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中的砍刀為什麼總在刀背附近設計一個直線的凹槽?


這種槽的最主要功能,是兩個,最大的作用是減輕重量,其次是配重。

一般來說,亞洲戰刀的純粹刀條重量,都在1000克左右浮動,這是數千年來經驗所致,是最適合亞洲人力量及作戰方式和環境的重量。因此這個槽可以有效地在保持這個重量的前提下,使刀更長或更寬。一般來說,刀的最大適合長度和身高有關,理想的是手握刀柄,虎口離刀擋一寸上下,放鬆垂向地面,刀尖距離地面兩厘米也就是六分左右,是最合適你的刀長。

刀的配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刀重心是一把好刀必須具備的一個基礎條件。一般判斷標準取刀擋向刀尖方向前一寸左右為平衡點,也就是說一把刀以這個部位為支點架起,應該可以前後平衡。

至於說增加結構強度,在古代刀里並不看重,因為古刀的寬度和厚度都很高,對這個問題並不敏感也完全無敏感的必要,對這個敏感是到了近現代的槍刺才出現的。


維基說的三條作用,第二條減輕重量,和第三條用於在刀鞘內固定刀身避免刀鋒受損,基本上是對的。

第一條說增加強度明顯是錯的凹槽不能增加強度,只能增加「強重比」,就是在強度損失較小的情況下,可以較多地減輕重量。

但是減輕重量的目的,不是純粹為了讓刀變輕,而是為了讓刀有更好的平衡

不同臂力的人,對輕重的要求是不同的,也許你喜歡輕的,我喜歡重的呢?

但是無論臂力如何,大家都追求好的重量平衡。

不開槽的情況下,刀的重心會傾向於刀刃方向(前)而不是刀柄方向(後)。如果這個重心太靠前,在格鬥中對刀劍的控制會變得困難。

這個和臂力無關,和力臂有關。

此外血槽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對敵人造成較大的身體損害

在刺入肉體時,血槽會帶入空氣,不論是進入敵人臟器,還是切斷大動脈,空氣都會與血液/體液混合,形成泡沫。這些泡沫會對敵人造成致命的後果,例如氣栓塞或氣胸。

正常情況下,身體受刺也可能導致氣體進入,血槽加強了氣體進入的可能性,並且直接將氣體送至肉體較深處的臟器或者血管。

所以短刀匕首之類的,儘管不需要改變重力平衡,但是也會有帶血槽。


血槽(Blood Groove),又稱凹槽(Fuller)指位於劍脊或刀面,與刀背平行的一個或多個凹槽。

誤解

一般人的理解,刀上的血槽是為了放血而留,指由於刀劍刺入人體或獵物體內後,拔刀時會由於血液的黏度和張力在刀的接觸面產生負壓,或因為被肌肉收縮而夾住刀刃,形成一種真空狀態,使刀不易拔出來,開了血槽則血便會從此流出體外,可以讓外部空氣進入,從而破壞此一真空狀態,減少負壓的產生,便於拔刀。

然而問題是──從未有證據顯示此一真空狀態會發生,許多獵人及屠夫表示,不論使用有或無血槽的刀子,在拔出動物身體時,其難易程度並無差別,且社會新聞顯示,那些手持細薄且無血槽設計水果刀的殺人犯並不會在刺入被害者一刀後便因刀子被吸住,而無法繼續殺害被害人。從多種證據看來──不管有沒有血槽,只要刺得進,就拔得出來。

因為血槽不具讓血流出之功能,所以現在美國已將其改名為凹槽(Fuller)。

既然血槽無所謂破壞真空狀態的作用,於是有人便說血槽只是純粹裝飾用。這得看刀子的體積,如果刀長在24"以下,那麼血槽可能只是裝飾用,如果超過,那麼血槽則是不可或缺的強化機制。

實際功用

  1. 增加刀子強度:在刀身上打上血槽使得刀子不只擁有一個刀脊(Spine),從縱切面來看,血槽形成有如鐵軌般的工字形結構,此一構造在24"以上的刀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強化結構。
  2. 減輕刀子重量:在早期使用錘打制刀時代,於刀面打上血槽可減少制刀所須之材料,因當打上血槽時刀面便會變寬,與沒血槽的形式相比節省更多的材料,且減輕重量。現代的制刀是從鋼板上挖除以製成血槽,雖未能減少材料,但減輕重量的功能相同。一把經適當熱處理且有血槽之長刀劍,比沒有血槽者輕上20 - 35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1%80%E6%A7%BD

引用自維基百科


改變重心


我的直覺就是導血槽。。。一刀捅進去,空氣通過這個槽進去,血流出來==。。。

不知道會不會和製作工藝的流程有關


重量減輕同時,保留大部分甚至超越開槽前的剛度。


放血槽,加大創傷


推薦閱讀:

類似@汗青 「我手上正好有」的那些古藏品一般是通過什麼渠道來的?
三棱軍刺真的那麼厲害嗎?
為何學習中國冷兵器格鬥的人更加願意和其他人切磋呢?
該如何觀看botn的比賽?順帶求科普。?
偃月刀背後的凹凸設計是做什麼用的?

TAG:歷史 | 文化 | 軍事 | 武器 | 冷兵器 | 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