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音樂的樂譜會更美嗎?

本人學建築,好的建築空間在平面圖上會呈現形式美,例如比例曲線等等。樂譜之於音樂會不會也有這種關係。


說到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提及一下youtube上的大神smalin做的一系列古典音樂可視化視頻,我搬運了部分來優酷,詳見此專輯古典音樂的圖像可視化。

優酷上另一個哥們優酷網-中國第一視頻網,提供視頻播放,視頻發布,視頻搜索我沒看錯的話,他把smalin做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搬了一部分。不過居然沒搬全(╯‵□′)╯︵┻━┻,我索性這兩天找時間做個好事全部搬過來算了

----------------

ps: 我已經將全套smalin版哥德堡變奏曲搬來優酷,請用力猛戳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2236044.html

話說優酷的排序有點蛋疼。。視頻順序是亂的,不過哥德堡變奏曲每個變奏之間的順序倒並不是什麼特別重要的東西,大家湊合著看吧

-----------------

這個系列的視頻是什麼情況呢,smalin把樂曲每個音的音高和長度用方塊的高度和長度來表示,不同的顏色代表同一種樂器的不同聲部,不同的形狀來代表不同的樂器,隨著音樂的進行來構建整個視頻,說白了其實這就是一個披著馬甲的樂譜,只不過更直觀更有趣。

在這種非常直觀的「視覺表現音樂」的情況下,我們能看到有一些很有趣的現象,一些構思精巧的樂曲在視覺結構上呈現出直觀的美感,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內在結構也被清晰的揭示出來。

哥德堡變奏曲第15變奏,可以看到兩個主聲部呈明顯的鏡面對稱關係,但是進入的時間有差別

哥德堡變奏曲第18變奏,一個聲部在高音區模仿另一個聲部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貝多芬最著名的復調樂章之一,在看視頻時可以試試把關注點放在比如低音區和高音區,很有趣的體驗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二樂章,最偉大的諧虐曲之一,可以看到每個聲部之間清晰的對應關係

喜聞樂見的巴赫D小調托卡塔和賦格,可以看到在一些非常悅耳的賦格和復調片段,音樂所呈現出來的圖像也顯得非常精美規律而賞心悅目

注意,我不是說好的音樂樂譜就一定好看,只是說好的音樂有的時候確實會讓其「樂譜」看起來更加精美而有趣。由於smalin只做古典音樂,我不知道現代音樂在上面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此回答僅提供看問題的另一個思路,歡迎討論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音樂質量和樂譜的視覺美感之間有關係。

和建築平面圖相比,樂譜是對音樂非常不精確的記錄。音高和時值算是相對準確的,但強弱呢?強是多強?弱是多弱?彈性速度(rubato)是怎麼個彈性法?這些用五線譜都無法量化。(正是這種不精確給「演奏家」留出了發揮空間。)

我朋友說當年看過 SANAA(妹島和世 + 西澤立衛)的平面圖,極盡細密優雅,感動得想落淚。可樂譜只是一種 approximation,如本版張亮所說,很多大作曲家的手稿都是很潦草的。而莫扎特的手稿很規整,也並不說明莫扎特就比手稿潦草的貝多芬偉大很多。

錄音技術出現後,樂譜不必存在了。廿世紀最有活力的音樂,例如 Miles Davis, Beatles, Bj?rk,它們的原初媒介都是錄音(LP, CD, MP3),不是樂譜。那麼,題主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有人可能要說,沒有樂譜,Brian Ferneyhough, Pierre Boulez 那樣的音樂怎麼辦?給交響樂隊、室內樂隊寫的曲子,或者擴大了說所謂的「當代古典」(contemporary classical),還是需要樂譜的。但我想不如探討這樣一個問題:這類音樂如今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它們不前衛,真的不前衛。)

不知道 KLEXRAX 的老師的那句話,除了 Crumb 之外,還有什麼別的例子?我是想不出太多的。1990 年代末的時候有一個叫 Metasynth 的軟體比較流行,它的功能基本上是根據事先定好的規則,把圖像轉化成聲音,Tetsu Inoue 等人很愛用。不過最後我們發現用 Metasynth 做出來的音樂聽上去都是一個樣。


  1. 樂譜只是音樂的一種記載形式,好曲子的樂譜並沒有比差曲子的樂譜具備更多視覺上的美感;
  2. 我們常說的譜子好看,是指記譜工整;
  3. 樂譜只能記載音樂的部分信息,而好的音樂所涵蓋的方面更多。也就是說,哪怕同樣一份樂譜,演繹出來的兩個版本準確無誤,也可以有極好與極差之分;
  4. 好的音樂首先需要好的作曲,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好的作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應在譜面上,比如聲部的平衡,織體語言的豐富,高低兩聲部的輪廓等等。但是它和架上藝術等其他視覺藝術帶給人的直觀的美感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而且想要通過樂譜判斷音樂的優劣需要一定程度的訓練(包括作曲、內心聽覺等);
  5. 20世紀嚴肅音樂發展到今天有一種趨勢,那就是音樂越發符號化,譜面化,引用一句我老師的俗話講叫「學作曲學到後面越來越像學繪畫」。比如George Crumb的《Makrokosmos》:

當然,即便我們不看整個20世紀至今的現代音樂,就算處在現代嚴肅音樂的語境下,我剛剛說的這種趨勢也僅僅只是這百年來紛繁複雜支流眾多的其中之一而已。圖片來源:音樂與繪畫的對照


這個,如果你看過貝多芬的手稿,應該不會有這種想法。

音樂的美感靠聽覺實現而不是視覺,當然,如果你是說把樂譜印刷成一朵花,那我覺得隨便哪個都好看的。

不過話說回來,樂音之間確實因為存在長短關係而有比例聯繫,比如,三拍子就是有律動的感覺,四拍子就是更有儀式感。速度也是一樣,快板的激烈和慢板的端莊,行板的流動和中板的穩健等等。

所以,音樂確實因為存在比例,速度的對比與變化更具情感的表達。


這是上音的一個教授畫的,我不懂音樂,但這個譜子太有通感了。


你說的可能是 visualization 之後展現的美.

音樂的 visualization 不是樂譜,而需要將聲音按照其各種屬性,比如音高、節奏、和弦、音色等變換到二維、三維或四維空間(含時間)中。這樣才有審美層面的美出來。

樂譜對應的不是音樂本身,而是生成音樂的指令或者程序。不屬於審美的範疇。


不算傳統意義上的「樂譜」,不過http://www.bewitched.com/song.html這裡可以看到「音樂的形狀」。


黑樂譜么?


[轉載]做愛的五線譜..._夢想路過的地方


應該沒有太大聯繫,實話,單調又周而復始的練習曲反而要整齊好看一些,但是難彈的跨度大的反而比較亂,甚至上下跳躍地有點難以接受,當然對於看慣對稱的我們也覺得不舒服了,所以應該沒什麼太大關係,看過有些創作人的手稿,改的跟手紙一樣,亂七八糟,可是聽起來很贊,只在乎譜子的好看,不放在音樂本身的話,這件事就不純粹了吧。就不要再說美感這種事了。


推薦閱讀:

學院派作曲系在研究什麼?
配器應該然後開始學 先學弦樂?小型樂曲? 應該是什麼階段?
作為一個音樂狂熱者,我應該怎麼學寫歌呢?
用電腦軟體作曲的弊端是什麼,現在還有多少作曲家堅持用手寫作曲的?
如何學好和聲?和聲的意義在創作中如何體現?

TAG:音樂 | 音樂製作 | 作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