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人做一件壞事就難以被原諒,而壞人做一件好事就可能被原諒以前做過的壞事?

這是種什麼心理?還有,這是否太不公平


正好最近思考過這個問題,所以可以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可以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來來回答。

1) 期望管理與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中一個概念:在獲取和損失相同的價值下,損失的痛苦感受要比獲取的快樂感受大上幾部甚至幾十倍。

根據題目,在這裡做個偽數學題

  • 做好事,被人認定價值輸出為+1,評價+1
  • 做壞事,被人認定價值負輸出為-10,評價-10,減到0為止
  • 好人壞人評價初始都為0.

  • 好人做了10次好事,評價+10,評價值為10.
  • 壞人做了10件壞事,評價-100,評價值為0

  • 好人做了一件壞事,評價-10,評價值為0
  • 壞人做了一件好事,評價+1,評價值為1
  • 最後壞人的評價比好人要高。

這個是前景理論的表現形式之一。

現在談談期望管理和前景理論的結合,先舉個例子:

有個人要辦理一件重要的事情,其中兩個人的幫忙是關鍵,一個就是那個好人,另外一個就是那個壞人.如果兩個都幫忙,那麼事情就一定成功,獲得全部的利益,如果就一個人幫忙,大概也就能獲得一半利益。假如你有一定精力和資源來分配,對這兩個人進行攻略,那麼你會如何去思考尋求著兩個的幫助?

我想一般人的想法是:好人100%一定會幫忙,那麼我會花10%的精力和資源(甚至更少)去進行攻略好人,剩下的90%精力和資源會和去壞人打交道。所以在這些人眼裡,好人是一定會出來幫忙的,而壞人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不去幫忙,所以做這件事的獲利至少也得是一半吧。

這樣如果好人幫忙的前提下,期望結果是:

  • 壞人不幫忙:獲利一半
  • 壞人幫忙:獲利全部

然後結果卻出乎這個人的期望,好人拒絕幫忙了這次,最後結果是:

  • 壞人幫忙:獲利一半
  • 壞人不幫忙:獲利為0

這樣你看出道道來了嗎,在這個人的觀念裡面:

  • 得到好人幫助是應該(花10%精力,卻認為100%得到幫助),如果好人不幫助,那麼等於失去
  • 得到壞人幫助是走運(花90%精力,卻認為沒得到幫助也是預料之中),如果壞人幫助了,那麼就是得到

在這一的期望下,如果好人不幫助(失去)的感受,要大於坏人幫助(得到)的感受。

同時你也要好好感受一下做「好人」的低價值付出或是付出量的不值

所以在這個視角下,我們可以有這樣的結論:

  • 好人的付出是期望之中的,沒有付出就是失去;
  • 壞人的付出是期望之外的,有付出就是得到。
  • 相同價值下,失去的感受大於得到的感受
  • 失去畢竟是痛苦的,好人的評價降低
  • 得到畢竟是快樂的,壞人的評價上升

2)否決權的威力

當你有否決他人的時候,再表示同意,這樣的威力更大。

在這個視角下,好人不斷做好事,不斷付出,卻給人一種沒有拒絕給予付出權利,這樣長久以往,別人就不會在重視了。因為好人提供幫助是應該,是基礎福利,好人沒有拒絕權利;當好人拒絕服務的時候,別人就會認為自己的福利遭到了損失,這個責任就是好人承擔了。沒有拒絕權利的拒絕,是被認為錯誤的。

壞人不斷拒絕提供價值,那麼沒人會有期望其幫助;當壞人突然提供了一次價值,那就是在他就絕對否決權下,提供了一次有價值的付出,那麼別人自然會更加重視其付出了。不把其拒絕當作損失,而是把其為數不多的付出當作獲得。有拒絕權利的付出,是被認為高尚的

總結一下

  • 沒有拒絕權利的拒絕,是被認為錯誤的。
  • 當別人認為好人沒有拒絕權利,而好人拒絕了,評價降低
  • 有拒絕付出權利的付出,是被認為高尚的
  • 當別人認為壞人拒絕付出是理所當然的,而壞人卻選擇的付出,那麼評價上升

3) 稀有效應

越是稀有的東西,越值錢,評價越高

從這個視角去看這個問題,也很好解釋:

好人一直在付出價值,由於付出次數太多,人們見怪不怪了,不夠稀有,評價不高

壞人一直沒有付出價值,有點付出次數太低,偶爾付出一次,過於稀有,評價很高。

最後建議:

千萬不要應為這個效應,就放棄自己做好人的美好想法。我們不做壞人,我們想要做好人,我們可以做到,只是不要去傻傻的做好人就好了。

在這裡提供一個原則:當對方來尋求你幫助的時候,讓對方沒有把握你這次是否會給予他幫助。

這樣你才能提升你在對方那裡付出的價值。

至於好人如何提升自己付出的價值,可以看看我這篇文章的回答:

人際交往中需要避免哪些自身不易認知的不良習慣?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好人做壞事,首先,你感到了欺騙,欺騙導致憤怒。其次,你批評他會獲得道德的快感。再次,批評一個好人,他不會報復你。

壞人做好事,如果你不鼓勵的話,他繼續壞下去你受的了么。--接受本質是「怕」。另外,很多人是無法在心理上接受一個人很壞的,總是潛意識裡面希望他其實是一個好人。最後,如果一個人悔過,相信他是最優的選擇。

在家庭裡面很明顯,一個乖孩子常常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但是壞孩子卻可以通過作鬧來得到。

諺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有這個意思。

按字面意思,如果靠修行,成佛很辛苦,靠殺人,成佛卻很容易。

古代做官的一個方法就是當匪徒然後招安,你可以想想這裡面的道理。


周圍確實有人刻板的把人分成好人和壞人。

對於這些人,只能微笑著說:「我不是什麼好人,也不是什麼壞人。」

但是我做的每一件事情,不論好壞對錯,都是有原因的。


依附心理。

你做好事,他賴上,理所當然,有天你做壞事,我草泥馬!

你做壞事,他慫掉,認你老大,有天你做好事,感天動地!


得了吧,你聽說過監獄裡的囚犯因為不隨地丟垃圾就免刑的?


有節制地做好事,不要一味做好人,否則自己受傷,別人還不領情。


這個事情不能這麼來講。

什麼叫壞事?壞到什麼樣的程度叫壞事?那個好人罵了一句人,也叫壞事嗎?那麼如果他做了更不好的壞事……它有程度差別。

而且你為什麼不能原諒呢?有什麼理由你不原諒他?是因為他以前做得非常好,這次他沒有做好嗎?這都是後天人為的一種認識,不代表正確,也不代表全部人都這麼認識。

而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我們和好人相處的時間比較多。你和壞人有相處的機會嗎?如果你整天和壞人在一起的話,那你一定是個壞人,或者是個灰色的人。為什麼?物以類聚啊,你怎麼會和他在一起?

而壞人做了一件好事被原諒,那個好事也是有層次差別的,他如果殺過人的話,他在車上讓座你能原諒他嗎?不是這麼一回事。做到什麼樣的好事?假定他本身是個小偷小摸的人,他救了一個人的性命,那麼通過這個事情他已經把過去所有的過失都給抹掉了,等於是積大功德的事情。那麼他就是一個好人了。好人你還不能原諒他過去的一些不好的地方嗎?因為他在改過。

所以這是一個變態的狀態、動態的狀態,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如果好人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你就去計較的話,那說明你的心胸是有問題的。


我認為這很正常,這反映了人類社會目前是向善的,對善有追求,更難容忍由善轉惡。但從法理上來說的確應該對所有的作惡者一視同仁。

至於公平與否,我想善的回報是長期的,而且是人類整體受益,你說是否公平。


寡婦再嫁,不如老妓從良


白紙上的污點和臟布上的潔凈部分一樣醒目,因為人們看不到大多數

布希說,我們要殺一萬個伊拉克人和一個修自行車的

然後大家問為什麼殺那個修自行車的

布希說,我就知道沒人會管那一萬個伊拉克人


很簡單啊。因為完好的白紙上最顯眼的一定是墨點,黑紙也同理。。。


關鍵在於,因為你在之前所做的一切建築了你在別人中的映像,稱之為「期望值」!

期望值和實際感受的差距會造成人的差異感知。

關鍵就會在於你想做個怎麼樣的人。

好人?壞人?自己喜歡自己才是王道,別人?算什麼呢?


一開始別人認為你是善良的,覺得是天生的,突然發現你做了壞事會覺得你本質上就是一個壞人,之前的種種都是偽裝,如果你一開始就做壞事,大家會認為你也是天生的,如果一旦做了好事就覺得你痛改前非了,認為你是個好人。唉!說多了都是淚,有時候我就在想,與其一開始就讓別人認為自己是好人,以後稍微做點不是好人的事情,就會被別人說三道四,還不如一開始就讓大家覺得你本不是什麼好人呢,以免到了最後惹來種種麻煩,還不好收場。壞人只需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即成佛。。而好人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


電影里才這麼演,才有什麽浪子回頭墮入魔道什麽的,現實生活中你真敢這麼評價人嗎?人複雜到大致可以畫個正態分佈,緯度么,我同意選利他程度

我比較同意期望值的說法,但是一般來說壞事更令人印象深刻,我曾經看到過說三件積極的事才能抵上一件消極的事個你帶來的影響。在任何情況下克制自己總是不容易的,群體總要形成一種最有利於發展到期望。

陌生人的善意容易被別人記住,身邊人的錯誤更容易被記住。


因為無論好人做壞事還是壞人做好,改變的都是人們對這個人的主觀預期


我們對好人壞人的要求不一樣。好人做一次壞事可能需要做很多好事來彌補我們才會原諒他,那是因為我們對好人的要求高。而壞人呢做一次好事我們已經覺得不可思議難能可貴了。

這確實是很不公平的,所以我們作為旁觀者面對好人做壞事要懂得體諒別人,人無完人,是人都會犯錯的,我們應該理解好人也會做錯壞事。而面對壞人做好事則應該給予肯定,鼓勵他讚揚他。

最後希望所有人都對自己要求高一點,做個好人。


因為好人不夠好,壞人不夠壞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與原則,不能因為別人偶爾對你的一個差評,而影響你的情緒,更不能因此而喪失了你的生活信念與原則。多一點寬容,慣看冷暖溫涼,笑對自己的每一天。

人們對壞人做了好事,予以讚揚,往往不是拿壞人與好人去比,而拿壞人的今天與昨天去比,是激勵壞人浪子回頭,回歸他(她)的好與善。我們希望世界越來越美
好,因此也希望每個人也越來越善,越來越對社會有正能量。我們讚美壞人做的每一件好事,就是在幫助他們超度自己。

反之,對好人之做惡,責之甚嚴,當然是希望好人不要從此跌倒,回歸到善。

這可以歸納為一條——對待善與惡的不對稱原理。


因為好人好欺負啊


標籤效應


的確有些片面了。不過「好人」開始做了一件壞事,那麼可能還會做很多次,就可能進化成壞人;而「壞人」開始做好事了,難道這不是件好事嗎?浪子回頭金不換嘛。


推薦閱讀:

什麼是普世價值?
一本書與自己價值觀相悖,還有必要讀下去嗎?
小時候有哪部日本動畫,影響了你的價值觀,人生觀?
出國對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有多大?
為什麼我們對平凡的人生深懷恐懼?

TAG:心理學 | 成功 | 價值觀 | 人生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