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藝術專業的角度來說,怎樣才算完美的悲劇?可否舉例加以詳細說明?

可以是藝術鑒賞,也可以是藝術創作。

請不要只是舉例子,這樣看不懂。該問題並非調查類問題。


凡事只要加上了完美往往便沒得說了,這兩字太過霸道,像聳入雲端的一堵牆,斷絕了人們的選擇和想像。世界大同悲劇各種,財富的失去對於守財奴和摯愛的逝去對於性情中人來說你很難評價誰的悲痛更大。所謂世人千樣,每個人對於幸福的定義都不完全一樣,悲慘更甚。若《唐伯虎點秋香》有文字成書流通於世,我相信覺得那位死前怒吼著「誰能比我慘!」的無名氏都能獲得一捧粉絲支持,真是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如《天龍八部》中浩蕩眾人,陳世驤先生和夏濟安先生總結了八個字:有情皆孽,無人不苦。先說三兄弟,喬峰丟了阿朱,虛竹做不了和尚,段譽沒了王語嫣,再看眾生相,但凡書里有名有姓有對白的人物,哪個不是情深未變卻寒盟。所謂「求而不得四個字,空望彼岸最傷心」。

不可得慘不慘,慘!有情皆孽,放下自然開朗,想那《紅樓夢》洋洋洒洒百來回,有寶玉黛玉的愛情悲劇,有尤三姐的性格悲劇,有賈史薛王的家族悲劇,有元春憾恨的深宮悲劇,有探春遠嫁的政治悲劇,有迎春庶出的命運悲劇,有晴雯反抗的時代悲劇等。大人物不自如此,更別說金釧、鴛鴦這類下層小人物了。若上文悲如不可得,那在這的悲慘得是不可避,連嚼綠箭放輕鬆的機會也容不得你。所謂「一書千百角,滿滿傷追人」。

不可避慘不慘,慘!無可奈何固然悲慘,有些夢想就是到不了的遠方,傷嘆之餘還有念想,可還有那些個得到所求後使勁作的悲劇呢,人生贏家變輸家的心理起落莫比不上那些個永遠在路上的人兒?想那《美狄亞》,想那《麥克白》,得到後再失去,愛情變絕情,英雄變暴君,不黑化也該癲狂了,這是自吞苦果吶。所謂「作死大法好,不死不平安」。

自作死慘不慘,慘!好歹你們都有性生活吶,給單身狗一條活路吧!如《阿Q正傳》里的阿Q,可謂屌絲鼻祖,自傲也自卑,質樸也狡猾,比不過人也看不起人,三十年來唯一次「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了」是因為摸了小尼姑,還氣憤和尚動得,我動不得?可伶得讓你覺得噁心,噁心得又讓你覺得憤慨,恨不得自己跑到書中去,給他一耳光,活該悲劇。所謂「贏家各不同,盧瑟此一種」。

單身狗慘不慘,慘!沒有性生活這般難受,那被迫性生活呢?如《羊脂球》里那位高尚的妓女,犧牲肉體僅僅是為了拯救大家,可笑修女還拿出聖經來道德綁架,耶穌曰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羊脂球獻身眾人得救之後又對其橫加唾棄、嘲笑。這種性生活誰人願意?所謂「當初求饒像條狗,如今得救嫌人丑」。

被脅迫慘不慘,慘!那麼自我犧牲呢?這世上總有可恨的人,也總有可愛的人,如《雙城記》里的卡頓就是一個。書中那個懶懶散散又聰明善良的背影,孤獨地愛著露西,美好得讓人心疼。他有機會嗎?我想是有的,而且可觀,可猝不及防刑場一段生生把眾讀者變成了眼淚的海洋。讓觀者一併陷入奈何奈何的悲傷。所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放棄愛慘不慘,慘!可誠如杜拉斯所說的那樣「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這樣看來,卡頓的悲劇又變得可愛了起來,至少他的嚮往是無比明確的。如《紅玫瑰與白玫瑰》里,十字路口總是讓人迴旋不安,也最能擊中人們心房。再美好的事物也會消褪,想那《大話西遊》虧得至尊寶去了西天了了凡緣,若是奮不顧身抉擇後,一想到紫霞可能變成蚊子血,白晶晶可能成了飯粘子,便是更會讓人回望那五百年前,這便是取捨皆悔的悲劇。所謂「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以上的書我都沒有看過,編不下去了草草收尾吧。什麼樣的悲劇最碎人心,還是由什麼樣的人來看。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哪裡能有什麼完美。如果非得說完美的悲劇是什麼,那便是這世上永遠也找不出完美的悲劇。

以上


認真看完了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首先想說不知道為什麼有人這麼執著於「完美」這件事。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完美」,就好像你不能觸及物自體本身一樣。我不是說我們不該去追求完美,我們該,而是有時候不完美才能激發最深的感情。(順便吐槽一下有時候神煩那些動不動就說只愛完美的人好么,你倒是先給我解釋解釋什麼是完美啊)

其次,我相信大家都會有純粹的快樂和純粹的痛苦,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感受到的還是五味雜陳且難以名狀的複雜感受。正是因為這種說不清道不明,這些感受才美好且真實,才會產生偉大的藝術。因為單一的情感太過直接,一眼望到底,沒法品味,非對即錯,偶爾爽一下還行,看多了簡直boring。

暫且不引經據典,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認為,好的悲劇不是絕望,而是百般滋味湧上心頭,而我卻無法產生共情,不知如何開口。拒絕了那些偉大的戲劇性,我站在所有人類的最深處,體會著每個人的愚蠢與智慧,喜怒和哀樂。這種觸及生命和生活本質的感受,真是想想就要熱淚盈眶了呢。


記得王國維先生說過,悲劇分三種類型,一種是因惡人作祟而產生的悲劇;一種是因人與命運的衝突、背離而產生的悲劇,這種悲劇是不可抗的,例如《俄狄浦斯王》。這兩種悲劇都極罕見。然而還有一種更常見,更令人痛苦無奈的悲劇,是關係的悲劇。由於你處於一定的關係中,你只是依自己的性格去行事,你並無害人之心,做的或許都是好事,可結局卻是悲情。好的行為產生了壞的結局,這可以說是巧合的悲劇,也可以說是關係給你帶來的悲劇。很多影視劇中的人物悲劇都是由於這個原因,也有人將其概括為「性格悲劇」,即人物按照自己的性格行事,可是由於性格不與他人相諧,不與社會相容,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命運,而主人公卻不自知。


題主把這個問題放在「美學」這個話題下,可見是對美學(尤其古典西方美學)有所了解的,所以我泛泛而談的答案,或許還沒有題主的水平高,請見諒。

========================孜然牛肉飯的分割線===========================

個人認為對悲劇這樣一種審美範疇的理解,大部分人都停留在一種感性認識:傷害我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毀滅我們美好的理想願望,製造難以釋懷的心靈痛苦,這就是悲劇。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只是悲劇的表象,真正的悲劇,是因人類的局限,造成的求而不得的心理

在美學史上,雙希文明看到了人類的渺小,宇宙(神)的無窮,那巨大的鴻溝無人可以跨越,於是崇高與悲劇成為了描述這種鴻溝的兩個產物。這不同於東方世界的宇宙觀,卻開闢了洞察人性本質的一扇大門。所以我們看到「道」與「理式」雖同屬於最高的哲學規則,一個如同我們的密友,而另一個卻高高在上不可觸摸。

因為人類太渺小了,在這廣袤的世界中,我們的存在不過是永恆時空的匆匆一瞥,和那些神聖的造物比起來,於朝菌蟪蛄、學鳩斥鴳沒有什麼根本性的不同。生命的短暫和能力的有限,成為了人類最痛苦的包袱

這便是悲劇的根源,人類的因慾望而真實,又因無法滿足的慾望而痛苦。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這種種求而不得的壓抑憤懣,這種種無法悖逆無法挑戰的巨大外力,造成的殘缺、絕望、痛惜、苦楚,便是悲劇以及它汲取養分的土壤。

回過頭來,上面有人提到了《俄狄浦斯王》,這就是典型悲劇範例的世祖啊:

作為一個人類的個體,無法挑戰命運的強大。代表著最高規則的命運,決定了代表著渺小人類的俄狄浦斯的一生。他的一舉一動,他的前世今生,都在莫伊拉的紡線中被擬定。就像已經有了一幅概括他一輩子的藍圖,然而作為人類,他卻只能照章而行。不論他怎麼反叛與挑戰命運,換來的也都是不變的答案。於是在他的掙扎中,我們看到了悲劇。作為一個局外的觀眾,我們提前知曉了他會殺父娶母的命運,又見證了他幾番抗命的英勇事迹,但最終我們回顧他一生的時候,卻發現俄狄浦斯仍然順著他已定的命運在走,那些掙扎不過是他徒勞的反叛,儘管他那麼努力那麼強大,仍然在與命運的抗爭中敗下陣來。

無欲無求的人成為了無上的佛陀,逆來順受的人成為了歷史的塵埃。只有挑戰命運,喊著要扼住命運咽喉,卻被命運摧殘得傷痕纍纍的人,才成為了悲劇英雄。古往今來,無一列外。這裡的命運就是神學中的上帝,就是宇宙最崇高偉大的邏輯準則,就是擁有不可抗力無法超越的自然,就是一切存在與不存在的根本。

我們想要超越家族超越傳統的愛,但家族和傳統又是毀滅愛的劊子手,於是相愛人飲鴆殉情,這是《羅密歐與茱麗葉》,愛而不得的悲劇;

我們想要絕對的平衡想要人性的完美,但狡猾惡魔卻施之予無法拒絕的引誘,於是尋求完滿之人執著於塵世,這是《浮士德》(前),追逐超凡而不得的悲劇;

我們想要個人的自由發展想要純澈的愛與被愛,但封建禮教與社會人倫的觀念禁錮綁縛,於是愛無疾而終家族樹倒猢猻散,這是《紅樓夢》,寄望自由而不得的悲劇;

我們想要單純的幸福與平淡富足的人生,但時代與社會、身份與慾望紛至沓來,於是曾經努力卻卑微的人開始放縱,這是《駱駝祥子》,渴望幸福而不得的悲劇;

越是優秀的悲劇,越要塑造壓抑人性的環境,越要抬高個體無限最求的美好事物,越要強調那隱藏在幕後的強大命運,儘管他或許沒有露面,卻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當個體、慾望、命運三者碰撞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才看到了個體珍視的東西被摧毀,愛被撕碎,我們認定的結果變得一文不值,而一切又是那麼真實的符合命運的安排,於是無奈與絕望佔據了我們的心靈,悲劇就此產生。

寄題主:可惜沒有完美的悲劇。世上正因為不存在絕對的完美,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悲劇


感謝 @正十七 的邀請,人生頭一遭,一定要答一下。

不存在完美的悲劇,起碼我這樣認為。因為悲劇並沒有固定的維度給人評論,即使題主想讓我們站在一個主觀的角度上說說自己心中的完美的悲劇,我也想不出。誠然,這世上有很多糟糕透頂的悲劇,但是並不代表他們的對立面就是完美的悲劇啊。因為我也想不出不完美的悲劇是怎樣的。

還是亞里士多德那段話:

描寫的是嚴肅的事件,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目的在於引起憐憫和恐懼,並導致這些情感的凈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從而成悲劇,因而悲劇的衝突成了人和命運的衝突。

可見最古老的悲劇和核心是命運。命運使得俄狄浦斯從完美的國王變成了一個遭人唾棄的乞丐,神奇的是,這個很久很久以前的發生在愛琴海的故事卻能夠引起我們極大的共鳴。

後來,這個世界上出現了許多其他悲劇,我回憶起來那些讓我印象深刻並且被深深打動的,都是能讓我產生共鳴的故事。莎士比亞的悲劇中,《麥克白》說慾望;《奧賽羅》說不配的婚姻和愛情;《李爾王》說自私的子女和老無所依。《大鼻子情聖》中痴情的暗戀者西哈諾,《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已死》中小人物對於命運的無能為力。這些都是不僅創作上是那個時代的經典,同時又對現實中的「我」這一個體有衝擊力的作品。我不知道他們算不算完美的悲劇,真要說的話,我覺得他們都很完美。

但是我不能太絕對。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的共鳴不一定會是你的共鳴,甚至有時候都不是原作者的共鳴。我不喜歡(這是一部好作品,我只是not in love with)《哈姆萊特》,因為我覺得沒有共鳴,但是我可以共鳴《麥克白》對於權力的渴望。同樣,(以下提及皆為電影)我對《小武》和《蘋果》愛不起來,但是《馬路天使》和《萬箭穿心》卻直戳我心。我從來不曾喜歡過《霸王別姬》,作為同性愛情的悲劇,《藍宇》《斷背山》更能打動我,甚至作為喜劇的《喜宴》都要更勝一籌。

其實藝術無非就是共鳴,悲劇如是,喜劇亦如是。所以我要收回我之前的話,《俄狄浦斯王》並不是完美的悲劇,我為我之前不負責任的回答道歉。

又及:

建議題主修改一下問題,我不知道你問的悲劇到底是戲劇還是電影還是小說還是最宏觀上的悲劇……


完美的悲劇是以喜劇做幌子,比如大話西遊


古希臘時期的悲劇和莎士比亞及之後的悲劇有很大不同,跟中國文學中的悲劇也有所不同,這裡只談古希臘悲劇。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里還有這麼一段,是描述他心目中理想的悲劇英雄的:「The ideal tragic hero … must be an intermediate kind of person, a man not pre-eminently virtuous and just, whose misfortune, however, is brought upon him not by vice or depravity but by some error of judgment.」

也就是說,這樣一個人,總的來說是個好人,他的不幸是行為上的失誤,而不是道德上的缺陷造成的。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悲劇中獲得同情。在這句話中亞里士多德描述「行為上的失誤」的原詞是Harmatia,這個詞在後世常常被誤讀成性格和人格上的缺陷。然而性格人格缺陷構成的悲劇是後莎士比亞時代的產物,跟古希臘悲劇沒有關係。對亞里士多德這句話的誤讀造成了如今許多對古希臘悲劇的誤讀,下面大概會提到。

首先來說 @趙小花同學提到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是個好人,至少是個好的統治者,他不同於任何一個你在希羅多德的《歷史》里能看到的凌駕於法律與人民(Nomos)之上的「暴君(Tyrant),下面是一些例子,可能分析的有點粗淺了,將就看吧。

第一,他很聰明。很多人都聽過斯芬克斯的謎語:「什麼生物早上是四條腿,中午是兩條腿,晚上是三條腿?(好吧我們都知道答案是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俄狄浦斯是第一個解開這個謎語,讓經過斯芬克斯領地的旅客免於被吃掉命運的人。《俄狄浦斯王》本身,也是個探案故事,整個故事都是圍繞著謎團展開,一個謎引向另一個謎,俄狄浦斯就是那個偵探,一步步抽絲剝繭,找到答案。

第二,他關心他的人民。《俄狄浦斯王》的開頭便是祭祀上前,請求俄狄浦斯解救城邦於肆虐的瘟疫。我們看看俄狄浦斯是怎麼回應他的請求的:「I have wept through the nights" (第77行)。經過痛苦的思考之後他果斷地做出了決定:讓他妻子的兄弟,克里昂,前往神廟尋求阿波羅的神諭,來看看他該怎麼做才能拯救城邦。後面的一系列謎題,俄狄浦斯悲苦的命運,都是從」拯救城邦「這個願景開始的,如此想來怎能不讓人扼腕。

第三,他很有責任感。在追查拉伊奧斯之死的時候,俄狄浦斯還不知道他就是拉伊奧斯的兒子,然而他卻說」我會為他而戰,彷彿他是我的父親一樣(第301行)「。當然,他為了從瘟疫中解救城邦的所作所為也可以作為佐證。

第四,他很果決,決定要做的事情會立即著手去做,並且一定會做到底。他讓克里昂前去取阿波羅的神諭時是如此,他讓克里昂流放他時亦是如此。還記得他的妻子伊奧卡斯特,以及撿到他的牧羊人多少次勸說他放棄追尋答案嗎,可是他沒有。再說克里昂,他甚至沒有將父親的死追查到底,因為斯芬克斯叫他」放棄謎團,著眼腳下(第147-149行)「。而俄狄浦斯不會,他沒有放過任何的細枝末節,只要有一點線索就會勇往直前。

第五,他很勇敢。多少人敢直面自己的命運,敢接受一個無主的城邦,敢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敢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讓自己從城邦之主變成弒父娶母的罪人?俄狄浦斯做到了。

第六,他也是小心翼翼的,小心翼翼的讓自己免於成為殺父娶母的罪人。他為了避免預言成真,早早離開了自己原先的城邦,遠離父母,一生不敢靠近半步。他甚至不敢在他父親身死之後回到他原來的城邦,因為他害怕自己會機緣巧合與自己的母親交合。那時俄狄浦斯已經證實了他的父親,波呂玻斯死於疾病,和他自己毫無關係(第1052行),然而他還是不敢大意,即使他的妻子叫他放下心中的膽子,無憂無慮的生活("live, Oedipus, as if there"s no tomorrow!" 第1077行)。

有人會說俄狄浦斯是衝動魯莽的,因為先知指控他為殺死拉伊奧斯的兇手的時候,他態度粗魯,甚至對克里昂也惡語相向。可是試想若有人平白指控我們中的任何一個為殺人兇手,又有誰能做得比俄狄浦斯更好呢?俄狄浦斯會有這樣的反應,也不過是人之常情罷了。

到最後,俄狄浦斯的悲劇,全是因為他誤殺了一個老者,接手了一個城邦,並且一意孤行要將這個謎團解開而已。正應了亞里士多德說的,他的悲劇是行為上的失誤,而非道德上的缺陷造成的,他是個好人。

夾帶一點私貨:

我覺得「完美的悲劇」太難證明,換成「好的悲劇」估計會好很多,畢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畢竟亞里士多德是在分析這些悲劇,而非這些悲劇在適應亞里士多德的模板。

好的悲劇還應該引人思考。悲劇和喜劇不同,它是沉重的,深遠的,對人性有諸多的探討,甚至對社會的意識形態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裡面的人物在我們的眼中或許對或許錯,但是永遠不會有正確的答案,我們作為現代人,甚至不能用現代的道德體系來評判悲劇的主角。例如《安提戈涅》里的克里昂,很多人討厭他,因為他阻止安提戈涅埋葬她的兄弟,然而他也有自己不得不做的事,作為一個城邦的領導者,他有義務不讓安提戈涅開這個埋葬罪人的先例,因為成為鷹鷲野狗食物的結局,是罪人應得的。而被後世當作女英雄看待的安提戈涅,恰恰是不符合古希臘社會的道德標準的,她將已死之人看得太重,甚至為了已死之人薄待了生者:她的未婚夫,她的妹妹。所以作為結局,她死在石室里,成為了死神的新娘。這是古希臘人的世界觀,他們的因果。但安提戈涅並不是全錯,在那個時代女性有義務埋葬並憑弔死去的男性家庭成員,她也不過是在做她認為對的事。雙方都有錯,但又有讓人喜愛的地方,這才是最讓人唏噓的。

再說《阿伽門農》里的阿伽門農。他為了出航去特洛伊獻祭了他的女兒。他錯了嗎?他當然錯了,即使在古希臘,人祭也是讓人不能接受的,更何況是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可是他完全錯了嗎?也不是,若是他放棄出海,不前往戰場,那麼他便會讓他的士兵失望。對於阿伽門農這樣的人來說,這樣做就是失去了他的榮譽與尊嚴,苟且的活著,在恥辱中活著,是最不能接受的事。那時的阿伽門農和赫克托耳在伊利亞特第三卷里的心情是一樣的:他們不能離開戰場,安寧的老死是可怕的,而戰死沙場是榮耀的,哪怕這意味著要犧牲家人。這點我們或許不能理解,可是那時的雅典觀眾,都該感同身受。好的悲劇,讓人思考社會,思考人生,思考道德,而非一味地同情,一味地感傷。

最後的最後是賣安利的時間:古希臘悲劇比現代的很多電視劇還要一波三折啊!!!!!我們看的很多情節都是好幾千年前索夫克里斯歐里庇得斯還有埃斯庫羅斯他們玩兒剩下的啊!!!!!就算是當肥皂劇看也好看到爆啊!!!!!還比肥皂劇有逼格啊!!!!!少年們不來一發么?!

答案里的人名來自羅念生的譯本,百度一下很好找,大家都說翻譯得很好,可是我看著頭好暈啊。可是台詞和情節都是來自Robert Fagles翻譯的The Three Theban Plays,淘寶上有賣,itune書店美國版有賣,不貴,14刀,翻譯的很美。其中一些想法,特別是關於亞里士多德的那段,是來自老師的講解,這個答案當作學了一個學期classics的紀念吧!如果有錯誤歡迎在評論里告訴我~


上面的一些答案都非常好,我從美學的角度也來說一說。

就說說俄狄浦斯王吧,為什麼大家都說俄狄浦斯王是偉大的悲劇,因為他體現出的是人在命運面前的渺小,不斷努力的逃避命運,最終依然逃脫不了命運的掌控,這就是悲劇。

在世界的童年時代,自然對於人來說無疑是崇高的,我相信哪怕是在人類獲得理性之前,在看見雄偉的山巒,浩瀚的海洋時,也會由衷的感到恐懼(因為在我看來人類欣賞美的能力是來源於理性而非情感),這種恐懼便是自然的崇高。

聖經里的約伯如此虔誠,卻也成為上帝與撒旦的賭注,還有耶穌的哀嚎」我的上帝,你為什麼要背離我?「它所體現的,是童年時期的人類在自然的崇高面前所感受到的自身的渺小與無力。

而自然帶來的恐懼,我覺得是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我不清楚動物是否了解死亡,但我們人類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生命總有一天會抵達終點,這也是人類永恆的隱痛。

美學上有個詞叫移情,在我看來,悲劇便是人們把對崇高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轉嫁到別的事物上。我相信這是如今的人類所感受不到的,但是在人類的童年時期,天空中的閃電雷鳴,奔流的洪水,等等,無不會激發人內心的恐懼。

而在這個基礎上,人又將這些恐懼轉移到別的事物中,如全知全能的神,又如希臘人鍾情的命運。我們不能小看童年時期的人類的想像力,正如維科所說,小孩喜歡與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戲言,所以童年時期的人類,每個人都是崇高的詩人(與原文可能有出入,記不清了)。

俄狄浦斯王在我看來,也許是童年時期的人類對於死亡恐懼的一種寄託,或者說是移情。

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中國的《竇娥冤》也許根本算不上是悲劇,因為即便竇娥屈死,但她的冤屈終得昭雪。如果縱然竇娥發下毒誓,但天空依然晴朗,白綾依然武俠,上天不曾理會她的請求,這才是一出悲劇。

縱觀我國古代文學,其實與竇娥冤類似的故事很多,但最終的結局是正義雖然遲到,但總會降臨。

而西方則不同,這個問題展開,就很大了。

從美學的角度講,人的死亡,便是悲劇。無論生前腰纏萬貫或是窮困潦倒,位極人臣或是微如螻蟻,他們的死亡,沒有任何不同。

如果說完美的悲劇,我覺得姜文的《鬼子來了》算是一個。整部電影中,沒有高大全的英雄,沒有猥瑣不堪的侵略者,在我們眼前展示出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獨立思想的人。而日本俘虜手起刀落,姜文的腦袋落在地上,臉上還帶著一絲微笑,恰是對悲劇最好的詮釋。

都是個人愚見,讀的書的不多,希望有更專業的人參與到討論中來。


有朋友點贊我才發現題主需要一些舉例。那麼補充幾個栗子把。

--------------------補充分割線-----------------------

表面的悲劇把觀眾代入情節為優秀。韓國第一代偶像劇,《藍色生死戀》。看它的時候我還小,但是現在想想,也沒有太觸動心弦的部分,只是覺得這真的挺悲慘的。

深刻的悲劇,把情節代入觀眾的心,觀眾看悲劇聯想到自己,這個就悲劇的可以了。引申出很多巨作《泰坦尼克號》《大話西遊》

這大話西遊不難接受,很多人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前女友的影子,太正常了。

《泰坦尼克號》呢,來看知乎應該沒有人遭遇過在大西洋或者北冰洋沉船的災難吧。但是Jack和Rose刻骨銘心的相戀,Rose捨棄逃生的機會跳回船上選擇和Jack共度最後一刻的勇敢,這是很多戀人都有過的心頭一閃而過的情愫、是這些細節讓泰坦尼克號成為永恆的經典,不管災難在不在,他們的愛情堅固了這部影片的價值。


悲慘的結局和生命的不悔

《燃情歲月》《泰坦尼克號》《如果·愛》《劉胡蘭》


悲劇便是把美好的東西摔碎了給你看。越美好,越悲慘。

所以,動人的悲劇著力於體現它本可以擁有的美好上。


莎士比亞悲劇,尼采悲劇,堪稱完美,但是完美這種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藝術作品上推薦兩個人,愛德華●蒙克,和弗朗西斯●培根,都是完美的悲劇藝術典範,


我覺得魯迅大大的說法還是有道理的!

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毀給你看。

詳細參見:電影《未知死亡》

看完會深深的感覺到什麼是悲劇,那種森森得絕望感就是悲劇,那種從極致美好到瞬間毀滅的過程何止是悲劇,簡直就是悲劇!在電影藝術里算把悲劇演繹地淋漓盡致了!


一句台詞就讓人痛徹心扉隱隱作痛。

比如:雙11我購物車的東西全部下架了。


給你聽我的故事


我覺得這個問題必須邀請朱炫


完美的悲劇

1不完美

2有遺憾

3是悲劇


主人翁,本質無辜,善良,甚至內含某種進步,但離完美也很遠。

主人翁親人,很善良,文化程度很低。

周圍人,本質也不壞,也離完美很遠。

主人翁因為某種原因和環境產生很大誤會,比如有一定精神類問題(抑鬱,狂躁之類),比如是間諜,比如是個傳教士。

周圍人覺得自己是正義的,對方是邪惡的,要打倒。

然後他們做到了。

然後很多年後人們認知上升了,發現自己錯了,開始後悔。

但主人翁的後代或親人一直耿耿於懷,也不再對周圍人友好。

然後別有用心的人挑撥他(們)與周圍人的關係。

然後親人因怨懟早逝。

然後周圍人很得意。

挑撥者富足且與家庭,與環境和睦。

人們很快忘了主人翁一家。這裡歲月靜好。

這只是個三流小劇本兒的框架。

個人覺得極致的悲劇是主人翁一直在瀕臨崩潰的邊緣生存著,但因為不得不的原因不能放棄,比如要養家,比如強烈的不甘,但最終還是OVER了,且死得毫無價值甚至沒人挂念(比如可能親人先死一步之類),如野草一般任雨打風吹,任環境,他人踐踏。

我覺得悲劇還得主人翁自個感覺,當然越痛苦越悲慘,不是周圍人看著覺得怎麼地就怎麼地。

我是個宿命論者,認為」不相信宿命「也是他的宿命。

所以主觀感覺越痛苦就越悲慘,不管在他人眼中他的痛苦值幾文錢(比如很多人喜歡批判自殺者,批判失戀喪志者,批判這個批判那個,都是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完全沒考慮別人的真實感受。)


韓劇《巴厘島的日子》,最後一集最後十分鐘,所有人的命運都改變了。


英雄(主角)必須死亡。


推薦閱讀:

世界各地的「愛樂樂團」其樂團運作現況是如何?為何有以國家或城市做為命名的?
藝術應當被創作者闡述嗎?一個好的藝術陳述是怎麼樣的?
為什麼很多人瞧不起藝術生?
國內有三影堂,新銳獎等關注青年攝影師的獎項,國外有沒有類似的機構或獎項?在哪裡能找到它們的信息呢?
大家最喜歡哪個版本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TAG:藝術 | 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