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倫近年來電影沒什麼新鮮的,從電影導演講故事的角度看,為什麼他要反覆說這些陳舊的東西?

提問者本人很喜歡看他這些瞎叨叨的東西,沒有惡意,看的時候很痛快,看完不禁啞然,和導演本人一樣,始終有格格不入的感覺。那這些電影招哪些人喜歡呢?這些人有哪些特性?

遙祝老人家獲奧斯卡,雖然他可能不在乎這些學院派老朽的品味了。


伍迪艾倫有一個公司要養。

他的創作狀態,其實跟法斯賓達,跟奧森威爾斯某個時期很像,就是把拍戲當作每天的工作。

很多的伍迪艾倫傳記,都會強調,他在銀幕上的公眾形象,是假偽的。其實,伍迪艾倫本質上,是精明的猶太商人。每天坐著一輛超高級的白色勞斯萊斯,幾個黑人保鑣陪著,到處和人談生意。

現在到歐洲,也是歐洲的電視台給他資源,一簽幾部的片約。那種生意,也只有他這種人才談的下來,波蘭斯基,大衛林區,根本不及伍迪艾倫一根腳毛。

伍迪艾倫就是有這種本事,讓自已有豐富資源,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拍東西,如此而已。

你看法斯賓達晚期很多電影,也是如此,類似的題旨,差不多一樣的技法,有時還用重覆的演員,就是不停地生產拍攝,為什麼,因為他有一個劇團,他得領著大家找飯吃。有啥,就得拍啥,管它的。故事從哪來無所謂,有時跟時事結合,有時自外於塵世。

用最淺顯,但,不是很合宜的文字來形容。

伍迪艾倫眼下的創作狀態,跟寫專欄的作家沒兩樣。

不用擔心老人家,老人家只要有戲拍,就讓他拍下去。

他死了,才是開始討論這些作品意義的時候,現在,不過是享受一個超過五十年創作歷程的電影大師,繼續不斷地重覆他的傳奇。即使這傳奇,有些索然無味。

但,無損於傳奇的自身價值。

七零年代的大師,現在還存活世上,還在拍戲的,還有誰呢?


瀉藥。雖然我不喜歡猥瑣老頭,但我還是要問問啥叫沒什麼新鮮東西?看他近十年的作品,跟安妮霍爾時候比,風格變化還是很大的:整體的敘事性強了,接近夜場脫口秀風格的扔段子耍寶收斂多了;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從他過去的諷刺喜劇改良過來的風情幽默小品,像《午夜巴塞羅那》、《午夜巴黎》,一種跟他過去風格迥異(除了在吸收舞台劇元素這點上),非常古典純正的悲劇,像《賽末點》和《卡桑德拉之夢》,而《怎樣都行》這麼辛辣的東西則少多了。從題材看,近十年他的視野也在從美國或者說從紐約轉向歐洲。猥瑣老頭一直在變化,怎麼能說他的「電影沒什麼新鮮的」、「說陳舊的東西」。

如果你說的是話題,我只能講,猥瑣老頭挑的話題:愛情與貪慾(賽末點、卡桑德拉之夢)、兩性情愛觀(午夜巴塞羅那,嗯,還有一點文化差異)、知識分子的尷尬位置(怎樣都行)、文青的yy(午夜巴黎)……等等等等,確實是他講過很多年的。但如果是指話題,這可以問很多導演的。因為這些話題本身就是說不盡沒有終極答案的問題,怎麼說都不過時的。


作家一生只寫一本書,導演一生只拍一部戲。

也許藝術家很多產,著作等身,可是他似乎永遠在訴說一件事情一個主題。我說的是真正的藝術家,不是那種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多面手和流水線。無論他們採取什麼形式去表現,用什麼手法來展示,套上什麼故事去訴說,但他們內心的東西是一樣的,精神內核永不改變。成也風格敗也風格。沒有風格的稱不上藝術家,風格鮮明感覺的沒新意。你還要怎樣?

格里菲斯在說黨同伐異,讓雷諾阿說著大幻滅,伯格曼在說原罪與救贖,塔可夫斯基說著鄉愁與犧牲。。。伍迪艾倫也是一直說著自己的紐約,即使把故事放到巴黎或者別的任何地方,也是在說老頭子自己的紐約故事。年輕一些的,阿巴斯說道路與生命,岩井俊二說愛與青春。雖然如此劃分有簡單粗暴的嫌疑,可是他們確實在反覆叨叨同樣的東西。

電影如同造夢,你大概也有總是做相同的夢的情況。


伍迪艾倫一直在驗證:重複就是力量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 歷史不停的重演 生活也是不停的重複 道德與自由的關係是矛盾的 老頭困惑的和每個人困惑的都一樣 沒有對錯 沒有答案


Nostalgia is denial 70歲的伍迪艾倫和30歲的他有什麼區別呢? 他心裏面裝的東西太多了 需要時間一點點講出來 就怕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瀉藥。雖然我喜歡猥瑣老頭,但我覺得確實沒什麼新鮮東西。

總會替他擔心,會不會被一群從沒合作過的演員們給架空掉,被他們硬生生模仿出一出「伍迪艾倫式喜劇「。雖然劇情精巧,敘事流暢,人物繁多而輕巧,但總覺得缺點什麼。總覺得他,越來越小清新了...

而且出了紐約,他只是一名觀光客,就像兩部午夜裡的主角那樣。拍到的既不是巴塞羅那,也不是巴黎,只是觀光客眼中的旅遊勝地罷了,什麼風土人情、文化盛宴,還不都是觀光手冊里的東西。

嗯,只是借題目抱怨一下而已。觀光片或是小清新式悲劇,對伍迪來說,要求太低了。


我看 午夜巴黎 感覺他快要去世了。比較傷感。

對一個幹了一輩子的人,讓他好好玩吧。又有什麼是 呢 最好的不是回憶嗎


我覺得題主的意思是說伍迪艾倫把重心過多的放在婚姻生活和男女情愛中的個人心靈體悟上。而他很早期的作品比如《安妮霍爾》、《西力傳》,非常明顯地可以看出來他對體制、對社會文化氛圍的一些很尖銳的看法,那些電影的形式也更為多樣,內容也不僅僅停留在一對男女愛過又分開這樣的套路里。

但我覺得不完是這樣的,我覺得每一個藝術家都有由心靈出發獲得靈感,再放入社會,最終又回到人的內心的這麼一個過程。

伍迪艾倫在距今更近的一些作品中與其說是不厭其煩地表述著很類似的問題,不如是說他開始深入人類內心對情感和慾望最本質的渴望,來進行一種個人式、模式化的內省。其實,你可以想想那些已故的電影導演,比如小津、伯格曼,他們的電影最終都走向了一種的方向,我個人的見解或許不全面,但我認為他們兩人最終回歸了對家庭關係、身份歸屬感的關注。你看伍迪艾倫的電影時感到爽,當然客觀上是劇本的功力,其實導演個人對生活上這些事很多都說到你心窩裡去,但是這是表面上的,在這底下埋著諸如本能、追求這樣的生命母題,事實上他的電影是最終把鏡頭對準了莫名其妙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們該「以如何的價值去生活」這個問題的。

如果早期的他進行這樣的表達是很個例的,但到了這個年紀,他有資格形成自己的風格,不僅在形式上,在內容上更是如此。

我覺得當一個導演有資格把很同類的題材進行更深入的反覆探討時,對於從一個藝術家的角度去認識他是更有解讀的價值的,他一定走得離一個更有特色的藝術家更近了。


伍迪和特呂弗其實是一樣的,沒什麼想表達的也沒什麼想告訴你的,只是把自己拍出來罷了。

就算真有想傳達的東西,你又未必領會的到?清晰的東西都是假的。

另外關於得獎。他幾次奧斯卡得獎都沒有去領,每天固定的時間在小酒館裡吹黑管(糾正了),給他頒奧斯卡也打斷不了這個習慣。

唯一的一次是在911之後,他站在領獎台上告訴大家不要放棄New york city



這老流氓……


推薦閱讀:

伍迪·艾倫的電影《人人都說我愛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中那段 Groucho Party 是什麼意思?
伍迪·艾倫是如何讓自己的作者電影獲得不錯的商業成功的?

TAG:導演 | 影視評論 | 伍迪·艾倫WoodyAll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