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估值折讓?一般什麼時候會發生這種情形?

看到有分析師說李嘉誠這次的分拆可以消除一部分的控股公司的估值折讓,作為小白這裡不是特別明白,不知道有沒有專業人士來幫忙解釋一下什麼是估值折讓呢?


謝韋爺邀。

首先看了樓上提到的,多元業務公司的估值折讓,其實在投資界並不是個被普遍認同存在的東西,我個人的觀點是:也許有。當然,無可否認國內許多的交易背景都來源於此。比如,A公司主業是生產玻璃,同時生產一點點智能手機觸摸屏面板。他們覺得自己的手機業務被市場低估了,因為玻璃業務只有8倍的市盈率,而獨立的觸摸屏公司往往都是40倍的市盈率;所以會想著怎麼把這塊「高估值」的業務剝離出來單獨上市,做所謂的「倍數套利」。這種交易邏輯易於理解,實際市場上也有大量的項目。

但我記得歐美一些學者做過專門的研究,通過不同公司業務的兼并收購剝離等手段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做研究,得出結論是,至少在美國市場,「這種倍數套利現象不存在。」我傾向於相信他們。比如你把8倍市盈率的資產裝入20倍市盈率的公司里,市場會不會給這部分盈利也20倍的市盈率呢?可能會有(尤其是A股,凡事皆有可能),但作為一個架子投資者,最好不要相信有,否則市場也太「笨」了,太容易被愚弄了。

至於一般意義上的被普遍認可的估值折讓,其實主要就是兩種:

流動性折讓(discount for lack of marketability/liquidation):包括鎖定期,上沒上市等等。據美國的學者研究美國企業上市半年前的流動性折讓是35%。有理由認為發審制下的天朝這個比例應該更高吧?實際投行一般是按20%左右的比例做。當然,這東西就是個「筐」,什麼都可以裝:一邊是DCF折現的結果,一邊是老闆腦子裡的價格,中間的差價就是「流動性折讓」。

控制權折讓(discount for lack of control),股權對企業有不同的權益,要有不同的折讓。最典型的例子,比如PE投資一家公司,2000萬佔20%股權,這家公司真的「估值」一個億么?當然不是,人家的20%股權是附帶有對賭、回購、董事會席位、重大決策一票否決權等等福利的,「估值」多少只是個說法,99%的情況下企業的價值肯定不值所謂「估值」算出來的這麼多錢。其他的名目繁多的折讓也有,比如政治風險折讓,但相對不那麼重要。

業務類似公司兼并收購時的協同效應(synergies),其實是反方向的折讓:因為收購以後有額外的成本降低或收入增加,反倒會創造一部分價值。綜合以上幾方面來看,這也是為什麼如果騰訊、阿里巴巴等(有協同效應,是上市公司有流動性,買過來有控制權溢價)和財務投資人(無協同效應,沒流動性,沒控制權溢價)都想投資於一家公司,只要企業創始人不排斥被併購,財務投資人基本沒有勝算,因為能接受的估值標準相差太多,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最近太忙沒怎麼關注李生的業務重組,不過國際上的控股公司在估值上有折讓是個既定的事實而普遍存在,這次重組肯定能釋放出一部分價值(我沒有研究過背後的原因,這兩天也沒時間研究,sorry,過幾天可以補上),但直覺上我猜控制權折讓應該是主要的原因。比如如果投資者通過長實持有和黃,至少在控制性上肯定是要差於直接持有和黃資產本身的;你作為和黃的小股東,和你作為和黃控股股東的小股東,對持有和黃的利益而言,哪個地位更慘呢?


美股算不上多有效的一個市場,我認為股價是不能準確反應公司價值的。很多大公司裡面有一個高增長的部門,看股票的人往往拿整個公司的性質來衡量股票的估值,因此如果把高增長的部門獨立上市,經常兩個部分加起來會獲得比以前高很多的市值。例子很多,比如tripadvisor spinoff from expedia,或者我看的行業里whitewave spinoff from dean foods.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activist funds會宣傳公司分拆。比如有些Pepsi的股東希望零食和飲料部門分拆,或者今年夏天即將發生的energizer的電池(household products)和剃鬚刀(personal products)的分拆(分拆消息當天股票15%+)。這些例子都符合廣義上的估值折讓。分拆方便公司講一個好故事 (telling a good story)——如果股價能夠準確反映公司價值,要故事幹嘛用?

具體到控股公司的估值折讓——很多上市公司, 並沒有自己的一個主業,而是擁有很多不同公司的股份--很多香港conglomerates都是這樣的控股公司。對於這些公司,我認為分拆能夠增加流動性、透明度(很多香港conglomerates互相有極其複雜的所有關係,很難搞清楚),能夠增加股東價值。當然,關於這點看股價就知道了。


這件事我稍微知道一點點,但是我就不就這件事發表意見了,只說估值折讓,從比較技術一點的層面。

非常簡單。用最常見的PE來說。

我們都知道給公司估值(就是猜股價啦)需要預測公司未來的盈利,在給這個盈利加一個比率得到公司的股票價格,which is Price/Earning Ratio.

然後這個比率就是可以發揮的地方。

通常我們知道,大公司會有好幾塊業務,特別是那種集團公司,有這個子公司那個子公司的,每個的經營情況還都不太一樣,那麼我們就會分別給每個子公司/每塊業務給個估值,然後加起來,就是整個公司集團的估值啦!So easy!

But,我們都知道大公司嘛, 在整個集團層面肯定還有一些資源消耗的,總部的人員啦,子公司之間互相扯皮拉blabla,大公司病嘛,so,讓我們給之前得出的公司總估值加一個discount。也就是說,酌情把PE下調一點點。業務情況沒有變化(假設),盈利還是那麼些,但是公司的預期股價相對變低了。

這就是通常conglomerates的所謂valuation discount。

反之,如果這家公司專註於某一項業務,全公司齊心協力額擰成一股繩,內部資源消耗少,自然題中discount的情況就會減輕啦。

也就是題中所說的情況。


大家回答的都挺全的了。對於holding company來說,假設下屬所有業務部門都已經分拆成上市公司且母公司都控股,現實里通常把子公司股權市值加在一起都是高過母公司市值的,也就是有折價。折價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投資者通常只對某一特定業務感興趣,那麼他完全可以只買特定業務的上市公司股票而沒有必要間接通過持有母公司股票來間接享受特定業務的收益。

新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經過多次分拆上市之後,最有前景的在線地產和微博業務都已經獨立上市了,新浪母公司雖然控股微博和間接持有易居和樂居,總市值還是打了一個非常大的折扣。獵豹移動和母公司金山控股也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當然母公司的股價還是會隨著持股的子公司股價而變動的,但是折價多少本身是很難提前預測的,我自己在簡單做model的時候會給一個30%的holding discount,但是具體的case都要具體看。


不知道我以下說的是不是就是你所指的估值折讓,我想說的英文叫做unlock the value。

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家公司從事多個不同業務時,投資者算錯了。公司按不同行業重組一下,計算難度下去了,投資者就應該會算了。

我們來一家有兩個部門的公司吧。

A: 今年現金流100,預期以後每年增長5%

B: 今年現金流200,預期以後每年增長1%

假設Discount rate為10%

接下來是我們用兩種方法貼現。

1.加總計算

公司今年總現金流300,加權平均增長率為7/3%。

公司價值為

300(1+7/3%)/(10%-7/3%)=4004

這種方法犯了一個錯誤,以加權平均增長率作為公司未來的長期增長率。當A增長得越來越大,他的比重會越來越大。

2.分開計算,在加總

A價值100(1+5%)/(10%-5%)=2100

B價值200(1+1%)/(10%-1%)=2244

公司價值為4344

第二種方法比第一種方法高出340

李嘉誠這次就是把所有公司分成房地產和非房地產,如同上面例子中的A和B,自然可以unlock the value。股價上漲也符合上面的分析。


推薦閱讀:

TAG:估值 | 證券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