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台灣的學長文化是怎樣的?為什麼大陸沒有這種文化?

看日本動漫和台灣電影電視劇,感覺他們那裡的學長制度是比較等級森嚴的。比如灌籃高手裡,阿福第一次見到櫻木花道時就一定要讓櫻木過來見他,因為阿福比櫻木高一年級是學長。即使學長的實力比學弟弱,但是學弟也要服從學長。那麼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文化?為什麼在大陸感覺很少強調學長這種等級觀念?


大陸也有這樣的學校,比如我的母校北廣,「訓新」有的時候搞得像《三個傻瓜》里的情況一樣,讓師弟站成一排鞠躬,介紹自己什麼的…

一開始我也覺得這樣的傳統不可理喻,後來了圍城中人,發現了一些形成這樣傳統的客觀因素。

客觀因素1:傳媒的就業圈在原來的時候確實很小,很多校友出來還能成為同事,所以資歷這玩意兒很管用。這一點有點類似Y叔@yolfilm 講得「島國」處境。

客觀因素2:廣院的很多作業,比如短片創作,作起來需要很多幫手。在學生時代,想做好一個短片的話,有時候拼硬體確實就能夠讓你比別人高出一等,這硬體里除了資金設備,就有人力。這時候,「靠譜師弟」這個群體就應運而生了。

綜上所述就是,學校摻入了社會化的成分,這種習慣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

一、

學校就是社會。

在社會上,「能力」是一個尺度,「年資」也是一個尺度。有各式各樣的尺度。

承認,並接受這些尺度,對一個人不會有太大的壞處。

二、

其實,說到底,日本、英國式的社會,最大的核心力量,是「島國性格」。

到大陸工作的前幾年,讓我最驚訝的一件事,就是工作人員會相互翻臉。

人和人相處的不好,就把狠話、絕話說了,說了也無所謂,反正認準爾後,老死不相往來了。

這在「島國」長大的人眼中看來,是件極不可思議的事。

在小島上生存,有生存的戒律,比如台灣東南沿海有一小島,叫「蘭嶼」。

上面的少數民族(達悟族),他們為了土地等等事務爭戰時,打仗再狠,也是「不準死人」的。

若是死了人,就是觸犯神明。

日本早年研究達悟族的社會學家,對這個戒律非常感興趣,因為達悟族人其實戰鬥力極強,

劉永福的黑旗軍,據說有招引達悟族人入伍,在戰場上廝殺,豪勇志氣無比,叫人不能抵禦。

但這樣善戰的部落,為什麼會有「島上爭戰,不能死人」的禁忌呢?

其實,核心就是「島國性格」。

小島太小,若是一意以殺戮敵人為目的,則部落族群必不能久存。

其次,大家都在一個島上,抬頭不見低頭見,血緣總是相近,作人作事,總要有幾分的餘地。

是生活環境,長久的影響,而後產生了類似的「禁忌」。

(禁忌,不見得總是錯的,也不見得就是壞事。)

說回大陸。

我當年初到大陸,對工作人員彼此之間的冷默和絕然,感覺十分恐怖。

問道他們,「圈子這樣小來,把人得罪了,以後不怕再遇上嗎?」

聽到的回答是:「怕啥,西安我混不下了?不會去上海?上海沒搞頭了,我上北京……」

在「島國」長大的人耳朵聽來,這是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

在小島上,你無處可跑,無處可去,你把人得罪光了,一定會落個衣食無著的下場。

所以,你必需接受類似(不能隨便跟人翻臉,直到恩斷義地步)的「社會禁忌」。

再說回學校。

在一個學校中,學長學弟、學姐學妹的關係嚴密,不但是和未來的人生、未來的社會生活捆綁。

也是眼下的社會生存哲學,你在一個學校中,至少三年,高初中若同一個學校,就是六年,

那麼長的時間,若是你把學長學姐給得罪了,如何能活的下去?

更重要的是,學校管理者,訓導處的老師們,也是有意識地強化下這種關係。

只因,有健全的「學長制度」,加上良好的「社團生活」,兩相加總,有助於學校的管理。

說到底,「學長制」,就是作為日本、英國等等類似「島國」,學校學生,必需接受的規則。

(當然,台灣也是,只因上文用到了「島國」二字,為免無聊人的過敏犯病,所以略去不說。)

這種事情,對「大陸國家」(這裡說的,不止「中國大陸」,而是全世界所有的「大陸」),

常常不能理解,在「大陸國家」的人民眼中,類似的嚴密規程(日本、英國式的學校生活),

是一件荒謬的事,不合理,而且是反人性。

其實,那是立足點的不同,生活圈的不同,導致的巨大觀念差異。

三、

說結論吧。

學長,其實沒啥了不起的,學長的權力,其實是學弟們有意識地退讓、給予。

那是學校生活,學生族群,是那個環境,彼此要共存共榮的潛規則。

當然,太多時候,學長作為太叫人瞧不起,太是離譜,你也可以無視這個制度。

你可以學日本陸軍一樣,作一個挑戰體制的人,發動你的226革命,「以下勀上」。

為什麼我們看日本歷史,總有「下克上」的名詞,就表示,這樣作的人還真不少。

只不過,「下勀上」,畢竟是少數。不到忍無可忍,一般人不會隨意為之。

-


行文一般。

=======

既然是周末,懶洋洋地才起床,然後看到這個問題,考慮了一分鐘,決定寫個答案,也許會有點離題。

只討論學校,不討論社會。主要介紹現象。

內地也是有這種文化存在的學校的,如果非要現身說法,那麼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這樣度過。

中學六年就讀於一間日本人投資建立的私立學校,學英語同時也學日語,畢業之後一半同學去了日本。

剛就讀的時候,十二歲,初一,等級觀念是從那時開始形成的。但是這種等級的概念並沒有壓迫存在,更多地是一種上對下的指引。

首先是校服。我們並未配發日式校服,不過每個年級都有自己的校服,根據顏色和式樣的不同,即使距離五百米一眼看去,也能馬上辨認出來者是哪個年級。這個特色非常重要。在每次大型活動的時候,只要看見自家校服,就有一種充實感。

在校期間必須要穿校服,在夏天最熱的時候是白色襯衫和校服褲子,不得穿短褲——對於寄宿制每周回家一天的我們來說,這幾乎代表每天都要穿校服。制服的力量相信大家都有一定了解,它會很快讓人從物質層面產生歸屬感。集體,這個詞現在在主流語境裡面幾乎被團隊代替,我想團隊這個詞強調了目標本身,而集體的概念更為形而上。總之當時我們的集體觀念非常之強,而且並非愛國主義教育的結果,是發自內心地對自己的寢室、班級和年級有自豪感。@yolfilm說得很到位,校方在強化這種帶有階級感的集體意識,校服是手段之一。

其次是入學教育。軍訓是內地傳統項目,略過不提。軍訓結束之後,我們接受了長達一個月的軍事化管理。這個軍事化管理不是說說而已,是真正的軍事化管理,每個班級都有一位對初中生來說恐怖到極點的兵哥,對我們的一切行為採取「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哼哼」的態度進行約束。每天上課八小時之外,還有有兩個小時的訓練。這種近乎於苛刻的壓力至少達到了一個目的:在訓練結束之後,每個班級和每個年組自身的團結程度幾乎難以想像地強。

我們更被要求,在學校的任何一個角落遇見教師,都必須(必須,真的是必須)鞠躬致意並大聲說「老師好」。這個鞠躬的習慣我幾乎保持至今,動作極其標準,尤其是遇見初次見面的異性的時候,這個動作幾乎是條件反射。最重要的是,老師們估計也被校方要求過,如果有學生鞠躬,必須點頭致意。這種你來我往、每天數十次的鞠躬給大家一種儀式感,同時讓人產生了對上尊敬的意識。對上尊敬的同時,對方也會給你相應的回應,這種感覺確實只可意會。

另外還有非常獨特的回憶。

我們的寢室跟學長們在一個樓層。剛住宿的時候並未習慣父母不在身邊的生活,也有很多不良行為,比如洗漱時身體重心不夠低,各種動作濺起的水花會影響到他人;不節約用水;晚上熄燈之後還發出聲音影響他人入睡……是誰竟然會主動給我們指出錯誤的呢?學長。他和顏悅色地為我們指出錯誤,而且經常做出示範。

這只是個開始。後來我們逐漸發現前輩們在各種地方都會有指導和榜樣的作用(當然至於有些不良前輩那就不提好了),自然也就潛移默化學會了這一套行為方式,並對後輩們舉止一如了。

比如兩個班足球比賽的時候,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要找學長做裁判,而低年級的比賽,我們則有絕對的義務去公平裁判。學生社團中最累的永遠是前輩,被給予最多關照的永遠是後輩。每年到了畢業季,會有半官方性質的前輩送別活動,免不了大家在一起指天畫地暢想未來。

總之,前輩們作為以年級劃分的集體,對我們的集體表現出關心、關注的態度,向當年還什麼都不太了解的我們換取尊敬。當然,學習日語和對日本文化的了解也是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一個非典型內地中學的非典型前後輩文化。這種前後輩關係使得我大學時倍感不習慣,因為:

大學裡在我面前自稱學長學姐的人,尤其是學生組織之中的,僅僅是想要求得到後輩的尊重並支配後輩們為他們做事,並未相應地提供前輩應當提供的幫助。比起純潔的前後輩關係,大學裡的所謂學長學姐,很多時候更像一個小官僚在小人得志、沾沾自喜。面對這種人,至少大學時的我敬而遠之。

如果你猜出來是我的中學六年是在什麼學校就讀了,應該就是校友吧……按年齡估計,我是你的學長也說不定……還麻煩別四處張揚……


下面這個回答的答主 @等待魚魚 絕對是東北育才的,他的家鄉是瀋陽

日本台灣的學長文化是怎樣的?為什麼大陸沒有這種文化?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風檐展書@王乳酪

---------------------------------------------------分割線---------------------------------------------------------

@krishna的原文說得挺有道理「我其實是不大認同「島國狹小」,「大陸廣袤」這種地理決定民族性格的說法。歐洲大陸是大,國家可都不大。中國大陸面積也大,可過去幾百年還都是熟人社會。這事跟地理面積就沒什麼關係。」

---------------------------------------------------分割線---------------------------------------------------------

知友@程旭傑的原文:「本人曾看見韓國人寫的一本書,說的就是地形對於國家乃至民族性格的影響。島國的紳士,半島國家的爭,大陸國家的和。 」

這裡回復一下:這本書再次證明和凸顯了宇宙第一強國大寒冥國南朝鮮人想拚命找尋存在感的變態畸形內在,為什麼呢?因為半島國家多了去了,什麼西班牙葡萄牙北歐諸國義大利等,人家怎麼都和棒子有本質的不同?更別說要不要再來個印度自稱是次大陸國家單獨分類成書?然後更多國家也要找存在感紛紛自立門戶甚至自創地理?雖然棒子什麼事都干過,不過人家可和棒子有本質的區別,因為別人要臉。

---------------------------------------------------分割線---------------------------------------------------------

更新,喜歡 @謝思敏的這段話:

有本事的人我就尊敬,要是有人仗著大我兩歲就作威作福肯定不給他好臉色看,不過所幸我從學校到工作都沒遇過這種奇葩,我也絕不做這種人。

---------------------------------------------------分割線---------------------------------------------------------

以上為總結的幾個感興趣點

以下為原答案:

以前高中問過北大的人前後輩問題,結果一位「學長」親口說的:在北大,誰敢在你面前自稱前輩還拽起叫你尊敬他,你就給他一耳光

然後聽眾都一副很受用的樣子,包括我...沒救了...


y那個扯蛋,沒地方去根本就不是原因。軍國主義教育原本就是這麼教的,只不過現在變成學校的階級觀念,什麼得罪了沒地方跑…你知道転勤這個詞嗎,又不是只要東京是城市


作為一個現任大三學長。。表示我和我的學長們關係不咋地。但是和我的學弟們關係都挺好。作為我們這群學長的確是會覺得你一個學弟叫我們一聲學長沒什麼。畢竟早入學一年。但是也不是說作為學長我就會隨意指示他們。他們有什麼他們的力量做不了的會找我們幫忙。我們也會找他們幫一些忙。就是那樣。一聲學長僅僅是尊重前輩而已。真實身份應該就是朋友。其他的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任何一邊無理取鬧都不是應該的。


批鬥鞭屍一個奇葩:

@Raul Williams

@Raul Williams這個奇葩在@yolfilm的回答下回復@krishna的原文已全部截圖,這裡選幾個關鍵段落如下:

下面是鞭屍時間:

隨時更新......


哪來這麼多屁事?還是作業布置得太少


嗯,就我的母校中政而言,學長文化可以說是非常濃郁。


儘管我們不用這個稱呼,但是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之間的這種「等級」差異非常明顯。


入校時有師兄師姐接手領著熟悉學校,之後由於社團活動非常繁榮,部長師兄師姐成為大一大二期間新生的引導者。


長輩和晚輩的概念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成型並且強化。一個鮮明的例子是我在校四年間,從來沒聽過低年級對高年級直呼其名(興趣社團中好像是有,但我是一次都沒遇到過)。學校還出現過因為低年級對高年級稱呼不禮貌而發生的打架事件。


就我個人所知北京的學校,比如中傳,開學也有訓新的傳統。

但是據我在中山大學的同學描述,他們似乎沒有這種現象。所以學長文化的出現可能與地域氣質與學校文化有關。


其實很簡單啊,我們的學校根本就沒有跨年級交際吧,哪有那麼多活動給你們去參加啊,老老實實學習吧!


我們學校合唱團是論學長學姐的,表面不嚴重,要做小透明也可以,只要不太衝撞學長學姐就可以,一般的就算了。但是想做紅人的話必須乖乖聽紅學姐的,等他們的小圈子接納你。當然還有的情況是學妹挑戰學姐這樣的,學妹輸了就滾出團,贏了就變紅人。我大一時候碰見過兩次學妹挑戰紅姐圈,一次的姑娘贏了,一次的姑娘就被踢出去了。紅學妹跟透明學姐之間的地位差不多,誰都無權呵斥對方。現在大三,非常討厭這樣的文化就退了


我覺得 對部分人來說準確的是 初高中並不明顯而到了大學突然強化濃厚的學長文化。

講真 我的大學還是很注重這方面的 不是說官方 就是指學生之間。

大學裡學長學姐會指導很多事情 甚至包括到外賣(笑)特別是學生會一類的學生組織 學長學姐一定要尊敬

然後直系 非直系的學姐學長也分得很清 相對來說直系的學姐學長給的幫助更多

但也會有極少部分仗著自己是學長做一些不太好的事情還教育學弟學妹 那是極少數

怎麼說呢 人到新環境對比自己年齡大一些又幫助自己的人總會有尊敬的


既然都講了有的,我就來講講沒有的吧。

—我不是說大陸全境都沒有,我只是結合一下自身的情況講講為何我讀的學校沒有—

既然提到了文化二字,那麼就必須要有一個底蘊才行,一是要學生有道德的底蘊,一是學生要有經濟的底蘊,一是學生要有社交的底蘊,一是學校要有餘力。這四點缺一不可。

道德底蘊

內地學生的素質不知道題主心裡有數沒有。不敢說差,至少沒有到可以以身作則教育別人的程度。你說一群抄作業考試作弊上課睡覺還用盜版windows的學長學姐拿什麼去教育學弟學妹?不是說正確的東西天生就有說服力的,自己都說服不了的東西是很難說服別人的。

經濟底蘊

之前幾篇答案有提到一年一套校服的問題。我就讀的是公立學校,學生家庭情況良莠不齊,加上國家政策只同意一套市裡面的校服。我們班倒是每年有班級統一的衣服,不過我從來不買。倒不是家境太差,而是這衣服買來就是應付一年一次的運動會等少量活動,實在是買了沒必要。而且這種東西沒有校規等強制約束,中學生也沒有固定零花錢,導致對這種強制消費的抵觸情緒是很大的。如果學校強制推行一年一款校服,就我在的學校這個校服設計,必然是大規模反對的。

社交底蘊

其實這才是重點好嗎…………不知道是不是我太特殊,我所抱團的圈子是比較宅的,除了放學一起去奶茶店三國殺之外很少有外部活動。當然,對於班級活動和學校活動都是應付了是,甚至春遊我都不去了。這裡面有很多因素,一是學生沒有固定零花錢,所有的支出需要向父母要(有時候可以不說明原因)。這種情況下,我們這些學生花錢就會比較束手束腳。既然沒錢,哪來的那麼多動力去外面玩?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宅著看小說動漫電視劇聊天只在課堂里的宅習慣。加上我所在的地區的學校沒!有!社!團!活!動!也就缺少與其他年級的人交流的良好環境。簡單的說就是交流扁平化。再加上中國傳統的「各人自掃門前雪」的道德觀念的推波助瀾,自然不會傾向於讓前輩管或管後輩。

學校的餘力

中國的應試教育想必題主已經有所耳聞了,學生除了每天上課與寫作業之外還會花大量時間參加學校的補課。當然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國家三令五申不!許!補!課!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只能是硬著頭皮逼我們補課,被自願的情況已然是一般情況。學校在一方面堵了我們,必然要在別的方面放鬆一點,不然民憤過大。什麼方面呢?當然是生活作風方面了。早戀不能說在我們班蔚然成風,至少處在良性的發展之中。班主任出於責任也會管一管說一說,直接拆散不會。這種情況下妄圖在學生內部製造道德輿論壓力來扭曲學生原有觀念不是作死嗎?你說我做什麼事要合乎什麼規範,你說我的行為要怎樣才是正確,你有什麼資格說我?你做到了嗎?老師都不說你憑什麼說?你真的覺得你說的是對的嗎?你有求證過嗎?這些矛盾在中國的學校里會尤其的突出。題主不知道有沒有聽過中國中學英語科的試卷講解,甚是牽強,有些甚至強詞奪理。學生沒有足夠的英語素養必然無法理解一些東西,老師也沒辦法講的清楚,這種不信任與排斥在各個學科都有體現,漸漸的就會和生活中的道德觀念衝突。而學校在補課上面的苦心孤詣已經沒有餘力來強求這些。

—割—

綜上所述,大陸的學校沒有這種學長文化,是因為學生在入校前形成的反學長觀念根深蒂固,學生自身特殊性不支持這種文化的滋生,學校也沒有餘力主導這種文化的形成。


我們系也很尊重學長,因為我們沒有班主任,只有班導,班導都是由上一屆學長擔任,所以學長在我們眼裡都是老師級別的人物,會很尊重


只談個人理解,可能跑題,還請見諒。

坐標內蒙,但只在國內上到初中畢業就出國了,所以也沒底氣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根據大環境可以感覺到一些原因,看了其他人的回答也有思考過,真的沒想過國內會有地方有這種傳統啊(笑

在我看來內蒙,或者北方整體(我個人認為)的學校,學生的交際圈是扁平化的,而不是上下式的。換句話說,一個年級的學生往往最常和同一個年級的人交往,而不是高年級的學長學姐。

一是課室本身的安排,不同年級經常分在不同樓層,減少了交集的機會。

二是我們老師授課一般是同時教同一個年級的多個班級,所以作業、測驗、筆記有很大的重疊性,客觀上促進了學生的集體凝聚,而不同年級就沒有這樣的動機去進行社交。也因此師出同門比前輩後輩更親近,像我初中,學長學姐沒叫過一次,但是老師教出來的畢業生回來探望的話就是師兄師姐,會一起吐槽老師。

三是學校內部競爭多是同年級之間,像運動會、大掃除這些,班主任會刻意強化一個班級內的集體意識。再加上三年同窗,學生往往都會非常注重小集體。

「我是XX學校的學生。」

下一步細分就是「我是XX學校初一四班的學生。」

即相較於年級,會下意識突出自己班級的獨立個體性。台灣不知道,但日本中學每年重新排列班級的傳統(漫畫看的,錯了不怪我)無法讓某一班形成如此的凝聚力。

再有就是特定的環境是學校而非社會。誠然學校也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小社會,但社會階層更多是校長—主任—老師—學生,而不會更加細分。所以有了「你雖然是高年級但也一樣是個學生啊憑什麼必須尊敬你」這種心態。

另外我們真沒這種「老生帶新生」的傳統,我個人覺得挺新奇,沒見過吧。如果有高年級的人幫我我肯定只會覺得是他的個人行為,而不會往前後輩上扯。

可能對學校管理確實有好處,只是我們這裡沒有那種文化(攤手


我初一扛把子怕過誰?


應該說中國千年以來都是有這種制度的,問題是現在沒有為什麼,因為所謂的權威已經不再能被稱得上權威,所謂經驗也不足以形成領袖力量,所謂長幼次序已經在物質面前失去了意義。

說到底就是,現在的價值觀變化了,誰有錢有能力誰就是老大,管你是我爸還是我哥,那麼學長就更加滾邊去吧。


我是福建學生 我就讀的大學就有學長學姐制 而且是歷屆傳承下來的 新生入學就會倡導學姐學長制 也是出於對高年級的尊重 沒有什麼不好的說 被叫學姐學長心裡都會暖洋洋哈


對於教導後輩,沒有掛科的大學是不完整的這種學長,不要也罷


我實在台灣念大學的陸生,台灣的學長姐文化確實挺重的,但是這樣其實帶來很多正面的作用。台灣的大學,大一新生一進來就會被分配到一個大二的直屬學長姐,這個前輩會帶著新生直到畢業,給予自己的後輩各個方面的幫助,功課啦、生活啦都包括,受學長姐照顧的後輩自然也會傳承下去,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有些學校甚至直接採用這樣的制度來管理學生。


推薦閱讀:

知乎會推出積分、等級等功能嗎?

TAG:日本 | 文化 | 台灣 | 等級制度 | 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