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沙俄輸了克里米亞戰爭?

理論上講克里米亞戰爭是在俄國的地盤上打的 而英法是長途跋涉 不應該啊?

以下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參戰方: 俄國軍隊(含保加利亞志願軍)、英法聯軍(含土耳其軍、薩丁尼亞軍)

英法兵力:250,000名英軍400,000名法軍10,000名薩丁尼亞軍

沙俄兵力:1,200,000名俄軍7000名保加利亞志願軍

傷亡:17,500名英軍90,000名法軍35,000名土軍2,050名羅馬尼亞軍傷亡 256,000名俄軍、保加利亞志願軍傷亡

補充:

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時期是否有過取勝的機會?


主要是國力和技術上的差距。

沙俄在戰爭開始時,在黑海的錫諾普海戰大敗奧斯曼艦隊,陸軍在多瑙河與高加索兩處與奧斯曼陸軍作戰,互有勝負。

但是英法介入以後,形勢急轉直下。

英法海軍已經採用風帆和蒸汽混合動力,而俄軍仍然是老式的風帆戰艦,面對擁有絕對優勢的英法艦隊,俄軍很明智地撤退,鑿船阻塞航道,大炮搬到岸上。

由於黑海制海權的喪失,多瑙河戰場的海路補給也無法維持,幾次戰鬥失利之後,俄軍被迫撤出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退往德涅斯特河一帶,與奧斯曼軍隊脫離接觸。

俄軍仍然以老式的滑膛槍為主,並且作戰中經常採取舊式的方陣隊形來拼刺刀,而英法軍隊普遍配備了前裝線膛槍,射程精度遠遠超過俄軍,俄軍的步兵戰鬥隊形在聯軍密集火力下損失非常慘重,戰鬥中一般傷亡人數通常都是對方的一倍多。

後勤補給方面,英法國內鐵路密布,物資兵員從本土通過鐵路和蒸汽輪船聯運,效率很高,只需要三周左右,就可以到達戰場。哪怕橫穿大西洋,當時蒸汽輪船也只需要兩周時間。

戰後的1861年,俄國的鐵路里程也只有大約1500多公里,英國的1/10左右,鐵路網路只連接了莫斯科、聖彼得堡、下諾夫哥羅德等幾個城市,當時更少。戰時往南部戰區物資運輸主要還是依靠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以及溝通各大流域的運河水運,枯水季節要靠縴夫來挽運,冬天河流封凍只能靠馬車了。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畫於1870-1873年,戰爭已經結束了十幾年了,還有這種景象。進入克里米亞半島還需要走陸路用馬車運輸,而烏克蘭南部和克里米亞半島沼澤地很多,車壞馬死,運輸困難,損耗很大,尤其是每年春季化雪的泥濘季節。從莫斯科出發到克里米亞的前線,河運再加馬車,至少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耗費時間是英法的四倍以上。

在人力物力方面,英國法國更是全面壓倒沙俄,人口面積(包括殖民地)、財政收入、鋼鐵產量、軍火生產能力都遠遠超過沙俄。

英法與俄國都不希望把戰爭規模擴大太多,到了1854年秋,雙方爭奪的焦點就集中在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以及俄土之間的高加索戰場。雖然在高加索戰場,俄軍攻陷了卡爾斯要塞,大獲全勝,但是主戰場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陷落,而且奧地利出於對沙俄向巴爾幹擴張的恐懼而站在了聯軍一邊,神聖同盟瓦解,俄國只能接受奧地利的最後通牒,停戰談判。


帝俄的運輸效率極差,好比清國在貿易戰爭號稱百萬大軍卻無法調動到前線。帝俄的運輸主要依賴騾馬和人力,華沙-維也納鐵路Warsaw-Vienna Railway)在1845年建完,莫斯科-聖彼得堡鐵路(Moscow-St.Petersburg Railway)在1851年建完,而在這段時間英格蘭已經布滿鐵路了。英軍能在塞瓦斯托佛圍城戰Siege of Sevastopol)以純軍用的目的修築鐵路,幾周內材料和人員就能迅速運到並初步完成。大克里米亞中心鐵路(Grand Crimean Central Railway)源源不斷地支撐彈藥裝備,這條鐵路是在海拔183m的高原上修的,長14km,總部設在經歷過血戰的聯軍佔領區巴拉卡拉瓦(Balaklava)。第二後勤沒有保證,無論是補給還是醫療。而英法的戰地醫療體系已經逐步發展了,南丁格爾的護士也是那時候出現的(戰地醫療體系到南北戰爭時期發展更加完善)。在俄軍受傷基本必死的戰場上英法的傷亡比大大減少。俄軍使用圓彈丸燧發滑膛槍Flintlock Musket)與拿破崙時代相差不多,英法已經基本普及了使用米尼彈Minie)的撞針雷帽來複槍Caplock Rifle),射程和殺傷力都勝過俄制步槍。英法之前就擁有大型木製戰列艦蒸汽-風帆並用戰船鐵甲戰船,而俄軍對蒸汽鐵甲船的建設由於技術和經費問題一直落後於英法。改革成效也不是很明顯。在塞瓦斯托佛圍城戰時俄「水師」在黑海沒有制海權,水兵只能儘力保護港口,更不要講主動出擊。 另外農奴制的經濟體系經不起衝擊,社會制度各方面都落後於英法,同樣是君主集權,薩丁和法國的官僚體系也不如帝俄僵化死板,帝俄唯一的優勢是打著斯拉夫民族主義的旗號試圖解放巴爾幹,或是利用清對國際法的無知鑽空子吞併滿洲,所以對比更加僵化,民族問題逐漸顯現,且改革失敗的奧圖曼或是清是具有不少優勢的。


呃,除了已經各種武器制度一類的原因,去年聽過一個非常具體的原因。

當時的俄軍司令是參謀出身,一板一眼的制定了一份非常詳細到每個細節的作戰計劃。結果因為保密和訓練等等原因,作戰命令下發後產生了極大的負面效果,有的部隊沒接到命令,有的部隊接到晚了,有的部隊接到了沒看懂,有的部隊接到了也看懂了但是對司令不屑一顧沒有執行。

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總攻開始後一片大亂,最精銳的少數部隊嚴格執行了進攻計劃,後續部隊沒跟上或是反應慢了,結果成了陸續添油戰術,遭到聯軍集火消滅了大量精銳部隊,導致無力維持戰線。


因為沙俄的國力還是太弱啊。雖然英法是真正的長途跋涉。當然,就這場戰爭,英法不攙和奧斯曼被打的亡國都有可能。而且俄國沙皇的「好兄弟」奧地利皇帝可沒有摻和這事。普魯士人倒是幫了忙,不過僅限於出售一些裝備和物資。但是從倫敦或者巴黎運送部隊和給養到克里米亞是三個月,從莫斯科送部隊和給養也是三個月。因為當時南俄羅斯和烏克蘭只有泥路。俄羅斯陸軍當時的訓練也不足。比如俄羅斯陸軍的騎兵部隊的馬訓練不夠,難以適應戰場的條件(哥薩克騎兵的戰馬會好一些)。更別提兩邊武器的差距了。更別提俄國海軍了。不過,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在一個優秀的陸軍上將和一個天才工程師的領導下打的還算不錯。

實際上當時俄羅斯最有價值的出口商品是烏克蘭的糧食和西伯利亞的毛皮,礦產。俄羅斯人準備滅奧斯曼奪君堡的目的其實也只是為了保證這個海上運輸線罷了。一個完全的農業國還是圖樣啊。

西洋人稱沙俄是「有電報的成吉思汗「真是一點不錯。

當然,如果不是英法摻和,哪怕只是英國或者法國要保奧斯曼,奧斯曼是真的很可能當場亡國,或者分裂的。

當然了,克里米亞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之一,也透露出了一絲後來一戰二戰時代的影子。


克里米亞戰爭是東方問題的一部分。1815年拿破崙戰敗後奧地利,普魯士,俄國結盟,組成神聖同盟。神聖同盟除了反革命外,更主要的是反法國,在外交上孤立法國。當時俄國受1848革命衝擊影響最小,加之在擊敗拿破崙後獲得大片領土與聲望,是歐洲大陸名副其實的霸主,因而引起了一直以來講究歐洲大陸均勢的英國人的猜忌,再加上奧地利與俄國在巴爾幹問題上有利益相衝的地方,但是雙方並沒有調和,只是因為俄國的強勢奧地利被單方面壓制,拿破崙三世針對這一情況,謀划了克里米亞戰爭。

戰爭爆發之前,拿破崙通過索取聖地耶路撒冷的保護權,該權利之前由法王享受,這也是拿破崙三世的宣稱理由,但是在俄土1774年條約中俄羅斯也享有並使正教權利高於公教。出於反法的歷史慣性,以及神聖同盟事實上盟主的自信,俄國反應強烈。拿破崙三世藉機激化矛盾,引起戰爭。由於拿破崙三世對英國採取的低姿態,近乎於討好的外交政策,(英法矛盾數百年,能跳出反英歷史慣性,並且面對死敵,以及叔父失敗的元兇,並主動交好,我特別欣賞拿破崙三世這點)以及出於對俄國的忌憚,英國決定與法國結盟,共同打擊俄國。

在戰爭爆發後,俄國依據神聖同盟向奧地利,普魯士求援。奧地利此時是未來的長者(我很不喜歡他,認為他是導致奧地利衰敗的元兇)佛朗茨在位,佛朗茨與1848年的革命聲中即位,當時奧地利對外交形式有誤判,認為俄國嚴重損害了奧地利在黑海與巴爾幹的利益,同時因為法國對奧地利在義大利領地的威脅,因此拒絕幫助俄國,甚至用將對俄國宣戰來威脅俄國,並利用自己在德意志邦聯中的強大影響力,使普魯士保持中立,雖然事後證明奧地利這一行為的愚蠢,不僅丟掉的歷史上的長期盟友俄國,並且使俄國認為奧地利不可信任,在未來的東方問題中兩國長期對立並共同丟掉王冠,這是後話。

因為拿破崙三世的高明外交政策,俄國在外交上遭遇慘敗,一國獨自對抗法英奧。這是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的外交上的因素,戰爭在軍事上的失敗,因為我對軍事一竅不通,就不回答了。


蠢。參考書: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5375673/

The terrible conflict that dominated the mid 19th century, the Crimean War killed at least 800,000 men and pitted Russia against a formidable coalition of Britain, France and the Ottoman Empire. It was a war for territory, provoked by fear that if the Ottoman Empire were to collapse then Russia could control a huge swathe of land from the Balkans to the Persian Gulf. But it was also a war of religion, driven by a fervent, populist and ever more ferocious belief by the Tsar and his ministers that it was Russia"s task to rule all Orthodox Christians and control the Holy Land. Orlando Figes" major new book reimagines this extraordinary war, in which the stakes could not have been higher and which was fought with a terrible mixture of ferocity and incompetence. It was both a recognisably modern conflict - the first to be extensively photographed, the first to employ the telegraph, the first "newspaper war" - and a traditional one, with illiterate soldiers, amateur officers and huge casualties caused by disease. The iconic moments of the war - 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the Siege of Sebastopol, the impact of Florence Nightingale - are all here, but there is also a rich sense of the Crimea itself and the culture that was destroyed by the fighting. Drawing on a huge range of fascinating sources, Figes also gives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the war, from that of the ordinary British soldier in his snow-filled trench, to the haunted, gloomy, narrow figure of Tsar Nicholas himself as he vows to take on the whole world in his hunt for religious salvation.

戰前形勢:歐洲霸主俄羅斯 鋒芒直逼土耳其

1815年,打敗了拿破崙帝國的歐洲列強決定歐洲命運的維也納會議重新劃分了歐洲的勢力範圍。在此基礎上,童年,沙皇俄國與奧地利、普魯士締結同盟,稱為「神聖同盟」,以此為基礎,俄國獲得了在歐洲的優勢地位。

1848年席捲歐洲的革命風暴中,革命的烈火燃燒到了普魯士、奧地利等國,在沙俄出兵幫助之下,它們才勉強穩住了形勢。1848年革命重要的影響在於俄國在表面上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因為俄國是歐陸大國中唯一未受影響的國家,作為「歐洲憲兵」更加深了俄國在歐洲大陸「稱霸」的錯覺。不只是外國人認為如此,俄國人自己也認為如此。尼古拉一世在鎮壓了1848年革命以後,更加不可一世,他傲慢地宣稱:「俄國的君主是全歐洲的主人,沒有一個國家敢於擋住俄國的道路。」

於是他決定乘機奪取君士坦丁堡,實現從彼得一世以來歷代沙皇妄圖建立世界帝國的傳統野心。

俄國自彼得一世時代,就制定了南下侵略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控制黑海海峽,以打通由黑海進入地中海,並佔領巴爾幹的計劃。到了葉卡特琳娜二世在位期問,於1768年發動了俄土戰爭。此後100年內,幾任沙皇也力謀征服君士坦丁堡,掌握「我們房屋的鑰匙」,先後發動了10次俄土戰爭。

1833年土耳其發生內亂,俄國乘機以保護蘇丹為名,出兵3萬侵入君士坦丁堡,迫使蘇丹簽訂溫加爾一伊斯克列西條約,規定黑海兩海峽只對俄國開放,其它國家的軍艦不能通過。英國對此大為不滿,聯合了普魯士、奧地利和法國,於1840和1841年先後搞了兩個倫敦協定,規定:「外國軍艦應永遠被禁止進入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而英、法、奧、普、俄等國均聲明,「保證尊重蘇丹陛下的決定和遵守上述原則。」這樣由國際共同保證兩海峽對各國軍艦一律關閉,便剝奪了俄國所取得的特權,無疑是對俄國當頭一棒。

隨著沙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奧地利和普魯士都拜倒在沙皇腳下,而經歷了革命動亂的法國則尚未恢復元氣,這些國家都不足以與俄國抗衡,只有英國才是俄國的強大對手。俄國謀求同英國達成諒解。

1844年尼古拉一世訪問倫敦,曾一再勸說英國與俄國攜手合作,共同瓜分土耳其。他對英國外交大臣阿柏西直言不諱地說:「土耳其是個垂死的人了……它應該死去,而且它一定會死去。」,1853沙皇接更親口對英國大使喬·漢·西摩說土耳其是一個「病人」,有可能出現某種情勢,迫使俄國去佔領君士坦丁堡。但他不願意本國單于,而希望同英國聯手,達成瓜分土耳其的協議。

但土耳其作為英國的同盟國和朋友,英國並不希望與俄國瓜分土耳其,俄國的行為引起了英國的強烈反感。事實上,在瓜分土耳其問題上,沙俄走到了整個歐洲列強的對立面:如按俄羅斯的設想,土耳其被瓜分,俄國佔領君士坦丁堡獲得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入海口。則只有俄國獲得了最大的利益,而分給列強的一點利益遠平衡不了俄國勢力進入東地中海和近東地區給列強帶來的威脅。因此英法奧等國均主張保持土耳其的「獨立和完整」,反對俄國瓜分土耳其。

導火索:沙俄要求「保護」土耳其「被迫害」國民 強吞土耳其屬國

1850年,法國挑起了聖地保護問題,讓俄國看到了可以強行插手宰割土耳其的機會。

耶酥墳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酥出生地伯利恆教堂自十字軍時代以來一直擁有豁免權和特權,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也都把這裡視為他們朝拜的中心。因此,一些政治統治者熱衷於對聖地的控制以達到加強宗教統治和提高政治威望的目的,再加上土耳其境內教派紛爭林立,互請外援插手,這就產生了所謂的「聖地保護權」問題,即由誰來享有在耶路撒冷和伯利恆教堂內的一切權利和特權。

1850年路易#波拿巴想當法國皇帝,決定利用「聖地」問題把自己扮演成天主教利益的保護者,來取得國民議會中耶穌教派的支持。5月,法國政府照會土耳其,明確要求:應由天主教掌管「上帝陵墓鑰匙權」。在法國政府的壓力下,1852年,土耳其蘇丹頒布法令,同意將「聖地鑰匙權」轉由天主教掌管。這一情形當然是一向以東正教的保護者自居的俄國所不願看到的,於是,沙皇就此指責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政府迫害東正教徒,要求把奧斯曼帝國境內所有信奉東正教的臣民交給俄國「保護」。陳兵俄土邊界。

尼古拉一世抓住聖地鑰匙權的爭執乘機向土耳其擴張。俄國當時力求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對土耳其境內的希臘正教徒實行保護制度,二是控制黑海兩海峽。派緬希科夫為特使,前往土耳其進行訛詐。沙皇在給緬希科夫的訓令中指出,俄國已經作好戰爭準備,「土耳其帝國一經與我國武裝力量發生嚴重衝突,就不可避免地要滅亡。」

在談判中緬希科夫提出兩點要求:一、恢復東正教僧侶對聖地的管轄權。二、簽訂俄土條約,確認俄國對土耳其境內正教教徒的保護權。俄國在邊境集結兵力的消息和緬希科夫的肆意訛詐,使得驚惶不安的蘇丹連忙向英法兩國通報情況,懇求援助。

接到求援的英法兩國派出艦隊監視沙俄軍隊,同時英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斯特拉特福德勸告土耳其把俄國的兩項要求分開談判。在聖地爭論問題上,滿足俄國人的請求,使希臘正教的權利得以恢復。至於締約保證沙皇永遠享有對聖地教徒的保護權,則予以拒絕。緬希科夫由於在正教徒保護問題上沒有達到目的,便氣勢洶洶地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碟,限期5日內簽訂關於正教保護權的條約。土耳其依仗英法勢力,堅拒俄國的無理要求。5月21日,緬希科夫宣布俄國與土耳其斷絕夕膠關係,悻悻然離開君士坦丁堡回國。與此同時,俄國夕膠大臣謝爾羅德照會土耳其理查德帕夏,聲稱:「如果土耳其政府在一周內不履行俄國的要求。俄國皇帝決定命令他的軍隊佔領多瑙河諸公國(土耳其附屬國)。」

7月3日,俄國出兵侵佔附屬於土耳其的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兩多瑙河公國。尼古拉一世認為,英國不會反對瓜分土耳其,法國雖然反對,但沒有英國的配合不會公開援土抗俄,即使發生英法干涉的戰爭,奧地利和普魯士也會支持俄國。它們將在西部萊茵河畔牽製法國,使它不能集中力量於東方,從而使戰爭局限於俄土兩國之間,定能穩操勝券。

孤獨者:沙俄失算盟友「背叛」 一國對全歐沒有幫手

當土耳其蘇丹向各國發出抗儀俄國侵略的照會時,對俄國的強硬行動感到震驚的歐洲各國立即作出了反應。7月6日,奧皇派專使赴彼得堡,敦促沙皇約束自己的軍事行動。沙皇從他的「神聖同盟」夥伴那裡也得不到支持,感到非常意外。

接著7月24日,又由奧國外交大臣出面,在維也納召開英法普奧等國代表會議,俄國借口沒有奉命,拒絕出席。28日會議公布了四國照會,即「維也納照會」,這個照會採取了避開矛盾,維持現狀的態度。它建議蘇丹政府重申「對凱納吉條約和阿得里亞那堡條約有關保護基督教條款的文字和精神信守不渝」,但沒有提出俄國從多瑙河兩公國撤軍。俄國看到它可以解釋為沙皇有保護基督教的權利,便改變初衷,同意照會。土耳其政府卻反對這個照會,要求俄國首先撤退入侵多瑙河兩公國的軍隊,並將照會詞句修改為蘇丹政府重申,「由土耳其政府保護基督教的條款信守不渝」。這就是說,保護基督教是土耳其的主權。

沙皇立即聲明,他不能接受蘇丹的要求和修改意見。俄土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了。蘇丹政府的嚴正立場得到土耳其人民的積極支持,君士坦丁堡群情激昂,舉行遊行示威。10月4日,斯特拉特福德以保護英國僑民為名,受命把英國艦隊從貝斯卡灣調往君士坦丁堡。10月5日土耳其政府要求俄軍在15天之內撤出多瑙河兩公國。沙皇沒有答覆,土耳其政府便於10月23日向俄國宣戰。

奧地利和普魯士的「背叛」有其原因。奧地利也對土耳其垂涎三尺,但奧地利政治家明白,衰弱的國力使奧地利在對土耳其的爭奪中遠不是沙俄的對手,一旦沙俄控制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峽,將對奧地利南側形成巨大的威脅,為此,奧地利寧可維護土耳其的存在和完整。

另一方面,奧地利主要依靠多瑙河與外界進行貿易,多瑙河口的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兩公國控制在土耳其之手,因為土耳其的羸弱,不會對奧地利的貿易線構成威脅。而一旦兩公國被沙俄吞併,奧地利的貿易生命線將被沙俄控制。奧地利之前不久剛剛爭取到的在多瑙河地區對沙俄的貿易優勢將蕩然無存,這猶如扎在它心頭的尖刀,自然無法容忍。

俄國佔領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兩公國後,又於1854年3月23日渡過多瑙河,突破土軍防禦,佔領伊薩克恰和土爾恰。俄軍在巴爾幹地區的軍事行動遭到奧地利的強烈反對。奧地利為自身利益計,不惜同俄國翻臉。1854年1月,尼古拉一世派奧爾洛夫親王到維也納遊說,但約瑟夫皇帝堅持俄軍撤出兩公國。隨後,奧地利陳兵8萬於兩公國邊境,威脅俄軍後方,4月9日,英法普奧共同約定,不許單獨調停俄土衝突。4月20日,普奧簽訂條約,互相保證對方領土安全。普魯士明確支持奧地利關於俄國撤軍的要求,如果俄軍越過巴爾幹山脈,威脅君士坦丁堡時,他們將共同對俄作戰。6月3日,奧地利向俄國發出照會,強烈要求俄軍從兩公國撤走,並不得越過巴爾幹山脈。6月14日奧土締結條約。奧地利答應幫助土耳其把俄軍趕出兩公國,土耳其同意奧地利佔領兩公國至戰爭結束為止。與此同時,英法兩國也於6月24日派遣聯合艦隊運兵5萬在瓦爾納登陸,並進軍多布羅加。奧軍從背後威脅和英法軍隊從側翼包圍,使俄軍無法應付,陷人困境。6月23日俄軍開始撤回多瑙河左岸地區。8月5日又從兩公國拓旦,回到普魯特河左岸地區。奧軍隨即於同月22日根據奧土條約加以佔領。

撒丁王國不久亦加入反對俄國的行列。因此。從戰爭一開始俄國就面對主要歐洲強國的聯合陣線孤軍作戰,沒有同盟者。

轉折點:土耳其奮起反抗遭慘敗英法親自下場戰沙俄

俄軍統帥部基於土軍擁有比自己多2一3倍的優勢兵力,打算速戰速決,以期在邊境地區一舉殲滅土軍主力,削弱敵人的戰鬥意志,把俄帝國的勢力推進到巴爾幹和中近東,取得歐陸的優勢,分割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土軍則指望在山民配合下順利作戰,儘可能拖延戰爭時間,博取西方國家的同情,等待法國參戰。

土軍於1853年11月初先發制人,企圖向亞歷山德羅波爾(今亞美尼亞的列寧納坎市)和梯弗里斯推進。俄軍成功地挫敗了土軍的這一企圖。1853年11月26日,土耳其阿爾達漢軍(1。8萬人)被安德龍尼科夫將軍的部隊(7000人)擊潰於阿哈耳齊赫附近,而12月1日,艾罕邁德總督指揮的土軍主力(3。6萬人、火炮46門)又被別布托夫將軍的部隊(1萬人、火炮32門)擊潰於巴什卡德克拉爾附近。1853一1854年初的冬季,高加索戰區的戰鬥行動實際上已經停止。

在西線,整個10月俄土兩軍都在進行戰略機動,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對於對手有利的態勢,1853年10月28日土耳其軍隊戰場指揮官奧馬爾·盧特菲帕夏非常成功的率軍從多瑙河南岸寬大的正面渡過多瑙河。1853年11月4日,土軍在奧爾特里查擊敗匆匆趕來的俄軍。整個戰區在多瑙河流域,多瑙河航運發達,利用海運成為雙方補給的必然選擇。爭奪黑海制海權顯得尤為重要。

853年11月30日,納西莫夫率領的黑海艦隊襲擊了停泊於錫諾普灣的土軍艦隊,全殲土軍艦隊,生俘艦隊司令奧斯曼帕夏。土耳其錫諾普海戰的失敗,卻促使英法兩國停止觀望,立即參戰。

1854年1月3日,英法艦隊從博斯普魯斯海峽開進黑海。兩國的艦隊司令通知俄國當局說,他們負有保護土耳其的任務。俄國大為震驚。1月29日,路易·波拿巴在法國政府機關報《通報》上發表致尼古拉一世的公開信,聲稱:「錫諾普的炮聲侮辱了法英兩國的榮譽。」他向沙皇指出一條最後的出路:俄軍從多瑙河兩公國撤退,法英艦隊撤離黑海,然後俄土兩國舉行和平談判。接著俄國宣布同法國斷絕外交關係。

2月27日,克拉倫敦代表英國政府通知俄國外交大臣涅謝爾羅掃戮兌:大不列顛政府已經竭盡一切商討的努力,現在不得不向俄國呼籲,要求俄國在4月30日以前完全撤出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英國政府的要求遭到俄國的拒絕。於是3月12日,英法土三國締結軍事同盟,「決心保衛奧斯曼帝國在歐洲和亞洲的領土」。27日,英法政府對俄國宣戰。

孱弱巨人:俄軍落後戰鬥力弱 對陣英法連續失敗

當其他歐洲主要國家已經進入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時期的時候,19世紀中葉的俄國仍然是一個野蠻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度的國家。它的工業生產遠遠落後於西歐:俄國的鋼鐵產量在18世紀末還是世界第一,然而到了19世紀初就被英國趕上,隨後,又被法國趕上;同期,俄國的鐵路有1500公里,而英國有1。5萬公里,德國有1萬公里;對外貿易的結構,也反映出俄國工業水平之低,俄國出口的是農產品,進口的是工業品,它已逐漸淪為西歐各國的原料供應地。農業生產也很落後,大量使用農奴勞動,據統計從1802年到1852年這50年內,有40年是歉收的,全國到處是飢餓、疾病和死亡。工業的發展緩慢和農業的停滯,充分說明了腐朽沒落的農奴制度已經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同時,俄國國內的階級矛盾非常尖銳,成千上百萬被壓迫被奴役的農奴奮起為爭取自由和解放而鬥爭。從1825年到1855年這30年內,根據官方不完全的統計,農民騷動共674起,而且這個數字是逐年上升的:1826)1834年有145起,1845)1854年有348起。從1842年以來,根據內務部的統計,每年大約有60名貴族死於農奴之手,農民運動使農奴制度陷入深刻的危機之中。

在軍事上,俄國的軍事威望也名不副實。毫無疑問,它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根據1853年1月官方數字,戰鬥部隊有120萬人,後備部隊170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不過6200萬人。然而俄國落後的經濟實力決定了它軍事實力的落後。英法軍隊當時大部分都已裝備有線膛槍了,而俄國軍隊百分之九十五仍使用舊式的滑膛燧發槍,射程只有300步遠。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基本上是供沙皇檢閱用的。黑海艦隊能夠作戰,但多數是帆力艦。當時在俄國全部艦隊中蒸汽艦隻有24艘,而英國、法國和土耳其共有281艘。由此可見,俄國這個所謂的軍事強國,貌似強大,其實不堪一擊。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俄國不得不靠借貸度日。

克里米亞戰爭是近代科技戰爭的開端,是兵力兵器、軍事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它對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的進一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許多新的戰爭手段登上歷史舞台,技術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認為是決定因素。新式線膛步槍、蒸汽動力戰艦、鐵路、無線電通訊等科技發明在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法首腦和軍事部門利用無線電從千里之外指揮戰爭,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無線電也使得大眾傳媒可以實時傳遞戰況,戰爭距離大眾不再遙遠,民意對戰爭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軍事後勤體系發展為一個獨立部門,工程保障、戰地醫療、後勤運輸能力得到極大提高。法軍統一對錶校正時間進攻馬拉科夫要塞是指揮藝術的重大發明。各軍事強國在這次戰爭後都加速淘汰舊裝備,摒棄滑膛式武器及木製帆力戰艦,進行新技術軍備競賽,企圖以不對稱的技術優勢擊敗對手。而在這些方面,沙俄軍隊全面落後。

俄軍在巴爾幹撤退後,英法土在瓦爾納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乘勝前進,攻打克里米亞半島,消滅俄國黑海艦隊,佔領其海軍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爾,以阻擋俄國南下的勢頭。

1854年8月24日,聯軍開始登船,計劃1854年9月2日完成全部登船任務。能夠參加行動的部隊包括27000英軍、30000法軍和7000土軍。1854年9月7日,聯軍海軍司令英國海軍上將鄧達斯下令起航。9月12日,聯軍艦隊到達耶夫帕托里亞。俄軍組織了3萬餘人進行反撲,在阿爾馬河戰役被英國主帥格拉倫男爵擊敗。聯軍一路穩紮穩打,向俄國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前進。

到1854年9月底,聯軍包圍塞瓦斯托波爾。開始了為期11個月的圍城戰。

圍城期間,俄軍多次試圖從北方攻擊英法聯軍,打開聯軍對塞瓦斯托波爾的包圍,但在巴拉克拉瓦戰役、小因克曼戰役、因克爾曼戰役中連續戰敗,無力解除塞瓦斯托波爾之圍。而俄軍黑海艦隊為了包圍塞瓦斯托波爾,也將主力艦隻全部鑿沉在港口以堵塞航道。

經過11個月的圍攻,1855年9月8日,俄軍守城的殘餘部隊突圍,塞瓦斯托波爾被攻陷。

大結局:沙皇絕望服毒自殺 俄國重挫吐出黑海

俄軍在塞瓦斯托波爾接連失敗,使妄自尊大的尼古拉一世完全陷於絕望,於1855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盡。其子亞歷山大二世即位。隨著塞瓦斯托波爾陷落,戰爭的結局已經可以看清。1855年11月14日,奧、法、英三國代表在維也納開會簽署了一份在東方問題上協調行動的備忘錄。其中第一款規定,由奧地利負責向俄國提出最後通碟條款,並以這些條款作為未來和平談判的基礎。同時又確定邀請普魯士參加聯合行動。首先由普魯士召回駐彼得堡大使,然後與三國相配合,向俄國施加外交壓力。這個《最後通碟》1855年12月28日發出,內容如下:(一)列強共同保護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二)多瑙河及其支流航行自由;(三)黑海中立化,禁止任何國家艦隊通過海峽進入黑海;禁止俄土兩國在黑海擁有艦隊,並禁止在黑海沿岸建立兵工廠和軍事設施;(四)俄國放棄對蘇丹統治下的正教臣民的保護權,這些臣民的宗教和政治權利將由奧法英土四國政府討論決定,簽訂和約後,俄國亦可應邀參加討論;

(五)俄國將比薩拉比亞鄰接多瑙河的地區讓給摩爾達維亞。這些條款較諸俄國曾經拒絕接受的《四項條款》更加苛刻,更加難以忍受。並且是用最後通碟的形式提出來的,如果沙皇拒絕接受,就會招致奧地利對俄宣戰。

在奧地利的慫恿下,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也致信亞歷山大二世,勸他接受奧地利的建議,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很明顯,奧普兩國都已倒向英法一邊。俄國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大臣們和沙皇本人都認為,反對這些條件就意味著同歐洲列強作戰,將會遭到更慘重失敗。因此,一致決定接受最後通碟作為和談的基礎。次日,涅謝爾羅捷照會奧國駐俄大使斯特哈濟,表示接受奧國「提出的五項建議,作為開始最後和談的初步條款的草案。」

1856年3月30日,巴黎和會一致通過《巴黎和約》。主要內容如下:列強共同保證奧斯曼帝國的獨立與領土完整,土耳其蘇丹答應不分種族和教派改善其人民的狀況,包括對信奉基督教的臣民也採取寬宏大量的態度;列強則保證不干涉土耳其的內政,不干預蘇丹和他的臣民的關係;俄國收復克里米亞半島,而把多瑙河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給摩爾達維亞,把卡爾斯退還土耳其,並放棄對土耳其境內東正教教徒的保護;摩爾達維亞和拉瓦幾亞仍然屬於土耳其蘇丹,但由列強共同保護;黑海中立化,它的水域和港口對各國商船開放,但禁止軍艦通行,並禁止在沿岸建立軍火工廠;阿蘭群島中立化;多瑙河自由通航;恢復俄土兩國戰前的邊界線等等。

鑒於俄國在軍事上已經失敗,這個和約可以說是非常溫和的,不過對於一向習慣於掠奪他國的國家來說已經相當苛刻了。因為這些條款不但禁止通航海峽,而且不得在黑海沿岸保持軍艦和軍事工廠。不但如此,俄國還被迫放棄了對塞爾維亞和多瑙河兩公國的保護權,並且把1812年奪取的南比薩拉比亞歸還摩爾達維亞,使得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侵略勢力遭到挫折。

可以說,經此一戰,挑起戰端的沙俄不但沒有能夠達到肢解土耳其,強奪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的的戰略目的,反而喪失了原本在黑海地區得到的優勢和實力,還吐出了之前侵略搶到的部分利益。並且被隨戰敗而來的國內革命和農奴危機所困擾,再也無力和整個歐洲較量。

俄國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霸氣十足的擴張政策超越了其國家實力水平,而經過了工業革命的英法兩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上已同俄國拉大了距離的結果。這一失敗不僅表明俄國近東政策遭到嚴重挫折,而且實際上喪失了保持30多年的歐洲霸權。此後一段時間內,俄國被迫把對外政策的目標轉向亞洲和遠東。

歷史輪迴170年,克里米亞再次嗅到了火藥味。相似的形勢,相似的借口,相似的目的,只是土耳其變成了烏克蘭……遠不是上升期的俄羅斯,在近200年後的今天,能避免再次跌入同一個陷坑嗎?


武器彈藥裝備戰術上面英法土聯軍比沙俄軍隊強,沙俄在統一作戰指揮不當。沙俄後勤沒跟上,沙俄當時還是個農奴制國家國內矛盾沖沖效率低下後勤和增援沒跟上,沙俄軍隊士氣低下戰鬥力不高。而英法土聯軍增援不斷後勤沒問題戰鬥力較高。

最重要的是沙俄沒有發動群眾,毛說的好群眾才是決定性力量,當時奧斯曼人發動克里米亞巴爾幹半島的穆斯林群眾,各種偷襲沙俄軍隊,給英法土聯軍提供沙俄軍隊情報。沙俄殘暴這些被殖民的民族不堪壓迫,他們當然願意跟英法土聯合攻打沙俄 。


克里米亞戰爭後緊跟著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是在大清領土上打的呢,大清不也是像老毛子一樣跪了~

那個年代,英法聯手,的確很鬼畜,地球上沒有幾個國家扛得住


謝邀。一開始俄軍佔據了地理優勢,加強防禦工事,增強防禦火炮。10月17日,聯軍進攻塞瓦斯托波爾,俄軍奮力還擊,但舊式槍炮射程近,難打中目標。而英法經過工業革命,科技有了長足發展,槍炮得到較大改進,射程和命中率大大提高,汽船的使用也增強了英法艦隊的機動靈活性。但因為俄軍擁有地理優勢,頑強抵抗,粉碎了英法聯軍速戰速決的攻城計劃,戰爭轉入持久消耗戰階段。

10月25日,俄軍襲擊聯軍基地巴拉克拉瓦,但是失敗。

11月5日,俄軍發起進攻,但由於內部協調不力,反被聯軍痛擊。接下來頻頻失利。1855年8月16日,被法軍重創。17日,聯軍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狂轟濫炸。

聯軍接連猛攻。9月8日,聯軍再次對塞瓦斯托波爾發起強攻,拿下制高點。

1856年3月30日,雙方簽訂《巴黎和約》。

因此,俄國失敗的總體原因就包括軍事裝備落後於英法,部隊內部不團結以及天氣因素等。


除了客觀因素,還有就是英法目標合理。

就是阻止俄國在黑海地區的擴張,保護土耳其。佔領克里米亞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如果妄想把俄國大卸八塊,因此去強襲彼得堡,或者從克里米亞出發去打基輔,估計都要吃大虧。

而俄國的目的也確實是擴張在黑海地區的勢力。失去克里米亞以後,這個目的已經無法達到。那麼下一步就是體面點停戰而已。繼續打已經沒有意義。

戰爭只是一種政治手段而已,政治目的才是根本。

所以拿破崙要打莫斯科,英法聯軍只打塞瓦斯托波爾。

所以俄國丟了莫斯科還在繼續打,丟了塞瓦斯托波爾卻不打了。

外交孤立也是一個原因,普魯士中立,奧地利乾脆派兵把俄軍逼出了羅馬尼亞。為了避免南線全面崩盤,俄羅斯只能停手。


英法外交厲害啊,猶如戰國時的連橫合縱,俄國過去找英國說分土雞的事也太不靠譜了,離那麼遠


推薦閱讀:

英國人的人際關係是怎樣的?人與人的互動是怎樣進行的?
假如英聯邦組一支足球隊,水平怎樣?
怎樣評價英國脫歐「二次公投」網上請願超過70%的簽名來自英國以外?
若蘇格蘭獨立,英國會不會改國旗?是否會有連帶效應?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英國本土綜藝節目?

TAG:法國 | 英國 | 俄羅斯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克里米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