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貨膨脹和美國相比如何?

為什麼中國現在很少用到分和角,而美國還在用每份,是不是中國印的鈔票太多了?


結合GDP增長看M2供應量就一目了然。

從2001到2011年,中國M2供應量平均每年增長20%左右,GDP年平均增長為10%左右

對比美國同期

從2001到2011年,美國M2供應量平均每年增長6%左右,GDP年平均增長為4%左右


具體的M2數字 你可以自己查,根據我的數據:中國的M2從04年一直到現在貨幣超發了7倍。

美國暫時還沒有數據,但是也肯定是超發了3-6倍。

但是最大的問題是美國的美金不是只在美國本土流通,美金在每個國家都是作為儲備貨幣的存在,也就是說這些美金在長時間的趨勢下是不流通的,這些錢留在其他國家自然不會讓美國的物價超支,而且通過馬太效應以及美國利率的趨向增強(這個真是經典的經濟學案例),大量的投資湧入美國也造成了進出口大繁榮,在貨幣以及物資相對比例不變的情況下,其實美國的通貨膨脹並不嚴重。

我在扯一個國家德國,這個國家真是神政府,通過整合歐盟完成了希特勒未完成的事業,通過資助中東難民,完成國家人口老年化的改制,通過一系列國家政策,造成了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才0.2%。

中國的話比較難解釋,因為政府的很多數據都不太準確,但是大體還是可以解釋的。

1.M2超發,從08年美國crisis,政府推出4萬億一直到現在,同時04年的房地產改革,這些綜合起來造成了貨幣超發,但是這些錢並沒有進入製造業以及相關產業,都成為了風投的資金,在貨幣增加而物資不增加的情況下,通貨膨脹率肯定比較客觀。

2.掛靠匯率,通過長期跟美元綁定匯率,這造成了中國製造業長期衰退,而在全世界除了美國其他國家都在降低匯率的情況下,外資的投資越來越少,這也造成了高通脹率。

3.產業結構不健康。

總而言之通貨膨脹高是必然的結果,所以這也是政府最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中國大陸與美國這方面的對比太嚇人

2015-01-18 | 閱: 轉: | 分享

原文地址:中國農產品比外國貴這麼咋辦?2014-12-10 01:44 作者:劉植榮

中國經濟周刊》2014年12月9日刊發了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在「首屆中國企業國際化論壇」上的發言,陳章良在發言中提出了一組數據: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生產一噸糖,從澳大利亞運到中國的港口是3750元,可是在中國生產一噸糖成本則5200塊錢。所有的農產品都差不多,我們的價格比國際價格高出三分之一,幾乎所有的主要農產品都比人家貴,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到豬肉、羊肉、牛肉,到油,都比人家貴。過去我們一般認為中國的工業產品比外國的貴,現在連我們的農業產品也比外國的貴很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該怎麼辦?

1.中國物價再漲40年也趕不上美國

中國百姓普遍感到物價飛漲,雖然每年辛勤勞動,但並沒有感到自己的生活改善多少。不過,不少官員否認中國有通貨膨脹,不承認中國的物價比美國的高。

2010年10月30日,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曾任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在「2010亞洲經濟合作論壇」上強調:「(中國)物價不漲也不行,咱們就算漲40年也趕不上美國的物價。」劉福垣拒不承認中國有通貨膨脹:「我們沒有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政府政策的產物,拉動內需物價就要上漲。物價上漲正是在拉動內需的一個反應。所以我認為每年三到五個百分點的物價上升,每年10%左右的GDP上升,每年15%左右的工資上升,每年一兩個百分點的匯率上升,我們中國要想成為強國,非得是『三高』。即物價高、人價高、錢價高。」劉福垣進一步解釋說:「我所說的物價漲三到五個百分點,當時在會上也說了,這並不是通貨膨脹。現在物價偏高,是不少老百姓的感受。」劉福垣認為:「物價不漲,怎麼拉動消費啊?消費拉動的標誌就是物價上來了;物價下跌,就是說明消費還沒啟動。」

那麼,中國物價是高還是低?我們的物價真的再漲40年也趕不上美國嗎?下面,我們就看看美國的真實物價。

2.看看美國真實物價

2014年7月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德克薩斯州演講結束後,在趕往機場的路上路過富蘭克林燒烤店,他走進去買烤牛肉,因為要趕時間,不得不插隊。為表達歉意,他替排在他前面的兩位顧客支付了賬單,奧巴馬和這兩位顧客總共買了8磅烤牛肉,奧巴馬掏出20美元現金付賬,即使20美元不找零,一磅烤牛肉2.5美元,約合17人民幣元一斤。在中國燒烤店吃一斤烤牛肉要多少錢?

我們先把美國一家超市食品價格列下來,這些價格是2010年11月17日(北京時間2010年11月18日)傑西卡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的CUB

Foods超市拍下照片傳給我的,她告訴我說,這是平時的價格,如果在各種節日前,會有促銷活動,價格比這要低不少。雖然這是4年前的價格,但美國物價一直比較穩定,變化不會太大。

香蕉0.48美元/磅,約合3.48人民幣元/斤;雞胸肉1.99美元/磅,約合14.45人民幣元/斤;精牛肉4.69美元/磅,約合31.87人民幣元/斤;豬肋骨肉2.79美元/磅,約合20.26人民幣元/斤;西蘭花1.497美元/磅,約合10.87人民幣元/斤;小胡羅卜(開袋即食)1.098美元/磅,約合7.97人民幣元/斤;精芹菜(免洗)0.748美元/磅,約合5.43人民幣元/斤;雞翅3.99美元/磅,約合28.97人民幣元/斤;脫骨三文魚6.49美元/磅,約合47.12人民幣元/斤;烤雞1.66美元/磅,約合12.05人民幣元/斤;大個雞蛋0.12美元/個,約合0.87人民幣元/個(一個月前的價格是0.07美元/個,摺合0.46人民幣元/個);牛奶1.85美元/加侖,約合1.61人民幣元/斤;菜籽油0.041美元/盎司,約合4.77人民幣元/斤;小麥粉0.256美元/磅,約合1.86人民幣元/斤。

美國把四口之家食品開支分四個檔次:基本型、經濟型、富裕型和奢侈型。2010年9月,基本型家庭食品開支為506.00美元/月(每人126.50美元);經濟型家庭食品開支為643.10美元/月(每人160.78美元);富裕型家庭食品開支為794.30美元/月(每人198.58美元);奢侈型家庭食品開支為982.90美元/月(每人245.73美元)。

3.外國牛奶牛肉便宜得難以置信

根據美國農業部2013年12月17日發布的數據,2013年7月1日,美國全國鮮牛奶的平均零售價為每升5.54元(為了便於比較價格,本節所有外國貨幣均換算成人民幣元),全國鮮牛肉的平均零售價為每公斤66.58元。根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2012年美國共有1.3億從業人員,平均年工資為28萬元,平均小時工資為134.26元,美國一個拿平均工資的人工作一小時可以買24.34升鮮牛奶和2.02公斤鮮牛肉。

2013年7月份,澳大利亞Coles超市的鮮牛肉平均價格為每公斤51.93元,但從全國範圍來講,鮮牛肉價格一般在每公斤80元上下波動,超市貨架上鮮牛奶的價格一般是每升5.39元。根據澳大利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3年5月,澳大利亞成年人平均每周工資為8009元,澳大利亞全國就業標準一般要求一周工作最多38小時,也就是平均每小時工資211元,澳大利亞的最低小時工資是88.24元,一個拿平均工資的人工作一個小時可以買39.15升鮮牛奶,2.64公斤牛肉;澳大利亞拿最低工資的人工作一小時可以買16.37升鮮牛奶,1.10公斤鮮牛肉。

根據法國統計的數據,2013年11月,法國鮮牛奶零售價為每升10.21元,常溫牛奶零售價每升為6.39元,牛排零售價每公斤為177.12元。法國2013年的法定最低小時工資是78.27元,法國拿最低工資的人工作一個小時可以買12.25升常溫牛奶,0.44公斤鮮牛排。

2013年12月,英國鮮牛奶零售價為每升5.59元,倫敦牛肉餡每公斤43.20元,牛肉塊每公斤61.40元。英國2013年10月1日起的法定最低小時工資為63.18元,拿最低工資的人工作一小時可買11.30升鮮牛奶,1.03公斤鮮牛肉塊。

我們在看看大致同一時期的中國物價情況。2013年底,每箱伊利金典有機奶與蒙牛特侖蘇價格為73元,摺合每升24.33元。牛肉價格很多地區為每公斤100元。中國多數省份的最低小時工資在12元左右,拿最低工資的人工作一個小時僅能買半升常溫奶,0.12公斤鮮牛肉。牛奶、牛肉對中國底層百姓來說成了奢侈品。

4.中國農產品價格高,主要因為政府稅費高

中國農產品價格高,農民本應獲得更好的收益才是,從媒體這些年的報道看,農民並未因農產品價格高變得更富裕。農產品離開土地到消費者手中,流通環節的稅費高得驚人,這才讓農產品的價格一層一層地加上去。

各種稅費也讓農民種菜所需要的化肥、農藥、水電、塑料薄膜、煤炭(大棚供暖)、農機等生產資料價格都在漲,農作物種植成本增加,這也是農產品物價高的一個原因。

增值稅是最陰損的一種稅,它名義上是企業交,但企業根本就不把增值稅列入成本或費用,因為這個稅壓根就不是企業掏錢,而是由終端消費者掏腰包交稅款,企業只是替消費者預付稅款而已,然後再把稅款加進商品的價格里。商品每流通一次就增加一次增值稅,就像滾雪球一樣最後滾到消費者手裡,由消費者打包買單。美國等國家沒有增值稅,他們的商品在流通環節除了企業的運儲成本和正常利潤外,政府基本上不收任何稅費,商品價格里沒這些稅費,物價當然就便宜了不少。

另外,中國公路收費也高得驚人,過路費和增值稅沒什麼不同,因為這筆費用最終都要加進商品的價格里由消費者承擔。

還有,對農貿市場的商販來說,高房價帶動房租上漲,再加上食品、孩子入托上學、醫療等價格上漲,在城裡生活的成本劇增,這些增加的生活成本自然也加進農產品的價格里。

中國農業基本上還屬於小農經濟,一個家庭就幾畝或幾十畝地,無法形成集約化生產,與外國農場相比我們的生產正本就高。

5.外國農產品價格低,主要因為政府補貼力度大

農業是世界多數國家優先保護的產業,政府拿出大量資金投入農業,其中大部分是以直接補貼的方式進入農民腰包。歐盟每個農戶平均每年獲得政府補貼超過15萬元人民幣,歐盟和美國農民收入的40%來自政府補貼;韓國、冰島、日本、挪威、瑞士等國的補貼更高,農民收入中有60%來自政府補貼。

通過補貼,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同樣的價格,在補貼少的國家農民可能賠本,在補貼多的國家農民就可以獲得豐厚利潤。

美國聯邦政府對農業的補貼由來已久。1922年、1929年和1933年分別頒布了《穀物交易法案》、《農產品購銷法案》和《農業調整法案》,這幾個法案對美國農業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使美國這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其農業同時也在世界範圍內長期處於霸主地位,農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美國聯邦政府有個「農民收入穩定基金」,補貼農民因物價和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的損失。美國每年確定農產品的最低保護價,如果市場價格低於保護價,政府就把差價直接補貼給農民。例如,美國2004-2007年小麥最低保護價為每蒲式耳3.92美元,如果市場價格是每蒲式耳3.50美元,政府先補貼差價42美分到最低保護價,然後再補貼52美分,即每銷售一蒲式耳小麥獲得補貼94美分。

由於政府補貼農業,從1996年開始,美國農民家庭戶的收入增幅明顯高於城鎮居民戶。2000年,美國農民總收入547億美元,其中257億美元來自聯邦政府的直接補貼,補貼額占收入的47%。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由於美國政府財政吃緊,奧巴馬政府決定削減農業補貼,比較富裕的農場主在未來幾年得到的農業補貼會減少。聯邦政府2010年的農業補貼等各項開支為270億美元,2011年為233億美元,2012年的財政預算則為238億美元。

根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2010年,美國聯邦政府農業補貼總金額為152億美元,最大的20個農業補貼項目總金額為136億美元,其中玉米補貼為35.2億美元,病蟲害補貼為25.3億美元,農產品儲備補貼為18.2億美元,小麥補貼為17.4億美元,大豆補貼為15.6億美元,棉花補貼為8.4億美元,大米補貼為4.1億美元,高粱補貼為2.5億美元,家畜補貼為2.3億美元,煙草補貼為1.9億美元,濕地保留補貼為1.4億美元,花生補貼為8764萬美元,大麥補貼為8758萬美元,奶牛補貼為7414萬美元,向日葵補貼為6201萬美元,油菜補貼為3129萬美元,燕麥補貼為662萬美元,羊毛補貼為627萬美元,亞麻補貼為492萬美元,植樹補貼為334萬美元。

讀者看看這些補貼項目就知道,為什麼美國的農產品不遠萬里運到中國,還比我們中國農民自己產的便宜。

歐盟的農業補貼法律依據是1992年頒布的《基本農業政策》,該政策主要內容就是對農民直接補貼,該項開支占歐盟預算總額的48%,1984年曾達到71%,2006年為498億歐元。

歐盟農業補貼資金除了歐盟撥付外(來自各國的攤派基金),各國政府和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補貼項目。

2010年,歐盟農業發展項目支出570億歐元,其中390億歐元是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在各種補貼項目中,糧食產品補貼佔41%,養牛補貼佔18%,農村基礎建設投入佔12%,食用油佔5.4%,乳品補貼佔4.6%,水果蔬菜補貼佔3.6%,養羊補貼佔3.4%,糖業補貼佔2.9%,其他補貼佔9.1%。

歐盟農業補貼的標準和具體實施,由各國制定和執行。有的國家農民可在互聯網上申請補貼,非常便捷。

根據2005年標準,英國每耕種一公頃農田補貼230英鎊。2008年英國為單一補貼支付了37億英鎊,占直接補貼總額的五分之四。英國農民收入的大部分來自政府補貼,很多農民說,如果沒有補貼,種田會賠本,根本沒人想種田,食品價格恐怕要比現在高出很多。

法國是歐盟農業補貼最多的國家之一,法國2004年的補貼標準是:每公頃農田每年補貼400歐元,每養一頭牛每年補貼300歐元,另外還有很多其他補貼項目。

美國一樣,歐盟也有農產品價格干預機制,每年制定各種農產品的最低保護價,如果市場價格低於保護價,政府就大量收購農產品儲存或出口,促使價格儘快回升到保護價格以上。

歐盟還推出了鼓勵年輕人務農計劃,對新進入農業生產的40歲以下的人,最初5年的補貼額增加25%。

6.中國未來最危險的產業就是農業

如果讀者記憶力不錯的話,就會記得從小學到大學,老師幾乎每年都要念叨幾遍「中國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2009年8月10日,新華社還發了題為《新中國60年述評:用佔世界7%耕地養活佔世界22%人口》的文章,文章還稱,扣除價格因素後,我們現在5天創造的財富量,就相當於1952年時全年創造的財富量。人民網2005年7月29日發文稱:「我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1%的人口,這是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1978~2003年,世界主要農產品增長量20%以上來自我國。我國農產品的供應已經實現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歷史數據和事實,「中國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這句宣傳口號似乎缺乏詳實可靠的數據支持,從政府統計部門的數據可以看出,近些年來中國每年都大量進口糧食,實際上是全世界幫著養中國人。

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就提到:「10年來我國農業生產實現了10連增,今年有可能實現11連增。但在這背後有一個問題就是實際上五六年前,中國糧食已經開始大規模進口。2012年,中國所有的主要農產品,幾乎都要進口,當年水稻進口了230萬噸,小麥進口了360萬噸,玉米進口了540萬噸,大豆進口了5800萬噸。2013年中國糧食進口繼續高速增長,而且今年增長的速度更快。以大豆進口為例,2012年是5800萬噸,2013年是6300萬噸,2014年到目前為止進口超過7000萬噸,中國只生產了1200萬噸。這組數據說明,中國是需要世界糧食的,比如大豆,中國已經把世界市場上流通的70%到80%的大豆都買了。」

我們現在連主糧小麥、玉米、水稻、大豆都大量進口,預計2014年進口總量接近1億噸,約合每人154斤,是一個人半年的口糧。

數據告訴我們,中國未來最危險的產業當屬農業,現在,我們的糧食已經被外國控制了相當大的一部分,照目前這種趨勢下去,若干年後,中國糧食市場將完全被外國人控制,導致中國的農業就會被淘汰,導致耕地荒蕪,農民失業。如果13億人的吃飯問題依賴外國,那我們這個民族就會面臨生存危機,國家安全與穩定必將受到嚴重威脅。

7.對中國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為了讓農產品的價格降下來,同時又要讓農民的收入與城市居民同步增長,確保中國農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確保中國農業安全,筆者提出如下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首先,加大農業補貼力度。

與歐美國家比較,中國對農業的補貼力度顯得疲軟。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經濟發展政策一直是「抽農補工」,政府對農民不但沒有任何補貼,反而徵收名目繁多的稅費,直到2006年才廢止了1958年通過的農業稅條例。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對農村的投入僅占財政支出的2%~3%,本世紀前十年增長到8%~9%,這個數字不但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甚至連巴基斯坦、泰國、印度等人均GDP遠遠低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家都不如,他們的農業投入約佔財政支出的15%。

中國政府2011年的農業投入4589億元,農業勞動者人均獲得的政府投入僅812元。同年,美國農業勞動者人均獲得政府補貼23686元,是中國的29倍。

只有增加農業補貼力度,農民才能從種田上嘗到甜頭,才能把農民留在土地上,不讓土地荒廢。同時,有補貼,農民就可以較低的價格出售農產品,從而減少全國居民的糧食、蔬菜和水果的消費開支,提高居民的購買力,增加居民的幸福感。

其次,廢除增值稅。

增值稅就是「瞎子稅」,它毫無目標地徵稅,而窮人增值稅的稅負遠遠重於富人,對農業來說,生產資料里的增值稅讓農民不堪重負,導致農民種田或養殖賠本,勞累了一年,年終也沒幾個錢的進項。取消增值稅,農產品在生產和流轉環節就省去了一大筆費用,價格自然就降了下來。

再次,吸引農民進城直銷。

筆者曾專門考察過法國巴黎的「街道集市」。在巴黎,很多街區每周有一次集市,相鄰的街區集市日期交叉,有的街區是周一、周三、周五、周日,有的街區則是周二、周四、周六,其目的是方便市民購物,今天忘記買的蔬菜,明天可到附近集市購買。巴黎的一襲綠衣「城管」不是對農民商販圍追堵截進行打擊,而是為農民進城提供服務保障。每逢集市前一天的下午,「城管」就把棚架搭好,為各售貨櫃檯接通電源,方便農民使用電子秤。集市一散,城管迅速拆撤棚架,清掃市場,很快就恢復了街區原樣。農民直接參与市場活動,他們就能判斷市場需求和價格走勢,合理安排各種作物的種植面積,使法國農產品價格相對穩定。

我們不妨借鑒法國經驗,在居民密集的街區設立集市,城管不是驅趕農民,而是為農民進城直銷提供管理服務,吸引農民進城直銷農產品,減少農產品中間環節的成本。

第四,建立價格保護機制。

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價格保護機制,擴大農產品的儲備能力。我國在2010年才推出蔬菜儲備制度,目前僅在部分城市施行,儲備能力有限,只能確保5~7天消費量的動態庫存,而且多為大白菜、白蘿蔔、胡蘿蔔、土豆等便於儲存的蔬菜。建立價格保護機制,主要是穩定農作物種植面積,確保農民收入。只有種植面積穩定,農產品價格才不會在沒有重大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大起大落。

第五,建立農業信息發布平台。

由於農作物生產周期長,一旦播種,就很難調整種植結構。所以,政府要負責統計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農作物信息,如種植面積、價格、病蟲害等,指導農民根據市場供需合理分配各種作物的種植面積。美國農業部每周發布美國和全球農業信息,幫助農民預測市場前景,為農民種植提出建議。

第六,鼓勵農民集約化生產。

中國農業的出路只能是走集約化生產道路,目前的「包產到戶」屬於小農經濟,無法與國外的大農場競爭。為此,政府應出台政策,引導農民走聯合生產之路,並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當然,這種聯合應是自由、自願聯合。

第七,發展農業科技。

政府應加大農業科技研發力度,並免費向農民提供種植和養殖技術諮詢服務,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養殖,由此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降低成本。

第八,創建農民協會。

為了捍衛農民自身的利益,政府要鼓勵並資助農民建立各種協會,如玉米協會、小麥協會、大豆協會、蔬菜協會等,提供並交流種植技術和農業信息,當農民利益受損時集體向政府提出訴求。只有農民的利益有了保障,農業產量才會穩定,農產品才能與外國抗衡競爭。

原文出處:中國大陸與美國這方面的對比太嚇人


中國通貨膨脹應該比較嚴重吧,就看這個中美房價吧,當然我也沒有確切的數據支持。

我覺得美國還用分是因為他們的商品定價,他們就喜歡定個1.99這樣的。就算你定個整數吧,美國的消費稅是單獨算的,即不計入商品總價。所以商品原價格再乘以稅率分也就出來了。美國大部分人常用信用卡,較少用現金,所以即便有分他們也覺得無所謂啦。


推薦閱讀:

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將選擇怎樣的路徑,是自下而上的試點模式,還是自上而下「一氣呵成」?
各行各業都有哪些體現「後發優勢」的例子?
大數據是否可能導致計劃經濟學的復甦?
華北平原上國家級貧困縣的產生原因是什麼?
中國人均收入即將超越俄羅斯?

TAG:經濟 | 通貨膨脹 | 經濟學 | 人民幣 | 中國經濟 | 美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