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海戰軍事背景下,海軍戰艦主炮的意義何在?精度有多高?射程能有多遠?130mm主炮夠用么?

最近看了一些海戰方面的資料,對現代海戰背景下戰艦主炮的作用有了疑惑,以052D的H/PJ-38 130mm 70倍徑艦炮為例,當我軍在海上遇到敵艦襲擊時,這種主炮能打擊到敵人么?精度有多高?現在的雷達如此發達,往往很遠就發現了敵艦,那還要這種近程主炮何用?以防萬一么?


看了這麼多答案,說的都不夠全面!!!!!!!!

作用之一當然是各位答主說的在低烈度對抗中實用,對付海盜什麼的好用之類的,但是有沒有想過 ,像美帝提康德羅加級的巡洋艦依然保持艦炮,為什麼,打海盜還是欺負小朋友?要是艦炮能搞定,派阿利伯克驅逐艦,或者佩里級護衛艦不是更省油更划算?

我來告訴你另一個的原因:因為反艦導彈近了沒法打。別不相信,反艦導彈生來打的就不是視距內目標。對,這貨天生就是遠視眼。

各位有沒有注意過導彈的射程除了最大射程還有最小射程?反艦導彈之類的最小射程達到好幾公里。有的十多公里甚至幾十公里。

因為導彈不是一發射出去就會制導系統開機的,拜託,現在都是編隊航行,你導彈一出去雷達就開機你猜最先看到的是誰?對了,看到的是自己人,這就是所謂的豬隊友。你說不是有敵我識別嗎,別逗了,導彈飛行速度是多少?少說也有0.7-0.9馬赫(1馬赫=1倍音速)高級的都是2個馬赫3個馬赫,這意味著一秒鐘就要飛個幾百米,幾秒鐘就得飛過整個編隊,這幾秒鐘你要導彈識別自己人,規避自己人,你這不是逗我嗎?你不知道速度越快,姿態越難控制嗎?老說彈道導彈打航母,你知道有多難嗎?為啥人家美帝捕鯨叉導彈法國的飛魚不要超音速,不是技術不行,是不好控制啊。

另外,導彈發射出去不是最優體位,要調整飛行高度和飛行方向的,飛的不能太低,低了如果沒有中繼指導,看不到敵人,高了會被敵人早早看到,早早打掉,等導彈調整好姿態,多少秒過去了,又有多少公里過去了,你以為這就可以開機制導了?別逗了,如果早早打開雷達,你的電子信號在告訴敵人,「我來找你了,我來打你了,我後面是發射我的艦隊,來打我呀,打我呀」。那導彈怎麼找敵人呢?現在玩的都是體系,前期偵查對方在哪裡,航向航速之類的都得清楚,這才能發射一顆反艦導彈,預先設定飛行方向,飛行高度,飛行速度(有的還設定衝刺速度,巡航的時候亞音速,攻擊的時候超音速,降低對方反應時間)以及雷達開機距離。

所以反艦導彈都是飛出去一段距離才雷達開機的,你說打近距離敵人你把導彈發射出去幾公里再回來找敵人,你不怕誤傷自己?導彈轉個大彎多費勁啊。要知道速度越快,轉彎半徑就越大,導彈那麼快的速度,轉個彎不最少幾公里的轉彎半徑啊!!!

綜上所述,艦炮什麼的對付近距離尤其是視距內敵人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ps補充:不要覺得這種一戰二戰的玩意過時了,只要存在,就有使用它的意義。

飛機航炮就是個十分重要的例子,現代戰爭中空戰早已是超視距作戰了,都是用導彈的,但不論美帝還是毛熊,主流戰機依然配備機炮,即使大美利堅的F22這樣的飛機也得配個20mm機炮。大家不是沒想過不要機炮,美帝嘗試過的,著名的「鬼怪」F4就是第一架不用機炮的飛機,但是越戰中發現,當導彈打完了或者進入極近的視距內(近距空空導彈雷達開機也是在飛行一段距離,最少也得有幾百米),沒有機炮的硬傷就讓美帝十分被動,越南猴子也總結了一套戰術,自己的殲6、MIG21/殲7超視距能力不足,就把鬼怪放進了打。最後導致美帝不得不在F4的有限的掛架下掛個機炮吊艙應急。雖然當時因為美帝技術限制,響尾蛇就十多公里的射程甚至還在視距內,但從那以後美帝一方面格外重視超視距打擊,另一方面也不放棄機炮這種古董。儘管多少年過去了,美帝的AIM120射程達到70+公里,預警機E3A的探測距離達到300+公里,且美帝再沒有飛機是在視距內纏鬥中被打掉的,但美帝依然不敢放棄機炮,因為這並不代表視距內戰鬥的消失。


看過《超級戰艦》的朋友都知道,最後打敗歪杏仁、拯救人類的就是艦炮。這就是艦炮在現代海戰中的意義:人類文明最後的守護神。

++++++++++++++++++++++++++++++++++++++++++++++++++++++++++++++

原本打算詳細回答的,但是一個手滑刪掉了,所以就只剩下抖機靈了= =、、、

++++++++++++++++++++++++++++++++++++++++++++++++++++++++++++++

還是簡單寫一寫吧。

現代海戰的內容是多層次的,現代海軍的任務也是多層次的。

一艘造價幾十億刀或者幾十億軟妹幣的軍艦不但要應對高烈度的遠洋決戰,也要保留執行低烈度任務的能力。如果要打航母打飛機打導彈,大中口徑艦炮可能確實作用不大;如果要護航、打海盜、巡邏、爭島、打擊地面目標,大中口徑艦炮就非常有必要。

所以,為了滿足執行多層次任務(主要是低層次任務)的需要,軍艦上得要有大中口徑艦炮。

最後老規矩:

多鉚蒸剛,炮塔至大!

億萬星辰,億萬炮塔!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

億萬炮塔,億萬榮光!


臨熄燈之前說說這個問題。

低烈度的戰爭或是衝突,艦炮的性價比更高。當然,口徑在100mm-155mm是最合適的,再大就沒有意義了,你拿406mm主炮打2000噸的小船?你這是對大艦巨炮的侮辱!(以目前的造艦技術和艦艇所搭載的裝備,太大口徑的主炮只是在增加重量,擠占其他裝備的空間,這也就是現役主炮的口徑很少有超過130mm的,隨著口徑的增大,整個炮塔的重量將越來越重,你根本不能指望一艘排水量只有9000噸的船去搭載203mm主炮)

高烈度的戰爭和衝突,規模更大,會有更大噸位的艦艇參與,這時候,艦載機是更好的選擇,比如中美開戰,你是選擇艦炮呢?還是導彈呢?還是艦載機呢?406mm的主炮不過能打3W米,你知道F18能飛多遠嗎?這時候艦炮的意義也就是心理安慰了。(其實這是在大洋作戰,近海作戰,艦炮的意義還是很大的,畢竟作戰區域更小了,在小區域內作戰,艦炮的射程和火力密度都是很好的,但是過大的口徑依然沒有意義)

關於對岸支援,艦炮的性價比明顯是更高的,但是我們要考慮另一個問題,現在的登陸作戰,直接進攻灘頭陣地的這種情況將會越來越少,這時候艦炮的意義也就不大了,因為夠不著啊!當你可以坐著直升機直接越過敵方灘頭陣地打擊後方的時候,艦載機是你更好的選擇。(不過不對稱戰爭就不一樣了,比如美國打伊拉克,四艘衣阿華級基本可以在一上午的時間內掃平伊軍的灘頭陣地,特別是心理上的震懾,簡直。。。。。。。)

關於電磁炮的應用,還沒上艦的東西沒有討論價值

最後,讓我們高呼:

多鉚蒸鋼,大艦巨炮,萬歲!萬歲!!萬萬歲!!!


1.如果說艦炮無用的話那麼陸炮無地自容啊

現代海軍的艦炮的口徑與大中口徑陸炮相當,射速卻是40~100發/分鐘不等,自動化程度非常高,這都是陸炮遠不能及的,一門艦炮的支援抵得上一個炮兵營甚至炮兵團的水平。為什麼陸炮裝備不了呢,艦炮太大了……

2.曾幾何時(冷戰時期),受導彈萬能理論的影響(尤其是北約),火炮的地位降低,同時期還有F-4不再安裝機炮等現象,部分軍艦的第一武器位不再是主炮,比較有名的就是佩里級護衛艦。

但如今所有的新驅護的第一武器位都是主炮了,可見軍事理論和軍事實踐的變遷。

3.隨著制導炮彈的推廣,炮彈的用途越來越大,而價格也比導彈便宜

4.炮彈的隨艦儲存量可達幾百發,而導彈還得分用途,隨艦儲存量一般也就幾發到幾十發(不考慮彼得大帝號這種武庫艦,這種軍艦今後很難出現了)

5.現在的末端防禦的理論引入了大口徑火炮反導,尤其是在應付飽和攻擊的情況下,密集陣只能單點逐一對抗,近程防空導彈數量有限,主炮的空爆彈幕是末端防禦的重要手段,該軍事思想與近些年才得以應用,使得主炮多了一個用途

6.真正意義的海戰爆發的可能性很小了,低烈度衝突的可能性要遠高于海戰

7.登陸火力支援

歡迎共同探討!


很多人都沒答對點子上。

其實海軍艦艇還保留主炮,主要目的是用於低烈度對抗時的威懾。作為宣誓決心,但同時控制衝突升級程度是很有用的。

舉個例子:

假如中國和日本在某島的爭執加劇,雙方都出動了主力艦艇對峙,但是雙方都不想直接開火。這時候,可能就會考慮用主炮往對方軍艦附近開一炮,來試探對方對繼續擴大衝突的決心。如果沒有主炮,就會很被動。你不回應吧,你就顯得軟弱了;你打個導彈擊沉對方,你就成了眾目睽睽之下打第一槍,挑起戰爭的一方;你打個導彈但不擊中對方,那你又吃虧了---人家一個炮彈多少錢?你一個導彈多少錢?

所以,現代軍艦的主炮,除了各種自動跟蹤射擊的功能之外,還有一種警告射擊的模式。也就是說,會自動跟蹤目標,並且向目標附近射擊,保證落點有一定安全距離,不會對目標造成實質損害,但是又有足夠震懾力。


1. 近岸支援。參考密蘇里號在海灣戰爭時期的用法...

2. 近距離的海戰,到了反艦導彈最低射程之內,只有對射了...比如假設中日軍艦在爭議海區,大家相距十幾公里,突然一方接到通知要打,那就是直接艦炮了。

3. 低烈度的軍事行動,比如反海盜,比如巡航遇到小型船隻。

主炮的射程一般在30km左右,基本就和反艦導彈形成互補。


艦炮能幹的事兒性價比肯定比導彈高,並且主炮可近可遠,性價比相當高。

參考美劇《The Last Ship》 第一集,5寸炮直接轟下直升機,精度可見一斑,當然也可能有一定的劇情誇張。這一段3架俄國直升機分別三種炮擊落 MK38 Mod2、密集陣MK15、MK-45五英寸62倍徑艦炮,最後一架直接用MK-45近距離幹掉。


警告射擊時,你總不能對著對方前方水域來一發導彈吧,不考慮成本,估計你這邊導彈一冒煙對面也開始準備反擊了。


首先火力威懾和近距離攻擊都需要艦炮才能完成,導彈不行

另外,口徑小於155mm的現代艦炮都具有防空反導能力,本身也是CIWS體系的一部分


在幾位的基礎上再繼續補充:

艦炮之所以退居二線,就是因為二戰後導彈的興起,遠程攻擊一般交由導彈完成,所以130mm口徑足夠完成。目前世界各國研製的大口徑艦炮基本為:俄羅斯/中國130,美國/義大利127,英國114。法國100mm艦炮應該劃歸中口徑了。

而且口徑進一步增大的話,還有體積重量問題,武器的研製總是要折衷各種因素。參考美國DD-21,為了滿足對地攻擊要求採用了兩門155mm炮,可以看看這兩門炮佔據的前甲板空間:

總結:之所以上限截止在130mm,是因為足以滿足現在對艦炮的要求。繼續提升口徑如非有特殊需要,則重量代價可能得不償失。


要想知道為什麼海軍還要使用艦炮首先要知道現代海軍的意義。

海軍存在的意義不單單是為了封鎖甚至摧毀敵軍的海軍,更重要的是為為地面部隊提供雷達預警,登陸掩護和火力支援。海軍強大遠遠比陸空軍強大更有威懾力。

設想一下A國的海軍完全壓制了B國的海軍,控制了主要港口和海峽,這時A國的海軍就可以開到近海,用艦炮大火力支援以及放空系統,掩護源源不斷登陸的海軍陸戰隊建立灘頭前線,也可以確保封鎖B國的海上運輸線從而建立安全的己方海上運輸補給線,從而達到一種在敵人邊境造出「炮台堡壘」的優勢,海軍艦炮是唯一不畏懼敵方炮兵反打的支援單位,因為和自走炮火箭炮不同,它每時每刻都在移動,也就是說一旦一方掌握了海上主動權,那麼被動國家相當於失去了沿海所有城市的實際控制權。

還有一個好處是通過海軍的掩護,即使戰敗也可以全身而退,現代的先不說(說了我也想不起來)舉一個明萬曆時代的例子,當時的日本憑藉海軍絕對優勢強行登陸入侵高麗王朝,雖然戰役前期順風順水一路推到首都,但後期因為明派兵增援加上國內政治因素連連失利最後被圍困到釜山,離下海喂王八就差一步,這時候海軍的用處就出來了,敗退的日軍通過海軍的掩護最大程度的撤回了本土,減少了傷亡保存了實力。古代海軍尚且如此,何況現代,一旦陸戰隊失利需要撤退,唯一能掩護提供炮火支援的只能是海軍艦炮(空軍不可能,不先把放空打掉就想在別國內陸隨便飛簡直安拉胡克巴)。


抖個機靈。我師兄去內蒙古一機實習,一機行內人應該都知道,國營番號我就不提了。那個廠生產國產驅逐艦上面的艦炮,師兄問廠里工人現在為毛還用這種身管火炮,廠里工人原話,哦,這個炮啊,逃跑炮唄,逃跑的時候打打的。


只想說。美帝和德國不是已經有155艦炮測試了嗎。


美帝當年鬼怪沒火炮,趕緊又加上去。

後來出了個武庫艦 還是沒火炮。。最後直接被砍了。

跟著美帝走就行


高票答案都說得七七八八了,我就只補一句(其實是三句,但實質是一句):

導彈大炮已經非常NB了,還要槍械幹什麼?

自動/半自動步槍已經非常強大了,為什麼手槍仍然是制式裝備?

各類槍械已經殺人於百千步外了,為啥現在的大頭兵們還在不停地研究匕首這種冷兵器時代的殘留古董還可以玩出什麼新花樣?32cm的刃長夠用么?能打擊敵人么?精度夠高么?……


郭德綱說過,什麼樣的戰事,用什麼樣的兵器,艦炮作用在此啊,比如低強度的衝突或者不對稱戰爭,導彈太貴了,影響也太大。打打炮挺好。


406MM的戰列艦主炮都淘汰了,現代海戰基本要求超視距……各種導彈,數據鏈……艦炮目前也只能打海盜,還是警告性射擊…………


推薦閱讀:

為什麼較大的阿拉斯加級、得梅因級等沒有被改造為導彈巡洋艦?
終極審判第一集中潛艇潛水狀態下對來襲導彈做了預警,這在技術上可能實現么?
中國大陸真的有1500顆導彈對準台灣嗎?
灣灣的導彈不是能擊沉遼寧艦嗎,怎麼打漁船上才死了一個人?
滅火導彈撲滅高層大火,是雞肋還是神兵?

TAG:軍事 | 導彈 | 海軍 | 軍艦 | 火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