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攤膀扶是什麼?為什麼被稱為詠春拳的基礎?


【多圖預警!無wifi慎入!】嫌麻煩直接看黑體字,最後有結論

詠春

—— 一門和三結了不解之緣的武術

++++++++++++++++++++++++++++++++++++++++++++++++++++++++++++++++++++++

看題主的問題,敢說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一代宗師》中的對白吧

詠春三板斧:攤、膀、伏。

在此,我不想用過多的門派術語解釋,而是儘力用所有人能理解的語言講解一番,望同門師兄弟諒解。

++++++++++++++++++++++++++++++++++++++++++++++++++++++++++++++++++++++

詠春有一些基本的拳理,即是絕大部分(有事可說是全部)動作遵循的基本。

其中最重要的即是中線

中線是一條假想的線,從頭頂到嘴到胸間到胯下連一條直線。

攻擊,要從中線攻;

防守,要從中線守。

而其中的第一板斧:攤手(不是┑( ̄Д  ̄)┍攤手)

是這個原理的最佳體現。

它開始,就是把你的手移到中線

然後向前探出時,肘擠向中線

動作結束時,整個小臂在你的中線

之所以在中線的理由,就是:

如圖,對方(胡蘿蔔)要攻擊你(藍色柱子)

如果你的手(綠球)搶到了中間點,對方的手臂由於骨頭君的存在是一條直線不能隨意彎曲,只能偏離。

這個動作遵循了物理,但並不完美切合人體解剖學,

所以一開始連詠春的師弟師妹,都會覺得:

真TM變扭(ノ`Д)ノ!

於是作為師兄/偶爾師傅的我只能說:習慣就好、習慣就好(?ε ?`*)

++++++++++++++++++++++++++++++++++++++++++++++++++++++++++++++++++++++

膀手,

一個看似簡單的格擋動作,實際上不是看上去的那樣

如下圖右手所示

膀手的要領,不是格擋,而是轉。

是的,就是轉。

以右手為例

這個動作出手的時候,首先是手心向上,

探出去然後手心到向左,

然後動作完成時繼續向到向右

整體是轉了270°

這涉及的拳理,是一直很神秘的兩句話,借力打力,以柔克剛。

也就是不是硬擋開,而是滑開對方的手

說的直白一些,就是對方仍然是向你這個大藍柱子攻擊過來,這時你伸出了一個藍色的膀手【喂

這時,你機智的一手臂

你會發現對方:

啊呀,打偏了Σ( ° △ °|||)︴

而你,並沒有費多大的力氣。

++++++++++++++++++++++++++++++++++++++++++++++++++++++++++++++++++++++

伏手

形狀酷似鳳爪的一手【快夠

其中的拳理是另一個更神秘的詞:聽勁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利用皮膚的感知,而不是眼睛的視覺來判斷對方的動作

大家可以找個小夥伴,閉上眼睛手貼手,讓對方隨便動一動,看看你是不是能大致感覺到對方的動向?

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詠春高手可以做到把這一功能進一步加強

比如隔著衣服也能感覺到

比如對方沒有動,但是有動的趨勢的時候也能提前判斷

再加上常年練習的下意識攻守動作,可以瞬間做出反應。

而伏手,就是用勾狀的手和對方接觸,

一方面限制對方下一步動作,(肯定不會有人刻意向被勾住的方向移動吧)

另一方面增大接觸面積,三面環繞,更好的預判對方的下一步

++++++++++++++++++++++++++++++++++++++++++++++++++++++++++++++++++++++

綜上所述,

以我個人理解,詠春三板斧的說法不無道理,但並不意味著這三手是詠春最重要的攻守手法,而是最重要的拳理和訓練方法。

個人背景:

詠春8載門徒,現留學,授外國友人國技中。

就醬(??`ω′?)


他們都是詠春最基本的手法 實際上這三個手還是不全面的 還有圈手 割手 包括拳法在內才能構成永春的基礎 我認識的人這樣練的不多 因為這三個手遠遠不夠 攤手伏手 膀手 鐧手 圈手 割手 這些手法要怎麼說其實如果可以面講的話才可以講得明白 因為就攤手而言就有好幾種用法了 不同角度上會有不同的用法 把手掌的結構變一下又會有不同的效果 蛇形短手被很多人說得很神秘,其實就是攤手的一個變式 那種結構在防守上方攻擊特別是弧線手法攻擊時更有效果 如果把攤手的手法貼近身體又會有不同的實用方法 伏手也有幾個變式 可以根據需要用手腕不同的部位來防守 如果更淺顯地來說攤手主防左右來勢的手法 膀手主防上面上方來勢的手法 伏手主防下方來勢的手法 這些手法蘊含的內容很多 都是要通過粘手訓練來不斷訓練才能達到效果 僅僅靠空練或者離手訓練或者木人樁很難達到效果 而我了解的詠春在教學時有兩條主要的路線可以走 第一條就是按照套路 粘手 散手 搏擊來 第二條就是掌握六大手法(攤膀伏 圈割鐧)還有拳(直擺鉤)法腳法(正側截) 然後粘手 散手 搏擊來 而兩條路線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開始都要先學身法步法 而且還有貫通於其中的一個歸中訓練。 歸中訓練說白了就是壓肩部韌帶用的訓練。把你的手肘壓到可以一直處於身體的中線上 使防守更嚴密 攻擊更漏洞更小 @詠春木杉 說的有些片面 而且帶上拳套照樣可以打 帶上拳套的伏手就得用掌刀部分開打 用掌心不行,帶上拳套沒有力點 而且我還是覺得少了另外三個手法真的有些缺 如果手法少的話就需要功力的彌補 如果把這幾個手法練得每個攻防都可以發出足夠的勁力那就可以事半功倍 一般,武術的攻防有這技巧 速度 力量三個重要因素 當一個因素有所缺陷時必須從其它的地方進行彌補


沒人幫我拍照,後面再上圖。

補圖,公德圓滿,某人拍照太爛,我上其他圖。

攤手,即右圖葉問右手姿態,

膀手,為左圖葉問右手姿態,

伏手為右圖李小龍左手姿態,即和葉問攤手搭在一起的那隻手。

照片只講了靜態,動態發力方式是攤手從收拳位置衝出,膀手從收拳位置翻轉起肘同時衝出,伏手為回帶,

講的還是比較模糊啊,大家想一下這是一個動態。

謝 @dizzarz邀,

攤膀伏三下有點像槍法的攔拿扎,由於發力方式的原因,成為基礎三式,這三式可以從位置和手法微變,演化出其他各種手法。

手法中演變有橫破直,直破橫,三角破橫直的說法。

攤手起肘,變成膀手,由直化橫。

膀手落肘,再回帶之勢,為伏手,由橫再變直。伸手攤出,又為攤手。

手法的變化

攤手轉小臂,握拳,前沖發力,即為沖拳,反方向轉,前沖,則為標指

膀手是過渡動作,可內收,用身法騙力,同時拉近距離,也可轉攤手再從內門進入。

伏手,有帶偏對方的作用,亦可以為己方蓄力再打。伏手由於肘位收回,亦可以轉身出捆手等動作化解如正蹬等直線打法

等等等等……(還有一些就不一一表述)

之前有一段時間,師父出國去,我們沒人帶的時候就師兄弟之間練習,有一段時間就探討和散打的對手,如何過手。

帶上拳擊手套,由於不適應,我感覺手都不是自己的了,其次,伏手的作用幾乎喪失,帶著拳套不好抓帶,膀手也不甚好用,攤標也失效,只有沖拳能用。

這也是我為什麼傾向於露指拳套和徒手的原因。

師兄之前學的散打,我發現純散打,簡單粗暴,不喜近身,可能是由於規則和戴著拳套的原因,近身之後通常就抱住對手或者打對方腰部。這時候裁判會把對方分開。我後面和他們探討,他們的看法是,近身之後,你把對方推開,很可能同時被對方擺拳什麼的,你被近身時候不斷後退,又會落入被追打的被動。抱住對方,說不定還趁機黑對方腰部兩全。 (@焦子你怎麼看?)

後來我徒手和師兄對練,發現,用伏手去抓帶對方,可以避免對方頻繁拉開距離,我也會踩對方的腳,減緩他後退,或者借力我自己也滑步出去。

一旦拉近身之後,我會拍對方的襠(師妹除外)。所以,我覺得散打如果規則里允許打擋,估計不敢抱住對手了。

個人觀點,望其他門人補充


攤膀伏是詠春手法運行軌跡的最基本樸實的三個節點。

類比的話類似形意的五行拳,其實可以涉及更高的層次,類似形意的鑽翻變化。

練形意必練鑽翻變化,這是形意的基本的軌跡變化。

攤膀伏變化也是如此。

不可孤立來看這三個動作,連續變化起來才是其真意。

攤膀互變 ,伏在其中。體現了勁力變化不過「一橫一豎」的意義。攤膀皆是橫,伏是一豎。

覺得三板斧不夠用的,十有八九是不知道這三板斧何時在何身位用。尤其是不清楚攤膀二手的身位角度。如果只是正面直線攻防的話,當然不夠用。好比練形意的說,一鑽一劈哪裡夠用?怎麼也得加上八字功「挑頂雲領斬截裹胯」才夠用,才是形意的基礎吧。好吧,這麼說也不能說就是錯,以招數為核心來理解形意拳的話,確實可以這麼看。

以模式為核心來理解的話,就是「一鑽一翻」就完了。模式涵蓋的範疇多、廣。不是直拳來了一個防守技術,擺拳來了又是一個防守技術,勾拳來了又是一個,腿來了又是一個……家師的傳授是:這些都是一個解決辦法,因為都是一種類型的攻擊。

大概這個意思。


糾正一下,是攤膀伏,扶手是另一種手法。說這三種是基礎其實並不準確,最多只能說是黏手的基礎,詠春還有很多基礎手法,像剛說的扶手,還有捆手、拂手、斬手等等。


那得看你是什麼支系的了,我們系對伏手就不是特別注重


十個基本手法 拳橋攤膀伏 掌圈扣捺打(還是挑 忘了)


樓主估計是看了《一代宗師》來問的,仔細看梁朝偉的動作,大概能琢磨出來,因為他把這三個動作都用上了,雖然我不大懂。


推薦閱讀:

武術講究一膽二力三技巧,大家都是如何練膽的呢?有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方法?
李小龍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是真的嗎?
跆拳道和詠春都喜歡,可以一起學嗎?
你是怎麼走上兵擊之路?會兵擊和會搏擊有什麼感受上的差異?
一個有短兵器的青壯年與格鬥技巧豐富熟練的人誰更有優勢?

TAG:武術 | 詠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