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五代導演是否正在走向沒落?為什麼?

首先強調一下,下面討論的受眾都是一般意義上的電影觀眾,不是專家和影評人!不是專家和影評人!不是專家和影評人!

無論張藝謀,還是陳凱歌,甚至包括姜文,他們的新片的差強人意。而第六代,甚至很多人還不承認的『第七代』導演,他們拍的很多東西,質量上來說,也不見得比第五代更優秀(當然也只是個人看法),為何票房卻這麼好?要說是為了迎合sb的觀眾的話,又是什麼使得觀眾這幾年審美一步步走下坡路呢?

以及,為何在主流電影院線(注意,不是各大電影節獲獎,影評人叫好,是院線和票房,以及千千萬普通觀眾)第六代導演影響力似乎遠不及第五和第七代(好像也就一個寧浩還被廣大觀眾熟知)?是因為題材問題嗎?那為什麼偏偏第六代都選擇那種不叫坐的電影,而第五第七代都有很多『接地氣』的作品?

抱歉問了這麼多,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多討論。


這個說法現在是有的

————————多圖————————

1.代系導演,從第四代開始就是以電影學院畢業生開始劃分的,第五代一開始的是按電影學院八十年代導演系畢業生為主體的,後來涉及到攝影系,美術系等,這批人為什麼牛逼,和經歷有無比大的關係,這批學生的主體,大都有當兵,十年浩劫,上山下鄉的經歷,這給他們的創作提供了無比堅實的基礎,當他們進入電影學院,是擁有很大抱負和創作激情的,你可以去看看第五代剛出來時拍的片子,

陳凱歌《黃土地》

張藝謀《紅高粱》

張軍釗《一個和八個》

田壯壯《獵場札撒》

這些片都有共同點,那群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之後,進入電影學院學完電影表達方式後,他們心中是有訴求想要表達出來的,他們的共性就是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探索中華民族發展,在歷史洪流中的地位,中國社會及底層人的生活狀態和掙扎。

2.為什麼說第五代的沒落。

第五代導演的生活經歷大多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那個年代中國不管是經濟文化還是政治,都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也是在不斷衝突激蕩的,這和第五代導演之前的訴求正好吻合,他們也正生活在那個年代裡,所以那個年代的故事是他們取之不盡的資源,所以張藝謀拍了這麼多所謂的爛片後還是回歸文革題材,因為他經歷了,他了解,陳凱歌拍道士下山為什麼很多人罵,因為拍的還是他不了解的東西,所以沒有靈魂,沒有內涵。在當今社會,又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互聯網的興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物質的富裕,讓那群探索民族本質,民族心理的導演在行業里沒有應該的位置。那些經歷的中國製片廠時代的導演,已經不能適應這種商業化的行業現狀,不能適應當代觀眾訴求和價值取向,他們發現那中探索已經不能被時代接受,況且過分的進行政治民族訴求的探索,還會遭遇審查的處理,在商業時代,審查就是一把剪刀,好比《藍風箏》讓田壯壯十年不能進行電影創作一般,十年光景,浪費了一個有思想抱負導演的多少才華。

3.掙扎

所以第五代的匠人們開始掙扎了。於是我們看到有代表性的幾部片子

田壯壯《狼災記》

陳凱歌《無極》

張藝謀《滿城盡帶黃金甲》

例子舉到這裡,我們看看第五代代表的這三人,田壯壯第一部商業片《狼災記》,改編井上靖的同名小說,為了做足商業化成分,請了小林正樹等一大把各地當紅影星,但是票房慘淡,知道田壯壯的可能有些都沒聽說過《狼災記》吧。

陳凱歌的《無極》,不知道當時多少人吐槽,大家記得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這句調侃吧,陳導說五年之內沒人能看懂,我到現在的確是也沒看懂,同樣的,張東健,謝霆鋒,張柏芝,一大批演員撐住台腳,但是張東健蹩腳的中文,陳紅的頭髮,鮮花盔甲,以及無數的五毛特效,狗血劇情,流水賬故事。

張藝謀算是進入商業領域最成功的導演了,一部《英雄》為他的商業片之旅鋪平了很多障礙,雖是商業片,但看的出這部片子的文藝電影價值,服畫道,場面調度,同樣是巨星加盟,但是故事和敘事手法,打鬥場面,都是堪稱精緻的,那句秦軍進攻的「大風,大風」留給多少人印象,但是後來卻急轉,《十面埋伏》口碑已經日漸萎縮,到了《滿城盡帶黃金甲》終於跌破了大眾的底線,過分的露胸,犀利的菊花黃,特別是周杰倫的出演,多少看的出本片為了票房做了多少貢獻,看的出商業性已經完全打敗了張導的藝術感,雖說本片的服裝非常出色,但改編哈姆雷特的噱頭和雷人的劇情還是逃不出觀眾眼中爛片的命運。

三人的共性大家不難看出吧,和以往相比的現實主義題材,三人的商業片魔幻色彩濃厚,都以古裝戲為主,因為現在的社會他們根本不了解,只能從古代入手,多少搏回自己的一點在電影上的權威,於是最重要的問題出現了,一群善於發掘民族本質,探索民族命運的現實主義導演,跑來拍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題材,還要在完全不相適應的商業機制下拍片,弊端日益顯露,最終導致現在公眾認為第五代的完全沒落。

他們是走不出過去內心對民族負責任的情懷,也走不出偏向探索民族,人類本質文藝片的情調,主題都會上升到一個高度,而過快的接觸商業,為了在商業中生存,拋棄過去的抱負,撿起時代認為正確的價值取向,生存法則而逐漸消沉的。

我不同意前一個回答最後的說法,他們不是藝術家?那什麼是電影領域的藝術家?他們關注的東西,是現代導演完全不能觸及的,現在還會有誰去真正反思時代,反思本民族,反思這個社會?誰還有勇氣去面對現實?誰會為一部電影整個劇組剪禿頭,誰會為一個背景而去上山踩路,拍黃土地到時候,陳凱歌要劇組成員到攝影機遠景的山上踩一條小路,原因是他想讓翠巧挑著水走在山路上,而翠巧肩上的一擔水承載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她 的步伐是沉重的,因為她的肩上承擔的是這個家庭的責任,更是這個民族的責任。不說這句話是真是假,但是現在誰能有這種縱觀民族文化過去與未來的眼光。他們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是無法動搖的,思想性是無可撼動的,看電影和看書是一樣的,如果你看不出來,建議你拉片好好看,每一個鏡頭,每一個獨白,都是有意義的。

簡單第二個問題

第六代導演的定義和四五是一樣的,以電影學院畢業生為標準,他們的出發點和想法和第五代早期很像,賈科長,小帥,婁燁,你看他們被禁了了多少片,不過他們沒有第五代那樣關注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視角,他們關注的是八九十年代底層社會的小人物,由小人物入手反映當時的社會,很多諷刺和隱喻的地方,開口較小,關注鮮明具體的小人物,但是整體的思想性是很高的,不畏困難的拍攝,現實主義的拍攝手法,忽視政治審查,張揚的表現個人作者意願,片被禁的多,當然知道他們的也少,影響力也低。

第七代實際上都沒這個說法,都用新銳導演代替了,按代劃分就必須要有某些共同點,所謂第七代共同點很少,他們沒有相似的風格,沒有共同的訴求,沒有一致的學歷,是社會開放,發展的產物,他們關注的也和前人不同,他們更關注的是自己,是怎樣適應時代,所以他們更適合商業時代,更順應這個時代的遊戲規則。

完畢,純手打,第二個問題說的很簡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交流,歡迎指正。


把他們捆在一起說本身就是很錯誤的說法

把英雄 十面埋伏 和 無極綁在一起也是無知的說法, 英雄 十面埋伏都是在全球範圍大成功的電影, 和無極天差地別


歸類啊標籤啊什麼的最無聊了,姜文是幾代估計他自己都說不明白


就個人的觀影體驗而言,真正好的電影,要麼是冷靜描述客觀現實,要麼是主觀表達個人情緒。

比如我很喜歡的《活著》,不過是在特定的年代裡,隨處可見的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人生,沒有故意堆砌的情感,沒有故作深沉的說教,沒有是非對錯的判斷。類似的還有《小武》、《站台》、《陽光燦爛的日子》等等之類。

而在個人情緒的表達上,王家衛的《阿飛正傳》、《東邪西毒》則確實達到了某種高度。精緻的畫面,精彩的表演,配合精鍊的台詞,如果你剛好正處於某個與之呼應的階段,那麼無疑是會在一些片段產生感同身受的喜悅。

藝術的發展,向來無非就這兩種。

以唐詩為例。杜甫的《三吏》、《三別》確實配得上上「詩史」的名號,一句「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和《活著》里福貴說的「米可比面貴」,穿越千年遙相呼應,客觀冷靜卻振聾發聵。

而李白的《將進酒》「與爾同消萬古愁」、李商隱的《無題》「青鳥殷勤為探看」與王家衛的不死鳥、醉生夢死酒又何其類似。

再說回電影,拋開演員、道具、場景、技術等等,單就導演的最終追求而言(除去王晶、小時代等等之類純供泡妞的東西),現在很多電影,看完之後,總是會疑惑,導演到底想幹嘛。

比如《無極》,既然已經不在意時間、空間的尺度、又何苦把現有的一套道德倫理強加其中,因果報應始終貫穿其中,既要擔負起解釋故事進程各種巧合發生的責任,又不得不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說教姿態,機關算盡其實得不償失。

又比如《英雄》,如果只是單純的把一段關於刺秦的故事講清楚,以當年的投資和演員陣容,以及老謀子與故事匹配的宏大壯觀的美學偏好,那麼無疑會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可是就是這麼簡單的一件故事,卻反反覆復用了三個不明所以的段落強行意淫了三遍。是為了突出主題?還是純為了湊夠時間?

後面的《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搜索》,也都無一不陷於導演自己挖的陷阱而無法自拔。

個人覺得,第五代導演當然是極具才華的,否則,哪裡來的那麼多至今經典的好電影。只不過,他們在取得成功,獲取資源後,不可避免的站到了某個高處,開始有了俯瞰人間的資本和情懷,並且在電影中付諸實際。

這讓我想到了一些作家,曾寫出《許三觀賣血記》、《活著》的余華後來也出了不忍卒讀的《第七天》,曾經寫出《日光流年》、《受活》的閻連科居然也大談起什麼「神實主義」。我邊讀邊難過,文字依然行雲流水,卻已然丟了魂魄,而曾經他們像燈塔一般,照耀了我追求光明的旅程。

相對而言,我更喜歡阿城和王蒙,或許,他們已經寫不出再多更經典的作品,畢竟才華這東西,既要腦力也需體能,老了或許就真的想不出了寫不動了。可是沒關係,談談音響基因,說說時事看法,總比梗著脖子不服輸要來的好。

長江後浪推前浪,我並不覺得第五代導演的衰落,有什麼可值得嘆息和悲哀的,他們在那個年代拍出了經典,指引了方向。而如今,他們守著舊思想,端坐在華麗的老屋裡一本正經,變成了他們自己曾經無比厭惡的那群人。

這就是時間賦予自然的規律,自有後來人追隨他們留下的腳印,繼續在嚮往美好的路上艱辛追求。


當然,第五代已經不再屬於這個時代了。

第五代的那一批巔峰之作,放到現在一部都上映不了,他們最擅長的那種深沉思索,在這個時代只會被人當成笑柄。

這個時代屬於商業電影,屬於神乎其神的故事和抓人眼球的特效,屬於那些那些欣賞能力有限,但願意買票的廣大群眾。遺憾的是,第五代根本不知道怎麼伺候這些人,實際上,從某種角度來說,郭小四要遠勝無張藝謀,郭敬明知道怎樣在這個時代生存,張藝謀,不知道。

第五代的眼界和技巧早已不足以支持他們在這個瘋狂的娛樂時代生存下去。

第五代從來就沒把自己當成匠人,他們把自己當成藝術家,可惜的是,他們不是藝術家,更可惜的是,這個時代不需要藝術家。


時代改變,審美價值改變,這個世界需要諷刺的衝擊,也需要娛樂的進步。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最TOP》這個影評類節目?
如何評價印度電影《月亮河/禍水》(Water)?
如何評價黑澤清導演的電影《散步的侵略者》?
如何評價瞎看什麼停更?
為什麼大家都討厭《盜墓筆記》網路劇里的原創女主?

TAG:電影 | 導演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