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早識字識數對兒童發展是否有影響?

搜狐網的一篇文章(《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孩子能全"達標"嗎)提到「一項研究表明,在學前班認識較多漢字或是比較會算數的孩子,一年級的語文或數學會領先其他孩子,但到了二年級,水平就與其他孩子持平了」。這到底是什麼研究,出自那篇論文?求高手請教。


補充說明裡提到的那項研究,我在哪裡也看見過。在小巫的書《給孩子自由》「兒童的學習」這一章節里,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詳細講到了為什麼不應該讓兒童過早開始所謂的學習。摘抄三小段如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這本書找來看看):

記憶只是學習的一部分,而且並非最重要的部分;其次,智慧的最重要衡量標準,並非記憶和背誦的內容有多少,而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

直接給孩子現成的知識,讓他們記憶背誦,就好比給他一個算式,直接給結論,不給推論過程。這樣形成的記憶,只是一種機械的背誦,而不是自己對待問題的個性化判斷和反應,不是原創的經驗,那麼將來他遇到新的算式,還是不會推論,而是必須尋找現成的答案;他也早已形成對現在答案的依賴,並不相信自己具備探索答案的能力。

所謂灌輸、洗腦,真的是把兒童自主思維的腦細胞洗掉了。

所以只因為提早學習,一年級成績好的孩子,二年級成績未必好。小學成績好的孩子,初中未必好。

這個問題再添加點我個人的理解。

讓學齡前的孩子識字數數是否妥當完全看家長的態度如何。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以向孩子介紹常識為主,輔以教孩子識字數數,這樣可行。如果家長純粹是為了讓孩子過早開發智力,不輸在起跑線上,進行強迫性學習,這容易扼殺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嚴重的會導致厭學情緒。

比如,給孩子吃香蕉,有時候我們會說:寶寶,你從那一掛香蕉中拿一根吃吧。這裡的「一根」就是簡單的數數了。過了幾天,家長走到這一掛香蕉跟前,無意中說了一句:香蕉吃得真快啊,一天一根,買了五根,轉眼就只剩兩根了,這就是複雜點的數數了。如果孩子對家長的這句話感興趣,家長完全可以在每次吃香蕉時都當著孩子的面數數一共有幾根,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數字是怎麼回事。

再比如,上下長長的樓梯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帶孩子走時,可以邊走邊數台階,如果孩子對此感興趣,他很快就能學會連續地數數。

這種沒有功利性把數數當成生活常識甚至是一種興緻時,數的概念被孩子掌握就是基於理解而不是機械記憶,這種理解將是循續漸進的,也是永久性的。

同樣識字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對路邊上某個明晃晃的字非常感興趣,家長教教他他肯定會記得特別牢。如果刻意拿一堆字貼在家裡,他也許通過天天看能迅速記住,卻未必對那些字感興趣,對於幼兒,缺乏興趣自然難得真正理解。

對於識字最關鍵的一點在於,識字是為了閱讀,閱讀又能更深入地理解字的意義,這是相輔相成的,過早識字但不進行閱讀,對孩子而言沒有意義。如果識字過早又能閱讀,那更沒有意義,因為閱讀要建立在對生活常識的理解之上,幼兒園的孩子對生活常識的理解還太淺太淺。還有,我認同閱讀對人的一生的重要性,但絕對不是越早越好,所有書面上的文字全部來自於生活,孩子不花大量的時間接觸大自然,接觸人,過早沉迷於書本上的間接知識,這容易變成書獃子。

最最重要的是,識字過早會讓孩子直接跳過對圖畫的認識和理解,一旦識字了就不會再重點關注圖畫,這是對幼兒想像和創造力的極大扼殺。

一般小學老師都不會提倡讓學齡前的兒童習得過多的小學課程,許多孩子上一年級發現老師講的我都會,立刻自鳴得意,甚至上課不聽講。驕傲一陣子,等到二年級突然發現老師講的許多他都不會,又容易催生自卑情緒。這樣一高一低的心理落差,很容易影響他對在學校學習的正確認識。

----------------------------------------------------------------------------------------------

把評論里的內容也添加進來吧。

你說的第二方面,與我文中的最後一段,只是同一個硬幣的正反正面,你考慮的是正面,我考慮是的反面,都是基於未雨綢繆。最後一段文字的觀點不是我的,而是某次去聽一位重點小學的老師講課,她說的,我很認同,在此引用過來。

至於你說的第一方面,我需要指出兩點。第一,你先要確定什麼叫學習。我文中說的「學習」不是指義務教育乃至大學研究生教育,而是一個人的自我學習能力。許多成績優異的孩子,未必工作之後還能很優異,有一個原因就是喪失掉了自我學習能力。我們要看的不是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有多優異,當然,優異更好,萬一不優異,有自我學習能力的孩子以後進了社會也不會差不到哪裡去,不需要父母太擔心。

第二,揠苗助長也能說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極為重視,但是結果呢。就像我們過馬路應該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看看車輛再邁步的原則,但是許多人根本無視紅綠燈也照樣過了馬路,也沒事,從來不會被車撞,難道我們就認為過馬路不應該遵守紅綠燈的規定了么。這個社會肯定有許多提前進行系統學習小學課程的孩子後來也很優秀,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最好尊重孩子心理成長的規律。

還有一個觀點我沒有在文中說,覺得有點離題,現在還是說說吧。我不反對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死記硬背唐詩之類的古文,甚至自己還有點想這麼做。機械記憶對於小學以下的孩子沒有好處,但是如果在孩子不是強烈抵觸的情況下,通過循循善誘能持之以恆地讓他堅持背誦,到孩子初中以後可以理解這些古文時,這種機械記憶就好處就體現出來了,它能迅速轉化成牢固的知識,永恆地刻在腦袋裡。關鍵是,家長可以做到讓孩子中途不放棄背誦。

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一是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二是對持有某種以尊重孩子為前提的理念持之以恆的堅持。它是知行的合一,絕不是口頭上說說,然後花大把的辛苦錢把孩子扔到教育機構,美其名曰重視孩子的教育。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提早讓孩子識字,甚至還報了培訓班!那麼寶寶真的越早識字越好嗎?

謠言:寶寶越早識字越聰明。

孩子越早識字越好,未來越聰明,日後進入小學更有優勢。

真相:不能強迫孩子過早識字。

孩子識字不能超前,否則會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提早識字並非好事。

寶寶識字早更聰明?用數字說話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越早識字就可以開發右腦,這樣寶寶就會越聰明。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看看專家給家長們的答案:

早在2007年,美國社會學家指出:」人為地干預和指導確實可以讓智商得到提高,大約可以提高7、8分,但是只要這種干預消失,智商水平還是會降下來」。再看看我們的近鄰,眾所周知日本非常強調早期智力開發,所以在日本學齡前兒童會識字已經並不罕見,而奧地利則相反,該國嚴禁孩子七歲前識字。

那麼再看看兩國的諾貝爾獲獎情況吧,你會發現奧地利的獲獎人數是日本的數倍。因此,過早認字對寶寶的智力發育並沒有太大的促進作用。

寶寶認字早≠學習成績好

很多父母都認為,讓孩子早點識字是為了給上小學打好基礎,以後讀書更有優勢,學習成績更好。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對兩個學前班做了實驗,一個是以學習知識為主,一個是以學習社會交往為主。

確實,在5歲前,前者培養出來的學生要會更多的單詞和數字,但是到了6歲這些孩子就沒有優勢可言。相反,後一組孩子反而愈發優秀,他們更有學習熱情,創造力也非常驚人。

孩子成績好不好,關鍵還得看他的學習能力,能不能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而不是強迫式地灌輸知識來讓他獲得優異的成績。此外,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沒有太多的精力去接受文字和數字,對周邊的事物還沒有很好的理解和判斷能力。即使它能夠在當時記住文字,但是也難以理解,無法吸收。倘若父母過度教學,還會使其厭學。

識字忌超前 不要強迫孩子

孩子太小,倘若過早地讓孩子識字,開發他這一能力,那麼很可能會影響到其他能力的發展,包括交往能力、運動協調能力、樂感等等。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從具體到抽象。而漢字卻是抽象的符號,對於孩子來說,太早認識只會讓他感到壓力重重。

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於符號、動畫等圖片信息非常感興趣,甚至無需做過多的解釋,他們就能一眼明白。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開始讓孩子識字,小朋友的感覺能力還沒有發展完善,不但學不好字,而且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尊重孩子興趣 接觸文字信息

當然了,儘管過早地給孩子接觸文字並不是好事,但是如果孩子有興趣去學習,也不要阻止孩子去識字。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情況不同,就好比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慢。當孩子到一定的年齡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想知道外面更多的世界,獲得更豐富的知識,自然就會對文字感興趣。

此時,家長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通過遊戲和運動來接觸文字,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同時與寶寶多互動,呵護孩子的興趣,讓他真正喜歡上識字。

讓孩子過早地識字並不是好事,很可能會因此影響到其他能力的發展,不要過分強求。但是倘若孩子對識字有興趣,家長也應該正確引導,尊重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


這篇文章講得最到位了:學齡前孩子該不該識字?(親身經歷告訴你如何教孩子識字)


我覺得和孩子本身素質以及對孩子求知慾的保護關係很大

我自己是很小的時候會背唐詩,會自己改兒歌,四歲的時候我媽訂了《啟蒙》這個雜誌,上面我記得是一個翻頁是給小孩子看的一個翻頁是給家長看的,小孩子看的那部分我可以在沒有大人幫助的情況下自己讀完;家長看的那部分可以在讓大人念我不認識的字的情況下讀完。

我們那會沒有幼兒園,但是有學前班,學前班一年,和一年級的授課內容一樣。我的經歷是到高考為止,成績基本保持在年級前三。但是正如前面提到某重點小學老師說的,因為老師講的我都懂,所以我從來沒有認真聽過課,不過這樣也並非全無好處,拜從不聽課又要保持好成績所賜,我的自學能力很強。當然大學乃至上研的時候才發現,其實有蠻多課還是聽起來很有意思的,尤其是聽講座,可以在很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收益,其次是聽學術會議。但是很多課程,我還是寧願花十分之一的時間自己看書。

但我對過去的反思,還是覺得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是很好的事。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在女兒的教育方面,我覺得應該堅決避免的是提前把課堂上的內容學一遍。要看書看視頻拓寬知識面,但不要提前學任何課堂上的東西,把課堂上的東西留給老師。


因人而異,不要灌輸,同意答案里盆友們的觀點,漢字是一種生活和文化。

補充一個事實論據:

漢字聽寫大賽的冠軍,中間那孩子:

"  徐瑋琦是信陽市第九中學初三學生,媽媽是《信陽晚報》記者,爸爸是公務員。據了解,徐瑋琦的姥姥是退休教師,平時特別熱衷教她認字,她三四歲時就已認識幾千個漢字。在生活中,徐瑋琦遇到不認識的字就記下來,然後再通過查找字詞典系統學習,她也會特別注意到一些易錯字、難懂字的寫法與釋義。

  今年的國賽開始後,徐瑋琦是隊里唯一沒買古漢語詞典的人。錄選手簡介時,導演問她想取得什麼樣的成績,她說:儘力而為吧,只要別太給河南丟臉就成了。  徐瑋琦說,總決賽的時候心裡很慌,怕輸更怕贏,害怕自己太過矚目。奪冠後,她抱住媽媽失聲痛哭,她說:這不是我想要的,我不要當冠軍,我只是喜歡漢字而已,估計我是世界上最慫的冠軍了。"


曾經看過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的一篇文章,她認為:

關於孩子早認字,早背誦經典這事,有人「堅定地認為,孩子7歲前不該接受認字、不該接受自主閱讀」,我認為它錯了。

這個事情很好辯析:學齡前兒童要不要啟蒙?肯定要!那麼和孩子說話算不算啟蒙,撕一張紙算不算啟蒙,讀一冊繪本算不算,看一張地圖算不算,聽一首歌算不算……

知識沒有優劣,任何於兒童來說可以接受的東西都是好的,問題在於成人如何把這些東西教給孩子。

文字本身是多麼美好,尤其我們的漢字,兼具形音義之美,傳說倉頡造字時,天地鬼神都被感動了,這麼好的東西怎麼就成了啟蒙教育的毒藥呢?

我覺得也是如此,中國漢字是中國文化最經典的部分,比繪畫、書法都要早~~承載著非凡的意義,所以在我們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我就有專門在教他學漢字,家裡買了一些字卡,什麼麥田、智象階梯想像識字卡、花寶寶,都是兩歲的時候買的,因為紙質的東西不傷眼睛,即使那時候不懂,耳濡目染也覺得是一種熏陶,現在就會給他下一些app學習,最近下的智象極速識字app是我比較看好的,因為裡面是純動畫教學的,而且把漢字的演變過程變成了動畫,和我之前心裡所期許的,希望孩子不單單是識字,更多是從漢字中看到中國的文化是非常貼合的,因為現在太多的人把漢字和應試教育什麼的相結合了,所以讓漢字的處境變得很尷尬,其實漢字真的是應該被我們所重視的東西,雖然很多時候孩子識字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終究有多少孩子真正能懂漢字背後的一些東西呢?所以,我覺得學前期應該進行識字教育,漢字是一種文化的學習,而不是一場應試教育的預習。


在我的小學時代是沒有學過英語的,初中才開始接觸,但是班裡有很多同學小學就有英語課程,初一的時候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比木有接觸過英語的我好一些,但是到了初二,也基本看不出區別了呀,不知道幼兒教育是不是也是這樣的。

所以我覺得教幼兒讀書寫字不是最迫切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比較重要


Alan Kay三歲就認字,上學前就讀了100多本書,而且沒有變成傷仲永。

By the time I got to school, I had already read a couple hundred books. I knew in the first grade that they were lying to me because I had already been exposed to other points of view. School is basically about one point of view — the one the teacher has or the textbooks have.

— Alan Kay


早學的話,以後課堂學到了會分神,對以後集中注意力的培養有影響


家長一定要孩子儘早識字,不要錯失孩子啟蒙教育的良機。識字是閱讀的基礎,閱讀是一切學科的基礎。


我就單說說識字吧。

學前階段可以識字嗎?

首先從一個現象談起此問題。幾次聽人說起,很多家長在小、中班把孩子送到公立園,大班就轉園送到私立園,目的就是讓小孩公立園玩的開心,私立園去學「知識」,這個知識中很大成分就是識字。

為何會有如此現象?

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三令五申防止「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通知中直指當前幼兒教育中的超前識字、機械識字、大量識字的現象,公立園面對教育檢查,當然會盡量少的涉及識字方面,私立園為了招生當然還要教。

學前階段到底可以識字嗎?

可以

原因一:《3~6兒童發展指南》指出:幼兒能理解圖書上的文字和畫面是對應的,是用來表達畫面意義的;對生活中的常見的標示、符號感興趣,知道它們表示的一定意義。

(這個老權威了,可不是隨意說說的事)

具體細化就是以下三方面

1.獲得符號和文字功能。

(1)知道文字與符號能夠表達一定的意義。

(2)知道文字有記錄作用,能夠將口頭語言記錄下來。

(3)理解文字與符號跟口頭語言之間的對應關係。

事例:教師每天點名,都會用筆在幼兒名字後打對勾。這項活動中包含著符號和文字的功能,幼兒也能理解教師時在用文字和符合在做記錄。

2.發展符號和文字形式意識。

(1)知道文字與圖畫和其他視覺符號有區別。

(2)知道漢子是方塊字,由部件構成。

事例:教師給幼兒的作品寫名字,一個小朋友就指著自己的名字,說出自己的名字,並且指與說的每一個字對應,這也是幼兒的一項識字活動。

1.形成符號和文字規則意識。

(1)知道文字閱讀要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閱讀,文字之間有間隔。

(2)初步了解漢子的組成規律。

(3)形成利用漢子組成規律推測新字含義的策略,包括猜測、情景線索、語法線索和部件線索等策略。

事例:親子閱讀,家長手指著文字,變說邊讀。

——周兢《幼兒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

概念是書里的,例子是我舉得

原因二: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是指當前幼兒教育中的超前識字、機械識字、大量識字的現象。這裡並不是說不識字,就讓小孩玩,而是防止重壓之下的學習。我園園長說過:我們幼教要通過遊戲教學體現自己的專業性。我覺得這個遊戲教學在識字方面依然適用,如「摸五官遊戲」教師先拿帶有五官照片和字的卡片,出示卡片,讓幼兒摸自己的五官,然後再拿只有文字的卡片出示,幼兒摸自己的器官,幼兒必然是在歡樂的氛圍中學習到五官的對應字。

插播幾句幼兒識字方法

內容上:關注的主要是生活中的符號和文字,這些符號和文字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能直接感受甚至運用的,來源於幼兒的生活,並且在生活中有被幼兒使用的需要;讓幼兒在有意義的、生活化的情景中激發幼兒對符號和文字的興趣,引導幼兒對符號和文字進行討論,重視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採用遊戲化的方式來進行。

情景和方法上:注意在有意義的、生活化的情景中激發幼兒對符號和文字的興趣,引導幼兒對符號和文字進行討論,重視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採用遊戲化的方式來進行。

原因三:

現實生活的需要。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素質教育難以推廣,此壓力不斷下行,以至於小學對識字數量都有要求,幼小銜接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其中不可不談的就是識字問題。(這裡沒有說應試不好,它是現在我國相對公平的選拔人才制服)

有一位小學教師告訴我個別上了小學只認識37個字,就是在幼兒園光玩去了,一年級要求認識幾百字。自然,認識37個字的孩子跟上進度也會有些困難

總結:

學前階段的幼兒可以識字,但防止機械、枯燥、大容量的早期識字。識字活動注重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注意方式方法,重點在於培養幼兒對文字的興趣。(誰能告訴我知乎怎麼加粗字的?)


沒有什麼影響,不過不能灌輸


孩子識字要在快樂中完成,不要任務化。識字多了對孩子的思維語言能力肯定是由幫助的。3D塗塗識字以動畫的形式教孩子認字。讓孩子快樂的學習。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衛青、霍去病擬重返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
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大學(VU)怎麼樣?
知乎的「贊同」與「感謝」是否與幼兒園的「小紅花」具有相同效用?
清華大學的GPA演算法是否有失公正?想知道其他學校的GPA演算法是怎樣的呢?

TAG:教育 | 早教 | 學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