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看來,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

曾經有人說,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是一眼能看出來的。

我問為什麼,她說表達不出來,只能自己體會。

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

會有區別嗎?


我有一個初中同學,廚子。

初中沒讀完就去學手藝,

到我大二時候,他在大學旁邊開個小館子,

後來掙了錢,買了房,

一年多,他就不炒菜了,雇了師傅,

忙不過來的時候,還有幾個學生過來兼職,

他驕傲的跟我說,這一帶他的兼職費最高。

他總是問我,讀那麼多年書有什麼用啊?

我常常笑而不語,

有一次喝多了,他又問我,讀書有啥用?

我想了想說,

可能思路不一樣了吧,

你看你經常問我讀書有什麼用,

我就從來不問你學個廚師有什麼用。

他說,

七萬,那是你沒找到錢呢!

掙到錢了以後,你也會人模狗樣的質問我,當年問什麼不多讀點書。

我無言以對。



讀書和不讀書,區別還是很大的。

我大學的時候,立志要讀完大學圖書館文史類的書籍。

由於圖書館太舒適,是睡午覺的聖地,我常常是看半小時書,睡三小時,所以這個宏願,並沒有達成。

但是,日積月累,上了四年圖書館,我大致閱讀了中西兩百本比較經典的書籍。

我發現確實我個人有很大的提升,看《百家講壇》覺得有些內容有點淺,《鏘鏘三人行》里的文化梗,也能跟著竇文濤的節奏笑出來了。我發現自己確實在不斷提升,並為自己的提升感到由衷的高興。

而同樣另一個哥們,極少看書,常常是拍拍照片,剪輯些視頻,想拍個微電影參賽,劇本還要我幫忙。

終於,在畢業一年後,他拿到了幾百萬的天使輪融資,而我換了第二個工作。

讀書常會讓人(或許只有我)陷入一種行動癱瘓的困境。當你以為多讀了一本書就是一分收穫,讀書就是在勤奮的時候,腦子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的時候,老實說還是蠻可怕的,佛家的「知見障」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

終日以讀書為樂,卻發現自己臨場辦事一點才幹沒有,也是挺悲哀的

……

好了,我不是想宣揚讀書無用論,讀書的好處也是挺多的,比如失眠時讀讀佛經,還是一個挺大的享受。

不過覺得,皓首窮經固然是幸福的,但於無字處讀書,與肝膽人共事,轟轟烈烈一生也一定極有趣。


有人讀的是有字的書,有人讀的是無字的書。


說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爸和我媽。

兩個人都是初中文化。我爸愛看書,各種書。我媽除了知音雜誌,基本不看。

我爸是我見過的,唯一一個開車不飆髒話的人,遇上什麼事都不急不躁。上車會給老人讓座,垃圾不會亂丟,對待什麼事都有自己的看法。絕對不貪小便宜。我媽是,開車脾氣暴躁,能占的小便宜不會放過。

記得以前說過同性戀這個問題,我媽的態度是,受不了,不接受。還說如果發現我是同性戀會追殺我。而我爸的態度是,戀愛自由。只要喜歡,沒有任何問題。大一我去紋身,感覺一般家長態度也是反對,覺得以後找工作不方便。但是我爸卻跟我說,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感覺同一個年代的人,卻完全兩個性子。我不能說我爸這樣完全是讀書帶給他的,但最起碼影響了大部分他的性格,他的視野。

每次覺得讀書沒什麼用的時候,想想我爸跟我媽。還是覺得,多看點書吧。


沒區別,人只有聰明和笨的區別。我詳細說說。

大家都知道培根寫過一篇散文,叫《論讀書》,裡面有一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只是長久以來,很多人對此一知半解,誤以為讀書就等於能獲得那麼多好處。其實非也,培根原文的標題叫Of Studies,他論的其實是「學習」。

誰也不能說讀書就是學習。愚笨的人處處相似,那就是不學習(思考),即便讀了很多書;而聰明的人各有不同,倘若他恰好讀書,旁人在解釋上就會傾向於將兩者關聯起來。

我長年混跡於不少讀書群,幾乎接觸了所有類型的讀書但不學習的人,笨都笨的那麼「有檔次」,人艱不拆。

讀書不學習類型其一:知道幾個專業術語,就滿嘴跑火車,大談「民主、自由、威權主義」,真要說「如何」、「怎麼」……立馬嗝屁,顧左右而言它;

讀書不學習類型其二:邏輯混亂,思考無力,「聖上英明、蒙蔽聖聽」可笑,「聖上崩壞,佞臣當道」很對……

讀書不學習類型其三:自以為是,狗屁不通。「我比那麼多智囊團強,只要這樣……就能那樣…」,事實上都沒搞清楚組織運作機制,就妄談組織改革。

讀書不學習類型其四:嘴炮多於實踐,讀書終結於會寫幾個術語和標題。有參政議政的口活,卻不願哪怕寫一封信加入到各類「徵求意見稿」的討論中去。

讀書不學習類型其五:胡說八道,口無遮攔。小時候寫作文編造名人名言的毛病一直改不了,張口就來,吹牛成性,其實誰說過了,出處在哪裡?

讀書不學習類型其六:無知無畏,亂談不熟悉領域。連經濟數據都看不懂的人,大談國家醫保政策的不合理……

……

上述毛病,看似不讀書的人可能會更常見,但其實讀過書的也不少哩,甚至因為有了專業術語加成,更加肆無忌憚,編出來的自以為是連自己都深信不疑了,對於反對者,不時拿出幾個專業術語扣扣帽子,perfect!

與其問讀書不讀書的區別,不如講學習和思考的關係吧。


男生一個,有一次發朋友圈發了一幅自己特別喜歡的畫。

就是這個

很多人各種怪話就來了,你們懂得。

但這幅畫真是他們所說的那個意思嗎?

此畫作名為「馬背上的Godiva夫人」,現藏於英國考文垂博物館。據說在1040年,統治考文垂的Leofric伯爵為籌軍費,決定徵收重稅。善良的伯爵夫人Godiva向丈夫請求減稅,伯爵說,若她裸體圍城走一圈,就同意減稅。

第二天夫人真一絲不掛,騎馬上街。居民為尊重夫人,全城閉戶,街上空無一人。傳說當時有個叫Tom的人偷窺了伯爵夫人騎馬,不久眼瞎並死去。事後,Leofric伯爵信守諾言,宣布全城減稅。這就是著名的Godiva夫人傳說。

只能說懂得人才懂!

還有很多人分享的文章強調讀書無用論,比如某學渣a和學霸b從小長大,長大後學霸b在a媽面前誇自己小孩北大畢業找了份工作月薪多少萬而,而a在考慮的是要不要僱傭b。還列舉諸如宗慶後沒念大學成首富,蓋茨大學退學成首富之類的話。

我覺得讀書最有用的地方,就是幸好沒和這群人混成一片。


這是 @凱常 老師家的狗李添亂

人一有文化起來,連養的狗都有不一樣的氣質。


明星的例子離我們太遙遠了,說個現實中的例子。

在北京參加過一個讀書會,有位女書友分享了她這樣的一個困惑

這個困惑說的是她和她姐姐的事。

讀書的她自己:

研究生畢業,學的是文科類的專業,人長的形象也好,喜歡閱讀,從事互聯網行業。

每次回家必帶書,家在南方小城。

談過不少次戀愛,目前單身。

不讀書的她姐姐:

她家裡還有一個姐姐,只讀到初中,後來嫁人成家,有兒有女。

生活在縣城,自得其樂。家裡找不到一本書,明確說自己很反感書。

每遇分歧:

她發現小時候和姐姐無話不聊,長大後卻很難聊到一塊。

聊天中每每都會遇到諸如此類的分歧

比如作為一個女生,是家庭重要還是事業重要?

是找個喜歡自己的男生湊合作過一輩子,還是遇到一個合適的互相喜歡的?

是回家,還是繼續北漂?

之類的。

雙方態度:

每次這樣的分歧,她都能平心靜氣的和姐姐解釋,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姐姐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她覺得,就算是姐姐不理解她的想法,至少也應該尊重她的決定。既然雞同鴨講,那也應該做到求同存異。所以,分歧產生時,她從來沒有指責自己的姐姐,比如說她因為待在小城市而眼界狹隘,因為讀書少而不明事理,她從來都不會這樣去認為、去說自己的姐姐。因為她知道,眼界大小和明辨是非,和讀書有關但不是唯一相關她也知道讀書多也沒什麼了不起,人生的出路很多,讀書也只是一種所以她從來不會覺得因為自己書讀的多而抱有優越感,她反而覺得姐姐讀書少沒有任何的錯,她愛自己的姐姐,並尊重自己的姐姐

但是姐姐呢,每遇分歧,便指責她讀書讀傻了,讀那多書有什麼用,連個男朋友都找不到混的也沒自己好(姐姐說的混得好,是指嫁人生兒育女),你看姐姐不讀書不還是混得可以(也只是可以,也沒發財)。姐姐指責她因為讀書多變得過於天真,不切實際,跑那麼遠工作幹嘛。

每次都是這樣,毫無新意,反反覆復的指責,想法上從未有新的東西,指責也是反覆的那幾句。

諸如此類。

說明什麼:

讀書影響(是影響,不是決定)人的眼界和對待問題的態度,眼界和態度是構成一個人氣質很重要的部分,重要性超過衣著服飾。

不分男女。

不分地域。

不分國界。

不分種族。

然後,

由這位女書友的經歷,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是【求同存異】的重要性。

小到個人之間,因為觀點不同,你想說服我,我想說服你,互不相讓,沒有【求同存異】的意識,其結果可能是大打出手。比如,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的市井慘案。

大到公司之間,因為利益不同,你想兼并我,我想弄死你,互不兼容,沒有【求同存異】的意識,其結果可能是惡性競爭。比如,微信屏蔽淘寶,支付寶屏蔽微信。

再大到國與國之間,因為主義不同,你想同化我,我想傾軋你,勢成水火,沒有【求同存異】意識,其結果可能是世界戰爭。比如,一戰、二戰。

以上。

如果你不知道讀什麼書,可以關注我。

書海蕪雜,讀點好的。

微信公號專門推薦好書新書:

「黑白書單」(ID:hishudan)


不讀書的人,到底輸掉了什麼?

1

早幾天看到馬未都的一檔節目,談論的關於讀書意義的話題。

馬未都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贊同,大致的意思是:如果你讀的是專業書和教科書,不能真正叫做讀書,真正的讀書是你讀的雜書。

比如你學的計算機,讀計算機方面的書就不叫讀書。

如果你學的醫學,讀藝術哲學,歷史學方面的書籍,這個才是我們指的讀書。

一提起讀書,很多人不免又拿小學畢,業最後發財致富的觀點,大談讀書無用論。

把讀書功利化,本身就是一種膚淺的理解,讀書跟發財不能划上等號,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為了凈化靈魂,找回自己。

2

我曾經看過一個TED演講,內容是《不讀書的人到底輸了什麼》。

看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就看他書櫥里藏著哪些書。如果一個人書櫥空空,八九不離十腦袋也空空。

這個演講者是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書架,放著全是英國和北美作者寫的書籍,恍然醒悟自己進入了文學盲區,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很片面。

於是她想了一個辦法,羅列出196個國家的清單,然後嘗試閱讀,來自於這196個國家作者寫的書籍,但是語言文字成了一大難關。

後來,她開了一個博客求助,吸引了很多人幫助她翻譯,或者幫她找到翻譯成英語版本的書籍,一年的時間,她接觸到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文化。

之後感慨到:一年的閱讀暴露了我看待世界的盲區,讀書讓我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聞,讓我對自己不足之處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更打開了我的視野。在來自於不同國家,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的衝突中,我的思想變得更加清晰。

不讀書的人輸掉了,你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識,輸掉認知里的精彩世界!

3

馬未都曾經說過:人活著有三重追求,第一重是趨利,第二重是趨名,第三重是趨靜。

靜指的是內心的平靜。

我們經常會看有些人,貧窮的時候焦慮,富裕的時候仍然焦慮,掙再多的錢也克服不了焦慮感?

為什麼?因為內心空虛,一直追求無止境的物質,精神得不到滋養,表面活得風光,實際深陷苦海。

記得《歡樂頌》里,曲筱綃受趙醫生的影響,慢慢愛上閱讀,躺在趙醫生的懷裡,說這樣的一句話:我以前以為快樂是很多人一起鬧騰,沒想到安安靜靜的讀一本書,平平靜靜原來這麼快樂。

真正熱愛讀書的人他們內心平和,從來不炫耀什麼,外人覺得他們孤獨,其實他們精神很強大。

而不讀書的人,你輸掉的是一顆平靜之心。

4

提起閱讀讓人內心平靜強大,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一個是白岩松,一個是羅永浩。

這兩人都是在人生低谷的時候,閉門啃了幾年的書,積累了豐富的人生厚度。

幾年前我看過白岩松的一本書《痛並快樂著》,這本隨筆娓娓道來的講述了他從剛上大學,到踏入社會,10年起起伏伏歲月的經歷和對人生的體悟。

其中非常關鍵一個階段,大學期間和畢業後面臨工作調配的一波三折,這段非常艱難的歲月,他埋頭博覽全書,靠著精神食糧撐了過來。

白岩松曾在一次主題為「閱讀才有詩和遠方」的演講中提到:

如果沒有18歲,詩歌讓我知道了自己,該說什麼樣的話語,如果沒有18歲,三毛用她與愛情一系列的書籍,告訴了我們遠方在哪裡,我覺得抵抗不住飢餓。

他曾經說過:讀書久了,你就會信一些東西,會有了一顆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你就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我可以去做,知道什麼是不好的,不可逾越。

在閱讀之中,你會找到你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羅永浩高中肄業,閑在家埋頭苦讀幾年雜書,進入新東方當老師之前,就靠著那些人物勵志書籍,撐過了那段拚命背單詞,拚命攻下英語的孤獨歲月。

書籍之於精神,就好比糧食至於軀體,都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營養。

而不讀書的人,在精神上缺少一種能量和力量,隨著閱歷的增加,有一天你會幡然醒悟,缺少這種力量,讓你後半生後勁不足。、

5

曾經在看過一個段子:怎麼看出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

當你看到夕陽餘暉…

你的腦海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而不是:「卧槽,這麼多鳥,真好看,真他媽太好看了!」

這就是文化底蘊的差距。

這兩年《詩詞大會》大火,主持人董卿深厚的文學底蘊,讓人嘆服。有人曾經採訪董卿,最喜歡看什麼書。

董卿說:「中國唐詩宋詞,太美了,簡簡單單幾句話,卻能讓世人找到共鳴」。

讀書的女人經得起歲月的雕刻。

民國時期的四大美女,從才貌雙全的林微因,到畫作名家的陸小曼;從金嗓子的周旋,到藝術造詣深厚的阮玲玉,哪一個不是文提筆即文章,充滿書香的味道?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讓你渾身散發著恬靜的氣質,與讀書的相處,他們不粗俗,不暴躁,不偏激,他們用讀過的書培養出冷靜的態度處世,與之相處如沐春風。

不讀書的人你輸掉了從骨子裡流露的氣質。

據說,站在金字塔頂尖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有閱讀的習慣。

法國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愛讀書的人會在閱讀中不斷豐富他的大腦,培養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

不讀書的人,即便你走遍了這個世界,未必能看懂這個世界。

他們會用自己狹隘的思想,低認知誤解這個世界,他們會輕易盲從,輸掉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輸掉的是高認知。

我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句話:推動這個世界進步的是科學和文學,科學讓我們物質文明,文學讓我們精神文明。

上帝是公平的,每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可增加生命的寬度和高度,讀書便是最好的方式。

因為讀書,你可以體驗1000種人生,而不讀書,你只能活一次!


讀書,不讀書,都可以掙錢,沒什麼區別。但怎麼花錢,兩者有區別。

有了錢,不讀書的會買大房子,大汽車,大元寶,大手串,大蛤蟆鏡,大寶,大狗,大電視,大屏手機,大金鏈子,大戒指,大榴槤,大貂,大澡盆,大沙發,大奶的啥。

有了錢,讀書的會買大房子,大汽車,大元寶,大手串,大蛤蟆鏡,大寶,大狗,大電視,大屏手機,大金鏈子,大戒指,大榴槤,大貂,大澡盆,大沙發,大奶的啥和書。


對於這一點我也深刻體會,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真的可以一眼看穿的。為什麼呢?

首先,當你見到一個陌生人,你會先從外表來打量這個人,穿著,舉止,眼神,味道等等,這就像你剛買了一本書,先從外觀上審視這本書,這就是第一印象吧,有的人一見鍾情,大概也是為這種氣質所吸引,即使你什麼也不說,一個人的氣質也在舉止投足間,有人說這可能和讀不讀書沒用關係,錯也,舉止優雅的紳士必定受過良好的教育,有這樣教育背景的人讀的東西應該有一定量的。也能通過觀察看出這個人的品味,這點就不細數了。

其次,當一個人開口和你說話,從他的語速,用辭,觀點,思想,你難道還看不出這個人讀了什麼書,讀了多少書嗎?可以就某一個問題提出來,可以一起探討,在探討過程中,他的思想能有多遠多深,見解的角度有多獨特應該是可以判斷出來的,而這些完全受益於他所讀的書。而一個毫無觀點的人也只能看透表面上的東西,不會深入分析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而論點也通常較簡陋,所以和充滿智慧閃爍思想光輝的人談論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最後,讀過書的人對待生活也是不一樣的態度,他們更懂生活,更會善待別人,也更寬容一切,有胸襟和氣度,偶爾幽默言辭,也有自己獨特的喜好,和他們交往的也都是『鴻儒』,所以你也可以看出這個人交什麼友,讀什麼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天下好友~~


謝邀。

讀書的人會給人一種距離感,你會覺得他不易接近,但他又偏偏看得穿你的想法。

這種感覺有時是雙方面的,一方面因為讀書讀多了,所以理解一件事情的方式和常人不太一樣,讀書多了就不太喜歡瞬間下定論,喜歡琢磨通透了,再消化進去,所以會覺得靠一個人太「近」,就會因為視角或者距離影響自己理解或著下定論。

另一方面是陳述自己的想法時,也會想辦法給出對方所能理解的方式,比如對機智的人會一語道破,對比較生澀的話題就需要詳述,枯燥的話題就要想辦法說得有趣,所以陳述觀點,也會需要一些時間去處理信息。

這一進一出就多了中間思考的空當,所以有些喜歡讀書的人就會稍微有些木訥,你會覺得他讀書讀傻了,但實際上心裡空明得很呢。

讀書人其實就是修養了「輸入」和「輸出」兩門技術的人,如果你和一個人說話輕鬆而且愉快,而他的觀點又精闢到位,而你剛認識他到你們相談甚歡之間他一直保持著起碼的禮儀,那多半就是個喜歡讀書的人了。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真的差別很大,這種差別不僅體現在言談,見識,舉止,以及人際交往中,而且單是從氣質上就有很大差別。所以才會有富有詩書氣自華的說法。而且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說,讀書給人的視野和見識的擴展也大到不可替代。

我大學時候沒有參加過過多的社交活動,一般有時間就在讀書。哲學上從康德到黑格爾,孔孟老莊,戴震章學誠,歷史上從《左傳》到《明史》,文學上從古典文學到現代文學,從古到今,幾乎無所不讀。我記得我當年特別喜歡讀存在主義的東西,諸如薩特,祁克果之類的。每次坐在圖書館裡捧著這些書,都感覺自己無比的充實。

當時,我一個人依舊從早到晚都泡在圖書館裡,在大家眼裡,讀書就是最沒有用的事了,尤其是我讀的那些根本看似給自己帶不來任何利益的書更是如此。所以周圍人總是問我:你讀加繆,讀存在主義能當飯吃嗎?陽明心學能兌換錢嗎?我每次聽到這麼問,總是苦澀的搖頭。但是,還是依舊改不了愛讀書的習慣,而且所讀的書,格調也越來越高,最終讀到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

讀書所給我們的遠不是物質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保持理性和客觀,但又不喪失激情和慾望,能夠在人生低谷里依然充滿希望和樂觀,雖然身處在地獄,但依舊能夠嚮往天堂,雖然身在天堂,但是依舊能夠心憂地獄。讀書讓我平等的看待一切人,冷靜看待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和起伏跌宕。讀歷史書讓我對於歷史周期和盛衰更替有了清醒的認識,讀文學書讓我在最貧瘠的時光里也能擁有詩意和遠方,而看似晦澀無比的存在主義則是人生低谷中的一味猛葯,正如薩特所說:人是自由的,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自由的塑造者。」

對於讀書我從來只有感恩,而沒有抱怨。聽慣了那些讀書無用論的論調,但是只是微微一笑而已。讀書和不讀書的人到底有什麼區別?那就是讀書的人從來都是對於知識充滿了無限的追求,對於崇高的道德律充滿了無限的敬畏,對於那些依然在底層掙扎的人們充滿了無限的溫情。

最後兩句名言最能概括所有讀書人的終極追求,康德說:博大的星空和星空和心中道德律是我內心永遠的法則。而北宋理學家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沒什麼太大區別。

說真的,像我這種也算沒事就看看書,名著古文科學紀實都看,有個p用。只不過是個消遣,人家出去玩是消遣,我看本書也是消遣,能有什麼區別。

哦,稍微有點區別的可能就是,人家朋友多社交圈廣。而我就整天抱著兩本書,念叨著什麼「腹有詩書氣自華」,自居清高。

誰都會讀書,別把這件事看得太神聖。


認識幾位不讀書的成功人士,都喜歡說「要是我當年有機會念書,現在錢會賺的更多,官會做得更大」,諸如此類,會如何如何。

認識幾位讀書的不成功人士,自嘲知識改變命運,同學聚會屬他最窮,因為他博後還沒出站。


我覺得讀書的人更有味道,更值得相交。一般情況下看一個人第一眼會是外貌,但時間越久相貌在評價中所佔的比重會越來越小,相反內在的東西會逐漸外露進而取代外貌成為衡量一個人值不值得交的第一尺度,而這種內在便是讀書以及由此而來的特定方式的生活實踐所積澱而來的。


演員柯藍有一回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

為什麼她爺爺參加革命能活下來?她說因為她爺爺讀過書。那些貧民士兵受了我黨的宣傳,熱血奮力往前沖的時候,她爺爺會沖得慢點在後面,這樣有更大幾率在戰爭中活下來。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或許最大分別是能保留一點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不盲目隨波逐流。

這一點與外部世界的疏離感,讓人能有更遼闊的視野和更大人生格局。


首先是對待困難的態度吧。就職場上來講,我看到過讀很多書的人,腦子是特別靈活的。在他們的世界裡幾乎沒有「做不了啊」,「沒辦法啊」的概念,他們通常都更自信。遇到不會的事情,他們會光速自學,然後拿下。遇到棘手的問題,他們總能觸類旁通的想出一些恰到好處的解決辦法。而不喜歡讀書的人,一般就拒絕或者退縮了。

另外是對他人的包容度。讀書多的人,給人一種坦然,真誠的感覺。他們也會氣憤,也會傷心,但給你的感覺就是這個人很真,你願意去和他相處。同樣,他們對別人沒有那麼多的「看不慣」。心理學上有這麼一句話句話,偏見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無知和狹隘。讀書多的人,見多識廣,會覺得很多東西都是正常的。公司里有個前輩,學識特別淵博,他對每一個人都很好很謙和。再怎麼奇怪的人,他都能和人家聊起來,大家也特別願意聽他的。我曾問過他有什麼秘訣,他說,這些人,在書里都出現過,我理解他們。

還有就是創新能力啊。創新能力怎麼來的呢?我理解的有四個階段,首先要有廣泛的信息基礎,然後是總結提煉規律的能力,接著是把各個領域的規律串到一起變成一般規律的能力,最後就是把一般規律觸類旁通運用到不同地方的能力。讀書多的人,這四個階段的能力都很強,所以創新能力很強。對於他們來說,創新根本就不是什麼靈光一現琢磨不了的天賦,而是日積月累後的質變。當然,創新這件事,本來就是這樣的。

想了一晚,再補充一個。

就是喜歡讀書的人自帶光芒。就是那種閃閃發光的靈魂。大學裡面,有一個很厲害的同學,自己看很多書,參加很多活動。我對她的印象,就是「走路都帶著風」。你忍不住想要關注她每一條朋友圈,想要和她聊天。工作裡面也有這樣的人,他們似乎也不爭不搶,但是升職漲工資的機會,總會幸運的落在他們那裡。


沒什麼區別

都什麼年代了,哪還有沒讀過書的人

無非就是有的人看的多點,有的人看的少一點

看的多的和看的少的會有什麼區別嗎?

不一定,吃得多的和吃的少的外表都不是那麼容易分辨,何況看書的多少

給你這麼說的人是因為她覺得有區別,卻想不明白為什麼有區別

之所以會想不明白,這才是真正的區別

思考的明白的人和不明白的人的區別

如果你懂籃球,你去現場看看,看眼神就能分辨出來懂的和不懂的有什麼區別

如果你懂圍棋,你去現場看看,看眼神也能分辨出來哪個懂哪個不懂

讀書的人太多了,會思考的人不多

所以你很容易聽到結論

卻沒有聽到為什麼

人類在面對了解的事物的時候,神態和面對未知的事物是不同的

簡單點說,你走熟悉的路和走陌生的路樣子不一樣

這是智慧生物的特徵

對未知的恐懼

已知的自信

所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的區別就在於這裡

一個面對可以預知事物的自信和一個面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之間的區別

所以給你說這句話的人都是缺乏思考能力的表現

屬於看人下棋無法預測走勢的觀眾

他說已有的棋路,擺圖片,聊優勢頭頭是道,說未來的走勢,只能讓你自己體會

然後裝模作樣的告訴你,這就是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

其實讀多少書對於他來說除了吹牛裝逼以外,也沒什麼區別

是的,我說的就是其他答主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將太無二五彩城餐廳在感恩節對外地人的優惠,以及由此引起的部分北京人的抵制行為?
《紅樓夢》里為什麼眾人稱林黛玉為林姑娘卻稱薛寶釵為寶姑娘?
鄧文迪的下一個目標會是誰?
如何增強一個人的氣場和個人魅力?
「大學生掏鳥獲刑」案件適用刑法第63條第2款的特殊情況從而減輕處罰嗎?

TAG:閱讀 | 調查類問題 | 熱門話題 | 讀書方法 | 讀書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