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音韻學?並且還熱衷於中古漢語擬音和朗誦?


很多人進入音韻學這個領域是因為對方言感興趣,誤打誤撞進來的。

比如我,當年買了一本廣州方言詞典和杭州方言詞典,是學術詞典,看不懂裡面的IPA音標,然後誤打誤撞進了一些吳語網站,然後對音韻學發生了興趣。

並不是所有活躍在方言圈裡面的人都對音韻感興趣,根據我觀察裡面業餘專門讀過音韻學書籍的人也就一小部分。


我認識的研究音韻學的同學、老師都不幹什麼朗誦,因為那個音是構擬的,各家根據自己的學術見解,擬得都不完全一樣,上古漢語更是了,天差地別。即使能擬得完全正確,那語流音變考慮了沒有?構擬的東西本身不應該拿來念。但在研究上,擬音是必須的,是漢語歷史語音學的正道,是清儒古音研究以來的一次飛躍。一般來說,做朗讀的人都是拿大家的擬音來念,朗讀上古音尤其喜歡鄭張尚芳教授,因為他的體系很獨特,念起來陌生感強,傳到網上容易火,一時間漲粉無數。再說了搞得好像上古人真這麼念似的,上古那麼長,也得分期啊。做科研多苦啊,誰有那個閑工夫做什麼朗讀。我要是做這個絕不敢讓我老師知道,否則得活活打死我。


學習音韻學的原因,很簡單而樸素,只需要音韻學基礎知識,解決一點實質小問題。為了這個樸素的理由,展開了一段奇葩的學習之旅。

我不需要去研究廣州話高母音韻攝字出現大範圍[?]化的原因等等問題,甚至我以及大多數母語使用者都不需要知道這些原因。這些課題,自有專業人士去研究。

學習音韻學,最主要是對月嬸不太滿意。(《粵語審音配詞字型檔》簡稱《粵審》,又名月嬸)。

月嬸作為比較好的,能用的,廣州話(正音)在線字典,其實暗藏坑爹haang1 de1之處。必須用繁體字才能查詢,對於從小大到使用簡體字的粵語母語/學習者已經很不友好,(部分字)沒什麼節操的大雜燴收音更是讓學習者感到模稜兩可。

Q1:「拋錨」,好幾個知友說香港人讀拋錨naau4,而廣州人基本是讀拋錨maau4,究竟誰更合理?

拋錨paau1 maau4/naau4/laau4??? - 荷達的回答

通過反切上字判斷出「錨」字應該是明母字,明母字讀聲母m是比較合理的。

Q2:「弄」字,到底是讀聲母n還是聲母l,有個知友看了我的粵拼速成法,反饋兩條消息問我「弄」字是不是nl不分而讀錯了?

後來我告訴他,「弄」字是來母字,讀聲母l是更合理的,又如「肯」字是曾攝等韻的,韻尾讀後鼻音ng更合理。我的粵拼教程是逐個字翻閱字典遴選的,反覆檢查,排除自己的經驗主義,確保準確性,不誤導學習者,可以安心學習。

所謂的「只需要音韻學基礎知識」,用途只是簡單判斷一下月嬸裡面收錄的字音,哪個更合理罷了,基礎到只需要知道某字是什麼字母什麼韻,什麼聲調,有什麼可能存在的演變規律,再查一下漢語大字典異體字字典,簡要分辨一下讀音的來源,避免再犯「蚝」字的錯誤,也就差不多了。站在四位審音專家的成果上,甚至完全不需要自己搗鼓反切。

目前廣州話使用者的「普化」程度處於初級階段(新生代完全不會粵語的就直接忽略不計了),普通話磨損廣州話音系的地方,都可以一一揪出來加以指正,零星不系統,需要梳理,但數量不算多。掌握音韻學基礎知識,是為了在判斷的時候,有客觀依據提供支持。

但是,我深深地明白,即使不用研究得很高深,但是太三腳貓,自己也過不去,於是在知乎上淘了很多答案。

  • 初次接觸音韻學書籍,是從poem大大答案里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音韻學?並且還熱衷於中古漢語擬音和朗誦? - poem 的回答 找到廣州老鄉麥耘的《音韻學概論》。剛開始,看麥叔的書看得很愉快,但是去到介音和韻母部分,即刻有種想?想?的感覺。在此之前,我曾經上過韻典網,也看過嚴實博士的教學視頻,可是,對於零基礎的初心者,博士的一躍千里的教學內容,直接教韻攝和擬音(好像只寫了9個攝),真是吃不消,只能先看書。

  • 這時,看到電鑽大大的答案 怎樣學習中古音? - 蘓北電鑽殺人狂的回答 唐作藩的《音韻學教程》更像是手把手一點一點教你學習音韻學,看上去更加容易接受,於是我想著不如先看這個,回頭再把麥叔的書看完。《音韻學教程》是我率先完整看完的教材,這本書沒有上古音,省心了不少。當時有個奇怪的念頭,粵語的平均層次在晚唐五代時期,我能不能跳過上古音啊。。。這本教材,看是看完了,但總感覺發虛不踏實。後來還有人跟我說這書有很多錯誤的地方,寶寶好心塞,我是判斷不了哪裡錯的。

  • 接著,發現小學堂有個韻書集成,有擬音啊!!!董同龢wo4的,之前唐叔的書好像都沒涉及擬音。個人對於擬音的態度,是直接「抱大腿」,至少不會想自己去擬音,有現成的就直接用了。當時對比了好幾個音韻學家的擬音,覺得鄭張-潘體系的奇怪了點,不太好拼讀。董同龢、邵siu6榮芬、李榮的擬音就比較容易看懂。於是開始看董同龢的《漢語音韻學》,這本書普及了六南方言和官話的音系情況,也是沒有上古音的,總的來說比較通俗。我後來開始按著這本書,抄寫206韻和一些表格。也是這時,慢慢發現一些問題,假二等和假四等的問題,還有重紐A類和B類,到底是韻腹的區別還是介音的區別。臻韻是否假二等,臻韻與真韻有什麼關係,三等韻里的重紐AB類是否需要標記出來,「戈三開」還是「歌三開」? - 音韻學 才發現,董同龢主張重紐是韻腹有區別,而現在的觀點更傾向於是介音有區別。於是,一秒變身「牆頭草」,抱邵榮芬的大腿,換成了邵大大的擬音,又來了,開口二等沒介音。現在,抱潘悟雲的大腿。我是個沒原則的傢伙,呵呵。

  • 然後,到廣州圖書館借了好幾本音韻學的書。能外借的都借了一些,遺憾的是李新魁的《漢語等韻學》借不了。《廣韻》開口二等韻是否具有?介音? - 荷達的回答 這幾本書給我的最大印象是,告訴我開口二等韻,沒有介音。三人成虎,一個人的書說沒有介音,我會再看別的書,但是幾本書的不同擬音都說開口二等韻沒有介音,我只能跟著相信了。有沒有哪兩種語言,往相反的方向演化? - 荷達的回答 遺憾的是,當好幾個知友,情真意切地告訴我開口二等韻有介音,我開始懷疑人生。。。《廣韻》開口二等韻是否具有?介音? - 音韻學 而且,李棹棹coek3還告訴我,其中一本書的作者是自費出書!媽蛋!好想翻桌子,阿拉曉得這些情況個鎚子!原來不靠譜的事情哪裡都有。那幾本書我都還回去了。

  • 再後來,痛定思痛,洗心革面,臨表涕零,我向poem大大真誠地懺悔,要一心一意,好好重讀他專欄里提到的四本書。

在《怎樣學習說中古音》裏,我首先推薦給初學者的是這幾本書:

《歷史語言學》(吳安其)、《語音學》(朱曉農)、《漢語歷史音韻學》(潘悟雲)與《音韻學概論》(麥耘)。

前兩本書是學中古音的基礎。

其實,經過那唐作藩以及其他幾位音韻學家的著作之後,我現在回過頭來看麥叔的書已經比較順了,只是我慢慢看,進度不是很快,而潘叔的《漢語歷史音韻學》,也已經可以慢慢跟得上節奏了,逐漸明白他在說什麼。看來還是繞不過上古音。

  • 我無法評價現在的學習效果怎麼樣,但是,下面這樣的答案,我是全部看懂了,每個細節都知道是在說什麼,涉及到什麼內容,然而,讓我像這樣通篇答案用音韻學來講解,有點為難,說到底還是不熟練,只懂看不懂寫的,差了一截。不過有時想想,我本來就不是奔著研究音韻學而來,能看懂也就差不多了。

  • 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心無旁騖地看完那四本書。

字音指南:

  1. 「朴」,粵讀pok3,音同「撲」。

  2. 「葩」,粵讀paa1,音同「趴」,「奇葩」讀「奇趴」。

  3. 「燴」,粵讀wui6,音同「匯」「會」,「大雜燴」讀「大雜會」。

  4. 「肯」,粵讀hang2,音同「啃」,「啃骨頭」讀「肯骨頭」,「啃」字讀kang2或者kan2都是普化音。

  5. 「饋」,粵讀gwai6,音同「跪」,但是「反饋」讀「反跪」有些人不習慣,會讀成gwai6&>3,音同「貴」,「反饋」讀「反貴」,兩個音都可以接受。把「饋」字讀成kui2是普化音,「反饋」讀「反潰」是錯的。
  6. 「潰」,粵讀kui2,音同「賄」,「潰」和「饋」的讀音不同。「賄賂」讀kui2 lou6,音同「潰路」。

  7. 「反」字在「反切」這個詞里,粵讀faan1,音同「翻」,「反切」讀「翻切」。

  8. 「揪」,粵讀zau1,音同「周」,「揪出來」讀「周出來」。

  9. 「藩」,粵讀faan4,音同「凡」,「唐作藩」讀「唐作凡」。

  10. 「龢」,粵讀wo4,音同「禾」。

  11. 「邵」,粵讀siu6,音同「紹」。

  12. 「擬」,粵讀ji5,音同「以」,讀成nei5或者ni5的都是普化音。

  13. 「魁」,粵讀fui1,音同「灰」,「魁梧」讀「灰吳」,「魁奇路」讀「灰奇路」,讀「葵奇路」是普化音。

  14. 「懺」,粵讀caam3,音同「杉」。

  15. 「騖」,粵讀mou6,音同「霧」,「心無旁騖」讀「心無旁霧」。


這本身就是個小眾愛好,但知乎就是小眾網站所以你看到這些人都來扎堆非常正常。

或者,你已經進入這個圈子,自然看到的都是啊。


音韻學算是語言學的一部分,但遠比語言學有意思多了,從孔子那個時代起,直到晚清的大儒們,所謂的學術都基本體現在了或依靠了音韻學的發展上了,尤其是確定了「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後,基本上音韻學就到頂峰了,再往後就是拿著音韻學的鑰匙去解題了。

用音韻學知識擬音和朗誦,這根本不叫音韻學。這跟時下很多人喜歡漢服是一樣的,他們就喜歡那個感覺,而擬的音估計也是別人擬好的,他們拿來用用,覺得古樸典雅,再加上有入聲字,更有了頓挫,所以有人熱衷,這是他們的喜好,尊重。

音韻學其實是很有意思的,我們都知道遠古人類是先有語音再有的漢字,漢字的出現肯定要晚於語音很多很多年的,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現有的漢字這一媒介,研究遠古人類的發聲機制,比如「長江」「黃河」的名字是什麼來的?高中學文言文都知道「河」專指「黃河」,擬音就是: ɡa?l(大可以按照你英文音標的讀法來讀),反切是「胡歌」(反切是古人給漢字注音的方法,兩個字連著快讀就是讀音),劉半農說,這是古人模仿黃河水流的聲音,因為黃河很迅猛,所以聲音就是這樣,同樣,長江也是這樣的。再舉幾個例子,比如「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為什麼是旋風的意思?「蛇」為什麼偏旁是「它」?「能不憶江南」的「能」字到底什麼意思?「氤氳」「葳蕤」「迤邐」這樣的辭彙為什麼靠讀音就能大概知道意思?「伏羲」「宓羲」「庖犧」「包犧」「伏戲」都是上古那個皇帝的名稱,為啥這麼多呢?……這都是音韻學很有意思的地方,有了音韻學的基礎,讀書認字再也不是簡單的獲取知識,每一個字都像是蘊藏了無限玄機,你能從中洞悉上古人類的情感和意識!

再說個音韻學的未來吧,當「屌絲」這個詞之所以火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以前已經有了很多表達情感準確又痛快的詞,比如「鳥」,「操」,「毛」,「屌」(這個字老舍先生早用過的),「炮」等等,未來還會有的……

你應該明白了這些詞的相同之處,為什麼要這樣表達,這就是人類學,社會學,完形學和音韻學的交叉領域了。多說一句,人文社會科學也是研究規律的,這種規律也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


說說我自己。

音韻學解決了我很多小時候的疑惑。

母親家是膠東人,是官話地區。曾聽外公提到以前漢語還有個「入聲」。但入聲是什麼?

之後我接觸了日語。發現有些漢字的讀音跟漢語都很像,但為什麼有些後面會帶個tsu、chi、ku、ki呢?

哦,那就是入聲。

國語很多聲母是r的字,我發現在上海話里是ni聲母。在日語的音讀里也是n開頭。真奇妙啊。

哦,原來那個聲母叫日母。


謝邀︶︿︶其實我一點都不感謝你2333剛考完試你就讓我回憶噩夢!這樣真的好么!≧﹏≦

好吧,回歸正題。首先音韻學真的是一門很小眾很小眾的愛好!小眾到真正能懂的的人屈指可數(就算中文系也不見得就懂,就算你學了這門課也不見得懂!就是這麼狂炫酷霸吊炸天!)

至於喜歡的,那就是真愛啊X﹏X絕逼是從古人直接投胎來中間沒有經歷人世!

隨著朝代更迭,很多發音古今不同。而古人則是按照自己所處時代的發音作文章。而音韻學的出現就解決了這個難題。所以音韻學實際上是為中國傳統文學服務的,沒有音韻學功底你沒有辦法去領略古人詩詞歌賦散句駢文的音韻美,沒辦法領略古人的平仄押韻文辭顯暢,沒有辦法去讀到古人在抑揚頓挫中的思想感情。

去構擬古音對於真正熱愛傳統文學的人來說實際上是一種享受,因為你會感覺你離得古人更近了一點,你對文章的體悟更多了一點,你對於文章的美更欣賞了一點。

所以,其實沒什麼奇怪的,就跟你喜歡漫畫所以去買手辦,喜歡歌星去聽演唱會沒什麼差別,沒必要大驚小怪X﹏X


我最早對音韻學感興趣,是在&<科幻世界&>上讀到了一篇獲得星雲獎的日本短篇小說&<御言師&>,作者是神林長平。那時候我還在讀高中。當時我的感覺是,語言,是純粹由人構建出的一個世界,是智慧生物的獨特屬性。我很想知道它的運行原理。當然,這個理由現在看起來有些中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星雲獎_(日本)

離開老家以後,我又漸漸對方言產生了興趣,因為本身對歷史、地理類的東西就很感興趣,很早就有收集地圖的習慣。那個年代,古典文化熱正在興起,比如各個高校的漢服社,聚集了大量的熱愛古典文化的妹子。

在此安利一下江淮漢韻論壇,裡面有很多學霸:http://hiemsruls.yl016.84684.net/jianghuai/

如果說漢服是文科妹子們的古典情懷的話,方言音韻學,就是我們死理性宅男的古典情懷吧。漢服妹子們試圖復原古典的美,而我們則試圖解析古典的真。

現在想想,人總是孤獨的,通過方言獲取歸屬感是很可笑的事。不過這個愛好可以讓你相對更快速地掌握一門語言,包括外語。比如我當初自學日語的時候,就覺得輕鬆很多。現在我關注的是,怎樣把語言學的知識用在理解和運用更多的外語當中。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真正研究音韻學的學者大多不會對古音朗誦有興趣,而對復原古代(不僅僅是中古)讀音並朗誦這種事情有興趣的大多是一些文藝青年。

前者所研究的是本質,是規律,正如目前排名第一的答主所說的,研究對象是「語言」。而後者所看到的是表象,感興趣的對象是「言語」

題主你的問題其實就存在問題……你怎麼知道朗誦的東西都是中古音,比如朗誦《詩經》應該是復原上古音。

音韻學對於大多數中文系學生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如果把樣本擴大到整個學校,擴大到社會,喜歡音韻學的人比例更是非常非常低的,更多的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音韻學。而中文系對其望而生畏的原因是接觸了才知道它有多麼困難,如果想做研究,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打下基礎。

一般來說中文系本科研究方向有二,一是語言,二是文學。

語言的課程難度遠大於文學的難度,而音韻學是我所在的中文系大學四年最難的課程,沒有之一。

就目前來說,會閩南語、粵語的同學學起來相對容易,需要記憶的東西較少,它們的確保留了較多的中古音。相對悲慘的是一眾北方方言區的同學……需要去記憶大量自己發不出來的音。

扯得遠一點。很多非粵語母語者後來習得粵語是通過看劇聽歌的方式,較少的人通過一些語音教程去學,因此會被粵語母語者輕易識別。而北方方言區的同學去學一些閩南語經常會被母語者表示「不對,不是」……「還有一個x音」……「算了就這樣吧」……

通過語言規律和通過言語去習得一門非母語的語言/一些語音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題目中所說的兩者也沒有任何可比性。

如果以專業、而非民科的方式接觸了音韻學還能夠喜歡這門學科,一定是真愛。後者,說的不好聽一點,算是在音韻學的山腳下望了一眼,還可能不知道這是什麼山,若要知道是什麼山,爬山的勇氣也絕不是每個愛好者都有的。

我一直相信,在99%的情況下,專業與非專業有著天壤之別。

沒有絕對的實力,千萬別相信自己是那1%。


音韻只是小學的一部分,是研究古典的基本功之一,沒有很多人喜歡吧?我們念書那會兒,文字學一共才4個人。


為了給小朋友取個好聽的名字


用古時發音讀古時文字,是一件再契合不過的事。

高中時候老師還向我闡述了半個小時她對訓詁學的熱愛呢。

有時候啊,為什麼喜歡這樣的問題,用感覺一詞足以回答。


謝謝邀請。

本寶就是傲嬌的漢語音韻學的票友^_^

為什麼喜歡音韻學??

因為好玩唄!

你不覺得從平上去入特別有趣么?

不覺得反切切起來非常好玩么?

不覺得那些漢語普通話看起來不押韻的東西在音韻學上找到解釋這件事很有快感么?

不覺得語言發展規律真的真的很有趣么?

不覺得。。。。。。。(省略n條)

好了,其實我主動入坑的原因是:

某人寫詩韻用得隨心所欲,

同學:「寒,你看你XXX寫詩不押韻啊!」

我掙扎著翻平水韻小破書「上平九佳」

。。。。。

以上對話重複n次。

老師:「同學,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支思齊微可以押韻。。你自己研究吧」

我:「……」

於是我就跑去學漢語音韻學了。。。。

後來證實,那位XXX詩人,寫詩押的是十三轍。。。。

對了,對於構擬,我特別希望師姐下次做戲再用詩經的時候,可以用構擬的上古音開場,那樣一定很好玩^_^

^_^對,我就是個貪玩的孩子^_^


要問為什麼比較簡單。一方面,因為唐宋時期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頂峰,也是對應的漢語的頂峰。中古漢語作為這個時期的標準漢語,分類複雜,意義精細,用中古漢語創作的唐詩宋詞也是中國古典時代文學的頂峰。另外一方面,這個世紀是中華文明復興的世紀,作為古典中華文明正統傳承者的我們,自然會對先賢創造出的璀璨文明懷有敬仰之情。在這樣的條件下,嘗試復原中古漢語的語音,也是正常之舉了。


可能就只是感興趣喜歡吧。咱們理解不了。比如我就不能理解王者榮耀有什麼好玩。ps(我沒有什麼貶低王者榮耀的意思)


插句嘴:要是現在普通話還是中古音,那麼我們說英語是不是更好聽。


因為愛自己的母語


有些人是有極高的語言天賦的,比如我爸。當他接觸一種方言時,他能通過總結歸納該方言發音特徵來迅速掌握,對他們來說總結這些規律是很爽的事情,就跟喜歡數學的人解數學題一樣爽。廣東基本所有方言他都會,粵語,客家話,潮州話就不用說了,還有細分出去的台山話,雷州話,海陸豐等,再加個海南話。

雖然我爸是個中文系教授,但是他正職其實是教寫作什麼的,研究音韻學完全是業餘愛好,有發論文,知網能搜到。

因為平時看的書都是說文解字,廣韻什麼的,所以會研究古音最正常不過了。

我是完全沒有語言天賦的人,隨我媽。從小我爸一臉自豪跟我講什麼方言有什麼規律的時候我都一臉懵逼。

我去了四川一年多,同時去的同事都已經會講四川話了,我還是連聽都聽不懂,唉。

我老公也是語言天賦極高的人,但跟我爸不一樣,我老公是善於模仿口音,但並不會去總結規律,所以他對音韻學完全沒有興趣。


推薦閱讀:

各地方言說一個吃飯的小故事得有方言特色搞笑的那種?
大連話中的biang(三聲)來源於哪?
如何快速學說南京話?
如何學習客家話?
為什麼南方口音那麼容易受到北方人的嘲諷?地域差異帶給你的感受有什麼?

TAG:方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音韻 | 漢語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