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

有豆瓣評論本集是對消費主義的批判:黑鏡S02E01白熊:誰上了消費主義的床 (黑鏡 第二季 影評),你怎麼看?


看到時光網上一個人寫的觀後感很好,特地引用:進入公園的看客們真的是要維護正義嗎?如果說正義戰勝邪惡是天經地義雷打不動的真理的話,那在同一個人身上總是重複著同一件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顯然再無所謂正義、無所謂真理。這年頭我們消費金錢以取所需,我們消費女性酮體以享快感,這司空見慣,無可非議。微博時代,我們把感動中國的趙紅霞女士瘋狂轉發以之為反腐利劍,我們把一段段看似有哲理實則營銷的段子瘋狂轉發以之為名言警句,我們把曝光的社會醜聞瘋狂轉發以之為愛國愛民,又誰敢否認這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消費!我們以這種消費來標榜我們的與眾不同,有誰會去關心趙紅霞心裡到底什麼暗流洶湧,有誰會為了一句哲理立言正身,又有誰會去思考社會醜聞的背後隱匿多大的權力運作機制。進入「正義公園」的大門看似是為正義搖旗吶喊,實則不過是我們在消費著正義來滿足我們內心不再擁有的正義感。物質的消費滿足生理的快感,也不失為拉動人類進步的手段。但當人類原初最美好的理想、社會得以維護的契約,諸如正義、法律、愛心、真理、哲學等精神特質,也淪為商品,全部上了消費主義的床,這難道也會是人類文明的大邁步?


一開始看我還以為諷刺的是現代人們的冷漠,他們象旁觀者一樣冷眼旁觀著身邊的事情,可是到後來才發現並非如此。

斯基蘭和男友蘭諾克以殘忍的方式殺害了一個六歲的小女孩,斯基蘭還把女孩受害的過程拍了下來。大眾覺得只是死刑對蘭諾克太便宜他了,但已無法挽回了,於是大家開始把痛苦加註在斯基蘭身上。

斯基蘭從她的一天的早晨醒過來開始,她一天的折磨就開始了。她時刻處在人們的鏡頭之下,從她開始踏出屋子的那一步開始,她就一直被人追殺,最終晚上又被逮會她早晨走出來的那間屋子。工作人員利用科技讓斯基蘭失憶,第二天,又是一場新的貓捉老鼠的遊戲。

看到最後,我真的被震驚到了,這就是一場正義者的魔鬼遊戲。

的確,斯基蘭做了罪不可恕的事情,可是,對她真正的懲罰應該是死亡或者無期徒刑,而不是這種每天讓她承受這種讓人崩潰的精神折磨。當她被捉住的時候,工作人員會告訴她被這樣對待的原因,講述她之前的罪惡。當他們給她戴上讓她失憶的器械時,她發出的吶喊和嚎叫是有種想要讓自己立刻粉碎的絕望。

我不知道這樣的懲罰會持續多久,我無法想像。

有時候,群眾是最殘忍的群體,然而他們所處的立場又可以讓他們自欺欺人的去聲討罪犯。

《白熊》篇有點類似中國的《搜索》,大眾都站在正義的一方,以正義之聲去懲邪除惡。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寫:群眾的情感是衝動、易變和暴躁的。當我們獨立思考時,我們是理性、周全的,一旦我們處在一個集體後,就開始失去理智。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以罪犯的行為去對待罪犯,那我們又是什麼呢?


從這一集中可以提出很多處於道德邊緣的話題。但我更感興趣的是這個劇中劇的劇本為什麼設計成這個樣子,其實我有好多地方想不通,大家可以一起討論看看

1. 劇中的冷漠旁觀者。這群角色是整個劇中劇里最讓人覺得脊背發涼的設計。根據劇情,我們可以大體推測出這是對女主拍攝死亡視頻這一冷酷行為的以牙還牙。但跳出這個劇本身,在真實的罪行中,女主是女孩死亡悲劇旁觀者;在這個公園裡,遊客則是女主悲劇的旁觀者。這兩件事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然而前者被視為極度的「惡」,後者被視為正義的體現。於是道德,從社會契約變成了多數人為自己惡行找來的遮羞布。

2. 女主的行為引導。為了確保劇情按照劇本發展,幾個配角分別在關鍵的時刻出場,通過語言和行為引導女主的行為。然而這個遊戲演習了幾百遍,卻從來沒有出過疏漏。我們不禁要問,這是人性決定論嗎?女主是一定會做這些反應嗎?自由意志去哪裡了?這個故事難道要讓我們承認,只要環境和劇本不變,人就永遠只有一條路可走嗎?

3. 白熊標誌。白熊原本是營救小女孩的行動標誌,現在變成了懲罰女主,「宣揚正義」的主題公園的標誌,同時也成了劇中劇內推動劇情的一個標誌。然而對於女主來說,這個符號每次出現意味著什麼?由於每次劇中劇結束後,主角會經歷相當大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按照條件反射原理,主角再次看到白熊標誌時會產生下意識的恐懼和反感。所以,當女配角帶著主角去發射塔,並且告訴她發射塔的名字叫「白熊」的時候,女主會心生恐懼,會排斥。所以在電視塔大鐵門前,女主覺得哪裡不對,她不想要進去。我們常說:「讓惡徒在正義的光輝下顫抖吧!」,我想問惡徒是顫抖於正義的光輝,還是顫抖於隱藏在正義光輝之下的更可怕的惡,社會契約的惡。說到這,我又想起《海賊王》中海軍披風后面大大的「正義」二字,那好像是另一個白熊標誌。

4. 劇中劇的結局。當女主終於勾下扳機,獵槍中噴出了禮花,好像是為了慶祝「正義又一次愚弄了邪惡」,然後劇中劇ending。為什麼選擇這樣一個結局呢?是為了向人們說明,女主終究是邪惡的,終究會舉起手中的獵槍嗎?可是在那樣的情況下,任何一個正常人應該都會開槍吧。這樣宣判女主的原罪,是不是太軟弱了!由此而來,我不明白劇中劇的導演,到底想向觀眾表達什麼樣的價值觀。當然,你可以說,開槍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劇中劇的ending,後來在燈光下的審判才是重頭戲。但是當看到女主如此的痛苦,稍有理性的人應該都會想到「她其實內心中也不是完全邪惡的。她也會自責,會後悔,會痛苦!」如此一來,這場show就變成了對一個犯過錯誤,但是內心並不邪惡的可憐女人的無休止的折磨和侮辱。如果我是劇中劇的導演,我應該不會這樣安排。我會想辦法把她內心的惡儘可能暴露在觀眾面前,從而獲得佔領道德高地的快感。


謝邀。

個人覺得跟第一季第二集不同,雖然都存在觀看的行為,但白熊里的「觀看」更傾向於是對女主的一種懲罰而不僅僅是消費對女主審判的這個過程,否則黑鏡從頭至尾都是在自己抄自己了。

對公眾道德審判權力的質疑

其實輿論是特別好引導的,試想這片子以受害者為主線,先展現情侶對小盆友手段如何殘忍,女子心理如何冷漠陰暗,再展現這場審判儀式,加上篇幅拍攝手法的改變,這時候我們會不會說「死不足惜」「槍斃一萬遍」呢?回想葯家鑫、李剛案,微博上的聲討就是例子,且不說在不了解全部事實真相的時候,網友就急著咒罵,就算是真的是殺人放火,網友對司法的施壓,影響其正常的程序審判,司法還有存在的意義嗎?(理想的狀態下,我們依靠規則維護社會秩序,但是通過暴力影響它來滿足一定程度上的正義就是真正的公平嗎?長此以往,這情況只有變得更糟)而公園的表演者正是利用了公眾審判他人獲得的滿足感,完成這樣一場精心設計的審判儀式,日復一日樂此不疲。看看天涯上那些瘋狂的道德家們,那些急著為李雲迪鳴冤的熱心」路人」們,以為自己維護了世界和平,實際上無非是滿足了個人的暴力宣洩吧。

這不是懲罰輕重的問題,也不是懲罰方式的問題,虐待和合理正義的執行審判界限到底在哪?根本是無解的。甚至於我們公眾個體,是否有對這些罪犯實施懲罰的權力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這個故事對我來說的意義在於,這是規則的世界,秩序的世界,破壞秩序、逾越法律界限的必然受到懲罰,只是不要在聲討之時冠之以道德的名義,正義的借口,套用宗教的說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罪,你是否有資格有理由道貌岸然地評價他人、對他人進行道德審判呢?

剛剛看完就來答了,以後要是想到其他的再補充。


1.
超越死刑的懲罰

廢除死刑的一種理由是,死刑並不能代表對人的最高懲罰。《白熊》裡面對女主的懲罰就是超越死刑的精神折磨,日復一日。

女主隨男友綁架虐殺了幼女Jemima,並在Jemima被虐殺時拍攝了視頻,這種冷漠施暴不以為意的行為是喪心病狂,理所應當受到懲罰。如果按照一般思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但是大家多半覺得單是死刑便宜了她,女主也懇求開啟上帝模式的鬍子大叔just kill me——這時候死是解脫。於是鬍子大叔一行人夥同觀眾聯合日日演戲,樂此不疲,使「罪犯」日日在困惑、驚恐、疲憊、自責、絕望中度過。

但問題是,這樣的懲罰,是不是與女主的罪行對等。鬍子大叔和觀眾都是開啟了上帝模式的人,他們是公平公正地使一個罪犯受到應有的懲罰,還是隨心所欲地判斷裁決,沒有客觀合理原則地處置罪犯?

2.
看客們的心理

看到前三分之一的時候,一直以為影片講述的是現代通訊設備使人們成為冷漠的、沒有道德評判的、沒有公德心的看客,女主面對那些用鏡頭記錄自己生死時刻卻不為所動不會伸出援手的人歇斯底里,但是沒有人回應她——迷彩女給出的解釋是,大家都被信號控制了。

等看懂劇情的時候就會覺得,看客們是在模仿女主做過的事——在別人遭受驚恐和折磨的時候,自己毫不干預,僅用鏡頭記錄。這應該也是鬍子大叔一行人設計的懲罰模式。讓女主自己體驗Jemima的感受,有一種請君入甕的意思,似乎確實是一個合理的懲罰措施。

但是,看客們日復一日重複這種行為,就不單是給女主還原Jemima的感受了,他們正在進行著他們所鄙夷的女主的行為,而自己卻毫不反思,樂此不疲——他們成為了他們想懲罰的人。而且,看鬍子大叔的語氣和觀眾們的情緒,他們不像是在懲罰,更像是在欣賞表演,享受對他人的摧殘和折磨。

3.
手機和信號

雖然感覺影片原意並不是想譴責手機等現代通訊工具,但還是會有透過影片感受到手機、屏幕、信號等等這些抽象的、記錄的東西使人變得麻木,抽身於道德與責任義務之外,成為觀察者的感受。而且這種情況是由一種客觀設備(屏幕)或信號誘導的全民無意識行為——每個人都在墮落,每個人都是罪犯,但是沒有人意識到這件事。

4.
兇手的評價標準

在迷彩女和女主一起「逃亡」的過程中,迷彩女「為了拿回自己的包」「射殺」了鬍子大叔,沒有人對這個設置產生質疑——鬍子大叔威脅到了她們的生命,開槍是正當防衛。然而當女主在信號發射室中,在同樣是生命受到威脅需要自衛的時候扣動扳機,就立刻被宣判為殺人兇手——竟然也沒有人對此產生質疑。

這個兇手的標準,不是為維護公平正義而生,而是為了維護這一群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階級的趣味和利益而設。


昨天晚上剛看完,躺床上亂七八糟的想了好久.......

先假設女主角真的有罪,因為這是基礎:(有劇透...)

1 看客們:占很大比重的一部分人。在社會裡,是他們定義的什麼是道德,他們定義的什麼法律,他們定義什麼是有罪(不理解可以這樣想:如果人人都認為虐殺兒童是對的,在這種社會還有本故事么?)。說白了,就是一個規則的成立,需要大部分人認同。而這些人,成為了看客們。他們是認同觸犯什麼規則接受什麼懲罰。虐殺兒童為了就必須輪迴式的懲罰。然後他們也從中得到了滿足!一種對膽敢破壞他們規則人懲罰的滿足。

2 執行者們:這些是看客們的代表。脫胎於大眾,但自身有了一定的權利,大眾看客們賦予的權利!(這是重點,因為權利後期基本代表腐敗,人性使然。)!他們執行對觸犯規則人的懲罰。在享受執行過程的同時,還能享受附加光環---名聲,地位等等!所以他們基本上屬於對現有規則極力保持者。不允許絲毫改變。任何改變對他們而言,就是從大眾重新脫胎的漫長征程的輪迴!!!這是不可接受的。

3 罪人:這些是觸犯了大眾約定的法律或者道德的人。他們其實也是大眾,每天正常的生活著。偶爾一次服從了內心的慾望,服從了原始的野性。做了一些他們自己後來都不能理解的事。有些他們自己也會後悔,也覺得自己當時不對。只是當有些事情太能挑起大眾的底線了,所以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

接下來開始分析在現有社會下的對與錯:

無規矩不成方圓(在現有社會下)。所以對於破壞規矩的人要懲罰。但是,這其實也看「度」的。舉個栗子:挑戰現有法律的成名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挑戰現有道德的成名人士--希特勒(雖然他失敗了)。現社會,以善為先。所以我是這樣理解上面三種人的對與錯de:

看客們:錯在了跟風起鬨享樂而忘了自己的根本,你們是制定規則的,你們手裡的權利從理論上講是最大的,為了享樂為了滿足而隱式的顛覆自己的固有規則。規則里的同情哪裡去了?規則里的善良哪裡去了?在破壞善規則的人自己已經意識到錯想要解脫的情況下還繼續懲罰為樂是不是已經觸犯了現有規則?他們這樣虐女主角為樂和女主角男朋友不是一類人么?僅僅因為那邊是一個,這邊是大眾,就可以說那邊是錯,這邊是對?僅僅是因為那邊是因,這邊是果就認為那邊是錯這邊是對?僅僅是因為那邊是一個人享樂了這邊是眾人一塊享樂了就認為那邊是錯這邊是對?

執行者:他們想要的只是光環,所以他們對於對錯根本不予考慮。那邊人多他們就站那邊,就是這樣。

罪人:他們肯定是錯了。不僅僅是因為偶爾的服從心裡野性,服從肉體的慾望。最重要的是因為他們反了人類,只是大小多少的問題。片中他們太能挑戰群眾底線了。人是組成社會的基礎,反人類必受懲罰,必是錯誤。只是程度大小和處罰輕重的問題。

最後加一句(裝逼一下,不然寫這麼辛苦沒人看了-.-):The White Bear Justice Park. really justice or just a park?


想的最多的就是一個詞,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筆下的烏合之眾


世界上收視率最高的真人秀節目會是什麼?

死刑直播。

對死亡,折磨和暴力的迷戀是人類的本能慾望,特別是,當這種迷戀能夠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和借口進行觀看時

這個借口就是正義

黑格爾說,任何事物都必將走向自己的反面。認知失調理論說,當我們的慾望與我們的理性產生衝突時,必然有方法來使我們的慾望正當化,能讓冷漠與殘忍正當化的最佳方法就是,這種冷漠和殘忍被叫做正義的時候。我們有一種萬能葯,能把任何的殘酷,冷漠和無情正當化,這副葯就像是王家衛東邪西毒里的那壇酒,你可以叫他任何名字,但你其實喝的不過只是醉生夢死


如果親人被害,以牙還牙,必要將歹徒千刀萬剮,這個本來就是人無限自然權利的一部分。然而文明世界的我們,已經把這樣的權利用來交換社會契約的保護,所以我覺得就算是受害者親人殘酷的報復也算不上正義(如果這樣的事真發生在自己親人身上,我很有可能也會衝動地報復,然後甘願認罪伏法),更不要說眾人以正義之名來消費懲罰的快感了。很難想像如果未來的司法如果真的將這樣心理和人格無限制的摧殘作為對罪犯的懲罰是多麼的可怕。做注射死亡的醫生尚且會出現心理問題,為了懲罰罪犯,就創造新的罪犯真的可以么。。。真的只是靠嚴刑酷法這樣原始的辦法去降低犯罪率,蒼穹之子,我們這種生物有這麼低劣么?

但凡人都有法律都不可剝奪的權利,罪犯/嫌疑犯也一樣是人,如果法律無法保護罪犯的基本權利,憑什麼就一定能保證可以保障「普通人」的權利呢?司法若不獨立於眾人的短暫衝動的情緒,那一紙代表理性的法律與野蠻的叢林法則又有何區別?


白熊這集看的時候很壓抑,看完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頭都開始疼了.

劇中的行為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用同樣殘忍的虐待方式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呢?劇中的大家的行為只不過是表現出了自己對那些殘忍行為的憤怒然後通過折磨害人者得到一種發泄,但同時那些發泄的人就已經也在做著害人者之前做過的行為了.

看這個集的時候讓我想到了前陣子周星馳拍的&<西遊降魔篇&>, &<西遊降魔篇&>電影中有個老和尚給了玄奘一本&<兒歌三百首&>去降服孫悟空,而且在孫悟空被關的那個洞裡面,孫悟空告訴玄奘要用真善美去打敗豬妖的惡,記得當時聽完這個"真善美"三個字很不屑的笑了,覺得只是嘴上說說的東西.但是直到那天長春的周喜軍把兩個月的寶寶掐死的時候(一個國內的新聞,應該可以搜到),大家一致對他的行為表示厭惡要求必須槍斃這個人的時候,好像突然明白了為啥那個老和尚要給玄奘一本&<兒歌三百首&>,且孫悟空為什麼要對玄奘說那樣的話.&<兒歌三百首&>代表的是"真善美",電影中這段話它告訴我們面對惡的時候不能以暴制暴,或者因為他的惡行,自己的氣憤直接把這個"惡"處理掉,如果僅僅去從結果上把惡拿掉,那問題根本沒有被解決。應該把導致惡的原因找出來,從而找到避免它再產生的辦法.或者這叫化解.

第二集白熊,劇中對於別人的惡根本沒有所謂的寬容,只是讓人去各種宣洩自己的不滿或對於惡的行為的氣憤,但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只是泄憤嗎?或者對於他們的行為 大家是否思考過後果?我們到底想要的又是什麼呢?


豆瓣上有人評價的好,如果說對女主的懲罰不是日復一日,只是一次性的,而觀眾不是隨便的陌生人而是受害人家屬,會不會有很多人就覺得這樣還以其人之道的方法恰如其分呢?對我來說還真有可能會接受


《白熊》講的是一個關於正義與懲罰的故事。女主人公托尼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不知身在何處,也不記得自己是誰。走出屋子後,路人都只是拿著手機默默拍攝她,並不搭理她,也不回答她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困惑和疑問。這時,突然有兩個頭戴恐怖面具的人拿著電鋸等武器要襲擊她。在托尼找到一個同樣被追殺的女生後,女生帶她前往一個叫做白熊的地點以解除危機。經歷了一系列恐怖追殺,在混亂和驚嚇中托尼終於達到白熊。在她以為終於擺脫追殺時,眼前一道幕布拉開,她這才驚訝地發現,自己從頭到尾只是被拉入一場戲的角色。台下坐滿了觀眾,而她則被按在椅子上開始接受審判。

原來托尼曾和男友誘拐一個小女孩並將她殘忍殺害,還給女孩在死前錄像。他們倆如此冷酷殘忍的做法激怒了大眾,於是為了對她的暴行進行懲罰,或許也是為了警示大眾,成立了審判公園。公園每天用電擊使女主痛苦地失去記憶,將她引入追殺戲中,最後再揭示真相,讓她坐在類似囚車的玻璃房裡接受民眾的譴責和言語謾罵,在愧疚、恐懼的折磨中周而復始。

這場沒有喘息、緊張而壓抑的追殺,和托尼在追殺中備受折磨的痛苦,如果回頭再從公園裡觀眾的角度來看,讓人不禁想到法國社會學家福柯在《規訓與懲罰》這本書開頭描寫的五馬分屍行刑場面。福柯所描述的前現代社會中,懲罰罪大惡極之人所使用的殘忍暴力手段,其目的與其說是懲罰罪犯本身,更有從精神上震懾圍觀群眾的社會功能。群眾在「觀賞」這一場面的過程中,對於罪行的憤怒得到了釋放,獲得一種正義得以伸張的滿足感,同時也被這種可怖的肉體折磨所深深震撼,從而壓抑自己犯罪的衝動。

這兩種正義的滿足感和壓抑罪惡的恐懼感,為以折磨的方式懲罰罪犯提供了合法性。就像在《白熊》里,觀眾們覺得托尼就應當被一次次電擊,一次次在驚恐中逃亡,一次次獲知真相後陷入深深的自責,遭到唾棄。沒有人同情她在這一周而復始的受刑中的痛苦。但是很顯然,劇集對於審判公園和觀眾的做法是帶有反思意味的。當觀眾們冷漠地享受託尼的痛苦時,這究竟是正義的快樂,還是新的罪惡在產生?

有趣的是,這一問題在故事結束後又在豆瓣繼續上演。關於這一集的主題,豆瓣上評論的立場大致分成了兩種。一種認為這是細思極恐的以暴制暴的偽正義。以牙還牙的報復並不是制止罪惡的選擇,反而會助長新的傷害。這也是二戰後同盟國選擇通過軍事法庭的法律審判,而非屠殺式的報復對待納粹和日本軍官背後的倫理。

而另一部分人則反而贊同片中觀眾和公園的做法,認為對於殘酷的施害者,如果沒有相應的懲罰,正義的天平就會失衡;並且嚴格的懲罰措施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震懾其他人,提醒更多的人不要作惡。這類觀點的極端表達,就是曾經一度流行網路的對販賣兒童者一律判處死刑。

雖然我本人並不否認第二種觀點本身的合理性。報復心是以追求受損的平等來重獲心理平衡。當托尼承受了和小女孩一樣的殘忍拍攝,在人們心中,小女孩的死或多或少被托尼在遊戲中受到的傷害報償。而觀眾們之所以可以孜孜不倦地欣賞這一「遊戲」,也是因為女主即使再痛苦,也無法彌補女孩生命的失去。其次,如果人們真的像耶穌所說——「敵人打你的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那麼現實情況很有可能反而是出現更多無法無天的壞人,因為遏制他們的慘重代價不復存在。

但即使如此,我們對於這樣的方式,也應該永遠保持警惕和審慎。因為它也會帶來同樣大的副作用。義大利法學家貝爾利亞曾寫道:

「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毀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業已犯下的罪行」,「難道一個不幸者的慘叫可以從不可逆轉的時間中贖回已經完成的行為嗎?」而嚴酷刑法的後果則是:「人的心靈就像液體一樣,總是順著它周圍的事物,隨著刑場變得日益殘酷,這些心理也變得麻木不仁了。」

法國的孟德斯鳩也在《論法的精神》里探討刑罰輕重的標準,認為

「嚴酷的刑罰比較適宜於以恐怖為原則的專制政體,而不適宜於以榮譽和品德為動力的君主政體和共和政體。良好的立法者關心預防犯罪,多於懲罰犯罪」,因為「注意激勵良好的風俗,多於施用刑罰」

一個好的社會,不應該是以暴行應對暴行,否則這樣一來接受懲罰的人心中又會進一步產生對社會的仇恨。對犯了錯的人進行懲罰,如何把握輕重是一個非常微妙而困難的事情,但盲目和激進的宣洩憤怒肯定不是可行的方式。而一個沒有合理尺度,完全非理性的司法制度,也會使社會瀰漫戾氣,甚至撕裂社會。

看完白熊,我想到前段時間的王寶強離婚事件。對王寶強的支持,對馬蓉背叛和欺騙婚姻行為的譴責本都無可厚非,可是當一些不夠理性的「吃瓜群眾」不甘於只是默默吃瓜,而是做積極的鍵盤俠對馬蓉進行地毯式人肉和隨意謾罵,甚至在機場圍堵攻擊馬蓉宋哲時,這樣的正義反映出來更多的,或許只是社會惡的一面,披著支持王寶強的美好外衣。


細思恐極。

胡亂揣測,總結幾個察覺到的點:

1.那個黑衣服短頭髮的女人對女主說的話,他們不知道中了什麼邪全都是旁觀者

2.快要被殺的時候女主大喊,我也是個人啊

3.從始至終女主並不能確定自己的身份,完全被動的被告知

4.公園參觀的三條規則,不能說話,不要靠近,好好享受

5.觀眾的反應

6.戲中戲的設定

······

諷刺的對象很廣,可能是媒體,大眾娛樂,正義價值,審判制度。政治角度和社會角度,細究下去就不適合大眾了,可以寫出一本論文來。不適合快餐享受啊。

不懂的人還是不要亂說。搜了一點點解析之後覺得許多人起鬨,腦補出來的都是自己狹隘的口號和淺薄的時政知識。牽引到的其他例子和討論也是異常傻逼。

我看到的是第一遍震驚之餘不太明白,可能要要顛過來倒過去多看幾遍慢慢挖掘。被動揣測的觀眾當然不如編劇導演的野心和智商來的強大和有主動權,芝麻比西瓜。黑鏡這個東西就是這樣,不必迷信不必起鬨,但是要被警醒。有興趣就深挖深思沒興趣就嘲笑創作者們故弄玄虛夜郎自大就好了。我們自己就是諷刺者和被諷刺的對象。


三次震驚

1女主被Hunter拿著獵槍追捕,人們只是拿著手機拍照錄像,漠不關心。我以為這集要講人情的冷漠。

2女主是綁架殺害小女孩的幫凶,她才是冷漠旁觀的人。彷彿正義的人們審判她,聚光燈打向綁在凳子上的她身上,人們辱罵她、拍下她痛苦的樣子。慢慢的,正義的人們好像也變成了冷漠的那些人。我以為劇末這裡升華了一下,是進一步諷刺人們的冷漠。冷漠看待別人的你,正被別人冷漠的看著。冷漠的人們甚至以此為樂。

3出現了Director的字幕我以為已經要結束了的時候,劇情還在繼續。這是一個公園的娛樂項目,白熊正義公園。人們高舉著正義的大旗,一次一次地消費她的痛苦,從中獲得扭曲的快感,那是懲罰罪惡和代表了正義的快感。來公園的有各個年齡段的人,甚至本應天真爛漫、單純善良的孩子,她也跟著大家開心的笑著。什麼樣的環境就會成長出什麼樣的孩子。

難道聽到她撕心裂肺的喊叫的時候人們都沒有絲毫的同情嗎,難道知道她要一天天一遍遍經歷這樣的痛苦的時候人們都沒有一絲絲的內疚嗎。像是鍵盤俠們一樣,人們不遺餘力地大肆討伐「罪惡」,恨不得刨人家祖墳,問候全家上下。

這樣懲罰罪惡的人,難道不罪惡嗎。

人們到底應該怎樣對待錯誤,這可能是個問題。

對我而言,似乎很小的時候,如果故意打碎了一個杯子,爸爸會先讓我自己收拾好殘局,去和媽媽道歉,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一個新的杯子補上,然後認真的告訴我為什麼這樣是錯的,確認我以後還會不會犯這樣的錯。

當然也有家長遇到這種事情會直接打一頓,關小黑屋,種種懲罰。甚至作為和別的家長聊天時的談資,「我們家的小孩真不聽話」,「是啊,他怎麼能這樣呢」。

我的愚見是「懲罰罪惡」的目的應該在於儘可能的減少同類「罪惡」的發生,而不是讓人們獲得「懲罰罪惡」的快感。快感永遠都是罌粟。


這個項目的導演在對參與演出的遊客介紹規則的時候說最重要的是enjoy yourself,讓我想到女主在未婚夫殺死小女孩時估計也挺享受過程的。 所以其實遊客跟女主一樣都是在引導下做了一個欺凌弱小的幫凶。其中遊客還變成了所謂正義公園的賺錢工具,女主在消除記憶後表現的懦弱和沒有主見也說明她其實是一個被變態男友牽著走的依附品。


白熊的故事特別簡單,但也最讓人深思。

這在討論觀眾對女主角的消費主義,但在我看來這更在諷刺口中的道德和道德綁架。

首先,女主角犯下罪行,這本來是一種道德缺失;然而,觀眾操控她每天都清除記憶,把她當成玩偶去挑戰和刺激她的神經,這同樣也是一種道德異化。

戲中的觀眾,呈現出一種大眾的道德觀念,對於那些犯下罪行的人,我們根本無須用道德去尊重他們,他們理應承受任何過分的舉措,我們可以以他們的犯罪行為去對待他們。。。

按照這樣的「道德」觀念,觀眾和犯罪者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不談無條件的原諒,但是重複犯罪真的能帶來正面社會效應嗎?將重複犯罪上升至道德,這才是更嚴重的道德問題。

更有趣的是,裡面呈現了大眾網民現在最喜歡做的事情,對著一些網上熱點新聞,不負責任的批判、調侃、毫不尊重事實和人物,社會冷漠與此也是密切不分。


剛看完。 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最後審判時提到的女主的罪行,女主說是收到了未婚夫的逼迫,然而沒有人相信她。

那麼,她是否真的收到了脅迫呢?從她失憶後的狀態來看,她並不是一個勇敢或多有主見的人,雖然有「表演人員」們的劇本安排和可以引導,但依然能看得出來,她很懦弱,身無所長,不知反抗。

那是否可以做一個這樣的假設:或許女主當時的證詞是真的,她確實是被脅迫著拍了視頻,但是她太懦弱了,她不敢反抗自己的未婚夫,只能受著良心的譴責,無比痛苦地拍下這段視頻,而她的未婚夫自殺之後(寫到這裡突然覺得那位沒有出場的未婚夫或許是就是個心理變態,享受完折磨人的過程後乾脆利落地自殺),民眾,輿論甚至當時的警官都茫然了,他們本能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以正義之名進行審判,但是主演卻自己卸了幕。他們感到無比的茫然和空虛,這個時候必須出現一個惡人,一個罪犯來填補這個空白,這個時候女主就落入了大家的眼中——就算她的證詞是真的,那她的懦弱也是有罪的,更何況,甚至沒有人說她是懦弱,而是都在高呼:她冷冷圍觀,她樂在其中,她罪孽深重,她不可饒恕。

——那還在等什麼呢?

開場吧,白熊正義公園。


從罪犯處置角度看《白熊》

寫這個的原因是看到發生了很多肆意剝奪別人生命的人的行為,我們中國人在處理罪犯時往往是這樣的:要麼就是古代的酷刑,讓罪犯體驗手、腳或者身體的每個器官承受疼痛,這是一種感官的折磨。要麼就是現在比較民主的方式——安樂死。現在槍斃也已經被覺得是一種很不人道的方式。在很多人的眼裡,犯罪如同犯錯誤一樣,只要他(這個身體容器)悔改了,那麼處罰罪犯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浪子回頭金不換」是這種想法的表現,一般人如此,罪犯也是如此,於是監獄的目的變成了讓人悔改的地方。但是,這是我的從罪犯的角度入手,希望他改變,對「社會」(注意這個詞,這個是標準)有用。但對某些人卻並非如此,這些人就是被罪犯「無情地」、殘忍地、粗暴地剝奪了生命的人。對於他們來講,無論罪犯悔不悔改,對他們的生命都沒有一點兒用處,他們只是在承擔著罪犯所犯下的罪過,即使罪犯悔改,結果仍然這樣,失去的已經失去了。

  有些錯誤無法彌補,並不是說一句「對不起,我知道錯了,我以後可以改」就可以的。錯了就是錯了,當你知道錯了時(他會說「我當時不懂事」)仍然不會對結果有所彌補。

  看一下《白熊》的處理方式:這裡面對待犯人有三種方式:⒈肉體⒉精神⒊人格(救贖)。

  ⒈這是這部影片與一般的處理犯罪刑罰的不同,有人犯了罪,採用的是「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手段,犯人會通過各種酷刑被折磨,直至死亡。這是第一種犯人承擔罪責的方式。

  ⒉《白熊》中第二種方式便是精神折磨,把犯人放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讓犯人失憶,讓自己處於無助的環境中,承擔著自己曾經對待別人時所使用的手段時的罪責。在《白熊》中是旁觀,那麼女主人公便被無情的旁觀著。這是精神折磨。

  ⒊最後一個是人格折磨,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女主人公最後在經歷了這麼多的事後可能會變得好了,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身體容器換了另外一個人格)刑罰的目的也達到了,此人也知錯了,可能出獄後會對「社會」有用,成為一個好人。但作者告訴我們「NO」,這些人剝奪了罪犯之為人的權力,也剝奪了她救贖的權利。不論你是誰,只要你用你的身體這個容器犯下了錯,那麼就懲罰你身體所負載的一切,包括它的變化。周圍的人剝奪了她的一切,包括她「自我選擇」的權利,選擇向善,或者選擇死亡。


看了大家的觀後感,感覺很多人都覺得這種懲罰對於女主來說過分了。應該讓她受到合理的懲罰,而不是日復一日的重複摧殘。我覺得大家沒有為死去的小女孩想想,既然當初做了惡,就要做好受懲罰的準備。

我覺得如果這種懲罰機制像法律一樣提前公布,每個人犯罪後都會在自己的刑期內日復一日以同樣的犯罪方式作為被害者來感受自己做的惡,而不是僅僅在刑期內蹲在監獄裡。就像女主一樣,你當初綁架後冷漠看著小女孩,犯罪後就日復一日像那個小女孩一樣遭受周圍人冷漠,然後被殺死。只有讓罪犯感受同樣的痛苦才能彌補受害者收到傷害的一點點。真正善良的人在任何環境下也不會去主動害人,罪犯明知道犯罪後會受到這樣的懲罰,仍然選擇去害人,就要做好受懲罰的準備。蹲監獄對有些罪犯來說根本起不到懲罰目的,只有親身感受到自己對別人做的惡,才有可能痛改前非。很多罪犯從來都不會後悔自己犯的罪,只會後悔自己為啥那麼不小心被警察抓了。所以我贊成對罪犯在刑期內受到這樣以牙還牙的懲罰。

P.S.:有沒有人覺得這個公園很無聊啊,要是我進去光拍視頻,我覺得這個公園一點都不好玩。


看客們習慣性地消費著女主,用她狼狽的樣子娛樂著自己,但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人為死去的小女孩感到難過

白熊「正義」公園也很諷刺,所謂的正義公園最後已變成了通過消費死者和罪犯來盈利,製造笑柄和談資的遊樂場

再想想,既然時代已經先進到能抹除記憶,能不能反過來給人植入記憶呢?如果那些人放給女主的新聞,告訴她的事情都是假的呢?

在公眾已徹底對女主失去興趣後,會不會有新的人來代替她重新經歷這個「遊戲」?那時候人們要怎麼處理女主呢?

感覺女主角其實也和動物園裡的白熊一樣,關在籠子里被大家肆意圍觀著,交點錢就可以逗逗她,摸摸她,還可以和她拍照。

細思極恐。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英劇 Hotel Babylon 星級酒店中角色的著裝和禮儀?
如何評價英劇《真實的人類 Humans》?
有哪些適合學習口語的英劇?注意是英劇英劇英劇!!!不是美劇 最好不是爛片不然也學不下去啊?
美劇英劇裡面有哪些口音可以隨意切換的演員及劇集?
大家有什麼好的idea提供給《黑鏡》的編劇?

TAG:美劇 | 電視劇 | 英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