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與塞普勒斯的關係?

在百度百科看土耳其的相關資料時,發現土耳其在塞普勒斯駐軍一個軍3.3萬人。

1974年7月,希臘軍人集團在塞策動政變,土耳其以「保證國」名義出兵塞島,佔領北部37%的領土,並將土族居民全部北移。戰爭中希族約18萬人南遷,出現難民問題及失蹤人員問題。自此塞普勒斯共和國長期處於南北分裂狀態。

想了解下這種狀況下兩國的外交關係是怎麼樣的?美國、歐盟及國際社會是什麼樣的態度?


這個問題歷史背景的細節我並不是非常深入,如果有問題請及時指出我再回頭看文獻進行修改。

塞普勒斯的民族在歷史上,主要是古典時期遷來的希臘人,在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下,也並沒有喪失希臘文化的內核。拜占庭帝國覆滅之後,威尼斯共和國曾經短暫接手塞普勒斯,然而在16世紀末天主教同盟戰敗奧斯曼帝國,使土耳其人佔領了這片土地。土耳其族人和塞普勒斯當地人的種族衝突,以及奧斯曼帝國推行的伊斯蘭化,都為土塞的長期矛盾埋下了定時炸彈。

一戰前,俄土戰爭失敗後,塞普勒斯被割讓給英國。二戰之後的去殖民潮流終於讓塞普勒斯在60年代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有趣的是,1959年的蘇黎世協定,還是土耳其英國和希臘三方共同簽署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相互制衡保證塞普勒斯的獨立不受侵犯。然而,塞普勒斯似乎一直都沒有真正「獨立」過。塞普勒斯作為一個希臘人和土耳其人兩大民族主體的國家,在獨立之後反倒變成了兩個民族鬥爭的中心點。希土聯合政府在多件事情上都無法達成一致,流血衝突不斷。1963年的大規模衝突直接導致了土耳其人在塞普勒斯失去了政治統治的權力。

1974年,EOKA(希臘極端愛國主義組織)發動政變,推翻了當時的政府,推選了極端愛國(希臘)主義分子上台,直接導致了1974年土耳其的入侵。

1974年7月和8月,土耳其兩次入侵塞普勒斯,直接造成了30%的塞普勒斯領土被侵佔,以及大量平民傷亡。並且土耳其人為了報復長久以來被希臘人的「壓迫」,這次入侵當中有駭人的種族清洗。

1974年土耳其入侵塞普勒斯之後,塞普勒斯就變成了下圖的這個樣子:

(圖片來源: Cyprus profile)

這圖意味著什麼呢?

這個圖上半部分條紋狀的部分,是北塞普勒斯政權,這個政權目前獨立於塞普勒斯,然而只有土耳其承認這塊地方。下半部分就是現在的塞普勒斯,中間地帶被聯合國駐軍隔開,也算是保證兩地不再發生大規模衝突。然而塞普勒斯和北塞普勒斯共享一個首都尼科西亞(聽上去頗有耶路撒冷的感覺),分為南尼科西亞和北尼科西亞。聯合國駐軍區域像一道牆一樣隔開了兩個民族和兩個宗教信仰體系,然而國際組織倒是一直沒有放棄讓兩邊能統一。

2004年的安南計劃(聽名字就知道是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策劃的),建立一個塞普勒斯聯合國,根據兩邊全民公投的結果,南塞普勒斯並不願意結合。安南計劃也宣告失敗。

同年,南塞普勒斯加入歐盟,情況變的就更加複雜了,我上一個關於土耳其入盟的答案提到過:土耳其為何難以加入歐盟? - 東泠的回答。作為在歐盟的塞普勒斯,土塞的雙邊關係至今沒有修復,這是土耳其無法成為歐盟一員的重要原因。對於現在的土塞關係,土塞兩方和國際社會的態度都是比較複雜的。

先說總體情況,聯合國、歐盟、美國都是希望土塞可以重建雙邊關係的,並且也一直在推動這件事。(這裡插句題外話,我覺得知乎的國際政治類問題有時過於傾向於現實主義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紛爭的分析,而往往忽略了國際組織和經濟利益在其中的影響。並且,歐盟作為一個整體,雖然內部尚有紛爭,不過在大部分敲定的對外事務上,並沒有持分裂的意見。且所有政治議程都在歐盟內部民主公開地討論和投票,在這點上是可以肯定的。對於有所謂陰謀論的意見,我個人並不贊同。)

歐盟一直希望南北塞普勒斯能夠重新成為統一的國家,歐盟也一直在敦促土耳其進行賠款和善後處理。即使是希臘,也並沒有在土塞關係中當一根攪屎棍,並且土耳其還會通過希臘,敦促塞普勒斯和土進行談判。

(相關新聞: Turkey summons Greek envoy over Cyprus crisis)

同時,美國也在其中扮演了中間角色,並且主要是站在塞普勒斯這一邊的,但這並不代表美國反對土耳其和塞普勒斯重歸於好,塞普勒斯的統一反而有助於北約的穩定。


土耳其並不承認塞普勒斯政府,只稱之為「南塞普勒斯希臘族當局」,認為其違背了1959年的《蘇黎世-倫敦協定》與1960年憲法所確立的希土兩族共同治國原則(1963年塞總統馬卡里奧斯提出十三條憲法修正案,取消了60年憲法賦予土族的一系列特權)

塞普勒斯也在土耳其加入歐盟問題上持強烈反對立場,並認為北塞普勒斯共和國完全是土耳其的傀儡政權。今年四月北塞大選,左翼領袖穆斯塔法.阿肯哲當選,為和平解決塞普勒斯問題創造了契機。


在bing上搜「Cypriot People」 第一幅圖片是這個:

同樣,在bing上搜「Turkish People」 第三張圖片是這個(前兩張俺嫌棄顏值不高)

拋開第二幅圖片,那兩個女士所戴的頭巾不談,只說長相,你能看出希臘族和土耳其族的差別嗎?

是不是覺得很難分辨得出?

除了長相雷同外,土國和塞國人在娛樂方式、生活習慣、甚至在笑點上都很相似。要是使勁找出區別,那就是塞國婦女在大笑時發出的「哈哈哈哈」的那尖利的咆哮聲會比鄰邦相對矜持的穆斯林婦女高出不止一個八度……

扯遠了,回到正題

與生活在歐洲部分的希臘人不同,塞普勒斯島上的希臘人的來源要複雜的多。

這是張公元前一千年希臘人在東地中海殖民的地圖,由圖可見,當時希臘人在今日塞普勒斯的西南角的帕福斯、東北部法瑪古斯塔等地建立了殖民點。

但這僅僅是開始,因為塞島古時盛產美味的大章魚(大章魚的圖騰廣泛出現在塞島早期陶製品上,現在被吃光了 T T)和品質優良的銅(這個價值對於以使用過青銅器的文明來說,其價值自不必說),並且這裡離當時的經濟中心阿勒頗、克里特、亞歷山大等地都不算遠。自古時候起,塞島就是個富得流油的地方。

由此可見,塞島雖彈丸之地,戰略意義卻極其重大。不過,隨著後來西部的塞爾柱人和東部的斯拉夫人的崛起,東羅馬帝國逐漸式微,再也無法保護這片被希臘化了的土地。塞普勒斯就如同一個東正教孤島一般,被阿拉伯人、法蘭克人、熱那亞人、摩爾人、威尼斯人、埃及馬穆魯克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土耳其人所殖民或統治。

也許是因為塞島的富足,和美麗的風景,搬到塞島的移民很少願意再挪地方。來自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移民與塞島的希臘土著世代聚居,大家與世無爭、和諧共處。與居住在伯羅奔尼撒本土的、被蠻族屢次蹂躪的、苦大仇深的希臘人相比,塞島上的希臘人更加開放、對外來移民的容忍度很高,甚至到今天也是這樣。

但對外族的高容忍度並不意味著塞普勒斯喪失了希臘的民族性,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對整個東正教世界的打擊,也波及到了這個小島上。5月29日,土耳其蘇丹將星月旗插在索菲亞大教堂的那天是星期二,直到如今,塞普勒斯島上的希臘人極少把喜事安排在周二舉行。

帝國崩塌,弱小的塞普勒斯怎會改變局勢呢?馬照跑、舞照跳,塞島上的希臘人與島內各族人民在威尼斯商人團為中央的集體領導下,生活還得繼續下去……

然而,好日子沒過得太久,土耳其人就三番五次地向威尼斯治下的塞普勒斯發起進攻,善於海戰的威尼斯傭兵抵抗住了奧斯曼的幾次衝擊,可沒有抵擋過1570年的那次!

蘇丹派了6萬大軍進攻這個彈丸小島,這對於塞普勒斯來說,可真的是沒救了。但面對幾千年未遇的大規模侵略,當地人與威尼斯總督一道,積極抵抗,光是在尼科西亞一地,整個攻守戰造成了20,000名當地士兵和居民的死亡,島內其他城市的攻守戰也相當慘烈。

這是在維基上找到的油畫「法瑪古斯塔城外攻守戰」 (侵刪)

畢竟威尼斯帝國屬於天主教世界,而信仰東正教的塞普勒斯當時是威尼斯帝國在東方最強大的橋頭堡,絕不能丟。於是威尼斯向教皇求援,教皇號令西班牙、馬爾他、熱那亞、那不勒斯等國救援塞普勒斯。然而,西班牙、熱那亞、那不勒斯做生意忙得不亦樂乎,誰會管這個巴掌大的島國?馬爾他?自己都沒塞普勒斯大呢……呵呵

就這樣,基督教世界第一次出賣了塞普勒斯。

1573年,最後一隊威尼斯傭兵駛出塞普勒斯,整個島徹底陷落。

與奧斯曼對待生活在巴爾幹的基督教徒一樣,塞普勒斯期初面臨的是血腥的大屠殺,然後,奧斯曼長官們從塞島的每個家庭里挑選健壯的男孩,收走後進行伊斯蘭化教育,訓練成為蘇丹的近衛軍。

對於重視家庭傳統的東正教徒來說,這何嘗不是刺骨的傷痛?

但堅強的塞島人即便是遭到如此打擊,但也能保持樂觀。不知各位有沒有朋友是來自塞普勒斯的,如果有的話,你一定會發現,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心態樂觀到驚人的程度,無論什麼日子,都會時常能聽到他們」哈哈哈哈「刺耳的笑聲(說實話,希臘人的大嗓門真的很難聽很難聽)。很多時候,我都會覺得這幫人樂觀到了沒良心的程度。但仔細一想,這不也是生活的一種智慧!

啪!書歸正傳

開朗到沒良心的塞普勒斯人,甚至也會嘗試與他們的宿敵——奧斯曼近衛軍們交好。

為了保衛蘇丹的這片風水寶地,奧斯曼在塞島布下了為數眾多的近衛軍設防。但塞島真的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很多近衛軍士兵進駐此地後,就不願意再搬回去了。於是他們把自己在安納托利亞的家眷也帶到塞島,一同居住。

如同開篇所說,除了宗教信仰外和苦大仇深的記憶外,土耳其人和塞普勒斯人真的很像。土耳其人在塞普勒斯定居後,沒過多久就和當地的希臘人打成了一片。在很多希臘族和土耳其族雜居的村莊,土耳其家庭甚至也在聖誕節時為希臘人送軟糖、椰棗、蛋糕……同樣,希臘人也會在土耳其人齋月的時候帶上無花果、橄欖油、以及各種各樣希臘蜜餞……

這是文中開頭時,塞普勒斯人的幾張頭像,中和右的兩位竟然留著大鬍子、戴著土耳其帽!大家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本來是塞土兩國人世仇啊!

這就要說到奧斯曼帝國宗教寬容政策的」Mittet System「了,與同時代的列強的海外擴張、強制轉化天主教徒不同,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宗教容忍度是比較高的。對於非穆斯林教徒,只要你按時交稅、聽命於蘇丹政府,宗教自由是可以被保障的。

不過,也有很多窮苦人家交不上稅,為了讓自己的家人免除稅收的壓力,當時也有很多東正教教徒也自願轉化成穆斯林,是穆斯林就不用交稅了。

在當時的塞普勒斯村落,也有一些和希臘人混的太熟的土耳其家庭,兩家的孩子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因為穆斯林禁止與異教通婚,所以也有很多土耳其穆斯林為了方便結婚,轉化成東正教徒的。

總之,在民族主義來襲前的歲月,塞島上的希臘人與土耳其人的關係是相對和諧的,基本情況呈」大雜居、小混居「的狀態。用我導師的話說,當時兩族人可謂」手拉著手、肩並著肩、共度美好時光。「

但時間很快到了19世紀初,拿破崙戰爭後,歐洲各地民族主義泛濫,同時,閉塞的奧斯曼帝國也呼吸到了民族主義的「新空氣「。1823年,英國詩人拜倫來到伯羅奔尼撒,和在維也納、敖德薩(當時沙俄的黑海自由港)的希臘」海歸「們一道向民眾說:

你們被壓迫了!

受苦的人們要得到解放!

來!讓我們打碎一切舊制度,起來革命吧!

圖為著名油畫《拜倫在希臘》 (圖中穿得最洋氣的那位帥哥就是拜倫了)

歷經幾次戰爭和在英法俄聯合干涉下,希臘終於在1832年正式取得了獨立。不過,此近代希臘非彼古代希臘。用我的話說,1830年代獨立的希臘是在帝國主義操縱下的一群東正教暴民,在摩里亞地主的資助下,成立的農民政權。連後來的奧托國王都是從德國進口的。

著名英國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評價整場希臘地區的民族主義運動時,曾用了」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被發明出來的傳統)來形容整場運動的戲謔。舉個栗子,在塞島和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當時開始興起了一場改姓的風波,很多希臘人不再用自己簡單易懂的姓氏,而從字典里找出了幾千年都不用的古希臘姓氏給自己安上,以增加希臘民族的正統性。

然而,這場起義對塞普勒斯的影響也不小。很多希臘獨立戰爭的士兵與他們塞島的希臘表親訴說整場起義的波瀾壯闊,這也鼓動了當地的塞普勒斯人。很多塞普勒斯人開始翻陳年舊賬,將當年土耳其人對希臘人所做的慘烈行徑重新講述出來。很多塞島上希臘人有了」回歸「希臘王國的想法,也正因於此,當地的希臘人與土耳其人關係開始緊張起來。

在塞普勒斯,帝國總督也開始了維穩策略,對有獨立思想的希臘人進行逮捕,僅在1821年,就有435名」希獨「分子被處決。

獨立後的希臘一路高歌,不斷向四周擴張,從雅典到薩洛尼卡,再到西色雷斯……一路上不僅趕走了土耳其人,連保加利亞人、阿爾巴尼亞人也連帶著打擊。

在希臘,有一個名叫」Enosis「的思潮開始興起,這個運動的實質是」只要有希臘人生活的地方,都應該是希臘人的土地。「

話說,地球上的人都稱自己的祖國為」Motherland「,但希臘和德國人卻稱自己祖國是」Fatherland「

不知是不是這個性別因素在作梗,這兩個國家的統一戰爭都充滿了暴力與大國角逐。

就在Enosis思潮進入塞普勒斯,島上的希臘人渴求同希臘王國併為一體時,以俄土戰爭為背景的1878年《柏林協議》簽署,將塞普勒斯劃歸英國治下。

隨后土耳其與希臘爆發的一系列戰爭,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慘烈「二字來形容了。到1923年戰爭徹底結束時,從士麥那到色雷斯沿岸,已經荒涼如月球一般。所以在我看來,塞普勒斯劃歸英國治下,在某種程度下也是件好事,至少讓這個島嶼脫離了希土之間的戰亂。

在英國的治下,塞普勒斯還算平穩,由英國注資的度假村、酒店的建立也初步建立起來,在主要城市利馬索爾、帕福斯、尼科西亞、法瑪古斯塔、蘭那卡等地陸續迎來了來自歐洲各國的遊客。島上的土耳其人與希臘人的生活條件也因此提高了很多。2013年,答主到身處歐債危機漩渦中的塞普勒斯度假時,當地的一位老校長對我說:「和我們隨後的艱苦日子比起來,英國統治時期我們的生活是最幸福的。」

但就在這位老校長所說的所謂「幸福」的時光里,島上的希、土兩族關係開始發生微妙地惡化。

這幅圖片是從英國統治的1891、1911、1931三年,塞普勒斯各村莊希族和土族的比例,顏色越深表明土族的比例越高,顏色越淺,表明希族比例越高。而過渡色的村莊表示的是希土兩族混居的村莊。

仔細對比這三張圖片的變化,深色的部分與淺色的部分在增多,而過渡色的部分少了。這表明,島上的希土兩族開始存在部分對立情緒。

除此之外,在希臘的本土上,民間讓塞普勒斯脫離英國統治、回歸希臘的呼聲越來越高。他們暗地裡鼓動塞島希臘人實行民主遊行和武裝暴動相結合的道路。

這是1930年,塞普勒斯民眾舉行脫離英國統治、與希臘結合的Enosis集會。

此外,在眾多城市如利馬索爾,發生了眾多希臘族學生襲擊英國殖民官的刑事案件;在各地村莊,也很多土耳其家庭被希臘族暴徒所洗劫和毆打。

在希臘族的對立面——那些被襲擊的塞島土耳其族人,也紛紛向安卡拉求救。在土希戰爭獲勝的凱末爾當然無法容忍自己的同胞受到希臘人如此侮辱,但他又畏懼英國在塞島的龐大利益,所以他不敢公開派兵支援,只能暗地裡也在資助塞島土族人建立武裝,進行反抗。

儘管此時代土、希兩族關係開始惡化,總體而言,有英國在塞島的支撐,塞普勒斯的局勢相對能保持穩定。

不過,隨著二戰的結束,英國再也無法維持從前的那個強大帝國了。此時塞島上的希土兩國也加深了各自的獨立訴求,英國的撤出,只是時間表的問題。

當塞島權力出現真空時,按耐不住的土希兩國代理人開始粉墨登場。

希臘政府說:塞普勒斯是我們希臘人民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土耳其政府說:塞普勒斯距離我們最近,應該是我們安納托利亞的延伸!

問題出現了,到底誰說的有理呢?

為證明這一點,1950年1月,塞普勒斯東正教會搞了個沒有土耳其族參與的「公投」,結果顯示,有近96%的希族人是願意回歸到希臘的。

難道這個沒有土耳其族參與的公投,就能反映民意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考慮一下人口比例,在1950年,島上80%的居民是希臘族人,土耳其族人僅佔到16%左右。

但讓塞島回歸希臘,對當時英國的政府還是杜魯門來說,都是一個很難執行的決定。

這是華約成員國的地圖,看土耳其的北面是蘇聯、希臘的北面是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無論是土國還是希臘,都是防止蘇聯南下的堡壘。而對比土希兩國的國力,土耳其無疑做出的貢獻更大。

所以,為了讓土耳其政府滿意,英國人在白宮的授意下,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即塞普勒斯既不回歸希臘,也不讓土耳其染指,而是讓塞普勒斯獨立!

這個看似很愚蠢的想法,實際上也包含了英國人、美國人在冷戰時的無奈。

與此同時,塞島上的土希兩族矛盾進入了白熱化,在希臘一方,由退伍老兵、「辭職」軍官、愛國青年進入塞普勒斯,在希臘政客Grivas(齊瓦斯?)將軍率領下,成立了愛國游擊隊組織EOKA;在土耳其一方,由安卡拉資助的年輕穆斯林進入塞普勒斯,協助成立土耳其抵抗組織TMT。自1955年起,雙方公開的武鬥開始出現。

1960年,由英國、土耳其、希臘、塞普勒斯四方共同簽署了《倫敦-蘇黎世協定》宣布塞普勒斯獨立,並在塞島成立民主政府,規定希臘族人擔任總統、土耳其族人擔任副總統。

不得不說,塞普勒斯新當選的總統,大主教馬卡洛斯,是一個很聰明、也是很有爭議性的人物。他深知所謂的「土希聯合政府」一定會走向失敗,但即便是走向失敗,為了塞普勒斯的和平,也要儘力維持局面。

相比之下,副總統Kü?ük(抱歉我找不到中文翻譯),這個土耳其族塞普勒斯人,卻是個分裂主義者,他的出現,為後來聯合政府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答主記得一次和一位學者聊天時,他曾跟我說過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一個國家的憲法越冗長,這個國家的問題就越多。」仔細想想,也蠻有道理的哈。

塞普勒斯的《1960年憲法》,具體多少條我忘記了,但其冗長程度,可與70年代的南斯拉夫憲法相比。

民主,就是要反映民意,而當時占人口總數77%的希臘族人期待回歸希臘,這個民意是塞普勒斯這個碎片化的了民主整體所不能實現的。所以當時希臘族在批判政府無能的同時,也開始了與土耳其族的大規模武鬥。

僅在1963年12月的武鬥,便有364名土耳其族、174名希臘族被害。這對於連郵筒著火都能上新聞頭條的小國來說,無疑是驚天事件了。

於是,塞島上的100多個土希兩族混居的村莊開始進行大規模人口遷移。

如圖,從1946到1960年,這幾十年土希兩族混居村落數目極具下降,到1973年,除了東部山區和部分海岸以外,幾乎不存在土希兩族混居狀況,可見當時民族矛盾的白熱化程度。

在1964年,土耳其曾揚言要入侵塞普勒斯,為那些死去的土耳其人報仇。但在當時約翰遜總統的斡旋下,事件得到平息。

與此同時,在塞國首都尼科西亞的內閣也面臨著破碎的風險,希土兩國的政治家們厭倦了喋喋不休的爭論,終於走向破裂。然而,僅占內閣成員30%的土耳其人顯然不是希臘人的對手,一系列土耳其族議員的特權被剝奪、副總統Kü?ük的最終否決權悲撤銷,這導致全體退出了內閣。

至此,對現政府不滿土耳其族在安卡拉的慫恿下,提出了土希分治的主張。

1964年,馬卡洛斯訪問雅典,與希臘總統Papandreou商談,承認「Enosis作為一項統一希臘、解決塞島爭端的協議,是可行的。」為此,希臘為塞普勒斯派遣了10,000名軍隊,以防止土國入侵。

但是,馬卡洛斯主教說的「可行的」並不是表示他就完全支持回歸希臘。在此後的時間裡,他一邊和雅典打著哈哈,也一邊也在艱難維持著島內希、土兩族的關係。作為這個本不該是國家的國家的元首,他的處境無疑是在走鋼絲,但即使這樣,他也為塞島帶來了十多年表面上的和平。

然而,當鋼絲斷裂,年邁的總統從神壇上摔下來時,再也沒人能保持這般平衡,國家的破裂就開始了!

在1968年總統選舉時,馬卡洛斯總統曾說過「Enosis是可以實現的,但是塞島的獨立也是可行的。」這句話引起了希臘軍政府對他忠誠度的懷疑,開始擔心馬卡洛斯並不是他們最想要的塞普勒斯代理人。

1974年,在一切籌備妥當後,希臘軍人在7月15號的早晨發起政變,推翻了馬卡洛斯政府。年邁的馬卡洛斯含淚離開塞普勒斯,於3年後病逝。

根據1960年由英國、希臘、土耳其、塞普勒斯簽署的《倫敦-蘇黎世協定》,當塞普勒斯受到攻擊時,其餘幾方都有義務救援。所以,希臘軍人發動的這次政變,為土耳其的入侵創造了一個完美的借口。

7月20日,土耳其派遣空降兵正式對塞普勒斯發動突襲。

如圖,土耳其的首次襲擊並沒有對塞普勒斯進行全面打擊,僅佔據了尼科西亞至海岸城市Kyrenia之間的土地。

土耳其政府這樣做,其目的就在於對塞普勒斯和希臘當局進行外交威懾,以實現塞島上土希兩族分治的局面。然而,這個提議被希臘族拒絕。

土耳其認為,給希臘族的軍事威懾還不夠,在一個月後的8月14日,土耳其展開了第二輪突襲。

僅過了兩天,土耳其軍隊便控制了塞島上40%的領土。其佔領的區域,也就是今天塞普勒斯交界的地方。

如此的軍事威懾,也讓希臘族到了想不認輸都不行的程度了。而在此時的希臘本國,軍政府明白自己根本不是土耳其的對手,且英美兩國都不希望這種影響北約內部團結的事態升級。

在土耳其軍隊佔領的過程中,幾十萬世代生活在北部的希臘族人被土耳其人驅趕至南部,大量農田被毀,許多豪宅成了士兵的私產,土耳其國內大量的失業者、流浪漢被安置在曾經希臘族的普通民居內……一度風景秀麗、經濟發達的北部海岸,一時間暗淡了下來。

最可憐的就是那些來自北方的希臘族難民,由於塞國財政困難,只能為他們提供少量的資金補助以糊口。直到如今,那些當年被強制搬遷的難民們,很多都不願提起當年的痛苦事。

「我很想回到我的老家,但我知道我這輩子都不會回去。」哪位位當年被驅趕至南部的塞島希臘人對答主說。

1983年,「北塞普勒斯」建國,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承認它獨立——土耳其

塞普勒斯首都尼科西亞,是東西柏林之後,世界上唯一剩下的分裂城市。

在城市的分界線上,聯合國士兵還在此把守。在城內的Green Line內,土耳其軍隊當年留下的彈孔依舊殘存在牆上。而那段不堪的記憶,也如同恥辱柱般,立在這片歷經苦難的土地上。


簡單地說,一開始塞普勒斯是希臘人的,再早就不太清楚了,也和現在沒什麼關係。後來隨著「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這邊的文化體系一直發展到了拜占庭帝國。中間雖然被威尼斯,法蘭西之類的佔領過,但是都沒有太多改變「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信仰和希臘人成分。

後來奧斯曼土耳其強大了,拿了這個島,開始有信仰伊斯蘭的土耳其人上島,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不同,這下變化大了。這個島屬於過埃及,不過沒什麼實質性影響,也沒見上去很多埃及人。

再後來英國打敗了土耳其,在這裡建立了殖民地,在半島上也幫著希臘復國。二戰以後全球殖民地獨立,這裡也就獨立了。然後希臘,土耳其,英國三方還簽了條約由它們保證塞的獨立、領土完整和安全;同希、土訂立有「同盟條約」,規定它們在塞有駐軍權。

這就是個巨大隱患,後來一個族的人要搞掉另外一個族的。。。。

這不就打起來了,好在是小國聯合國就調停了,維持了現在這個北塞普勒斯+維和部隊+南塞普勒斯的狀態。

———————————————————————————————————————————

你想像一下如果是二戰後美軍接收了台灣島,然後在上面塞進去一大群中國人和一大群日本人,讓它獨立的時候還籤條約中日都要有駐軍。

兩個族群差異巨大,還互相有仇,也沒有時間給他們融合成一個新人群。搞成這樣也是情理之中了。


土雞沒有底氣發動一場未知結果的全面戰爭,也樂於看到手下難管的異教徒又少了一點,但是顯然不會承認這個國家的,要麼多丟臉。畢竟以"自古以來"的標準,半個地中海都曾經是土雞的。

國際角度,不帶立場的看這個事件,根據種族和信仰分而治之恐怕已經是最好的結果,無論哪一方獨佔全島都會給另外一方的居民帶來深重的痛苦。最後斡旋出一個三明治解決方案,兩邊的敵對勢力中間夾著聯合國維和部隊隔離衝突,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


用日本和釣魚島的關係形容可以嗎?全世界爭議地區就這幾個,包括克什米爾,耶路撒冷,馬島,台灣,北方四島等。

中國領土,日本佔去,美國託管,台灣就像南塞普勒斯。


推薦閱讀:

日本普通民眾對於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是什麼態度?
怎麼看待最近商務部提出中國將擴大從菲律賓進口熱帶水果?
如何看待美國陸軍被曝軍費做假賬數萬億美元?
為什麼南韓在各方面都優於北朝鮮,這可以說明資本主義優於社會主義嗎?
如何看待9.14日朝鮮就咸鏡北道洪災向越南蒙古寮國等9國求援?

TAG:軍事 | 土耳其 | 國際政治 | 塞普勒斯 | 北塞普勒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