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表妹表姐這些稱呼是否涉及性別不平等?

父系一方稱為堂弟妹姐,母系一方則加表字。似乎有疏遠的嫌疑。

堂:殿也。延伸堂親,表示同立於家中一堂的意思。

表:上衣也。從衣從毛,會意。上衣,外衣也。表親,外面的親戚的意思。

從字面上說,隱含了以父係為本的意思。


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的稱呼,是否涉及性別不平等?

【簡答版】

是。這本來就是古代宗法制度下誕生的詞語,原本反映的就是以父系家族為中心、根據血統遠近來區分親疏的等級制度,以及親屬稱謂體系中的男性核心地位。

【詳解版】

要理解這種看起來有點複雜的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需要梳理兩個概念:一是同堂稱謂,二是中表稱謂。

□同堂稱謂

我國古代最初以「從」來稱呼堂房親屬,就是說,「堂兄弟」那時候叫「從兄弟」。「從父」就是指堂伯叔父。

堂,本義是殿。古代家族常常幾代同堂,魏晉時期,開始把「同堂」用於親屬稱謂,稱呼同祖不同父的兄弟,就是來自其本義。

邃、睿為從父兄弟。睿才器小優,又封氏之男,崔氏之婿。邃母雁門李氏,地望懸隔。鉅鹿太守祖季真多識北方人物,每云:「士大夫當須好婚親。二公孫同堂兄弟耳,吉凶會集,便有士庶之異。」

——《北史·卷二十七》

到了唐代,也開始單獨使用「堂」字。「堂兄弟」就是過去所說的「從兄弟」,也就是伯父、叔父之子。

注意,姑母的兒子不叫「堂兄弟」,雖然姑母是父親的姐妹,但在古代的親屬關係中,她已經算外人了。這就是下面要說的「中表」。

□中表稱謂

「中表」其實是晉以後才有的稱呼,先秦和秦漢時期,姑母(父親的姐妹)的兒子稱為「外兄弟」,舅父(母親的兄弟)的兒子稱為「內兄弟」

可能有人會奇怪了,不是說古代以父係為親嗎?那為什麼父親姐妹的兒子叫「外兄弟」,母親兄弟的兒子叫「內兄弟」?難道是說母系更親近?

其實是因為,姑母是嫁出去的人,她已經屬於姑父家族了,所以她生的兒子是「外兄弟」;而舅父是娶進來別人家的女子,又生下孩子,所以他的兒子是「內兄弟」。

因為,外為表,內為中,所以「內兄弟」「外兄弟」被合稱為「中表兄弟」。

與宣穆後有中表親,是以見景帝。

——《晉書·山濤傳》

唐代以後,單用「表」字的時候越來越多。

(許宣)自幼父母雙亡,卻在表叔李將仕家生藥鋪做主管。

——《警世通言》

注意:「中表」主要是指姑舅表親,比堂親要遠。另外還有比姑舅表親更遠的,就是姨表親——基於母親和母親的姐妹建立的親屬關係。

時江祏姨弟徐藝為曲江令,祏深以托雲。

——《南史·范雲傳》

寶玉聽了忙上來悄悄的說道:「你這麼個明白人,難道連『親不隔疏,後不僭先』也不知道?我雖糊塗,卻明白這兩句話。頭一件,咱們是姑舅姊妹,寶姐姐是兩姨姊妹,論親戚他比你遠。第二件,你先來,咱們兩個一桌吃,一床睡,長的這麼大了,他是才來的,豈有個為他疏你的?」

——《紅樓夢》第二十回

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親屬關係中:

基於男(父)+男(叔伯)建立的關係,是堂親(同堂),最親密;

基於男(父/舅父)+女(姑母/母)建立的關係,是中表親,親近程度次於前者;

基於女(母)+女(姨母)建立的關係,叫姨表親,是三者當中最疏遠的。

你說這是不是性別不平等?

當然了,再後來姑母、舅父、姨母家的孩子,都稱為「表兄弟姐妹」了——嗯,反正和「堂兄弟姐妹」比起來,你們統統都是外人。(圍笑)

【總結】

在中國古代男權社會,男性是社會的核心,親屬關係是以男性為中心展開的,社會關係網路是以父系血緣為紐帶建立的。正是宗法體制的成熟完備,才誕生了如此複雜的親屬稱謂,用以區分親疏遠近。

其實,這裡所說的堂親、姑舅表親、姨表親根本不算什麼,去翻翻古代各種五花八門的稱謂,那才叫複雜呢!

當一種親屬制被確立後,稱謂自然也隨之形成並固定下來,很難發生改變,這屬於「歷史遺留問題」。在現代社會家庭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堂親、表親已經越來越不重要,很多年輕人根本就搞不懂那些亂七八糟的稱呼了。

這種複雜的親屬稱謂,作為傳統文化和民俗的一部分,正在從現實走進歷史。但其實也沒什麼不好,這說明它不再適應今天的社會結構和時代文化了而已。

某個稱謂在現代我們感覺不到「不平等」,不代表它的產生就是「平等」的。一種稱呼產生於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中,也可能會隨著時代發展人們不再糾結於它的本義。語言和文化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只能說有些古老的詞語沒有「與時俱進」而已。

所以這個問題下的女權黑們,還是要學習一個啊!

就醬。

參考資料:

《辭海》,商務印書館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王力主編

《稱謂錄》,(清)梁章鉅

《陔余叢考》,(清)趙翼


我的看法是:在傳統社會,是的。在現代社會,情況已經變了。

「傳統社會」,指的是以父系血緣為紐帶聚族而居的農業社會。

在老一輩人眼中,堂與表的區別,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

因為那一代人普遍每人都有二三十個以上的cousin,雖然理論上血緣關係一樣近,但其中只有本家同族、住在一個村、一起上墳祭祖(這條僅限男性)的堂親才是近親屬,占所有cousin的約四分之一。

由於大家都聚族而居,另外四分之三的表親都住在別處,平時見面較少,沒有什麼一起生活的機會。因此表親之間往往關係疏遠,以至於民間有句俗語,叫「一表三千里」。

我父親就有二十多個表親,但其中大部分都和路人一樣,來往極少。

「現代社會」,指的是大家族解體,以核心家庭的形式在城裡分居的社會。

核心家庭,就只包括一對夫婦和他們的未婚子女。不需要跟叔叔住在一棟樓上,也不需要跟兄弟住在一個小區里。

在這種情況下,父系母系就沒那麼多意義了。也許老一輩人思想上還會有些傳統社會的殘餘,覺得有親疏之別。但對年輕人來說,堂親表親都一樣,跟誰親密只取決於跟誰住得近、走動多。或者誰跟自己一樣倒霉,總是被父母扔到同一個老人那裡。

更何況,這一代人sibling數量少,cousin數量也少。雙獨家庭出身的孩子(05年以後出生的很多都是)甚至連這種親戚都沒有。堂表區別就更沒什麼意義了。

據我所見,現在很多人都已經用不加任何前綴的「哥」、「姐」稱呼來叫表哥表姐了。


我把簡單粗暴的觀點扔在最前面吧——古人之所以創造這些辭彙,初衷就是為了把母系親屬(包括姑表)隔離在家族之外!你們振振有詞時,可曾考慮過古人的本意?我想,他們應該是不願意被你們強行曲解的。

奇怪你們激動個什麼勁?

千百年來,我們所處的世界一直都遵循著男尊女卑,父系傳承的習俗與規律,早已形成體系。那麼在這個體系當中,處處都是歧視標誌有什麼可奇怪的?想想父系社會延續了那麼久,要是沒有與平等相悖的字眼存在,才是真不可思議吧。

我們提倡平等頂多才幾十年,在以往很完善的父系尊卑體系下改進觀念和字眼,自然是需要時間的,不能一蹴而就,但也總不能提都不讓提,不然就是可怕的田園女權???

「堂」比「表」親,「祖母」比「外祖母」親,「侄子」比「外甥」親,這些都是舊社會刻意區分開來的稱謂,就是為了把母系親屬放在父系親屬的後面,畢竟這在古代是很自然很合理的事,沒人會覺得哪裡很不對,難道到了現代,大家還要為古人的本意「洗白」嗎?也不想想古人願不願意被你們說堂表無區別。

高票說得對,這些辭彙雖然有歧視意味,但由於大家族模式的解體,現代人對「堂」系親屬也已消失了親近感,於是相較之下,堂表的區分也就沒幾個人會在意了。現代人普遍會認為"表哥、堂哥關係遠近沒什麼不同,反正只有親哥最近",像這樣舊觀念的消亡是很適宜當代發展的,舉雙手支持。

結論——堂表之別的本意確實「涉及性別不平等」,但現代社會中明白並認同這層本意的人已經很少了。除此之外,世上還有很多實實在在阻礙著現代文明發展的不平等觀念,相較來說,這種細節上的問題應該往後排。

當然,如果有人比較在意這方面,自我要求不用帶歧視意味的字眼,直接喊哥哥姐姐也沒問題(其實像我家這邊確實就從來不帶「堂」「表」這種字)。


我的理解是,在現代的語義里,已經沒有了。

堂泛指父系的親戚,而表泛指母系的親戚。

擱古代,母系只有一個"表",而父系可是細分成"胞""親""堂""族""表"。而且在古人觀念里,親近程度胞兄弟&>親兄弟&>堂兄弟&>族兄弟&>表兄弟。

哪怕族兄弟跟自己可能只是共有一個曾曾曾祖父,而表哥是自己親娘胞兄的兒子,那也得是族兄弟更親。

這確實是不平等的,這是當時宗族觀念下對父系和母系不同的重視程度導致的。

但現在,胞和族的存在感已經淡化到幾乎消失,親戚關係只剩下了親/堂/表。

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親近與否只跟來往頻繁程度有關,宗族觀念已經式微。

語義是會變遷的,脫離現實情況,拿千百年前的辭彙釋義來評論當下的人文環境和觀念,這是在耍流氓。


3稱呼和語用本身帶有一定的權力現狀和秩序的表示,話語的運作體現著權力。堂親和表親的稱呼和語用與長幼尊卑、男尊女卑的宗法等級秩序高度有關,是宗法制中男性和女性親屬親疏有別、存在著權力和地位等級差異的體現。

只不過在如今的社會轉型期,隨著工業經濟和都市系統的崛起以及農業經濟和鄉村社會的衰落,依託於農業經濟基礎之上的傳統宗族人情共同體逐漸解體,家庭結構普遍變小,社會基本單元逐漸從大家族變成了小家庭(家庭甚至有解體的趨勢,至少不婚不育比例在增多,而且整體傾向於晚婚),人們從傳統人情共同體的束縛中脫離出來。

如今很多人(尤其是城市地區)根本沒有多少堂親和表親,也不太在意宗族、家族甚至家庭,血緣觀念遠比農業時代的人淡薄,在這種情況下,區別堂親和表親的現實意義正在逐漸減小。

然而探討這些稱呼和語用本身蘊含的性別不平等並非沒有意義或者是吃飽了撐的,反思和批判稱呼和語用本身的不合理之處,可以為變革權力秩序(比如宗族等級制)提供正當性,讓人們意識到其中的性別不平等以及作出改變的必要性,最終為重塑權力秩序和社會結構提供可能性。

在經歷過平權運動洗禮的美國就有這種改變稱呼和語用的廣泛變革,比如其他人不能隨意叫黑人為帶有歧視意味的Nigger。

而未被別人提出質疑之前,這些稱呼和語用都被人們認為是正常而合理的(就像這個問題下的很多人一樣),宗族秩序也被認為是合理而不需要改變的,於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起到了維護這一秩序的作用。

雖然如今認同性別不平等的宗族等級秩序的人已經很少了,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目前廣大農村基層可正在經歷著宗族回潮和宗教泛濫階段,堂親和表親等稱呼和語用正在被廣泛使用著,並起到維護傳統宗族秩序的作用。

除非幾億不太上網的農村人不是人,而且城市裡的居民也全然不認可宗族那一套,否則這種探討還是有意義的,至少可以將這種前現代遺留產物掃出公共話語空間。

這也是公共政治一貫的議事邏輯,通過公共話語體系來消弭傳統權威並引發話語權重新分配進而引發社會組織關係的迭代。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必然會產生這種現象,通過消耗之前積累的資本和財富解決之前遺留的社會結構性問題,揚棄前現代遺留的種種自然隱喻,儘可能地隔斷前現代(雖然這種做法問題也不少)。

何況很多人的邏輯是利用「談討這種小事屬於上綱上線」來反對女權,甚至是為現有不合理的性別不平等秩序進行辯護,等於在不自覺地延續那一套宗法制。

體現性別不平等的稱呼是小事,有人被性侵是小事,性別歧視是小事,LGTB受壓迫是小事,性別刻板印象是小事……什麼都是小事,那什麼才是值得重視的大事呢?難道要我們混吃等死沉迷於宏大敘事,只等著哪天天下有變,高呼一聲革命口號就能建立起理想秩序?

更多相關內容,可關注公號:Herstoria


宗族文化是歧視女性的,但並不是以歧視女性為目的的。

這是任何討論的前提。


不是父親那邊稱堂,母親那邊稱表。

而是同一宗族的為堂,不同宗族為表。外在表現是同姓為堂,異姓為表。

如果是入贅婚姻,你母親的父母就是爺爺奶奶,父親的父母是姥姥姥爺,你母親的兄弟是你叔叔,而不是舅舅,他的孩子就是你堂兄弟姐妹。

這種親屬知識,隨宗族瓦解,年輕人幾乎都不知道了。

即使不考慮入贅這種特殊情況,僅僅是男娶女嫁婚姻,也沒有多少人分得清叔爺爺,舅爺爺,叔姥爺,舅姥爺了。

所以既然大家都不清楚具體含義了,也就不用太計較了。如果想在意也無所謂,你現在可以去叫你姨母的孩子為堂姐,也沒有衛道士會跳出來禁止你這樣叫,就夠了。


一群答不對題的中華田園父權是真的不知羞恥,這些稱謂是否根源於性別歧視?答案是肯定的。

這當然是一個不夠重要的細節,實際上它只是幾千年父權浸潤的社會文化的一個小小的表現形式,但再小,它也是毫無疑問的歧視。

連文字獄都扯上的人,智力水平需要受到嚴肅的質疑,跑到這個問題下面發泄情緒給女權潑髒水的,不具備理性討論問題的基本素質。

你們啊,要知恥!


不屑葯?(ˉ?ˉ?)

其實個人認為真正聽起來難聽的不是什麼堂表親,中表這樣的區分,而是外內之分。比如,其實我個人特別反感外公外婆外甥這三個詞語,這是圍繞父系血緣而構造的親緣稱呼體系。既基於父系的血親才是你的內親,而以母系血緣為依託的則是你的外親。

與外公外婆外甥這三個直勾勾的把「外」字加在稱呼前面的稱呼不同,表兄弟姐妹稱呼本身並沒有特別令人不適的感覺,雖然也有父系遺留的意思,但在現代思想的洗滌下其實已經給人感覺沒什麼區別了,很多人其實已經不對堂哥和表哥哪個親感到糾結了。

所以依我看,不如把外公外婆盡量叫成姥爺姥姥,把外甥盡量也叫成侄子,就好聽的多了。


羨慕你們南方人還有功夫論這個。

我們東北人堂親和表親一律省略掉,用「我哥」「我姐」「我弟」「我妹」代指,反而親兄弟姐妹才需要特殊強調「我親哥哥」「我親姐姐」這種

如無強調,在東三省省略「親」「表」「堂」等稱謂默認為表親或者堂親

以及,在城市裡面,如無強調,說是「表親」也不一定是表親,也可能是堂親,因為沒幾年輕人分得清。。。

我能分得清是因為我原來的語文老師總讓我們看《紅樓夢》

題外話:《紅樓夢》對我這種不認字的文盲讀起來簡直是折磨,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長相差不多的人名總弄混,所以一直被我戲稱為《清朝時期的電話號碼本》


曾經是的,但是我認為在現代並沒有什麼區別。畢竟語言這種東西是在發展的嘛,原本褒義的詞也可以隨著時間變成貶義。

過去這些字眼親疏有別,而在現代並沒有什麼區別了。

反而我覺得糾結稱呼的才比較無聊,難道本身和表姐比較親,就因為稱呼裡面多一個「表」字就不親了么,簡直就是開玩笑。


答案顯然為真。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初接觸女性主義的人不妨多思考此類問題,便能發現在日常生活中,男權規範和話語體系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此時確實達到了「無事不女權」的境界。

然而這類問題如果點到為止又是膚淺而無力的。學院派可以就這類問題繼續深入,如由「堂表之分」探究傳統男權視角下的家族規範等等,做出漂亮的論文。然而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It doesn"t make sense! 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實際的問題,如落實男性產假問題,解決貧困地區女童受教育問題etc.。

p.s. 雖然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是有趣但是膚淺的,但是下面一眾冷嘲熱諷題主「走火入魔」的,氣急敗壞說題主「作」的答主,就好像面對小孩諸如「死亡是怎麼一回事」的問題時,粗暴地回答「滾!別想這些有的沒的」的大人,淺薄,愚昧,並且毫無建設性。


這樣說倒是,但優先順序太低。

試問多少人知道堂、表這層意思?要知道很多人連自已的堂、表兄弟姐妹都分不清,咱又何必再提呢?

實際情況上,宗族家庭已經打散(至少我們家如此,嗯),小家庭各過各的,不存在堂親立於一堂的事;而且現代交通方便,只要住一個市,便可常常來往,真住在一起,反倒生矛盾,不是嗎?

我們獨生子女這一代,堂表兄弟姐妹,就是親手足(以至於小學英文閱讀懵逼,分不清cousin和sibling)(想想挺有趣,本來,親屬稱謂,中文比英文仔細——也佐證物質決定意識吧233)。

二胎這代還小,有待觀察,反正(我們家)稱呼上仍不做區分,哥哥姐姐叫得很是親熱。

總之,它既不比「外婆」、「外甥」這些見「外」的稱呼扎眼,又不像「先生」之稱引起混淆。

無名無實,衰微至此,自會消失,對付個毛。

倒不如回家看看。

想我的甥女、甥子、侄女、甥子呢,平等地愛四小隻~


性別不平等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沒什麼值得避諱的

不過從小學開始到現在都會發現很多人都分不清堂哥表哥的區別,這也許全是一個好現象


表弟表姐表妹,有沒發現姐妹有女字旁,而兄弟沒有男字旁,這才是赤裸裸的性別不平等啊。

應該改成

表弟表且表未


謝不邀。

大家好,咱是來給傳統用詞洗地的。

表哥、表妹、黑鬼這些詞,到底有沒有歧視的含義呢?

咱的理解是,認為有歧視的人,就認為有歧視,反之,沒歧視,因為歧視並非來自用詞,而是來自詞語背後的文化內涵。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人群中,詞義往往是不同的。

舉個栗子啦,黑鬼一詞,大家都認為這是歧視,那就好辦,應該停用。

表哥表姐這種詞呢,在新語愛好者眼裡也是跟性侵、維護宗法制一樣的大事,那好,在新語愛好者的圈子裡,應該停止將對方辱罵為表哥表姐、堂弟堂妹。

然而,對於傳統人士呢?

就說咱自己吧,真不覺得這些詞是歧視用語,你說咱是頑固不化也好,封建餘孽也罷,咱們對同一個詞語的理解是有差異的呀……

畢竟同一個詞語的涵義,在不同群體中的理解是會改變的,而不一定是統一的。

比如說小姐一詞,這就是罵人的話,這是我們大家公認的。難道小姐一開始就是指代某職業么,也不是呀。同樣是現代社會,英語中也有小姐一詞,每天用得可歡了,難道是講英語的人都酷愛蕩婦羞辱?也不見得嘛。但在我們看來,漢語的小姐一詞已經和黑鬼一樣成為了公認的侮辱性用詞,所以應當避免。

嗯……這個題的詭異之處就在於,似乎暗含了一個前提:所有人對於同一個詞的詞義理解是統一的。實際上中國很大,中國人也很多,我們對同一個詞語的認知可能是多元的。

咱向先進的新語愛好者們提個建議,如果你跟你的交流對象有了文化上的隔閡,你可以提前說出來:你把我罵成堂姐,就跟你罵黑人是黑鬼一樣惡劣!

如果對方還是依然如故的話,那大概就是真的不尊重人了。


我不太懂為什麼挺多人反感這個問題?

有一些東西經過歲月的摩挲會被打造成另一種樣子。

玉石是這樣,語言也是這樣。

單單深挖字意,表 堂 確實反應了一種親疏。

但就現在的社會環境來看,不管是表親還是堂親,與你好則好不好則不好,我們之間的親屬並不是真的由稱謂的前綴決定的。

二字有歧視的意思,但那是過去的事了。


姐妹,

女字旁,

性別歧視,

應該改為且未。

且未,

無視女性地位,

性別歧視,

應該改為姐妹。

循環之。

我說你們這些田園女權人士怎麼每天不幹正事兒啊?就算表姐表妹表舅什麼的體現了性別歧視吧,你還有本事讓全國人民改口不成?

正常人:這是一款手錶。

女權癌:沒有女性地位,不行。

正常人:這是一款手婊。

女權癌:wcnmlgb!!


脫褲子放屁啊。心裡不幹凈,嘴上說的再漂亮也噁心。自己心裏面沒毛病,非要拿約定俗成的稱呼較真?古代的「妻子」一詞指「妻子和孩子」,現在就是指「老婆」,懂不懂什麼是「古今異義」?心裡乾淨了,自然不會想出歧視的意思;心裡不幹凈,什麼詞都能用來罵人、歧視人。

不論從男人開始計算還是從女人開始計算,離自己輩份越遠肯定親緣關係越遠,用詞有區別怎麼了?

難道要使用「跟我親戚關係較遠、但真的沒有歧視、他或她可能是男的也可能是女的、可以認同自己是男的也可以認同自己是女的、可以變成女人也可以變成男人的哥哥姐姐兄妹都說一遍更平等的那個人括弧也可以不認為自己是人的那位」來稱呼嗎?


親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這些稱謂,早些年山東老家還是分的很清楚的,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幾乎不分,一律都說「我哥我姐」了。當然,「親哥親姐」肯定還是比「表哥表姐」更親近,畢竟是同一個小家庭的直系血親。

其實倒也不難分。

同父同母或者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是「親x」,是直系血親;

父親的兄弟家(叔伯家)的孩子是「堂x」,是同姓血親;

其他(姑舅姨)家的孩子一律「表x」,是旁姓血親。

以前的確有性別上的不同。按照封建宗法禮制,「親」比「堂」近,「堂」比「表」近,再細分還可以延伸出「姑表親」和「姨表親」,甚至還要區分更遠的「五服以內」和「出五服外」。

這無須美化,以前這些稱呼就是有這層不平等的意味。

然而現在這些已經幾乎完全沒有這層意思了。

說到這兒,需要額外提一下這些稱謂區分在以前有其實用意義。

二十多年前,我小時候,大年初一本家拜年,我要在同村十幾家叔伯大爺家串門,喊七八遍「大爺大娘過年好」、「叔叔嬸嬸過年好」、「哥哥過年好」、「姐姐過年好」,聽到接近十次「哥哥過年好」;大年初二去姥姥家,又是一輪「舅舅妗妗過年好」、「姨姨姨父過年好」、「哥哥過年好」、「姐姐過年好」,以及應答表弟表妹們的「哥哥過年好」。

不區分一下堂兄弟姐妹,我們自己很容易記混;跟第三人聊天提到,也不容易被快速理解那個兄弟姐妹和我本人的親戚關係。

而如今為什麼年輕人不怎麼區分這些了呢?

因為情況已經幾乎徹底改變了:

首先是計劃生育,讓獨生子女們生來就沒有「親哥/姐/弟/妹」,也讓「堂X」或「表X」兄弟姐妹變得「稀缺」。

像我的女兒笑笑,她目前沒有親弟/妹;我沒有親兄弟,所以她也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堂兄/弟/姐/妹」;「三代以內同輩份旁系血親」,只有我親姐家的蛋蛋同學一個。

為了一個蛋蛋同學,讓笑笑學習這一大通親戚稱謂,太麻煩,也沒必要。

至於我的十幾個堂兄弟姐妹、十幾個表兄弟姐妹,他們家的同輩孩子,對笑笑而言,都已經出了三代,再糾結「堂/表」簡直可笑。

第二是男女平等觀念普及,不僅姑表親和姨表親地位完全,表親和堂親除了姓氏差異也完全等同。也就親兄弟姐妹和「表/堂X」還有親疏區別。

第三是宗族結構的瓦解和人口遷徙流動。

即使在以前,五服附近特別是五服以外的絕大多數親戚,你一輩子也見不到幾次,計較啥遠近根本就沒多大意義。

如今呢,我唯一的親姐在六百公里外的老家,我媳婦唯一的弟弟在兩千里外讀研,我們的各種三代以內的表兄弟堂姐妹過年聚會都不見得能遇上一回。

試想一下,二十年後的某一天,我閑著沒事跟女兒說:「你二十年沒見過的三(堂)大爺家的那個你二十年沒見過的遠房堂姐,過幾天要和你二十年沒見過的舅表叔家的那個二十年沒見過面的遠房表哥,在一個你從沒去過的老家酒店裡擺酒席結婚」、「你二十年沒見過面的堂姑家那個你沒見過面的遠房姑表弟,現在在你二十年沒見過面的表姨家的那個你沒見過面的遠房表姐開的你不知道叫啥的公司里當出納」…

畫面太美,繞口令太長,容我先喘口氣。

時殊勢異。珍惜你們身邊那個來之不易的表哥表姐吧,他們雖然不是你上輩子的情人,但一定是逃脫了計生辦毒手的天使。

至於性別歧視,MDZZ,大清亡了一百多年了,我們早就不裹小腳了,諸位鬥士心中的裹腳布,該放開了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這種所謂東莞「女德班」,辦這種培訓班是否涉嫌違法?
女權主義把自己捆綁在政治正確這輛車上,是否會適得其反?

TAG:女性主義 | 傳統文化 | 性別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