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譜音樂體系和傳統和聲學有什麼異同之處?

1.有哪些地方是相通的,哪些是相異的?能否說頻譜音樂體系是傳統和聲學的推廣?

2.如果想深入研究頻譜音樂體系,需要預先學習哪些理工科相關課程(諸如數字信號處理?)

相關文獻(我暫時搜索到的):

頻譜音樂的和弦建構

頻譜音樂的和弦連接邏輯依據

【最新】頻譜音樂的聲音合成原理——原形合成


謝邀。

音樂的分析和創作是相輔相成的。

傳統和聲學一般指的是1850年以前的作品(界限不絕對),主要是以功能性分析為主。功能性和聲的特點就是,每個和聲都是可以被解釋的,而且要遵循一定的和聲進行,比如I - IV - V - I。再比如卡農I - V - VI - III - IV - I - IV - V,重複一百次小女生眼淚保證嘩嘩的。對於那些不能被分析的,稱之為和弦外音。如下圖譜例。

傳統和聲學可以解釋1850年前絕大部分作品,以及當今99%的流行歌曲(另外1%是龔麗娜們的作品)。所有的音樂院校都會把和聲學作為必修科目。

音樂家們可是一群荷爾蒙多的傢伙,總覺得把現有的東西玩兒的膩了,所以總是想著法子變花樣。頻譜音樂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東西,它其實是有跡可循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瓦格納,比如《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1859)

當想用傳統和聲強行分析的時候,會遇到很大困難。咦?這是什麼調性?這個和弦又是什麼?聽起來這麼奇怪好像又不錯。瓦格納這時心理想的是,新鮮吧!沒見識過吧!要的就是這種音響效果!你問我怎麼想到的,我也是在鋼琴上瞎摸出來的。什麼和聲不重要,要的就是這種朦朧的感覺。

再看德彪西的《前奏曲V》(1909)開頭部分

前兩小節踏板不放,B #C E #F #G疊置,從第三小節更加複雜,完全是一種音響效果。通過音色和音域來達到作曲家要的效果。德彪西在作曲時不僅僅關注音高,也同時關注音色。也是用傳統的和聲無法分析的。在20世紀初的藝術領域,無論是繪畫還是音樂,都有打破傳統的趨勢。

再看瓦列茲,瓦列茲汲取了德彪西的音色作曲思想。他的作品對頻譜音樂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某些樂器長達幾十小節不動,體現在頻譜圖中就是一條水平的頻率線。如《Integrals》(1924)

比如上例的低音只是作為一個打底,瓦列茲並不太實用動機的展開作為作曲手法,他更常用不同樂器的組合製造新的效果,當有新的樂器進來時音樂就會很新鮮,保證音樂的流動性。他的作品中調性是很難尋覓了。

再看里蓋蒂,他把音色效果發揮到了極致。比如代表作《大氣層》(1961)(在沒有計算機打譜的年代,我簡直要給這手稿跪了)

每一把小提都有自己獨立的聲部,圖中的綠色圓圈表示旋律的流動。在里蓋蒂的音樂中,音色佔據主導地位,而音高相對並不重要。這也是與頻譜音樂的一個連接。

有了前面這些作曲家鋪墊,到了1970年代,頻譜音樂的出現就是水到渠成了。計算機的出現再也不用讓作曲家們咬破筆頭寫譜子了。最早是法國的Gerard Grisey和Tristan Murail開創頻譜作曲。有了合成器,通過正弦波的疊加,作曲家們要什麼音效有什麼音效。實際上,頻譜音樂實際還是順著音色作曲的路子走,但是當計算機出現的時候,作曲家們可以通過觀察頻譜圖來分析音色。當然他們早期的分析方法比較粗暴,比如當他們要分析一個和聲是否和諧時,要先看它能否滿足泛音列

但實際這可以寫成簡潔的傅里葉變換(Fourier Transform)形式

這裡不禁要可憐一下現代的演奏家,因為頻譜作曲家在用頻譜作曲後,還會簡單暴力的翻譯成樂譜供演奏家演奏。。

常用的頻譜作曲方法有:

1.
加法合成。通過正弦波的疊加獲得想要的音色。(數學上已證明任何波形可以用正弦波的疊加逼近)。

2.
調製。音樂不只有音色一個維度,比如揉弦效果就是調製的一個例子。

3.
其它的還沒調研。

題主問到頻譜音樂學是否是傳統和聲學的推廣。我認為不是。因為他們的分析方法完全不同。但很多思維方式還是相同的,比如都有和聲進行,都有和諧度分析。和聲分析方法是慢慢變化的,總是伴隨著新的作品出現。和聲分析也有很多種方法,它們並不兼容。如傳統和聲分析法,欣德米特和聲分析法,申克和聲分析法,艾倫福特的集合論和聲分析法等。

關於理工科方面的知識,推薦的相關材料有:

1.
傅里葉變換(屬於數字信號處理、信號與系統,這兩門課不用全看,好好理解福利葉變換,看看系統的衝擊響應相關知識)

2.
調製解調(正弦信號的積化和差,和差化積,高中數學)

3.
語音信號處理(看人聲如何發聲部分即可)

參考資料

[1] Rose, Fran?ois. "Introduction to
the pitch organization of French spectral music."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
(1996): 6-39.

[2] 7. Orchestral Idioms and Mass Effects after World War II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ectral_music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ectral_music


謝邀,我只說幾條,日後待完善:

1. 學頻譜音樂,不看頻譜圖的都是扯淡!不懂看聲譜瀑布圖,即使對頻譜音樂的基本原理多麼了解,運用得多麼熟練,也會因受到認知與想像力的限制而走不了多遠。

2. 流行音樂也可以用頻譜音樂的眼光看待。推廣地,任何聲音都可以用頻譜音樂的方法去加以分析,只不過這是一種原科學,能不能廣泛應用還未可知而已。總之頻譜音樂不是一個流派,而是一種態度!

3. 順便提供一些學習文獻:

- (基礎,必選)頻譜音樂基礎 - 程伊兵《自己動手做聲音——頻譜音樂、聲音合成與製作基礎》,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相關的章節:第一章、第二章、第七章。

- (基礎,必選)計算機音樂科技視野基礎 - 柯蒂斯·羅茲等《計算機音樂教程(上、下冊)》,李思心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原版 1989)。相關的章節:第一大章、第二大章、第四大章、第七大章、附錄(傅里葉分析)。

- (可選,精讀)西方標準律制(傳統)音樂作品分析中的非傳統方法 - Tymoczko, Dmitri. The Geometry of Music, London: Oxford, 2011. 佩西凱蒂《二十世紀和聲學》,杜亞雄等,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 (可選,泛讀) 傳統和聲分析法的後期發展 - 徐平力《高級和聲學教程》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勛伯格《勛伯格和聲學》,羅忠鎔,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最後才看肖武雄的書!不然雲里霧裡的。永遠學不會。

你們啊,Na?ve。Θ??Θ


在錄音聲學裡,響度、響度級、聲強、聲強級、聲壓、聲壓級、分貝、方、電平、增益、音高、音分總是令人頭疼的若干概念,這裡簡單的說一下他們的意義和區別,讓我們把它們的順序整理一下。

分貝:分貝是聲級測量中最常用的單位,被簡寫為dB。其中小寫的d代表英文decibel即分貝,而大寫的B代表Bel即貝爾,採用小寫d和大寫B主要說明分貝和貝爾之間的關係為1:10即1分貝等於十分之一貝爾。

需要說明的是,0dB並非代表完全靜寂狀態,而是代表人耳的聽閾點,也就是聽力正常的人所能覺察到的最低聲壓級。

——功率增加一倍代表增益提升3dB(如混音中,一軌聲音為100dB,將這軌複製一份一同播放,總音量將為103dB,而非100+100=200dB),而電壓增加一倍代表增益提升6dB。

電平:一個時間變數,如功率或場量,在特定的時間間隔內以特定方式計算的均值或加權值。其單位可以用相對於基準值的對數形式表示,例如「分貝」。

在錄音中,簡單理解,電平為一種以電的表達方式反應當前聲音音量大小的一種方式。如「把這個軌道電平值增益3dB」可理解為「把這一路的音量擰大3分貝」。

增益:對元器件、電路、設備或系統,其電流、電壓或功率增加的程度。通常以分貝(dB)數來規定。在此,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增加的狀態。

音高:指聽覺賴以分辨樂音高低的特性。由聲波振動的頻率來決定。頻率高則音高;低則音低。

音分(cent):為提高測量聲音高低的準確度,計量上將每個「半音」音程(如C~#C或B~C)定義分為100音分,以利計算其誤差率。即,1cent為百分之一個小二度音程。

聲能:聲音在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總量或者說是總體的能量通常表示為聲能。

聲強:單位時間內通過垂直於聲波傳播方向的單位面積的平均聲能,稱為聲強。聲強用I表示,單位為瓦/平米。

聲強級:心理物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對聲音強弱的感覺並不是與聲強成正比,而是與其對數成正比的。這正是人們使用聲強級來表示聲強的原因。將聲強進行對數運算,得出的與人耳聽感相符的分貝值,單位為dBSPL。(SPL為聲強級Sound Intensity Level的英文縮寫)

聲壓:有聲波存在時,媒質中的壓力與靜壓的差值。

聲壓級:雖然聲強在理論上可以代表在某一點上的聲波振幅,還可以通過測量得出其數值,但並不是一個在日常工作中經常用來闡述聲音振幅的量。由於人耳表現為壓力敏感組織,又因為壓力或壓強具有相對容易進行實地測量的特點,所以目前使用壓強來代表聲波的振幅表現,而所代表的量被稱為聲壓級,並被定義為在某一點上,聲波所表現出的有效壓強。

響度:聽覺判斷聲音強弱的屬性。

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響度是人主觀感覺判斷的聲音強弱,即聲音響亮的程度,根據它可以把聲音排成由輕到響的序列。

響度級: 按人耳對聲音的感覺特性,依據聲壓和頻率(相關閱讀:等響曲線)定出人對聲音的主觀音響感覺量,稱為響度級,單位為方。

方(Phon):響度的客觀單位,其數值和1kHz所代表的聲壓級相同,並代表響度的客觀單位。簡單來說,因為響度是一個主觀感受量,並且會隨頻率不同被人耳感知程度不同,所以,將一個聲音在1kHz的聲壓級數值,作為該聲音的響度客觀值。如,在1kHz的頻率上,聲壓級為60dBSPL信號的響度為60方。

由於這種客觀單位只是非常有限地表達了人耳對於響度的反應,因此可以引入一個關於響度的主觀概念——宋。

宋(Sone):表示人耳在自然狀態下,根據聲壓級的變化所表現出的對於響度聽感的變化。

————「宋」與「方」的關係表現為1宋等於40方(即在等響曲線圖中,1kHz處代表40dBSPL),並且以1宋為標準,在2宋時響度增加一倍,在0.5宋時響度減小一倍。

關於響度的認識:

雖然人而表現為聲壓敏感組織,但從人耳接受聲波並對聲波進行分析的方式來說,振幅因素和響度其實並沒有直接的的關係。例如空壓機與電鋸,同是 100分貝聲壓級的雜訊.聽起來電鋸聲要響得多。很明顯,人耳對於不同的信號頻率存有不同的敏感度,所以聲波頻率和聲壓或者說振幅是影響人耳對響度感知的兩個主要因素。從心理聲學角度考慮,人對響度的感覺除了上述兩種之外,還有來自於信號持續時間和對於臨界帶寬頻率的控制的因素。通常,人對於一個聲信號響度級的識別以200ms(毫秒,1000ms=1s)為界,當信號的持續時間低於200ms的時候,持續時間越短,信號的響度越低。臨界帶寬頻率控制這裡不講深,可以簡單理解成,相同聲強的兩個聲音,頻率越豐富的,人耳感覺到的響度越大。

從某種意義上說,提高響度的所有途經,均是為了激發更多的毛細胞,從而達到增加臨界帶寬數量的目的。


數學物理方程,只要看到一維弦振動問題就可以了。還要看信號與系統,簡單的三大變換。之後再深入估計得看小波分析


推薦閱讀:

有哪些國內外的優秀嚴肅電子音樂作品推薦??
現代派音樂不被聽眾接受,但作曲家還在創作是為什麼?
拉赫瑪尼諾夫的作曲水準如何?可以算是柴可夫斯基的繼承者嗎?他的第二和第三鋼琴協奏曲,哪部藝術水準更高?
困擾我很久的問題,作曲一直都沒有很明顯的進步,我應該怎麼找尋自我?
一首編曲的價格是從哪些方面如衡量的?

TAG:樂理 | 作曲 | 數字信號處理 | 和弦 | 和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