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靠減稅的方法拉動內需?

工科生,對經濟的了解只是看過曼昆的微觀和宏觀兩本書。老在媒體上看到什麼三家馬車,內需不足。不是很理解這個內需是什麼玩意兒,或者為什麼不好拉動。是指國內市場需求么?政府投錢既然效率不高那麼為什麼還投,不投資不是增加可貸資金供給,或者減稅,廢除稅收楔子。如果是分配不均的問題,那麼出台些福利保障措施不是也可以促進再分配。求解,謝謝大家


美國其實是靠減稅拉動內需的。但是中國不這樣,因為本來消費需求就不高,減稅了也沒多大用吧。

有意思的是,你讀過曼昆的書,曼昆的書里,是模擬了一個參議員就減稅事宜諮詢經濟學家,作為經濟學家的你應該怎麼回復。大概的意思是

減稅會提高人的消費,在短期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但是長期經濟的發展需要資本積累,也就是較高的儲蓄率,所以減稅的效應是複雜的。 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思想叫做李嘉圖等價,認為減稅不會拉動消費,因為現在的減稅意味著政府在未來會多徵稅來彌補赤字,對於理性的消費者等於沒差別。


政府每年收了多少錢,就發下去了多少錢,去年這個縣財政預算8000萬,今年預算1億,全國都這樣,政府每年的開支整體是上升的,下邊要錢要的越來越多,不是中央想減稅就減稅啊。

減稅是個系統工程,首先你要研究出來下邊要錢的,哪些是真的需要,哪些是不太需要的,然後把地方政府不太需要的開支先剪掉,政府有了余錢,才可以考慮減稅。

而減稅的時候,你也要看看哪些是減了能夠拉動內需的,哪些不會拉動內需,只會肥了少部分人。

簡單說起來,減稅里里外外都會觸及無數的利益,裡邊每一部分都不好動,只要減稅,就有很多人利益要受損,很多人要受益,會成為多方的博弈。涉及到博弈,地方政府、央企,各種權貴,他們每個團體的博弈能力都要比普通了老百姓大很多,到最後一個很好的想法很可能經過幾年的博弈最後肥了各個利益團體,苦了老百姓。

當你在高位的時候,你可能就不能這樣隨性的大公無私的考慮事情了,減稅也不是兩個字說說這麼簡單了,怎樣平衡各方利益,怎樣讓博弈中最弱勢的普通群眾能稍稍分到一杯殘羹,是非常非常非常難的。


減稅與增稅,從根子上講,無非就是調節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權力大小而已。

而經濟的周期性危機,本身就說明了市場經濟依靠自身的調節功能,已經無力應對經濟下滑趨勢了,這時候如果減稅,意味著在資源配置中賦予市場更大的權力,而縮減政府的權力。實際上,就是放任不管,而等著市場經濟的自然調節,去淘汰過剩的和落後的產能,最後經歷一段波谷後再走出困境。

聽起來只要忍一段時間就好了有木有。但有個前提,那就是這套市場經濟能夠撐過這段時間。而最基本的經濟秩序,偏偏是靠政府維持的。經濟在波谷運行,很顯然意味著低收入和高失業率,這時候,假如有人振臂一呼,政權就岌岌可危了:減稅的政府,既沒有能力養活日益增加的失業工人,又沒有能力去提高軍警收入以增強鎮壓能力,那麼又如何維持呢?因此,有人研究過拉丁美洲的情況,發現,只要經濟連續三年持續負增長,所有的非民主政權和大多數民主政權全部都完蛋了。

當然啦,以上說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資產階級政治學對社會主義國家自然是不適用的。


總體來說,非不能也,乃不為也。

減稅是有很大難度的,會動很多人的乳酪。

這些人,恰恰是政府的根基所在,而老百姓只是承受者,不是所有者。

從企業角度來看,當一個企業壟斷市場後,通常不會再注重客戶體驗,而是以提高利潤為主要目的。


在中國減稅的方法意義不大,因為中國企業平均定價是成本定價,不是按照資本利潤率定價。

而且中國稅收主要來自企業,也並非針對個人。所以減稅使企業上繳稅收減少對地方財政壓力不小,個人本來不交什麼稅,減稅利好並不能真正落到個人頭上。


祖訓,永不減賦


中國的稅負最嚴重的是企業稅收,企業高昂的稅收導致人均工資變少,變相導致中國人人均消費水平低下,破壞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增稅還是減稅,根子上是保障政府的運作,還是…

不能減稅,因為

1,政府本身還處於擴張周期,不能減稅;

2,資金來源—銀行領域調整了,整體資金來源收窄了;

3,政府財政現金流緊張,入和出的配置彈性下降,不能減稅;

4,費用類收入,例如土地出讓收窄,不能減稅;

去年開始的增值稅調整,變相提升各行業中下游、特別是服務業稅率,近期汽油不調價,其實就是變相提高燃油稅,海關提高很多品類稅額,都說明政府整體財政吃緊,要想盡一切辦法加稅,怎麼可能減稅。

可預期的增稅項:房產稅,進出口稅,內燃機車輛的購置稅,嚴管私營企業的個人所得稅,電商的稅費…

怎麼可能減稅?


官員作為投資的主體的決策人,有尋租的空間。目前出問題的官員除了賣官就是再投資的過程中撈錢的


李嘉圖等價很有意思,但是忽略了因素「一個不同時期相同稅負是有不同意義的」。

以英國為例吧,在經濟危機後,英國政府進行了減稅和增發國債。

雖然國債早晚是要通過加稅來還的,但是完全可以等到經濟形勢好轉後在慢慢還,特別是不景氣的時候利率低,多拖幾年也沒那麼可怕。

所以題主要是問為什麼減稅不能拉動內需,個人沒法給出答案。

因為我相信減稅是可以拉動內需的。

題主如果要一個為什麼某國沒有通過減稅來拉動內需。

那是因為某國政府向來是想要權利不放,破事不管的。

而且某國政府雖然「精簡」機構,但是一直都是秉承什麼事兒政府都要插插手的大政府原則。

沒出現說經濟不好,要求大家毀家紓難就不錯了。

減稅?

新的投資計劃,是不是個坑,還要走著看呢。


減稅,就是減少公務員的工資。

減稅就意味著政府債無法償付,就會出現債務違約,中國債市將會崩潰,股市接著崩潰,房市接著崩潰,銀行崩潰,於是開始出現經濟管制。

題主你還想不想混了?


對Goverment而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我這裡談2點,第1是減稅可以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第2是中國為什麼不減稅。

1、減稅後,市場根據經濟規律調動資金,而不是國家亂搞的計劃,其中截留的更是可以有效利用。看過某個帖子,某個項目審批1個億,審批的官員獲得4KW回扣,中間搭橋的獲得1KW回扣,企業最後只拿到5KW的收入,但是這個項目要6KW才能做下來。但是你不接這個單子,因為錢在政府手裡,不在市場手裡,所以你不接沒飯吃,只能豆腐渣工程把成本降到5KW。而減稅後市場價6KW給企業,既保證了質量,剩下4KW也能用於別的投資。

2、中國為什麼不減稅。企業給你減工資你同意不?你肯定不同意吧。中國一直靠1裡面的方式拉動經濟增長,都是貸款。不加稅,不賣地,怎麼還錢?指望癌細胞自己餓死自己不可能,只能是癌細胞吸死宿主,宿主死亡癌細胞才會死亡,但是人家現在癌細胞可以轉移到外國人身上,不過去了那面只能做個正常細胞了。


在中國,減稅與否是由統治者說了算的,而減稅對統治者不利,所以不可能靠減稅的方法拉動內需。


商君書:皇權治國之道務在窮民,弱民,愚民,疲民,辱民


里根用減稅拉動了內需,有點效果,可是財政赤字柯林頓時期才消化完。想想中國現在還在不停做公共設施投資,要是減稅的話,赤字要拖到什麼時候去了。現在地方政府赤字本來就嚴重,再減稅的話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還有政府減稅就相當於放權於市場了,激化貧富差距,更加不利於政府管理。

反對看到上面有一個答案說經濟學是理論性學科,操作與理論不同,那麼請問什麼東西實際操作與理論是完全相符的。經濟學本來就是一個根據人的趨利性來研究的,事實上很多實際操作在政策上會有體現,甚至在理論上也會說出來。


讀書別讀傻了。

經濟學是理論化的東西。

而實際操作中牽扯各地方勢力、豪強、中央之間等等各方博弈。牽扯政治、利益、人事中間種種鬥爭。


因為減稅不符合政府利益.

請注意,我並不是在暗示有貪污什麼的.

即使是100%清廉的政府,也總是傾向於增稅的.

政府這種組織本身就像是癌細胞.天然就有膨脹基因.只有共和基礎強大的社會能夠抑制這種趨勢


減稅未必惠及普通人,前幾天我看了個貼,有個台灣人提出為什麼大陸說讓利這樣多,台灣人卻無感,下面根貼的說所謂讓利不是把錢發你手上,而是通過比如大陸購買台灣水果,果農得利後會想增加產量滿足需求而去購買農機農藥,農機廠訂單多了就增加工資,工人有工資後消費帶動其他行業……聽起來很完美的循環吧,可實際是台灣十年工資沒增加……讓的利哪裡去了?其實就是農機廠主得了紅利卻沒給工人增加工資,而是拿錢去別的地方投資了(非台灣境內),這讓利變成了資本的盛宴,並沒有惠及普通民眾。

再說說明末的東林黨,打著為民請命的旗號抗拒朝廷徵收商稅,還鼓動小手工業者鬧事,後面商稅沒收了,可真正得利的不是那些被蠱惑的小手工者,而是江南的地主資產階級,最後的結果更是激化矛盾讓明代覆滅。

而現在那些專家又提出減稅惠民,這最後惠的可能還是那少部分的人,普通人估計和台灣基層人一樣,無感


減稅等於降低政府開銷,政府開銷降低會使內需更低


推薦閱讀:

今年以來房價下降的原因是是什麼?為什麼原來越控制越長?
如何評價當年解萬英教授的行為?
如何看待高西慶:政府已放棄市場起決定作用的原則,以及朱雲來:現在系統性投資過剩,應休養生息減少投資?
4月8日海淘稅收新政到底是惡稅還是好稅呢?
如何評價 A 股 2015 年 5 月 5 日的行情?

TAG:經濟 | 經濟學 | 中國經濟 | 內需 | 從你身邊理解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