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將選擇怎樣的路徑,是自下而上的試點模式,還是自上而下「一氣呵成」?


謝邀。

中國的市場化取向改革走到今天,現行金融體制非改不可,這已經是共識。海外金融機構進入、民營銀行的設立、地方銀行異地設分支機構、利率的市場化、匯率的彈性制度、溫州金融改革民間融資的發展和規範等,應該說,都已經有所起步。

但是,高利差養懶銀行,各大銀行坐擁高額利潤帶來的壟斷惰性,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人民幣的國際化問題等等,都要求現有的金融管理體制必須再改。改革金融體制,涉及到在經濟組織上最重要最核心的方面動刀子,決非易事。

按中國的體制,如果上面沒這個意圖,根本動不了。最早的農村改革,是因為原有吃大鍋飯的體制再也走不下去了。給了一個極小的空間,在一些邊遠落後的長期要補助的地方改,當時有一句話,叫丟包袱,意思是反正這些地方差,乾脆丟下這個包袱,讓他們去試,涉及的利益關係不複雜,好處是看到了思想誤區。但是後來的進程,包括工業企業的改革,城市管理體制的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等等,越來越多的是涉及到權力的讓渡和利益關係的調整,都非常艱難,或者沒達到目的或者無果而終,甚至失敗或者拐彎了。

我看了這個規劃中要達到的六大目標,一個是金融業的增加值在GDP中保持在5%左右,這是保持,沒什麼好說的,一個是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提高至 15%以上,我記得曾見過一個數字,美國的這一數字佔比達到60%,即使達到了,顯然也還是很低的。另外四項,多用進一步完善、增強、加大、發揮,或明顯拓寬之類的模糊說法。

儘管如此,有總比沒有好,但會遭遇些什麼樣的博弈和阻力,甚至哪些地方動不了,停下來也未可預料。

依據歷史的經驗,特別又涉及金融這樣牽一髮動全身的非常重要的行業,這個改革恐怕主要是自下而上的試,同時在某些方面也會有自上而下的試(即由上面決定,在某些作法上試行),總之還是試著來,兩方面結合,反覆權衡,看準了再邁一步。而這樣的進行,還會阻力重重,還必須是上面始終堅持要改才行。

不可能一氣呵成。沒有這樣的事。無論從規划上,還是從可能發生的實踐的種種制約條件看,這個規劃中的改革,只能是程度性的,到十二五期末,恐怕要說中國的金融體制因改革就能達到什麼樣的階段,不好說,要現在去說,就更不好說了。走著看吧。


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產生了金融的需要,金融業的改革要立足於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不斷變化的情況。改革是必然會堅持的,因為我們的金融業的生產力還很落後,對內不能滿足國內需要,對外不足以應對競爭和保衛國家金融安全。

改革,就是不斷調整,使各方面處於一個相對比較和諧的狀態。

以下,分回顧30年中國金融改革簡要歷程;中國金融經濟當下的突出矛盾;未來改革探討,做一個個人比較粗淺的回答。

一、中國銀行業的改革————中國金融業改革的縮影。

要探討我國將要選擇什麼方法,不如先看看以前都是怎麼做的。

我國的金融業以商業銀行佔用資本最多,實力最為雄厚,在整個金融業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銀行業的改革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以下簡單介紹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銀行業方面的改革。

「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指引下,我國金融業拉開改革大幕,由封閉轉向逐步開放。

【1983年】 (當時政治、經濟的需要,專業銀行改革一氣呵成)

《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分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專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主要辦理工商信貸業務,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以基本建設投資為主要業務,中國銀行以涉外信貸為主,中國農業銀行主要服務於農業開發和建設,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核心,以專業銀行為主體的銀行體系。

【1987年】 (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銀行+保險+投資銀行)

交通銀行設立了保險部,1991年,交行把保險部獨立出來,就是今天的太平洋保險。1988年,交行就成立了「海通證券」從事投行業務。

【1991年-1992年】 (投資、投機熱潮,國內金融危機)

伴隨著中國政治體制的矛盾和社會矛盾,當時物價上漲,經濟過熱,投機倒把嚴重。金融行業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為「金融混亂」和「金融腐敗「。1992年的CPI漲幅為5.4%,1993年第一季度,CPI漲幅更是達到了歷史性的14%。那時的經濟主要表現為「四熱」(房地產熱、開發區熱、集資熱、股票熱)、「四高」(高投資膨脹、高工業增長、高貨幣發行和信貸投放、高物價上漲)、「四緊」(交通運輸緊張、能源緊張、重要原材料緊張、資金緊張)。

【1993-1995年】 (改革自上而下陸續推進。)

在朱鎔基總理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時期,加大了對中央銀行的改革,為了提高效率,整頓混亂的金融秩序,央行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將金融業的監管權利授予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

1995年,《商業銀行法》頒布,正式確立了國家專業銀行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地位。

【1996-1998年】 (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改革自上而下陸續推進。)

國家推行財稅制度的改革和其他改革,國有企業大改制,很多職工下崗。

金融業開始分業經營。這個時候交行開始剝離了自己的保險公司和投行業務,建設銀行也剝離了中國國際金融公司。

中國證監會成立於1992年10月;中國保監會成立於1998年11月;中國銀監會成立於2003年4月

【1999年】 (一氣呵成)

政府將1.4萬億銀行不良資產剝離給信達、華融、東方、長城四家資產管理公司。

1999年4月20日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成立;1999年10月15日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成立;

1999年10月18日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成立;1999年10月19日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

【2003年】 (金融業國家統一投資,自上而下的逐步推動)

1997年香港的金融危機使國家意識到金融安全這一問題,於2003年成立中央匯金公司對國有大型金融機構進行投資和一定的管理。

1、 國家開發銀行;   2、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3、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4、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5、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6、 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7、 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8、 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9、 中國銀河金融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10、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11、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12、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1月——2011年】 (國有銀行上市;試點,陸續推進。)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啟動,中行和建行成為股份制改造試點。

截止2011年7月,國有五大銀行全部完成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A+H上市的改造。

二、改革後的成果——目前國家經濟、金融比較突出的問題。

1、國家資本掌握著國民經濟的命脈,各家銀行是國有企業的債權人,銀行是政府的」好管家「;

2、國民經濟出現嚴重的兩級分化,富的越富,窮的越窮。民營企業得不到金融的得力支持,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行業獎金、福利一大堆,民營企業卻是倒閉潮。)

3、人民生活在嚴重的通貨膨脹之中。(我還記得2007年的時候,上海的便利店賣的茶葉蛋是8角/個,最近買的茶葉蛋在1.2-1.5元/個不等,而且比07年的雞蛋大概要小1/3)。

4、金融腐敗(利益輸送、攜款潛逃);

5、金融機構與客戶關係統一對立。(對立主要是指金融機構對客戶的壓榨、盤剝和不負責任。比如基金沒有收益,銀行常常收費、保險理賠困難、證券市場疲軟)

三、改革的方向及措施

體制的改革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具體到中國,改革是為了適應政治和生產力發展的的要求。

當前存在的尖銳的問題自然是改革的重點,也是與人民息息相關的矛盾。中國金融體制的改革應該是由中央主導的,推動的事情。因為不論是「自下而上的試點」還是「自上而下的一氣呵成」,都是要北京發話的。

我認為,大的方向上會自上而下,逐步推動,挨個落實;具體到不同的改革內容,視屆時的內外情況、急迫程度會有不同的操作模式。

1、比如08年的經濟危機就影響到農行和新華保險的上市,影響到我國金融改革的進度。

2、今年初,國內民眾對於銀行收費問題的關注,也使的監管機構迅速做出反應,抑制了銀行部分亂 收費的現象。

3、經濟危機導致出口下滑,國內調控導致投資收緊。江浙出現了資金鏈斷裂,老闆跑路等情況。政 府也在溫州開展試點,推動民營金融介入。

4、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業務匯聚了大量資金,傳聞要開銀行。對於這種互聯網帶來的金融影響,監 管機構一定會重視。但國際尚無先例,說不定是由下而上的推動呢。


這問題沒有意義。試點的話也是上面批准啊,試點成功然後再自上而下的推廣。



兩方面都有,VIE模式就是「試點」出來的,最後上面就是默認,另外像利率市場化必須上邊開始,不管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其實都是事事比人強逼出來的,沒有足夠的壓力就沒有改革的動力。


1、任何統治階級首先考慮的是自身和自身圈子的利益,讓利益分與別人,除非是出現「不得不」的情況。

2、從近代中國的歷史看,任何一次改革都出現在生產力與制度不匹配,侵害到統治階級集體利益的情況下。

3、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矛盾既有必然性,又有累積觸發:「不得不」事件的偶然性。

4、這種情況什麼時候出現?以什麼方式出現,任何事物的發生都不是獨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兩者之間是互相依存和影響的,上面的政策會決定下面的行為,下面的行為會影響上面的決心,當如此循環到一定量或遇到外力作用的情況下,方向就會朝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的生命力方向前進,只要我們能活過2012,或者有足夠長的生命,就可以看到。


我覺得,如果中國的一些政治體制不改變的話,金融改革都是扯淡。。。畢竟現在很多政府機關的權利太大了,很多直接干預到了市場經濟的改革。。。


以主觀看 中國的政治家不會允許一氣呵成的模式 ,他們謹慎一定會選擇試點模式,但是客觀環境上政治家們多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果舊有體制不到崩壞到一定程度,金融體制的大改革永遠不會被提及沒,抱殘守缺也罷治大國若烹小鮮也好都只是同過小調整來維持舊有的體系。


這個問題很深;很深。金融體制的改革,決定了中國未來的社會體制。


推薦閱讀:

各行各業都有哪些體現「後發優勢」的例子?
大數據是否可能導致計劃經濟學的復甦?
華北平原上國家級貧困縣的產生原因是什麼?
中國人均收入即將超越俄羅斯?
實體經濟不景氣,而房價卻在飆升,這種明顯的虛火背後的原因為何?

TAG:中國經濟 | 金融改革 | 從你身邊理解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