

還有就是,教會不允許質疑,不允許疑義。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里寫到,漢儒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我看來就是個很卑鄙的行為。

要說教會卑鄙,我說不出口,但是我的確沒有辦法接受這類絕對真理。。。

而且他們對凡事也缺乏起碼的尊重。

最初我覺得很不舒服的,是教會對待LGBT團體的態度……聖經上說,不要論斷別人,但是我覺得他們一直都在論斷,並且要對LGBT團體要趕盡殺絕……我有個朋友是gay,我覺得,我們作為基督徒,可以不支持,不贊同,但是為什麼要傷害他們?而且不停不停地給他們定罪…難道一定要他們變成異性戀才能擺脫自己的「罪」嗎?那這麼說,無性戀者就是聖潔的么?我們可以因為LGBT是少數派,就必須要求他們向多數派的異性戀妥協嗎?

我曾經跟服事的組長討論過這件事,但是我也沒有得到讓我很信服的答案…

還有。我覺得教會就是要把我們變成全部一樣的人…去個體化…我覺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是一件太可怕的事情了……因為我們每個人是如此的不同……怎麼可以完全一樣呢!為什麼要把我們都做成一樣的呢。。。

還有,很多教會裡的人,即所謂的基督徒,人渣也好多……披著基督徒的外衣,做出來的事,還不如一般人……每次說到這類事,組長們,牧師們都會說,都是罪人啊,要原諒他們。。。教會就是罪人集中地……呵呵噠,是啊,這些罪人在教會浸淫那麼久,還是這樣啊…那你們來教會有什麼意義呢?凡事自己在主觀上不願意改變,只是禱告求神來改變你。。。那麼這輩子也別改不了了。。。

再說個婚戀問題。。。以前在我概念里,童話里的王子和公主是不能結婚的。。。他們信仰一致么?有沒有去婚前輔導?囧。。。。。。現在教會裡男少女多的現象很嚴重。。。而且一般都是不允許和不信主的人交往。。一旦交往了,還會被背後議論。。。。我作為一個大齡女青年,也看了不少基督教的戀愛書籍,可是,我不覺得有什麼用。。。都只是給了一個大方向,接下來就是讓你等,讓你禱告。。。書上會告訴你,有個女的,37了還沒結婚,結果去肯亞短宣,就認識了未來老公。。。看完心裡激動啊。。。覺得神一定會安排一個好男人給我。。。好吧,那就天天YY吧。。。

而且這類書,很多就只講到相遇,後面如何給予追求信號,如何展開戀愛之類的實際技巧問題,完全沒有。。。還不如我前陣子看了燕公子的《戀愛口語》來得有用。。。。

最後再說一點,教會裡宣揚的思想主張很多就是要讓你覺得,你會很牛,會很不一樣,靠著神凡事都能做 。。。比方說,因為我學了一個小語種,大家都拚命讓我覺得自己對那個國家有負擔,要為那裡禱告,而我也註定要成為那裡福音化的一個主力!

然而,這個想法,真的差點拖垮我,如果哪天自己沒有為那裡禱告,沒有加強那門外語的能力的時候,都覺得很苦惱,覺得自己辜負了神造我的意義。。。。。有一天當我放下這個想法,開始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可能只能做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我覺得太輕鬆了,覺得生活太美好了。。

還有,如果我離開這個世界以後,沒有辦法遇見我的親人,只有我自己去天堂,得永生的話,那我情願不要。。。

以上。


毛姆在自傳小說人性的枷鎖里有很詳細的對宗教喪失信心的心理轉折描寫。


謝謝邀答。

有。

耶穌說過(馬太福音):

13:20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13:21隻因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耶穌也體諒人的軟弱、同時告訴我們改怎樣做。

26:41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馬太福音)

使徒行傳

3:19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

彼得後書

3:9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上帝賜給人聖經(提摩太後書3:16)就是讓人認識人ta了解ta進而做出選擇是不是信靠ta(約翰福音17:3),就像我們交友一樣。


我不是堅定的基督徒,是小時候跟著家人信主的,後來學佛了。

就我而言,之所以放棄信主,是因為覺得對其他宗教的排斥和等著被搭救的觀點讓我沒有進一步學習的熱情,反觀後來接觸的佛學則更為包容和平實,讓我更有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的興趣。


我認識挺多這樣的人的。就是去英國留學期間遇到的。一開始,他們都說自己很虔誠,每周必去禮拜,到處宣揚主的愛~所以我也挺信他們有信仰。

後來我知道原來周末去禮拜有超好吃的飯,還可以練口語,滿口主的同學在夜店色迷迷地想咸豬手外國妹子我就知道,我就覺得不對勁了。

再後來,那些人吃多米洛(披薩)也習慣了,,論文越來越難搞了,人也越來越懶了。尤其後來party越來越容易組織了,那些主啊主的人就都不見了。

直到最後,那些人終於弄清了:對自己這種人,來這就是花錢吃喝玩樂混文憑的。從此他們對主的信仰就徹底沒影了...

只要深刻地活在這信息時代之中。無論是對基督,安拉,還是如來佛的信仰,都會被這時代的信息巨浪輕易沖毀。唯有對自己生命與思想自由的珍愛,才能堅挺地撐完我們短暫而漫長的一生。


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的,我是一名基督徒。從小就在主日學成長,讀書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信仰的陪伴,直至2008年決志受洗歸入基督。在受洗之前,我承認我只是基督教教會的流浪兒,流浪在教會裡,好像我都有去聚會,學習神話語,但都是停留於知識層面,因我還未真正人是在教會當中,大家所信奉的耶穌基督與我有什麼關係。那時候,我會在乎人的眼光,停留外在的表現……後來慢慢成長的路上,我如同雛鷹逐漸經歷神在我和我身邊人身上所做的奇妙的工作,我決志受洗之後,我漸漸不在看基督教人的表現,因為人都是軟弱的,有限的,只有講眼光仰望神,神的愛夠我們用,看神我們才能站立得住。人的意念不能高過神的意念,人的道路不能高過神的道路,如果我們用自己有限的大腦去思量聖經應當被藐視,斧頭豈能論斷造他的主呢?麥苗豈能批判種它的農夫呢?信仰就是憑著信心去相信,我們會經歷神真實的作為,人本身和天地本是就是奇妙的設計。只是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接受這個世界是理所當然,卻不清楚之所以然。

不可拿名人說事兒,比如魯迅、胡適等人,他們的作品令人欽佩,不代表他們的信仰路程的前因後果被完全認可,因為我們沒有生活在他那個年代,不曾真正接觸他,他的信仰所帶出來的行為,我們都沒看到。人都會有主觀意識的。

我們所信仰的是基督,不是基督教。


我的猶太裔無神論心理學教授說過一句話,我覺得很好。

All religions are ruined by their followers.

自行體會。


推薦閱讀:

人體的基因缺陷從何而來?
如何看待非基督徒認為上帝七天造人是謊言的問題?
聖經裡面說人是上帝創造的,那元謀人、山頂洞人是怎麼來的?
基督教對占卜算命是什麼態度?

TAG:基督教 | 宗教 | 基督信仰 | 基督 | 反基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