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的結局想說明什麼?

結局想表達什麼.?


不散的筵席

西風獨自涼

伍迪·艾倫的大粉絲、法國第一夫人卡拉·布呂尼的加盟,令《午夜巴黎》在拍攝階段即成為熱門話題。影片以「穿越」的形式再現巴黎燦爛奪目的人文之美,當午夜的鐘聲響起,來自好萊塢的編劇吉爾,鬼使神差地坐上一輛老爺車,回到1920年代的巴黎,參加讓·考克托(法蘭西學院文學院士、畫家、設計師、電影導演)的派對,菲茨傑拉德、科爾·波特(音樂家)等風雲人物悉數登場。意猶未竟的吉爾,隨爵士時代的先驅、比黛安娜王妃還要拉風的菲茨傑拉德夫婦來到美國女藝人布利克托普(1894-1984)的夜店狂歡,巧遇正在大跳康嘉舞的美國舞蹈家、歌唱家約瑟芬·貝克(1906-1975年)。

為提高工人的生產積極性,讓他們買得起自己生產的汽車,福特公司1914年將日薪從2美元升至5美元,而1920年24歲的菲茨傑拉德的年收入就已高達1.8萬美元。菲茨傑拉德、澤爾達這對金童欲女陷入「史上最豪華奢侈的狂歡縱樂」當中,燈紅酒綠、夜夜笙歌。沉浸在高腳杯里的空虛和幻滅,在《人間天堂》、《了不起的蓋茨比》等菲茨傑拉德的名作里有細緻入微的呈現。

沒等瞠目結舌的吉爾回過神來,菲茨傑拉德夫婦將其帶到另一間酒吧,介紹給海明威。澤爾達這位18歲就讓一群飛行員魂不守舍、駕著飛機在她家屋頂盤旋的狂野少女,無法忍受海明威的批評,挽著西班牙著名的鬥牛士胡安·加西亞(1892-1962)的胳膊轉身離去。吉爾結結巴巴地請求海明威讀一下自己的小說,遭到斷然拒絕。我討厭它,海明威說。但你還沒讀過。是的,如果它寫得糟糕,我會恨,因為我恨糟糕的寫作;如果它寫得很好,出於嫉妒,我會更加恨,你別指望從競爭對手那裡得到好評。

海明威介紹吉爾認識了巴黎文壇的教母葛楚德·斯泰因(1874-1946),後者的名言「你們都是迷茫的一代」,作為海明威早期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題辭廣為人知,成為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等人的標籤。完全被妻子左右的菲茨傑拉德和一再強調自己的硬漢形象、顯得有些裝腔作勢的海明威,以及在犀利的斯泰因的面前,如同小學生一般的畢加索,讓吉爾像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畢加索的情人兼模特阿德里亞娜非常喜歡吉爾的懷舊小說,她心目中的黃金時代是更加多情和感性的19世紀。

於是,第二次穿越開始了。在1893年5月21日開張的馬克西姆餐廳,勞特雷克(1864-1901)、高更(1848-1903)、埃德加·德加(1834-1917)等印象派大師抱怨當下缺乏想像力,要是能夠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該有多好。吉爾突然明白,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輝煌和焦慮。一味懷舊,可能就會永無止境。

在我看來,《午夜巴黎》不只是伍迪·艾倫寫給巴黎的情書,它包含著更豐富的寓意:對於年輕的美國,古老的歐洲具有恆久的魅力。(新民周刊)


  《午夜巴黎》獲得84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多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編劇獎也不辜負對導演伍迪·艾倫的期望,但本片不火不慍的現狀也許是當你把《午夜巴黎》與瑞秋·麥克亞當斯放在一起的時候,你腦海中浮現的一定是《戀戀筆記本》或《時空戀旅人》的畫面,看過《午夜巴黎》之後才發現瑞秋不僅不是女一號,甚至快要被女二號上位代替時,你肯定覺得自己被深深地欺騙了。

  荒誕主義的《鳥人》被劃歸為喜劇,鮮有對白的《香水》被劃為驚悚。也正如《午夜巴黎》被劃歸為愛情。簡單的分類往往無法表達一部電影的真正內涵,加之巴黎這個被賦予浪漫色彩的城市,讓觀眾沉醉在電影前半段剪輯的光影和經典的管弦樂上,反而讓結局變得更容易被忽略。而事實上結局被忽略又恰恰體現了導演的用意,現實中多少人願意擠破頭顱去競拍一幅上個世紀的畫作,卻拿不出幾十塊錢去看上一次現代作家的畫展。電影中觀眾和男主角甚至一邊努力地去聽清每一個電影中出現過的藝術家名字,一邊感嘆生不逢時,卻又一邊發現不到眼前的美好。

  吉爾愛自己的未婚妻嗎?顯然是愛的,不然怎麼會在與阿德里亞娜獨處的酒吧說未婚妻幽默而迷人。但他們也許並不合適,吉爾隨身攜帶安定,他厭倦了為好萊塢寫劇本的生活,把創作一部長篇小說當作未來的理想,然而未婚妻卻不以為意,認為吉爾回歸寫劇本才是現實而正確的選擇。當所有矛盾漸漸隱現的時候,吉爾莫名地加入了一個聚會,在滿臉寫著shock和crazy的過程中結識了上個世紀的大家們,畢加索,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愛上了曾經是畢加索情人的阿德里亞娜(虛構)。吉爾甚至愛上了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瘋狂地從現實的小說中了解那個時代的自己。

  吉爾與阿德里亞娜在小說中的「馬克西姆」酒吧中約會,遇見了19世紀的畫家們,阿德里亞娜堅信文藝復興時期便是自己心目中的「黃金時代」,但吉爾認為阿德里亞娜所處的才是他的「黃金時代」,一番爭論作罷,雙方才突然明白對方不是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人,阿德里亞娜甚至不明白抗生素是什麼。

  電影的結局吉爾沒有和阿德里亞娜在一起,也沒有和未婚妻伊內茲在一起,他選擇留在巴黎,和舊物店的服務生走在一起。不管吉爾是不是愛巴黎比愛服務生更多一點,但畢竟他們可以共同喜歡波特歌曲的專輯。

  不少觀眾在《午夜巴黎》中找到了《流動的盛宴》的影子,而電影幾乎堅持到底的主人公第一視角也讓我想到了恩里克·馬塔斯的小說《巴黎永無止境》。巴黎見證了太多的愛情故事,以至於把浪漫這個詞與一座莫名其妙的鐵塔聯繫在一起。聽慣了外面的故事,就厭煩了自己腳下的故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一走了之。可是機會真正地擺在面前,卻又被親情,鄉土折磨至不知所措。《午夜巴黎》終歸是一個美滿的結局,不僅僅體現在吉爾和服務生的相遇,還體現在他決定留在巴黎的決心。

   故事的最後,吉爾再次聽見午夜的鐘聲響起,沒有再一次走入他的「黃金時代」,他選擇停留在現實,也許是導演別出心裁地把他們安排在午夜相遇,因為電影中的午夜代表了過去的美好,而服務生又代表了現實的愛情,現實與虛幻的融合,當下與過往的巧妙搭配,讓我想起了一句話:

  面對現實,忠於理想——格瓦拉

  再準確一點地說,應該是:沉於現實,忠於理想。


「過去並不會死亡。」


過去是一種不會過去的存在,沒有必要去刻意追尋過去,更沒有必要沉迷過去。而對過去百般依戀,必定是現實與理想的衝突而引起的逃避。男主最後回到當下的時代而不再回去,是因為懂了自己逃避的厭倦的喜歡的一切,於是更勇敢地直面生活。


所以在結局中,他選擇了活在當下,既有喜歡的懷舊音樂與事物的陪伴,也找到了與自己一樣喜歡雨中巴黎的人。


其實不用去羨慕什麼黃金時代,自己活在的就是最好的時代。


主人公在未來也成了知名的作家,那個女人同樣穿越回來,認為這裡是最好的時代。與自己崇拜的作家(主人公)相遇


在電影結局中,吉爾終於遇到了和自己想法契合的另一半,同時這個女孩在影片中與吉爾的未婚妻形成了對比。個人認為,從結局來看,吉爾和那個女孩有戲。從整部片來看,內容還真是很深刻的。一方面,諷刺了吉爾未婚妻一家人所代表的資產階級的膚淺無知,另一方面,通過電影來展示舊時代的巴黎所滲透著的浪漫吧。另外,影片也告訴了觀眾,每個時代都可以是黃金時代,未來的人總是嚮往舊時,但是說不定未來的未來的人就憧憬前者的時代。純屬個人觀點。


我的理解是,生活其實並不在別處。


伍迪艾倫用穿越的故事來闡述什麼是真正的黃金時代,不管是懷舊商店,還是男主心中的20世紀20年代。直到最後,男主才意識到自己一直在逃避現實,逃避著並不合適的未婚妻,逃避著並不喜歡的工作。

時常懷念蕭紅的黃金年代,那時人簡單純粹率性,是現在望塵莫及的大師年代;懷念民國時期,中西方的文化也可以融合到那麼細膩,那時的亂世佳人,有柔風扶百合的典雅,也有梧桐風雨晚來急的精緻。十里洋場上青幫,軍閥,四大家族的風起雲湧也稱的上一片江湖。轉而看當代,那個時代大陸有鄧小平,台灣有蔣經國,新加坡有李光耀 加拿大有皮埃爾·特魯多,英國有撒切爾夫人,美國有里根。那樣一個大師雲集的年代,才奠定了現在世界的基本格局。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黃金時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看風景的人在看你。

懷念沒有盡頭,過去的就瀟洒揮別

而人生也不必太過圓滿,求而不得也未必是遺憾


今天再次看了一遍《午夜巴黎》。懶洋洋的午後,聽著原聲帶,忽然又有了點回顧的心情。

這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甚至許多風評人將其歸為三流。的確,像其中的各個名人,彷彿真要一上來就自報特徵:海明威開口就是戰鬥,艾略特一上來就自動吟詩,菲茨傑拉德夫婦恨不得私生活和盤托出......影評者從文化的名流看出尷尬,我倒是一直看了個爽。凡是有些文化滋養的,誰不愛這些書本上仰慕已久的朋友?這種高級的穿越,其實真是導演和觀眾一同的意淫啊。

不過只要文藝的調性在,情懷總有可寄託的地方,伍迪老爺子不缺擁躉,這種調子則更不缺了。我一直深為上癮的,正是片子里這種文藝的嚮往:吉爾嚮往二十年代,二十年代的阿德里亞娜卻心向印象時期,而高更這群老爺子,則認為古典時代是黃金年代。每一個人都嚮往他人的生活,且易於在他處的年代裡找到寄託。影片闡述了一種微妙的誇張,就像吉爾最終不願停留在阿德里亞娜的年代,其實這種誇張的調性,不過都是一種葉公好龍而已。

這其實是對文藝生活指明方向的最大主題。伍迪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片子里諷刺了一番知識分子,但影片的詬病正是知道分子斷斷續續的書袋大掉。這彷彿就是一種自嘲,並且是文藝分子的自我坦白:一點小小的惡趣味,但永遠只面向自己。

事實上,影片里這種文藝的誇張更為了表現一種心態,或是一種幻覺:不但別處的生活要好過自己,別處的年代也要昔勝於今。這種幻覺是距離感的浪漫主義,並總是樂於放大自身。就像我們面對民國,面對八十年代的港台,面對還未絕跡時的搖滾,這種沉醉是自我的一份融入。這部影片除了文藝的氛圍,實際上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對這種誇張和幻覺的揭示,但它並不擊碎,反而有所保留地讓人熱情共入。導演和編劇是一個知識分子,他清楚地自嘲了一番,轉身仍在那番幻覺之中。正是這一處處知道分子或知識分子理智化的喃喃自語,使得同處這種文藝幻覺的我,領會到一種指引性的點撥。這是一番體驗,也是一種啟示。

這是它的情調,並自願拆開,可到底它仍是那番情調。

蘭波有一句詩,叫「生活在別處」。生活永遠是需要情調,需要轉向,需要氣息,需要幻覺的。我們的誇張只要未離生活,總是比庸俗來得真實。這是浪漫主義的自願敗北,並保持的迷人狀態:就像知識分子的你我,買了一大堆書,但未必真的本本看過。


但凡過去總是最美好,但這種美好是虛幻的,作家輾轉流連終於悟得這番道理。尋尋覓覓,不如說我們是在找同類,足夠現實的未婚妻和足夠浪漫的黃金女郎,好像都不屬於靈與肉都能緊密結合的那一類。

這個時候,遇見了另一個她,既要為生存打拚,也不缺乏浪漫情愫,和你有著相同的音樂品味,恰巧她也喜歡雨中的巴黎。這本身已經足夠怦然,足夠巴黎了,說不定兩個人可以試一試呢?


每個人都會厚古薄今。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身臨其境,只有一廂情願。

享受當下,仰望星空。


愛死這部電影了!

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說說個人的觀點。

最後兩人雨中的對話切合了我認為的整部電影的精髓:

—— 「 Actually, Par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in the rain.」

——「I fell like that... that"s iam always saying that, I couldn"t agree you anymore!」

Gill 最終找到了契合自己的心靈伴侶。歐文?威爾遜的電影貌似都是happy ending哈。

未婚妻再有錢,也比不上一個能跟自己談得來的伴。人活著要妥協的事情太多,但是在選擇伴侶上,我覺得是堅決不能湊合的。


因為Gill面對當下,得到了電影里說的那個[解藥]。

他對過去的憧憬就是對當下的不滿、失望、無力,每次面對未婚妻和岳父母徒勞的積極態度讓他面對當下越來越乏力。

當他真的回到過去後,他明白只有面對當下才可以解決問題。

解藥就是他的小說,但是他自己鎖上了,而巴黎就是那個他不敢面對的鑰匙。

就好像有時候人會否定問題本身是因為想要逃避答案,再主觀放大自己面對的問題難度,當真的去面對問題,跨出那一步後,發現真的就那麼簡單。

結局好美。


不喜歡中國的穿越,穿越回去在宮廷里。。。卻超級喜歡午夜巴黎的穿越。最後男主人公回到現在,遇到了曾經見過的女店員,兩人聊得很好,我覺得導演是想說明現在就是最美好的時代。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憂愁和無奈,精緻和美好,我們不斷懷念過去的同時自己也將變成被懷念的對象。不過我覺得午夜巴黎真的是一部絕佳的情懷之作。


黃金時代不在背後,而在眼前——馬克吐溫


伍迪艾倫想表達的並不是人要活在當下,而是任何回首看來的黃金時代,對當時身處其中的人來說都是蒼白無力的。沒有人有拍迷茫能比過伍迪艾倫。至於電影結尾,當時覺得很浪漫,現在看也不覺得很積極。


所謂的golden age最美不過活在當下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這部電影像一面鏡子,在Gil身上看到了太多自己的影子,內心有很多想法很多感受,但因缺乏表達能力顯得笨拙可笑;給現實生活中的同伴們安利雨中的巴黎、舊物品、自己的小情調卻不被接受;在口若懸河知無不曉的Paul面前既自卑又不屑的微妙感覺。我說卧槽那個二貨不就是我自己嗎?給朋友們推薦艱澀難懂的電影和小說,吵鬧噪音般的硬搖滾和金屬樂,一些不合傳統的價值觀。原來別人眼裡的我是那麼萌蠢幼稚,甚至有點惹人嫌。

穿越的時候,那些藝術家、作家雖然名字都聽過,但是大作沒讀過幾部。還想著得補補課啊,不然以後穿越了怎麼跟人交流?把這個想法告訴一個妹子,妹子說:你別擔心,你穿越回去肯定遇到的是當時的The Beatles,Led Zeppelin,Deep Purple,Black Sabbath。那個時候簡直想找到這個妹子抱上一抱!

結局關於下雨那段,比較同意 @耐奧祖 的說法,這裡Gil找到了和Gabrielle的契合點,「I fell like that... that"s I"am always saying that」 我也找到了和角色,和導演,和電影本身的契合點。相信每一位有類似感覺的觀眾都會在這裡會心一笑的。

說到結局的意義。和自己相比,Gil覺得是勇敢的人,他敢於放棄好萊塢編劇的高薪,專註於自己的小說,敢於去愛Adriana,敢於放棄和未婚妻的婚約——敢於追隨自己的內心。這一些,我遇到過,卻未曾敢過。希望將來,可以做更多忠於內心的決定,而不是迫於家庭、社會、傳統的妥協。祝福你也一樣能有這份勇氣。


心之所向,即是golden year


推薦閱讀:

你最喜歡伍迪·艾倫的哪部電影?
關於伍迪·艾倫,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伍迪·艾倫近年來電影沒什麼新鮮的,從電影導演講故事的角度看,為什麼他要反覆說這些陳舊的東西?
伍迪·艾倫的電影《人人都說我愛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中那段 Groucho Party 是什麼意思?
伍迪·艾倫是如何讓自己的作者電影獲得不錯的商業成功的?

TAG:伍迪·艾倫WoodyAllen | 午夜巴黎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