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音樂教育不重視音樂美學?

我覺得音樂美學對理解音樂本身比音樂史更加有用。因為音樂美學十分講究思考方式,不管是演奏或者作曲,有幫助理解音樂本質的作用。國內(國外沒去過不知道)只講技術。很少觸碰這一塊。而國外(法國)作曲家在校的教授我看他們學歷都有在輔助哲學。國內我還沒見到老師有修哲學的音樂表演專業或作曲專業的老師。比如,以前非常不能接受無調性作品,直到看到「我們的想像並不只是關注美,而是以理智的觀測和評論對象的理智來關注他」-浪漫主義晚期的一個美學觀點,我覺得可以解釋後面無調性作品的欣賞方式。


接著潘神的話題說一句,其實即便是理論分析或者美學哲學的講授,也應該是講技術而不是講觀念。老師傳授給學生的應該是一種思考方式和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某種具體的觀點。教育永遠應該是啟發性的,趨於無限的。而非結論性。

另,題主說的那個國內的情況,我只能說題主對國內情況了解太少。。

你可知道大中央音樂美學教研室有多強。。


卸腰。

其實國外也不重視。音樂美學這個專業不在音樂學院,在哲學專業下。你去申請國外的音樂學院,是找不到音樂美學這個專業方向的。至少北美是這樣。音樂學院的專業音樂教學,只能是講技術,而且也應該是以講技術為主。

「因為音樂美學十分講究思考方式,不管是演奏或者作曲,有幫助理解音樂本質的作用。」說實話,這種對「音樂本質」的「理解」,對演奏和音樂創作的用途可能並沒有你想的那麼重要。在技術達到成熟和完善之前,講這些觀念層面的東西,無疑是空中樓閣,沒有一點用。就別說哲學層面了,就算是樂理層面,演奏家都不一定在乎。我們上音樂分析課,把芬尼壕的鋼琴奏鳴曲分析了個底朝天,腦細胞都死完了,然後老師得知有個鋼琴家下個月要去卡內基彈這個曲子,就專門把他請來把這個曲子彈我們這個音樂分析課上的同學聽。彈完以後,鋼琴家自己都已經要崩潰了,因為這曲子又難有變態。然後我們問他,你練這個曲子的時候有做我們這種音樂分析嗎?鋼琴家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堅定地說:「不做!我光彈下來就已經快要死了。」但是,不做音樂分析,照樣不影響他的音樂表達。

對於演奏者來說,最重要的,絕對是技術層面的掌握,而不是哲學層面的。另外,題主估計對音樂美學的理解是有點想當然的。作為哲學分支的美學,它的內容其實就是很枯燥的思辨,對理解音樂其實沒啥用處。

當然,為了防抬杠,還是說一句:當然也有音樂家可以從哲學或者美學閱讀中得到一些自己音樂觀上的啟發了。但這種啟發對整個音樂表演和創作專業的師生沒有一個普適性。在音樂學院,只能教技術,學生把技術學到位了,藝術處理上做成什麼樣子,這是學生自己的選擇。音樂學院最好的教學狀態就是教技術而不教風格,這樣才能既保證學生的專業水平,又能達到各種風格百花齊放的目的。


我學習過西方思想史、藝術哲學即題主說的美學,淺顯地讀過一些馬克思的著作。

哲學非常好,非常值得學。

但它對音樂演奏的實際操作性問題並不具有什麼指導作用。

當然,學習哲學對一個藝術家的藝術實踐的大方向會有重要的影響。

學習哲學靠緣分。很多東西遠不是你讀讀書就能懂的。遇到好的領路人很重要。

所以學校即使開設哲學、美學課程呢,未必就對藝術專業的學生有什麼幫助。還是看誰來教,學習誰的思想為主,怎麼來學。

國外,尤其法國,重視近現代音樂這是真的。但音樂演奏專業也並不需要修美學之類的理論課程。對近現代音樂的理解更多還是從演奏實踐出發的吧。


我母上低音提琴本科學位,音樂美學碩士學位,但是她拿美學的碩士學位不是為了說更好的理解音樂,而是為了進一步在律制和古代樂制上面有所建樹。在學校里她還是低音提琴專業老師,但是她所有重要的東西都是研究什麼敦煌壁畫諸如此類。我的意思是,學音樂美學對於音樂理解沒有你想的那麼重要,做為一個音表或者音教的學生,一個音一個音雕琢自己的技術比這個來的重要不少。而且,你只是希望找到一些觀點去幫助理解音樂的一些現象或者因素,不是去討論這些觀點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這些觀點不需要去學音樂美學,你好好學學音樂歷史就可以了。美學的範疇和深度決定這個不是拿來理解音樂用的。


我本科、碩士所在的音樂學院都有各種哲學選修課,感興趣的人自然可以去研究,不感興趣的沒必要強迫。


謝謝邀請

你研究一下音樂史你將在音樂史前史裡面發現,音樂發生的早期,音樂主要被當作一個倫理學在教授,譬如靡靡之音,亡國之音,等等。與之對應,你可以去查一下harmony 和scale 等等音樂常用辭彙的語源出現在拉丁文或是希臘文里的時候使用的是政治學,或是神學之類的字根。

自古典時期開始,音樂教授進化到對獨立作品的分析,音樂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學科。這和所有西方學科的進化是一樣的,哲學,物理學,數學,之後是等等。所以,至今,你仍然會看到哲學,美學的辭彙,定義,概念在音樂類里使用,伯恩斯坦,布列茲,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都有哲學方面的專著,美國最著名的conservertory(音樂學院,這個詞和一般的大學還是有區別的,它有另外一個意思是溫室,譬如說耶魯,有數據顯示它的作曲專業是全美前五,他就不可以用這個詞)柯蒂斯還是朱麗葉我忘了,能授予的最高的學位(之一)便是哲學。

我看了一下那個學位的要求,顯然,學位獲得者不被認為是音樂家,即使你會聽到一些詞,譬如足球的哲學,作曲的哲學,演奏的哲學,或者,馬友友拿的是哈佛人類學的學位,但是,你仍然很少會聽到哲學的演奏,哲學的作曲,哲學的足球等等,哲學不被使用為定語,如上所述,這是因為,音樂已經有獨立的學科系統,音樂的教授,學習,演進,乃至是發生,他都不需要成為哲學的衍變。某種程度上,這種衍變是被音樂教育系統和體制拒絕的,至少美國是這樣!缺乏音樂能力的音樂界內人士,會被認為是音樂界內的特朗普,儘管,美學,哲學,可以在個人的個性上體現出來一定的幫助。

同時,在音樂分析里,針對現代音樂並沒有太多非常好的方法和成體系的理論進行討論。海德格爾,德樂茲,桑塔格等當代哲學家,都有過一定範圍內的涉入,偶然音樂,極簡主義,序列主義,等現代音樂音樂家們也在哲學或者美學的當代性上做出了實驗,但正如後現代哲學本身,包括現代音樂,這一系列的對話,以及對話的參與者,本身是極其碎片化和個性的,與其說是談論音樂,倒不如說是他們引入的概念被使用在了音樂上,西方哲學的死胡同就在此。當然,這不是我主要討論的範疇。更為現實的是,哲學對於音樂訓練的幫助並沒有多少。

然而,音樂美學在一個音樂家成長的過程里是多餘的嗎?回答還是否定的,音樂能力的訓練即可以作為結果,比如說,視唱練耳課,學得好的人可以分布在任何音樂專業里,譬如指揮,作曲或是視唱練耳,美學訓練的結果會以它自己的方式得到體現。目前在中國,就我所知,音樂學和哲學都在講相關的課程,它體現出來的缺失並不完全是學科性的問題,很多學科,師資力量和理論系統都不夠完善,至少沒有見過特別驚人的作品,這需要時間去發展。

如果題主問的是美學和音樂的關係,這需要站在兩個維度來闡釋,音樂的或是美學的,音樂家和哲學家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上面的答案除了@王兆谷其他我都不太認同。說這個沒什麼用。那我就用實用主義來回答一下學習音樂美學(區別於音樂學,音樂社會學,音樂聲學,音樂心理學)的有用。但還是要先說到哲學。哲學這種東西除了高中那些東西,我沒怎麼去研究過。但是也有我自己的理解,我還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社會主義接班人嘛畢竟被影響了那麼多年)對於作曲專業,我覺得是社會環境影響我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出生在馬克思主義環境里)去影響我的辯證思維,用我的辯證思維加上我的音樂經驗選擇我的美學觀點,然後以我的美學觀點去詮釋我的作品,是一個我使用我的美學觀點去判斷我該如何使用作曲技法的作品。大家有沒有發現是一層決定一層,一層包著一層的概念。我、的邏輯觀點怎麼形成的也是跟哲學有關係的。簡單的來說,哲學是最高級,而作曲技法是最低級。上級影響下級。

再來重點說一下音樂美學。起初有一門課叫做《藝術學概論》但是那本書其實就是用馬克思哲學的觀點進行編寫。說了藝術的起源,藝術是什麼,藝術家是什麼,藝術作品怎麼產生的。這門課其實就是2個月前結束,我覺得他還有點意思,但是並不是我後來看美學史的主要動機,但這本書最早讓我接觸了一點音樂美學的課。我一個法語老師一直跟我講法國文學,或西方文學,我在上課的時候特別喜歡聽,有一次我問他看什麼書會顯得自己特牛逼?他說到研究西方文學一定要研究蘇格拉底,柏拉圖這些先祖,所以看他們的書會顯得特變牛。老師突然我奏鳴曲式怎麼構造的,他比較感興趣?我就跟他一步一的講。他之後跟我說柏拉圖對音樂的評價很高覺得詩歌比音樂低一個檔次因為音樂更加抽象,覺得詩歌就比較俗了。他的這句話其實就是音樂美美學的開始。而且音樂和詩歌哪個重要,誰是誰的附庸,哲學家音樂家討論了好幾個世紀。ps,後來我的法語老師不做機構小老師了,回法國繼續學習法國文學,學習拉丁語。這也是我喜歡法國的一點,我接觸法國回來的不管從事什麼方便,都對音樂藝術有著強烈的興趣。

主要動機是我要寫一個研究計劃為了法國高等音樂學院作曲專業的初試要求。網上推薦可以我去看導師們寫過什麼論文可以參考一下,論文沒怎麼看,我這個人特別喜歡看簡歷我發現3個老師2個學過哲學,而另一個沒學過哲學的教授,他的高等學歷有7本。加上之前我法語老師對我的熏陶,我去圖書館去看哲學書,當我看尼采薩特的書時,我第一次覺得自己無力,以前再難的音樂技術理論時我起碼能看下去,我就悄悄的把他們的書放回去。想一想要不去拿音樂美學史吧,看看別人總結好的找找靈感,之後我就借回去看了。

談談我之前的美學觀點,大一剛開始正式學作曲的時候,因為我喜歡聽浪漫時期的作曲家作品。寫的一些都是歌唱性的旋律。但是我那位作曲老師非常迷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研究十二音列。他跟我說如果你學了兩年你還在寫這些浪漫的說明你沒前途了。作曲家需要走在世界的前端。後來寫著寫著加上看(傳統作曲技法 趙曉生)我覺得寫歌唱性的旋律沒什麼意思然後慢慢突破最後寫了現代疊置和弦來表現暴風雨的場景,我只是通過不和弦去變現不和弦的場景。我自以為自己很現代了,看了音樂美學後,我其實就是浪漫主義哲學家謝林認為的音樂屬於描繪的語言的觀點,他其實還有下一句,我這裡先不說,因為我的作品還沒達到他下一句講的境界。我之前一直認為我聽音樂也好,寫音樂也好核心思想是表達情感,這種觀點其實在啟蒙運動盧梭,他表達音樂的作用是表達情感。(可能是他喜歡聽歌曲,在當時歌曲比較受重視)老大難問題,音樂與詩歌,我想他一定是覺得詩歌重要,音樂只是附屬。作為一個沒學過音樂美學的,其實我對美的認識是非常自己為是,想當然的。

從現在開始講講音樂美學吧。在我上文提到的盧梭的時候同時代一位奠定了現代和聲體系的作曲家——受畢達哥斯拉學派影響(古希臘時期提倡音樂理論的學派)拉莫他的觀點和盧梭相反,他認為尋找音樂的永恆而自然的音樂基礎發現它存在與和諧控制下的整體性原則當中。通過這些原則,音樂明了了自然的話語,成為高級絕對的藝術形式

第二個例子,貝多芬。在貝多芬之前音樂家與美學家聯繫並不是非常精密,而之後的作曲家們與美學之間的討論越來越密切。在貝多芬的筆錄裡面和對話錄(他不是隆了嘛,所以和其他人的對話也很好的保存下來)影響最大的就是康德和謝林(之前我提到描繪的那個)他說後者教給他作為揭示絕對和體現永恆的藝術概念。我在反過來講一講謝林的美學觀點謝林說音樂屬於描繪藝術,表現了藝術世界真實的樣子。不光光是描繪場景這麼簡單。我之前聽貝九的時候為德意志的凝聚力而哭,為貝多芬表現的世界觀而感到讚歎。謝林實用的描繪有一種更加特殊的含義,不是為了支出對於對象的表現。字面意思我們都知道,是描繪不是變現。那音樂怎麼聽的出來,舒曼就對這些人說出了解釋他說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一般不能發現在音樂當中並不伴隨著表現超出悲痛高興憂鬱之外的文字。他們不可能分辨出更細微的熱情和憤怒,也不能分辨安靜和滿足的差別,浪漫主義主流思想就是音樂沒有必要去表達普通語言能夠表達的東西,表現的更加深層次,藐視一切語言表達不充分的企圖。在浪漫主義時期我看他們的美學觀點我就會覺得新奇,有意思。可見的之前的美學觀點是多麼落後,多麼不足,解釋多麼的無力。

第三,讓我腦子高潮了,就是我看到形式主義這一塊是漢斯克里說我們的想像並不只是關注美,而是以理智的觀察和批評對象的理智來關注他。我想這不就給那些我覺得不好聽的音樂(先鋒派)提供了對於我來說一個非常好的解釋(這個解釋在勛伯格之前)給我提供了聽現代作品很好的切入口,我不再關注的是不協和音到底表達什麼情感。

第四,對美學對音樂的印象,在之前義大利音樂非常繁榮,義大利和法國作為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時期音樂最繁榮的兩個國家,而在十九世紀義大利音樂文化並沒有趕上其他的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的。他們根本沒有參與到音樂美學和哲學的領域,連北歐都超過了義大利。但在十九世紀末托爾基和吉來索第,他們翻譯了瓦格納與漢斯克里的論文,這兩大學者幫助了義大利嚴肅學術的興趣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我總結了一下

1.如果沒有看過音樂美學就說音樂美學沒用,這不是跟那些沒有深入學習鋼琴覺得電鋼琴會替代鋼琴一樣可笑嘛?

2如果只是想做一個演奏員你只要技術和聽話就可以了。

3音樂美學的學習可以讓我們有不同的方法去看待音樂,而不是單一的選擇項。

4音樂美學可以在聽音樂的時候花做理論的時候(和聲,作曲技法這類)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

5音樂美學像一個切入點引領我們去了解音樂

6音樂美學會增加我們對他的上層哲學趕興趣,如果哲學學了,那我們的選擇面也會更寬。

7學會音樂美學之後,聽別人吹牛b說對音樂的理解,你就立馬能知道他的觀點又不幼稚。

最後送一句話

每一個對於音樂的科學或者非科學的考察都暗含著哲學的基礎,一些與文化和思想的廣大領域潛在的聯繫


謝邀

因為某些歷史性的原因,提了必備摺疊。。

我只能說當下體制,先講哲學系本身,對美學的研究價值也是非常不重視的。。哲學系幾乎絕大部分教授通常都圍繞在古典哲學邏輯學,精神現象學,純粹理性批判,往後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些書因為難讀所以學成了有成就,或者法哲學原理因為有用跟法律領域有交叉,或者各種馬恩列斯毛這些概論等等就不提了。。而大多數人講到美學通常的觀點就是美學簡單,看不懂難的就去讀簡單的美學好了。。。。其實黑格爾,康德等人的美學光輝依舊照耀到現在,古典哲學中的許多概念被挑戰也有新的思維被提出,研究高深哲學,中國許多大學的哲學系其實真正做的是研究「已有的哲學家」或者研究「已有的哲學理論」,對哲學本身的推敲以及前進做深層次的考慮遠遠不及「對哲學家的研究」。。但是前者更能讓人認為你是一個「學習並且研究哲學」的人,而後者提出的一些困難繁瑣的概念反而不容易讓人看懂,做這件事風險非常大。。

看似在討論「精神」,但是還是在做那種「實在」的問題,因為討論的是「已經實在的別人對精神的觀點」。。當周國平說出「學習哲學是女人的不幸,也是哲學的不幸」的時候,輿論一片嘩然:性別歧視!學術騙子!什麼都來了。。這個是周國平個人的觀點和感悟,本身就不是哲學著作或者文獻,而這個觀點在很多真正學習並且理解哲學的人哪裡是可以得到贊同的,不管男性女性。。但是人們片面的這是一個這種精神的抽象層面討論,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那就是一個可怕的言論跟我們意識形態相違背的!!所以我們內心要殺死他,我們曾經就是這麼殺死耶穌和蘇格拉底的,所以誰還敢說這些話呢?老老實實做一些精神現象學,純粹理性批判這些一般人讀一個月就感覺是一本天書一樣的著作,研究一輩子這個結果就無人能撼動了,。。這個「哲學系教授」的一輩子就功德圓滿了,什麼千高原,存在與時間,這種東西就交給後人,交給我的學生去細讀研究吧。。。。這個人自己確實是功德圓滿就好了。。。。比如法國有一門《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研究的人可能不多了我們有很多很客氣的翻譯成了《景觀社會學》,這個「景觀」概念指的是人與人之間有意塑造出來並且完成拍攝定形的,描述社會行為中人類內在實質與外表的必然分裂。。直接說的話就是有一點「演戲」的成分,但是這也不是通俗意義的演戲,在景觀社會裡面演戲也是含義也是固定的,人與人之間塑造了什麼樣的角色就規定了你這個角色的發展中世紀還是現代,如同固定的一個「戲劇場景」,所以景觀更好一些,但是景觀的中文翻譯會讓我們忘掉那個演戲,那個人為塑造景觀的層面。。。。這種在今天許多的領域都有應用同時期的《千高原》也有提到過類似的概念,反正我能讀懂的就那麼幾本了,多了舉不出來。。。。

反正上面這麼一大坨,就是要說明,不是國家不重視,也不是教授沒追求。。。。真的都不是,而是整個人類社會制度,我們全人類的文明程度,就是無非停留在這個水平,國內國外沒區別,只要在是這個星球上被互聯網和手機連接起來的人類其實都一樣。。人們只會做可行的有實際用途的東西,那些暫時看不懂的哲學或者太簡單的哲學,演戲啊沒有實際用途。。所以哲學這玩意在已經息化革命以後的今天,真的是誰敢去做就餓死誰,或者誰敢去做整個社會就回去罵死噴死誰,所以國內外都一樣。。今天喊得上名的「大人物」,要麼就是把這個時代的制度玩頭的人,要麼他真正敢說給你們聽的只是他所有知識的冰山一角,要是勸說出來,你們肯定要殺了他的。。。。

=====

回到音樂學本身,音樂家肯定都不是哲學家,但是他們一定,一定是受哲學所影響的。。說到貝多芬和浪漫主義,法國大革命是繞不開的東西,說到莫扎特和古典主義,那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一些源頭是必談的東西,以及如何一路從文藝復興發展過來。。否則什麼「浪漫」romantic,「古典」classic這兩個詞都是抽象的,浪漫是愛情?解釋這兩個詞都不知道,那你怎麼去解釋情感。。最後只能做純粹的樂理分析,和聲分析,曲式分析,對位法等等。。。。這當然是一個技術層面討論「形」的問題,但是所有對位法和聲學,他們一定都是有理,但肯定都不是絕對的。。就好比數學概念,1+1=2我們通常認為是有理的,但是1+1=2也不是絕對的,一個蘋果加一個生梨不等於兩個蘋果或者兩個生梨,只能跳到一個,我們才說等於兩個水果。。計算機里必須1不等於0是因為他們存在的獨立性不一樣,但是0和1的價值作用是相等的。。同樣的道理Do Mi Sol轉向Do Fa La也是有理的,但是這當中的理也都不是必然的,進入20世紀中葉的數學量化概念應用到了幾乎所有領域,就連原本根哲學息息相關的心理學,現在絕大部分心理學也是依賴統計學,把一切都量化以來數據分析的,音樂的分析方法,也是源自於同時代,所以可不要以為你們今天學的這些東西,單單《和聲學》就有數學家和音樂家一同做的研究,柏遼茲寫下《論樂器與配器法》以前(Traité d"orchestration)以前就已經有樂器和樂團的概念了,但是人家都沒有整合成體系也都不叫配器法。。。。我們今天去學的看到的幾乎所有音樂裡面的配器法問題,基本90%的理論都是在柏遼茲的這本著作里都有了,你覺得創造什麼搖滾電聲都沒有跑出這本超過一百年以前的魔法書,有人覺得自己創造了新的樂器或者配器組織方式,那就是沒看懂,就自以為已經超越,就好像憑藉孫悟空的道行跑不出如來的手掌心。。能做到10%的一定是在做無調性的研究,並且對頻譜有相當深的認識才敢說能跟這10%沾上邊。。。。然而我們始終只能片面的去理解當時的人,我們已經沒有了當時的。。對這些四大件的理解學習我們也只能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裡面去片面的去學習,你說有個教授能把這其中的某一個講透那他必須一輩子都在閉門做這個事情,看完並且讀完大量的著作和做過大量的分析,這個分析不是備課一小時然後就上去扯淡了。。。。最起碼一部作品要個把月才能去完成分析的。。

上面這些可能讓人們覺得跑題了,會這麼想也正是因為大家對哲學與精神概念一無所知。。。。那些功成名就的音樂家寫下這些理論著作就是一個哲學式的思考,這些都是在用哲學的深度討論音樂以及音樂理論。。本身就是具有哲學性的,但是我們卻把這些書當作了科學性的,數學性的公式來學習,因為一開始我們入門沒有那麼深的理解。。。。然而音樂學院畢業,絕大多數人都是拿著掌握的一部分知識就要去音樂產業躍躍欲試了,本科四年碩士三年根本不足以完全掌握那種深度的思維方式和理解。。所以說白了不管再怎麼院校畢業的,其實都是三腳貓,在這條路上好壞講不清楚,優劣和思想個性也講不清楚。。。。但是三腳貓的水平肯定能用於實際。。少部分鑽研的留校的或者出國進修的,為了的還是更好的三腳貓水平,而真正知識累積最終能達到那些歷史留名的音樂家水準聊聊無幾了,而這些學術上的大成者的知名程度在今天可能遠不及中國一個網路脫口秀演員。。。。這就是我們的現狀,是我們全人類的文明程度所無法突破的瓶頸。。。。

所以我一直很慶幸自己在法國進行了音樂的高等教育和研究,否則或許我永遠都無法理解,貝多芬和柏遼茲腦袋瓜里到底是有個什麼東西不一樣了。。你要說現在的法國很重視哲學我不敢說,但是法國是有很重視哲學的傳統。。至少一個音樂學碩士生可以進入索邦大學進入哲學研究,我認識一個女博士Pauline Nadrigny,6年前她完成了二十世紀音樂與哲學的研究後獲得了索邦大學的博士文憑,啪啪啪啪鼓掌。。。。然後我遇見現在她只能在高中,教一些哲學。。。。嗯,這就是現狀。。。。你接受或不接受他就是這樣。。我只知道這個問題一定會被解決,一定會被改變,然後現在肚子里沒東西的名人都會被忘卻,等到這個較低的文明和觀念消亡的時候有意義的東西光芒會被後人看到。。。。

我個人中國音樂高等教育的接觸並不是很多,但是我很少量的經驗當中,某很有地位的老師很委婉的跟我說:「小王啊,你是很努力,也很有想法,但是你要知道這個體制。」。。。。反正後面的內容,懂人都懂了。。。。


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學也可以。。。


首先回答問題:音樂美學到底是個啥?才能進一步回答,為什麼不被重視。

自德國詩人、音樂家舒巴特(C.F.D.Shubart,1739~1791)在1784年《論音樂美學的思想》一書(1806年出版)中正式提出「音樂美學」一詞,音樂美學已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19世紀是音樂美學的興盛階段,《論音樂的美》(1854年,漢斯立克)、《音樂與詩的界限》(1856年,安布羅斯)、《作為表現的音樂》(1885年,豪賽格)以及《音樂美學綱要》(1900年,里曼)相繼問世。而我國音樂美學學科的建立則是20世紀的事。自2001年《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中將「音樂美學」詞條置換為「音樂哲學」後,音樂美學自身的合法地位也遭受了質疑。正如黑格爾所說:「就對象來說,每門學科一開始就要研究兩個問題:第一,這個對象是存在的,其次,這個對象究竟是什麼?」音樂美學到底是什麼含義?又是怎樣的學科?作為研究者,又怎樣確定自己的研究範疇?國內外對音樂美學有各種各樣的定義。

一、 音樂美派

這派認為音樂美學是研究音樂中的美學問題。此說包括幾種亞陳述:音樂美的本質、音樂美的標準、音樂美的價值與功能等等。這種定義最早見於出版於1931年的德國《大赫爾德辭典》:「音樂美學是一般美學的一個分支,是特別對音樂的內容和形式的探討,以及關於音樂的表現力和表現方法的問題作為自己的對象。」這種是將音樂美學放置在美學下,而去追問美學問題,在本質上屬於哲學範疇。「美的形而上學中孕育出這樣一種觀念—對待一件藝術作品的恰當行為規範是凝神觀照,即忘我地沉浸於事物本體。審美對象被孤立起來,與周圍環境脫離,在具有嚴格自我限定性的狀態下被審視,……。」(《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卡爾·達爾豪斯)音樂的感性體驗部分在此派中被忽視。音樂美學的概念被縮小了。

二、 音樂審美派

音樂審美派也有這樣幾種亞陳述:音樂審美關係、音樂審美特徵、音樂審美規律、音樂審美經驗、音樂審美標準等等。李澤厚、汝信主編的《美學百科全書》:音樂美學是一門通過對音樂的審美經驗、研究音樂與人類感官及心智之間關係的學問。「而此派則隱藏了主體判斷,使審美研究的客觀性可疑。

當然,還有其他的諸如音樂哲學派等各種有細微差別的學科劃分方向。可見,音樂美學這個學科具有高度的複雜性。而談論現今的「音樂美學問題」則變得十分複雜而難以捉摸了起來。達爾豪斯在《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中有這樣的兩段話:「因此這個學科自18世紀以來母庸置疑顯現出雜交的特性,……所有試圖對這個學科下定義的企圖—無論認為美學是感知的科學,是藝術的哲學,或是美的科學—都顯得狹隘、教條、片面、武斷,因為美學在18世紀和19世紀中呈現出不斷變動的多元化特徵。如果要公正地認識和評價這一現象,就必須承認,美學並不是一個具備明確嚴格研究對象的封閉學科,更多是含義模糊,但又輻射深遠的問題和觀點的總和。」以及「美學—就該詞的正當意義而論—到1900左右已顯露出衰亡的跡象,將自己的各個組成部分分別交給歷史研究、歷史哲學,或者交給藝術的技術理論、心理學、社會學(20世紀20年代各種現象學美學的興起體現著某種重建); 」這兩段話宣告了美學分化的面貌,或者說美學註定是被分化的。試想,在心理學和腦科學將人類的心理變化進行實際的數據測量後,原有的音樂美學理論根基面對著衝擊。而後現代哲學理論的進入則打破了音樂美學既有的範式。讓各個被分化出來的學科來研究音樂美學的問題變成了很自然的現象。音樂首先是社會的,於是對於音樂歷史和背景的社會學研究也是音樂美學所要研究的一部分。我們按照這樣的思路將現行的音樂美學分成這樣的幾個部分:1,音樂哲學的研究 2,音樂審美的研究(心理學)3,音樂社會功能的研究4,音樂美學歷史的研究5,音樂語言的研究。這些部分互相重疊、交錯,方法上互相借用。而對於美學是否只研究藝術音樂,人類學又能給予極大的輔助。行文至此,可見要相對全面地在學校中實施音樂美學的教育難度較大。需要教授者有廣泛的學術視野。


看來我是得搬來一尊朱莉婭物理專業老教授來和你的哲學系鋼琴教授對抗一番


恕我直言:能賺錢嗎?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漢族人有玄學無音樂。


推薦閱讀:

好的音樂的樂譜會更美嗎?
學院派作曲系在研究什麼?
配器應該然後開始學 先學弦樂?小型樂曲? 應該是什麼階段?
作為一個音樂狂熱者,我應該怎麼學寫歌呢?
用電腦軟體作曲的弊端是什麼,現在還有多少作曲家堅持用手寫作曲的?

TAG:古典音樂 | 美學 | 作曲 | 音樂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