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午夜巴黎》是否表達了 "懷舊只是對現實的逃避"?


謝邀,重新速看了一次《午夜巴黎》,依舊感動的熱淚盈眶。(多圖劇透。因時間關係就不找中英字幕了,截圖圖片來源優酷視頻)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按照伍迪艾倫電影里的邏輯來審視「懷舊」這種精神狀態。(另外,「懷舊只是對現實的逃避」這種話,這麼單一且絕對的判斷,一聽就不像伍迪艾倫的作品會傳達的主旨啊~不知道題目真正想問的是伍迪艾倫想傳達的意圖還是就某句翻譯問題)

這裡提及的「懷舊是持續的拒絕狀態之中」,如果認真看完全片,你就能確認這是烏合之眾所做出的定義。(瞧瞧這句話是出自「掉書袋」先生之口以及電影畫面的布局,男主可是和這個場面格格不入的)當然,在電影初期,這種定義也曾在男主心裡醞釀過—他的小說是很好的證明。文學是看待世界的方式,男主小說的改變與他整個世界觀念的轉變相吻合。

這裡不得不先提及兩個人:海明威和斯坦因

(題外話:這部電影裏海明威的形象塑造的實在成功!完全將海明威的硬漢形象以及創作風格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且演員確實長得挺像海明威的。)

這一段隱藏了許多深意,並且這種深意是雙向的。(電影有些話出自海明威之口實在太棒了,如果換其他人說,必定不會達到如期的效果。)首先,海明威這番話的表層對男主的不自信表示了鼓勵(我第一感覺還是對海明威創作小說的藝術特徵深有感觸,對熱愛看海明威的書的觀眾共鳴感馬上提升啊!這番話絕是讚賞海明威創作態度的)這裡的鼓勵太重要了,因為這反應了海明威並不否認懷舊情緒(事實上,往後他所創作的作品更是能體現他的態度,例如我特別喜歡的《太陽照常升起》)當然,這更是伍迪艾倫的態度了。

不過這番話真正的影響,最直接是體現在男主日後小說的改寫。試想一下,海明威這番話是對著一個現代作家說的,也就是這個作家是受到海明威的啟蒙,這致使男主在往後的作品中貫徹了相似的理念—這變相也成了一種懷舊,事實上很多作家都會有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我們甚至可以用「師承」這種說法來讚揚這個作家用他的作品致敬了啟蒙他的作家群,這也是為何我總有感覺村上春樹的作品總會有菲茨傑拉德風格的痕迹,所有現代優秀作家離不開經典的熏陶,當然卡夫卡是個例外,這裡暫且不展開談了。)而這從精神的本質上觸動了男主。所以從這裡開始,伍迪艾倫開始做出明顯答覆,懷舊情結每個人都有,更是每個優秀作家都會保留的情愫。

然而懷有這種情愫有什麼問題呢?

斯坦因的話非常值得反覆思考:

這番話我反覆看了好幾次,實在是每個文學創作者應該銘記於心的話!我看到這裡幾度飆淚,(第一次看的時候還是笑了,不入流的科幻小說系列遭到了諷刺哈哈)這很好地對懷舊情結的認識有了一個歸宿。強烈的懷舊會讓人陷入虛無,這裡提出的命題已經儼然超過直白簡單的詢問「懷舊是否是逃避現實」了。斯坦因曾任了男主的懷舊情結,不然不會讚賞男主的作品。懷舊確實暗藏了逃避現實願望,特別對於熱愛文學的人而言(這裡一定要提及的是文學作品,是經典,不是隨便什麼書籍都能被列入其中。看看男主遇到的都是文學大家就知道。)如果越是有想創作的心,則越是有「黃金時代情結」(這個詞確實總結得相當好),但是這樣對我們看待世界並無好處,我們會易於被不切實際的幻想玩弄。(立馬讓人聯想到《開羅紫玫瑰》!這部戲更深刻的探討了存在和虛無的關係,並且這兩部戲的主旨有極其相似的地方)

而這部戲的重中之重:

沒錯,就是艾德里亞娜

艾德里亞娜(以下簡稱艾德)和男主一樣,懷有著一種懷舊情愫,男主認為巴黎二十年代的黃金時代是美好的,而艾德也有另外一個她嚮往的美好時代。艾德的出現和最後的選擇都無不指向她逃避了「現實」。而男主則是在最後醒悟到了:

這和斯坦因說的是一樣的(這個女性太聰明了…)人要是不斷陷入懷舊就會陷入虛無的狀態,這種逃避現實的方式不僅不明智,而且不會得到根本的解決。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人也復興古希臘-羅馬思想文化一樣。每一個時代的人總有對他們所傳承的時代發出熾熱的感情的時候。但是我們常常沉溺在表面,沒有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在於體驗和存在—就像男主的夢,他的抗生素沒有了;他有牙醫,但是麻醉藥沒有了。男主喜愛的1920,也並非僅僅是這些作家而已。

不過,重新看完這部片,懷舊情緒只是這部電影的要傳達的深意的冰山一角。伍迪艾倫在電影表示出一種對群星閃耀時代的痛惜,更重要的,是對一種一去不復返的高貴精神的懷念。我們很難再企及經典,或許並不是我們沒有能力了,而是我們不再義無反顧的確信我們能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黃金時代」,(想想海明威那句:我就是最好的作家!)

伍迪艾倫的偉大不僅在於他將藝術(文學)融入了生命,他還將藝術(文學)與現實的兩難問題展現出來。影片最後,伍迪艾倫明確的說明了,懷舊絕不是逃避現實,懷舊是向一種優質、美好精神致敬,並以此塑造出直面生活,熱愛生活的信仰,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最後還是po上一張我最喜歡的抖森結尾~

哈哈,真的和菲茨傑拉德氣質很相似!


是。

看了三遍了,剛剛特地再看一遍穿越回1890的片段。

2010年的吉爾和1920的瑪麗昂穿越到1890年,法國紅磨坊。遇到了德加、高更、圖盧茲三個大畫家。德加和高更說這個時代(1890)的人缺乏想像力,很空洞,要是生活在文藝復興時代就好了。瑪麗昂說這(1890)才是黃金時代。

總結一下:

1890時代的高更、德加、圖盧茲等人認為文藝復興時代是黃金時代,他們懷念那個時代,希望能與米開朗琪羅並肩作畫。

1920時代的瑪麗昂覺得1890才是黃金時代。

2010年代的吉爾覺得1920時代才是黃金時代,因為他是個作家,可以遇到海明威、斯泰因、菲茨傑拉德等文豪。

後來吉爾算是看明白了。

自己要是在舊時代,是沒法忍受沒有抗生素的生活。因為他已經依賴2010現代醫療水平高度發達的社會了。每一個時代的人都多多少少會懷念過去的時代,認為過去的某一時期是黃金時期。但其實自己所在的年代才是黃金時代。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話癆分割線———------------------------------------------

如果某一天電腦的內存只剩下存兩部電影的空間,那麼《Midnight in Paris》絕對佔有一席之位,另一部是昨日的世界《The Grand Budapest》

Woody Allen 的音樂美學在這部電影里發揮到了極致,文學和藝術也洋溢著滋養著這部電影。

應該說,這是Woody Allen 自己的穿越夢,文學夢。如果用北島的一句話形容便是:「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這是一個美國佬帶著美麗的未婚妻和岳父岳母來巴黎度假——美國佬獨自雨中漫步巴黎途中遇到1920s各種名人作家的穿越故事。故事是虛構的,是Woody Allen 的一個夢,但拍出了巴黎該有的樣子——Romantic

"The very essence of romance is uncertainty ."

——Oscar Wilde

「浪漫本質是不確定性」王爾德如是說。

當美國佬懷著激動的心情來探索巴黎的未知,當雨中漫步在塞納河,當深夜沉浸在爵士樂酒吧時,他會遇見誰,這一切充滿未知。

開頭和結尾都是Sidney Bechet的Si tu vois ma msre

關於Sidney Bechet

這個老爵士薩克斯風手,深得Woody Allen 的心:

Woody Allen has loved Paris for a long time, but it took him over 40 films before he made a film that was fully set there. The result wasMidnight In Paris, as glorious a love letter to Paris asManhattanwas to Allen』s home island. Both films open with exquisite montages capturing the beauty of each city. Manhattan famously gotGershwin. For Paris, Allen matched the images to a tune by one of his very favourites –Sidney Bechet.

說到巴黎說到這個經典的爵士樂薩克斯風手,他創作Si tu vois ma msre的時候也是跟巴黎有一段故事。

Si tu vois ma mère『 (if you see my mother) is one of a number of French tunes recorded by Bechet in his later years. It was his own composition and was first released in 1952. He had much bigger hits with French titles – 『Petite Fleur『, 『Dans les rues d』Antibes『 and 『Les Oignons『. Although he is tied to New Orleans, he definitely fits with a Paris film – the city where he died and is buried.

Si tu vois ma mère『 是西語,翻譯成英文是if you see my mother,是Sidney Bechet晚年在巴黎創作的,或許他年老客居他鄉,想媽媽了,他的家在哪兒呢?Si tu vois ma mère吹響的是年邁的薩克斯風手滿滿的思想情懷。記得有人問過村上,什麼是爵士樂,到底要怎麼定義爵士樂?村上說,有一個故事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他回憶起在東京開酒吧的日子,有一個黑人客人經常來喝酒,每次來都點一杯威士忌,並且點歌比麗·何莉黛的曲子。偶爾聽著聽著會掩面大哭。長此以往。後來這位黑人走了,有一個日本姑娘來酒吧,跟村上說黑人回家鄉了,聽比麗·何莉黛的歌能讓他思鄉。村上說,這,大概就是爵士樂了。

《午夜巴黎》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這個曲子。

伴隨著橫跨塞納河的亞歷山大三世橋、塞納河兩岸的舊書攤、塞納河兩岸沿河景觀、凡爾賽宮的橘園、先賢祠附近的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兩種不同風格的聖艾蒂安-迪蒙教堂以及聖旺的跳蚤市場,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面色匆匆的行人,雨中朦朧的埃菲爾鐵塔,古舊的咖啡廳...

Woody Allen用這種文藝、曼妙的方式帶我們走進Romantic 的Paris

開頭處Gil攜未婚妻和一位朋友在閑逛巴黎。看著兩位文人因為羅丹的情人卡米爾而拌嘴,看著Gil因這位「博學多識」滔滔不絕介紹凡爾賽的歷史而不滿,我笑了。這讓我想起法國文人相輕史。

中間海明威也如是:

Gil: Would you read it?

Ernest Hemingway: Your novel?

Gil: Yeah, it"s about 400 pages long, and I"m just looking for an opinion.

Ernest Hemingway: My opinion is I hate it.

Gil: Well you haven"t even read it yet.

Ernest Hemingway: If it"s bad, I"ll hate it because I hate bad writing, and if it"s good, I"ll be envious and hate all the more. You don"t want the opinion of another writer.

文人相輕,還有就是茨菲傑拉德和海明威的互相看不起。

說到音樂,影片不止一次提到了科特波爾的《Let "s do it》

燈紅酒綠,觥籌交錯之間,一首Let"s do it倘佯著「Life is short and we affirm it」的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哲學思想。

隨著Gil的午夜漫遊巴黎,我們看到了1920s的名人名流,也有晚年成名的畫家,也看到了風流倜儻的Picasso

影片結尾是我最喜歡的,關於黃金時代。1920s的名人們writers, painters嚮往文藝復興時期,如果能同米開朗琪羅並肩作畫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而2010年代穿越一百年到1920s的Gil倒是很嚮往那個時代,能與海明威談論文學與茨菲傑拉德同席喝威士忌,能與畢加索談論繪畫,斯坦因願意看自己拙劣的小說,這是做夢都會激動淚流滿面的光榮啊

關於愛情。Gil在開頭的時候跟妻子的對白,可以看出,妻子並不能完全理解Gil。Gil說,我們留在巴黎吧。想想離住所三十米開外的地方,曾經是莫奈創作睡蓮的地方,一想到這個心情就很激動啊。但是妻子不懂。

影片開頭、中間、結尾都有說到雨中漫步。當妻子和媽媽都撐傘速速逃進車時,Gil不緊不慢,他覺得在巴黎get wet, walking in the rain 很有意思。到結尾,那個賣唱片的女孩也覺得雨中漫步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她說雨中的巴黎很美,兩個人同行,漸行漸遠的背影留給觀眾無限遐想。

至於Gil和未婚妻有沒有結婚了不得而知,只知道不合拍。伴隨著午夜的鐘聲,隻身漫步塞納河的Gil遇到了同樣雨夜獨行的唱片女孩兒。即使跟前女友分手,那又如何?自己能在這迷人的巴黎和志趣相投的女孩漫步,人生幸事啊

片子很多梗,很多文學藝術的梗需要慢慢消化,但是我覺得,如果為了理解這部電影而去費盡心思查資料,這反而破壞了看片子的心情。感覺到了,就夠了。至於馬蒂斯是什麼派別,畢加索有幾個情人並不重要。

這片子看的我有種看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感覺,同是文藝片。但又不同,Woody Allen 盡量做到輕鬆,可以放下憂愁放下擔子來看電影,這也是Romantic

最後,關於懷舊。布達佩斯大飯店懷念昨日的世界昨日的歐洲,茨威格作為歐洲的猶太人,他懷念的是昨日的大歐洲。而午夜巴黎,懷念的是文人相輕墨客扎堆的Romantic 的巴黎

Paul: Nostalgia is denial - denial of the painful present... the name for this denial is golden age thinking - the erroneous notion that a different time period is better than the one one"s living in - it"s a flaw in the romantic imagination of those people who find it difficult to cope with the present.

我相信,海明威如若在世,看到這部電影,應該也會心潮澎湃吧,這是一場流動的盛宴。

巴黎不止是巴黎人巴黎,也不止是法國人的巴黎,巴黎,是世界的巴黎。它兼容並包,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writer ,painter ,composer ...海明威說這是一場流動的盛宴,關於文學,關於藝術,關於愛情。


剛才不小心跑題了……我覺得懷舊是好是壞片子也沒給太明確的答覆,顯然不懷舊的教授會把很多糟粕當愧寶,過分懷舊的歌迪亞的前途都未卜。而片子的大結局是讓主角真的和懷舊店的美女戀愛,等於是自己開了懷舊店,可以真的自己去探索懷舊的對與錯

懷舊是對是錯就如同巴黎的雨夜美麗還是還是白天美麗一樣,只是個引子,關鍵是在探索時會因觸碰到巴黎的魔法對其的喜愛

我對《午夜巴黎》的理解是首情詩。其實片子里有很多意識流的東西,片子以Gil作為主線,但是有些鏡頭是根本不可能Gil知道的,比如車上女友和教授夫婦聊天,困在皇宮的私家偵探,准丈母娘談及Gil不懂舞蹈。這些是什麼意思?我的理解是這是伍迪艾倫對與在巴黎創作的一次感激。

在現實生活身邊是是一群到了法國還要看美國爛片的美國俗人,自己沒有興趣跳舞,創意受到嘲諷,自己也沒地位。但在幻想中的巴黎,自己可以去和崇拜的偶像聊天,有自己對味的朋友,創意會被認真修改,遇到的也是真的感情。而且他在想像的時代居然能和海明威搶女友,導致海明威居然看他的文章,自己也能跳起舞。其實整個人都是活過來了。但是他一直認為的是這是想像,因為沒有任何一段內容是在自己身上有痕迹的。只是振奮了精神。他終於有了勇氣可以選擇分手,但分手後自己還是痛的苦,最後一段體現了惆悵和漫無目的,漫步在塞納河。而在這個時候……

不要忘了,還有些段落里是有相互關聯的,自己和歌迪亞聊天居然有日記,跟著他去古代的偵探居然真的到了皇宮……其實他以為自己是靠想像,其實這個穿越是真實的。

尤其是大結局他居然在午夜巴黎的雨中遇到懷舊店的美女。這種天賜安排只有一種解釋,巴黎。巴黎在默默的鼓勵著他的幻想,默默實現了夢想並讓他離開了原來痛苦且充滿危機的生活,還賜予了他在創作上和生活上全新的方向。這就是偉大的巴黎。而這部片子就是在讚美這種充滿靈感和機會的城市。

所以這片子並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在一次痛苦洗禮後,老爺子的一次感激。

個人見解,大神輕拍

ps @ 樓上,我也要去看無敵大師


JUST LABLE THE HISTORY

伍迪艾倫是個天才。午夜巴黎是我好愛好愛的片子。片子的開頭,出現的那段音樂名叫Bistro Fada,這段solo是由一名出生在法國的爵士樂吉他手演奏的,他的名字叫Stephane Wrembel(斯蒂芬·雷貝爾)。這位樂手現居住在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區,早在2008他的音樂就以插曲形式出現在了伍迪艾倫的電影《午夜巴塞羅那》(Vicky Christina Barcelona)中,歌曲名字叫Big Brother。悠揚的SOLO,狹長的巷道,有人在公園慢跑,有人在廣場漫步,有人剛從咖啡館裡出來,有人牽著情人的手,對著他溫柔的笑。統統神色閑適。這一切都表明巴黎是個巨大的包容性城市,它有著世界上最廣博的世界觀和藝術感。用「movable feast」來形容真是恰如其分。也只有伍迪艾倫能把這些畫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讓人瞬間愛上巴黎。

海姆說:

——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們卻很年輕,這裡什麼都不簡單,甚至貧窮、意外所得的錢財、月光、是與非以及那再月光下睡在你身邊的人的呼吸,都不簡單。

——巴黎永遠沒有個完,每個在巴黎住過的人的回憶與其他人的都不相同,我們總會回到那裡,不管我們是什麼人,她怎麼變,也不管你到達那兒有多困難或者多容易,巴黎永遠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帶給了她什麼,你總會得到回報。

首先對片子的造型師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摯的感謝。不是一般的像,不僅形似,而且完全就抓住了人物的魂靈。尤其看到海明威那不可一世、陰鷙又純情的眼神,你會覺得這就是那個寫出了《太陽照常升起》並最後把子彈射進自己腦殼裡的那個混蛋。這也應該是有過諸多名人男友的瑪麗昂?歌迪亞拋棄畢加索而勇敢地跟他奔去非洲的原因吧!沒有女人能抗拒這種男子,他不害怕死亡,其實不光咱們這個現代社會同質化日趨嚴重,在50s也是那個樣子,所以不受干涉,免於恐懼的海明威自然成了眾多女神心目中的不二爺們兒。尤其他在酒館裡發表那一通言論,真正美妙的女人是你跟她做愛時會忘掉一切恐懼,包括死亡。而且他拒絕讀吉爾的書的原因是,就是作家會嫉恨作家。但我覺得海明威並不是那種會羨慕嫉妒恨的人。沒有任何人能企及他的勇氣,所以沒人能到達他的天分和高度。姜文是我心中TOP5的男星,連他都向海明威致敬呢,所以必定不同凡響了。只是他的書我其實並沒看過,一定抓緊時間去讀讀。

其次是達利的形象深得我心。有點兒漫畫般的戲謔人生,他幽默,他童真,他睿智,然又超脫。這種種性格上的衝突也是他把手錶掛在樹上的原因吧!而且他的樣子,我的意思是在我腦子裡想像出來的,完全就是這樣一個遊戲人生但自得其樂的浪子兼詩人。

畢加索的神經質和他在得知自己的女人跟海明威私奔了之後的暴跳如雷和歇斯底里也入木三分地展現出了他的狂熱,他的性感,他的才華。所以他筆下的犀牛才會如此有力量,如此奔放,如此堂皇。

說來慚愧,片子里出現的人名我大概知道二分之一,這還是沾了我是學美術的光了。但回頭我搜了搜那些不熟的人名兒,發現個頂個兒全是他媽牛人。而且牛人也分好幾種啊,伍迪艾倫喜歡那些個性鮮明的,換言之,是有personal label的。這點非常對我的胃口,我認為人云亦云的全是笨蛋加虛偽狂人。要麼你有真知灼見,要麼你自認是笨蛋就緘口不言,別別人一說什麼,你趕緊的「對對對,是是是」的。惹人生厭。

當然,電影終歸是電影,並不是所有愛情都會那麼美好。並不是所有二手店都會那麼有味道。並不是所有二手店的店員姑娘都有著蜷曲的長髮,溫柔的笑,明亮的眼睛和口中那地道的英文。法國人熱愛藝術,這事兒全世界都知道。但他們更愛法語,固執而堅定。

穿越是主題,時髦不分國界。吉爾坐著午夜的老爺車穿越到50S,跟當時代的文藝界的大亨們觥籌交錯,揮斥方遒一番,我靠,這種生活也太爽了吧!我簡直佩服死他的氣度和胸懷了。要是我,決不止晚上躺在床上回味一番,我今天見到了海明威、畢加索、菲茨傑拉德、達利。我估計得淪為范進之流的了。如癲似傻,又痴又狂了。人們都固執地緬懷著過去的日子是自己想像中的「golden times」,來自2010年的人在50年代如魚得水,50年代的人會喜歡20年代,20年代的高更們會覺得文藝復興才是真正的美好時代。但最後吉爾頓悟了,他們沒有麻醉劑,他們沒有抗生素。看到這,讓我想到《尋秦記》里項少龍穿越回戰國時代,開始他津津樂道於自己2000年以後的人文常識竟然被認為是廣博,當他要如廁時跟別人索要手紙時,那人遞給他一塊瓦片,才讓他知道自己不屬於這裡,這所謂的美好時代全是虛空。

伍迪艾倫是個天才,百分百,不打任何折扣。光影路離,連環交錯,驀然回首,你錯過了牽我的手。


ls回答太啰嗦了,簡單點,現在這個社會,不少「文化人」都嚮往民國,但是真正的民國又是啥樣呢?造成這種民國熱的原因是啥呢?想想就明白了吧。。。


原話是 "Nostalgia is denial " 更應該說懷舊是對現實的 否認 拒絕 與不認同

發張我和老頭子的合影致敬


懷舊是對經典的敬畏,也要從中創造,開創,尋找屬於自己的一切。離開「匹配」的未婚妻,找到了新的,午夜的巴黎給他的靈感給他新生。


推薦閱讀:

《午夜巴黎》的結局想說明什麼?
你最喜歡伍迪·艾倫的哪部電影?
關於伍迪·艾倫,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伍迪·艾倫近年來電影沒什麼新鮮的,從電影導演講故事的角度看,為什麼他要反覆說這些陳舊的東西?
伍迪·艾倫的電影《人人都說我愛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中那段 Groucho Party 是什麼意思?

TAG:電影 | 伍迪·艾倫WoodyAll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