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贊同」與「感謝」是否與幼兒園的「小紅花」具有相同效用?

突然腦洞大開想到的問題。

在幼兒園裡,老師把小紅花當成一種對好孩子的獎勵,具有激發其他孩子好好聽話的效用。當孩子得到一個小紅花時,就會很高興很高興,當成一種被關注、被認可的榮耀。其他孩子們也會很羨慕得到小紅花的人。

好像知乎的這兩個功能就是小紅花的升級版,當答題的人收到「贊同」和「感謝」時,就會有一種榮耀的感覺,自己被關注了、被認可了,我要好好努力,得到更多的贊同和感謝。

旁觀者們看到得很多贊的人,也會產生羨慕和嚮往,就會產生,我要好好努力,像那個人一樣爭取有一天也能得到很多贊同。


先上結論:

  • 知乎的「贊同」與「感謝」與幼兒園的「小紅花」是相似的。

  • 相同之處在於它們讓我們覺得被認可很開心。

  • 不同之處在於知乎用戶對待感謝贊同比幼兒園小朋友對待小紅花要客觀理性得多。

——————————————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喜歡!

題主在問題描述中已經提到了「感謝贊同」和「小紅花」的相似之處——

讓人受到激勵,並且更加認真努力地回答問題

這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強化」,當個體做出的某種行為(認真答題/遵守紀律)能夠帶來所希望的結果(「贊同感謝/小紅花」)時,個體傾向於更多地做出這種行為,以獲得更多自己希望的結果。

其實人類就是用這個訓練很多動物的嘛!海豚猴子不都是「做對了事情有飯吃」的嘛!

——從這個角度來看,知乎的「贊同」與「感謝」與幼兒園的「小紅花」,甚至是馴獸師餵給動物的食物,都具有相似的效用

(當然,「贊同感謝、小紅花」滿足了人的比較高的需求,歸屬感和受尊重,而動物的食物滿足的是比較低級的生存需求,這的確是不一樣的。)

但是,

相似≠相同

相似≠相同

相似≠相同

相似≠相同

相似≠相同

以下是不同之處

幼兒園的孩子會更加「盲目」地追求小紅花,更容易被「誘惑」,但是在知乎答題的用戶會更加理性地對待「贊同感謝」,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們喜歡「感謝贊同」,我們追求被人認可的感覺,但是我們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很多事情。

比如,程毅南對這個問題(如何看待知乎牛人刪自己的答案?)的回答就提到過:

在社交/公共平台,你越有名氣,你就越不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

講邏輯講道理在公共環境下是無效的,因為群體的認知水平有限,只知道「好」和「壞」,因此你只需要喊口號(如果不是只能喊口號)。

再比如,顧瑋對這個問題(佐藤謙一等人的離開是知乎的轉折點嗎?)的回答提到了:

還是堅持一個觀點,知乎轉折點只有兩個:

1.把話題Timeline改成了關注人Timeline;

2.開放註冊;

前者開始無限擴張知乎名人效應知乎的多數回答開始比「誰的粉絲多」,而不再是「誰的回答好」,小用戶的生存空間被擠壓

我個人也有一些體會。

我2012年春天註冊知乎,當年夏天回答了一個問題。

2013年1月答題十幾個。2013年5月到2013年11月答題大約50個。

之後,14年到了,從2月上旬到現在,我一共答題80多個。

我是學心理學的,所以會回答一些相關的問題;我喜歡八卦,所以也會回答情感類問題(常常夾帶著心理學的一些理論);我更喜歡小孩子,有時候回答教育類問題會查好多文獻——可是多數時候基本上無人問津。

我想說的是這兩個答案的對比:

小孩子是應該以鼓勵和誇讚來樹力起自信心呢,還是應該讓其承受足夠的挫折和打擊來建立自信?和如何看待女作家六六的這條微博?

這兩個答案都是我寫的,我寫下它們的時候是一樣用心的,而且就答題時間而言,我個人水平不會有太大變化。

但是一個只有可憐巴巴的1個贊同,另一個卻過了百,這是我唯一贊同過百的答案。原因其實和被程毅南、許曉風、朱煥傑收藏很有關係。——「知乎名人效應」。(當然也和題目本身的熱度有關)

另外,就如何看待女作家六六的這條微博?這個問題而言,安雅的答案如下:

道貌岸然,虛偽至極。不想買就說不想買好了,非要裱成督促孩子奮鬥、工作動力什麼的,屁大點事都不忘拿出來塑造自己理智媽媽的形象。

得票554…我個人點了反對沒有幫助,甚至舉報為「不友善的內容」——一己之見。

再舉一個例子:賈珺侯 答過的問題

這個用戶一共10個回答,確實有些回答很有「乾貨」,比如內衣的問題,比如關於受歡迎、性格好的問題——看得出來手機碼的答案很辛苦也很用心,可是受歡迎的答案卻是關於溫柔、關於男朋友的。

以上種種例子(如果有冒犯,請告知我,我會刪除),只是想要說明:

  • 知乎用戶【個體】在點贊同感謝反對沒有幫助的時候具有極大的主觀性

  • 最終的得票數量反映了人群【群體】的規律性。

  • 規律大概可以歸納為:大家通常喜歡好懂、看著爽的,而不一定是最具「營養價值」的。

我可以理解最後一點:需要乾貨的時候我也會去讀文獻,水知乎自然是圖個不太費腦子的暢快!

所以我也明白,贊同感謝這種東西,來去無常,不必太在意,自己覺得開心、值得,就可以了!比如現在,我深知這個答案可能基本上沒回應,但是我這麼做,自己爽,不後悔,就好了!——幼兒園的小朋友可不會去思考「小紅花的發放規律」or"老師是不是客觀公正"or「小紅花值得我付出什麼」or「什麼比小紅花更重要」……從這個角度來看,知乎的「贊同」與「感謝」與幼兒園的「小紅花」存在很大的區別

這就是就是我想說的:

  • 知乎的「贊同」與「感謝」與幼兒園的「小紅花」是相似的。

  • 相同之處在於它們讓我們覺得被認可很開心。

  • 不同之處在於知乎用戶對待感謝贊同比幼兒園小朋友對待小紅花要客觀理性得多。

希望知乎越來越好。


我覺得本質上就是一樣的!我們天生就是渴望被認可,被讚揚.


我想看看我被感謝的回答是什麼,不過看來找不到


不一樣。「小紅花」背後有一個權力結構,是自上而下的授予,是行為操縱。什麼樣的行為能夠得到小紅花,是有嚴格的制度規範的,獎勵目的也是為了維持這種規範。

在知乎,如何作答自己是可以決定的,贊同與被贊同的人之間也是平等的關係,所以能感受到更多的尊重,最最重要的是這裡除了管理員外不會有人羞辱似地要求你嚴守規範


推薦閱讀:

清華大學的GPA演算法是否有失公正?想知道其他學校的GPA演算法是怎樣的呢?
老師強制課堂掃碼簽到合理嗎?
如何看待《小別離》中海清飾演的角色以及和女兒的關係?
跳級是一種什麼體驗?
你會把女兒培養成「文藝女青年」嗎?或者,你覺得怎麼培養女兒好呢?

TAG:知乎 | 教育 | 贊同知乎功能 | 知乎演算法 | 感謝知乎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