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奧米拉斯的人. Ursula le guin 這篇小說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69c84d40102ed8t.html?

http://m.baidu.com/from=2001a/bd_page_type=1/ssid=0/uid=0/pu=usm%400%2Csz%401320_2003%2Cta%40iphone_1_7.1_1_10.4/baiduid=A09552DB3A218E2488503DEB19132AEC/w=20_10_the+ones+who+walk+away+from+omelas/t=iphone/l=3/tc?ref=www_iphonelid=868855021405408965order=8vit=osrestj=www_normal_8_20_10_titlem=8srd=1cltj=cloud_titledict=30title=%E4%BB%8E%E5%A5%A5%E7%B1%B3%E5%8B%92%E6%96%AF%E5%9F%8E%E5%87%BA%E8%B5%B0%E7%9A%84%E4%BA%BA%E8%B1%A1%E5%BE%81%E6%84%8F%E4%B9%89%E7%9A%84%E4%B8%89%E7%A7%8D%E8%A7%A3%E8%AF%BB_%E4%B8%AD%E5%9B%BD...sec=3267di=6a7565147e10cde1bdenc=1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EQGG_zZ31Cv5nk_qva02SREsRCX7NWzLVp7adD0Wtg2NhCm

網頁系轉載,如有侵權,我會刪除。


(我看的是《大師的盛宴》的版本:那些離開奧梅拉斯的人)

啊啊啊翻奶奶相關話題居然有這個問題!!高中英語課我還做了一次presentation!!

這篇是我第一次接觸厄休拉勒古恩奶奶的作品,第一次讀沒什麼感覺,但是反覆讀了想了之後就愛上了。後來又讀了地海傳奇,迷上了奶奶……然後才發現這篇是奶奶寫的!!……已經立志要讀完所有她寫的故事了XD

上個有點相似的鏈接:如果一個人的死能拯救成千上萬的人,那該不該剝奪他的生命? - 道德

整個故事的核心就是一個問題:為什麼那些人要離開?

我當時非常不理解,想了幾天,下面大概回憶一下自己的心路歷程XD

我首先想到的是不離開的理由,這些理由在故事裡也說明的很充分:

1.奧梅拉斯的生活幾乎是完美的。以一個人換來千萬人的幸福的代價是比較小的。

2.拯救這個孩子就會毀掉千萬人的幸福。在此種極端的條件下,人們無力改變現狀。

3.即使拯救了這個孩子,他也無法再感受到幸福。

4.此事賦予城中人同情心與高尚的品格,使奧梅拉斯城臻於完美。

5.城外充滿未知,離開代價高昂,希望渺小。

我選擇不離開,但我感到那些離開的人的選擇是更高尚的。我記得我感到羞愧,甚至感到憤怒(你們為什麼要挑戰我?為什麼讓我覺得我自己低人一等?)我反覆地想,想知道他們離開的原因。

然後我終於想通了:因為我們有同情心

人是自私的,但人也有同情心。這個孩子的存在代表了苦難:他自己的苦難和城中人為了幸福付出代價的苦難(城中人實際上被限制在城中,並對現實進行了妥協)。城中人也有同情心——但他們的同情心是空泛的,遲鈍的,是用來感動自己的。

而那些離開的人,他們為著對他人無限的關懷和理解,對人類將永遠遭受苦難、無法完美的同情,對人類命運的思考,最終選擇了離開。離開去尋找更公平的規則,更多的自由,更好的世界,因為只要苦難永存,希望就永存。

那種超越狹隘自我,真正將他人、將世界放在自己心中的同情(共情)。

他們毫不妥協。

這篇故事顯然是現實的映照: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城中的人。試想,當我們見到某個乞丐時,我們或許會同情嘆息,伸出援手,然後立馬將此事拋在腦後。現實更加殘酷——故事中只有一個孩子受苦,而現實是無數人的苦難支撐起少數人的幸福(而且實際上每個人都在痛苦)

但仍然有少數人,是那些離開的人。

比如德蘭修女,比如阿爾貝特·施韋澤(以及很多得過和平獎的人?)他們面對殘酷的現實,不妥協,不退縮,選擇了一條良知的道路,不曾消解、麻木自己的同情心。

知道這世上還有城外的獨行者是一件讓人安心的事。

向他們致敬,那些離開奧梅拉斯的人。

更新

其實我當時還想了一堆亂七八糟的:

1.人的選擇權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無論條件多麼受限苛刻,外界干擾多麼強大,但做出選擇的仍然是你自己。從這點上來說,我其實是自由的。

2.真正的行善應當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這些離開的人並未強求他人一起離開,或是在城中宣揚自己的主張,而是以行動證明自己。否則即使你有好的願景,強迫他人都不能達到目的。

3.人生目的不應當僅僅是過上幸福生活,而應當有更廣泛的內涵。離開的人顯然背棄了「幸福生活」這一目標,轉而尋找他物。

總之,這篇故事幾乎改變了一個高中生的三觀——從此我走出了自我中心,能夠更理解他人與世界。Long live UKL!!


離開的人,都很清楚自己走向了何方。離開是原則主義的生活態度。


推薦閱讀:

該如何看待湯姆·克蘭西的傑克·瑞安系列小說?
西方當代詩人創作的類似於俳句的短詩有哪些?
濟慈的明亮的星是為誰寫的?
如何利用文學批評的理論分析麥克勞德的《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
芥川獎和直木獎在日本文學獎項中,分別有什麼樣的地位和影響?區別是什麼?

TAG:科幻小說 | 外國文學 | 厄休拉·勒古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