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山寨失敗的武器和裝備?

註:與原型性能差距較大甚至無法裝備使用的。


太多了,探索時期中國仿製失敗的產品比比皆是。

————————————————————————————

一、701直升機

1962年對印自衛還擊戰,我們繳獲了一架美製的貝爾-47G3輕型直升機,成為日後中國仿製小型直升機的母本。

1964年三機部召開「303」會議,制定了《航空工業發展規劃》,並提出研製小型直升機的方案。會議初步確定由一二二廠測繪研製小型直升機。1965年3月三機部正式下達《關於研製小型直升機的通知》,一二二廠經過對樣機的測繪和設計,於1966年底完成全部圖紙繪製任務。

相比於此前我國製造等直-5型直升機,701直升機工藝技術比較複雜。機身構架是薄壁鋼管焊接件,長達9.43米,焊接中易變形。試製中工人和技術人員採用土法上馬,在幾塊大平台上焊幾個定位點,使用薄塗料焊條焊接,經多次校形,達到了技術要求。旋翼鉸接也是新課題,其根部系7層大面積全金屬鉸接。為攻克這一關鍵,工廠組織旋翼攻關研製組,在材料、溫度、壓力等方面進行反覆試驗,取得了合理的工藝參數,最後試製成功。

1968年4月試製出01號樣機。隨後按試驗大綱要求進行強度試驗、振頻試驗和固有頻率試驗。經靜力試驗和地面試車,證明樣機達到設計要求。

1970年1月23日,樣機開始飛行試驗。由試飛員朱洪友、周立占任正副駕駛員,從1-7月,按試飛大綱完成了全部飛行試驗項目,飛機性能基本達到設計要求。

701機為構架式焊接結構,旋翼為全鉸接半剛性結構;滑撬式起落架,可在雪地、冰地和沼澤地著陸;機身無蒙皮,便於檢查維修;旋翼為2片可摺疊槳葉,在地面運輸時,可通過狹小通道。該機可乘坐3人,採用一台國產691型活塞式發動機,巡航速度每小時130公里,最大平飛速度每小時160公里,航程350公里,續航時間3小時20分,最大起飛重量1300公斤。

1970年10月6日,國家計委和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決定將該機轉至濟南、廣東等地開展生產。1970年12月29日,701型01號機在廣州岑村機場試飛成功,但在兩天後的12月31日01號機就發生降落事故,飛機翻倒同時旋翼觸地折斷,飛行員受傷。

1971年10月02號機完成裝備,但三機部遲遲不做出試飛批複;1973年6月,三機部綜合計劃局指示廣東701項目暫緩;1976年1月,廣東方面將02號機及691發動機三台移交濟南方面;1979年,701直升機完全下馬。

二、渦軸-5航空發動機

以活塞-7航空發動機為動力的直-5型直升機存在較大缺陷,在高原地區起飛十分困難,甚至不能使用。60年代初期,葉劍英元帥提出一架直升機應能運送一個加強排的要求。為實現葉帥的這一戰略設想,1966年3月三機部召開有關廠所會議,研究直-5改進型及其動力裝置渦輪化問題。三機部選中一二零廠提出的渦軸-5發動機改進方案。4月23日三機部向一二零廠正式下達渦軸-5發動機改進型研製任務。

1966年4月起,工廠集中70多名專家和技術骨幹開展渦軸-5發動機改進型設計工作。改型機以蘇聯AI-24渦槳發動機為原准機,改型設計為自由渦輪式渦輪軸發動機。設計軸功率為1617千瓦(2200馬力)。12月完成第一台渦軸-5發動機總裝,並進行台架調試和400小時長期試車。

1969年12月渦軸-5發動機裝上直-6型直升機首次試飛。

1970年3月直-6機裝上小改的渦軸一5發動機,飛往北京做彙報表演。8-9月進行高溫、高原飛行試驗。10月進行了50小時協調性、可靠性試飛。

一二零廠從1966年12月-1972年5月,共生產小改渦軸-5發動機8台,大改渦軸-5發動機4台,合計12台,其中9台裝上直-6機。1970年12月-1972年8月,大改渦軸-5發動機由一二二廠在廠內完成裝機試飛,一二零廠完成500小時台架試驗。

1972年8月7日,兩架直一6在進行高溫、高原轉場試飛途中,一架直升機發生故障,在長春以南50公里處農田裡迫降,飛機著陸後起火,造成一等事故。

事故發生後,三機部六院召集有關廠所開會分析故障原因,制定改進措施。1973年2月,三機部在「關於研製直-6機的措施意見」中提出:直-6機能在高溫、高原地區飛行,搞好了,可以裝備部隊使用,也能為自行設計直升機摸索經驗。在直-6項目的支持下,三機部決定仍由一二零廠負責渦軸-5發動機的改進設計和定型工作。1973年5月,三機部又決定將渦軸-5航空發動機的試製與定型工作轉交江蘇方面。

1976年10月,渦軸-5航空發動機在江蘇通過國家鑒定,但未投入批量生產。


這說的大概就是我國第一型國產超音速飛機——仿製自米格-19П的東風-103(即殲-6甲)吧。

(*這張是後期貴飛版的)

112廠在1958年2月收到米格-19П截擊機的技術說明書,開始進行仿製準備,1958年7月,圖樣到齊,仿製隨即開始。首批仿製兩架,其中02架靜力試驗機於1958年11月24日總裝完成,開始進行全機靜力試驗。載入至100%時結構破壞,達到設計要求。第一架東風-103原型機於1958年12月17日出廠,於12月19日由王幽淮操縱首飛成功。到1959年2月16日,經過26架次、總計10小時5分的試飛之後宣告試飛合格,1959年4月26日驗收定型。

從上面不難看出,東風-103的試製周期短得很不正常:1958年7月仿製正式開始,僅僅5個月後便出廠首飛,在距試製開始後僅僅9個多月的1959 年 4 月 26 日國家鑒定委員會便予以正式鑒定驗收。整個試製周期比東風-101(仿米格-17Ф,即即後來的殲-5)還縮短了將近一半。實際上,當時國內正處於大躍進時期。受政治運動影響,各行各業都颳起了一陣盲目求多求快的浮誇風,就連素以認真嚴謹為要求的航空工業也不例外。而其惡果自然是質量問題嚴重。

由於嚴重違背科學規律,出廠後的東風-103陸續出現飛行中進氣道鉚釘脫落、座艙漏氣、平尾抖動等多起故障,其中多架根本無法正常飛行,更談不上作戰使用。這也暴露出「大躍進」給研製工作帶來的諸多問題:製造中盲目更改工藝、材料,有些材料用錯,有些材料選用了未經試驗的代用品。1959年12月12日,01架東風-103原型機也在飛行中導管漏油,引起發動機失火……

站在今天的觀點來看,東風-103並不成功。112廠總共生產了83架,320廠(洪都機械廠,即今中航洪都前身)也短暫地仿製過МиГ-19П,共計7架。1964年11月,我軍頒布武器編號條例,它們被統一命名為殲-6甲。結合幾方面資料來看,殲-6甲雖作為一款全天候截擊機,卻鮮有出現在我國空軍夜間截擊作戰史之中的記錄。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大陸的夜幕仍然是由老舊的殲-5甲(仿製МиГ-17ПФ)來保衛的。此後,直到1974年貴州飛機製造廠才按照空軍要求恢復生產了一批殲-6甲。

(*保存在我校的米格-19П或東風-103)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完全否定早期殲-6甲,即東風-103在人民空軍發展歷史上的意義。至少,它的出現令我國航空工業提早數年邁進了國產超音速時代,並且從它身上吸取了諸多經驗教訓。

更何況,東風-103還不是最慘的,畢竟還有個墊底的真?失敗作品,叫東風-102…


瀉藥

日本心神

伊朗的征服者

不都是一拍腦門就開始搞的山寨貨嗎

美國仗著里根時代的經濟,冷戰的大背景加持和那群照亮了半個世紀的神級大腦擼出了F-22和B-2,完全可以理解。

美國憑藉著美元霸權和金融體系吸來的錢,憑藉著曾經的研發經驗、依舊領先世界的科技水平和數十個國家的加盟擼出了F-35,可以理解。

中國憑藉著全世界最全面的工業體系,心系幾次特大空情的恥辱柱,砸錢砸出了殲-20,但至今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戰鬥力,沒有完善配套戰術平台,這可以理解。

俄羅斯啃著蘇聯的老本,賣著資源艱難度日的同時還不忘給新玩具撥款,年邁的蘇霍伊拿著錢繼續發揮餘熱擼出了T-50(蘇-57)被人吐槽連彈艙都看不見,真正形成戰鬥力大概得等我孩子出生以後。

上面這幾個,哪個不是當世之雄,哪個不是五大常之一,哪個不是砸下血本,哪個不是藉助了特定歷史時期和機遇的加持。你一個日本,一個伊朗,想搞出五代機,得等爸爸們先把六代機研發出來。


伊朗的「佐勒菲卡爾」主戰坦克

除了知道以M48的底盤為基礎研製,基本沒什麼信息

長得很像艾布拉姆斯

不過鑒於伊朗已經開始宣傳T-90MS斯坦「卡拉爾」了,應該可以被認為山寨失敗了

T-90ms斯坦



以中國為例,山寨失敗如果指技術能力不足的話,包括:

PL4、MIG23的變後掠翼

山寨後發現作戰能力太差,定型轉技術儲備,或設計定型轉技術儲備的就多了:

PL1,魚1、魚2、SA6山寨、MIG23的山雀雷達等

山寨後拉不下面子裝備部隊的

典型就是80式通機


那必然是69年副統帥的四號任務,仿製「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當時在北極熊陳兵百萬劍拔弩張和全面展開空中游擊戰的主導思想下,能有一種起飛距離短,甚至不依賴機場的戰鬥機就好了。所以對同時期已經開始裝備部隊的英國鷂式戰鬥機特別眼紅。在工藝、技術、材料、甚至發動機推力都不達標的情況下,小虎和法憲充分發揮外行領導內行的優良傳統,大膽把四台殲6發動機安在肚子上垂直向下噴。這東西終於飛起來了。但底部面積一下增加了近一半。毫無機動性可言,甚至都沒考慮怎麼往前飛。不久副統帥卒後,該計劃不了了之。該樣機被銷毀後,目前好像沒有照片留存。

其實鄙人以為納粹二戰的火箭發動機的垂直起飛還有車載火箭助推起飛還是很適合滴。技術門檻也低。作為截擊機的方案還是靠譜的。

還有造山工程。副統帥英明一世,最後怎麼昏招盡出?


仿製AIM-7「麻雀」的霹靂4空空導彈,性能達不到預期,未裝備。


瀉藥。

這個題目呢我想最好還是能明確一下什麼叫做「成功」和「失敗」。通俗意義上的 成功跟失敗之間還是存在中間地帶的,一般叫能用、勉強等。而很多山寨品都是處於這麼一個區間,肯定算不上成功,但是其他的玩意兒更差,於是還是被接受了。

嚴格意義上,我朝幾乎沒有稱得上成功的仿品,總是在綜合性能上差了不少。

我是學航空的,航空領域到現在完全脫離了山寨影子的很少,飛機還好,往下的分系統基本沒有,尤其是武器 感測器。疊加上上面的規律,就造成了不成功且沒投入使用的山寨比比皆是。

例如 y10跟配套的ws8 。

為啥呢?

首先,仿製的絕大部分是是成品系統,但是基礎工業相差甚遠,無論比美還是看蘇,所以山寨一個西方或者蘇聯成品對於我們而言很困難,但是山寨一個基礎研究方向或課題就很快。

第二,哲學基礎格格不入,也就是我們跟西方人的思維和做事邏輯是不一樣的,西方的核心在做事,我們的核心在管人,我們很難相互理解。這個是很隱蔽的原因。孔教荼毒我朝太久太深。

第三其實還能回到哲學問題上,西方對於項目和系統實現的控制已經有了成熟的方法,我們不會,也不屑於學,或者是學了非得加入中國特色,於是乎經常崩盤。


阿卡什防空導彈,長達三十餘年的山寨之路後,印度人民依然沒有放棄這款山寨版薩姆6。


南部式手槍


推薦閱讀:

如果爆發戰爭,你能幹什麼?
論BMPT火力有多全面且殘暴?
巨炮大艦主義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教官辱罵新兵,是否有道理?
古代竹甲為什麼很少見?

TAG:軍事研究 | 武器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