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杯的造型有什麼講究?

今天看到一些酒器,大多不是圓的,就想知道為什麼會是這種造型,有沒有古人的哲學思想提現在造型上,百查不得其解……


謝邀。

一.爵本就是鳥雀之義。基本都是三足,前流後尾而有持,束腰深腹,上立兩柱。後來演變很多,不再詳述。

二.爵本是禮器。禮器分酒器,食器,水器,樂器。而古禮重神。酒是通神之祭品。所以酒不是一般人任意時候都應該喝的。而是在祭祀燕禮等場合才應飲用的。

三.鳥爵的造型,一來是被認為祭祀追思商人祖先玄鳥的,二來是以器言禮的。禮者,理也。也就是題主問的所謂哲學吧。其實和今人說的哲學並不等價。

1.最大的作用是酒過而鳴召其神,以為鳴節。故有前流後尾之銳形。酒也有不同講究就不多談。就看篆文的爵字,其中是個鬯字。這是鬱金草加黑黍釀製專門祭神的黃金色的甜釀。

2.束腰有止,深腹有容,飲時得會飲才可以,不然不是飲不盡,就是喝太快,再就是出不了聲的,還會灑一臉。^_^。第一次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灑了一臉。。。這是個純粹的技術活,而這個爵形就是一個「技術性」的容器.

3.兩柱稱拄眉,也稱鄉衡也是為了仰酒勿過,不疾不徐,餘音不絕,以致召感。古禮站著的時候,不許大仰首,但飲酒必起身,爵形又是深腹,其實挺難完成要求的。所以拄眉的出現就是為了保持儀容。即不灑臉上,又配合束腰深腹器形可以徐徐飲盡。因此一般早期的拄眉是有用的,都比較高。而往往是custom made。^_^

今人去學什麼英國貴族禮儀,真是有點本末倒置,我們才是禮儀的發源地。他們都是學了點中古之間的皮毛。這些禮器,隨意拿出一件,都夠看的,就是今人從來沒真的用過。不知其中奧妙。

四.爵是爵位的象徵,是和其人德行修養相關的,最起碼一開始是。爵者,量也。爵位越高,其爵越是束腰深腹,保持儀容而盡其禮的難度越高。所以爵是有不同的品級的。精通此道的人,看見爵形就知道是什麼爵位的人啦。有多大的能力。以器言道,不是虛言。而明器又有不同之處,今人不仔細分,經常把墓里挖出來的當做平時用的,其實有些不妥。然後以此論之,也會有些誤解吧。

.後來商人失其本,不知節,反倒變得酗酒。這套規矩也就名存實亡,禮器就成一種象徵身份的器物。也沒有定做的啦。到了周代,周武王覺得商人誤國全在酗酒,所以乾脆禁酒,酒器就沒有商代的精美講究,長流銳形,束腰深腹這種實際的功能形成的形制漸漸沒了。但周人講究食器,就又變得精美了。但祭酒,五爵等等傳統都保留下來,就是器物造型有所變化,很多實際的功能被取消。都是象徵的意義了。祭祀的水平其實也是下降的哈。^_^。狹義的禮器有酒水食樂四種,其中酒器佔了近一半的數量,大概二十餘種吧。其中的講究多了去了。

真的像看爵的造型,應該多看看陶爵而不是青銅爵啦。^_^

我這裡沒有現成的照片,不給大家貼了。^_^

----

朗博

我個人以為:殷以斝, 周以爵。——《.禮記.明堂位》,這寫的很清楚了。

爵的發展軌跡是:陶斝-----青銅斝-----爵。其形制是根據實際應用而慢慢演變出來的。當時先民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術,所以只能產生陶斝之型,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由此而來。

你說的是《說文解字》上的:古文爵如此。象形。首尾喙翼足具見。爵形卽雀形也。《程氏瑤田通藝錄》:前有流、喙也。腦與項也。胡也。後有柄、尾也。容酒之量。其口左右侈出者、翅也。近前二柱、聳翅將飛皃也。其量、腹也。腹下卓爾鼎立者、其足也。柱拄眉而酒盡。古經立之容不能昂其首也。不昂首而實盡。梓人所謂鄉衡者如是。估計你以此而推出來。

再者甲骨文的發現,對商文化也慢慢重新認識了,重鬼神,而周重禮。我個人認為對兩朝文化有個清晰的定位吧。特別是禮器的作用這點。

不是說你錯了,你這個說法是古人說法,能看出你看了很多古籍,表示佩服。考古學到了今天,也是應該有了重新認識的時候,只是角度不一樣。我只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去看,僅僅而已。

-------

答:

如果您仔細讀《明堂位》的話,會明白他們在講魯國繼承了天子禮樂,在祭祀的時候用的尊,爵,灌等酒器的來歷。

前文寫的很清楚:

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天以子之禮樂是以魯君,孟春乘大路,載弧韣;旗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於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禮也。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大廟,牲用白牡;尊用犧象山罍;郁尊用黃目;灌用玉瓚大圭;薦用玉豆雕篹;爵用玉琖,仍雕。

所以下文在解釋魯國用的酒器是繼承三代以來的禮器。

泰,有虞氏之尊也。山罍,夏後氏之尊也。著,殷尊也。犧象,周尊也。爵,夏後氏以琖,殷以斝,周以爵。灌尊,夏後氏以雞夷。殷以斝,周以黃目。

尊,爵都是對於三代酒器的某種統稱。比如說尊在有虞氏叫做泰,但統稱尊。

所以,爵三此物之統稱,在夏以玉盞為爵,在殷商以斝為爵,周以爵為爵。

在禮記正義中解釋的非常清晰:

殷亦爵形而畫禾稼,其實三代的爵的名字的區別在於紋路和材質。所以我最後才說要看陶爵,而不是另用一個斝字,把不熟悉此道的朋友攪渾的更糊塗。

而無論是夏商周三代,爵的功能和主體形狀都沒變過。

對於古代文明的看法,我們和主流的考古界相當不同,這是不爭事實,但不等於我們無學,不參與其中,脫離實際的器物,不去研究他們挖出來的東西。不說不等於不知道。你說的這個說法其實也就是一種理論而已。而往往考古也要從典籍中尋找蛛絲馬跡,但現在的考古讀古書讀的非常粗糙。不通典籍的人多得很。所以判斷起來往往出問題。

考古中挖墓出來的陪葬品,那種東西叫做明器,和真正平時用的禮器是不同的,差很多的。但現在都混為一談,然後亂排序,自然就會有您這樣的說法出現。不足為奇。說到底,今人之自大令人很無語而已。歷史和今人的想像是沒關係的,慢慢挖,會挖出來他們想要的證據,但是問題他們不見得看得懂,不利於自己研究成果的就以各種理由不發布,您知道有多少簡文沒有公布嗎?其實無非還是類似今古文之差別的延續罷了。灌禮裸禮幹什麼的都不知道,然後一通理論胡來,自然解釋不了禮器用途。解釋不了酒器的用途,只能推到先民的藝術,迷信,謊言,神話上去。這就是忽悠傻子的說法。古人質樸得多,這些器物往往都是很實用的。呵呵。不知多少年後,下一個時代的人看到我們殘垣斷壁中留下的集成電路板,只怕也會胡猜一通理論,然後說:「真是令人驚訝的古代先民的想像力和藝術細胞」之類的片湯吧。然後斷定:「這應該是懲罰跪型的刑具,這種花紋代表著他們迷信的名字叫做電子大神的神力。可以懲罰不忠之人,這種崇拜是一種啥啥啥啥的迷信,我們根據挖出來的不同時期的東西,列出來這個刑具的發現順序,這就是真理。」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補國家博物館的照片,具體是哪個爵沒注意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日本國歌《君之代》,其與中華古代雅樂的關係到底如何?
古代女子忍痛裹小腳是一種陋習,那現代女孩挨餓求骨感美是陋習么?
專治強權壓迫人民修建的長城為什麼被視為中國人的驕傲?

TAG:中國哲學 | 中國古代文化 | 禮etiquette | 祭祀 | 禮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