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他說,天地也不仁,聖人也不仁,萬物也好,百姓也罷,在他們的眼裡都是芻狗而已。


天地是不仁的,你看它也有狂風暴雨、山崩地裂也會風和日麗、風調雨順,聖人有大刀闊斧、也會尊賢讓士,但這一切不是因為天地聖人的仁愛之心,而是他們的自然所需,天地要平和自己的平衡,聖人要平和自己的統治,所以萬物百姓在他們眼裡就是用時顯貴,用後廢棄的芻狗一般。即使你不能接受,也是如此。有了不仁,才會有真正的仁,就是自然。或者說,只要沿著道的規律,也就沒有仁的存在了,道是沒有仁與不仁的概念的,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老子又拋出了人所一下子難以接受的理論了,世人都希望天地有正氣、聖人有人心,這是多麼美好的社會。而老子告訴你這些都不對了,有了仁,自然會有不仁、假仁,只有真正的不講仁,而講自然,才是最美好的。


這樣看來,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不就是像一個風箱嗎?裡面什麼也沒有但永不窮竭,越去操動它就越多風出來。天地自然,道如同風箱中的空氣本來就存在著,你越講究所謂的仁愛、追求的越多,就動出風來了,風氣也好,風聲也好,歪風也好,正氣也好,都是動出來的。

說的多,表達的多,理缺詞窮,不如保守一點,保持一個恰當的度。說明聖人不講仁慈,不發議論,聽任事物自生自滅,最終達到「無為而治」。


---------------------------------


上面的理解多少有點牽強,其實這篇更容易從另一個角度——個人修養去理解。既然天地聖人都不仁不可靠,世上的事也是怕折騰,本來是自然存在平和不屈的,偏偏越搞越多事,還不如堅守一點,不多嘴、不談念、不亂動,守住自己的「中」之道。這意思也很清楚,就是道既然如此深奧,既淵且湛,和光同塵,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做到不亂動、少說話、守住中,就是得道的基礎了。一般人也做不了聖人,就修自己的道吧。說道這裡,似乎前面的幾章終於有了落腳,原來老子要開始教育他的得道之法了。


人類簡史里有一句:

除了存在於人類共同的想像之外,這個宇宙中根本沒有神、沒有國家、沒有錢、沒有人權、沒有法律,也沒有正義。

道家看問題是直指本源,

本來就沒有所謂的仁,所以聖人和天地不仁,

萬物和百姓與芻狗也沒區別。

把萬物分門別類,將人劃三六九等,這就不是道之所為,而是人之所為了。


三毛在《親愛的三毛》里說:

『在老子《道德經》里,有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初聽時,很可能對它有誤解——如果我們觀宇宙天地是以人為本位的話。芻狗之草,本是祭祀所用,燎帛之具也。天地的化育,及於萬物,自然也及於芻狗,它雖然在人眼中視為至賤,也是萬物中的一物。一體同視,一般化育。天地以無心為心,不刻意有仁,正是仁的至高處。所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我常常想到老子這句話,深以為是。我是一個自然主義者,對於自然界——這當然包括我們人類,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以不再拿個人的得失、喜怒、生死,去做一個苦難與否的判斷和評價,因為我們也不過是一如枯榮的小草一般渺小而已。』


原答案鏈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與「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矛盾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這裡搬運過來。

先說說這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吧:

馬王堆甲本原文是:

聲人不仁,以百省爲芻狗。

馬王堆乙本原文是:

[耳口]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王弼本原文是: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不知道你看出來了沒,不同版本差距很大。

要知道,古時候書籍的傳播方式是每個人自己抄寫然後傳播的,抄錯、通假、改寫幾個字什麼的很正常。按版本學來說,《老子》(《道德經》)的大版本有郭店楚簡本、韓非引本、馬王堆漢帛甲本、馬王堆漢帛乙本、河上公本、西漢簡本、嚴遵本、想爾注本、牟融引本、王弼本、傅奕本等十幾個版本。小版本更是不可勝數。

市面上通行的版本是「王弼本」,這個版本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已經被王弼改得不成樣子了

除了這句「聲人不仁,以百省為芻狗」被改的和原意完全不同以外,像「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硬是被他改成「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完全就不一樣了好嘛。當然在王弼本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具體的就不展開了。總之一句話:「你看的道德經」和「道德經」很可能是不一樣的兩本書。

下面簡要說一下「聲人不仁,以百省爲芻狗」這句話吧。

[聲]《諡法》不生其國曰聲。《註》生於外家。《風俗通》聖者,聲也。聞聲知情,故曰聖也。按聲聖字古相叚借。

[仁]《說文》親也。從人從二。忎,古文仁從千心。《釋名》忍也。《禮·禮運》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六書正譌》元,從二從人。仁則從人從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

[省]《說文》視也。《爾雅·釋詁》察也。《廣韻》審也。《正字通》明也。

[芻]《說文》刈艸也。謂可飤牛馬者。象包束艸之形。《詩·大雅疏》芻者飼牛馬之草。《韻會》羊曰芻,犬曰豢,皆以所食得名。

[芻狗]魏源《老子本義》結芻爲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楚漢簡帛古本老子合輯校訂》

註:學術指導:秦皇島國學研究會 王華民老師


天地沒有私心,將萬物看做祭祀的芻狗一般,平等對待,聖人也沒有私心,對待百姓如對待芻狗一般不分貴賤


按照拙作【老子附會:道德經臆解】的說法,此章應該讀作:

http://www.douban.com/doulist/2587297/

http://www.douban.com/note/287106678/

(79)天道無親,

(補)至仁不仁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49)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關鍵是理解「天道無親「與」至仁不仁」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芻: chú 喂牲畜的草 (芻字的解釋---在線新華字典)

橐 :tuó 古代的一種鼓風吹火器 (橐字的解釋---在線新華字典)

籥 :yuè 古代通風鼓火器上的管子(籥字的解釋---在線新華字典)。

解釋

(如果)天地不仁慈,則會把世間萬物當作草糧或走狗;(如果)聖人不仁慈,就會把百姓當作草糧或走狗。天和地之間,不就像鼓風吹火器和它的管子一樣嘛?其內空虛而不可能使它屈服,越拉風就越出(火就越旺)。話說得再多也不能數個窮盡,所以不如固守中庸。

補充

何謂天地不仁,狂風驟雨、電閃雷鳴、地動山搖這些自然災害發生時就叫「天地不仁」。聖人,即掌控統治人類社會真理的人。何為聖人不仁,大家自個理解吧。「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言教和管律是無窮無盡的,要懂得適可而止,保持中庸。

《道德經》其實是最自然道理論述,講的是人之本性、常情,不像《論語》那麼晦澀,不宜過度解讀。


百度百科都有的東西,你為什麼要在知乎上問呢?

出自《道德經》老子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對待百姓也如同對待芻狗一般,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太平洋有一個小島,哪裡的原始人與世無爭,吃不完的椰子,吃不完的魚蝦。然而這些人類的技術水平還是和最初來到這個小島的祖先相差不大。

而亞歐大陸,瘟疫,饑荒,戰爭,時不時 就會光顧哪裡的人民,但是,哪裡確是人類文明進步最快的地方。

上天有一個鞭子驅趕著人類,那個鞭子絕對是邪惡的代表,但是卻是它讓人類進步了。

然而我們依舊迷茫,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將來要到哪裡去,想想也是悲哀。


我講一句類似的話,「你我不仁,以石頭為芻狗」 。不知你能否理解?(註:芻狗,用稻草編織的狗)

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石頭又沒有生命,我們把它視為芻狗,談何仁與不仁?我當年也不理解老子的這句話,因為當時的我,是以自己為圓心,默認了這個地球的萬物和生命的特殊性,直到我漸漸的知道了以下事實:

  1. 滿足形成生命的條件極其苛刻,稍微有一點不對這事兒就會泡湯,可以認為從概率上來講,生命形成的概率非常小 ,所以人們把這事兒歸因給「有一個造物主」。
  2. 宇宙無邊無際,是真的無限大,就算你腦洞全開,也比你能想像到的「最大「」還要「更大」。
  3. 考慮到宇宙的無窮大,在無窮空間的某些角落,小概率的生命產生,不是什麼特別的事兒,生命和石頭(萬物),對於宇宙來講,一視同仁。


天地(對我們的愛不是仁愛),把世間萬物都當做芻狗來看待;聖人(也同天地一樣)不仁,把百姓們當做芻狗。

這裡的「仁」就是孔子講的那套(道家是不講的),是人與人之前的愛。

天地對我們的愛當然不是這樣了(實際上是德愛——只顧從側面引導我們,愛我們的靈魂,而肉身卻不在乎,任由我們死去)。

聖人對我們的教化也是這樣,也把我們當做芻狗(只顧教化我們的靈魂,不會給我們續上幾年)。

芻狗的意思各位已經解釋過了,是一種祭祀用品。

至於老子為什麼要用芻狗設喻,是因為他想說明道家重「炁」輕「器」。

就講這麼多吧,剩下的你自己理解吧。


宇宙是無情的,本就沒有任何意義,所有的生物的發展或事物的變化只是隨機的。不要拘泥於某些事物,那只是一個故事罷了,因為所有的所有都沒意義…


夫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並非不仁,因為它不知何為仁。

天地不是不知,而是仁與不仁,於它並無區別。

不只是仁與不仁,善與惡,生與死,幸與不幸,愛與不愛,對於「道」來說,並無區別。一切皆要歸於混沌,混沌若是一奇點,我們便是這一奇點生出來的因果,因非我們能夠掌控,果也自然瓜熟蒂落


兩種理解

一、天道至公,萬物平等,講求一切容於自然

二、天道無意,不對天地間萬物做任何推動,講求事在人為


天地宇宙只有陰陽無所謂仁輿不仁,生輿不生。而人間的天帝則是一個私慾極重玩弄眾生萬物的偽君子,就算他不對你也只能說他是對的。其實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自相殘殺都是天帝對萬物的玩弄。其實電視裡面那個殘酷不仁的玉皇大帝就是天帝,所以佛門才說名字只是一個稱呼,天帝見不得別人比他好所以才詆毀玉帝,就像現實生活中出名的明星醜聞也多為了醜化他們不惜編織不實謊言欺詐,無所不用其極。所以才有樹大招風人怕出名的說法。所以大家要學會做天下第二。所以古代有名帝王才說自己是天之子,不做第一。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實是天帝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一種樸素的無神論和唯物主義觀點!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們可以理解為,天地自然有自己的運行法則,不以為萬事萬物的喜樂悲苦為目的,冷酷無情,公平公正,始終按照它自己的方式來運行。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人的命運只能依靠自己,也是告誡我們,要自強不息!


想沒想過天地為何要仁?聖人為何要仁?天地萬物皆為道,各居其位足矣。


天道無親,天道無情,天道無義


「反賊」思想

用以拜託道德枷鎖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真正聰明的人都是公正善良的,成為普世價值觀,跳出。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回以凝視。

跳轉到第一句。

最高難度分支: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真正聰明的人是最後的勝利者,成為普世價值觀,跳出。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回以凝視。

跳轉到第一句。


推薦閱讀:

死而不亡者壽在道家究竟有何深意?是超越之法嗎?
如何理解『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天地不仁嗎?
老子的《道德經》與牛頓經典力學是不是很像?
如何看待知乎著名的修真、道德經大師否定耶穌的存在?

TAG:道德經書籍 |